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以宝莱坞的歌舞片为主,让中国观众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不知哪一个转角,就遇上了声势浩大的唱跳片段。
除此之外,印度电影也喜欢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形式,所有的英雄无一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让内敛含蓄的中国人经常有种,我就看你牛逼究竟能吹多大的无语感。
所以,当看到这部《塔巴德》,我的内心着实深受震慑,想不到印度竟然也能生产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电影有种@蒂姆·伯顿的黑暗风,又结合神话故事,走出了像@潘神的迷宫 一样的阴郁之感。
不得不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 @拉希·阿尼尔·巴夫 很好地结合了本国的民俗特色,以及社会背景,通过一个编造的神话,写出了一个由贪婪引发的三代人的悲剧。
电影的创作背景,影评 @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欲望有多大,哈斯塔就有多危险 介绍的非常全面。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我对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的喜爱,以及整体氛围的感知。
如果将整个故事看作是一篇高考议论文,那么主题将会非常鲜明,那就是——贪婪。
作为女神最宠爱的孩子,哈斯塔非要攫取女神左右手的财富和食物,然而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其他神明的不满,于是女神为了保护他,将他重新封印回了自己的子宫。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慈母多败儿”的谚语,而贪婪的哈斯塔也就此失去了自由,并成为了大多数人遗忘的编外之神。
只是作为人的本性,贪婪不灭,哈斯塔不死,于是一个神秘的家族通过祭拜哈斯塔,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贵胄。
情妇以及宏大的神庙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电影开篇并没有点名,只是隐晦地说出了一个活了几百年的“老婆婆”,这个半人半鬼的生物,便是家族的前辈之一,并且保守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身为老村长情妇的儿子, 维纳亚克自小就见识到了金钱的力量,而他不顾母亲的警告,竟在童年离乡后再次返回,并问出了隐藏在废墟下的秘密。
试图用自己的下场警告男主可惜维纳亚克的贪婪早已战胜了恐惧,他愿意为了金币付出一切。
老婆婆的警告终究落空原来塔巴德村有一口通往地下深处的古井,而这口井的尽头便是女神的子宫——魔神哈斯塔寄居之处。
为了独占哈斯塔的财富,老巫婆所属的家族在井上盖起了神庙,并且按照古老的方法获得财富。
所谓的方法,就是用面粉引诱哈斯塔现身,并趁着魔神贪食面饼的空当,窃取他腰部口袋里的金币。
由于哈斯塔没有窃取到女神手中的食物,所以他害怕一切生面粉构成的东西,而为了避免哈斯塔逃跑,维纳亚克下井前都要在箱子周围洒满面粉,甚至在落入子宫后用面粉圈出一个保护结界。
只是让维纳亚克没想到的是,他虽然贪婪成性,但依旧恪守着老巫婆教导的方法,因为只要被哈斯塔咬伤,就会像老巫婆一样,成为整日饥饿难耐,甚至不老不死的怪物。
利用哈斯塔除掉觊觎家族财富的敌人然而作为他唯一的独子,这个孩子竟然更加贪婪,甚至有点自作聪明。
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维纳亚克没有制作吸引哈斯塔的面包,并用面粉在洞口和铜炉边制作了阻挡哈斯塔的结界。
