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 prevails when good men fail to act.曾有段时间迷恋凯奇,下了很多他的电影。
《战争之王》便是其一。
看之前没有听过相关介绍,本以为会是一个场面宏伟的“大片”,可惜和预想的不大相同。
过了几年,又把它翻了出来,发现场面大画面宏伟的电影虽然受欢迎,但若使得人们看第二遍,便有些乏力了。
影片以主人公尤里为第一视角,采取自述形式展开。
凯奇的台词很多,却感受不到冗繁,句句都很经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创意,用子弹组成。
只是乍看起来,容易起鸡皮疙瘩...至于尤里(Yuri)这个人,个人所持的是否定态度。
在第一次生意后,他说,“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我想,那个矛箭头的存在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而非无故地杀戮,所以人类的天性是生存而非暴力。
况且,即使如他所说,暴力是天性,那本质暴力和鼓励暴力也是两个概念。
后者存在着社会秩序、道德的问题。
更何况尤里选择军火生意的原因和这并无关系,在鼓励弟弟入伙时说地明白,“this is shit”。
这句是他们对目前生活的形容。
只是一旦陷入其中,人们的理由就会变化。
比如,我不卖枪也有人卖,枪店多如麦当劳;我希望大家都开枪但不要死人等等。
第一句的话外音便是承认卖枪并不怎么道德,第二句则是在承认卖枪导致了死亡。
尤里说,武器只是工具,错误在使用武器的人。
的确,站在军火商的角度是这样,就像上上个世纪的中国,洋人站在港口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我只是卖鸦片,没让人们吸鸦片。
”我认为,一旦某个事物可以让人性罪恶的一面轻易地造成对社会和生命的威胁,那就需要管制,军火、毒品大抵如此。
身临其中的又何止他一个。
他父亲因政治问题而冒充犹太人,时间一长竟也当真,不仅在穿着、食物上,还有去教堂的次数上,整个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用妈妈的话说,“他比犹太人还犹太人。
”一旦深陷某个方面,思考的角度也会随之转变,人很难自拔,甚至想不明白。
想起中国的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像我们看尤里、看麦克,思维被导演牵引,站在了主人公的角度思考。
所以《战争之王》、《教父》这些影片让我们为那些把道德踩在脚下、把卖淫凶杀戏弄警察当成乐趣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毫不吝啬地送出了敬仰之情。
没有哪个正常人天生暴力,更不会无缘无故地触及道德底线,每个人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前因,就像强奸犯多有不幸的童年。
但若是由此而去量刑定罪,那大可取消监狱,只留精神病院就好了。
若以希特勒为主角,从他悲惨的同年、不幸的生活、艰辛的付出开始,我们也能为他的罪行找到各种理由。
电影的主角是很容易被大众原谅的。
影片中,尤里给了自己无数的理由。
但局外的老婆比他更明白:“there is nothing illegal, but it is wrong.”并非合法的都是道德的。
从小做到大,生意的兴隆使他有了奢侈的习惯和对金钱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妻子艾娃·方田(Ava Fontaine)开心地走过来告诉他,“儿子会走路了”。
他却只顾亲吻电视,亲吻冷冷的屏幕后即将产生的巨大市场。
影片中,尤里捎带而过的回应让妻子脸上浮现了一丝悲伤。
生活中的小事不足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但这也许就是转折。
在后期,狄米奇将军(Dmitri)、军火商席米恩·怀斯(Simeon Weisz)的死亡,都要归咎到他的头上,他甚至已开始为了生意的红火而厌烦世界的和平。
道德的底线在诱惑地压迫下不断向下移动。
我认为,在电影中,他弟弟维塔利(Vitaly)这个角色,更像是在反映他心中的良知部分。
当然只是指军火方面。
他说,不知道弟弟在逃避什么。
其实,那只是因为站在了自己的角度。
虽然弟弟的长相很叛逆,却很善良。
电影中有个特写,当看到一排排儿童被军火商卖出的武器枪决,弟弟于心不忍,哥哥却忙着捡钱。
弟弟吸毒是为了麻痹自己,麻痹心灵忍受的折磨。
恍惚时他想到了什么?
