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杀手里昂《走出尘埃》里的主人公方和平,曾经是一位红极一时的摇滚歌手,由于家庭变故而退出歌坛,成为一名代驾司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有意设置,还是无心插柳,饰演方和平的演员秦勇,是前黑豹乐队主唱,90年代中国摇滚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当时由于父亲病逝,儿子患有感统失调症,在事业巅峰期退出了歌坛选择回归家庭,为儿子做康复陪护。
《走出尘埃》就像是秦勇前半生的一部个人自传。
从一位摇滚明星变成一位普通人,这中间经历了多大的落差,其实有很多戏剧故事和心理冲突,但是影片并未用过多笔墨去描写这种落差给主人公带来的困扰,而是转而用一种云淡风轻的笔触去记录主人公的平凡生活,从这个蓬头垢面的男人身上早已看不到曾经那个摇滚青年的激情,只有偶尔穿插的几个回忆镜头才能让人回想起他在摇滚乐队时的风采,但这些短短的回忆镜头也很快淹没在方和平每天为生活的奔波操劳之中。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来记录方和平的工作与生活日常。
在工作中,作为代驾司机的方和平,每天晚上在酒馆等待着喝醉的客人,听着他们的唠叨,对于自己歌迷酒后的疯狂释放也早已麻木;而在生活中,作为儿子的方和平,每天都要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女友温存一夜之后,第二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给母亲做饭,当母亲丢失之后,他焦急的样子就像迷路的孩子。
很明显,导演并不是想拍一个作为摇滚明星的方和平,他只是想为观众呈现一个代驾司机方和平,饭馆老板方和平,就像我们生活周围随处可见的大多数平凡人一样,过着见招拆招的生活,并没有太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要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可以。
“梦想”这个词并不太适合方和平,对他来说太过矫情,与他的生活太过遥远,所以,在选秀比赛排练中,选秀节目的大Boss改动他的音乐作品,他都看得很淡然,甚至去安慰同伴不要生气。
在这个梦想廉价的年代,“梦想”这个词被消费太多太多了,反而成为一碗被熬制太久的鸡汤,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而在《走出尘埃》中,梦想被现实取代,梦想转换成了现实中方和平为母亲做的一顿饭,女友为方和平买的一把吉他,梦想在这部电影中不是浮在半空中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触手可摸的,是那么的接地气。
影片最后,方和平和儿子在选秀比赛中同台演出,舞台上的方和平激情四射,充满无限魅力风采,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样子。
与其说这是二十年后,方和平对于自己多年梦想的实现,不如说,这是一个男人重新找回自己生活动力的一次证明。
对于结局,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套路。
我相信方和平参加完选秀节目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给母亲做饭,他依然还是会选择过普通人的生活,做一个代驾司机,餐馆老板……虽然,《走出尘埃》是秦勇作为演员的处女作,但是由于他与角色之间的天然接近,与自己的经历太过相似,这无疑让他对于角色有更多理解。
其实,电影中的秦勇大部分都不需要表演,他只要展现出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就可以了,你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就已经写满了故事。
当电影中,那位个性的摇滚少年,对着中年大叔、颓废的方和平(秦勇)说道: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哪个才是真正的你呢?
换来的答案,就是那沉默的回眸,以及孤去的背影。
曾经黑豹的主唱秦勇,用了这样一部电影,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自己的音乐之路。
《走出尘埃》,看完之后表示,秦勇演得太棒了,又是一位被唱歌事业耽误了的影帝。
这部电影其实很难界定类型,说其是一部讲述摇滚乐的电影吧,却又不如《迷墙》那般纯粹,只是讲述一段摇滚音乐人的生活,有点类似《天鹅绒金矿》或《几近成名》。
但问题又来了,这样的电影卖点是什么呢?
