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是有关“平行宇宙”的探索,实则内涵在每一个人的每次选择。
近年来,有关平行宇宙的电影很多,《彗星来的那一夜》《群星》等等,很多很多。
其实人类对平行宇宙的想象,是对现世界的不满的美好愿望。
每一次抉择,都能代表每一中结果,把每一种结果对应一个世界,平行世界何其多耶!
每个人在面临抉择之时,或许对另外一种结果有美好的期望,这种期望,其实只在一个人的内心,所以片中的设定,在那个盒子里面,推开什么门,在于你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想要哪一种抉择。
这个神奇的设定,也比较符合故事的推进结构,可惜不符合物理学基本的守恒定律。
平行世界的那么多个杰森,来到了同一个世界,这是多么恐怖的存在!
一个“薛定谔的猫”的物理想象,那个神奇的盒子,里面不再是猫,变成了人。
这样一个想象,能写出一本书,原著作者还是蛮厉害的,这种纠缠的状态,现实化,实体化,确实让人看到物理学的恐怖,其实不应该如此的。
所以说,所谓平行世界,只是针对每一个人自己的世界,那是想象中的,或许就像故事中每次跨越都要打一针,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后悔药!!
换句话说,可能是精神病人!
每一个精神病人,都是外人不理解的存在。
那么,你对自己的世界满意吗?
想不想去你另外一种抉择后的世界看看?
但是,千万不要推错门哦!
哈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故事的开始是,主世界主人公Jason1,被异世界(平行世界)的复本Jason2给替代了。
Jason2的动机为何呢?
是无法摆脱年轻时为了事业而放弃了爱人和可能的孩子的选择,以至于即使功成名就,仍然想要去追寻年轻时的遗憾,因此,他在黑盒子中的精神描述,应该就是一个拥有和Daniela完美爱情和家庭的世界,那也自然而然选择了主人公的世界。
年轻时的选择造就了复本Jason2的苦厄,这也是所有世人都会拥有的苦,爱别离,求不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被复本扔回异世界的过程中,主人公Jason开始慢慢探索黑盒子的功能,也开始在不同的异世界中穿梭。
很快,我们发现,所有的异世界的物质表现,其实就是主人公自我意识和精神想象的体现。
也是为什么,一开始主人公进入的世界,会有各种坍塌,炙热,寒冷,沙漠,基本都是他当时的精神写照,因为他在那一刻,必然是崩溃的,或者感受到了本身这件事的虚无。
这当然就是佛陀所谓色空不二的体现,物质的缘起是空寂,而所有的受,想,行,识也是如色一般。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Jason1在异世界的穿梭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为后来众多复本的产生埋下伏笔,而Jason1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出了无数的复本,他们也同然存在。
而所有的异世界,也同然存在,更存在无数多个Jason1所没有经历,但他所创造出的复本们还会经历的世界。
这所有的世界,非有非无,不生不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一段,是为了告诉佛教徒,小乘佛教,都是为了灭人无我,而大乘佛教,是为了法无我。
世界的运转和理论如果已经空了,那么我还存在么?
当然是无我。
本剧中Amanda的存在非常值得品味。
她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那个恒常不变的爱人Jason2, 乃至她自己的并不重要,因此,她可以放下心中寻找到Jason2的执念,也放下自我,在一个她能寻找到的完美世界中去继续生活。
也正因此,她选择了离开已经渐生情愫的Jason1,她也明白,正是她的存在,Jason才可能找不到那个主世界。
但Amanda绝对是剧中第一个觉悟者,她也获得了自然的解脱。
试想一下,佛教的净土世界,不正是剧中黑盒子所能穿梭抵达的异世界么?
