千年敬祈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千年善祷,Mr. Shi und der Gesang der Zikaden

主演:蒋锡礽,帕沙·D.林奇尼科夫,俞飞鸿,维达·汉弗莱马尼,梅根·艾尔伯图斯,韦斯·迪特里克,安吉拉·迪尔多夫·佩特罗,布莱恩·吉本斯,艾里克·霍伦鲍夫,理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波斯语,英语年份:2007

《千年敬祈》剧照

《千年敬祈》剧情介绍

千年敬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退休的火箭工程师史老先生(Henry O 饰)来到美国,看望阔别十二年之久的女儿宜兰(俞飞鸿 饰),经历了离婚的女儿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这让史老颇为纠结。白天女儿上班时,史老试图与年轻的美国邻居交谈,但语言与文化隔阂让史老只能停留在孤独的世界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史老与宜兰一直缺乏沟通,美国之行也并没能改善两人的关系,所幸史老结识了一位伊朗老妇,他们时常用生疏的英语交流,而老妇最近喜得孙子让史老两相对照之下黯然神伤。史老发现了宜兰与一位有家室的俄罗斯男子前景黯淡的交往,情急之下开口质问,才明白女儿不如意的感情生活与自己有莫大的关系…… 本片获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最佳男主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动物急症室第一季开封奇谈致光之君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博莱罗我的天堂城市憨哥进城冒牌大保镖姜子牙继母与女儿的蓝调暴雪速度与激情6盾之勇者成名录第二季我控诉摩登情爱·东京一江春水觅迹寻踪最美丽的一天总铺师台北物语蝴蝶公墓隐形人猿啼之地守望幸福亿万第一季营地藏身北极雪屌丝女士第一季超强台风春去春来

《千年敬祈》长篇影评

 1 ) 用英语说我爱你

人真是处境的动物,不同处境的人很难沟通,比如我们和父母,几乎是在彼此误解中度过一辈子的,小时候我们仰望大人,青春期我们无视大人,而立后,我们迁就但并不理解老人。

恋人之间也是如此,经历不同,心理成熟度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为对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有不同的理解,误解因此产生并逐渐放大。

《千年敬祈》把这种处境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放在一起,把时间差异下处境不同造成的困境表达的更为彻底。

这部电影像一副大幅留白的水墨画一般,闲笔草草,大量留白等观众去补充,电影表达出冰山一角,海底的90%冰山,需要观众去想象。

从这个角度看,和《归来》一样,他只讲了A面(表面)的故事,而B面才是他想表达的,才是故事的核心,这种小说是高手才敢写能写,这种电影是高手才敢拍,且能拍好。

《千年敬祈》的B面是什么呢?

和《归来》一样,是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个青春热血为祖国的年代,Mr.Shi 是一个一心报效祖国的火箭工程师,为了国家他长期和妻女分居,为了工作保密,他甚少和妻女说话。

但他对妻女的爱在心里口难开。

(这一点在他提及病亡的妻子时那哀伤的眼神,以及女儿提及是否再找个老伴时他自然而然的果断:我这辈子就你妈一个人就能感到),他女儿上学时已经赴美,留在美国发展,结婚,离婚,他放心不下,来美国探望,想挽回一点年轻时没有尽到的父亲责任。

短短的几天,他们彼此沉默着,空气像结了冰,原来一家人的误解是那么难以破冰,电影最后的五分钟,终于一切真相大白。

父亲并不是个古板的人,相反他处处留心美国的一切,不断学习新东西,如果不是那非人的年代,他不会是现在的晚景,但女儿一直生活在过去巨大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不愿面对,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怨。

在父亲面前,她处处表现不自然,仿佛不是在自己家。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女儿如今的境况,和童年影响有关,直到现在她才明白,原来父亲并没有婚外情,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特别故事罢了,相反,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家庭,拒绝认罪,不能再做工程师,告别自己热爱的事业做了文员。

女儿得知这一真相,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关于语言与思想表达,电影里有个很好玩的对比: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中国老头和伊朗老太太各自说着几个有限的英语单词,连比带划,夹杂中文波斯语也交流的很好(老太太连最隐秘的伤心事都分享了),你说语言和表达,理解关系不大吧?

