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翟天临事件,电视剧《老中医》还未开播就被要求删除翟天临的戏份,因此反而引起了关注度。
该剧由毛卫宁导演,陈宝国、许晴、冯远征、陈月末等主演,翟天临主动要求零片酬参演,导演毛卫宁还为此设了奖项。
不知道如果翟天临戏份全删了是否会影响整个故事的流畅性。
算上《老中医》,这已经陈宝国带儿子陈月末第6次演戏了,真是上阵父子兵。
包括电视剧《智者无敌》《强者风范》《正者无敌》《义者无敌》等四部电视剧,也就是说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六部陈宝国带陈月末演了四部,还有就是2014年的《老农民》和目前马上开播的《老中医》。
自英雄无敌系列之后陈宝国又出演了“老”字系列,《老农民》豆瓣评分8.5,但是,这样的成就似乎也和陈月末没多大关系,虽然陈月末在剧中出演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的儿子狗儿,但是该剧播出后让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几大主演,冯远征、陈宝国、牛莉还有蒋欣。
此番《老中医》是继《老农民》之后又一“老”字号电视剧,这是陈宝国第6次带儿子陈月末演戏。
陈宝国本身并不愿意让陈月末入演艺圈。
因此陈月末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但是,有着陈宝国这么一个优秀演员的父亲,陈月末始终还是想在演艺圈发展,因此也在电影学院进修导演课程等等。
最终在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智者无敌》里面给自己争取了一个角色。
之后陈宝国在之后的英雄无敌系列基本都带上了陈月末参演。
但是,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并没有让陈月末走红,最多也就混个脸熟罢了。
非科班出身的陈月末这么多年下来,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红,2015年,陈月末终于做了一次主演,出演《大宋女镖师》男一号赵元佐,但是该剧现在连个播放源都没有,豆瓣也没显示有评分,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同样之后的《突击再突击》陈月末也出演了男一号,但是,由于剧情太烂,依然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的《老中医》,陈宝国和陈月末再度出演,两人为了角色都进行了减肥,《老中医》中陈宝国饰演老中医翁泉海,为了演出老中医的仙风道骨,陈宝国进行了减肥,而陈月末在剧中饰演出身贫寒的小铃医高小朴一角,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陈月末在进组前也减肥20斤,另外,陈月末还学会了把脉,还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老中医》整部剧拍下来大概1600多场戏份,小铃医的戏份就占近三分之一近500多场的戏份,可以说戏份还是相当的重。
不知道此番陈月末能否走红,娱乐圈星二代走红的也并不少,比如杜志国的儿子杜淳,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
当然也有捧不红的,比如洪金宝的儿子洪天照,不怎么演电视剧的洪金宝带洪天照和范冰冰演《特警飞龙》出道,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洪天照也没红起来。
所以,最终还是韩雪说的那句话在理,“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因为某些时候的确需要契机和一定的资源和机会,但是,有了机会之后能否持续走红,就需要看个人的天赋、演技和能力。
陈宝国在陈月末出演了《强者无敌》之后曾表示“(陈月末)表演方面的悟性还比较高”。
但是,陈月末眼神略微凶了点,演技总感觉单薄。
所以,只能寄希望岁月的成长来克服,也不排除大器晚成的可能,娱乐圈大器晚成的例子不是没有。
这部剧我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期待,因为许晴和冯远征,两位质量保证的演员。
但是看了之后,真的是越看越气。
什么鬼剧情啊。
主角自带光环我可以忍受,但是内一副老干部样子给谁看呢?
从来都是他没错,他的方子没问题,有问题不是你这个病人有问题,就是底下的人有问题。
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没有他说教不了的人。
什么都是他有理。
在他没出现在上海之前,上海的人到底怎么看病的。
怎么他一出现,就变成解救世界的救世主了呢?
