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树梢在阳光下晒出金色,细看是树叶逐渐变红,染上色彩,夏天快要过去,秋天到来了。
水虫在水面上游动着,就像船只航行在湖中,向丛林与沼泽深入驶去。
后来就没有邮差了,人们不再写信,际与际的信息不需要纸张来传达,物品也有了新的流通渠道,首先消失的是那一代还在使用书信的老人,邮差的工作就消失了,当邮差消息,那一段时间就只剩下回忆了。
但还需要邮差,才最深的森林里,在遥远的沙漠中,在最不可及之处,迷雾氤氲重重的地方,依然是人的行走开辟道路,才能到达。
那个巨人解体了,它庞大的身躯似乎骤然消失在大地上,但是它触摸过的土壤,走过的道路,抚摸过的云朵与呼吸过的空气都依然留在这世界上,笼罩在巨人阴影之下的人们突然重见了白天,他们要如何习惯这刺眼的阳光?
在最初,一提到俄国,我的脑海中想起的是一个车站。
铁道积雪皑皑,远处的针叶林蔓延在山坡与天际中,轨道延生的地方模糊不清,站台上沉默的行人,以及一个眺望远方,在等候列车的女人。
她带着一顶毛毡帽子,穿着有皮草围脖的深色大衣,一条黑色的裙子,雪白雾气从她的口鼻中吐出,我能够看到她的面庞,也能看到她的背影,她在等待列车的汽笛声,在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
像是川端康成书里的雪国,她又或者叫安娜·卡列尼娜。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
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可以说是相当小众的电影了。
镜头绝美,几乎每一帧都堪比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的油画。
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倾注了足够的关怀与热爱。
小岛村的凋零,何尝不是俄国自己的缩影?
苏联解体后的惨状,虽然无论是爱沙尼亚的《极乐迪斯科》还是我国的历史纪录片都已经讲得足够详细,然而也许因为不是俄国人自己的作品,所以似乎还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直到看了《邮差的白夜》,我突然感觉到,那些俄国大爷大妈跟我说的那些对苏联的赞美,以及因为他们当下生活产生的抱怨甚至痛苦,还有我很多俄国同学那些实质上与西方青年无异的思想与做派,一下子就这么和电影里的那些点点滴滴重叠在了一起。
苏联时代的学校,以及学校里那段回响在会议中的悠扬歌声,是包括邮差在内的成长于苏联时期的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而破败的村庄、因为被背叛、被出卖而不得不陷入尔虞我诈的原本淳朴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俄联邦贫富差距悬殊的缩影?
没错,一个的奋斗,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苏联解体这个历史的进程,说得中性一点就是给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他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而这个伤害,今天仍在继续。
想起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最为严重、不得不宅家隔离的时候。
是啊,历史的进程何时又曾远去?
我们将走向何处?
世界又将走向何处?
我们愿走向何处?
我们又希望世界走向何处?
而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Where this music should be? 群像电影 几乎没有演技可言 it is the air or the earth, it sounds no more? The Tempest, Shakespear 然后 地下的火车 嘈杂的音乐 天上飞的火箭 驶向远方的小船原来都在无法确知的静谧之中了 邮差作为一个outsider 却被这种静谧吞噬了 人就是人民 境遇是我们的生活被包裹在层层的关注中 层层的视觉 电影是一种暴力的屠杀行为导演带着观众 最终杀害了所有人包括邮差 声音在落幕时响起 原来这是电影完美的疏离和对观众的拯救嘿 这不过是电影呢 他们不过是表演呢 嘿嘿 ---本来是一场真人秀 配合着落幕后嘈杂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声道- - - - -但是最后一幕 所有人坐在船上 心照不宣的 数落着自己的焦虑时也许导演 隐晦着说 今日俄罗斯的混乱 迷茫 和焦虑 在后苏联时代蔓延依旧亦或是Emily Dickison的那种隐士情怀 与宇宙的空旷接近中所产生的焦虑
尝试让人物演现实中的自己,已经不算是多大的创新了。
伊朗天才女导演萨米娜18岁时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苹果》,就大胆地启用了现实中一对智障姐妹,来探讨伊朗家庭教育之现状。
