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案件终于被搬上银幕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年7月22日下午3:26分。
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
首相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所在的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现场一片狼藉。
视频来自BBC没人知道这是意外还是炸弹,但伤亡数字很快就出来:8人死亡,10人重伤。
这只是开始。
45分钟后,奥斯陆40公里外的于特岛(Utøya)上出现第一声枪响。
这里正有超过500名学生露营。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人群射击。
90分钟后,满载特警的快艇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视频来自abcNEWS于特岛上,69人被射杀。
凶手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
135分钟,77人丧生,伤者上百,消息震惊世界。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挪威受害者表示哀悼,2011.7.22图片来自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这个男人竟然笑了。
视频来自RT News许多人无法理解。
他被诊断没有精神病,为什么只判21年?
一个人怎么能屠杀77人?
他为什么要杀这些人?
他为什么承认罪行后还一直在笑?
2011年7月25日,警方带凶手接受庭审布雷维克首次公开露面,图片来自newsweek.com终于在于特岛事件7年以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征得受害家属同意拍摄电影。
整个事件得以被还原。
要知道,导演可是拍出过《谍影重重3》(奥斯卡13项提名,6项获奖)和《菲利普斯船长》(奥斯卡21项提名)的保罗·格林格拉斯。
英文名Paul Greengrass,因greengrass直译有绿草地的意思,保罗被称为“绿草地”。
马特·达蒙(左)和保罗·格林格拉斯(右)在谍3片场看到他的名字,许多人都会和探长一样把它列为“必看”。
绿草地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
《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而且他是实力派。
《菲利普斯船长》《谍影重重3》《绿区》《93号航班》手持摄影、快速剪辑是他的一绝。
尤其是《谍影重重》系列,打斗戏中每个镜头平均不到0.5秒,顶级特工杰森·伯恩的“快、准、狠”被呈现的淋漓尽致。
谍影重重3《7月22日》没有让人失望,143分钟的片长没有一丝冗长感,反而一气呵成。
片子冷静克制,把控精准又不失深度,它像纪录片却又远比纪录片要精彩。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22日》以上帝视角分了两条线来呈现“于特岛事件”。
一条是凶手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从犯罪到逮捕最后到庭审的全过程。
一条是受害者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经历事件后的前后变化。
布雷维克Breivik,电影VS现实故事开始于7月21日,布雷维克独自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
事实上,他已经为这次“行动”准备了8年,包括近两个月的物料采购、制作和身体训练。
《7月22日》上百名参加工党青年夏令营的年轻人登岛,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和游玩。
营地领导说:“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
《7月22日》
现实照片,于特岛
登岛第一天,图片来自telegraph.co.uk7月22日,布雷维克先将自己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文中写道: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被移民占领……今天会有很多人把我们称为“恐怖分子”,但一百年后我们将被称为“英雄”。
3点20分,他身着警服,将车停在政府楼下,通过远程遥控启动了炸弹。
《7月22日》
视频来自abcNEWS在挪威没人相信这会是蓄谋已久的袭击。
直到一名保安在监控上发现“可疑男子”并记下了车牌号。
信息已上报,首相已安全。
《7月22日》
现实中闭路电视捕捉到穿警服逃离的嫌疑人警察,交警,消防员,救护车相继到场,迅速展开救援。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说:警察指挥人们远离公共场所,能清楚地的看到他脸上写满不安和恐慌,警察都慌了,这不是好迹象……40多分钟后,布雷维克来到于特岛对面的港口。
《7月22日》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于特岛上的学生得知了爆炸事件,纷纷打电话询问朋友和亲人是否安全。
布雷维克假装说自己是被派来保护小岛安全的警察,营地的人还接见了他。
“他非常冷静,带了一把步枪和手枪。
我们没多想,只是纳闷儿为什么警察用的耳机是iPod?
”幸存者回忆说。
《7月22日》
《7月22日》到达岛上以后,布雷维克让学生聚集在一起。
毫无征兆地,他突然开枪,许多人应声倒地。
绿草地拿手的手持拍摄发挥了最大优势,没有配乐,只有人们的叫喊和沉闷的枪响。
《7月22日》
《7月22日》导演仅用不到10分钟,还原了挪威史上最恐怖的枪击案。
在他的镜头下,学生的惶恐,凶手的冷酷,生命的脆弱一览无余。
对于镜头中的凶手,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他怎么能那么冷静的杀死这么多陌生的年轻人?