但让他没料到的是,自作聪明的潘德朗竟偷偷带来了面包,并很快引出了饥饿难耐的哈斯塔。
虽然被魔神的外表吓了一跳,但眼看魔神被面包引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潘德朗赶忙追上去扯开了魔神的钱袋,然后慌乱地捡了几枚金币。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父亲的保护下,潘德朗最终安全地离开了女神的子宫,但他擅自做主的行为,却遭到了父亲愤怒的殴打和训斥。
一番撕扯之后,维纳亚克捡起了儿子掉落水中的金币,而他愤怒之余,却感到了一丝欣慰。
回程的路上,维纳亚克将金币作为首战的纪念品送给了儿子,而当晚醉酒的他,也骄傲地向儿子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财富。
年幼的潘德朗此时才明白,父亲拥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但他却仍不能感到满足。
当晚母亲问起父亲的秘密时,另有打算的潘德朗没有实话实说,而用一块金币巧克力打发了母亲后,他偷偷堵住了父亲的情人。
原来潘德朗早就喜欢上了父亲的情人,并想等父亲死后娶这个女人为妻,因此他将金币作为礼物送给这个女人,并希望她能够背着父亲与自己亲热。
显然维纳亚克很快发现了金币的下落,于是怒不可遏的他随即将潘德朗打翻在地,但潘德朗却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与其从腰布里偷金币,为何不直接将腰布夺下。
只要准备足够多的面包娃娃,他们便能一直引开哈斯塔的注意力,直到偷到它装钱的腰布。
其实就在当晚,维纳亚克见到了当地政府官员,对方声称印度政府将会把塔巴德收归国有,并在那块土地上盖新的村子。
由于只是萨尔卡情妇的孩子,所以没有继承权的维纳亚克思考后觉得儿子所言在理,因此他迅速原谅了儿子,并将他带到附近的妓院享乐。
财富带来的快乐让潘德朗更加明白宝藏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地配合父亲准备,并和父亲再次来到了塔巴德。
在洞口画好了面粉圈后,父子俩便带上许多捏好的面包娃娃进入了女神的子宫,但让两人没想到的是,随着面包娃娃被拿出,无数哈斯塔被召唤了出来。
弄巧成拙此时维纳亚克才意识到,一个面包便能引来一个哈斯塔,而无论他们使用多少面包娃娃,都不可能完全引开这一大群魔神的注意力。
为了让儿子安全逃离此地,心意已决的维纳亚克将所有面包都绑在了自己身上,而他随即攀上绳子朝洞口爬去,并将所有哈斯塔引向了结界。
父亲的牺牲让年幼的潘德朗悲痛欲绝,终于安全的他拼命爬出深坑,然后将石棺紧紧锁住。
当他爬出古井来到外面时,却意外发现自己变成怪物的父亲竟成功扯掉了哈斯塔的腰布,而面对父亲用残存的意识递来的“礼物”时,想到一家人命运的潘德朗随即哭着表示了拒绝。
哈斯塔的腰布,以及财富的诱惑眼看变身怪物的父亲痛苦不已,突然长大的潘德朗一边丢出了手中的油灯,一边念出了那句咒语。
虽然身体迅速被大火吞没,但拿着腰布的维纳亚克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随着魔神的腰布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被诅咒的塔巴德也终于迎来了晴天。
死也瞑目的维纳亚克起初,情妇通过多年的忍辱负重,拿到了老地主家里的最后一枚金币。
因为这枚金币,年幼的维纳亚克生出了不劳而获的想法,并被贪婪彻底蒙蔽了双眼。
即便早已家财万贯,但贪婪的本性却让维纳亚克没有珍惜宝贵的家庭生活,所有的一切,包括他唯一的独子潘德朗,也成为了他窃取金币的工具。
但幸好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完成了身为父亲的使命,而他的死也让年幼的潘德朗意识到,贪婪只会带来悲剧,于是延续了百年的诅咒,才算真正结束。
也许在导演心中,那种属于人类的良知不能泯灭,所以他用雨过天晴的结尾,扫去了整个故事的阴霾。
今天介绍一部满是惊喜的印度恐怖电影《塔巴德》。
片名Rahi Anil Barve / Anand Gandhi / Adesh Prasad (2018),别名塔巴德村庄 / 塔巴德魔神 / 村魔(港)。