净土和地狱,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你如果看到的是净土,那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一方净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波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所得,是Amanda已经证道的境界,当然,根本是发菩提心,Jason2对于主世界作为心理医生的Amanda已经有过描述,称她是一个愿意为了她人而付出所有的付出型人格,这当然就是菩提心的表现。
这一点,Jason2其实在最终的过程中也有所觉悟了,他很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在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切的选择仍然是为了自己,就和当初年轻时的自己一样,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就是追寻自我的爱欲,以至于作为冒牌货,他仍然毁掉了这个完美世界中自己的婚姻,他无法甘做一个普通人,一个他人眼中的Loser, 他需要事业,金钱。
而在最终的决战中,他放下了自我,真正意识到,为了爱人需要的,是付出,为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必须悔悟。
而同步的,Amanda的陪伴下,Jason1逐渐在黑盒子中去除了心中的各种恐惧,即是失去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在一次次对于爱人的具象肯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主世界。
这个过程,也是为了各个复本的Jason们最终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埋下种子。
因为他们都曾经收到过Amanda的指引。
剧中反复提到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其实是精神分析学派和佛教禅宗禅定的世俗化的技巧,非常推荐普通人去学习。
再次说明,Amanda是本剧中最有意思的角色,很客观的说,Jason2如果不是活在对于过去的遗憾上,当前的恋人Amanda其实是极佳的生活伴侣,何必去追寻那个曾经的白莲花?
珍惜当下,不好么。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无数的Jason1的复本,成为了真正的反派们,他们每个人都希望回到属于自己的爱人身边,因此,我们可怜的主角Jason1即使在揭穿了Jason2的面目下,始终无法独善其身。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不存在真正的对错价值冲突了,因为对于每一个复本Jason来说,都是正义的,是理所当然的。
而最终的圆满,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所有人以无所得的心法,来放下心中的执念,去成全自己心中的爱人。
这当然也是本剧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数百个复本Jason, 目送着他们的Daniela和儿子Chalie,去一个新的世界。
而支撑他们的,唯有牺牲自我和成全他人,才是解脱之道。
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而言,你是否也曾因为过去的某个选择而后悔,是否也因为现实某些方面的不如意,而痛苦难忍呢?
希望看完人生复本,你可以明白,在颠倒梦想的苦厄中,唯有定于当下,珍惜眼前人,才是获得现实安定的人生法门。
午夜梦回,你是否有遗憾和后悔之事?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是否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做出重新选择?
美剧《人生复本》构建了一个在量子力学下的科幻场景,它改编自布莱克·克劳奇的同名小说,讲述物理学家杰森被平行宇宙的另一个自己取代后,穿越多重现实去重新找回家人的故事。
通过“多元宇宙”的设定,剧集将人生中未被选择的道路具象化:每一个微小选择都可能分裂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版本——有人成为学术巨擘却孤独终老,有人家庭美满却事业平庸,有人走上犯罪道路被关入牢房。
1 接纳“选择伴随遗憾”的必然性剧中杰森2号(反派)在他的世界中获得了极大的科学成就,可他执念于“没有得到的爱人”丹妮拉,不惜利用量子力学,创造出可随意穿梭不同选择下分裂出来的人生盒子,绑架夺走杰森1号的人生,把杰森1号换到自己的世界中。
另一方面,杰森1号幸福吗?
他拥有美满家庭,与爱人丹妮拉结婚、抚养孩子,早上在爱人拥抱中醒来,开车送孩子上学。
他的人生精力更多地放在家庭上,背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放弃了在实验室中专注研究从而让事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他讨厌自己的大学教师工作,他嫉妒好友先于他获得物理大奖且获得10亿美元的融资。
功成名就,这些或许也可能是他的!
当面对好友的成功,落寞走在街头时,他被杰森2号绑架进入了另一场人生。
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同时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此刻的人生,都是彼时那一刻我们选择的结果。
这种设定恰如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人生没有预设的剧本,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通过一次次选择定义自我”。
可人类的一个特质便是“不甘心”。
“要是…就好了!