他的家乡乌克兰。
良知为此付出了生命。
当看到山下的一片帐篷,有妇女,有儿童,而自己卖出的武器将马上用于将这些踏平时,于心不忍的弟弟试图阻止交易,被枪杀。
哥哥则继续完成交易,拿走了钻石。
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杰克·瓦伦丁(Jack Valentine),更像是代表着法律。
讲证据而且死板的法律,被当权者操纵着的法律。
在结尾,我们看见了法律向政府妥协。
也许可以猜测,不论是法律中的漏洞,还是执行地力度,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暗地操作。
而政府,为了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采取不愿摆到台面上的动作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军火商便被利用,成了爪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满地的子弹,上面打着字幕:This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While private gunruners continue to thrive.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U.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ey are also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尽管军火走私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依然是美、英、俄、法、中,他们便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尤里在面对诱惑时尚且如此,那政府在更加巨大的诱惑前会做出什么不屑于道德底线的事呢?
博:http://xiaogs.org/2008/12/11/299.html
最近刷抖音看到好久不见的王小伍又在做电影赏析,这次是在做影史定格百搭镜头系列,讲的是《战争之王》,听他细讲了一下开头发现确实很惊艳,晚上睡不着就找来了看。
电影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满地子弹壳,向上摇出一个人物背影,背影中的男人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俨然一个商务人士的打扮,远处背景中浓烟滚滚,一片战败后的景象。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子弹、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主角是谁?
站在这里干嘛?
感慨战争的残酷吗?
不知道,往后看。
镜头推进,人物转身开始面向观众讲话:“在这个世界上一共有5亿5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
”人物煞有其事的像纪录片主持人一样,介绍了一组关于枪支的吓人数据,让你误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一下自己对这个数据的担忧。
但主角说台词的节奏稍一停顿,配合拿出雪茄小吸一口的动作,又说出了出乎意料的一句台词:“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短短的两句台词加上一个动作,道貌岸然的军火商形象立马竖了起来。
不光台词精彩,接下来的镜头也很精彩。
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子弹的一生,让我们意识到子弹的生意完全是合法化、正规化、流程化的,它是全自动机器流水线作业,有质检、有封装、有物流运输,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和普通商品并无区别,直到子弹被枪打出的那一刻,观众才意识过来这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一个关于杀人的生意。
我觉着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开头一样,具有操控人心的力量。
在普通人的是非观里,发战争财是不对的,做杀人生意也是不道德的。
但电影里的军火商就算是在国际警察的时时盯梢下,却一次也没被抓进监狱。
他很懂法,甚至比警察懂得还多,他钻研各国法律漏洞,在灰色地带游走,让你在法律层面无法对他做出任何指控。
而且因为他生意的特殊性,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是特权阶级,这些人要不统治着一个国家、要不是某个地方的军阀、要不还是军部的政要,就算是他触犯了法律,他一个电话打出去,很快就有人来给他做担保、交罚金,不出24小时,他就能安全地离开监守所。
你会想法律层面没有指控,道德层面总该有吧。
不好意思,也没有。
他觉着自己就是在做一门生意,把一个带有安全阀的工具卖给各方有需求的人士,至于这些人怎么用这个工具和他无关。
他没有拿枪逼着这些人开抢战斗,他也没有想要害人的意愿,至于拿到枪之后发起的战争和屠杀都是客户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
所以就算他亲眼看到某个第三世界组织上一秒刚买完他的枪,下一秒就屠杀了整整一个村子,他也没有丝毫负罪感。
这种人,在小说书里我们都会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在现实生活里不少人都愿意过上他的生活,居住豪宅、出行豪车、与政要做生意、追到梦中情人、拥有美满家庭。
看电影时,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他那边,你不愿意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你甚至都不想让警察抓住他,因为整个氛围营造的他就是主角,不能出事、不能死去,这个故事离开了他就无法讲下去。
等到亲朋好友都弃他而去时,你甚至还在庆幸,这下他再也没有软肋,可以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最最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的一行大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
等到看完查资料才发现,本片里的整排待售坦克、3000把AK47以及很多其他武器,都来自于真正的军火走私商人赞助,本片的拍摄资金也是来自于军火商,于是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部军火商洗白宣传片嘛。
然后对于片尾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就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因为一个立场都不对的人给出的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
不过这个片子也会引发诸多反思,比如:良心是会引导人向善还是向恶?
规则到底保护的是哪方利益?
武器该不该承载道德意义?
战争到底又是如何打起来的?