难道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摇滚老炮,到了中年之后竟然落魄到那种地步,恐怕摇滚乐迷是不会接受的。
这部电影关键的转折在于后半段,新生力量的崛起,摇滚老炮儿后继有人,这部电影其实是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载体,来描述两代人的“代际”的纽带。
少数人的经历,描述的确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说到代际关系,前不久的《乘风破浪》用了奇幻的方式,内容是让儿子进入到了老爸的生活,两代人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电影毕竟是虚构,这种情况现实绝对不会发生。
那么现实中如何完成这种代际关系的和解呢?
其实,在《走出尘埃》中,给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让两代人寻找到一个共同“人生体验”即可。
一个是沉寂多年、生活落魄的摇滚老炮儿,他如同现实中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深陷忙碌的见招拆招的生活中,年轻的激情早已不在,被时光磨平了棱角,被岁月碾压了锋芒。
《走出尘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生活,并不是缘于秦勇玩摇滚这件事,重点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展现当代社会重压下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激情不在,生活?
其实是在生存。
而此时,一个摇滚少年无意中进入到他的生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少年身上,沉寂多年的激情逐渐在不安的躁动。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电影,秦勇与少年的交集过程中,故事安排了大量戏剧化的情节和桥段,不免有些刻意。
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二位,最终站到了同一个舞台上。
让玩摇滚的上选秀?
听上去有些不可能。
其实本片种种这样情节设定,正如经理人大放厥词一样,没错,他说的就是现实。
这种现实是建立在这个“为了生存而苟且”、“被现实埋没梦想”的两代人的“被动觉醒”之中。
《走出尘埃》的片名起得非常到位,要么骄傲如烈日,要么卑微如尘土。
当让他们走出尘埃的动力,不是自我觉醒,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坚不可摧的能量,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能让其燃烧的引信。
回到开篇那句话,这就是引信,颓废、迷失,昔日摇滚青年不在,但铿锵有力的音乐永不言败,两代人的执着串起了梦想的乌托邦。
少年对音乐的执着,让秦勇饰演的方和平看到了当年自己的风采,在这个规则重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选秀舞台上,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结尾并没有描述两代人的代际关系是否发生改变,但其实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可以被生活击垮,我们可以选择对现实妥协,但我们的梦想,不需要别人来评判。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这部《走出尘埃》,就像摇滚老炮儿秦勇半自传体的故事,听他用音乐交织的雄浑之路。
昔日的风光,时光飞逝,二三十年的光阴,仿佛一挥而过,到了现代,却必须要每个人都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因为曲终梦醒,摇滚的时代也早已翻篇。
《走出尘埃》虽说讲述的是一段虚构的故事,片中的故事也可能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经历不到的事情,但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却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到的。
从爱情到亲情,令人回味的是那重金属味道的不羁年华,晃动的镜头以及声嘶力竭的呐喊组成了这样有力量的音乐,这就是秦勇的首部大银幕作品,那个落魄但执着的中年的形象被诠释太真。
那一首《虎口脱险》,表达了秦勇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召唤。
第一次写影评,而且是在工作非常忙的时候挤时间写的……是因为 的确是被触动了人都希望,成功 然而真正扪心自问的成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渡过一生,秦勇也好,方和平也罢,都希望如此 坚持着自我,最终被生活所击败,被现实所击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用诸如“收视率”这种可衡量的方式去衡量所有的一切,也越来越多的在意别人的眼光,其实这很可悲,很多人,都如此,熬了一辈子,熬成了好丈夫,好男人,好哥们,好儿子……到老最遗憾的却是,自己喜欢的 想做的事 全都为了这些名头,大帽子 放弃了。。。
片名,走出尘埃,所指的尘埃,是什么?
是生活的低谷吗 是人生的不如意 是困境吗 其实都不是 而是障目的一叶,如果真的是为了困境,他大可忍了,继续完成这次的任务,拿劳务费走人,甚至会火起来,然而 最终 他选择做自己 坚守内心最后的那块净土。
如果以一个歌手的角度,我喜欢秦勇 远胜于汪峰,可两者相比 怎么比呢?