宜兰(俞飞鸿)只有用英语时才能畅所欲言,自如的表达自己。

这种矛盾是这部电影最迷人之处。

女儿赴美后想摆脱的,不仅仅是父亲,而是整个中国语境对她的压制:儿时邻居异样的目光,众人的闲言碎语,这是本片的B面内容,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人言可畏,她如何迫不及待的离开了中国,但最终她嫁了自己的同学,可以想象,父亲口中『克明是个老实人』可以想见她的先生大概也是个典型的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中国人。

她决定再向前一步,离了婚。

原著小说里写,她先生觉得她话太少,怀疑她可以隐瞒什么,最后怀疑变成了事实,她和同事婚外情,并主动离婚。

她的新恋人并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俄国人,『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原著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可能为了观赏性改成俄国人,其实罗马尼亚人是更好的设定)而且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她们在异国,说着英语,扣开了彼此的心扉。

然而想到他有妻女在俄国,她又决然的拒绝了他的爱,还建议他努力把妻女接来美国--这种做法一点也不美国,但非常合乎她中国人的身份,又反射出她童年的阴影。

整个电影最见功力之处是对于氛围的营造,每次父女相处,你能感觉到,无论是晴天阴天,空气里像结了冰,充满着尴尬的气氛,每个人一张嘴就小心翼翼,女儿和父亲一起时,穿的非常保守,什么也不愿提不愿讲,满桌的美味佳肴,她却难以下咽,一开始还会打电话告诉父亲不回来吃饭,后来索性连电话也不打了,只在深夜时打给电话留言机。

空气仿佛要结冰的晚餐时间这种尴尬气氛像从内部加压,越加越大,终于爆发--这也是中国人家人之间的典型沟通方式,平时什么都不说,暗示,意会,误解。

一沟通就是爆发式的。

所幸最后争吵式的沟通后,父女冰释前嫌,互相理解了彼此,老头坐上火车去游美国,女儿也面带笑容迎接她的新生--这是第一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她的笑。

影改编自李翊云同名短篇小说,但电影把整个小说的基调都改掉了,原著小说主要想说的是父女之间,两代之间,过去和现在的种种。

语言是一方面,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文化压抑。

而且小说结尾是令人伤感的,老父不得不带着遗憾和不解离开美国。

电影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父女感情破冰,原来以前的隔阂都是误解造成的。

这部小说在国际上广受赞誉,我想是因为她选了一个普世的角度:语言可以给人第二生命,第二性格(或者潜在的没有表达出来的性格)。

哈金曾经多次表达过他后悔选择了英语写作。

因为在西方正典的背景里找到自己的起点花太多时间了。

而李翊云则相反,她没有用中文写过任何文学作品,她在英语里找到了舒服的感觉,从零开始表达,不去西方文化里找起点。

作为美籍港裔导演,王颖还顺手『黑』了一下美国。

老头刚来时在飞机上和人谈笑风生,美国女旅客下了飞机还上来打招呼,老头说美国人真热情,真好。

女儿冷冰冰的说,你现在就下结论太早。

后来老头和伊朗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自己大儿子在美国做医生,赚很多钱,住大房子开跑车。

老太太还向老头提起自己的女儿在伊朗,在政治冲突事件中被打死--这是她最伤心的往事。

她用破碎的英语说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美国很好。

她很快要抱孙子了。

老头说,那很好啊,那很好啊 。

过了几天,老太太不见了,她的朋友特意来跟老头说,她儿子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老头问她不是帮带孙子吗?

女人说,不用了,她儿媳妇全职照顾孩子,不需要她帮手了。

镜头里留下老头若有所思的脸:为什么机场的陌生人对陌生人这么热情,但却不能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

《千年敬祈》 其实是个中文翻译成英文又翻译回来的病句。

小说里,这句话是Mr.Shi 说给伊朗老太太听的,他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和人的相遇靠缘分,我现在每天做的也是修行,希望我女儿有天能明白我的苦心。

电影里,宜兰对她的俄罗斯情人说了原样的话,他问:那我们的修行呢? 她说,还没到那一层吧。

(原著 李翊云 短篇小说集)

 2 ) TAHT'S IT

"If people could become grandparents before parents,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one.""It takes three hundred years of prayers to cross a river in a boat; it tak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If you grew up in a language, in which you never learned to express yourself, it would be easier to do that in a new language; it makes you a new person."

