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充满精彩的反转、悲哀的喜剧,以指控被告扰乱社会秩序罪行,法官予以审判的情节开篇。
对于,醉酒后违反轨道站台管理规定的-阿尔伯特-、醉酒吸毒后破坏公共建筑雕像的-里诺-、偷宠物店金刚鹦鹉被警察发现后出言不逊的-莫-,被宿敌克兰西等人挑衅后暴力回击超出正当防卫范畴的-罗比-来说,“社区服务”的判决貌似是这个社会对这些罪行累累的惯犯莫大的宽容与机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温暖。
像罗比这样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边缘人群履历上的污点让他们得不到任何工作机会,脸上斗殴留下的伤疤让旁人避之不及,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住所……他们似乎也在漠视与鄙弃中放弃了人生,但生活总会降临一些天赐礼物让人重燃希望与梦想。
比如罗比与女友莱奥尼的儿子降生,让罗比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但是他的宿敌、他的岳父、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并不想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个世界真的有天使般的存在,老社工哈利就是发自真心地给予这些改造对象们关心与关爱。
他给无家可归的罗比提供临时住处,鼓励罗比肩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周末带领罗比和其他受罚对象去参观酒窖……在酒窖参观时罗比发现了自己对鉴酒知识的兴趣和天赋。
“不能从一本书的标价判断它的价值”,罗比超常的嗅觉甚至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一份鉴酒的工作仿佛在像罗比招手……如果剧情就此发展,将成就一部中规中矩的真情召唤、浪子回头类的温情影片。
然而,影片安排了罗比发现被宿敌监视女友和新生儿子行踪震怒不已的情节。
随着罗比对安稳平静生活的梦想破灭,随后剧情开始大反转。
罗比、阿尔伯特、里诺、莫合伙抓住机会,依靠骗术、偷技、以及名流富豪的虚荣傲娇,成功在荐酒会上潜入酒窖,用天使一份的理论,用其他酒桶里的藏酒置换出天价酒,并卖给贪婪的收藏家。
“社会渣渣”靠本事逆袭,实力打脸“上层名流”,搞笑的剧情竟传递出一种悲哀甚至绝望的腔调。
不是为被欺骗高价买了杂酒的土豪悲哀;而是为“顺从并接受这个社会的规则并不会让被压制在最底层的人们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而悲哀。
影片结尾,出现在老社工哈利桌上的那份麦芽酒庄天价酒是对这个天使般善良之人的感恩,也是与冷漠世事中对温暖的褒奖。
然而我认为“天使一份”的含义并不止于此,正如影片一样并不止如此温暖:“每年因蒸发而损耗的酒大约有百分之二,这部分就叫天使的那一份。
而每年摆脱般歧视、像从密闭的酒桶中蒸发一样,从社会底层摸爬出来的边缘人是否有百分之二那么多呢?
对于他们是否也有逃逸出酒桶的天使那一份的幸运呢?
