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容月貌

Jeune & Jolie,我要…17岁(港),美丽.诱惑(台),年轻与美貌,17岁,Jeune et jolie,Young & Beautiful,Just 17

主演:玛丽恩·瓦科特,热拉尔丁娜·帕亚,弗雷德里克·皮耶罗,方丹·拉瓦特,约翰·雷森,夏洛特·兰普林,娜塔莉·理查德,伊莲娜·扎贝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花容月貌》剧照

花容月貌 剧照 NO.1花容月貌 剧照 NO.2花容月貌 剧照 NO.3花容月貌 剧照 NO.4花容月貌 剧照 NO.5花容月貌 剧照 NO.6花容月貌 剧照 NO.13花容月貌 剧照 NO.14花容月貌 剧照 NO.15花容月貌 剧照 NO.16花容月貌 剧照 NO.17花容月貌 剧照 NO.18花容月貌 剧照 NO.19花容月貌 剧照 NO.20

《花容月貌》剧情介绍

花容月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莎贝尔(玛丽恩·瓦斯 Marine Vacth 饰)是一名17岁的妙龄女孩,拥有着靓丽容貌和美好肉体的她对“性”有着一番独特的见解。一次偶然中,伊莎贝尔遇见了一位游客,就这样,她寥寥草草地献出了自己的处女之身,之后,伊莎贝尔在探索“性”的道路上一路走远。 在网络上出售自己的性感照片、利用肉体换取金钱,在做着这些勾当的同时,伊莎贝尔依旧是同学和家人眼中的纯洁少女。一位老年嫖客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伊莎贝尔,她不禁想要在年长的他的身上寻找亲情的依赖,不幸的是,在一次交易中,老年嫖客突发心脏病死亡,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伊莎贝尔家,她所作的一切都在此时被公之于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牵牛花维京传奇第一季我的恋人有点迷橡皮轮胎杀手天使面庞外星圣诞劫星空失控游戏夜雪花莲的初恋深圳合租记阿娜尔罕追寻人生第二季夺天阙失形我的喜马拉雅大霞向阳花开囚犯之女致命钥匙第二季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在那里的鬼轮班12小时霹雳大将军少女☆寸剧AllStarlight龙拳小子2如此亲密的背叛者潘尼沃斯第二季午夜微博英雄少年

《花容月貌》长篇影评

 1 ) 成长的情欲

海报上的脸美丽而迷人,大约只有Jeune et Jolie 可以形容。

法国电影总是将情欲看成一个主体去体验,看成客体去观赏,但从不站在道德的第三方角度去评判。

大约从《白日美人》开始,我们知道欲望总是存在着,悸动着,而不必为它找到一个道德可以宽容存放之的位置。

于是在《花容月貌》里的态度也是,情欲不应是一个饱受指责和压抑的对象。

结尾老奶奶十分大气的说,做爱而死也很美啊,于是妓女为男人带来的安慰顿时大于了她对家庭伦理造成的伤害,法国人对情欲的态度当真十分宽容。

欧容喜欢拍青少年隐秘的黑暗欲望,不管是上一部《登堂入室》的偷窥入侵与引诱,还是这一部关于少女的成长。

成长是一种发现,是对自我身体的再次认识,对头脑决断的再次思考,而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却是越禁越开心,背着父母约会情人,打扮得成熟去援交,但是突破禁令的目的不在于行为本身,约会不是因为爱情,援交不是因为金钱,突破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十七岁的女孩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男人,并没有一个是爱情的对象。

从女孩的家庭组成上看,她的爱情对象的参照也是缺失的——父亲的缺位,生父早已离开,继父并不能接替生父的位置,弟弟还是个懵懂少年,这种家庭关系并不一定造成某种心理伤害,但是足以造成一种成长困惑,亟待解答。

全片以老男人的死为节点,节点之前是狂热而隐秘的欲望疯狂生长,节点之后是外界约束力量的反扑,是母亲、警察的质询。

要知道,成长的过程是需要亲历的,外界的劝告道德的约束是无法化解的。

人的成长犹如四季循环,每一个人都经历全部的过程才完整,在这里母亲试图阻止女孩探索的继续并且沟通的结果依然是不理解,阻拦的力量失败了。

而片尾的老妇人则与女孩成为一种映衬,她们并肩而卧的时候就像行至终点的人生回头望见起点的自己,而梦醒的时候,青春的狂热探索也完成了。

 2 ) 巨石下的暗流涌动

性真的是一个充满朦胧、神秘的东西,令人着迷、令人快乐,有时候令人焦虑和痛苦,特别是对于17岁的青少年。

当女主第一次体验的时候,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种迷茫感,她对于这种禁忌的游戏充满了好奇,被这种体验所震惊。

女主好像发现了某种新奇的密码,她小心翼翼地做着为道德所不齿的事情,或者称之为“危险的游戏”,并从这种游戏中体验到新奇和刺激。

她真的太美了,又美又年轻,她很清楚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为自己挣得钱财和快感。

所有人都在刻意回避性的话题,而在这种压抑的社会语境之下,有多少热烈的火焰在燃烧着,有多少不安的心脏在跳动着,这是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类社会,在巨石的压迫下,暗流涌动、悄然绽放。

谁也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谁也不应该因为想追求自身的愉悦而被贴上某种标签。

所有的一切,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时刻,遇到某种特定的场合,或者某个特定的人,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脱轨”的性,终究会触动平静的水面,与生活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在这种矛盾中,每个人都应该找一个平衡点,卸下内心因性而背负的沉重的包袱,让生活的列车继续向前。

 3 ) THE MOST FRENCH GIRL EVER

看到港名就知香港绝对不能住,中文名字翻译地好俗,英文译名也足够生搬硬套,完全失去了两个J的柔和押韵和低沉气息。

相比而言Brideshead Revisited翻译成故园风雨后简直就是最神的译名,就好像Vivien Leigh必须是费雯丽,Darjeeling必须是大吉岭。