《7月22日》
《7月22日》
直升机拍摄到行走在尸体间寻找猎物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mirror.co.uk这场杀戮持续整整90多分钟,学生无处躲藏。
有人藏在悬崖边上,有人憋着眼泪趴在地上祈祷躲过一劫。
“我忽然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但我觉得它和凶手是一起的……”
《7月22日》
直升机拍到水中挣扎的学生,视频来自BBC90多分钟后,特种部队登陆,布雷维克安静的趴在地上投降。
小岛对面的居民有看到警察的快艇:“他们(警察)以为凶手不止一人,于是就坐满了快艇,开到一半快艇抛锚,当地人开船帮他们登岸。
”
《7月22日》
Delta部队登陆,年轻的学生躲在一边图片来自newsweek.com90分钟,69人丧命。
夜幕降临,布满尸体的于特岛安静到压抑。
“那天好像是死神撒了张网。
”幸存者说。
《7月22日》
天空下着小雨,各个部门展开救援视频来自BBC影片对事件有着精准的还原,包括布雷维克对人群大喊:“我要杀了你们(I want to kill you all)。
”以及他的律师回忆,布雷维克不仅礼貌,而且冷静到令人发指,“刚被抓到时他还说手指上有个伤口需要处理。
”
《7月22日》
被捕时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newscom.au二、为什么?
另一条线主角是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1993年出生。
他让我们对事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知。
维亚·汉森,电影VS现实维亚被布雷维克打中5枪,子弹分别击中他的头、左肩、左手和大腿。
因此他右眼失明,三根手指被切除。
他的弟弟成功逃离。
《7月22日》维亚醒来后,铺天盖地都是于特岛事件的新闻。
真相极其简单,这根本不是什么恐怖袭击,都是凶手一人所为。
凶手就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7月22日》他之所以到于特岛屠杀,是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但凶手在法庭上的表现和言论让维亚和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7月22日》
《7月22日》凶手非常理智的承认自己杀害了这么多人,但否认有罪,而称其行动为“自卫”。
他不慌不忙地为自己辩护,毫无悔意,甚至多次在法庭上露出微笑。
法庭上他宣读了一份文件,强烈控诉欧洲政府的多元化和鼓励移民政策。
《7月22日》
法庭上的布雷维克,视频来自RTnews他当众多次行纳粹礼。
布雷维克强调“外族移民会毁掉欧洲”,他说还有无数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
接触过他的警察、律师、法官对他的形容非常一致:出生在中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友好礼貌,极其冷静,非常清楚自己做过、和要做的事情。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鉴定师第一次将他判定为“偏执型分裂症”。
如此暴行,如此冷静,这不可能是一个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现实中他确实曾说:“如果可能,我会再做一次。
”
《7月22日》
布雷维克和律师在法庭上,图片来自RTnews然而很快,第二批专家组否定了这个结论:布雷维克非常理智,精神正常。
布雷维克也称自己精神没有异常。
幸存者中还有布雷维克的老同学:“不可能是他,我们还曾一起上过学,他还拿过奖。
”精神鉴定师则表示: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他有清晰的观点和信念,他只是意识形态非常强。
《7月22日》
《7月22日》
网络上公布的布雷维克和朋友的照片律师确实为他找到支持他观点的人,但愿意为他辩护的寥寥无几。
庭审期间,他一致沉着冷静,唯独在一次律师提到圣殿骑士团时流下眼泪。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他们誓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正常意味着他要受到挪威最严重的刑罚,但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
最重的惩罚是监禁21年(期满后如果被认定仍对社会有危害可以加期)。
片中维亚曾说:我想狠狠揍他一顿,把他打成肉酱。
2012年,法官Thomas Indrebo由于在网上说布雷维克应该被执行死刑而被免职。
《7月22日》
布雷维克的审讯备受关注,频来自BBC布雷维克被关进伊拉监狱,被单独监禁。
他有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可以玩游戏,可以远程学习,还有健身用的跑步机。
在他受刑期间,只有他的母亲来探访。
2013年,他母亲去世。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父亲和他几乎没有联系。
在得知儿子的罪行后他说:布雷维克应该自杀。
监狱囚房一览,图片来自newsweek.com三、谁赢了?