 3 ) 父爱是一座山

亨利欧将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宜兰道出父亲的“秘密”后,第二天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国的父亲独自坐在自己房间,与女儿隔着一堵墙细语解释完之前,父女俩在一起的画面都令人极感压抑,来自上一代的爱在子女看来就像被一座山沉沉的压着,却不能轻易反抗,只会选择逃避。

而最后这两代人就着微风,坐在藤椅上,终于放下芥蒂轻松聊天,并腼腆的笑了的时候,我也悄悄跟着开心的笑了,可能因为我内心想要的结局即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全然瓦解了吧。

但或许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对于感情的不善表达,对误会?

委屈?

或是什么?

的隐忍不言,却是根深蒂固了。

然而幸运的是,宜兰找到了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出口。

片尾曲《wave》是Joe Henry唱的,不是Henry O唱的啦

 4 ) Somewhere in Between 如何在单一文化里安营扎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大学时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时常会想,也许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不会完完全全得在一个文化里安营扎寨,做一个多种文化/语言间穿梭的时空旅者,岂不也好?

 5 ) 深深的无可奈何

作为很喜欢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导演,不论是在《喜福会》,还是在《千年敬祈》,传统的中国家长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子女之间的沟通好像总是有些无可奈何外加淡淡的忧伤。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的:我生了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愿意看到你长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儿育女,好让我颐养天年。

可是啊,人总是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社会认为某条路是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这条路上不会出岔子,但这不等同于你犯了错误。

可是有部分中国家长总会叨叨着,情感绑架着,试图让你回到他们认为正常的人生轨迹上。

片子中的史先生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美国的他有着中国老年人惯常有的虚荣心,去哪儿都要炫耀自己是个火箭工程师;他对自己女儿离婚不满意,总是琢磨着女儿是不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会叨叨着自己想抱孙子,叨叨让女儿快点生孩子好过的幸福,甚至会眼含热泪给女儿打电话讲女儿出生时候给她取名的故事,讲她是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是,从女儿充泪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是脉脉温情,确是骨子里的无奈。

因为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那条鸿沟是慈父史先生留下的。

那是当年史先生外遇,接着夫妇沉默的故事,但是从来没人提及过。

我总是觉得,我们都在全力以赴避免过着父母那辈的生活,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和他们惊人的重合,包括我们选择的那位伴侣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宜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儿,所以她和父亲有一种略带疏离的关系,好多话都憋在心里不表达;而当她表达的时候,却又显得不伦不类:她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当她和俄国人谈恋爱的时候,却蹦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样的句子。

她的自相矛盾,不正是史先生身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父母与儿女,我们因为差异和相同对彼此又爱又恨;但是大多数“宜兰”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不会有实质性作用。

真的是无可奈何的关系啊............

 6 ) 亨利·欧——《千年敬祈》中的如山父爱

亨利·欧——《千年敬祈》中的如山父爱亨利欧的眼神超级打动我。

那种眼神像我的爷爷,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莫不关己。

以及看不破说破。

还有,对于一个老人的眼神,那种怜悯与垂爱。

父亲希望给女儿各种生活上的关心,以此来表达这么多年父爱的缺失与疏离。

女儿已经适应美国生活,不能接受父亲的传统思想及生活上的说教。

宜兰这个名字,是父亲路过的车站,觉得很美。

记得去烟台时,我也很喜欢火车路过的城市,叫即墨。

女儿说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自己反而英文可以游刃有余,是的,用英文写日记,通常有不一样的单词蹦出,反应不一样的心境来。

影片从女儿接父亲到美国来,到送父亲回国,场景简单但人物内心丰富,耐人寻味。

 7 ) MR.shi,你要往哪里去?