比钱 比名气?
都没法比,可作为听众 走心的去欣赏 我喜欢秦勇 艺术如果没了内心的那点自我释放 还叫什么艺术呢如果以一个女人的角度,我选择汪峰这类人做老公,毕竟现实摆在那里如果以一个男人的角度,我羡慕秦勇,留下了内心的净土,留下了坚守它的勇气
文:田金双“人生有太多的坎,有一个过不去你就完蛋了。
”这是秦勇演的代驾司机、前摇滚人方和平的人生感言。
生且日艰,人生总有许多不幸的事发生,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对于这一点,我感觉身受,却又没法表达。
有时候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你的心更加忧伤。
前黑豹主唱、摇滚人秦勇在《走出尘埃》中演的方和平是这样总结自己人生的:“人活着怎么能总这么顺啊,怎么都得死——扛啊!
”这句话别有深意,前半截很悲观,后半段很中肯,很达观。
很显然,站在阳光的阴暗面,方和平活明白了。
而之于我,年过四十,还没活明白,活得很费解,一点也不清白。
其实,谁又不想拥有一个阳光快乐的人生呢?
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让你无法自怨自艾或者抱怨。
好了,现在开始说电影吧,由谢晓东执导,秦勇、冯波主演的那部《走出尘埃》是一部与现实和梦想有关的电影。
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摇滚人的末路反弹,实则表现的是一个人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
影片中,方和平是一位“曾经的”摇滚歌手,活得很牛逼,唱着喜欢的歌,也有深爱的人。
可是,二十年后的他,活得很落魄,由于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境,他把房子抵押了,身上的“摇滚气”也没了,当年的激情再也不见了。
可这就是生活啊,在突如其来的生活打击面前,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没有棱角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方和平和现实中大多数人一样,常常陷入生活的慌乱之中,人生中更多的是见招拆招的被动。
有时候,我们不敢过多思考生活本身,生怕下一刻会失去什么。
生活的轨道总是在不可预知的拐点发生不可控制的变化,有些事甚至超过我们内心所能承受的峰值。
但是这才是人生啊,即便我们会遭遇这样那样的磨难,依然不能够停止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落魂之极的方和平坐在天台上自弹自唱《虎口脱险》时,让人看到一个音乐人的青春、激情和梦想。
方和平静静地坐在那儿弹唱的样子,让我想起我喜欢的民谣诗人郁冬。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当年郁冬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用干净的声音轻轻吟唱《露天电影院》时,那个忘不掉的场景令太多人记忆犹新吧。
但可能并没有人能真切懂得一个农村孩子和许多大人坐在草垛旁看露天电影的场面。
那时候,我们也曾跑到屏幕的反面拣过子弹壳,转瞬之间,我们已然人到中年,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时光。
时光慢慢老了,当年《露天电影院》的演唱者郁冬在哪儿呢?