”
1、片子美化主人公而不是神化主人公,他依旧作恶只是手法比从前善良了许多,把一个人的改过迁善变成一个不疾不徐的过程,因此看这部片子非常流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2、大部分人还是注重结果。
无论是买酒的商人还是里奥妮。
所以长途跋涉只有对自己才有意义。
换个角度来讲,就像萨特所言“他人如地狱”,我们试图告诉别人,相信我我会变好的,但是别人不会相信一张空头支票,除非结果你确实变好了。
而你变好的整个过程,那完美的嗅觉——“天使的一份”只有自己知道。
3、要有一个好老婆才可以成功,简单来说,好老婆不仅要宽容,善良,信任,还得有勇气。
没有儿子,主人公可能还在法庭打官司吧。
没有再三的相信自己,主人公现在早就滚去伦敦了吧。
这么坚强有勇气的女人,绝对是天使的一份。
4、哈利同学就不提了,看到结局实在温情。
片头部分的雪中送炭之类的,还是让人相信好人有好报。
《天使的一份》是来到爱丁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
有趣的是,这是一部充满了浓浓苏格兰风情的电影——从格拉斯哥、爱丁堡的街头巷尾、苏格兰裙,到贯穿整部电影的苏格兰口音,让人无不觉得新奇有趣。
说回电影本身,从翻译的角度看,中文名称《天使的一份》看起来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个“share”在这里是英文巧妙的双关。
首先,在罗比一行人参观酿酒厂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每年威士忌酒桶里的酒会挥发2%,而这一份挥发的量,就被称作“Angel's Share”——“分给天使的一份”。
而在电影的最后,经过一番历险的苏格兰裙四人组回到家乡,罗比亲切而温暖地将最后一瓶名贵的陈年佳酿送给哈里,这位拯救了他生活的“天使”的时候,在这里,“share”也是分享的意思。
剧情整体来说不算复杂,倒是当罗比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去以“狸猫换太子”之法赌上自己未来命运的时候,情节更加活泼,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小曲折。
电影并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呈现罗比时刻如履薄冰、不敢再次作奸犯科,到他使用自己嗅觉灵敏的天赋开始品酒、周围人的言行体现出意识层次的不同和对比,再到承蒙妻子阿姨的恩惠、决定开始一段新生活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所有细节都无不用心地刻画出一个丰满的形象:小混混当父亲之后决定改过自新,并在贵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机智勇敢的行动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总而言之,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当你被标题吸引进来的时候,我相信看到电影里面,你也会有那么一两个属于你自己的“A-ha moment”。
如海报所言,这部电影是four friends,one mission and lots of spirit. 这个spirit也是一语双关,既是精神,也是烈酒。
其实不止是4个loser friends,哈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哈利真的好善良哦,把罗比带回了家,招待他,带这些社会边缘甚至是被他人唾弃的人去旅行,把他们当人看,当成自己的孩子看。
人是可以被感化和被救赎的。
罗比曾经就是个名副其实的街头混混,曾经下手狠毒,把一个小伙子打到一个眼睛失明,只是因为对方停车的时候险些撞到他。
但是新生命带给了他灵魂上的震撼,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受害者,还有受害者的家人。
罗比也是可怜的,家境不好,跟父亲的关系极差,上一辈的恩怨牵扯到这一辈,总是打架。
幸亏他有一个女朋友,有了儿子,还遇到了哈利。
格拉斯哥苏格兰的口音真的自带喜感,就像一个豆瓣友人所说,像四川话那种喜感。
最好笑的是,那个阿尔伯特,不知道爱丁堡城堡,不知道蒙娜丽莎,不知道爱因斯坦,他那种无知却反倒好笑。
其实,他们几个都是单纯的孩子,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做了一些不被社会接受的事,他们或许出于无奈,或许是童年创伤造成的,但是,如果能被好好对待,还是可以”改邪归正“ 的。
爱是所有的答案。
有时候善恶很难分辨,而唯有爱,是恒久不变的。
“如果人人都能奉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
苏格兰英语,大约和四川话有同样的功效吧:本身就具有无敌的喜感。
反过来,喜剧而说起了苏格兰英语,无论剧情,自当所向披靡。
就像主人公的闻香识酒的鼻子,与生俱来,只待伯乐在风尘中相识。
对于我等,天生一只煤气泄漏都闻不到的鼻子,该片喜则喜尔,无励志功效。