名医都治不了的病他全能治。
剧本难道是陈宝国老师写的。
这个剧2颗星,一颗给许晴。
一颗给冯远征。
一、因為某問题演员的問題刪戲,導致情節嚴重脫節,看的沒有起承轉合,好不难受;二、特別不想看陈月末,不是那块料硬拉扯,好像苍蝇掉湯锅一樣.當時看《突击再突击》,以为是个硬核军旅题材,事實上也還可以,可是陈月末把人物塑造的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毫無嚼劲儿,前兩集中還是一惯的死魚眼、無表情、不入戏⋯⋯
一、现实中的中医中药遗存大学三年级的寒假,在放假之前猛吃了几顿火锅,顿顿没少了鲜椒蒜蓉的蘸料。
自四川回广东后没几天就开始发病,扁桃体炎,嗓子眼火烧一般。
我事后想,火锅+鲜椒蒜蓉,对于我而言真的是炸弹组合了,加之广东的环境气候本来容易使这个病发出来。
至于广东为什么不适合吃辣,为什么容易上火,在此不赘述。
在此之前,我的疾病治疗方法一直是中西各占一半。
这次首先我尝试了西药,各种各样的西药药丸吃了半个月啊!
可是我不但病没有好,而且整个人浮浮肿肿,脸色也变得暗沉。
我知道,是药三分毒,我是这些西药副作用积累起来了。
我心里一直到今天也不否定西药的功效,但是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吃西药了,是时候换一种治疗方法了。
于是我问了一些亲友:哪家凉茶铺的凉茶效果好。
然后我就去凉茶铺里每天两次连续三天喝店铺里老阿姨推荐的“消炎下火”的凉茶,然后第二天开始明显好转,第三天已经没有什么不适。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不是说西药不好,但是可能我的身体它就更适合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而广东的凉茶,那也是出了名的,即使在今天西医医学如此发达和普遍被接受的时代。
凉茶,在中医里,就有点像铃医的药丸子,它没有专业医生开具药方,而是各种药草熬制针对某一类而非某一种疾病的。
去年我老父亲说一直不舒服,一边脸肿痛,先看西医开了消炎药,也是不见好,我直接给他买了两杯凉茶。
喝完病情好转,又再买两杯让弟弟给他带过去,然后病就好了。
二、中医何至于没落我一直觉得某段历史时期的“破旧立新”,废止文言写作和繁体字,废止古之礼仪制度,废止中药等等,实在是有点矫枉过正而贻害无穷。
当时为了配合政治运动而对于这些国粹不加甄别一刀切,一棒子打死,真的是等于革了我中华文明的命啊!
一直很羡慕英国人的温和,改良而非革命,有时候确实更有益处。
我们的民族在建立新朝代或者新文化的时候,总是喜欢推倒过去的一切。
对旧物,是如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过去,现在,未来,它是连续而一体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文明之中繁星闪烁,这些光芒古时照耀先辈们,如今其实也一样可以照耀我们,星光流转,永不寂灭。
三、正确看待中西医之价值讲回中医,我其实是个外行,我仅有的只是自己的经历和粗浅的认识。
中医确有其价值所在,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智慧和瑰宝。
医生无论中外,它都会有庸医;药品,也无论中外都有好赖和副作用。
过度的赞誉西医的先进和过度的贬低中医的价值,在我看来,其实都是迷信,偏听偏信!
我何出此言?
现实里实在有鲜活的例子。
我一位友人的母亲,罹患乳腺癌,在现代医院进行了癌症治疗,放疗化疗和切除手术。
做完这些治疗虽然去了半条命,但好歹控制住了。
一年后却又换上宫颈癌,也是切除和化疗放疗。
他母亲真是很听医嘱,一个项目也没漏。
可是不久后,到底还是发生了转移,医生要求切除一段肠道,但是以后就无法正常排便了。
患者和家属都认为,这将失去了一个人的尊严啊,病到这份上!