开场前却黑灯后不断有娘泡又小资的衬衣围巾加帆布包卷发年轻法国男猥琐乱入,而且是一大批,开始以为是一堆宅男又倾巢出动后来发现他们完全是分开分布在全场各个角落。

观影前看过一些演员专访,年仅23岁的Marine Vacth已俨然成为新一代女神,所有媒体都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她,当然是Jeune和Jolie. 接受采访时候的她,总是一脸素颜,穿黑色宽松毛衣或者白荷叶领连衣裙,略微歪着头眉头微锁,从来没有露出过一丝微笑,讲话很少,非常严肃地思考,非常严肃地回答,有时候甚至会略微紧张轻轻颤抖,却不让人觉得刻板严肃,只觉少女的天真气息。

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这样形容她再好不过了。

模特出身的她,在众星云集的戛纳红毯上亦只是随便挽着头发,一身月银色长裙,不回眸一笑,也从不举手撩人,却觉得比万千中国女星都自然美丽。

片中很tricky的细节之一是,Isabelle失贞于年轻高大的德国男人,如同被罗马人抢走的萨宾妇女,且明明这德国男人会讲法语,Isabelle却一直同他讲德语。

不知是否导演有意设陷,法国男人应该既耻辱又兴奋,他们从衣着举止语言上往往鄙视日耳曼人,从生理体态容貌上又羡慕不及,不知看到自己的女神竟主动投怀德国人会做和感想?

而我自己看到到组合也更多是法国女人加德国英国北欧男人,法国男人加上述国女人则少之又少。

总之,就和中国一样,法国是女人出口国,男士往往滞销,而导演尖锐地刺痛了这一点。

继父/弟弟的关系。

我没有继父更没有弟弟,所以无法体会。

心理医生推测是因为Isabelle缺少父爱,才会沦落至此,并偏爱年长的男性。

但是我们的Isabelle抿嘴一笑,告诉他最后的真理,欲望就是欲望性就是性,她想这么做和什么父爱年龄完全没有关系,她只是想这么做而已,她有勇气开始并继续,也有勇气支配自己赚来的钱。

妈妈。

妈妈一直在思考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出生于富裕家庭,妈妈是医生,继父一年明显有两次长假期,海边有夏季消暑别墅(虽然只开了一辆雷诺),巴黎市中心的漂亮公寓,圣诞和生日来自生父的红包就有500欧,就读于久负盛名的拉丁区贵族学校亨利四世中学(法国文科最好中学,学生多数非非常非常富即贵,随便的soiree房顶就能看到凯旋门)。

她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也可能是对母亲出轨不满的一种宣泄。

那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不再让人信任。

Francoise Hardy. 片中许多插曲和片尾曲演唱者。

四十年代出生于巴黎九区的歌手,认识她源于一曲所有法国人都会哼唱的Comment te dire adieu。

她的歌词充满诗意,优雅,悲伤又举重若轻,旋律也非常动听。

片中出现了一首《a quoi ca sert》英文名为《why even try》,听得我直落下眼泪来。

这首歌,在一个人回家的深夜街道上,看到满街的樱花在橘黄灯光下盛开时,听到过。

在诺曼底乡间飞速奔驰的车窗里,听到过。

在大声争吵哭泣独自抱膝坐在卫生间窗台边时,听到过。

多少次不得不对工作,对他,对家人,对异乡生活妥协时候,我反复听着它,从流泪到不流泪地问自己,真的,why even try? why even give a shit? Tu ne veux pas souffrirMais qui ne souffre pas ?Comme on n'est pas très malheureuxOn oublie qu'on n'est pas heureux(You don't want to suffer, but who doesn't?As we are not very unhappy, we forget that we are not happy...)喔小伙伴们此刻我只愿你们会讲法语,有时候它的确是最美语言。

最后想起类似投行高管的恩客老头问Isabelle是做什么的,她说,学生。

老头说喔,都是经济危机闹的。

不带这么打击实习结束进入失业期苦逼兮兮找工作的人好吗。

真是满满的#来自世界的恶意#刷了一下午看个电影也不消停。

还有大清早无奈地发现两个孩子都在masterbating的继父,蔫了吧唧地跟太太说,你知道吗今天是春天的第一天。

其实今天的巴黎已是秋天,温度很高夜色正好,我们看完电影去卢浮宫中庭金字塔旁坐了坐,依然有人在回廊里拉巴赫。

晚间十一点回家一号线上许多兴高采烈出来跳舞的巴黎女孩,每个都穿着小黑裙,每个都带着媚笑,都如此jeune et jolie.

 4 ) 她一无所有

嘶……虽然没有看过后者,但从前段时间零散刷到的各种信息来看,本作好像就是一出小森林版的《可怜的东西》嘛。

出身优渥的中产阶级白人少女,17岁经历与同龄帅哥不成功的暑期初体验,因为父爱缺位和母女关系若有似无的疏离,毅然决然走进夜色,游离于各色中老嫖客之间,过起了以性史探索自我,以身心错位颠覆成人世界的双重生活。

只要在应召过程中斩绝有关于性羞耻的表达,她看起来似乎就是“自由”的;只要警察轻描淡写一句“你运气真好,很多妓女受到男人的殴打”,她看起来似乎就是“安全”的;只要心理疏导时对品相绝类“顾客”的中年男心理师嘴一句“我可以用赚来的钱支付费用”,她似乎就完成了反杀,是“上位”的(讽刺的是导演精心提取了一个从脚到头,寸寸抬起近乎“舔舐”的镜头,来传达主角对男心理师的反凝视,反倒令整个片子的观看位——其中主角没完没了的裸露镜头只是最打眼而绝非唯一的——更常态化了,相当于完成了一组对照性极高的,教科书级别的男凝大赏);只要最后安排一位女性长辈肯定主角行为并鼓励“你很勇敢,我都不敢想。

我也希望我年轻时那些男人能付费”,让她完成以四季为节点的美学回归,片子看起来似乎就非常“女性主义”。

太美好了不是吗?