昨晚《MR.shi》看到一半,接到爸爸的电话。

爸爸说,我们刚从医院回来,表嫂的父亲去世了,你打个电话给表哥慰问一下。

这是半年内爸爸第二次在电话里通知我亲友逝世的消息,表嫂的父亲去年底查出肺癌,离世早是预料中的事,我平静地应答着,说我一会就给表哥打电话。

爸爸也很平静地说,表嫂在医院哭到昏死过去,手脚冰凉,上着氧气袋。

“这没什么必要,人应该看开一点。

”我突然觉得爸爸的声音很遥远,我知道,他这句话是在给未来某个时空的我所说。

區亨利扮演的父亲石先生,从北京去美国探望十二年未见面的女儿石宜兰。

电影开场的色调是机场里那种暖暖的明黄色,石先生满面笑容地走出来,等候在外的女儿,俞飞鸿扮演的一个挽着素髻的中年女子,低低叫了声“爸爸”,父女俩客套地握手、问候,然后如同陌生人般地沉默--整个画面的气氛就此凝结住,这种压抑而低沉的调子逐渐弥漫开去,一直贯穿到整个故事始终。

石先生的职业:石先生在影片中四次给别人介绍自己是一个“火箭专家”:第一次是和飞机上的邻座,那个美国妇女满面春风地和前来接机的友人介绍“这位老先生是一位火箭专家!

”;第二次是在女儿家楼下的游泳池边给一个美国热妞描述自己的工作,女孩子一脸羡艳地表示“您太了不起了!

”,但石先生蹩脚的英语明显让她误会了石先生是一名医生;第三次是在公园里,石先生在美国唯一的朋友,那个伊朗老太太,他们用母语+英语的方式进行着只可意会的沟通;最后一次,石先生坐在独自漫游美国的火车上,从他的手势可以看出,他又在和邻座描述他“火箭专家”的职业经历。

直到女儿宜兰在父亲喋喋不休的盘问之下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之前,石先生的“火箭专家”身份是无庸质疑的,他可以语焉不详地描述自己的父亲宜兰的爷爷“他是个银行的经理,曾经给英国人做事,后来又去帮过美国人。

解放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后来确实只是一个看门人,做些收发工作。

”而对于他自己的身份,那是象黑字写在白纸上一样清晰明了的。

石先生的感情:宜兰和父亲说,您去参加老年活动中心挺好的,顺带也给自己物色一个老伴。

石先生正色回答:我这一辈子只有你妈一个。

女儿一脸的不置可否。

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石先生的职业与感情,都在女儿的一顿抢白之下揭盅:你根本不是什么“火箭专家”,你的事情别以为我和妈妈不知道,别人会在背后说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女人。

父亲的形象轰然坍塌,原来一开始淡然得近似冷漠的女儿,完全有她冷淡父亲的绝对理由: 石先生是一位有过外遇并给家庭带来了极大伤害的父亲。

然而事情并没完结,第二天一早,石先生在卧室里喁喁独语,女儿在客厅收拾上班的行头。

我曾经是一个“火箭专家”,32岁那年被撤职当了一名文员,在这个位置上干了30年,天天看着同事们做着我梦寐以求都想做的事。

撤职的原因是我和一个女同事经常在一起聊天,但没人相信我们在一起只是为了聊天。

领导让我写悔过书承认我的错误,我怎么能写呢?

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要是承认了,你妈妈会怎么想呢?

于是,32岁的石先生,从一个“火箭专家”被降职成了一名文员,原因只是“作风问题”。

王颖电影的观众多是美国人,所以他并没有让这个会让所有美国人不知所云的词汇出现,他借用石先生的一段自白来解释,而作为中国观众,作为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中国观众,这四个字已经足够解释石先生32岁之后一切莫名的境遇了。

女儿石宜兰:在石先生眼里,女儿石宜兰的生活足以称得上离经叛道:她在美国离了婚,而且是因为她爱上了另外一个俄国已婚男人。

石先生用一个过时多年的词语给她下了定义:你这样做是不守妇道,象你这种离了婚的女人是很容易走错路的,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句话涵盖的意思可以有很多,很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是说中国人谈恋爱时都不好意思说“我爱你”,而如果把这个意思用英语“I love you”或法语“Je t''aime”来表达,则会容易许多,就象把自己躲在一个面具后面说话,不会感觉难为情。