《战争之王》深刻的讽刺意蕴成就了《战争之王》强大的内容纵深,电影以耸人听闻的题材为切入,用一名军火商的视角,在黑色幽默的玩味间呈现着战争之殇的症结所在,人性与正义的一展同皆在绝妙架构的战争反思里不言而喻,这更是尼古拉斯·凯奇演技最为惊艳的作品。
影片最后一幕文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世界军火市场仍在继续,然而最大的军火出卖国,仍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蹩脚的反战片,稍微沾点政治边还是不达战争和军火的本质,更是充满了对非洲国家所谓独裁暴君的意淫,看下来浑身难受,跟所有差劲的反战片一样,就是为反战而反战。
帝国主义是最可怕的隐形独裁!影片若隐若现地碰一碰冰山一角自我陶醉地好像已经完整了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影片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实际上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大作文章,从苏联跑到美国来自乌克兰的一家人,像极了苏联解体迷失的加盟共和国,弟弟在把鸦片画成乌克兰地图的画面很感人。
这个画面和开头那个子弹主观视角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其他的别无所长,哪怕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像碰到美总统了就高潮了,这也完全是无所谓的。
美国政府只是资产阶级政府,众所周知你可以黑任何一个总统但你在老板公司上班就不能公开骂老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全片主线充斥着让人厌恶的美国视角,他看待非洲人简单粗暴就是恶魔,百姓就是待宰的羔羊,美政府就是幕后黑手,仿佛只有他是真正的好人,其实不过是帝国上流公民的假惺惺和意淫!要知道战争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武器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在使用他的集团是哪个阶级代表谁的利益。
西方自由主义典型的错误就是把武器科技看得无比神圣,仿佛他的横空出世就是要毁灭世界,这是天然对世界和人的不信任,当然统治者掌握的世界确实不让人信任然而他们把这个当做从来如此,无可改变,然后把某些集团阶级犯的罪归罪于一切人类一切武器,荒谬至极!同时非洲的集权主义者不是以杀为乐,肯定有买办也有民族主义的捍卫者。
而美帝把军火往全世界运输是为了什么,影片模棱两可,仿佛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共济会似的组织。
其实就是为了国家利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在非洲的利益,你哪怕在片中加上独裁暴君用美国军火杀非洲人民,而美国资本家正和政府要员在饮酒作乐,矿在挖油在采,接着奏乐接着舞,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片子了。
然而你塑造得如此单薄,哪怕是封建社会的君王也不带这样的精神病逻辑吧!
军火商的弟弟贩卖了这么多趟军火,难道他不知军火是用来杀人的吗!
还是他不信教!看了一眼要被处死的百姓,突然圣灵附体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们。
这时候大概率是选择不看,人必然是感性的,他顶多是转过头去,赶紧走人,不要听到枪声以免让自己良心不安。
一个倒卖几次军火的贩子居然会为了素不相识的非洲百姓而牺牲自己,真是普世价值高啊!
影片所反的恰是自己所犯的衍生物!真是以己之道还施己身!
如果我拍电影,就应该有一部是这种风格,符合我的思维习惯:1.无论哪一个细节都可以颠倒;2.你可以有无数种观后感,却没有标准答案;3.可以思考的幽默感。
总的来讲,按照中国的分类,就像是中国第6.5代电影人的可公映作品。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 ( 小声嘀咕一句:军火商同志必定是没有见过柳州成本20元一支的高精准“土制步枪”才会有这么保守的数据。
)一地金色子弹的开头独白。
然后是片头:一颗子弹从脱身于一块铜片的制造到运输到非洲,最后到没入街头混战中一个少年的前额 。
摄像机的角度总是在子弹后面紧紧尾随,就像是绑在子弹屁股上的针孔摄像机的视角,与《阿甘正传》中的那片羽毛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片中几乎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都会让我不断揣测他们的心态。
太多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交汇在世界的同一个点上就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比如有一个镜头:不杀人的军火商,杀人的暴君,被杀害的暴君的支持者,渴望武器改变命运的被统治者,连接点就在那把手枪上,交叉的命运,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小说,非常有意思。
不想再从道德意义上探讨这部片子,没有意义,因为没有标准。
人的残忍,并不是由于武器而提升的。
就像接近影片的结尾,没有现代化的枪械,他们可以十几个人用砍刀砍死一对母子,没有刀,只能徒增母子痛苦的时间,因为他们必定会死,只是死的方式不同,想象一下被牙齿和指甲撕碎的感觉。
现代化的武器,提高了死亡的效率,也缩短了死亡的痛苦时间。
是以死亡的数量的残忍来代替死亡痛苦的残忍。
上帝已经不在了。
May something can bless us.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1/1849685.html
1.开篇凯奇说在这世界上一共有5.5亿支军火,意味着平均每12人拥有一支枪。
电影上映的2005 年世界人口总共有 64 亿人,请问凯奇是怎么算的?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军火,但它并不是平均分配的。
根据总部位于瑞士的一家小型武器调查机构2018年的一份报告,美国的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拥有民用枪支的比例占全球40%。