而且是切了也还是可能恶化。
一家人真是愁翻了天。
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在尝试,但是都以西医为基础,甚至去泰国买特效药。
但是一直不见好转。
去年底,他就想最后试一下中医。
他最后找到广州天河汉方诊所,主治医师姓陈。
第一次看诊,首先要求病人戒荤腥改吃素。
然后开了第一副药方,还配有两种独家研制药丸。
一个疗程后复诊,又开了第二副修正药方。
春节过后,他陪母亲去西医院检查,果然各项指标都降下来了,病情大幅好转。
不得不承认这传承几千年的中医确有其不可忽视和磨灭的价值。
但是现实里面中医不受普通民众的待见,除了咱们的历史原因,其实也说明中医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中医的进步需要我们首先认可它的价值,再则就是需要新鲜的血液传承,把先进的医学理论运用到中医的改革中。
让中医能够“古为今用”,让中华文明之火在今天继续发光发热。
四、对于中医改进的几点建议下面是我这个外行对于中医改进方向的一点点思考。
其一,百病千方确实体现出中医的精妙,所谓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但是另一方面,也确实透露出中医的庞杂和系统混乱。
因此应该有必要改进和完善一下中医内在之体系。
其二,针对的则是中医医者。
中医毕竟是久远的医术,而且现在不成体系,因此容易滋生出一些骗子医生和庸医。
故而大力发展传承中医的同时,要管理和整治这些无良医者,不要让他们鱼目混珠,败坏了中医的声誉。
其三,也是《老中医》的一个主旨,古方也需要改变和改良,不可固步自封,应该适当创新和吸纳新鲜血液,让中医保持生机活力。
最后当然是希望无论中医西医都能够药到病除,希望我们的医疗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我们的医疗体系更加亲民和完善。
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抬起头来,中华千年文明值得你们骄傲地抬起头来对面全世界的眼光和评价。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巫医发展起来的中医不是。。。
电视剧的情节非常片面,所有提倡废除中医的大学者刻意只字不提,剧情显然是在抹黑现代医学,无脑捧传统医学。。。
建议经常靠中医药“清肝”,“补肾”的老百姓多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了解了解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事件,以及野生保护动物被大量写入中药的事实。
梁启超,鲁迅,陈寅恪,严复,巴金,老舍 等等很多大家都是严厉反对中医药文化的,为的是是什么,为的就是老百姓的健康!
传统医学都是从巫医发展起来的。
所有国家的传统医学(旧医)都是很落后的经验科学,不仅仅是中医,外国也有旧医。
自从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理论成熟以后,现代医学(即中国人口中的西医)的标准才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中国药监局也承认和执行)。
中药,就应该参照现代药物的验药标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
中医实践所能发现的中药毒性只能是剧烈中毒,但这一点也不是中医的什么功劳,普通人就能总结出来。
而中医所谓的验证了几千年,却根本不能科学总结出这些急毒的毒性剂量是多少,作用在什么部位,毒理学数据等,都是现代科学方法才能检验,这就证明中医本身是草包。
还有很多中药存在慢性毒性,中医根本就不懂如何验证,甚至还当作无毒上品拿来给人治病,这不是草包是什么?
所谓验药,完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事,中医理论与实践只能靠边站。
现代药物做了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成分和毒副作用,而且写在说明书里,对患者相当负责,患者知道自己所吃药物的具体效用和毒副作用。
绝大多数中药则不然,既没有做过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毒副作用也不明,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个尚不明确,这在别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药监审核变成药物的,但是在中国中药就有这种草菅人命的特权。
特别是容易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而死的中药注射液,更加应该验明毒副作用,甚至应该全部下架,等验明了毒副作用再上市,这才是为人民的健康负责。
新的更准确的现代医学必然会代替旧的不科学的传统医学,同时传统医学中极少量的符合现代医学有效标准的具体疗法和药物是可以吸收进入现代医学的,但其伪科学的理论应该被抛弃,只不过这个淘汰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传统医学终将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中医已经在事实上被现代医学击垮了,只能找些边边角角“治治”疑难杂症,不久以后估计只能在保健品领域找找存在感了。
这个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谁在批评它,或者说在“黑”它,不批评它,它也一样要灭亡,这是它自己不可逃避的宿命。
虽然一部分中医学者们在做努力,但是这套阴阳五行的伪科学理论,是怎么都融入不到现代医学里的,他们最多能够提取出部分确实有效的治疗经验,融入到现代医学里面去,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并规范它。
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国最大的迷信!!