离家多年以后,我也逐渐发现,有时候,当我要描述一件事或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我的习惯是用普通话而不再是我的母语方言来叙述。

但这两个例子,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与宜兰所想表达的带着些许悲剧意味的表述,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可以想象,可能出生于70年代初期、自小生活在一个有着沉默寡言父亲的家庭里、一直被父亲有外遇的传言所困扰、对父母的婚姻充满着怀疑的石宜兰,在自己的婚姻中会是如何的寡淡:因为她与她的丈夫都来自有着同样环境的国度,他们同样都没有学会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她选择了去与另外一个男人,一个俄国男人用英语谈一场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恋爱。

女儿的世界与父亲的世界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影片的前半段,我看尽女儿对父亲的冷淡,内心对这位父亲充满无尽的同情;后半段,父亲开始对女儿的生活开始进行不合时宜的干涉,用一套过时的观念妄图去改变女儿的价值观,我又对女儿的处境充满无限的理解。

这是一对错位的父女,早年的父亲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疏于与女儿沟通,多年以后,父亲老去,老年的他开始变得絮絮叨叨,而成年的女儿已经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接受自己的父亲,于是这样一对同样沉默寡言的父女,每晚坐在餐桌前,对着父亲做出的一堆中国菜,吃着一桌的压抑。

电影的最后,误会看似冰释,但几十年间积累的陌生与隔阂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消融?

石先生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周游美国的火车,继续着对旅途中相遇的人介绍:我是一位“火箭专家”······人与父母的缘分是在出生之初便已注定,有的人缘重,有的人缘薄。

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我,眼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又该往何处去?

 8 ) 活出自我的俞飞鸿——观电影《千年敬祈》

父女的和解——观电影《千年敬祷》 一俞飞鸿一直是我很欣赏的女性,不仅是因为她的美,更因为她的气质和生命姿态。

也可以说,她演绎了什么角色,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活出一个精彩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了许知远采访俞飞鸿,就明白了俞飞鸿为什么吸引我的原因。

俞飞鸿谈话的核心主题是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其中包括如何才能勇敢的说不,如何才能拒绝别人。

她说她的父母都是别人眼中的好人——不拒绝别人,不发泄愤怒。

俞飞鸿在现实中的父亲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和儿女的人。

当孩子们在小时候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父亲会不问理由地认为是孩子们的错误,不会辩驳,也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让俞飞鸿也变得不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拒接别人,不会对愤怒的事情发泄不满。

父母的严格管制,让俞飞鸿在高中以后想逃离家庭,去北京上大学。

我不知道是不是俞飞鸿学电影的原因,她很幸运地意识到这样不会表达愤怒的性格是有问题的,于是她大学毕业以后去了美国,想在美国学习一种自由的能力,也就是忠于自己内心的能力,或者说找到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俞飞鸿在电影《千年敬祈》中扮演的宜兰是一个移民美国的华人离婚女子。

他的父亲到美国来看她,但是发现女儿跟自己并没有多少话说,并且感到女儿内心深深的不快乐。

这位自称为火箭工程师的父亲努力拉近和女儿的关系,但是女儿总是拒绝父爱。

她仿佛穿着厚厚的铠甲,不让别人走进她的内心。

后来父亲发现女儿常常接到一位男士的电话,而且女儿对这位男士有很长很长的话讲。

当父亲问女儿离婚原因的时候,女儿在告诉他是由于她自己和俄国男人有了外遇。

当父亲指责她为什么可以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事情,女儿则反问父亲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藏着一个情人,又和母亲如此少言寡语。

父亲沉默了……过了一夜,父亲和女儿说出了实情。

他年轻时候是一位火箭工程师,由于和女同事有很多共同的理想和话题,就聊得多一些。

但是领导和同事非说他们有不正当关系,非要让他检讨认错。

由于他不拒绝承认,所以他从工程师的职位降到文书。

那时女儿还很小。

也许是由于父亲的沉默,父亲和母亲一直都很少言寡语,加上邻居的八卦非议,让宜兰小时候感到父亲不爱她和母亲。

这样一种童年的心理情结,影响了她的心理结构。

让她成为寡言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当她学会了英语,她就获得了一种用外语表达心灵感受的自由。

