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八部泰伦斯马利克。
这一部看了4-5天,每次看大概半个小时就困得不行,得去睡觉或者干点其他的,有时间再接着看,不是不好看的原因,是因为太好看了,整个电影就是一场非常舒服的视觉按摩,开头的宇宙航天器视角(图2)似乎就是整部电影或者说是导演风格的一个切入点,之后的整部电影的很多镜头不管是高速还是慢速,其实都是太空航天器摄影的一个演变,它们都保持了相对固定的速度穿过被摄物体的表面,或者可以这么形容,摄影机像是一个隐形的天外来客,它对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抱着好奇心,它们时而贴近人物的脸庞,时而穿过夕阳的旷野,这些都是它们感受这个地球的一种方式。
不少人会觉得他的类似电影都是很无聊空洞的,但是我发现其实是精心雕琢过的,他的文本和影像有着很奇妙的关系,有时候完全不着边际,就像非常独立的诗朗诵,有时候又非常贴合影像,与此相同的是电影的声效,它们有时候和影像错拍,有时候又呼应在一起,他的剪辑也非常地惊叹,很多镜头是我想象不到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剪,这么接,一些镜头才几秒钟,而且看起来对剧情毫无意义,但是它的存在构筑了整个电影的影像节奏,就和音乐一样有着节奏起伏,快慢交替,间隔时间的变化不同等,让人感叹导演是如何做到有那么多的灵感处理在那么多的镜头上,最后在影像如此庞大甚至看起来有点散漫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还是有结构的,是一部完全用影像说话的电影,我想如果是在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看完这部电影出门,我的眼睛似乎被泰伦斯马利克改变了,我的视角不由自主的模仿起电影来,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认识Terrence Malick是从「The Tree of Life」 也因为自这部片子起他的片子越来越神棍 散文化 无剧情化 导致自此以后几部电影我都要酝酿两三年的勇气才可以打开来看 其实我并不讨厌他的电影 高质的摄影 细碎的情绪 呢喃疲惫的台词 光怪陆离的世界 璀璨无比的星光 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壁纸的画面—— 看完了还能写点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装个X 承接上部「To the Wonder」,「Knight of Cups」把故事从农场旷野移到了城市公路之中。
各种性与爱的体验里观影者多少能找到那么一点点自己的情感经历相似处,那些碎片化的情节哪怕有一小段能触及到观影者的心灵,那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因为它不在试图让你理解,它在让你cherry pick。。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马力克导演延续独有的个人独白的续写风格把一个男人的“贤者时间”拉长至118分钟,还未看过此导演的朋友有可能觉得他电影话痨呆长,但你可抚心自问在生活中各自冥想沉思的时间正正是如此把时间放到安静而缓慢。
放纵能忘记工作,多情可以验证爱情,发泄可以倾诉亲人,对比可以体验优越。
见证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去延续生活,去改变生活,正如此导演的电影一直围绕着“LIFE”。
从细细的红线的LINE,到生命之树的LIFE,延伸至圣杯骑士的KINGHT。
碎片的普遍含义,只有到后半部波特曼出场后才搜集起来。
结尾的一句begin又指向了新的开放的流散。
他最近这三部影片只有to the wonder在叙事、破碎的情节、液体般蔓延的氣氛、呢喃的旁白、不屑现实逻辑的跳跃镜头间或找到了平衡。
这种总体性的、超(或无)叙事的手法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故事承载还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吗?
标题就是核心内容。
感觉绝大多数镜头摄影机都是手提肩扛的,而且喜欢抖:从下往上,左右晃,上下晃,天旋地转晃,角度奇怪,基本没有能够连着三秒保持同一个视角的。
我从一半开始感觉到晕,难受,后面只能一开始晃就闭上眼睛。
我怀疑有人吐在电影院了……要不是我碰巧没吃晚饭,我大概真的会吐。
我们去得晚,只能坐在第二排中间,不知道从远处看会不会好一点。
如果我不是最在一排人最中间,我大概会提前离场。
主观感受就是观感很差。
我觉得不算讲了一个故事,而作为一个不专业、不客观、阅片量小、看电影基本为了消遣的人,我看电影的基本要求,是讲个故事出来……我要一句话概括内容的话(别担心剧透,因为什么都透不出来)就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好莱坞剧作者感到迷茫和痛苦,just fools around(翻译过来就是瞎几把搞?