”我们往往忽略眼前的幸福、成就、健康,而关注于那些得不到之物。
毕竟得不到的那些人或事,经过想象美化,创意发酵,总是变得如梦似幻,像粉红泡泡、璀璨的星、胸口的朱砂痣…而在身边的已经得到的事物,便很像一具健康的身体,在一切运作正常时,是那么理所当然,直到健康被夺去的那一刻,才发现如此珍贵。
正如杰森在无数宇宙中寻找“完美人生”,却发现每个选择都伴随着失去,最终领悟:“没有哪个宇宙是完美的,但你可以选择珍惜当下的版本”。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提出,现代人的焦虑常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人生复本》中,无论是执着于白月光初恋的杰森2号,还是事业平庸的杰森1号,都在诠释这种冲突。
承认遗憾的普遍性,才能从“如果当初”的执念中解脱。
2 你已经做出选择的“最优解”法国作家贝尔纳曾提出一个著名问题:若卢浮宫失火只能救一幅画,该救哪幅?
他的答案是“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理想中的“最优解”,而是现实中的“最可行路径”。
杰森2号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之后,野心勃勃的他认为自己更应该拥有曾经的爱人,极强行动力的他决定绑架杰森1号,去获得丹妮拉,可他的选择早就定义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和1号不一样,他厌倦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他有强大的自我成就动机,所以才在年少时让丹妮拉堕胎,而选择事业,即使他抢占了杰森1号的人生,便又陷入了无聊中。
而他体感的不幸福,只是追求“完美”下的自我惩罚。
这印证了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警告:过度追求“完美选择”会导致对现实的否定,甚至自我毁灭。
相信自己在那个时候的选择,已经是当下资源下的最好选择,它可能不完美,但已经是你为了生存、追求幸福做出的选择。
接受它,找到作出选择之时的想法,才能了解自己,才能做到无怨无悔。
而那些午夜梦回的“反刍”,于事无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果下次再有机会选择,你的能力、资源、人格,是否能帮助你选得更明智。
我们造不出过去的时间机器,但现在和未来均在手中。
苏格拉底的让学生穿过果园摘取最大最好的果子,但禁止回头。
结果多数人要么错失最初看到的果实,要么匆忙摘下小果而后悔。
这便是苏格拉底的“摘果子实验”,借此揭示:人生没有“如果”,所有选择都不可逆,我们能做的便是作出选择,然后接受他。
3 我的选择,我来负责正如剧中杰森对妻子说:“我不知道这个宇宙是不是最好的,但它是我们的。
”或许,真正的完美人生,不在于规避所有错误,而在于当我们打开一扇门时,能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选择,我愿为之承担所有代价。
” 人生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只有撞过墙,才知道哪里是路。
正如杰森1号,进入到那个满是成就奖杯的房间,替代了儿子和妻子,他感受到失去挚爱的痛苦,才幡然醒悟,彼时的选择已经给出了答案,对他而言,家人的拥抱带来的幸福远高于冰冷的实验室。
无怨、无悔、无愧,才是勇往直前的人生啊!