第一次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读一本书,没有带着任务的负重感,也体会到读书原来也是一种休闲。
说来也巧,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上海。
从中医到老中医,从翁泉海到屠呦呦。
每个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人,辛苦了。
翁泉海是一位德高望重,拥有高尚的医德和宽广的胸怀,身为医者,满心只为病人着想,作为中医,一心只想发扬中华文化,为中医的发展,更新而坚守、而努力。
这本书非常符合正常人的价值观,善得善报,恶有恶报。
教会我们一个道理,与人为善,则人人善之。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葆秀不就是个反例吗?
她死的多远呐!是呀,葆秀的一生可受尽了委屈和折磨,喜欢的人心里有了别人,付出的感情如同倾出的水泼,换作谁,谁不会委屈,谁不会难受?但是葆秀出走之后,还是做了最有意义的事,守护者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用生命守护者国宝,惨死敌手,但这牺牲非常有价值。
最近四川凉山大火无情的带走了30多名英雄的生命,他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感谢他们的付出,换取今日的美好。
说说岳小琬,这个翁老头不必言,不必睁眼便可识得的岳小琬。
身为女二,一点不辜负自己的角色,该出场的地方都会有她的身影。
一心对翁老头好,对翁老头动了真感情。
这也使得葆秀含屈而走,活灵活现的人物,的确让人又爱又恨。
当时还担心他俩真在一起了,那结局必定会让人失望,那样对葆秀是多么的不公平。
但是结局没有,甚至一直到最后。
所以我说这本书真的非常符合人的价值观!
我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高小朴,在线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或许一开始有人对小朴的做法不是很理解,但读到知道了他的身世,最后都换来的是感动和理解。
这个人非常的孝顺他的老母亲,为了让他的母亲能住上有窗的房子,他什么苦都吃得下。
在最后时刻也要陪着翁老头儿一起去抗击日本人即便对她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留下翁老头一个人。
而且我们都知道习惯是非常难改变的,但是他为了学医,却坚持改变着自己。
他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人,作为翁老头儿的得意弟子和女婿,他并没有贪图虚荣和名望,而是坚持自己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他身上,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忠义孝悌。
在故事最后,高小朴并没有做翁老头的接班人,于是我相信凭他的本事和能力,下一个翁泉海就会是他了。
最后传宝喊话做接班人,相信他会做的更好。
标签: 读书之路——心得体会
一部力图展现国粹中医精髓的国剧《老中医》近期开播,引起了不小的追剧热潮。
与其说《老中医》题材新颖,不如说是因为老戏骨的坐镇才让不少观众期待。
在流量明星主演的影视剧人人“得而诛之”的年代,看一部老戏骨的影视剧无疑是一种享受。
但原本备受关注的此剧开播后却让观众大失所望。
老戏骨还是老戏骨,但编剧不再是那个编剧。
编剧高满堂是曾写出过《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等好剧的国剧圣手,但这一次却失手了!
剧情以一起“医疗纠纷案”开始,吹响了歌颂老中医的号角。
而仅仅从这起医疗纠纷案就暴露了该剧的两大缺陷。
01 案件编排忽略时代背景
由“上海中医学会”不难得知,故事背景在20世纪30、40年代。
20年代初由丁甘仁、夏应堂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学会,其中丁甘仁便是江苏孟河名医。
也因此,上海老中医孟河派名医十分多见,地位也很高。
但按照剧情主人公翁泉海也医术高明的孟河派名医,既然如此,53岁在上海还立足不稳与医术高明相悖。
况且孟河名医被告上法庭这事放在那时候可是轰动上海的大事。
02 案件结束太过唐突
剧情节奏被导演把控的很好,时不时紧张的氛围制作也让案情发展扣人心弦。
但显然,编剧把握冲突的能力出现了问题。
案件在矛盾初显,证据被毁的情况下,竟然由对手赵闵堂劝说当事人作出“假证”以让步,从而结束案件。
这也使得整个过程检察厅如同虚设。
抛开剧情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专业性知识引导也让懂中医的观众开始“挑刺”。
03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
简而言之,这是中医中对不同药物合用导致副作用而形成的口诀。
对由十八反造成病人死亡的剧情,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十八反是被证明的过时理论,在剧中反而被尊崇有些不妥。
事实上,十八反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共识,行医者临床更是会严格遵从,剧中编写应该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
04 医不扣门医不叩门是指医者不能主动上门,哪怕是朋友、邻居。
这里有两个理:一是责任主体的划分,二是求医者需有虔诚、尊敬之心。
而在第二集翁泉海看见有人在外张望,就走到门口跟人说:先生你是要看病就诊吗?