)。
全片充斥着巨大的空虚和无意义。
没有什么对白,都是旁白,而旁白很多是角色的心理活动,还都跟文艺玛丽苏小说一样。
我猜导演就是想传达这种“感觉”,没打算制造什么冲突和戏剧性,所以海报上一行小字"a quest"还挺贴切。
然而,拜托,光fool around和坐在那儿干想,你要是能顿悟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那就奇了怪了。
在我看来,能给人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一个是love and connection,另一个就是work。
男主在迷茫和痛苦中没有追求这二者中任何一个,那肯定继续迷茫痛苦。
要注意,男主经历了迷恋和激情,甚至主动寻求激情,但这有别于真正的love and connection。
希望由年轻美丽的女孩子带给他生命的活力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而且里面的女孩子,除了大魔王和波特曼,都像物体,不像人。
影片开始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东方王国的国王让王子去西边的埃及寻找一颗珍珠,王子到了埃及,被灌了一种酒(?
),让他忘记了珍珠,自己的王国,一切的一切。
可他的父王并没有忘记王子,让人不断给他带信。
这个寓言一再出现,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珍珠”(= “初心”?
),大概意思是自己还有追求不能忘。
但男主自己代入王子的角色这个行为是有问题的:他并没有被灌酒,所以他是把自己的迷失看做一个被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并非冷血地拒绝看到他的痛苦,其实我能够理解,但是痛苦这个东西本身无趣又令人疲惫,无论是对承受者还是陪伴着,都是这样。
所以讨论这种醉生梦死在好莱坞的情境下说不定是有意义的,只是我不想花两个小时去看他的无力,一个巨大的first world problem。
朋友上午给的两张advance screening的票,就去了。
不知道advance screening会不会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来看。
我一想到他们不但得强打精神看完,回去还得写稿子评价,一想到有些人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看这种东西,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挺幸福的。
有其他的影评说导演是哲学系毕业的,那他肯定没好好读马克思。
建议他回炉,并且重点看《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for what it life but activity?"
塔罗牌里的圣杯代表水象星座,象征情感、关系、爱和灵感。
圣杯骑士的关键语:情感和行动之间。
这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
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的污秽面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以梦境化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
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
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的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的国度。
”做完预习,我们再来一起品析《圣杯骑士》和“与其之外”的一些东西。
其实没有什么“与其之外”,虽然接下来谈论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与电影故事无关,但电影,包括任何载体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哲理都是相通的。
特别像Terrence Malick这类导演的作品,通常是意会,而非言传(让我想起某个道士下了山,巴不得用最俗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想向你传授真经)。
《圣杯骑士》的旅程不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世界观,而是带着观众进入催眠式的体验去一起探寻那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从中探索自己能发现些什么,自己在导演营造的梦里被唤醒了些什么。
我们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刻,无论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仿佛冥冥中经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有过相同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灵魂会记忆这些特别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不被时常唤醒,可一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相似的人,这一部分记忆和情感就被立刻调动起来,我们为之感怀的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这些相通的东西,这就是共情,这就是共鸣,这就是交流的一部分。
这不是装高冷,来拉高这个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的电影的水准,对于一部“零剧情无剧本的电影”,只有愿意去欣赏它的人再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触动的碎片,就像愿意被催眠的人才能在琐碎与不连贯的梦境中重新去认识自己。
因为人除了吃和睡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其他任何生存活动都可以无限升华,尤其是交流。