故事结尾,少女拥有了纯白时期绝不可能有的深邃风情,面对异性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似乎就足够篡夺世界的冠冕生活的权威而有结余。

再加上女主演技出众,既演出了前期的懵懂,也演出了后期的“慑人”,画面也美腔调也好,都极大增加了叙事的迷惑度和吸引力。

我理解后者大概和SM机制相类——女性观者的心理安全感越高,接受度越好,涉世越深则相反,而前者嘛……倒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法子:但凡男性创作者创作女性性开放来表达所谓的平等和自由,保持多一点的警惕心总是不错的。

 5 ) 性,成长,与自我:《花容月貌》

   从“性”切入,来探索青春与成长,实在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视角,尤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从文化传统、文艺作品还是从社会大环境,性与成长的主题探讨基本是缺失的,这也就注定《花容月貌》对于我们中国观众而言,有相当的理解难度。

我在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只是有感性的直觉上的摇撼,隐隐觉察一种说不出的精神层面的挑战。

  最先要说的是,我们绝不能拿着道德的标尺来评判《花容月貌》,就好比不能拿电子秤去量一棵树有多高,横竖都不得劲儿。

电影直击人的性、欲望、直感,这些都比道德来的要先验。

  影片顺着时间线,以夏、秋、冬、春四季为题,划分为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对应着伊莎贝尔的性探索的不同阶段,大体归结为夏——初体验,秋——探险,冬——迷惘,春——释然,伊莎贝尔走过十七岁这一年青春的四季轮回,完成个体自我认知与建设的成人礼。

至于为什么选择“性”这样一个切入角度,呃…………女主真的很美艳啊~

夏——性之初体验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点题于性。

在望远镜的视角中,伊莎贝尔沿着海滩走来,随后来到毯子上坐下,四顾无人后,偷偷解下自己的胸罩,仰躺下年轻的胴体来晒日光浴。

  这是一个窥视的镜头,带着色情的意味,如果我们注意音乐的话,会发现音乐并非青春片的调子,而是剧情性的,隐隐带有危险的感觉。

而女演员的一系列动作表情非常到位,将角色内心的丰富层次表现得恰到好处。

  此后伊莎贝尔与弟弟、妈妈的对话,都体现出伊莎贝尔带有青春叛逆性质的强烈个人意识。

“答应我不要告诉妈妈。

”“这与她无关,这是我的生活。

”当母亲建议邀请她的德国男朋友来聚餐,伊莎贝尔扔下一句“不要,太傻了”。

  有趣的是,伊莎贝尔也有一个通过望远镜偷窥德国男朋友的镜头,但与最开篇的镜头对比就能发现,伊莎贝尔眼中的偷窥画面是面光的,以海水为背景,明晃晃一片,虽然也是性,但“光明正大”得多。

  影片前七八分钟都浮于这些不痛不痒的青春期的性萌动,直到夜晚海滩做爱一场戏,伊莎贝尔的人物形象陡然拔升。

影片以超现实的手法,在伊莎贝尔的视线中凭空生出另一个自己,实现一种超然视角的自我审视:被压在男友身下的自己,在自己两腿中间不断耸动的男友的臀部。

伊莎贝尔的初夜体验是她一直想要的,但无爱、被动、机械、无快感不是她想要的,她冷淡地置身事外。

这种 “突兀”的转折,使伊莎贝尔的形象在灵与肉的分离中立体起来,真正的自我在悄然觉醒。

  其实这种体验我们并不陌生,原先苦苦希求的目的达成之后,在颁奖台上,在庆功宴上,在完事儿之后,仿佛会有潜在的自我发问:“这就是一直想要的吗?

这就是想要的自己的样子吗?

”但绝大多数人一闪念间就挥而去之,唯伊莎贝尔勇敢地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不,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不是我自己。

”  性之初体验告一段落,伊莎贝尔的自我探索之旅,由此开启,她孤独、坚定,认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与直觉,一路深入,曲径通幽。

(段落结尾,伊莎贝尔离开度假小镇,光影在脸上明暗交替,内心时过境迁……)

秋——性之探险  网上评论说女主角伊莎贝尔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一个有超越性的人物,我深以为然。

我相信伊莎贝尔的角色形象来自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渊薮。

电影以伊莎贝尔为绝对核心,同时又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和距离,不带有太多的感情和偏向,总是让镜头以旁观者的疏离姿态来观览伊莎贝尔的行色匆匆与冷冽的美颜。

镜头采用何种视角与距离当然是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个人风格,但也正是这种疏离与旁观,加重了导演欧容电影中的窥探与分析的味道,也使角色在环境与他人的衬托对比中更加个性鲜明、旗帜张扬。

  “秋”之段落,是整部影片的高能段落,“援交女”的伊莎贝尔以一身性感的职业装扮,走出地铁、穿过街道、进入酒店,与一个又一个嫖客发生纯粹的肉体交易,而后重新换上学生装束,泯于人海,游刃有余地在双重角色之间切换。

从一开始的紧张拘束,应对失据,到后来的坦然享受,伊莎贝尔在性的探险中越来越从容。

  本段落的高能不仅在于题材,更在于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不为钱财只为性体验的角色形象,这一角色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它如此有力地冲击着世间的道德规范和我们的固有观念,却丝毫不让人感到低等、媚俗,相反,伊莎贝尔的主体性如此之强,甚至让人望而起肃。

  主体性强的人是犀利的。

伊莎贝尔遵从自我最真实的直感和欲望,蔑视世间的虚伪和规范。

影片甚至着意为她打造了一双让人凛然生寒的眼睛:在行色匆匆中,她眼神冷傲、漠不关心;面对嫖客的不怀好意和男人的色情注视,她冷冷地对视回去,有时还会略带胜利的嘲弄;在日常生活中,美丽的眼眸下往往隐藏着孤独与落寞。

  影片对嫖客的表现,以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描写了老乔治、抠门男、嘴贱男三个形象,在一片复杂污浊中刻意凸显出老乔治的绅士翩翩以及他对伊莎贝尔的温柔、平等相待。

  钱,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伊莎贝尔虽然并不为钱卖淫,但却对钱相当之重视。

影片中多次出现伊莎贝尔藏钱、数钱的细节,她因为嫖客少给两百块而懊恼不已,为了钱肯接受为嫖客提供口交服务的要求。

在这里,钱,并不是钱,伊莎贝尔在不自知中将钱赋予了“自我肯定”的象征意义和价值意义,好比骑士的荣誉勋章,好比运动员的奥运金牌。

因此后来当母亲要把她的钱全部收缴捐给慈善机构,伊莎贝尔愤而离席,后来又坚持用自己卖淫赚来的钱付心理治疗费。

  但这一切注定只是一场成长过程中的实验性质的性探险,当老乔治突然死亡,伊莎贝尔顿时手忙脚乱、惶惶不堪,双重角色的生活大难临头。

冬——冲突与迷惘   先说一个本片在戛纳电影节的小插曲:导演弗朗索瓦·欧荣在电影节期间接受《好莱坞报道者》采访时,发表了“许多女人都有放纵自己去卖淫的幻想”“其实女人会更有代入感,因为很多女人都有性交易的幻想...这并不是说她们真的会去做,只是为了钱而上床是很常见的女性行为”。