这显然是犯了大忌,只能说细节做得不到位。
当然,该剧并非“一无是处”。
总体上是优大于劣的。
除去剧情的硬伤,演员的演绎一点没让人失望。
陈宝国的演技称得上已臻化境的地步。
帝王将相,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军医匪等等几乎没有陈宝国不能驾驭的角色。
难得的好演员,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而冯远征则有说法了。
冯远征是出生于中医家庭,爷爷就是陕西的老中医,对中医有着独特的情感。
与中医的情结,还有冯远征主演的《大明劫》,他在片中饰演的是一名江湖游医。
这一次,在《老中医》中再次结缘中医,应该对角色更加能信手拈来。
实际上冯远征对角色把握确实很精准,作为一名中西医兼顾的医生,身上展现了中医为代表的“仁”,当然作为对立面的西医也是冯远征这个角色对抗翁泉海的一大内在要素。
曹可凡的演出相对于陈宝国和冯远征则略显生涩。
这与他不常演戏有极大关系,不过还好瑕不掩瑜,他演的很像一个中医商人!
许晴算是该剧的一大惊喜,五十多岁的人还肤白貌美的,令人羡慕不已。
表演也一改此前作品的“艳丽”,回归妇人本色。
总之,对整部剧而言,剧本的硬伤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演员没人拖后腿,反而编剧功力显得不够。
隔行如隔山,正如中医的博大精深,要想拍好一部关于中医的电视剧,仅仅靠去“考察”是远远不够的。
从人物设定来看,剧中还有一段类似“三角恋”的设定。
许晴饰演的葆秀是遵父母之命嫁给了翁泉海,但翁泉海其实不喜欢葆秀。
小斯琴高娃饰演的岳小婉也喜欢翁泉海,也知道翁泉海不喜欢葆秀,这就形成了一段很纠葛的爱恋。
目测,翁泉海应该是不为所动的那个。
这样的情感路线无疑是让这部角度清奇的国剧沾染了国剧的通病——情情爱爱不能少。
另外,国剧的通病还包括为衬托第一主角,往往极大程度的“黑化”对立面。
《老中医》也有所体现。
吴雪初、赵闵堂两个原本与案情不怎么相关的人,竟然自己跑进来搅和,最后还促成了和解。
这就是非要把两个人推上“自私自立”的“奸诈”地步。
事实上呢,他俩开的药方,病人家属不按医嘱,把与翁泉海开的药混着吃导致病人死亡,跟他俩就没关系了。
剧情上的不少漏洞使得该剧与观众期待形成了巨大落差。
也使得老戏骨也无法让这部剧“回光普照”。
影视剧发展到现在,任何人都清楚,一部影视剧最核心的是剧本。
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让演员有表演上的极大发挥。
因此,希望以后的国剧不要以所谓的良心制作为噱头,只是邀请几位老戏骨就以为能撑起整部剧,先打磨好剧本才是重点!