《7月22号》用极其冷静的镜头呈现了这个人类历史上匪夷所思的事件。
但它又将重点放在部分受害者身上,给人带来反思:魔鬼行走在人间,这场“战斗”到底是谁赢了?
《7月22日》
《7月22日》许多幸存者的人生发生巨变,亲人和朋友离世,有的终身残疾。
所有人,都再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
而布雷维克还在“七星级”的监狱里学习玩游戏,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处死他?
从这一点来说是我们输了?
《7月22日》
Eirin Kristin Kjær, 1991年出生, 因保护同伴身中三枪图片来自slate.com影片通过维亚的变化揭露了整个事件的意义。
维亚最后克服恐惧,选择继续生活。
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7月22日》这让探长想到了诺兰的《黑暗骑士》。
小丑无恶不作,但蝙蝠侠没有杀死他。
蝙蝠侠的管家阿尔弗雷德说过:如果你杀死了小丑,我们就和他变得一样了。
《蝙蝠侠:黑暗骑士》
《蝙蝠侠:黑暗骑士》有些人的坏就是纯粹的希望看到人性沦陷,道德崩塌,世界混乱。
对于这种人,最重的惩罚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看到我们比以前活得还要好。
布雷维克的牢门关闭,维亚开始新的生活《7月22日》于特岛事件后第三天,许多挪威人自发的走向奥斯陆街头。
人们安静的聚集在一起,队伍越来越庞大……
图片来自flicker.com他们每人都手持一朵白色或红色玫瑰,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
这次的游行是挪威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称之为“玫瑰集会”(Rose Rally)。
他们中,有挪威人,有黑人,还有来自伊拉克等地的难民……
图片来自flicker.com当晚,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据统计,自发参加集会的人数超过15万,当年挪威总人口约495万。
而住在奥斯陆的人口约60万,游行的人数是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图片来自wiki2016年3月15日,在狱中的布雷维克起诉挪威政府,称被单独禁闭“被侵犯人权”,并要求把PS2游戏机升级为PS3。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
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1993年出生图片来自pri.org2017年3月1日,法院认定布雷维克的人权并没有受到侵犯。
6月8日,挪威最高法院称不再受理该人权案。
6月9日,布雷维克宣布改名为Fjotolf Hansen。
2018年6月21日,Fjotolf Hansen上诉到欧洲人权法院,被法院驳回。
欧洲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判决”。
The End文/女神的秋裤2018.10.23/青岛
最中意欧洲国家的一些电影尤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电影开头提着一颗心看着,当看着极右分子拿着枪对着乌托亚的孩子们像杀鸡一样,真的是无比震惊!
更震惊的是被警察局带走了后居然能够指任律师为其辩护,律师还不认识他!
第一次感慨挪威这个神奇的国家,原来犯罪分子也有人权!
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即便律师的家庭被受到威胁还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从被告的角度为之找证人辩护。
另一方面,对于从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Villia(可能没记对)心灵与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包括对他的家人。
很开心看到他一步步走了出来并最后勇敢地坐在犯罪分子前面说出自己的感想,cause he is not alone,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dreams,.but he is alone. 最后犯罪分子听到了法官的判决还报之一笑又一次震惊于挪威取消了死刑与无期徒刑,最高监禁时间也是21年,算一算2011至今,到2032年也可以刑满释放了。
上百度搜了搜,有个新闻是挪威2032年禁止半自动枪的持有,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生者还需面对生活,影片最后交代了首相,律师,Villia 还有对犯罪分子的判决。
使人不丧失希望与信念。
但是还是担心挪威这个开放的国家,在奥斯陆的城市中,是否真的安全平安呢?
尤其在极右分子日益壮大 移民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的如今。。
后面百度了下,犯罪分子还想在监狱里组织一个政党最后失败,自己居然在里面高中毕业,申请了3次大学并通过了,再一次为挪威的公平的人权震惊了!!!