没人知道,江湖上流传更多的是关于他的猜测。
九十年代中期,郁冬以一首《露天电影院》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正当音乐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黯然退出音乐圈,这是一种怎样决绝的转身啊。
片中方和平弹唱的那首歌曲《虎口脱险》的词曲作者,就是郁冬。
而之于郁冬,恰恰也是方和平扮演者、前黑豹乐队主唱秦勇最好的朋友之一。
回朔郁冬的音乐之旅,亦是一个传奇:1993年,《校园民谣1》收录了他的原创《离开》,他开始为刘欢、那英、老狼、朴树等大咖写歌。
随后,他签约正大,从幕后转型歌手,22岁的他才华横溢、初绽光芒。
1995年,他发行首张个人专辑《露天电影院》,成为年度金曲,并获得全国最佳创作歌手奖。
他的音乐正如其人,敏感忧郁,诗意灵动,获得越来越多歌迷的喜爱,与老狼、叶蓓、朴树等歌手齐名。
然而,意外总是突如其来,2001年,郁冬因在驾驶时违规调头撞死路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满怀愧疚的他从此告别音乐,销声匿迹,民谣圈就此少了一位诗人。
老狼在798演出时给他打电话,邀请他来现场玩,但他没有来,老狼只能在台上一首一首唱着郁冬的歌,《北京的冬天》《时光流转》《虎口脱险》,直到泪水滑落,几度哽咽。
而在《走出尘埃》首映礼上,主演秦勇再次弹唱起郁冬那首《虎口脱险》时,想到的也是那位不告百别的好兄弟——郁冬。
人生,总有许多突如其来,让你猝不及防,许多关口,真的很难突破。
而之于郁冬,没有人知道他身在何方,没有人知道他活得怎么样。
有人说他一度陷入抑郁症,也有人说他在中关村上班,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不过,更多人还是期待他能像朴树和许巍一样,经历生活的挫折后重新回归,如果不能,也祝愿他在平凡日子里活得安静幸福。
就像影片中的方和平一样。
时间慢慢老了,那些音乐人都去哪儿了?
看秦勇的《走出尘埃》,怀念郁冬的爱与忧伤。
之所谓,春暖花开,走出尘埃;有道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如此而已。
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演技上来说,我觉得只有秦勇和冯波演的好!
其他所有次要人物,小配角,都演的不好,至少让我觉得不是那么的好。
尤其演儿子那个角色的boy.颜值不够没啥,演的真的好生硬,好难受!
但是貌似都是第一次演电影,而且很明显小成本独立电影,还是可以理解的,内心总体上是支持的!
秦勇作为第一次触电,演的的确可圈可点。
女主角冯波是一个颇有经历的演员了,所以用情,眼神,都很到位,好几个地方是自己真演出来的哭戏特别给力!
个人觉得剧本功力不足,父子相认及心理变化(从不能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实在是有点仓促和牵强,但是还是能看出演员演的很卖力了,就是细节支撑还是不够。
秦勇个人演唱的部分真的很精彩,摇滚老炮就是老炮老炮,唱功和气场没的说!
但是,还是应该是预算没那么多钱,舞台太小太low,这里不是批评,是心疼😂最后结尾,定格镜头很棒!
只是秦勇对着台下观众朋友诉说的心声,还是由于剧本细节支撑不够,让这段本该煽情和升华的部分显得苍白生硬。
总之,情怀已经感受到了,中年危机生活不易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间的挣扎选择体会到了,演员的用心感受到了,剧本差点,钱(投资)少了点!
继续努力,目前知道的音乐人涉足电影的还有新裤子乐队的彭磊的电影,还有王啸坤转行做导演的片子,反正继续期待他们吧!
继续热爱音乐,热爱摇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由谢晓东执导,秦勇、冯波主演的电影《走出尘埃》即将于3月17日登陆大银幕,日前在北京举办了首映发布会,现场不仅唐朝乐队的丁武老师等摇滚老炮前来助阵,老狼、汪峰等知名歌手还特别为了这场发布会录制了视频,对于这场发布会的份量,有媒体这样描述的:“摇滚界的半壁江山都来了”。
为什么这部影片会获得如此多的同仁力挺呢?
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秦勇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是《走出尘埃》涉及到的影片主题。
影片《走出尘埃》讲述了“一代摇滚歌手人到中年,在面包和理想中纠缠,走出迷失,寻找自我的故事。
”这部电影未映先火,映前就受到了电影节评委的肯定和青睐,不仅前黑豹乐队主唱秦勇凭借此片获得了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男主角,电影还同时入选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当然,这部影片的价值并不是单纯体现在获得多少个奖项,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标志着作为中国摇滚乐坛领军人物的写实风格电影,在类型影片中添上了新的内容。
对于竞争激烈的商业电影市场来说,《走出尘埃》的出现是独树一帜,同时它表达和传递的风格亦是鲜明的。
很多影评界的人士看完电影对这个角色感颇有感触,他们甚至在追问:“男主角的原型是不是秦勇?