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已经帮助人们极大的开发了交流能力,但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述出无限的思想,再美的词汇也无法表达“爱”这种情感。
至此,我没有讲电影的故事有何特别,也没有评论电影的拍摄技术与手法。
《圣杯骑士》的真正高冷就在于它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谈评论,而是释放感受。
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是绝对的潜意识流。
我们不是通过剧情来理解故事,而是通过感觉来体验意识之外的沟通。
这一层面,故事就是躯壳,技术就是装饰,感觉才是游离在其中的灵魂。
讲故事,它就是一个男人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生活状态,听起来多么恶俗腐化的元素,于是懒得多讲这类故事。
谈评论,影片中大把大把意味深长的寄托情感的美句佳段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手持摄影的摇晃感、频繁复杂的剪辑,与“水”元素、与慢音乐的结合始终让你处于昏晕迷醉状态。
于是更懒于发表对浮华世态的看法,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事件不同,环境更无相似,感受却相通。
那么,我们就靠感受来直接拉近彼此。
这里的意象除了最重要的水,还有公路、套房、酒吧、派队、山岭、家庭、写字楼······也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我们每天必定面对的各式场景。
“骑士”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我们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还有对“骑士”影响最大的家人——父亲和两个弟弟,最亲的人往往也带来过最多的烦恼,可我们依然难舍亲情。
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似曾相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可以跟我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将细节拼凑出来,也可以只告诉我心情如何。
我很庆幸我自己拥有这种倾听的能力,哪怕你什么都不讲,我也能去感受或仅仅是陪伴。
光展示这些零星的梦境,不能达到解梦的目的。
解梦的目的,不是像破案一样把事情想通了,现实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光靠想又如何能够解决,心理的治疗与成长是要把心情理顺了。
离开了上帝,降临人间的赤子便有了饥渴,饥渴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总渴望什么,我找不到一个词来解释这个“什么”,于是借用上文中提到的“爱”,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在这个过程中,骑士要学习领悟忠贞的誓言,所以即便那些离开了你的人,至少在共同经历的那段旅程中,他(她)们教会你:你有脆弱,你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你想爬上自己的楼梯还是别人的······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影片越到最后,镜头切换的节奏越慢,因为是手持圣杯的骑士,圣杯是神圣的情感,流放与浮华始终没有磨灭自由骑士对于生命的思考。
世间的历练是为了给予上帝之子启示,“30年来,我没有在生活,而是毁灭它,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因为你想平和,终会回归赤子的平和,想要理顺,总会理顺,最终学会更平淡纯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播放到1:43:40,温暖的海滩第一次看到了家庭的欢乐,进入最后一章——自由,作为一个孩子心无旁忌,活在当下。
别以为失去一部分就舍弃全部,求得心灵的宽恕,用你永无止尽的爱和你的大悲之心来原谅走过的弯路。
生活中的折磨能约束你成为高于自身、高于自我的事物,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之外的事物,那是比我们希冀的幸福更神圣的恩赐。
你既是孩子,也已成为父亲了,这就是人类的传承,让思想与善良延续下去。
醒醒,从梦中出来,你还在生活中。
把这么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确实需要时间,最后也是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忽略我的逻辑,收集我能收集的片段。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部电影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一部摄魂片,无关摄影、摄像、摄事。
摇晃的镜头,混沌的水,布莱切特的回头······哀伤的美。
艺术的场馆,禅修的庄园,娜塔莉·波特曼的驻足·······平静的美。
由海边转向公路,那么哀伤,却又那么平静,那东方的光明原来一直在眼前······
写于2017-01-31文/陶梦轲首发于公众号:thefool_00“朝圣之旅,从此世界到达彼世界,此中讯息靠梦境传递。
这趟危险的旅程,最终将平安抵达梦想的国度。
”
在塔罗中,圣杯属于水元素,关乎情感、感受、敏感,细腻,性与爱;骑士(韦特体系)带有风的特质,是高速运转,敏锐,不安的。
圣杯骑士,便像是水中之风,拥有强烈的激情和爱,却难以此安生立命,而不停寻找,不停追寻,追寻他的理想主义,在旷野之中放飞却仍旧找不到出口。
在神话塔罗中,莎曼.布克把圣杯骑士描述为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他所有的冒险都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并不软弱,他可以为了理想和爱人牺牲一切,他想要追寻的是神圣之爱,是精神和灵魂上的狂喜。