这些过激言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法国各种宗教团体、女权团体全部表示愤怒和抗议,一直闹到此片八月法国上映都还在闹。

  欧容表示,尽管少女卖淫已经成为今天广泛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片中出现了大量裸露镜头,但《花容月貌》无意于做成社会问题电影,他只是通过一个特殊女孩的特殊经历展现成长之痛和生活之苦。

  性与金钱,是人类世界的两大原罪主题,任何年轻人如果过早地深入接触这两样东西,意味着过早地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面目,必然导致其人的早熟。

尤其对于伊莎贝尔这样不屑于中庸藏拙之道的人,过早的成熟意味着锋芒毕露的犀利、与世的格格不入。

冬之段落,主要就在于展现伊莎贝尔事发之后与周遭世界的矛盾冲突。

  冬之段落作为转折段落,非常之难以驾驭,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蜻蜓点水,在这里,导演欧容体现出了他精湛的火候。

与网上的解读不同,我不认为影片是在将成人世界的虚伪、社会的道德秩序、父爱的缺失等作为主角的对立面进行严肃批判。

不论是母亲的故作姿态、继父的躲避责任、母亲朋友的防范、母亲的出轨、同龄人的青春无聊,导演都是点到为止,以一种法式中产阶级文化的关照和节制,容而融之于剧情素材。

  导演一以贯之地以伊莎贝尔为绝对核心,让她面对成熟世界对她的应激反应,置其于各类情境考验中,而我们的伊莎贝尔啊,可以说是拒不合作、我行我素。

一面是已然觉醒的自我认知,一面是虚伪、虚弱的道德秩序,如何继续走下去,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伊莎贝尔的内心孤独而迷惘。

  母亲采取了各种教导方式皆无用处,最后想对伊莎贝尔剖心交谈。

母亲说:“我可以理解的,我也像你一样年轻过,做过愚蠢的事。

”伊莎贝尔挑衅道:“你也一样?

做过妓女?

”(伊莎贝尔对婊子、妓女等词汇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理解,并以此嘲讽社会)母亲毫不迟疑地回应以一巴掌,拾起母亲的威严:“我是你的母亲,伊莎贝尔,我理应担心,试图解决问题。

”面对威压,伊莎贝尔反戈相击:“我知道你和彼得的事。

”…………母亲最终败下阵来:“你令我害怕,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之所以拒绝合作,并非是无理的叛逆,而是人们都在以一种怜悯、纠错、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试图胁迫改正她,而我们的伊莎贝尔啊,在性体验这件事上她并不认为自己有何罪过。

  与母亲的强势压迫不同,与社会的歧视不同,伊莎贝尔真正的得到慰藉反而是在嫖客乔治那里。

在与心理医生的聊天中,影片使用了全片少有的几个大特写镜头,让我们接近伊莎贝尔的内心。

心理医生问:“直至这男人的死?

”伊莎贝尔眼光暗下来,答道:“对……乔治……”心理医生:“你见过他多次吗?

这位乔治?

”伊莎贝尔:“是的。

”心理医生:“为什么呢?

”伊莎贝尔:“他人很好。

和他做更温柔。

没什么要求,只是爱抚……并看着我。

”讲到这里,伊莎贝尔流下眼泪。

伊莎贝尔说在乔治死后,她失去了欲望,感觉很脏,因为是自己杀死了乔治。

  老乔治是唯一让伊莎贝尔感到平等、理解、温柔的人,他的死去,伊莎贝尔深深地怀有负罪感,并触摸到了人生、生命等终极命题。

她的迷惘从而是形而上的、深层次的。

春——释然于怀  影片到最后一个段落,面临怎样收尾的难题。

前面说过,影片并不是一出严肃的正剧,不负有社会批判责任。

性,青春,成长,是影片的主题元素,伊莎贝尔是影片的绝对核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影片的收尾只能是着落于伊莎贝尔自身。

  如前所述,事发之后,伊莎贝尔与外界是矛盾重重的,内心是失落迷惘的。

  上一个段落的结尾,伊莎贝尔试图与外界和解,她尝试参加同龄人的聚会,尝试回归正常的轨道。

在五彩斑斓、轻狂放纵的年轻人群中,她提着酒瓶,松垮着肩,如一条游离在海底废墟中的鱼,曾经沧海,难为池水。

  和男友的短暂交往在一场欢爱之后瞬间变得寡淡无味,性爱,果然最能直达女人的灵魂吗?

  伊莎贝尔发现,她摆脱不了那个援交女的自己。

那么,重回过去又何妨?

伊莎贝尔重新插上手机卡,一连串的招妓消息催促而来。

  至此,除非神来之笔,否则就真到了无法化解的窘境。

  这个“神来之笔”迤逦而来,一袭风衣,一副墨镜,优雅高傲、贵气逼人,她是老乔治的妻子。

岁月赋予的沧桑睿智,使她成为全片唯一一个在气势上和主体性上压倒伊莎贝尔的角色。

  从剧作上来说,在影片最后的结尾段落敢于引入新人物,而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真的是神来之笔,不得不佩服创作人员的大胆和才华。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老乔治的妻子这一角色呢?

她凭空出现(前文对她没有任何铺垫),又凭空消失,伊莎贝尔一觉醒来,老乔治的妻子已然无影无踪,一切仿佛梦一场。

这突兀的相会、突兀的形象,我相信是导演故意为之,故意从现实层面往意义层面引导。

  我们与伊莎贝尔一样,心里想的是对乔治嫖娼致死的负罪感,这是社会固有秩序下从道德层面出发的顺理成章的想法,然而老乔治的妻子对此几乎是一笑置之,并说:“死于性爱是一件美事,不是吗?