”。
从角色设置上分析,《走出尘埃》几乎是围绕真实的人生经历,基本保留了知名摇滚歌手秦勇的人物原型,根据剧情的需要加了情节。
片中,方和平是因为父亲去世而没有在身边照顾的原因,陷入自责,退隐江湖。
同时,为了照顾有老年病的母亲,他每天不停的在变与不变中为生存挣扎着。
而真实生活中,秦勇为了照顾儿子大珍珠,在一个歌手风华正茂的年纪,毅然从黑豹乐队退出,陪伴爱子渡过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舞台上摇滚歌手秦勇是锋利的,台下生活中他是温情的父亲。
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都向大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身在尘埃中,麻木妥协,还是坚持梦想?
”回顾影片的开头,方和平的镜头语言一直是充满质朴的,电影中所表现的对人物情绪真实、有温度。
这与摇滚界一直以来遵循的真诚精神是相通的。
它正如唐朝乐队丁武老师在首映式上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修正真诚的过程,如何真诚的面对自己。
”《走出尘埃》通过饭馆、代驾司机、歌手这三个身份,立体的展现了男主角秦勇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个中年男人的塑造,秦勇在人物张力方面是克制的,他在片中用平实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作为人在“尘埃”中的生存挣扎,勾勒出了一幅普通人在社会中的真实画面。
然而,这个人其实并不普通,每个观众都知道!
《走出尘埃》并不是简单的叙述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借此展露、探索了一代摇滚歌手所要面对炽热梦想与残缺现实的冲突,它的思想深度要远远超过几行字故事梗概。
其实,从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创中国摇滚时代开始,到后来网友们在搜索中扒出原来《最炫民族风》也是摇滚歌曲。
摇滚乐从最开始锋利的态度到拒绝中庸的观念,仅仅10年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小苹果》也是摇滚风歌曲,难道这就能说明摇滚乐被广场舞大妈“招安”了吗?
然而,并不是!
并不是有着摇滚乐属性的歌曲就能代表摇滚乐。
摇滚乐精神是一个文化的共识。
但同时我们又不可以避免的认识到:融合了口水歌的摇滚乐更容易热销。
这一切,因为我们活在“尘埃”。
有人呕心沥血挣来的工作成绩,可能在有个“好爹好妈搞定一切”的现实冲击下,傲娇感荡然无存。
说到过往,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悲怆又不为人知的长篇。
被生活淹没的理想,被年龄阉割掉的锋利,当现在的我们脱离了曾经想象的我们,是否意味着大多数就是生活傀儡?
影片《走出尘埃》贯穿的“看着我,感觉我,触摸我”的温情又深情的人生,轻易地唤起了观众关于渴望改变生活的梦想,震憾内心。
也许某天为生活改变轨道的你,也可以像方和平那样有机会返回梦想舞台,也许这一天永远没有。
《走出尘埃》告诉你:虽然我们抗拒不了活在“尘埃”中,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路上心怀梦想。
《走出尘埃》的英文片名是《NIRVANA》,意思是涅槃,对于摇滚青年来说,这个词汇还代表了一支伟大的、影响深远的乐队。
与之相对应的,《走出尘埃》的主演秦勇,曾经是中国曾经知名度最高的摇滚乐队黑豹的前任主唱,因为家庭关系在十几年前退出乐队,选择隐姓埋名,多年之后,重回乐迷和观众视线时,却已是历尽沧桑,英雄“涅槃”一般。
所以,《走出尘埃》既可以看作是秦勇个人经历的写照,也可以说是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中国摇滚老炮儿的现实经历。
《走出尘埃》说的是20年前曾经叱咤一时的摇滚乐队主唱方和平,如今已经变成一名代驾司机,每天过着凌晨回家,日夜颠倒、庸碌无为的生活。
困顿的生活削去了他的长发,也磨平了他的锐气,但是生活依旧没有轻易放过他,抵押房子盘下的小饭馆居然是违建,被逼无奈参加选秀节目,却被追求收视率的制片人出卖,掉进一个巨大的阴谋,更痛苦的是,他必须面对崇拜自己,却从未见面的儿子;无法生育,但是愿意陪他过平淡生活的女友;以及患上老年痴呆的母亲……到底要怎样,他才能走出自己内心的尘埃?