在托特塔罗中,骑士其实对应的是王子,圣杯王子,它是天蝎座的能量,是深刻的深邃的情感,很容易滑入低阶的性,但一旦醒来,也可以参悟八宫的生死奥义。
对神圣的爱与自由的朝圣,构建了这部潜意识流的电影《圣杯骑士》。
Terrence Malick像是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导演,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后前往牛津大学的莫达林学院继续深造哲学。
搞哲学的他不屑于好好“说人话”去拍出全程无尿点的经典好莱坞大片,更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和灵魂对话的人,唱着咏叹调穿行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叩问心灵,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的电影拍得很像MV,豆瓣上多是低评,可你若静下来跟随他的节律深潜进水中,他会戳碰到你的灵魂。
1. 你无法叫醒一个假寐的灵魂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符合一切世俗对“成功”的定义:长相英俊,穿着体面,事业有成,坐拥美女豪车,生意总是自动送上门……但他看起来,很孤独,他和妻子情感疏离,和胞弟有隔阂,和父亲关系紧张,他没有朋友,只有一场又一场的性爱和没有尽头的路。
他总是梦见连绵的原野,长着稀松的植被,流淌过细细的河流或者点缀着小小的水洼(很符合韦特塔罗中圣杯骑士的图景),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
贝尔没有一句台词,全部都是内心的问询,和看不到人物的旁白、对话。
像是一部诗歌体的《与神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他像一个坠入人间的王子,他是《珍珠之歌》(The Hymn of the Pearl)里的王子,被东方的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派往埃及去寻找失落于大海的珍珠。
但是王子到了埃及之后被灌了酒,醒来已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也忘了自己的身份。
但国王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他不断向他传递讯息,派出向导和信使,但王子依然沉睡。
迷乱的蒙太奇,贝尔身处纸醉金迷的爬梯,美女围绕身边,聚会中的奇装异服,天使和魔鬼都藏于其中,他的灵魂却还在沉睡。
是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假寐的灵魂。
2. 你忘了使命,但神没有忘记你贝尔是这个王子,在朝圣之路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王子,故事中的“埃及”象征着此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纸醉金迷的世界,也是贝尔所处的世界;“珍珠”象征着我们的自性,灵魂,永恒。
“珍珠”被“遗失”了,就像是我们的灵魂每一次转世,投身于三维世界的肉身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神性和灵魂的使命。
珍珠是闪烁的,我们的神性也是,但此刻它的闪烁却被包裹在黑暗之中,那是荣格所说的“阴影”,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自性之路上,也就是取回遗失的珍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穿越并整合内在的阴影。
朝圣之路就是我们的愚人之旅,在塔罗中我们要从0号牌走到21号,在这里也是,我们走在整合之路上。
我们被放逐到了地球(也是灵魂选择的结果),穿越恐惧(月亮),臣服(倒吊人),崩溃(高塔),接受审判(审判),我们会遇见国王,也就是神,也是那个更大的存在(无论你怎么称呼),派来的向导,隐士,女祭司……他们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
在电影中,向导出现在梦里,在大街上,在爬梯中插着翅膀的天使(当然也有长着羊角的恶魔),也可能在床上,在夜店里,赤裸着跳钢管舞。
当你准备好醒来,你会发现,你没有被遗忘。
3. 在爱的体验中逐渐苏醒影片中有三位女人,和贝尔提及“爱”。
第一个女人说:你认为我能让你疯狂?
让你破壳而出?
让你痛苦?
我认为你很脆弱。
你不需要爱,你需要爱的体验。
第二个女人,凯特饰演的妻子,对他说:不要用离开来威胁我。
做你想做的,你走吧。
可是贝尔的内心独白却是:留下,我需要你,我要抱住你。
……你给了我平静,给了我爱,给了我这个世界给不了我的。
妻子说:你依然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应该告诉你。
第三个女人,纳塔莉波曼饰演的情人,对他说:爱是如此稀有,以至于当你找到它时,你不能存疑。
你心中有爱,我知道。
当我和你在一起,我便忘了一切。
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在慢慢和解,从最初梦见父亲是沉默的、染血的刽子手(迫害弟弟自杀),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渴望的仍旧是父亲的认可。
在告解中,他和父亲相互宽恕。
“父亲(天父),给我勇气,力量。
”“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做的很好,比我好,也本该如此。
”爱的频率很高,让我们逐渐苏醒。
4. 醒来吧,圣杯骑士醒来,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主题。
狭义上是从梦中醒来,广义上是从原有的视角中跳脱出来,也可以理解成觉悟、开悟、醒悟(enlightenment)。
最初这种“醒来”是被动的,开篇中,贝尔被地震震醒;亲兄弟的自杀,反而改善了他和另一个弟弟的关系;回家却遇到抢劫,让他终于意识到“30年来我并没有在生活,而是在毁灭它,毁灭自己和他人。
我不记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男主角在不断自问:我该如何开始?