同时也体会到原来一些绝对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太多的未知与危险。
顿时觉得我身在伟大的祖国是何等的幸运,可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
我还是喜欢中国传统。
就当做我目光短浅无知吧~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这个十一月,大风卷着黄沙呼啸袭来。
娱乐圈是产瓜大户,但这个十一月似乎格外多。
这个十一月的社会伤亡事件也相对较多。
不过30天,热门事件不胜枚举:重庆公交坠江真相、兰海高速车祸15死45伤、炎亚纶劈腿翘屁嫩男、五星酒店杯子的秘密、马拉松递国旗、杭州城管暴力打狗、多地现非洲猪瘟疫情、俞敏洪女性堕落论、D&G辱华全网抗议、蒋劲夫家暴在日本被逮、孟庭苇离婚内幕狗血、乐山轿车撞向公交站台7死4伤、张家口化工厂附近爆炸22死、基因编辑婴儿出生、陈羽凡吸毒持毒被抓、薛之谦意难平出新篇、香港旅游巴士与的士相撞5死30伤……然而,有一件事,理应持续追踪,却好像突然没了热度:
11月22日,辽宁省葫芦岛,29岁男子驾车在小学校门前故意撞人,6名小孩身亡18人受伤。
男子被抓后供认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随机选择作案目标。
最近的一个进展是:11月27日,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葫芦岛撞人案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冬季安全工作的通知。
然而,案件本身的后续似乎已难以见诸报端。
当然,有可能是维稳要求,也可能是案件在进一步调查尚无节点。
我们也不会忘记,事故发生24小时后,在雪花中,许多市民来到事发地点燃了3600根蜡烛以示悼念。
粗粗一梳理,其实今年已经有多起针对社会无差别伤害的案件——•4月27日,陕西米脂,90后男子持匕首对放学的中学生们行凶,造成9死12伤。
犯罪动机是报复母校,罪犯9月27日已被执行死刑。
•6月22日,陕西西安,40岁男子在公交车上持刀伤人,下车后继续袭击,造成4人死亡8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投资失败等原因产生厌世情绪,蓄意报复社会。
•6月25日,山东烟台,45岁男子驾驶叉车疯狂撞人,造成1人死亡十余人受伤。
男子被民警当场击毙。
•6月28日,上海,29岁无业男子当街持菜刀砍死2名小学生,砍伤1名小学生和1名女性家长。
凶手自称“因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
•8月20日,广西柳州,54岁男子驾车撞击并持刀伤害沿路群众,致使6人死亡12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感情纠葛而报复杀人泄愤。
•9月12日,湖南衡东县,54岁男人驾车故意猛烈撞击人群,又下车持械砍伤现场群众,导致11人死亡44人受伤。
•10月26日,重庆巴南区,39岁女子在幼儿园门口持刀行凶,导致14名儿童不同程度受伤。
惩罚罪犯,也要遵循程序正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像陕西米脂案那样,案发五个月后罪犯就伏诛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在这类案件里,我最关心罪犯心理,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
都说事出必有因,但心理问题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在我们常人看来,这种报复社会对于消解厌世情绪肯定无用,但为什么总有人走上这条路呢?
在这个十一月的最后一夜,我观看了电影《7月22日》。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前几天拿到了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自由表达奖。
影片以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爆炸枪击案为背景。
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挪威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然后又在首都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挪威警方消息人士称,此次袭击事件看起来与国际恐怖组织并无联系,更像是一个疯狂男子的所作所为。
这部电影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虽然走写实影像风格,仍自然会有电影化的处理。
影片以阳光、森林、小屋开场。
交叉叙事,一边是记叙布雷维克的准备工作、开车去市区、潜入自己家中,一脸冷峻;一边是记叙青年们去于特岛参加夏令营,欢声笑语,两者对比鲜明。
岛上这群青年有点特殊的是,都是有意将来从政的,也大都有家人正在从政。
在布雷维克那条线,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可谓步步为营。
他在政府大楼门前引爆汽车炸弹引发混乱(首相当天在家办公躲过一劫),立马驱车赶到于特岛,由于穿了警服假冒警察,言行举止又非常从容冷静,他很轻易就获得了信任,搭乘渡轮登岛,并让负责人把所有人聚集起来听所谓的安全简报。
保安主任还是有点警惕意识的,不过马上被他枪杀了,还相当有经验地补射。
然后布雷维克立马大开杀戒,见人就杀,还四处搜寻。
有些青年想装死,但他显然很像专业杀手,会一 一补射绝不放过。
青年中有个叫维亚的,中了几枪仍大难不死。
警察到来后,布雷维克没有任何反抗,迅速投降被捕,但全程没有惊惧之色。
2小时24分的片长,只花了32分钟还原惨案。
接下来剧情转入对幸存者的救治、对布雷维克的审问。
故事线依然是多重视角,维亚及其家人、政府警方、辩护律师、布雷维克。
维亚伤势严重,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不知道是镜头语言的感染力,还是这个夜晚观影比较感性,当他父亲在受害者接待中心问了一句“他被打中了吗?