说个观点:我个人觉得很多世界都是杰森幻想创造出来的,按照剧里的设定,开门者的心情和潜意识会决定门外的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术版杰森是真正的1号杰森,包括2号杰森在内的所有杰森都是1号用意念创造出来的,这个创造是一瞬间产生的,就像一直存在一样,1号一直在幻想自己如果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会如何如何,如果和丹妮拉在一起会多模幸福,于是有了另一种人生的世界,就是杰森2号也就是主角,他们两个的碰撞产生了无数杰森。
其实他们在开门的时候见过很多很离谱很诡异的世界,说明"门”是创造世界的肉体,“念”是创造世界的灵魂,万般念起终究得不到心上人,唯有看破放下才能纵享人生。
其实相对来说,也有可能是杰森2号也就是主角世界,总是幻想自己如果选择了事业会如何成功的人生,于是造就了学术版杰森,可能他主观意识没有想过,但是潜意识是骗不了人的,包括另一个世界里所有人其实都在现实世界中有工作,有职位,有身份,完全就像一个精神分裂者幻想出的另一个世界,他见过的人都有可能是完全的另一种人生,在无限的世界里,他可以用意念创造无数种世界。
之前看老高与小茉的视频,老高说如果你经常买彩票的话,就算你没中也无所谓,因为500万个平行宇宙中总有一个你已经中了,500万对于无限宇宙来说非常小,概率非常高,所以已经有无数的你早就中奖了,多行善事,多存善念,总会有好的结果。
还有一个说法和意念也有关,如果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就会分裂出无限的宇宙,就等于在分裂你的精神力,或者叫灵力,或者叫念力,总之你这件事情很难成功,但是如果你的意念无比坚定,无论哪个宇宙里的你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那么你的念力和精神力会无比的强大,就像主角杰森一样,他拼死也要回到原来的宇宙,换做是普通人99%都会留在科技发的的世界,也不愿意赌上性命去拼,这是现实问题,权衡利弊都会退缩,我也回退缩,当你像杰森一样勇敢的时候,所有平行宇宙中的力量都会集于你一身,你会势不可挡。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有感而发随便聊聊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开始做从未尝试过的事情,比如用牙线、戴美甲、打耳钉、学画画,你是否会怀疑自己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你”?
抑或是,原来的“你”已被悄然替代,而你却浑然不觉?
设定与主题:人生的“复本”与人生的“抉择”剧中围绕着一个引人深思的核心问题:如果有另一个次元的“我”存在,他们会不会观察、干涉甚至替代我的生活?
在这种设定下,“复本”的概念不仅是一个科幻元素,更是对人生选择与身份认知的隐喻。
冲突:与自己为敌的哲学困境剧中不同次元的“我”因为彼此的认知偏差和生活目标而互为敌人,看似是一场复杂的科幻斗争,实则是关于“自我抗争”的隐喻。
与他人较劲容易,但与自己对抗却极为困难。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举动,每一步都像在嘲笑主角的局限与弱点,逼迫他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每个选择、每段人生。
这种冲突并非单纯的视觉冲击,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思辨。
剧中的反派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而是主角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未曾接纳的部分。
这种设计让剧情在科幻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使观众不仅能享受脑洞大开的次元之战,更能感受到与自己抗争的无力与残酷。
瑕不掩瑜:不完美的剧情成就了更深的反思不可否认,《人生复本》的剧情中存在一些逻辑上的“bug”,某些次元设定也显得过于简单化。
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让整部剧更贴近“真实”。
就像人生中的每个选择一样,剧中的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这些不完美的细节反而增添了整部剧的情感张力。
观众能够在这些“不完美”中找到共鸣,毕竟我们的人生也从未如剧本般精确无误。
每个看似错误的决定,最终可能会导向意想不到的结果。
正因如此,剧中传递出的信息格外动人: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而接受这些缺陷、与自己的不完美达成和解,才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结语:以另一个“我”审视自我 无论是《Rick and Morty》的次元穿梭枪、《蝴蝶效应》的日记,还是《人生复本》的复本理论,这些科幻元素都试图挑战人类对时间、次元和自我的控制欲。
但它们的结局却异常一致:科学与魔法无法取代成长,人类终将面对自己的脆弱与缺陷。
《人生复本》用“复本”的概念巧妙地隐喻了现代人对自我身份和人生选择的焦虑与思考。
当你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和你极其相似的人,你是否会怀疑,他就是另一个次元的你,正在审视你的生活?
甚至,在你感到迷茫和痛苦时,是否希望另一个更“完美”的你来替代这一切?