报告发现,2017年美国普通民众拥枪数量超过3.93亿支,即每100人拥有枪支的数量达到120支,为全球最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集团和战争贩子。
2.补打卡而已。
本片不是特别经典那种,因为讽刺的力度远远不够,只是题材吸引人而已。
美国人自己骂自己分什么事情,有的事儿可以深刻,有的事儿不能深刻,点到即止就好。
这种题材更不会出很多季的连续剧。
3.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到今天仍在继续。
苏联解体让全世界人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嗜血和美式民主的虚伪。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武器出口国,是最大的战争贩子,是人类和平的最大威胁。
苏联解体已经三十年了,但是新的国际秩序仍然还在形成中,美国正在努力说服国民和他的跟屁虫们,新的敌人诞生了,新的冷战来临了。
4.尤里的弟弟代表道德觉醒,道德和尤里的弟弟一样,先染上毒瘾,然后疯疯癫癫,最后死了。
5.尤里跟他的国家一样无耻,两个都是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又看了一次《战争之王》,试图写点东西。
片子像是军火商尤里·奥洛夫的传记,从发家开始,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
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器。
也许,他带来了这个混乱的秩序,带来了无数家庭的灾难,带来死亡的阴影,然而这个邪恶的化身却是必然的必须的存在。
这是一个反讽还是一个悲剧?
或许,两者都是。
片子从尤里的视角出发,讲一次次的生意,讲他眼中的世界。
于是作为观众,不可避免的先把感情投注在了他这一边——更何况,扮演者是如此富有成熟魅力的尼古拉斯·凯奇。
有需要才有生产,有人打仗自然需要有人供应军火,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贩卖军火,赚钱,也就显得无可厚非。
我们随着尤里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军队高层将军火私自贩出,和平主义者和宗教徒们购买枪支,非洲一些战乱国家的小孩子用简易的武器武装到牙齿,宣称“自由xx”“民主xx”的团体们血洗敌手……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慢慢的,觉出世界的许多荒谬,还是笑,只是味道变了许多。
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有很多规则和定律,只是人们大都不愿琢磨。
看不透的人觉得它玄妙不可估计,看得透的人知道怎样趋利避害怎样更好的生存。
尤里属于前者,他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这么一项使命,才出生、长大、学语言。
邪恶是邪恶了一些,但他必须存在,否则正义就没了理由。
就像没有战争就觉不出和平的意义,就没有办法消耗过多的生产来保证社会稳定。
片子中很精彩的是尤里几次与国际警察杰克的纠缠。
尤里利用法律的漏洞躲避罪责,杰克虽明知尤里罪不可赦却毫无证据,只好眼看着尤里一次次逃脱。
尤其在非洲尤里飞机迫降的一段,情节设计实在妙不可言。
后来杰克终于抓住了他的猎物,对方却只是冷静的讲了一番话,告诉他自己的存在是一个必须,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正义的人也需要他的工作。
因为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
杰克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他一直在追求正义和公平,不肯用非法的手段来维护法律。
最后他输了,看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么理想,它是很现实的。
矛盾必须存在,斗争亦然,否则一切都不能长存。
他的工作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只是因为社会需要这么一个工作,一个象征意义,但未必需要一定的结果。
想到最近一直在看的政治学,政治就是人们为了公共权力而进行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分配资源的过程。
因为人总有欲望需求,而这些需求要一些通常是稀缺的资源来满足,获得资源的同时又会产生代价,争夺公共权力就是为了获得分配资源和代价的能力,为了决定“谁得到什么”。
统治者会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其内部成员的政治意识,使其认同相同的主流的政治文化,得到了认同就得到了服从,统治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政治大概就是一种秩序,一种博弈,一部分人拿到了权力并想方设法维护权利,通过战争、大众传媒和民主选举等渠道驯服公众,希望自己的地位长长久久维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都是工具,可能它没有太实在的意义,或者可能它今天的意义与昨天的截然相反,因为一切只是为了方便统治罢了。
就像战争,或许是因为要转移人民对于国内矛盾的注意力,又或者是用战争消耗来解决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总之是手段罢了,从不存在为和平、正义的战争道理。
或许有一天,真的如《一九八四》里所描写的也说不定:人们需要的只是战争而不是敌人,战争的热情和战争的消耗有利于统治,而敌人有无尚在其次。
唯一能与利益做一下纠缠的大概就是道德吧。
很奇怪,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人心的向善也是天性,说到底,还是人在与自己作战。
对于人类基本道德的追求延误着我们唯利是图的脚步,例如正义、公平、民主、平等……最低限的道德,亦是最难达到的。
尤里的弟弟在最后一次买卖中突然觉醒,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什么买卖,他不干了。
可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正义的维护让他丧失了生命,这就是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吗?