……前面说到,那支伟大的乐队“NIRVANA”,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主唱柯特·科本在乐队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自杀,用最极端的方式宣告着摇滚乐的刚烈。
但是科本只有一个,大多数人,也包括影片中的男主角方和平,终究还是要面对庸常,甚至琐碎、纠葛的生活本身。
电影中的方和平,年轻时应该肯定是个意气风发的男人,锋芒毕露,锐气十足,但是不可避免也叛逆。
正因为如此,经历生活的拖磨之后,他才会越无法原谅自己!
现实中,秦勇大概也是如此。
少年得志,称为黑豹的主唱,创下百万销售量,是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但是就在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悄然退出黑豹乐队,退出摇滚圈,隐姓埋名十几年。
直到去年《出彩中国人》里,他领着儿子大珍珠沧桑登场,才让大家知道他这十几年的去向,因为父亲在他演出时去世,儿子患上重度感统失调症,他选择回归家庭。
当然,现实中,秦勇并没有经历《走出尘埃》里方和平那么戏剧化的人生,毕竟电影还是集合了大多数人的经历,杂糅而成,但是“走出尘埃“,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同的阶段,不忘初心的概念,却是一以贯之的,也正是因为秦勇有着与方和平几乎一样的心路历程,所以他才能以本色演出这个摇滚好男人内心深处的荒凉、沧桑,以及坚定!
此外,本片虽然是谢晓东导演的处女作,但是作为与王竞导演合作多年的编剧和制片人,深受王导纪实美学的影响,却又能在剧作本身非常现实的基调上,做到三番四抖,讲出一个真正具有力量,能够让每位观众都感同身受的故事,《走出尘埃》写实、热血又燃情,是少见的融艺术品位与商业追求于一体的好电影!
从今天看向过去,九十年代是一个浪漫至死的年代。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那面极具象征意义的柏林墙刚刚被推倒,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着坍塌和重建的巨变,卢旺达大屠杀向世界展示着人性最根本的面目,以“高级动物”自居的人类,似乎从未踏入过文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人信仰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对人性的拷问在世界各处轰轰烈烈地发生,电影人拍出了《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红白蓝三部曲》《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份难尽其全的名单璀璨到令任何一个时代相形见绌。
音乐人则在这个年代,迸发出了摇滚乐最灿烂的光芒。
Nirvana、Suede、黑豹、唐朝、魔岩三杰带领着一代自命不凡的青年,试图劈开时代的混沌。
秦勇,是这群英雄少年中的一个,黑豹乐队的第三任主唱,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走出尘埃》即将上映,这部影片的英文名是《Nirvana》。
从过去看向今天,秦勇干的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酷。
摇滚人掺和的电影儿怎么能上院线呢,得像《北京杂种》那样被禁才叫酷啊,崔健、窦唯、何勇才算没给摇滚乐抹黑呀。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摇滚青年,在沧桑巨变中变的胸怀天下,也变的敏感和脆弱,用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部影片聊透了这一代人的反思。
秦勇何尝不曾如此,即使在电影中,他也把自己为了挣钱而参加的选秀节目称为“耍猴儿”,他承认自己“怂”,我想他偶尔,一定讨厌极了现在的自己。
但每一个步入中年的摇滚青年都一定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在等待什么?
等待一个从不存在的戈多?