这部剧的最终答案并不复杂:与其等待另一个“我”来接管人生,不如与自己的不完美握手言和。
切莫执着于完美,就像本剧的表现那样,即使充满“bug”,也能拼凑出一段动人的篇章。
基于量子力学强人择原理延伸幻想的多重宇宙世界观类型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多,受限于观感需求和力求形象表述的出发点,通常会选择两到三个有强关联性的世界并叙。
好处是可以突出重点,便于营造人性内在冲突及对比艺术反差。
缺点则是让这种多重宇宙更像是在描写某种科技驱动的软科幻温馨故事。
如果假定多重宇宙存在,意味着它将有无数个。
你的每一次决定无论多么微小例如脑海里萌现一个数字或是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将把你带入时间轴某一个点后的不同分支。
接受这种设定后,不妨再试着加入一条规则,假设a事件发生的概率是x%且已经发生,任何概率大于a事件的事情都被允许在这个宇宙中复现。
所以我们看到在(他妈的多元宇宙)电影中,主角通过电脑计算主动创造离谱的各种低概率事件来获得进入其他宇宙的概率基础。
根据以上两点在想象中成立的基础原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世界 我(观察者)由于和世界线的强锚定,无论我做出什么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我都将以奇迹的形式活下来(原则1:存在无限个多元宇宙,无论在时间轴上哪一个节点向后筛选,其中必然存在我活着的解);由于我触发了生命奇迹,世界将会因此变得光怪陆离(原则2:a事件以极低概率发生后,高于a事件概率的事件群必然发生),于是我会在无尽的时间中漫游,孤独的出现在故事的尽头。
哪怕那里荒芜人烟,哪怕世界毁灭也会有外星人恰好将我复活,哪怕我想永远的死去也永远做不到。
多重宇宙不是幻想的完美世界,而是一个挣脱不开的永生囚笼。
科幻的部分不够硬,但细品之后还是挺上头的,有一股子希腊命运悲剧的意味——即便人可以在无尽的平行宇宙里自由穿梭,因而拥有了无数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然而人生还是不可能完美。
不知道第一季会怎么终结,不知道第二季又会怎么拍,希望多来点哲理探讨的内容,鄙人属实爱看!
感觉这部剧的风格介于漫威和DC之间,漫威过于无脑爆米花了,而DC又过于暗黑沉重了,科幻片就该又爽又有哲学范。
这部剧的方向走对了,但完成度一般。
自从看了蝴蝶效应之后,再看此类作品都会觉得,它们本质上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主人公跳跃时间线,去拯救一个人,改变某件事,获得更好的未来。
因为波函数的发散而抓紧希望,因为波函数的坍缩而无法抗拒命运。
不同的只是跳跃的方式(日记,睡眠,甚至打个喷嚏),和挑战时间的后果究竟可以不可预料到什么程度。
在这种故事里,最大的反派看似是时间,其实是自己。
此类作品,皆收束于母题,从躯体异变,到战争创伤,从坍缩到发散,无论是以实写虚,还是以虚写实,都存在可以被情感接纳的BUG。
每个人都有遗憾,都希望战胜命运,对于此类作品,观众的情感需求是大于逻辑需求的,所以它有时候会拉来物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有时候干脆不提。
2024年的人生复本,完全基于薛定谔的猫理论,男主想要回到的只是那个平淡琐碎的生活,而这也是多年前选择冒险的那个自己放弃又渴望的另一种人生。
这一点视角的创新带来了故事上的全新感受,自己是因,也是果,也是制造这个变量机器的人,完成了闭环,也就没有因为加入过多人物和阵营而稀释主题,从头到尾都只是男主自我的挣扎。
带有探讨罪与罚元素的故事,随着文明的进步,一定会从探讨外部的恶,转向探讨内部的罪。
我们不再执着于惩罚别人,而是开始反思自我。
今天的“我”成了另一个“我”的受害者,“我”或许没有意识到,“我”当下拥有的一切,让那么多“我”求而不得,可多年前,“我们”都是同一个“我”。
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
命运既沧海。
蝴蝶吻不到月亮,只有自己知道。
自我既月亮。
有时候,改变自己不比改变命运简单。
看不懂高分何来,也没看到什么有质量的短评和长评,来吐槽一下。
1. 造盒子的杰森那么聪明,结果来到新世界,就只会找到黑人要钱?