”老乔治的妻子付钱让伊莎贝尔陪她去一趟乔治死去的房间,伊莎贝尔进入房间后,靠在门口不敢进去,说:“你想要说话还是让我脱掉衣服。

“伊莎贝尔甚至有些急切地想要接受老乔治妻子的羞辱,然而对方毫无此意。

  仔细回顾乔治妻子的话语,她说“你很年轻,而且非常漂亮”,“太漂亮了,我完全不敢想象”,“我也是在十七岁时遇到乔治的”,又说“如果我勇敢一点,别那么羞怯,我也希望男人有所花费才能做爱,但我从来不敢,我常常这样幻想。

现在我老了,必须成为付出代价的那个人了。

”她完全没有从世俗道德出发对伊莎贝尔进行评判(反而佩服伊莎贝尔的勇敢),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从迟暮之人的胸怀,发出对伊莎贝尔青春美貌的赞叹,对年华逝去的慨叹,对爱情的回忆。

  只有从人生的高度,历经悔恨和遗憾,遍尝幸福与美好,以岁月赋予的豁达胸襟,才有资格说“年轻真好,青春美貌是最珍贵的,其他一切都是扯淡,要珍惜”。

一切道德、秩序、说教,都是虚伪无力的。

这也是电影的片名《Jeune & Jolie》的直译:《年轻与美貌》。

  影片的结尾之前,伊莎贝尔与迟暮的女神并排躺在一起,画面居中平分,两人中间几厘米,但却跨越了整个人生的长度。

而且也有镜像的手法在里面。

尤其是乔治妻子苍老的手轻拂着伊莎贝尔的光滑的面庞轮廓,不能不让人动容。

甚至整个段落都仿佛是年老的伊莎贝尔本人穿越时空对她进行了一番告喻,我们有理由相信伊莎贝尔在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之后活出如此的豁达从容、风韵犹存。

  影片多次运用镜像手法,以形成自我关照的镜头语言。

最后的结尾再次运用这一手法,镜中的伊莎贝尔忽然醒来,镜头摇到本人,伊莎贝尔对视着镜中的自己,室内空无他人,恍然若梦大抵就是如此吧。

最后,伊莎贝尔看向窗外,光线照亮脸庞,嘴角释然一笑。

  认识自我,承认自我,珍惜自我——我就是我。

这,是伊莎贝尔的青春成长故事。

更多的精彩影评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寡人有点小文艺

 6 ) 兰波,《危险关系》,弗拉戈纳尔

兰波的诗中写到,当我们十七岁时,我们什么都不在乎。

从性觉醒到把性当成工具,电影中的伊莎贝尔似乎没有经历太多挣扎。

玛丽恩太适合这个角色,她那张冷淡的脸在明明暗暗的走廊光线下,呈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色彩,好像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她。

在电影的最后,乔治的妻子说我羡慕你的勇敢,我已错过了在年轻的时候出卖自己的机会。

她和伊莎贝尔一起躺在酒店的床上,年轻的躯体和年老的躯体在这里并置,仿佛是对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的再现,当伊莎贝尔从梦中骤然惊醒,床上只剩下她一个人,她是否梦到了年老的自己?

从十七岁到七十岁,似乎只有短短的一瞬。

《花容月貌》的标题也令我想起巴洛克时期的虚空画,画中的女性凝视着镜中倩影,但虚空也无时无刻不在凝视着她,随时准备吞噬她。

电影中,伊莎贝尔在地铁上读《危险的关系》,这本小说既指向卖身的剧情(危险的游戏),同时似乎也指向伊莎贝尔由于撞见母亲偷情而对成年人的世界产生的那种复杂感情,一方面觉得所谓成年人的爱十分讽刺,另一方面以她的年纪又难免对亲密关系产生向往。

那本《危险的关系》的封面,是弗拉戈纳尔的名作《门闩》,又是描绘偷情的作品。

 7 ) 镜像——我不再是原来的小女孩

在电影中,镜像是频繁出现的一个元素。

伊丽莎白初夜那晚约会前对着抹口红的镜子,在酒店和乔治初次见面时房间里的镜子,和律师男初次见面是餐馆的镜子,被律师男赖账威胁后满怀失望愤懑搭地铁回家时地铁的玻璃窗,和妈妈对话时的镜子,刷牙时的镜子,和乔治做爱时的镜子,弟弟拔腋毛时的镜子,乔治猝死之后她跳起来时镜头里的镜子——镜子在电影中无处不在。

除了“镜子”构成的镜像之外,影片中还存在意象构成的镜像关系,比如伊莎贝拉的初夜,她的自我从她身体里剥离出来,与她相视,构成了一对镜像,伊莎贝拉和莉亚(伊莎贝拉的假名)所象征的双重生活,以及影片结尾伊莎贝拉和乔治的妻子躺在床上面对面的时候构成的镜像构图。

为什么欧容在这里如此执着于镜像呢?

“镜像阶段”理论是雅克·拉康关于自我与他者的理论。

“镜像阶段”以前,幼儿无法通过自我感知认识身体的完整性,他们以为自我和世界是混为一体的,因此当他们照镜子的时候,是不会觉得镜子的镜像是自己的。

过了“镜像阶段”之后,他们才会将“我”从世界里面剥离出来,意识到“我”与他者的区别。

但将看见的镜像与自我混同是一种误认。

镜像阶段以后,主体将身边最亲近的他人对“我”的认识(类似于镜子的作用)而构建自我——但实际上不论是镜中的“我”还是他人眼中的“我”都是受到“他者凝视”的“自我”,是被构建的。

真实的自我永远无法出现。

简单地说,这个世界是被一系列伦理、规则、语言构建起来的,而当人们身处其中,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永远受限于“他者”。

因此,可以说,这部影片的主线就是伊莎贝拉通过援交重构自我。

从影片开头伊莎贝拉和弟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来自一个性爱不被完整接受的家庭,“别告诉妈妈”也成了影片贯穿始终的一句话,因此当伊莎贝拉对着镜子涂口红的时候,她在努力摆脱“妈妈的凝视”(mom is watching you),构建一个要去恋爱和约会的自己接下来初夜的时候,她的自我却从身体里剥离出来,从远处俯视着自己。

在这里,伊莎贝拉对自己的第一次是审视的态度——几乎没有前戏,几乎是男方单方面的泄欲——她意识到他们之间并没有爱,因此她之前的努力白费了,她不是一个能以爱情对抗母亲管束的自由主体,而她的自我,也仍然处于压抑状态,于是她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里,开始了下一步的努力。