”就很催泪。
布雷维克迅速交待姓名、动机和政治诉求(完全禁止移民,结束实施多元文化主义),并威胁称首相若不同意,紧接着还会有袭击。
他对一切都早有准备,还指定了辩护律师。
他对警察一切行为都很配合,他把警方的审讯视为谈判。
他不仅镇定自若,要求有吃有喝,要求医护人员治疗他被死者头骨割伤的手指,而且立场非常强硬,即使知道首相在旁听也神态轻佻。
政府方面最关心的也是探究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
辩护律师从布雷维克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着手,发现供词和调查结果不符。
律师虽然不认可他的行为,但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准备先以“精神不正常”为辩护入口。
对此布雷维克的反应是,哂笑着说“人们会很生气的”。
专家认定布雷维克有多年偏执型精神分裂病史,如果法庭认可这一点,意味他会被送医而逃脱牢狱之苦。
结果布雷维克自己跳出来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说之前他在扮演一个恶魔,而其实他是一个战士,他这么做是要掌控全局,为了在法庭上发言。
维亚苏醒后,不仅肉体疼痛(需要两到三年康复),还被梦魇折磨,而且还有碎弹片残留在脑干附近,对将来的生活也是不定时炸弹。
周围的人都告诉维亚一切会好起来,维亚也在假装一切会好起来,而实际上并没有好起来,终究有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黑暗经历是个无底洞,是无法忘记的。
他痛苦地诘问:告诉我,我应该怎么活下去?
他父亲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希望受伤的是我,不是你。
法庭同意了布雷维克出庭替自己辩护,为了不让庭审成为他的政治宣传,很需要证人出来说出经历的一切。
但幸存者出于心灵创伤对直面凶徒是会心有顾忌的,维亚最终决定出庭作证,也是他的出现才终于让被告席的布雷维克有了一丝不安和紧张。
维亚的证词击败了布雷维克虚张声势的骄傲,打动了法庭上的所有人,也打动了我们这些观众——
我本不想哭,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遇害者)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
当我被遗留在海滩上,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就困在了那里。
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
因为我还有家人,有朋友,有回忆,有梦想,有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完全孤身一人。
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我活下来了。
我选择活下去。
在电影里,布雷维克被判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而现实里他只获刑21年。
现场图显示真实的布雷维克听到宣判结果后露出了微笑。
对于西方高度文明来说,取消死刑是文明,给罪犯同等的人权是文明,但对受害方甚至对其他群众来说,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很高的境界。
而我,只记住了朋友对维亚说的一句话:表现出软弱也不代表不坚强。
身边有反社会人格你该怎么办呢?
在一本名为《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译本叫《小心,无良是一种病》)的书里说:千万千万不要妄图去感化TA。
撒开脚丫子,逃吧,逃得越远越好。
离开TA,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悲伤的十一月,好歹结束了。
十二月会星星点灯,会让通往新年的路亮起来吗?
最新消息:北京因为空气重污染,12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禁止户外集体活动。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
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01恐袭现场邪恶的虐杀嚎叫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
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罪与罚善良的懦弱反击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
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
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
爱吗?