于是她和俄国男人发生了情事,但当俄国男人向他求婚的时候,她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他并不是她共枕眠的缘分。

从心里分析来看,童年时期父母管制越严,孩子的反抗心里越重。

但是孩子与父母的势力明显不对等,孩子反抗的情绪就会压抑储蓄起来。

等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以叛逆、或者无意识地做坏事的方式表达这种反抗。

电影中的宜兰就是以出轨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反抗。

三当父亲和盘托出实情以后,宜兰和父亲的关系忽然之间就改善了。

他们一起坐在草地边的长椅上,女儿对父亲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临床的很多心理治疗案例表明,当心理医生通过唤起病人潜意识,让病人发现其实父母在是爱他们的时候,很多病症就得到缓解,甚至痊愈。

有意思的是,俞飞鸿说自己对于电影《千年敬祈》中宜兰的演绎,是自己最不像表演的表演。

俞飞鸿的弟弟也说这此表演是俞飞鸿最像她的表演,而其他的影视剧的表演都不是她。

在这次表演中,导演王颖没有让俞飞鸿化妆,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本色表演。

那么,俞飞鸿所说的“最不像表演的表演”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尽管俞飞鸿不是宜兰,但是她却进入了宜兰的身体,完成了一次与父亲疏远、冲突、和解的过程。

既然是进入了宜兰的身体,就不需要用表演的技巧和理性与指挥自己的行为和话语,而是按照宜兰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去自然表达,因此这次表演就最不像表演,而是一次自然呈现。

俞飞鸿在无意识中选择了一个与自己有相近心理结构的人来演绎,那么在演绎的过程中,俞飞鸿也在内心深入完成了一次她自己与父亲的和解过程。

因此,她自己也变得更加柔软和丰富了。

她说以前的自己是硬邦邦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父母的和解。

只有在内心深处,达成与父母的和谐,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活出真实的自我——直面恐惧、愤怒、悲伤、激怒、内疚、羞耻,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P.S:一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太强,就会做出触犯伦理和法律的事情。

超我代表着人类美德、克制、自律、理性等完美品德。

但是超我太多,人就会变得紧张、压抑,而且不真实。

自我是本我与超我的平衡。

拥有良好自我的人,既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本我欲望,又可以适度得发展超我,为世界做出共贡献,同时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最近几天一直在武志红的心理讲座和心理分析文章。

武志红说,愤怒、恐惧、悲伤、内疚、羞耻、嫉妒,尽管是人们不愿面对的负面情绪,但也是人的生命本能。

排斥、压抑这些内心深处的情绪,就是在压抑自己的生命力。

他说很多人标榜自己是好人,也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结果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内心非常不快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难道好的行动不应该换来好的结果么?

武志红认为,这些努力成为好人的人,在心理上一直在排斥自己的本我,拒绝承认自己也要欲求,也有愤怒、嫉妒等所谓负面欲望和情绪。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向别人表露这种情绪,别人就会说他是个坏人,就会不喜欢他。

于是,他们压抑自己内心的本我欲念和情绪,总是以好示人。

但有趣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其实也是真实的生命能量的交往,如果一个人过度压抑自己的本我,就会让对方有一种不被真诚相待的感觉,两个人的关系也不会真正走进。

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人在心灵深处并不快乐,因为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

如果一直逃避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情绪,一直用意识和理智排斥和压抑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以别的方式变身出现——因为这些情绪就是生命能量它们会以各种变身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人,会在躯体上出现各种症状。

有些人很多人害怕鬼,甚至见到鬼,而这种现象并不是恐怖事件,而是人内心的投射。

鬼就是自己不愿面对的愤怒、恐惧、嫉妒、悲伤,这些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排斥而消失。

这也是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因为礼仪是对人本我欲望的压抑,但是本我不会由于理性和规范的压抑和排斥而消失,它自身想要表达和发泄,于是音乐就可以发泄和疏解这种生命不能情绪。

当让我现在一直不能解释的是,文学与音乐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兴于诗?

成于乐?

为什么不是兴于乐,成于诗呢?