这是一部印度恐怖电影,不喜欢恐怖电影的人可以退散了。
《塔巴德》的思想性极高,通过一个跨越数十年的故事,深刻探讨贪欲对人性的影响。
影片表现完全超乎我的预期,如果仅仅将其看做是一部恐怖片就有点看轻了。
《塔巴德》成本仅仅70万美元,差不多480万人民币,前后拍摄历时6年。
201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Critics' week)上映的印度电影。
影片开宗明义,在开头就介绍了全片基础设定。
在印度有一个神话传说,掌管黄金与食物的繁荣女神诞下了1.6亿个孩子,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为了神。
繁荣女神最喜欢的始终是第一个孩子哈斯塔。
而哈斯塔生性贪婪,他偷走了女神所有的财富,又想要盗取粮食。
于是众神发现之后,将他撕成碎片。
繁荣女神为了救哈斯塔,将他放回了自己的子宫。
同时作为惩罚,约定哈斯塔将永远得不到世人的崇拜,也无法离开母亲的身体。
哈斯塔在繁荣女神的子宫内拥有无尽财富,却也要忍受无止境的饥饿。
注意这里的哈斯塔是(HASTAR),而不是邪神哈斯塔(Hastur),Hastur是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的邪神。
名字相似,却属于两个不同神话体系。
【本段有剧透】《塔巴德》故事分三段,分别发生在1918年、1933年和1947年,跨度30年,一场祖孙三代人和神秘宝藏的故事。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1918年,故事主角是祖辈。
老爷子萨尔卡Sarkar是村子的村长,虽不是只手遮天,但也位高权重。
他是唯一知道宝藏秘密的人,终身未娶,但有一个一直服侍他的情妇,还有两名没有名分的私生子。
萨尔卡一直没有说出宝藏的秘密,将这个秘密带入坟墓。
萨尔卡的曾奶奶(Great grandmother)曾今进入过宝藏,出来之后成了浑身腐烂、长生不死的怪物。
情妇除了服侍萨尔卡,还要做饭给曾奶奶吃。
1933年,情妇的一个儿子维纳亚克Vinayak长大成人了。
维纳亚克长大成了一名精壮汉子,他从曾奶奶口中问出了宝藏的秘密,并成功获得宝藏里的金币。
自此维纳亚克过上了殷实的生活,衣食无忧,甚至隐隐有点腰缠万贯。
他不仅娶妻生子,还纳了一房小妾,声色犬马好不快活。
1947年.维纳亚克的儿子潘德朗Pandurang长到15岁,再过几年就能成为成年人。
在成长过程中,潘德朗一直接受父亲的专项训练,尽管潘德朗不知道理由和目的,但隐约知道这些活儿和宝藏有关,潘德朗一直在努力刻苦练习,为了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和父亲一起前往宝藏。
潘德朗初次前往秘密宝藏点就崭露头角,显现出超越父亲的能力和欲望。
在巨大财富的诱惑下,潘德朗渐渐偏离了父亲设定的红线……
我感觉印度人对歌舞的痴迷是深入骨髓,就连在这样一部恐怖片中都能植入一段歌舞。
为了给儿子排忧解闷,父亲带着儿子去逛J院时,就上演了一出歌舞戏。
这个歌舞编排真是溜得可以。
印度人内心表示,只要我们想唱歌跳舞,随时都可以,就没有我们不能插入歌舞的电影。
佛家有“贪、痴、嗔”三念,《塔巴德》重点关注贪欲。
萨尔卡、维纳亚克、潘德朗三代人的欲望一代比一代更加强烈。
祖辈仅是守着少量金币,就在村子里唬的大伙一愣一愣的,舒舒服服过完一生。
父辈套出宝藏的秘密后,开始暴富发家,赚到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依旧不满足,还训练儿子,为寻宝做准备。
孙辈见识过神秘宝藏后一发不可收拾,他更聪明,或者说,更贪婪,想到了更加激进的发财方法,令父亲刮目相看。
《塔巴德》制作的很有点儿意思,在神秘宝藏中的镜头颇有《暗袭》的感觉,恐怖片能够达到如此效果绝对是一种惊喜。
能够活下来的人是因为不够贪婪,足够贪婪的人都受到哈斯塔永生诅咒,成了哈斯塔的一部分。
按照神秘宝藏的设定,在子宫内掉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子宫吸收。