黑人就正好给他?
2. 造盒子的杰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直接来到男主杰森的世界,所以过程中去了那么多世界,都没死?
都没遇到一堆杰森,只在这个世界遇到了?
3. 造盒子的杰森被老婆发现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是把好友瑞安送进盒子,也不怕别人找,还把盒子封起来了。
被侦探追了之后,就赶紧砸了墙,随便找个好友带回来?
然后自己杀了一堆人之后就不怕侦探不怕警察了?
死了那么多一样的人也没人管了?
4. 我忘了剧里有没有说,这些人穿越到不同世界,哪来的钱买吃买喝找地方住?
5. 进了盒子打针才能穿越,不是脱了裤子放屁?
那直接进个衣柜行不行?
若干个世界,愣是没有任何一个外人注意到那大铁疙瘩?
其实就是个1星的剧,最多2星了,其中一星给薛定谔的盒子(可惜被打针毁了)。
开头的音乐挺瘆人,积木上渺小被无意操控却影响巨大的玩积木的人给予满满无力感的人类。
E1:一副怀才不遇的颓废窝囊劲儿,为了家庭自己牺牲了多么巨大,挺讨厌这样的设定。
为了对比衬托也太夸张了,自以为天才,别人一张口就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了。
你能,你清高,抛下一切,非要体验不同的生活,也不问别人同意不同意,就想着弥补自己的遗憾。
E2:不是医生也知道去医院啊,这话说的,只有科学家知道去医院?
对于没选择的道路有时候会有一些好奇,这样的理念是好的,很点题,物理学家返回课堂也没有多惊艳。
选择变可以理解,这咋还价值观大变。
你俩变化不大,瑞安这体型太考验了。
一个毫无心理负担,一个前一秒还说必须回去,就开始卸下负担,好在编剧够狠,为了留悬念,直接杀死女主。
E3:小黑哥的谎言挺溜啊,只有自己是自己人,做错了还假装发脾气。
够理性的都,啥都不算事儿。
之前一点儿没想到,这把小黑姐给诧异的。
你在这边小酒喝的挺美,不管不顾另一个自己死活。
这密集恐怖症啊。
E4:这个角度看的真像韦德啊。
看到自己被杀,就非得看一眼。
就非这么随机,挨着时间来不行。
也没见做标记,就是挨个试,那家伙咋精准把这家伙送回来的。
先出来这么一会儿,冻的这么狠。
制造出来极速后的每个人都可能跳跃出来,幸好时空无限多,要不在楼道里就互相杀了。
E5:不合理啊,里面空间无限,这点儿海水就满了,就算流速快,咋盒子还往下沉。
和心情一样,为什么非要多出那么多门,就是为了迷惑。
心理学还是派上用场了啊。
布莱尔不离开的理由,死活想不通啊。
E6:女主怀疑这个眼神太绝了。
不忘初心有多难,一松懈就很容易歧途啊。
都给你说了,她也这样觉得吗?
无由来的自信,这下好了。
有些矫情,但又说的不好反驳。
E7:这咋突然像素还高起来了。
对啊,每个世界钱不一样,这两个咋住宾馆的?
E8:找个制造不出来这个机器的世界把他送过去不行,人家可没想着杀你啊。
这集咋这么乱,终于遇见,感觉房间都变了,前后脚就情绪一样?
知道这个地儿了,也不知道换个地儿。
接受的很快,下手更是快准狠。
感觉像摆烂了,遇见的第一个就行。
E9:刚说了不知道去哪儿了,这又说说有人都知道要去哪儿。
来到坦白局,男主不够坦白啊。
地球不够你一个人住的,那么多摄像头、那么多人不会被发现?