所不同的是,《苹果》虽然让现实人物进入影像,在虚构中保留真实,但整个故事却是经过戏剧化的设计,看起来,它与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无甚差异。
《邮差的白夜》反映了这一创作方式的新倾向——影像质感向纪录片的靠近。
反过来,《邮差的白夜》同样可以看成是纪录片向剧情片靠近的一种尝试,只要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加入虚构,以及有痕迹的戏剧变化。
由此可见,纪录片与剧情片这两者原本十分分明的影像介质,正在慢慢地相互交融。
摆荡在两者之间的是一片巨大的空间(虚实-影像),庆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在这块领域探索,而最令人瞩目,同时也是取得最大成绩的是伊朗电影,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在此,我想谈了是“真人秀”节目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说,电影正自觉不自觉地吸收“真人秀”的精华。
从这一视角再去回看《邮差的白夜》,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同样可以看成是一出“真人秀”的表演。
只是观看空间不再是家居,而是电影院;只是电影的设计痕迹显得更重。
“真人秀”只是美其名曰,我已经不止一次听闻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真人秀”节目并不是看到的那么“真实”。
拿相亲节目来说,嘉宾们登台都有前期剧本,而不是临场发挥。
既然连感情这回事都可以拿来作假,也无怪乎像野外探险、亲子互动之类的节目被观众指责“做作”。
电视放布了更大的假象,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观众仍然愿意受骗。
一如电影的机制,在虚构中感动观众。
《邮差的白夜》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制作一部电影的时候,“真人秀”节目有何可取之处。
首先,是摆放在各户人家里的摄影机,往往被置于墙角,以俯视的角度“窥视”着人物。
这也是为何《邮差的白夜》在某些时刻把我们跳到了《爸爸去哪儿》,实则这一镜头已经成为后者的象征标志。
其次,是无规则的构图。
无论是将人物居于一偶,还是让人物在远景中所称一个小点,都在瓦解规则构图的美学成分,从而获致真实的粗糙质感。
再次,是那远离学院的剪辑。
不遵循时间与空间的同一法则,前一个镜头还在艰难的起床,后一个镜头已经飞奔在路上;前一个镜头里的人物远处大全景,后一个仅是特写。
这一让人琢磨不透的蒙太奇规则从一开始就进入影像,直到结尾。
导演并不想带我们进入Image之中,如果可以仅把观众隔绝于Video,他也许会对自己的处理感到喜悦。
不逝的白夜,多么苍凉 看见“邮差”两个字,我们已大致明白剧情了。
俄罗斯的极地风光,一个邮差的日常,他与几个老邻里的琐碎、与一对母子暗生的情愫,有一天,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女人离开了。
有些事物终将离去,有些事物却从未来临。
一部让人由漫不经心开始,渐入佳境,不得不从头再看的电影。
它让我想到木心的《从前慢》,想到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邮差》The Postman (1997),你几乎不能相信,“邮差”的诞生——一个伟大“美国梦”的诞生,源于一个流浪汉的灵光一闪,而在《邮差的白夜》中,“邮差”式微了,除了时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一个特定的群落,一座孤岛,必然有着特定的属性。
电影为那些终将没落和消亡的事物唱响挽歌,美而哀伤——既然无力挽留,让风景停驻心间吧,像那不逝的白夜,无奈、苍凉…… 生活充满色彩,你却不能深入,它的本质是灰暗,就像一只蓝眼灰猫。
你的灵魂会为那些一闪而逝的类似灵感的东西疼痛,也许,只有麻木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女人的情欲属于女人,你窥视,却不能分享;孩子是新生的时光,如此鲜活,飞驰而去是它的使命。
忍耐中,时间会隐藏、淡化、湮灭生命的热情。
美好的不可企及,是时代遗弃下的宿命。
美好自有它的去处——那些别处,那些够不到的距离。
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升空之际,恰是背道而驰的一切陨落之时。
“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305h6.html
以为又是《那人,那山,那狗》没想到完全不同。
蓝猫,火箭,军装,准备外出工作的女人,全片几乎就可以用这几个元素给概括。
看了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制度问题的评论,都觉得滑稽可笑。
蓝猫象征着什么需要三点,第一点:蓝猫第一次出现是在镜子前,这么鲜明经典的符号“镜子”与“猫”竟然完全被影评人给抛在了脑海,第二点:蓝猫只出现在村庄的男人家中,当男人去姐姐家睡觉时镜头明显交代了蓝猫消失了。