因此不论是面粉还是金币,都只有很短的存留时间,一定要在面粉结界消失或哈斯塔吃完面团前离开,否则探险者就会成为哈斯塔的食物。
每次探险都是重复着同样的过程,在和时间赛跑,在和哈斯塔比速度。
三个时间段,讲述三位寻宝人的故事,而这三代人,一代更比一代贪婪。
三代人对金钱和情色的欲望从来没有减少过,只有肉眼可见的一代比一代更强烈。
祖辈萨尔卡没有娶妻,只找了情妇,生下两个私生子后也没有训练过私生子去寻宝。
萨尔卡对金钱财富的渴望比较节制,偏安一偶,但对情色的欲望一直没有减少,哪怕老的不能动弹,也要情妇帮忙给海绵体充血。
父辈维纳亚克则变得更加贪婪,赚到用不完的金币后仍不收敛不收手,还专项训练儿子。
维纳亚克除了对金币有着强烈渴望,收养情妇时也在向老爹看齐。
孙辈潘德朗则想到更加冒险、也是看似更加一劳永逸的方法,小小年纪就如此贪婪的人绝对不会放弃对金钱的渴望。
即便他暂时离开宝藏,肯定会卷土重来。
别看潘德朗毛都没长齐,刚有了一点点小钱、小小年纪就知道包养情妇,甚至逛J院。
潘德朗身上的欲望宛如无底洞。
虽说富贵险中求,但过度贪婪都没好果子吃。
潘德朗头脑灵活,在没有吸取前人经验的情况下,就玩起了创新,想到多带一些面团。
通过两人合作,一人扔面团投喂哈斯塔,另一人偷走哈斯塔的金币腰布。
可玩玩没想到,面团引来的后果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
在这个宝藏死去的人全部化身为哈斯塔……
或许观众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面粉可以辟邪,为什么不直接用面粉攻击哈斯塔,为什么哈斯塔可以吃面粉做的事物,为什么不多带点面粉多花点保护圈……这也正是影片鸡贼的地方。
当你开始思考如何从哈斯塔手中赚取更多的金币时,贪欲就已经成功被激活,开始在你心中萌芽,正中导演下怀。
电影最开始打出一段甘地的话:地球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正如片中所说:黄金无法让欲望停歇,唯有死亡才能。
在贪欲面前,最终结局只有毁灭。
心中有贪念,欲望就似无底洞,永远填不上填不满。
欲望越强,毁灭越快。
神话明志,满是惊喜。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塔巴德》在这里“贪婪”并非形容词,而是一种动词,欲望永远在膨胀。
男主没有换掉他住的破屋子,多半是因为他买不起。
他从血洞里用救命的时间捡的金币,只能用于片刻的奢淫无度,无法换来长久的富贵。
他就像个亡命之徒,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不知道下一次是否会在卡斯特的诅咒下变成活死人。
他见过活死人,知道永生是一个诅咒,只是在饥饿地狱里的苟延残喘,求死而不得。
但是他的儿子没见过。
他的儿子在父亲奢淫的生活中长大,起点比父亲高。
他的母亲曾认为一枚金币就能用一辈子,而他的儿子生来就有无数枚金币。
他儿子继承了贪婪对他的诅咒,膨胀出了更多的欲。
神庙被封的消息只不过是一个契机,他儿子早晚会想把卡斯特的钱袋偷出来,用更懒惰也更安全的方式获取财富。
卡斯特吃面团人的时间,限制了单次获取的财富值。
他儿子想增加这个上限,捏无数个面团人无限吸引卡斯特的注意力。
这种做法就暴露了他的贪欲。
面团人的数量代表着卡斯特的数量,增加的贪欲也代表着增加的危险。
当一群卡斯特将他们团团围住时,膨胀的贪婪已经招致了毁灭之灾。
而父亲为两人的贪欲付出了代价。
神庙家族的没落并非没有原因。
最后的老人花光了祖上的钱,却没有选择用祖上的方法获取财富,他已经看到祖奶奶为家族的贪欲付出了代价,恐惧毁灭了他的贪婪,诅咒在此终结。
几十年后,还是一张白纸的儿子也看见了父亲奢淫无度的光鲜生活背后,贪婪而丑恶的嘴脸。
恐惧与厌恶毁灭了他心中的贪婪,诅咒再次终结。
正如电影开头所说,地球可以喂饱所有人类,但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类,人性本贪。
贪婪遭至的恶果同时也在警示人类,却无法根除人性中的贪婪。
于是贪婪就像是轮回一般,在人类心中,恐惧与敬畏没有到达的地方,悄然出现。
结尾可以更残酷一点——弑父娶母,“娶母”已经有了,干嘛不来个“弑父”呢?