03谁来保护善良如何保护善良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
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
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
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
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LOGO李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看完这部影片。
一个感悟是: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义愤填膺的用畜生手段对付畜生,如果那样,那么公权力,也就变为了畜生。
影片中,无辜青少年受害者在痛苦心理挣扎中、或在痛苦接受手术时,画面一转,一个看起来较为舒适的审讯室,凶手却坐在那里大吃披萨、喝着可乐,主张自己的手指因被受害者头骨碎片迸溅划破,应该接受处理。
律师也只好“职业而体面”又很尴尬的提示景茶“我的客户应该休息下”、“我的客户应该处理下伤口”之类,景茶也就上来为其将伤处贴上创口贴。
凶手还很变态的“优雅的“,”礼貌的(教养的)“说了声谢谢。
是的,这种反差的给观众的心理冲击,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气的牙根发痒,恨不能扑上去将这个畜生撕碎。
但是抱歉,私权利,你怎样做都OK。
but公权力,我们无法像也门一样,用石头活活砸死墙间幼女者,只能枪必or注射。
虽然我绝对赞同石头活活砸死(but,如果这人是被冤枉的呢?
是的,在这里,依然讨论冤枉和不冤枉这个奇怪的论点,因为它对看客心理的影响力的不一样)but这里不讨论那些开化国家的先进。
只讨论事情本身。
个人非常崇尚重刑主义,but看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地区北欧五国之一的案件后,我的思索是:各有利弊。
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描述事实
受害者男主维亚的重建过程其实呈现的很清楚:如果和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相比,那么在病床上的状态可以看做一种混乱,如同林奕含生前问的那三个问题,实质上因为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而问出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可以视为男主在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而在女孩慰问男主那场戏中女孩的一句“俺也一样”点醒了他,让他逐渐重拾起受害前的“领导”型人格,从对自己身心极差状态的绝望感(这时问题成了“我要恢复但我暂时看不到路”,至少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到试图走上身心恢复的“路”(学走路其次、关心弟弟和母亲的处境才是重点),这时才到真正开始面对恶魔的时候,即使一开始不免恐惧,但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全恢复的领导型人格才有能力与曾侵入自己身体震慑自己灵魂的恶魔抗衡。
不管怎样,受害者选择自杀一定不是一条对的路,本片中把男主拯救出害死林奕含的不健康心理模式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对女孩的男性保护欲,当然这也源于极度健康的家庭环境就是了。
我们有义务为受害者和其周遭指出一条救赎之路,尽管可能对所谓的女权意识形态有冒犯,那也比纯粹只是基于“正确”立场的同情要强太多。
“林奕含与阿廖沙”话题中有一篇用哲学回答林奕含三问题的文章,写的非常棒,最后在他的结语中提到林奕含的一句“我无力也无意改变社会”,而作者对此的回答是:“人也许需要一点社会责任才能活下去”。
有些女权或许就会开始认为这是避重就轻,“不去惩罚恶人倒在这对受害者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种言论只是占了正确的理,但不见得起得了正确的作用。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
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
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
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
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
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看这种电影不知是应该为感性的人性光芒而喝彩还是为客观的痛苦伤痛而焦虑,高举白左大旗的人权欧洲与只是简单为争取生存空间排斥外来移民的极右翼团体之间,谁来拯救欧洲,谁引领欧洲未来走向,而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代表正确,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也不是那么明朗了.倒是那些带着伤痛流离的人,伤痛始终存在,一直都在,国际化,种族主义以及现行的精英社会也许真的是这一切的因由.印象很深的一句话说的是如此无奈,且牵强以至于另人动容: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看完了。
b站有小粉红做的挪威女权的视频,把这人塑造成一个只杀左人的“大英雄”,但显然不是这样,先不说这做视频的有意忽略了大爆炸,就他要杀的自由主义者显然是中右派啊。
这种灾难的责任究竟在于政府,还是社会(家庭问题应该属于社会问题)?
没有拍出来疼痛感…不过拍的比较克制,不狗血,尤其是我刚看完一个很狗血很想拿范却拿不起来的片。
一个完全可以深入讨论的事件,最后拍的非常浅,配角都非常纸片化,基本上剧本想表演什么,就让角色说什么,比如总统那里,真的会有人说只是恐怖分子的错吗?
而在种种问题上,影片毫无讨论。
比如海关发现有炸药但什么也没做,这和压根没发现炸药比,哪个更差呢?
