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如果上帝是个女人呢?
很奇妙的q a 被导演的话激发到了。我要好好活下去
镜头语言与故事都让人联想到同受东正教影响且业已名满天下的萨金塞夫,看的第一部马其顿电影,也是看的近两年女性主义作品里最巧妙的一部。男权傲慢易怒、警察官僚冷漠、宗教选择沉默,河边那纵身一跃极具象征意义:多少对系统的反叛开始于一次不经意之举呢?可惜佩特努妮亚脱离崇拜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民族主义叙事后将期冀的目光投向东方,人类这一劣种哪有什么“天下为公”呢?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
4/10 女权话题,结果导演用了最低级的方法去拍,女主人物塑造基本靠堆标签,配角全是npc,导火索是在一个生殖崇拜一样的仪式里搅局,象征摧毁(或者挑战)了男权崇拜的核心价值观。与结尾上帝也许是女人首尾呼应,可惜导演光顾着喊口号,警局戏拍得氛围感全无,关键剧情推动还是靠着npc一样的无脑男人去挑事来进行,以至于女主的成长和觉醒看起来单薄又突兀。
以宗教为出发点,依旧是关于女权的探讨。当有人固步自封时,必然有人在反抗。佩特鲁尼娅如上帝一般介入其中,选择坚持,选择原谅,选择给予。
在哈萨克斯坦电影节上看过,忘记写记录了。人物刻画很不错,有社会及历史内容。
很有韧性的女人
举重若重,直给。这样的题材在我具估计是连立项都很难吧。不,有种叫重大历史题材的专门分类。 马其顿,那个西方进入东方的前门。
导演竟然是第一次进三大,感觉叙事和视听都非常老道,就是一部跟随时代热点,没有什么大差错,偶尔有小惊喜的影展标准之作。主题确实很杂糅,宗教传统,原生家庭的荡妇羞辱,失业、经济衰退等社会问题,反而女主自身的女权“挑衅”很是微弱,只是绝望中想和命运抗争一下。觉得和小警察的感情还比较动人,由羊化狼的女主,怼警察挺解气的,最后的和解可以理解但过于突然了,雪地中的小鹿带来的感动大打折扣。女记者各种违规操作,偏向田园女权了?女主认为男性面孔更适合女假人的躯体算是比较明显的平权愿望了?比较惊讶女主竟然最喜欢中国革命,向往共产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结合😺
#Berlinale2019# 这都已经是后罗马尼亚新浪潮时代了,怎么还会这样拍片呢?导演经常难以抵御大场面的诱惑,在必要时刻远离主角,而去塑造一个群体的象征性姿势,导致人物非常不连贯。后面在警察局里,根本就没有有效塑造紧闭感和恐怖感。只觉得是警局一日游,所以踏雪回家也毫无分量。另外,我帮片子想了个港译名,《我執到了上帝那話兒》。
呃,从头到尾我都不喜欢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不尊重自己父母,成天懒在家里不找工作,叫别人同情你?不抓住政府罪犯而是同情这个女性?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也算是主竞赛的小惊喜。影片讲述一名大龄待业胖姑娘在遭受又一次求职挫折之后误入宗教庆典现场,抢走了“只能男人参加“的神圣十字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风波。父母,朋友,教会,警方,检察官,宗教狂热(直男)群众,媒体女记者和路人都有不同程度介入和冲突,精彩台词非常多,比如来自路人的神吐槽“如果上帝是女的呢?”(另外:学历史的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也真是大礼包式的惊喜笑点哈哈哈),对马其顿的社会现实和对女性生存的现状抓得也很准确。主教和警察局长互相推卸责任那段戏实在太精彩了。很大一块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剧作结构和矛盾构成非常像[无主之地]。虽然最后烂尾了(几乎整整少了一幕戏啊),但是仍然是最佳编剧的有力争夺者。
世界对女性还是那么不友好
这要不是女导演拍的我能打一星的水平
很棒的片子,很深刻,又没有说教感。
3.5 构思是非常巧妙,但剪辑有不小的问题,而且某些段落未免太刻意。只是某种意义来讲,在这些议题上走向希望而不是深渊,本身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如果上帝是女人呢?
对宗教和男权的解构还可以玩得更深
崇拜导演自始自终的酷与强大。
切入点小(一个女人意外参与了主显节争夺十字架的庆典活动),展开的剖面却很丰富:女性主义的意识,个体vs法律/宗教的规条,媒体的作用,马其顿社会里大众观念的陈腐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