比如:父子引出无数个妖怪以后,儿子故意把父亲推出圈子,自己趁机狂捞金币。。
几个疑问:小儿子去世以后,母亲从大宅回来带大儿子出走,拿出一枚金币,但脸上莫名出现一道疤,什么意思?
难道母亲也知道获取金币的秘密?
只是她不贪心,拿了一枚就好?
为什么里面小男孩和合伙人的发型装束都像清朝人?
还是正儿八经的“ “金钱鼠尾辫”,好奇当时的地缘情况。
儿子的一只腿是跛的,一直垫着脚走路,男主曾说“小心我把你另一条腿也打折”似乎能解释,但影片最开始,镜头一路跟着母亲走进大宅,母亲的内八字也很不正常,不知这两处有什么特殊寓意?
趋利避害只是人的本性,约束自己是不可能,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觉得人到了顶峰,应该去削弱自己。
有些人他不懂得该停止的时候,他却去往前冲。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做事的方法。
随波逐流这种东西未必是好的。
一个人,他的选择跟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先天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人他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行为会决定他结果。
《塔巴德》的故事,基于这样一个传说:
塔巴德人在囚禁哈斯塔的繁荣女神的子宫上修建了一座神殿,用以祭祀哈斯塔。
他们从哈斯塔那里偷盗金币,于是众神降怒,塔巴德自此阴雨连绵。
电影开篇时的贵族老头,是主人公维纳亚克的父亲。
他是哈斯塔的秘密的继承人,但是他死后除了一枚金币以外,没有留下任何财富。
神殿的秘密被他带进了坟墓。
大宅也在他死后渐渐变得破败不堪。
老人死了,但他的曾祖母却仍然以一种非人非鬼的状态活在人间。
曾祖母知道哈斯塔的位置——就在神殿之下。
她曾经多次下到神殿下的繁荣女神的子宫中,以一个面粉娃娃吸引哈斯塔的注意,以面粉在地上画圈保护自己(哈斯塔渴望食物,但是也惧怕食物),趁机偷盗金币。
她成功过很多次,直到最后,被哈斯塔攻击,受到了长生不老和永远饥饿的诅咒。
她变成了一个怪物,被人用铁锁锁住,由主人公维纳亚克的母亲照看,按时喂食。
这是维纳亚克父辈的故事的结尾:他父亲的曾祖母在一次冒险中变成了长生不死的丑陋的怪物,他的父亲本人似乎也并没有再偷盗金币而是选择了坐吃山空。
繁荣女神子宫的入口在这时已经被封死,神殿也被空置并逐渐破败。
知道金币秘密的最后一个老人带着一族人世世代代的哈斯塔崇拜,被永远地埋进了土里。
他的私生子——维纳亚克,则被母亲带离了阴雨连绵的哈斯塔。
一个故事告一段落,只留下一个洞晓秘密的“老怪物”。
而另一个故事此时才刚刚开始。
贪婪而大胆的维纳亚克在长大成人后,放不下塔巴德的秘密,又重新回来找寻老祖母,想从她口中套出得到金币的方法。
由于无人照看,老祖母长成了一棵树,心脏在枝干上跳动。
找到还能说话的老祖母,维纳亚克坐在地上狂笑不止:“奶奶,你身上长了一棵树!
”站在故事开始的维纳亚克陷入极度狂喜,根本没有意识到眼前的陷入绝境的老祖母,正是他的结局。
老祖母告诉了维纳亚克偷盗金币的步骤,也提出了她的条件:“给我火。
我要自由。
”维纳亚克烧掉了老祖母痛苦肉身,把父辈们的那段故事彻底结束,从而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他不断地成功夺取哈斯塔腰包中的金币,用以换取豪宅、华服、美人、地位……他积累了许多财富依然不知足,还培养自己的儿子练习夺取金币的方法。
在儿子十四岁时,维纳亚克带着他进去了繁荣女神的子宫。
这时,印度独立,塔巴德归属了政府。
维纳亚克的年幼而狂妄的儿子向父亲提出了一劳永逸的方法:你一直都做错了!
我们应该带很多个面粉娃娃去不断吸引哈斯塔的注意,争取时间,夺得他那个有着源源不断的金币的腰包!
维纳亚克于是带着儿子去抢哈斯塔的腰包。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带了多少个娃娃,就出现了多少个哈斯塔!