他像一个游魂,无声地穿梭在人群之中,想要飞跃生命的沼泽。
但到底要如何开始,如何飞跃?
在“女祭司”章节中,他在酒吧里遇见了一个脱衣女郎,她说:你有一个阴影面,有一些阴影。
这话,和前几个章节中的塔罗师说的一样。
那个女人就像一个禅师,她说我可以成为任何人,瞬息万变。
你也可以,你可以是一个流氓,也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们像云一样,来来去去。
并没有“永远”这件事。
唯一的出口就是入口。
你不可能不进入就想着出去,生命是一座大游乐场,也是一座迷宫,要走进去。
男主人公像黑塞笔下的《悉达多》,要从皇宫出逃,要成为沙门,要还俗成为商人入世,学会爱过,才能在何时的时候遇见摆渡人,成为摆渡人而出世。
从藏区禅修回来的老先生跟贝尔说,我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活在当下,一切都在那儿,完美,纯粹,是他原本的样子。
我该如何开始?
每一次呼吸都是开始。
我该如何醒来?
每一次呼吸就是醒来。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当凌乱的各种画面和独白扑面而来,我一次次的跟着揣测着那些词语。
这时,好像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开始在大脑里发酵了。
我想,这种超脱于故事本身,观影得到的体验也算得上是有魅力的。
看了一遍后,我对电影里故事的梗概推测是这样的。
贝尔是个好莱坞的成功编剧,俨然早已实现经济自由。
然后,他剩下的生活就是每天闲逛,加上去参加各种party,住在能呼吸到mount air 的社区。
然而,纸醉金迷慢慢给他带来了空虚感。
同时,他的一个弟弟也让他非常头疼,他们本来是三兄弟,有一个兄弟因为这个弟弟的某种原因而自杀了,而在贝尔的抽象意识里,父亲是个用血洗手的人。
在两性感情方面,贝尔和前妻布兰切特时常纠结在一起,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女伴,最后还搭上了人妻娜塔莉。
就是这么一个昏头昏脑的角色,想从空虚里爬出来,却在不停和各种事缠在一起。
影片以塔罗牌的几张牌名作为分节。
一,月亮。
月亮象征倾听你的梦,以找到内心世界的平静。
逆位时,象征内心的恐惧或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开始显示出来。
完全符合影片的基调。
疯狂的派对之后,清晨醒来的贝尔透过玻璃窗望着城市,而他周围还七七八八躺着各种人。
他需要平静或内心开始产生空虚。
二,倒吊人。
代表顺从环境。
逆位时,代表想挣脱。
这节主要讲的是贝尔和弟弟、父亲之间的家庭矛盾。
顺从还是挣脱?