满十七岁之后,正如BGM中的歌词,“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女孩了”,伊莎贝拉结束了度假时光,坐在车上看见男友,头也没回,而下一个镜头里,我们看见的就已经是全新的伊莎贝拉了,或者说,我们看见的已经是莉亚了——她穿着收腰半身裙,丝袜,高跟鞋,颇有成熟风韵——她走上了寻找自我的旅程。

第一次她要见的是与她年龄悬殊的老人乔治,在这里,镜子再一次出现,我们看到的她是紧张的,拘束的,但仍然是从容的。

第二次她见到的是有着奇怪性癖(看着对方自摸射精)而且赖账威胁的律师男,这一次我们看到她在地铁玻璃窗上的倒影是失望而愤懑的。

到这里为止,镜像主要表现的是伊莎贝拉,也就是莉亚在自愿援交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同时也表现了她正在挣脱过去那个羞涩、拘束、软弱的自我——这个打破和重建的过程是痛苦然而有意义的。

接下来,转折发生在她与乔治的重逢,他们的关系是隐秘的,却在剧院的邂逅中溢出,侵入了他们的私人生活,让他们的关系变得与众不同,既亲密又疏离,伊莎贝拉仿佛开始格外在意乔治,而当乔治在之后的会面中问:“你还见其他人吗”的时候,请注意,这里乔治也有一个镜像,就像是两个男人同时对她发问。

这仿佛提醒了她自己正在过的多重生活,也暗示了乔治对她开始有了占有欲,也就是在性之外的爱意的萌芽,于是,她开始更加频繁地约见乔治,两人的关系不断升温——我们也可以在他们的性爱方式中看到,乔治尊重她,是最温柔的,他爱抚,他给予,他们的性爱是共享的,双向的,而不是某一方的泄欲,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乔治和伊莎贝拉的关系在我看来是一种爱。

因此在这个阶段,镜像中的伊莎贝拉是快乐的,她甚至主动擦掉浴室玻璃门上的水雾,仔细地、骄傲地观察自己——她对自我的构建有了掌控。

但是好景不长,乔治猝死了,我们在镜子里看见伊莎贝拉慌乱地从床上跳起,她甚至没有多看他几眼的机会,就不得不惊慌地离开现场。

她对他真的有“爱”吗?

如果有,她为什么连留下来悼念他为他整理遗容的机会都没有呢?

在这里,伊莎贝拉的自我随着有关“爱”的追问陷入停滞。

而她的秘密也很快随着警方的介入曝光了。

她似乎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为别人做保姆,参加年轻人的派对,交了一个同龄的男友——但这不是她想要的。

别人的家里有塑胶阳具,派对上的人们无意义地发生3P,而这个男友也只是她用来尝试尝试,填补乔治的离开带来的痛苦的工具(好惨),欧容似乎在这里发问:那些和塑胶阳具的性交,和无爱之人的性交,比伊莎贝拉和乔治的性交高贵吗?

那些无法互相抚慰的夫妻关系,在派对上随机配对的男女关系,比伊莎贝拉和乔治的关系更合法吗?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伊莎贝拉和乔治的爱,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爱低劣,“危险”。

女警问伊莎贝拉以后是否还会这么做的时候,伊莎贝拉说不知道,这只是一种经验。

女警说但这是危险的经验,伊莎贝拉垂下眼睛,不置可否,只说乔治是最温柔的,他爱抚我。

当乔治谈起自己的女儿,问起伊莎贝拉的父亲时,伊莎贝拉只问“那你是不是个好丈夫呢?

”,在伊莎贝拉心中,她不愿意将乔治视为父辈,而是把他放在了“丈夫”的角色,当心理医生问伊莎贝拉乔治是不是她父亲的年纪时,伊莎贝拉嗤笑一声——许多人都会想心理医生一样将伊莎贝拉对乔治的爱视为父亲离席后有关父爱的补偿,但欧容,或者说伊莎贝拉对此的态度是不屑的——伊莎贝拉和乔治的爱和其他爱情一样,自然发生,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种纯粹的爱情,而非亲情的替代品,补足品。

不过,到这里,伊莎贝拉仍然没有完成对自我的追寻和对爱的追寻(我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她说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乔治。

似乎是欧容帮了她一把——乔治的妻子出现了。

她说,自己和乔治相遇的时候和伊莎贝拉同龄,他们面对面躺下,构成了一组镜像。

而且,影片的最后,伊莎贝拉醒来,我们看见的她原来是镜中的她,乔治的妻子已经离开了,或者说,也许从未出现过。

在这里欧容似乎有意告诉我们,他们两者是一体的。

伊莎贝拉就是乔治的妻子,陪着乔治从17岁直到老死。

他们的关系不是性交易,乔治的死去也不是因为性交易,而是在爱中死去。

在这里,她完成了自己的爱情,也在镜中看见了完整的自己。

因此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伊莎贝拉通过边缘性的爱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

 8 ) 世界大不同

坦白说我没有看懂,翻了翻影评也有点一知半解的茫然。

不过假想自己停留在十七岁那个年纪,似乎,能理解一点点。

连着两年的高考,磨掉了最初不切实际的梦想,却也纵出了任意妄为的小性子。

那时候,看什么都觉得没什么不可以没什么不可能,觉得自己可以无底线接受一些条条框框外的东西,迫切地想要吸收不同的新奇的有趣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那时候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智者,看什么都是云淡风轻指点江山,更甚者觉得自己已经脱离这个庸俗的世界开始寻求不一样的刺激了。

实际上,纯粹是自己在跟自己扯淡,一个戴着面具冒充别人的自己用一个自己不愿承认的面具蒙骗了那个青春年少的我,就这么简单。

这个片子除了表面叙述的东西之外,最让我感受深切的就是女主在做这些事的态度,无谓,随意,淡然。

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是谁规定,十七岁就应该在课堂上机械式地述说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是谁规定,十七岁就应该在父母的庇佑下重复着周而复始的生活;是谁规定,十七岁就应该是一个羞涩的姑娘或者一个腼腆的少年;没有人规定,也没有人可以定下如此规定。