而姐姐家位于小镇之外,一个满是繁忙火车的一个地方。
第三点:结合剧情。
所以综上,猫我更愿意把他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的反应,他不出现在其他任何地方,只出现在这个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村庄里,再结合剧情,可以说蓝猫就是村庄的集体观念,但是这种构成看似平静祥和,实则摇摇欲坠。
火箭升空。
这让人不禁想起《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里的UFO。
但是这里火箭的意义更为明确,在一个充满火箭模型,就连钓鱼也会遇见火箭发射场里将军的一个乡村里,那硕大的火箭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邮差以为自己会得到将军的保护将其作为犯错的说辞,丢了发动机也去找他帮忙,可不料当他真正去找将军的时候,连一句话也搭不上,只好默默离开。
还有当邮差去城里寻求补贴的时候,填个申请表也只能到旁边的秘书桌上。
所以种种的事情让邮差让小镇的人们无法融入,虽然她们个个都穿着军装,可永远也不会现代体制给注意到。
于是当火箭在不远处升空时,他们没有回头,继续谈论着自己的琐事。
外出的女人遇到多数类似影片一样,邮差爱着这个女人,对她无微不至,当邮差上门有事找这个女人时,不小心看见女人在自卫,他悄悄的坐在门口,然后把想要闯入家门的儿子给拦了下来…邮差本以为和这个女人的关系已经到位了,可衣服脱到一半被拒了(卧槽,这也太尴尬了吧)。
这是个姿色不错的女人,当他要离开小镇时,她打扮的“花枝招展”好像要奔向了美好似的,可她离开时那句“没有授权书”预示着女人的进城之旅可能会非常困难。
这个半乌托邦的小镇,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看相同的电视,喝相同的酒,领相同的钱。
一切似乎都像那平静的湖面,但这种结构竟被一个酒鬼的一句话打破,淡淡的忧愁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死亡就像奇奇莫拉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日复一日的庸常,作家有书和笔,音乐家有乐器,普通人如何对抗,普通人有酒和足够忍耐的内心。
故事围绕中年邮差的寡淡人生,俄罗斯北部小岛,康查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是头一次看,在本片中,他启用了大量素人演员,这样的选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质感,导演塑造出了人到中年的寡淡和孤味。
片中多次出现一个固定镜头,邮差的主观视角,单身的邮差醒来,坐在床边,看鞋子,看单调的地板,一如他枯燥人生,日复一日。
邮差是如此的普通,他在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同时,葆有着一颗童心,他关心独居的酒鬼,就如同关心他自己,他关心寡妇艾瑞娜,对她有企图心,但当寡妇和孩子搬走之后,他对小岛似乎也失去了留恋。
理解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导演为本片起名邮差的白夜的用意,这样的生活,即使白天,也好像黑夜一样漫长和寂寥。
真的是应了那句名言,好山好水好无聊。
结合时代背景,苏联解体,俄罗斯也经历了村庄的迅速缩减和萧条,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人群在这个星球上大量存在。
他们逐渐被遗忘,被淹没,但是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发动机被偷,原本稳定的生活就增添了诸多不便。
跟姐姐借的钱还没还,喜欢的女人去了镇上,一个人在小岛当邮差也并没有多受人尊敬。
火箭升空,社会进步,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衰败的学校建筑,昔日热闹辉煌不再,孤寂笼罩,尘埃遍布。
信件和报纸不再被人需要,邮差正在被时代抛弃,村子里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镇上了。
面包酗酒大叔抱着潮湿木头回去烧,他的时间大部分是不清醒的沉溺。
个人的得失只有自己关心,时代的进步有更多人津津乐道。
它让我想起外公的村子,过年参加外公老友的葬礼吃席,他的朋友邻居越来越少,以前经常串门聊会天,现在都没有什么熟人在附近了。
村子和村子里的人都老了,学校也长满杂草不再被需要,只有老人还在这过着不变的生活。
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孤独终老,在广播和电视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个孤寂寒冷的夜晚。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照顾着自己,安排所有事,自给自足,没有物欲,和树一样固定在这里慢慢衰老。
“這音樂,是從什麼地方來?
天上?
還是地下?