秦勇饰演的方和平对女朋友说,等我混好了就娶你。
我们的生命被许许多多这样的等待裹挟前行,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方和平说,我们还没真正开始一切就都结束了。
是无可挽回的结束。
在2014年的一个月内,导演谢晓东的母亲、合作伙伴和恩师陆天明导演接连去世,这样的刺激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影片中方和平的父亲在他演出的时候意外身亡,而在现实中,秦勇更是没时间等待——他的儿子大珍珠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大珍珠喜欢表演,他就为他在49岁的年纪成为上海电影节亚洲最佳新人,大珍珠需要爱,他就给他毫无保留的全部。
《走出尘埃》不是摇滚英雄梦,而是生意被骗、老人住院的平凡生活,就像长发不再飞舞的摇滚青年,看上去越来越平凡,心中永存火焰。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在摇滚舞台的血脉贲张,而在不露声色的真诚——你为母亲不听劝阻险些煤气中毒、走丢在菜市场而生气,却因她日复一日购买的彩票号码是你的生日而瞬间崩溃,这些和方和平房间里与21世纪格格不入的老式录音机和CD架一样,成为一个个老去的摇滚青年百味杂陈的暗号。
一位风度翩翩的儒雅中年对我说,摇滚乐不是愤怒,而是宽容。
他是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中国摇滚音乐节的缔造者。
一位说话轻声细语的瘦小中年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摇滚乐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应该有更丰富的涵义。
他是复出后的张楚,魔岩三杰之一。
一位略显激动的中年在秦淮河畔的咖啡馆里对我说,我觉得让自己的老婆孩子过上更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更快乐,就是他妈最摇滚的事儿。
他是南京的电台主持人,摇滚前辈,一位父亲。
《走出尘埃》的文学策划是路学长,2014年去世。
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幸运,他们不用再面对过去的自己对今天的自己的责难。
路学长、秦勇、插曲《虎口脱险》都是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的标签,《走出尘埃》值得我们翻出已经略显紧绷的皮衣,用一个陪客户喝酒的晚上去重逢过去的自己。
没有华丽的镜头语言,只有平实的命运视角;无需强烈的戏剧冲突,却尽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体会人到中年苦作舟的感慨。
当潜伏的梦想遇到蜗居的现实,是否还有勇气飞越迷雾,找回真正的自我。
观看《走出尘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过程。
片中摇滚歌手方和平的生命际遇,与饰演者秦勇这个前黑豹主唱的人生轨迹,居然是如此贴近与重合,叫人看到戏里戏外的逐梦人,同样深陷挣扎、同样遭遇迷茫,也同样不甘沉沦。
简而言之,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中年男人重新上路找回自我的故事。
曾经的摇滚歌手方和平,干着代驾司机的职业,人到中年过着困顿的日子,疲于应付生活的各种琐事,过去的激情在其身上早已荡然无存。
可在不经意间,他的命运突然出了拐点,心中的梦想再次被音乐所点燃,鼓起勇气重新踏上生命的新征程。
戏里的人物方和平是虚构的,戏外的秦勇真实存在。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竟然借助光影世界,在身为落魄摇滚歌手的意念上心意相通。
与其说秦勇在表演上极富魅力,不如说他是在生动地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
遥想当年,作为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曾是激情无限的象征,用一首首张扬不羁的歌曲,来震荡我们的灵魂。
可他却因家出现变故,不得不在事业正值巅峰之际归隐。