直接放外边不行,等着人家主动发现。
除了设定,其他烂的一塌糊涂。演技,基本的逻辑,莫名其妙的展开,所有人群体失智,小学生作品一样。千万别被什么低开高走骗了,越往后越看不下去。
先别弃,打着哈欠撑过第4集,第5集会豁然开朗。说的是,一念即达,我心即宇宙。是,世界在我心之内,心不唤,物不至。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示现一切色,各个不相知。是,身资财所住,皆为心影像,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出色的创意,完美的执行,是吧,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最终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但我还是要忍不住感叹,“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甚至你的心态决定你所看到的世界”这样伟大的设定只在他们生活的世界才成立,从这一点来说,似乎原本的设定又有些狭隘了,因为如果放在不同的社会当中,你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或者准确来说是你可以有选择的那部分,大多数时候在你的人生中根本无足轻重,因为到头来可能都是一样的啊。
多元宇宙当年还算新颖,但在成堆的超英片、《瞬息全宇宙》等一系列洗刷下,很难引起观众新的好奇心了。可看的地方是拍得现实化,科幻反倒不是第一类型。其他片的主角进多元宇宙后像常识般顺拐,而乔尔·埃哲顿演的满口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穿越后却还要在异常生活里反复确认、犹疑几天,才能接受。这同时也带来了埃哲顿的大型表演秀。每个人都想有修补遗憾的机会,但往事不可追,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开局还挺惊艳的 后面逐渐套路化 结局太不符合逻辑感觉为了第二季故生推这结局
这种剧情我就感动不起来。有一个自私人格的男主,想摆布他老婆形成他想要的完美生活,但他自己又去撩骚心理医生,就渣男一个。另有一个善良悲催男主,好好的被打了,然后找不到回自己宇宙的路。但是在此过程中又衍生了更多版本的男主和更多版本的世界。但是说到底,还不是这个男人贪心既要又要造成的吗?
好像不错 但不喜欢
创意不错,但是细节雕琢比较一般,很难完全走心
前面确实墨迹了点,感觉以原著的尺度其实电影可能会更好一些。剧版属于就算用三倍速拉着看都不会错过剧情的那种节奏,和一般的美剧还是有很大差异。看到一坨杰森的时候真的有点当年看恐怖游轮的感觉。。。
比原著好很多。淡化了爱和家庭的母题,做到了探讨人性和选择。女性角色也比原著有层次和丰富。
拍得不太引人入胜,中间很多次想弃剧,提不起兴致看,直到ep4潜意识控制平行空间这个概念出现才算有点意思,然后继续奇怪的节奏和不起眼的剧情
我知道我为啥看不下去了!因为这个剧一股子老头味儿胡子拉碴的老头子,一个人生是美丽老婆帅气儿子家庭美满,一个人生是有着美丽情人功成名就,看似是什么科幻片,平行世界,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其实全是意淫,全是幻想好吧
牛逼,挺好
节奏慢到要开2倍速
比原著改的好!原著有点强调爱能解决一切,可是剧里更强调选择的力量。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将进入哪一个宇宙,男主n号说,我羡慕你,羡慕你有做出这种选择的能力。
长评
两集弃,一百年的烂梗反复讲,又臭又长,每个演员都让人厌烦!
后面乱成一锅粥。
故事基石是放不下白月光的男人,这就很没劲了,别活在what if里||Amanda说"I'm completely alone except for you." 你说"you're abandoning me" dude, wtf|| 仿佛没有讨论新的东西?本来不喜欢世界的入口是“门”这种具象偷懒设定…但解释说是box投射那也可…有点像时间&空间座标固定版的时间管理局,R&M和相对宇宙都有杀自己情节|| EP05跳出盒子讨论人性深处恐惧,才开始有点意思||最喜欢的对话 "I don't like that you know so much about me" "I don't like that you know nothing about me" ||我爸记不清我哪年出生 但记得我芒果过敏
DDL火烧眉毛的周六半夜看完,心理医生真的温柔又善良,但是有没有一个盒子让我进去之后来到DDL全部划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