”——莎士比亞《暴風雨》#寧靜致遠本片獲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俄羅斯版《那山,那人,那狗》,只是少了一條狗,多了一艘快艇。
一部優秀的藝術,俄羅斯北部風光片,畫面/色彩/構圖,都非常美妙。
一個寧靜鄉村,一群孤獨老人。
#《郵差的白夜》《Белые ночи почтальона Алексея Тряпицына》,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的电影。
该片在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反响非常好。
影片通过邮递员,阿列克谢·特里亚皮钦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俄罗斯乡村,现状和居民的生活状态。
#電影主題现代文明与乡村生活的对比:影片通过阿列克谢的日常工作,展示了现代文明(如邮政服务和科技),对俄罗斯偏远乡村的影响,同时也突显了,乡村生活的传统与宁静。
人性的温暖与孤独:阿列克谢作为邮递员,他不仅仅是送信,更是连接,乡村居民的重要纽带。
他与居民们的互动,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然而,影片也深刻反映了,阿列克谢自身的孤独感,和生活中的艰辛。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影片大量运用了,俄罗斯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美丽的湖泊、森林和夜晚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影片揭示了俄罗斯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缺乏资源和人口流失等。
《Белые ночи почтальона Алексея Тряпицына》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优美的画面,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的矛盾、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恋。
邮差的白夜 (2014)7.72014 / 俄罗斯 / 剧情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阿列克谢·特列比斯特恩 Timur Bondarenko
#SIFF#非职业演员的表现真好,除此之外都太平庸,越到后面越直露,前半段的平淡明显承受不起结尾硬塞进来的宏大,看到最后火箭升天忍不住笑了
风景很美
真实场景、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的影像再现,画面有油画、水彩和素描。孤岛的留守岁月,平淡中有欲望,简单中有是非,乏味中有温情。摄影一流,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超一流(导演调教功不可没)。
越显得随意就越刻意
自然主义。构图和色彩深得我心。
或许又是一部三峡好人?可惜这次没有任何共情和缺憾,自然不喜欢。@资料馆百子湾
《邮差的白夜》选用的演员都是当地的真人,也就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的风格可以说是散文化的、实录式的,表现的社会环境是在俄罗斯北方肯诺塞洛湖畔的一个小岛上,通过描写一位当地邮差里欧卡的工作与生活,将其他人物的故事分头展现与辐射开来。
那确实很美。但是昨日之日不可追,谁又真的可以拥有“阿勒泰”那样的快乐?
很工整的三大电影节艺术片,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平淡质朴的情节,轻缓的节奏以及隐喻符号。机位丰富,长镜头不多,正反打也没有回避。来无影去无踪的灰猫,粼粼波光中的水妖传说,至少4次出现的拖鞋,结尾直冲云霄的火箭和废弃校舍内的往事回响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部分符号稍显生硬。(8.3/10)
与醉鬼寡妇越南往事的大妈偷猎的老头相比,我更想多了解一下邮差他自己的故事。升空的火箭和幻想中的灰猫,平静的湖面上一艘不知开往何处的船,船上坐着这些人,荒诞而伤感。
整个俄罗斯人面对周围无处可去的地方都是阳痿的。
我庸俗的审美还是不能接受素人演员,风景如此优美,更是衬不起我内心对人类的幻觉。纪录片式的拍摄,实在有点缺乏起伏。
一只孤独的西葫芦,一条人类学不归路。
这里与那里的人有这么多意料内的相似,却似乎又因为太相似的心境让人忍不住感到意外。被宏观强势绑定个体的生活早已崩塌,随着最后一口棺材的离去消逝无痕,逐渐接受伟大的成就与个体其实不会有关,看着火箭一次又一次的飞天,生活里的零碎快乐依然短暂易逝,心里的空白无处填补,循环反复的日子、路线,看似稳定实际却朝不保夕的生活,时刻涌现的失落,困惑,让人难以承认曾经的集体是一种被证实错误的答案。是不是有永远不会被瓦解的存在?摇荡着小船在记忆里的神秘中巡游探索,破碎的空间里听见余音绕梁的童年呼喊:何处是前路啊?没有人会知道。这不该是也不会是个体能解决的问题。 / 江南资料馆的第二部,体验依旧好。
要是能了解寓意,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邮差的一生都在这个美丽的村子里,他离不开这里,而那位寡妇虽然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确是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去过城市生活。两种观念都没有错,只要适合自己就好。即使以后到了比火箭科技高亿万倍的科技时代,还是会有人喜欢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生活。乡村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彻底消亡。而且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乡村生活也会越来越舒适。只是对于感情问题,科技似乎无能为力,或许以后科技水平到了不可思议的时代,就能解决吧。
比想象中的浪漫,但那浪漫只属于银幕外的我们。村庄很美,但人们却并不开心,每个人每家人都有各自的忧虑甚至愤怒,却因为“被时间抛下”而找不到解决的方式,在日复一日的隔离中,到达天荒地老。极昼的日子想来很痛苦吧,有种望不到尽头的绝望。这样的魔幻现实哪儿都有,却都在被忽视,被遗忘。
画面美
典型的为表现而表现,不能更形式主义了。蓝猫,火箭,河流,发动机,失落的人,堆在一起就拍成好电影了?白夜里的人,需要带眼罩
2017年观影十佳第二部,关于诗意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