他选择了顺从。
三,隐士。
省思的一段时间。
逆位时,代表孤单。
这节讲他自己在好莱坞的生活。
他就像个隐士,在人群中也很孤单。
四,审判。
清晰的判断,了解自己。
逆位代表用消极的方法去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节讲了他和前妻的纠葛。
显然,这算一种消极的方法去填补自己的空虚。
五,塔。
代表突变,生命中无可避免的改变。
逆位,代表你抗拒这种改变,这是越抗拒,越存在。
这节讲了,他和几个杂志封面女,援交女的媾和。
他意识到了需要某种生命的改变。
但他想抗拒,所以继续去找各种女人。
最后发现,越抗拒越存在。
六,高级女祭司。
代表理念萌芽,同时也暗示要相信直觉,探索内心深处。
逆位时,代表你忽略了你的直觉和内心感受被纯粹的理智影响。
他和钢管舞女短暂的交往。
地位低下的钢管舞女,对贝尔说了一番话,直中要害。
七,死亡。
代表改变,死神牌意味某种状况的结束。
某个阶段的结束,去试试接纳它,迎接新的阶段来临。
逆位的代表恐惧改变,也可能抗阻着它。
贝尔和婚外情的娜塔莉之间,相互依赖但最后不得不伤心离开的一节。
娜塔莉怀孕了,但她不确定是老公的还是贝尔的。
如果说,贝尔和前妻之间是长期拉锯后,淡化的互相伤害。
那么,娜塔莉德尔伤心,是真正让贝尔的灵魂又受到一次洗刷。
干净了,他想结束这个阶段,重生。
八,自由。
非塔罗牌相当于导演宣布了,贝尔终于慢慢开始挣脱。
拍摄角度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教材里讲人物就是行动。
这种观点宣扬的是电影应该由故事的因与果去串联起来,人物怎么想体现在他怎么做。
但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部电影时意识流的。
那么这种意识流有什么必要呢?
有必要。
因为我们平时确实说话多,行动多。
但是沉没寡言的时间也不在少数,很多人时常做着漫无目的的布朗运动。
就像那些吃完饭,到处转转大妈大爷。
这些时间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认为马利克就是从沉没寡言,短时冥想这个角度进行电影的展开的。
实现了意识流。
这种电影的最低意义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思考已足够多到,绝大多数新电影的主旨和讨论范畴的已经刺激不出他的新想法了。
那么这种意识流电影的作用就出来了,给观众一种哑然感。
看完不确定如何评价和述说。
体会到一种未知和思考的乐趣。
珍珠希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生命里的珍珠
#柏林电影节#国家地理杂志专栏诗人泰伦斯•马力克最新诗集《洛杉矶,贝尔与他的女人们》。
片名和篇章名字都和塔罗牌有关,但是片子时不时出现的那张塔罗牌“sun”才是电影的关键,太阳代表的生命,就是关于这个男人。
7/10 不受任何约束的跃迁,无尽的,无法摆脱的爱欲。
能理解但是不能接受,有点失望
真心不喜欢这种MV电影
导演的赞助和投资是有多好找,才能拍的这么任性随意?!大型独白与不相干画面拼接现场,风光片不是风光片,剧情片又不是剧情片,泰伦斯真的太自恋了,拖着这一众卡司在镜头前妖柔造作喃喃自语,请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下次别拍了!!
从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就把电影当MTV拍
看名字我以为是《达芬奇密码》,看预告我以为是《华尔街之狼》。结果和生命之树一样一样的
没能坚持看完
贝尔在镜头中永远是那样无所适从,脚下的路也仿佛永无止境,他漫无目的地游荡,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我们生来都是王子,却在寻找珍珠的路上渐渐迷失,忘记了此行的目的,甚至忘记了自己。影片以七张塔罗牌之名拼凑起七段人生碎片,最终却以自由为题,以“开始”结束,但愿那意味着新生。
人类福音,洗涤心灵。
太过于风格化,看不懂。
「我記不起我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句對白點出了主題;人在社會打滾,價值觀慢慢崩塌,人生的方向隨著際遇擺蕩,迷失了自我,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泰倫斯馬力克今次作品空虛感很強烈,大卡士在他手中跟普通人無異;全片充滿意識流,已近乎放棄敘事,呈現的是心境,而不是故事。
我就……真的……不能懂……这么高雅的艺术……
感觉比生命之树庸俗了,这个形式也有些腻味。飞机上看的,片头字幕建议放大音量播放,如梦如幻的体验还是不错。
演员气息不对,影像也过分任性。想要抓住现代人的空洞,却用这种空洞的MV,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抓不住。
一场现代都市里的大型梦游。马力克至少证明了裸女派对和时尚广告也可以入诗。
看过
电影的语言好喜欢,意识流拍出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里面有最爱的男神和女神,芭乐的声音在这里好安静,一闪而过的那些明星好多个,喜欢,感觉这应该是最接近芭乐真实一面的电影了……好多人都说他黑暗面或神经质,其实我总感觉那些都是表相,他有点抑郁倒是真的
16/ 需要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