尤里已经彻底麻木了,他的弟弟用生命的代价企图唤醒他,但他流下一滴泪后,仍旧跌跌撞撞坐在了杀死弟弟的人对面,继续谈军火价钱。
他说,无论接不接受那些钱,他都失去了一些东西,所以他还是接受了。
尤里一直的理由就是:我没有拿枪逼着别人要他们开枪战斗,我没有想要害人,所以,我没有责任。
拿到枪之后他们要战争要屠杀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不是我的战争。
每次看到他的辩解,我总会想到那段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的一首短诗,作者是一位叫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的德国新教牧师。
“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罪恶吧。
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出色。
尼古拉斯·凯奇自然不必说,伊桑·霍克的国际刑警也很出彩,而饰演尤里的弟弟的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我最喜欢,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大孩子。
导演安德鲁·尼科(Andrew Niccol)有很多较为有名的作品,但我看过的只有《楚门的世界》,《战争之王》沿袭了那时开始的反讽特色。
最后想说的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摄影,流畅、震撼,光影运用得当,镜头长短交替,结构也很紧凑。
例如刚开始在子弹上推移的长镜头就很出色。
第二遍看完,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可打五星的片子。
^_^
世界上有三大暴利行业:毒品,化妆品和军火。
毒品用来欺骗自己。
化妆品用来欺骗他人。
唯有军火是最诚实的,诚实的就像AK47的弹道。
什么是干净的,什么是脏的。
军火换回来的钻石也最终会戴在漂亮女明星的脖子上。
电影节,红地毯,哎呦喂她戴起来真好看,哎呦喂女神。
然后这位女神也许搞了点婚外情,大家就纷纷绝望,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也许这位女神碰巧喜欢投身公益事业,就一下子德艺双馨了。
在我心中,除了苍老师,没人配得上这个词。
那些可爱的闪闪发光的东西,会一直陪着女明星们,在慈善晚会上,在颁奖典礼上,在狗仔队供给八卦杂志的照片上,在导演和core们的床上。
而那些AK47,他们会安分的拿在持有者的手里,诚实地射出最性感的子弹。
没有镁光灯,只有撞针,扳机,换弹夹,永远不卡壳。
想起在万达看到的一句话:Some people think luxury is the antithesis of poverty. acctually is not, luxury should be the antithesis of vulgar. 所以我想说,子弹不是死亡的使者,而是带来梦想的天使。
射出子弹的人,被子弹击中的人都在做梦。
梦见生死是由自己手里的东西掌控的,梦见自己够坚强就可以活下去,梦到自己真的在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梦到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至少对于子弹来说。
所以,军火商们,只都是些贩卖梦想的天使,他们让绝望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活得轻松一些。
他们坐着飞机,将梦想运往世界各地,一梭梭,只会冰冷不会变质的梦想。
火药的味道一定很像巴黎街头那些好闻的香水,巴黎哦巴黎。
而且火药还要更便宜些。
所以,加油吧,追逐梦想的人,让子弹的乐章不要停止。
在被击中的那一刻,请高喊“I have a dream.”那些平时只能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女明星会为你们参加慈善晚会的,那闪闪发光的钻石会在她们充满硅胶的双乳中若隐若现。
他们会接受电视采访,声泪聚下,连那些硅胶都哭了。
好感动,我也要哭了。
就在那天,我意识到我的命运,是为了提供人们的另一种生活必需品。
我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
做条狗和做个人不是一个概念吗?
也许你生来就是一条狗呢?
其实我们就是两条腿的狗。
我是什么都做的死亡商人,除了救世军之外,不管什么军我都卖。
我从来没卖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
走私枪支的第二条守则是,每次都要确定能收到钱。
你不能强迫一个人爱上你,但起码你可以制造机会。
这就是爱上梦中情人的下场,梦总会醒的。
——我不信你回去是要卖百事可乐。
这是你希望被后人纪念的方式吗?