影片表演的像是发现炸药但什么都没做更差。
比如导致这起犯罪最终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家庭,他的父母为什么不需要承担责任?
如果是政府,为什么这个片子对政府的呈现浮光掠影?
如果是社会,那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如何才能不产生这样的人?
而更深刻的探讨呢?
是否任何一个社会的公检法都只能事后擦屁股?
如果在物质极大富足的共产世界,犯罪难道就不会产生?
我们是否永远摆脱不了真正的人性——出于社会性的暴力?
4分。
把一个好事件拍的糟糕,对我来说和看到一部烂到觉得改不好的片子一样难受。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那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极端右翼思想和行为也确是今天真正存在的现实,联想近年来的欧洲难民潮,对待难民问题的争论,各地恐怖主义活动之泛滥,以及昨天即12月1日,巴黎刚刚发生的“黄背心”骚乱,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无奈退出政坛,等等,就可知道在当今世界,要坚持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以和平、协商而非暴力、革命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难啊!电影让你更深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今日之世界,创作者们的付出值得!
不要浪费人生中宝贵的两小时
影像动力的退化往往是作者衰老的第一步,希望能怪在NF头上吧
冗长
feeble.
左派傻逼可以不要再拍電影了嗎?
实在太拖沓了,看到剩下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
原来以为是纪实电影,没想到整得这么意识流,凶手的真正诉求也不说清楚,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脑子有问题的伪纪录片
格林格拉斯用他标志性的手持摄影,贴近现实,避免表现流血冲突,采取了情感上的克制,也表明了它的兴趣在别处——不关于袭击,而是关于挪威,旨在如何应对这场政治暴力。把不同地点和人物联系起来,把幸存者之间的友谊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用法制来应对袭击造成的混乱。
虎头蛇尾,不值得一看。
3.5 绿草不给力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真实事件改编的挪威恐怖主义事件电影。这哥们儿作为恐怖分子来说无疑是业务能力极其精湛的那一类,一人一枪外加一车炸药足足杀了77个人,圣母之风盛行日久的北欧见了这一号杀神都难忍欲除之而后快的急切心情。片子整体挖得不深,政客为巩固圣母人设反复横跳不肯下决心处理这号杀神的真实情况基本没交代,北欧极端圣母政治氛围的反思更是完全没有。小哥瞎了,瘸了,朋友们该死的都死了,结果到头来终又归于love and peace,离谱。片子本身拍得一般,枪手进行恐怖活动时片子的节奏较快,导演的处理也简明扼要不拖沓,枪手被抓以后这片子的节奏就开始昏昏欲睡磨洋工了,好几次在睡着边缘挣扎回来
零星配乐,低饱和度色彩,平实的叙事,相当高冷地展现那场惊心动魄的屠杀以及后续审判,对各方的立场和心态都有平衡的展现,对于过去未久的争议事件来说,这或许是最聪明的拍法。白右恐怖分子、身负重压的辩方律师和女市长的受害人儿子给人印象最深,导演的倾向性仅体现在片尾。
2.5 陈词滥调
"Rule of law", instead of "rule by law".西方民主、司法的完美典范。尽管各种出于人权、法治的尊重的行为让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非法治国家)觉得“不够痛快”,但面对这种残忍的恐怖袭击仍能保持从始至终的有序理性克制真是人类文明civilization的最高展现。美国天生就是移民国家,具有种族多元主义,但是其他国家,欧亚大陆的这些国家,是否有必要迎合种族多元的潮流?即使以人权为由?(难民潮真是棘手啊)也许还是应该由民众决定。运行良好的民主政体下的政府无法忽视广泛的民众声音,为了选票,政党倾向于选择中左或中右立场,保证了温和性,极左极右分子几乎不可能获得权力。这需要经济发展创造一定数量的坚实的中产阶级和多元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基础。
四组人物,每一个都没做好,反而是有些分散力量。我特想问刚开始歹徒还有筹码,后面怎么就直接要伏法了?
精彩!可以把这类题材拍的如此引人深思,事件又交代的一气呵成,给导演点赞。
啥矛盾也没体现出来,一边倒的好人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