烂片,看了一集就弃剧了,看过港剧医疗题材的《白色强人》的医学专业性那才真叫精彩,医疗专业剧情细致紧凑且不拖拉,有紧迫感也有情绪感,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斗争,感觉这个《老中医》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一点专业性没有而且剧情也不怎么样,完全是拿老戏骨撑场,这还弘扬中医,一点中医的精髓都没表现出来,全是中医皮毛,剧情拖拉没有观感,和《白色强人》感觉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该剧的最大亮点就是,到目前这35集里,下跪的次数要是认第二就没有其他影视剧敢认第一(宫廷剧除外)动不动就下跪,创下了整个剧组下跪的记录,同时创下了个人下跪的记录(好像是斧子),服了服了。
还有十集剧中,后面的下跪镜头恐怕还有。
等全局完了我好好数一数。
翁泉海识破了御医诊所的阴谋,倒闭了。
又误会了大女婿的真心诚意的伺候,气走了。
他自己又整天的装疯卖傻,此时的诊所里谁在坐堂呢,怎么没有交代一下啊,难道没有病人了吗?
这是用柔光拍摄的vivo拍的吗……怎么感觉像是看了偶像剧的感觉……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可惜了一堆好演员的新剧啊,不知是剧本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感觉剧情乱七八糟的,尴尬(此处省略一万字)不想再说了,本来很期待,搞的很失望,哎!
这是用柔光拍摄的vivo拍的吗……怎么感觉像是看了偶像剧的感觉……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可惜了一堆好演员的新剧啊,不知是剧本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感觉剧情乱七八糟的,尴尬(此处省略一万字)不想再说了,本来很期待,搞的很失望,哎!
比较松散
这就是“生死7分钟,黄金前3集”倡导下出来的烂剧!
大编剧,大导演,实力派演技大咖云集,攒出来个乱七八糟的剧。虽然每位实力派演员演得按设定讲都很到位。但是这个剧算个什么玩意儿呢。《老中医》头天开播,还央视一套。如此散乱的剧情,看得云里雾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看几乎同时开播的《芝麻胡同》一样嬉笑怒骂,比较轻松的类型。故事完整,逻辑严密。同样是轻松愉悦的剧情,才播了四集,已经品出人生百味。两颗星,一星给许晴,一星给陈宝国和冯远征。演员的表演还是到位的。看看后面有没有改善。
上到帝王将相,下到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军医匪,没有陈宝国不能演的,没有演不像的。
一般
跟中医没啥关系,故事讲得莫名其妙
陈宝国,冯远征,戏骨不愧为戏骨。但剧情逻辑不太行,剪辑看着也不连贯。
我竟然最喜欢冯远征这个角色,特别的出彩。一个老想着出名的医生,很滑稽的一个人物
一般
两集看完 我给一星 剧情拖沓 剪辑零碎 这是打着中医幌子的老年偶像剧啊 陈宝国 许晴腻腻歪歪 冯远征 丁嘉丽打打闹闹
演员重要吗?当然重要,可我一直认为无论是老演员还是年轻演员,只要能让我入戏看下去的就是好演员,但比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编剧、吸引人的剧情、会讲故事的导演,目前来看这部剧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还不错,都是老戏骨,剧情也有条理
可能是因为删了很多集,所以剪辑有点乱,但是演员演技不错,故事也可以看下去,会继续追的
冯老师好棒哦
老戏骨们飙戏是好的,但故事编的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点假……
可惜了,因为崔天临被剪掉了十多集,导致不太连贯了
没太明白这部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感觉是个喜剧,看点在冯远征、丁嘉丽、陈月末三个角色的搞笑气氛。严肃现实的真就没什么了,打着中医和时代的旗号随便乱拍。
演员再好也没用,编剧和剪辑太重要了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期盼已久的老中医,门道我不懂,但热闹确实不够热闹,这剧让我不讨厌的是冯远征和丁嘉丽演得夫妻俩,给冯远征点个赞吧,三星都给你
特别难得的中医题材,可惜剧情太松散,人物太脸谱化,缺乏层次,一遍一遍重复之前的套路,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可惜了几个好演员。尤其是许晴饰演的葆秀,第一集的角色感很出挑,感觉应该是个大女主,结果后面一直被男主压制住,再也没有露出勇敢和智慧的锋芒,即便是挣扎,也都是旧社会男人眼中的“女人之见”,丧失了智慧和力量,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