——我根本不希望留名青史,如果是那样,就表示我已经死了。
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
自冷战结束以后,AK47成为了苏联主要的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没有人想排队去买他们的车。
——问问这个白人,他会知道答案的。
——先生,我的手会长回来吗?
——这并不是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
——我干这个很拿手。
你可以和许多敌人战斗过,仍然存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和你自己战斗,你总是会输。
人们总是说:“如果好人袖手旁观的话,邪恶就会获胜。
”这句话应该是:“邪恶总是获胜。
”生活中有两种悲惨的事,一种是你想要的得不到,另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故弄玄虚,搞点虚头巴脑的台词,塞进无聊透顶的情节,浪费时间
生存的秘诀在于、永远不要加入战争、特别与你自己、
看以前就知道一定是审判失败者的后冷战式表述,但是电影的恶毒和拙劣还是让我作呕,我佩服自己居然看完了。比起凯奇角色夸夸其谈那些权力话语和资本逻辑以及虚伪的人性觉醒(不新鲜),伊桑霍克的那个正义者角色更苍白矫情且极度不真实。弟弟角色就更不值一提,看到枪毙儿童就此发疯的应该是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妇女,而不是移民小子。耽于物质的名模太太心照不宣式的装无辜也比她的绘画更拙劣。所有认为“世界原本如此且将继续如此”的论调都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话语,我们要做的不是跪下去认命,而是窥破它并用行动去颠覆它。其实这个题材(冷战末期到后冷战的国际军火贸易走私及不同时代的国际政经格局变化,大的结构中的个人奋斗神话与幻灭)原本可以拍得更深更广甚至更娱乐,但是到了好莱坞手上就注定会成为这种下九流蹩脚货。
这么猛的料如果是个牛逼的导演(比如老马)来拍,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这类电影号称真实的电影,就像某麦的咨询报告—— 不能说它说的不对不真,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很赤裸裸的表达一些很赤裸裸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
无聊,这不是电影则是Nic的Podcast,喜马拉雅,你打开听就行了,没必要浪费资金拍。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eapon.
蛮喜欢他的人生价值观,总有人会做不是吗?为什么不能是你不能是我呢?守序邪恶的成功典范。
早听说过这片子的烂,没想到会这么烂,8成时间都在旁白,你这是在模仿王家卫?破了吧唧的脚本就算了,角色的行为逻辑也是莫名其妙,谁在意军火商怎么发家,又是怎么锒铛入狱的?拍成电影了我只会在意它好不好看,ok?这玩意谁爱叫好谁叫好去,反正我只丢一颗星星,果然尼古拉斯凯奇的片子只有一部《变脸》能看。
这种叙事是一种冒险,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走运的是,此种叙事给影片添了彩。
如果有六星,我会打的
一部毫不感人的过时的无聊的大男子主义电影,看得我要睡着了。走私军火怎么就和“不要加入与自己的战争”扯上关系了?这不是这几个走私军火的文盲自找的吗?结尾为什么要说五常的军火出口?说多少次了,不会煽情就不要硬给角色安排心灵鸡汤台词!8.7分,又是被豆瓣高雅品味吓死的一天。
剧本非常好,电影立意很深,是少有能真正站在上帝立场去思考问题的电影而不是从美国总统立场去思考问题的电影,但是尼德鲁做为导演还是显得有些生涩,对于我来说过分运用旁白其实是对电影画面不成熟的表现。
喜欢nicolas cage这样的回忆叙述方式,开篇的子弹一生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短片了,很精致。片子挺纠结的,人只会对自己能干得好的事情感兴趣,这是不顾一切的。但是他也有准则。是个让人痴迷的男人。
挺好的,没落入谴责商人、谴责资本主义的窠臼,尽管一度我认为影片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卖烟草的人没错,为什么卖枪支的人就有错。
卖军火拍得跟卖白菜一样了都
十多年前看觉得很酷,现在觉得很无趣。能把军火走私商洗成这样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
已经家常万贯的他对妻子说,这不是钱的事,而是自己所擅长的。冷战结束后的那一段军火贸易的“黄金岁月”最让人唏嘘。
世界上每十二个人就有一个在做俯卧撑,我们的任务是让剩下的十一个人也做俯卧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