原以为既然被目之为“励志喜剧”,讲的自然是丑小鸭闻鸡起舞终于曲项向天歌的故事。
其实不然,这是一堂经济学普及课程。
1。
在需求为刚性的前提下,供给越少,产品市场价格越高。
片中前资本主义的卢瑟们只是偶然领悟了供求曲线的奥秘,危机年代的职业资本家将根据这一原理将白花花的牛奶倒满曼哈顿河。
2。
在人对产品内容的认知上,包装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汽水瓶装的陈酿依然是汽水,古色古香的木桶里的假酒依然“exquisite”。
消费者的知识不解决问题。
无论品酒人是否内行,包装的心理暗示还是魔高一丈。
3。
包装对产品的美化不是无限度的,根据产品本身的品质特点,扬长避短至关重要。
一枚卢瑟穿上西服后像要出庭候审,穿上苏格兰裙则我见犹怜,大内禁中出入无阻。
4。
垄断(无论买方还是买方垄断)是滋生黑市、腐败及其他灰色经济行为的温床。
市而成其黑者,奉行的规则也是黑社会式的,具体操作规则:用我的见不得光的秘密换你见不得光的秘密,我们一起洗白,然后可以相忘于江湖。
Robbie最终并没有洗心革面呵,他只是把在暴力江湖中积攒的经验点成功兑换成了生意场中的硬通货,最后,像令狐大侠一样,辞别一帮旁门左道朋友,携美人退隐江湖了。
好吧,我想说,这何尝不是一部,说着苏格兰方言的武侠片。
肯洛奇的一贯作风,表现底层人群的温暖,故事架构很通俗,小城镇,传统礼教沦丧,叛逆,平等,救赎,感恩,很清爽的叙事,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情节平稳但感动递进,世界另一片地方有同样一群失去灵魂的人,男主其实有着威士忌般浓烈鲜活的内心,被善良的人激发,救赎自己,,苏格兰人憨直的个性加上原味儿口音笑料百出,最后总会感觉社会环境虽消沉,但每个人都有积极和善意的一面,都有方式达到理想的生活
用偷盗的行为作为一群小混混重新做人的基础,英式黑式幽默我能理解,不过用这方式来重新做人,中国式的思想不能理解,或许美国或英国的价值观里面就带了点明显的小小的恶。
整个片子里,有厚重的历史感,陈年的像威士忌一样的,如画的酿酒坊,有路虎的优雅,大众的复古小货车,就像看照片一样,放松九十分钟,就挺好。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 Share(天使的一份)”片名的浪漫台湾版译为《天使的威士忌》,虽然真实又切题,却少了一丝浪漫和趣味,如果看见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点开看的。
即使豆瓣评分有7.5。
所以真心感谢译者,在电影开始之前,就让一切清新美好起来。
一个混混洗心革面,还是另有乾坤剧情没有一波三折,一个小混混的改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以偷盗获得新生作为结尾,貌似有些三观不正,世间事又何曾非黑即白。
我们在黑白两处纠缠挣扎,终于糅杂所有,得以安心,得以生存。
有沉痛处使人扼腕,也有明媚的小幽默,细节处直击人心。
故事举重若轻,那痛并不剖白于你,你往深了想,有所领悟,你不愿去那暗处,导演也并不往深渊拉扯你。
避不开的过往混混自然有段黑历史,但混混也要生儿育女,被喜欢的女人的父亲兄弟,堵在角落里,一顿胖揍,何尝不是自作自受为了刚来到人世的儿子,决定改过自新。
改过自新并不会让你轻易忘记过去,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英国似有一种严重犯罪回访的制度,你要面对你伤害过的人,再接受道德审判。
小混混嗑药后暴打这个青年,致使其脑后缝了12针,右眼失明,退学,分手。
他的母亲一句句控诉,他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他坐在那里除了垂泪,无言以对。
至此对主人公滋生的那一点点同情心荡然无存。
有人评论说导演只关注了小混混的改过自新,却轻巧地略过了被他伤害的人的伤痛。
除去此处,影片后续都轻松治愈。
也怀疑过这样的叙事是否过于轻佻。
我想每个人都将背负着不足为外人道的伤痕和内疚前行,在每一次看见失明的人,每一次看见痛哭的母亲,每一次看见毒品,他的心里都会隐隐作痛,每一次。
此刻落下的每一滴泪都化作今后的痛处。
这是改过自新的代价。
背负新生在成为父亲之后,才能体会那位母亲的痛心疾首,对着儿子发誓不再伤害别人。
带领他们做社区劳动的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他还是愿意相信这些青年,带着这群社会底层的问题青年——小偷,醉鬼,嗑药的人——去参观酿酒厂。
在这里,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品酒。
他抓紧了这一丝机会,泡在图书馆,在家里都不停学习。
是他给了自己机会。
一次品酒会他们得知了有一桶要拍卖的名贵威士忌,问题青年们穿着苏格兰裙子混进去偷酒。
事情意外的顺利。
被警察拦下搜身。。。。。
大写的尴尬这个因为耍酒疯被罚的小哥,这次又是蠢哭了。
对着远走的警察喊着“alex ferguson! we are the fucking champions! ”于是酒瓶撞碎了。
十万美元一瓶。。
他们把酒卖个给了一个奸商,而另一瓶则送给了带他们做社区劳动的老人。
而一切回到片名“天使的一份”。
好人好报吗?