每个人的十七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可以选择,如果可以坚持选择,如果可以明白自己想要的并做自己能做的,那是一种超乎年纪的幸福。

表面上看起来女主不缺钱,生活无虞,但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仍另有情人,这些都可以是影响女主行为方式的隐性条件。

那个让她见了一次又一次的男人,包括那个男人的妻子,那个优雅地悲伤的老太太,其实应该说是女主青春时代的贵人。

正是因为他们,让她学会停下来,学会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思考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那个男人的温柔,亦父亦兄亦情人,慈祥,包容,爱怜,都是她一直想要得到却从未从父亲母亲甚至成长过程中熟识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得到的情感。

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是那个变得很成熟很进退自如的她,一个仍然是那个十七岁青春年少的小女孩。

这分裂的两个人却在和那个男人在宾馆里短暂的结合中得到了皈依。

最后那个男人的太太,那个优雅而悲伤的女人,效仿了那个外遇的丈夫寻来她,共度一个下午的时光,她竟然可以毫无防备地睡着,说明她心里,确实存在着情感。

情感这种东西,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十七岁是很美好的时光,但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留不住时光,也无法烙下我们存在的痕迹,可是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彷徨,茫然,迷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我们还可以选择去过什么样的生活,可以选择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说到底,生活是自己的,该怎么过,可以怎么过,都是自己的事。

我们都只是想要在这个年轻的时候,看一看,世界大不同,看一看,生活大不同,仅此而已。

 9 ) 女性何时才能敢于自己的欲望?

最后乔治的遗孀的那句“如果我当时勇敢一些,不那么羞怯,我也希望男人有所花费才能做爱。

” 戳到我了。

这位优雅美丽的老人或许是人生中第一次付给他人三百欧去得到一次“她的想要”。

我不觉得女主可以被称为“妓女”,倒从她身上看出了些女性意识的觉醒吧。

她不缺钱,她只是认为付钱可以让关系简单一些。

既然付钱了,那就为你服务吧,么什么其它要求了对那个男人。

否则凭什么她要牺牲自己的感觉,只让那个男人得到满足?

(结合了女主第一次的经历得出的一个推测)。

男人通常射精后,那场做爱就结束了,两个人的互动最后却只以一方得到满足而终止。

女性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是在顺从于男人想看到的,他们理想中的女性的反应。

我也不知道女人是如何学会的,好像天生就会?

又或是,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在方方面面教我们应当如此?

一旦成为男女朋友关系,或夫妻关系,男人好像就可以掌握与控制着女人的肉体了。

婚内也会有强奸,以及“家暴”这种词的产生。

而一旦这具肉体开始衰老,男人便抛弃了她,不再欲望她,而可以通过金钱去得到年轻的肉体。

我挺羡慕女主对自己的身体的探索的,很勇敢。

但在这个社会里,如果女人如此,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就只会得到电影里的那个词:妓女、荡妇。

这明明是不对的。

欲望这个词是男人来掌控与来定义的。

最后她醒的那一刻,让我觉得,我好像跟着她一起做了个梦。

我终于在她脸上看到了轻松。

最后,我觉得这一幕真美好。

或许她以后会体会到她的心情,而她却注视着那个她年轻时候不敢去成为的她。

男人们在这部电影里,是名副其实的工具人。

是电影中女性去探索自己情感与感觉的“道具”。

这倒与现实相反。

 10 ) “十七岁”的现代传奇

“十七岁”的现代传奇欧宗的新片看似讲述青少年卖淫的敏感故事,其实青春才是主角,十七岁和兰波,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算是一次文本分析或者exposé。

就像片中的伊莎贝尔出门卖淫时跟父母说自己去准备exposé(课堂报告)一样,欧宗的这部片子也给面对十七岁青春的众生相做了一次“曝光”(exposé)。

片中伊莎贝尔的课堂戏只有一场,就是全班同学围绕着兰波的名诗《传奇》各抒己见,这些刚刚开学的十七岁少男少女刚过完暑假,也许刚刚在某个度假地经历了一场只有两个月生命的恋爱,他们是十七岁面对兰波的“十七岁”: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诗里的on可以是“我”,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更宽泛的“人”或者“人们”。

我们通常会把这首诗看作是兰波的自述,但1870年夏秋之际的兰波尚未年满16周岁,除去自传性的因素,这首诗是对“十七岁”的一种假想,所以全诗一直用一般现在时,这是对普遍状态的描述。

于是我们有了三种认识:片中十七岁少年对“十七岁”的认识,尚未年满十七的兰波对“十七岁”的认识,片中早已过了十七岁的成年人对“十七岁”的认识。

十七岁,法定成年的前一年,十七岁,最接近成年的未成年人。

三种人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憧憬、不自知、怀念与渴望。

十七岁的少年被允许甚至鼓励恋爱(连做爱也是默许的),成年人则是另一个世界,片中伊莎贝尔对好友谎称自己谈了一个35岁的男朋友,她的父母大约是五十岁,她顾客的年龄则是十七岁的两倍、三倍或者四倍。

欧宗刻意选择这些数字来制造典型年龄和典型心态,看来他自己对“十七岁”也非常敏感,非常在意。

客人中笔墨最多的是乔治Georges,他大约70岁左右,风度翩翩,伊莎贝拉也觉得他最为温柔,所以宁愿多会会他。

这个不知姓氏的Georges,总让我想起巴塔耶,想起《眼的故事》,少年总是会被父母抓住,卖淫或者性爱狂欢,但欧宗似乎不想用什么套路,没有任何仪式性的东西,乔治说起自己和女儿的亲情缺失,伊莎贝尔也并不附和,虽然她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缺失可能更加严重。

我们也无法说伊莎贝尔的卖淫是“恋父情结”或者“父爱缺乏”的补偿,她面对年龄和庄严程度都类似父亲的心理治疗师并不严肃,甚至问起了他的“价码”,问是不是可以“当场付现钞”。

后来的谈话治疗中,在一个类似忏悔或者SM仪式的镜头里,伊莎贝尔终于哭了,她还是无法面对乔治在做爱中的猝死,但这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漫不经心。

当真还是不当真?