 9 ) All we need is communication

整部影片的节奏都很缓慢,缓慢到几乎没有节奏。

一开始还很奇怪为什么俞飞鸿饰演的女儿这么不愿意面对自己父亲,在饭桌上的样子也是要死不活的死水感,后来慢慢看下去,到最后才明白原因。

中国人的感情表达都很含蓄,剧中女儿说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更加轻松,确实如此,我总是觉得I love you要比我爱你说的出口一点。

一些事情还是需要说出来,如果刻意不戳破,永远会是心里的一个结。

 10 ) Something about language and family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千年敬祈》短评

片子看的断断续续,也许是王颖这次采用了有别于以往的白描技法,也许是整场戏过于温吞。嘈杂的背景声,像是刻意制作出的未经处理过的白噪音,为了模拟还原生活的真实感,却一步一步走向了失真的歧途。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当王颖借宜兰之口说出这句话时,我后知后觉地好似自己把握住了什么,等到父亲无力的辩驳完毕,我才发现手里空空如也。我只是有一点感慨,那个被送进养老院的伊朗老太太,像极了天下父母的命运。

7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较差

“咱们两个都是可以活得很开心但又沉默寡言的人。” 被这句台词击中。说爷爷是美国银行经理其实是看门的门卫,提到再也没有去过基地,其实都是为最后揭晓真相埋下伏笔吧。很喜欢电影淡然的气质,爸爸的演员演得很自然。

9分钟前
  • 是夜大雨对风眠
  • 推荐

前半段拍的像学生作业一样,完全不像个成熟的导演。对工程师的刻画完全是刻板印象,符号化中国。看得人郁结于心,简直是浪费时间。

12分钟前
  • 虎牙momo
  • 很差

老爷子演得不错

17分钟前
  • 99%
  • 还行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里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无论是快乐、烦恼、喜悦、爱恨还是真实自我,这都成一个民族的特点了,进而上升到语言表达的差异上,我倒是更同意英语更容易表达情感的说法。这不是汉语的错,可能是语言习惯。这就是一部表演极度生活化的独立小片,看点在于文化差异。★★★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故事简单,拍得更简陋

25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误会让人们渐行渐远,误会的解除更需要坦诚与耐心。电影中女儿对于父亲的误会始于可畏的人言,始于那个时代的悲哀,然而这样的悲哀,似乎仍存在着,借助着迅捷的网络,任何言论都可能成为敲人的棒槌。。。幸运的是,电影的结尾,误会得以解除,两人释然。

27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推荐

很接生活地气

32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喜欢像李安父亲三部曲一样的拍摄画面,安定不沉闷

35分钟前
  • cancer
  • 力荐

好久不见俞飞鸿百世修來共船渡, 千世修來共枕眠

38分钟前
  • yuanhong
  • 推荐

千年敬祈 到底敬祈给谁啊?···

4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中美两代人沟通,父女之间的隔膜前半段演得特别真实,全片还是主要胜在俞飞鸿气质好啊~

41分钟前
  • 胡二
  • 还行

minimal acting

44分钟前
  • 莫苏
  • 还行

能说出来的都不是你所看见的寂寞

48分钟前
  • 洒脱
  • 力荐

王颖和李安的共同点在于:都关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对待感情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父女两辈人之间的代沟。不同的地方在于,王颖的电影比李安更少戏剧性,拍得也更节制。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要是世上的人都是先做祖父母,然后再做父母,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57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俞飞鸿。中国人的失语。

58分钟前
  • 齐烟九点
  • 推荐

简直太能共情。好典型的中国关系和老中爹,年轻时寡语少恩,老年晚景凄凉,无法亲近儿女。自己呢还重男轻女,希望多子多福。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然后把职业的失意当作疏远家庭的借口(女人怎么没这种借口呢?)对他们来说,沟通就是不断地教育和教训,没有真情流露,更无法承托儿女的情感需求。老头本质的厌女,决定了他无法和女儿交流。而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封闭和zz立场的固化,也决定了他难以在美国生存

1小时前
  • esoteric
  • 推荐

形同陌路;鸡同鸭讲;父女之间的沟通壁垒不是一日建成的

1小时前
  • Lutra🌈🐟
  • 还行

如果人能先做祖父母,再做父母,这世界定会美好很多。

1小时前
  • 鱼罕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