酒是偷来的,感恩的心是炙热的。
怎么算?
所有这一切不可言明的获得,都像那蒸发的2%威士忌一样,属于了天使。
画面有空闲的时候,常会挑欧洲片来看。
随之剧情的发展,由冷色调,沉郁的氛围,逐步向明快处过度。
平稳而缓慢的镜头,真的可以平静心情,单纯享受。
这种从远处窥探阳光的感觉,很英国。
原谅我,在电视上看的时候用悟空遥控器截屏自带水印,不是广告。。。。。
结尾的minivan开向新生活,整个色调都明快起来。
仅仅看画面都很治愈。
迷之口音想特别提醒想学英音的朋友,不要选错教材,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你的菜。
刚开始看,深深质疑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后来发现是他们的苏格兰强调,口音非常俏皮,也给电影增色不少。
2%的香槟会会发在空气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叫它“Angles’ share”这是我记忆中,最天才的电影名那桶举止瞩目价值连城的香槟,被Robbie和他的同伙们用给金鱼换水的方法偷出酒窖,装进二锅头一样的玻璃瓶中,随着那个俄国富商对自己一千五百万英镑买下的“勾兑酒”露出满意的笑容的一瞬,永远的神不知鬼不觉的蒸发在这个世界。
就像那挥发的2%的Angeles’s Share,从此在这个世界的记录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Albert大手一挥两瓶香槟撞碎的那一刻,整个影院的人一齐大叫一声。
大家明明知道编剧不会就让他们四个这么容易的把这四瓶无价之宝这么如此轻易的送到买家手里,但是仍然被这昂贵的一击惊掉了下巴。
Albert说,这香槟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全世界只剩了四瓶,如果只剩下两瓶,它将更加贵重。
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
而Robbie把其中一瓶装在劣质玻璃瓶中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留在了Harry的桌子上,也是在那张桌子上,Harry为了庆祝Robbie儿子的诞生,为他开启了自己那瓶珍藏的香槟,而正是那瓶香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让后面的一切发生,最终,以Robbie还给Harry “一瓶香槟” (!!
)结束,这瓶香槟是无价的,可是更无价的是XX在Robbie如丧家之犬般落魄之时给他的帮助,是Harry在Robbie初为人父却无家可归时给他打开的那瓶香槟。
这分善良,如Angles’ Share一般,改变了Robbie的一生。
最后,“蒸发”的这四瓶香槟,为Robbie带来了一笔惊人的财富之外,更为Robbie带来了和妻儿的团员,从此,Robbie的儿子可以摆脱那本来等待他的混混命运,真正的像天使一样成长。
对于Robbie来说,这是真正的Angles’ Shae。
天才的剧本。
越回味越觉得。
作为一部喜剧,Angeles’ Share是不缺少让人笑出眼泪的幽默,很多人说英国的喜剧是依赖语言的,所以及时美国人也懂不了,但是这部格拉斯哥口音的电影,连我这个英语磕磕绊绊的中国人都笑出了眼泪。
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聪明,每一个无厘头都是一个铺垫,当这些铺解开时,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那欧洲特有的cinematography调性,细腻而生动。
结尾的那辆Volkswagen Van,也是我的梦想真的没想到这部电影会这么好看。
很高興得知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選映了堅盧治的社會喜劇【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這是一齣充滿暖意又幽默的作品,大家在選片時可不要走漏眼。
上映日期、時間及地點:3月22日(五)下午3時,The Grand3月26日(二)晚上9時45分,香港文化中心故事簡介(摘自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場刊):剛當上爸爸的小混混羅比一心想改過自新,打算服完社區勞動令就重新開始,但江湖恩怨不容他說退就退。
他誤撞酒廠參觀之旅,意外發現了自己品酒的異稟舌尖,為開始新生活,一場山寨烏龍版的不可能任務也就此展開。
Robbie, a young father who barely escapes a prison sentence, is assigned to community service. There, he meets up with fellow hooligans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due to their criminal records and lack of prospects. Little do they know that drinking would be the solution to their problems ... not the cheap grog type, but the finest of malt whisky.-(以下文字寫於2013年1月13日)一事無成的小混混 Robbie 剛為人父,為了妻兒的未來,他要如何展開人生新一頁?