是否sérieux的问题真是个“严肃”的问题。

欧宗这部片子并不是那么“严肃认真”,比起上一部DANS LA MAISON(国内译为《登堂入室》),他这一部电影显得非常随意,并没有试图揭示什么或者反映什么。

这个题材对法国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敏感,甚至片中的警务人员都并不是那么当真,他们只是告诫伊莎贝尔,这么做来钱快,不过风险也不小啊。

伊莎贝尔不必为乔治的死亡负责,不受任何惩罚,甚至她卖淫挣来的钱也都还是她的,只不过她还没成年,这笔钱交给她妈妈保管。

欧宗似乎是想用这种随意来表现十七岁的随意,似乎是在表示,不用那么严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至于片中母亲和许多观众会问的问题:为什么伊莎贝尔要去卖淫?

她家是典型的法国底层中产家庭,有车有房,有和好友一家共享的度假别墅,甚至在婚姻和性爱问题上也那么布尔乔亚,母亲大概是和好友一家的男主人有染,虽然那家的女主人并不知情,而伊莎贝尔的继父?

他可能并不在乎。

伊莎贝尔不缺零花钱,父亲除了赡养费,每年也会给她两次零花钱,不多不少正是500欧,差不多是伊莎贝尔卖淫一次的收入,但心理治疗师试图就此打开缺口的时候,她明确暗示,跟这个没关系。

但实情如何?

我们并不知道。

也许是巴黎的布尔乔亚生活太无趣了,也许就是青春期欲望和金钱本身的诱惑,但我们并不知道,伊莎贝尔自己大概也说不清。

但欧宗把片子分成四季然后还要专门打上字幕的做法提醒了我们,他也许是在揶揄侯麦,这部电影可以看作一部微缩的、欧宗版的“四季的故事”,海边的少年恋情,中年男女的感情问题,等等。

但一切都是以更加轻盈无序的方式展开的,不像侯麦,这部电影里欧宗并不试图给出什么安排和解释,影片像生活本身一样,有问题,但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社会根源,也找不到心理根源。

说到对侯麦的反讽,不能不提《克莱尔之膝》,那里中年的男主人公一直想要爱抚克莱尔的膝盖,这强烈的欲望折磨着他,他对克莱尔小妹妹的强烈爱火并没有太大感觉,偏偏对他不冷不热的克莱尔,燃起了他最强烈的欲火,但克莱尔有一个同龄的爱人,一个同样大概是十七岁的男孩子。

欧宗这里,伊莎贝尔既不爱老男人,也不爱同龄小伙儿,想碰她吗?

可以,请掏300欧。

最后她终于又重新回到了乔治“马上风”死去的那个旅馆房间,乔治的妻子付钱请她一起进去坐坐,她告诉伊莎贝尔,她和乔治相遇,也是十七岁。

十七岁,十七岁,等到四个十七岁过完,我们大概也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生命的两端我们触不到它,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搞不懂它。

最后我们醒来,不知道是否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幻和想象,八月结束了,菩提树的花早已在六月绽放然后凋谢,也许我们只能走进咖啡馆或者电影院,或者面对一张正绽放在十七岁的脸,然后迎面而来,曾经闻到的菩提树的花香和全部十七岁的记忆。

当然,这个电影如果你还没看,倒也不必看了,咱们还是再读一遍兰波这首通篇是ABAB交韵的诗吧: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花容月貌》短评

无视道德,以一种虚无的状态对抗虚无本身。对生活充满警惕,却全然放弃抵抗。身体是钥匙,是武器,是温柔晚风,是夏日骄阳。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实在看不下去。。

13分钟前
  • 护可宝
  • 很差

21世纪的白昼美人只拍不评论,indifference makes the mystery,好棒。女主角好漂亮,欧容太会选人,还帮她配了春夏秋冬的Francoise Hardy。

16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第一段那个戏不错,女主脸不错,身材一般(重点好像错了。。。

20分钟前
  • Meet the Devil
  • 还行

太法国了,法国死了。。。

22分钟前
  • 臭臭
  • 还行

剧情?呃。。没注意。双手打字以示清白。我在吹口哨5。

26分钟前
  • hungry
  • 推荐

法国人除了性还能拍点别的么

27分钟前
  • 一字
  • 较差

其实我是没看明白,这个女孩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动机开始的,开始后又抱着什么心态维持着哪?

30分钟前
  • 幸哉乐活
  • 较差

7.8 表面上是将少女援交的故事,但其实是讲这位青春期少女在朦胧中对性与爱的探索,是她寻找自我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蜕变期。摄影精致,画面构图美,但Marine Vacth长得更美。看的第二部欧容的电影,感觉比《登堂入室》更能让我接受。

33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

38分钟前
  • 郭奉孝
  • 较差

这是我很难理解的一部电影,看到了“是什么”,却没能解读出“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样一部作品是不成立的。和马勒的Murmur of Youth比较,电影的重点放在了视觉而不是心理挖掘之上,这一点我很不喜欢。

41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被海报图片和剧情介绍影评骗了

4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什么玩意儿??????????

49分钟前
  • goaty定上岸
  • 很差

欧容又回到了有性无感的状态,电影如小情信般轻盈,却还是被刻意的摆弄成四个章节,使原本就没多大嚼头的片子显得更加凌弱。后半段完全不在状态,结尾兰普林的出现太做作。

5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小情节跳跃,转接大特写,我来不及看清伊萨贝拉的矫饰,欧荣的镜头就像片尾那只触及心里的手,冷静、节制尚能如此温柔,如沐春风。四季宛若人生散文诗,十七岁的花季大可不必如此着急,但我十足艳羡她的勇敢,更感慨法国社会的宽容。女孩每一次都应该温柔以待,愿与诸君共勉。8.1

5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不断让人想起欧容的家庭短片,这是跑来还愿的么……那么强大的[登堂入室]之后弄出这么一个平庸的青春版[白日美人]来有点对不起粉丝啊。好多地方都等着出点什么事结果啥都没发生……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就是吐槽中产阶级的修养(集中在妈身上),人物关系和行为都很准确。

5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审美不同:年轻,但不美貌

1小时前
  • 很差

妹子喜欢滥交,世俗不喜欢滥交。

1小时前
  • enel
  • 较差

十七岁我们不问世事挥霍青春QAQ女主好美!

1小时前
  • Dita
  • 还行

脑残么。

1小时前
  • tr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