现实中秦勇的老爸在其举办演唱会之时撒手人寰,而戏里的方和平也因父亲的猝然离世而退出舞台。
角色与饰者如此高度契合的状况,使得秦勇演绎起角色来完全是感同身受。
代驾送人碰到奇葩顾客,失忆老妈屡屡走失,老爸之死更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片里的方和平生活上极不顺遂,他既不愿被生活裹挟着随波逐流,也无法反抗现实的无奈,内心孤独的他有着无所适从的迷惘,只能在辛酸中徘徊、在痛苦中彷徨、在迷茫中挣扎。
那对于音乐的理想与激情,对于人生的追求与奋进,似乎成了飘浮在空中的气体。
而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到底哪一个重要,让他在深陷疑问中难以自
虽然我们无法探知这些年,秦勇个人具体遭遇到何种不顺心之事。
但凡明眼人都可看出,片里方和平的困苦生活,既是秦勇在当下的自况,也是那群风光一时的摇滚音乐人的现实写照。
在媒体的报道上,我们不时可见那些摇滚老炮儿经济窘困与精神不佳的图文。
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们激情过后,只剩下岁月的苦楚。
曾经为理想高亢呐喊、呢喃哀鸣的他们,成为乏人问津的音乐边缘人,怎不叫人唏嘘感叹。
时间磨灭了激情,却磨平不了记忆。
虽然片里的方和平一度自我放逐,但却没有泯灭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那摇滚精神中的永不妥协却被他深深刻进生活。
正是这种对于理想的坚持、对梦想的追寻,使其能遵从内心发出的声音,不屈服于选秀歌唱节目的压力,最终在舞台上用激情摇滚出灵魂圣歌,用带有力量、自由、叛逆的忘情嘶吼,来表达对命运自我主宰的勇气。
秦勇在表演上朴实自然,将角色诠释得很到位,首次触电便有不凡表现。
而戏里戏外两个摇滚老炮真幻交错的音乐人生,都在显露着摇滚不死、梦想不坠。
上节目就别喝咖啡了,整个人别的地方都不动,就一双手僵硬的往嘴里送咖啡喝。
带一副圆框眼镜是多少年的老学究呢?
稍微谦虚一点,翘着个二郎腿果然是有导演的范儿,家里也是真有钱,随便留学。
好了,字数满了没有啦。
我去,还没满,人么七里弯斜的,你在搞截拳道吗?
你别给我上课了,谢谢你了,亲爷娘了。
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理想,它就像一颗种子,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生根发芽。
补标。2016.6.16上影节,摇滚题材的电影必须影院观看,大屏幕视听效果带来的感染力绝非居家观赏可比。
前面轻松自然,后面就狗血了…还是老歌好听
镜头的动感,剧本设计,后期剪辑,音效以及配乐,灯光,造景全部都配不上这个故事题材的潜力。没有恶意,但是这个电影整体就是小学生叙事的水准。走出尘埃这名字也特别好,真的太可惜了。
好像除了主角其他的完全不能看
摇滚情怀。。。为了活着而活着。。。
飞机上看的,还可以吧。本色出演。最后的宣言看着好无力。
秦勇都老出三角眼了。
秦勇演的很不错 挺好看的
卖弄摇滚情怀 网大制作水平 瞎胡闹 一颗星给黑豹
2.5分
知道秦勇为了儿子的事。满感动。
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理想,它就像一颗种子,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生根发芽。
故事还可以,秦勇演得太好了,真心演技派,除此之外这片一无是处。最难受的地方,玩摇滚就必须中年要落魄吗?你让玩摇滚的怎么想?我那场就有不少玩摇滚的音乐人,结果中途退场一多半,还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吗
曾经黑豹乐队的主唱出演该片男主角算得上是本色出演,那种追风少年的肆意与梦想陨落后的彷徨恐怕也没有人能比秦勇本人更清楚。片中方和平忙碌于困苦的生活,片外的秦勇也经历了父亲离世儿子患病的困境。片里片外,早已分不清谁真谁假。
影评人还是老老实实评论电影吧。【CCTV-6】
这样的电影意义何在。当初的秦勇何在。
我最怕未来的某一天,我从梦中醒来,突然想起了我年轻时的理想却不得不接受混吃等死的当下。
水准之上,导演拿着劲,力量没使匀,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1、没有才华;2、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