Ken Loach 的【天使的一份】(The Angels' Share),說的就是 Robbie 的故事。
電影帶領觀眾,見證 Robbie 如何走出人生泥沼,調子風趣幽默,又不乏細膩動人的場面,看得栗十分愜意。
自己最喜歡 Robbie 為恩人所準備的禮物,那短短的一幕溫馨感人,足可將世間所有陰霾掃開!
(按:The Angels' Share 指威士忌在酒桶中每年失掉的份量,約2%。
Robbie 能重新開始,跟威士忌和釀酒莊有莫大關係呢。
)
好喜欢啊!还是英式幽默适合我的笑点。。。。
越琢磨越别扭
喜欢罗奇的浪子回头故事,因为我从不怀疑现实的种种可能。
苏格兰口音的英语怎么听着像法语啊……
红酒不会品
Oh my god! 非常喜欢,年度十佳!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一个数次反转的故事,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对待苦难不太在意,对待成功漫不经心,绝望了半部电影,最后的乐观完全胜过所有语言。天使的那份百分之二的眷顾,也需要百分之九十八的浪费和陪练,百分之百的辛苦酿造。
这是怎么讲故事的技巧!每一步走下去你都问“他到底怎么做到这个的,难道...”的时候,总是不出5分钟就把疑惑解答了。方方面面,周全周到,有斩不断的过去,有放不开的未来,有悔恨的泪水,也有慷慨的回报。有时候真不需要大场面,就要一个好故事,或者一个不算好的故事讲得出奇。2012TOP10
哈 这剧情有点离谱 拍卖的保管水平...老天赏饭吃到离谱。男主哪里苦过,自作孽,殴打无辜的年轻司机到眼睛失明 简直人渣 这种最后还事业爱情家庭大丰收?EXOme?听了一个多小时搞笑的苏格兰口音。
多想来一杯Malt Mill。也被电影的名字逗了一下。即便早知结局如此,却还是在结尾被触动了一下。却不是因为改邪归正的Robbie,而是给他重生的Harry。听到500 miles还蛮意外的。温情而不煽情,冷不丁来一下的英式冷幽默,大风和田园风光,都看的人暖洋洋的。苏格兰口音真是太萌了~
前⅓是依旧着眼于底层生活的原版肯·洛奇,当中⅓渐渐转向《杯酒人生》了,到最后⅓又突然变成了《偷天陷阱》。略有些不协调啊。
乐观视角/如果给“差劲的人”充分的支持会怎么样/小巧简单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和寻找埃里克差不多,肯罗奇真是越老越治愈。结尾前罗比署名的那张卡片,看见Angels' Share字样的时候,被击中泪点了。苏格兰口音太该死了。四星。
欧洲这种闷闷的文艺片看完总能给人心头阵阵的暖意,让人有会心一笑的感动。
现实又温情
诚意高 笑点低,这算是杯酒人生版怒火青春了吧。
苏格兰腔的口语就像Chinglish,莫非爵爷也是这种土里吧唧的腔调?片子的立场是不是跑偏了啊,怎么站在了盗窃的一方,并且被盗的还是无辜的人。
很少有一部电影让我无好感,也无恶感,甚至一般的观感都没有。
品不来
有Roger Allam爷爷!片子真不错,笑点好多,配乐居然还有500 miles!感觉又带黑色幽默又真实,现在这样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腐国其实这种无业彷徨的年轻人真是太多…而且是我喜欢的happy ending~以及,苏格兰口音永远这么销魂,等有字幕再看一遍,哪怕是英字也好=_=||
非常温馨的小品,天使的一份成了馈赠给穷人们的礼物,片子整体还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比如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都是真实难解的,但后面肯·洛奇安排了一次理想化的转折来表达他的善意,其实就是资本再分配的指代,演员们表演得都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