夺取金币的方式,是他的族人代代相传下来的固定模式,不过显然没有人告诉过他沿用这种模式的理由。
维纳亚克最终将所有娃娃绑在自己身上,吸引着哈斯塔离开子宫从而消灭了他们,牺牲自己给儿子杀出了一条活路。
像繁荣女神选择保护哈斯塔那样,维纳亚克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抢到腰布的维纳亚克把它递给儿子。
儿子没有接,而是念了咒语,使变成怪物的父亲沉睡。
他含泪,用一把火,烧掉了维纳亚克。
维纳亚克的儿子放弃了腰布,独自离开了塔巴德。
维纳亚克的故事也结束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关于哈斯塔的秘密还在人间。
要知道,在维纳亚克第一次冒险之前,老祖母就已经警告过他了:
可是维纳亚克是这样说的:
要结束,这个故事在一开始就应该结束了。
不论是变成怪物的曾祖母,还是那个没有妻子只有情妇和私生子的贵族老头,他们都想要结束这一切。
结局,就这样摆在故事的开头。
可是啊可是,贪婪的血脉不曾断绝。
只要秘密还在。
一切都只是开始。
以电影开始最初的这句话来作为结束,非常合适呢。
维纳亚克说对了一件事:“如果我不要,就会有别人要。
”不允许被记住的、被崇拜神,却被牢牢刻在世人的心渊深处。
这部印度电影绝对和你之前看到的所有印度片都风格迥异。
没有正能量的教育、猜不到结尾的悬疑,或者最近流行的史诗大片。
这是一部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塔巴德》(Tumbbad)绝对是印度电影的一朵妖艳之花。
《塔巴德》成本不到500万人民币,但前前后后拍摄了6年时间。
其实,电影从2012年就拍了几段,但导演拉希并不满意。
因为他认为,“它必须是印度前所未有的”。
为了营造神秘恐怖的氛围,打磨细节,剧组为了等一场“乌云压境”的大雨不惜花费数天时间。
为了突出真实感,真假可信度,剧组花了3周时间搭建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小镇。
他们还从各种古玩店里淘来武平,片中的老式汽车、自行车、部分家具都是真的。
剧组死磕史料,不光道具上极为考究,连每位演员从头到脚,都是照着半个世纪前的真实照片进行复原。
在有限的预算内,死抓细节,剧组的细致雕刻,为影片带来了良好的氛围营造,高品质的布景,浓郁的末日感。
《塔巴德》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Critics' week)上映的印度电影。
展影结束后,现场观众多用“震惊(Shocked)”来形容它。
电影节之后,片方果断的放出了预告片,结果外观观众直接炸了。
在油管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000万。
豆瓣目前评分7.4,
IMDb8.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9%。
《塔巴德》已成为印度今年最大的黑马之作。
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凡人在女神子宫里淘金的诡异经历。
为了讲述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影片分为了三段, 前后贯穿了三代人,混合了神话、宗教、政治和历史,寓言性的表现了人类深陷欲望时的贪婪。
《塔巴德》表征了 “欲望,吃人”的恐怖过程。
片头即用甘地的话点名了这一主题:地球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1918年,少年时代的Vinayak无法忍受自己的母亲从当当地破落大户人家的情妇,他沉迷于塔巴德的传说,大宅里藏有数不尽的金币。
他和母亲负责喂养大户主人的母亲,一个受到诅咒的不死之人,虽然不死,但终生被饥饿困扰。
Vinayak从她口中得知了金币的秘密。
可主人死亡,母亲失去了小儿子,伤心失落的她带着Vinayak远走他乡,并且让他发誓永不回归。
母亲把主人唯一的金币给了Vinayak,而Vinayak却说,“一块金币不足以过一生”。
1933年,成年Vinayak重返塔巴德,找到了只剩下心脏的老祖,得知了金币的位置。
用了几个月时间,他终于找出了拿走金币的方法,但一次性他只能带走几枚金币。
从此,他不断往返塔巴德,一次次从荒废的大宅地下带出金币。
终于他过上了贵族的生活,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1947年,Vinayak步入不惑之年,国家巨变,大宅将被充为国有,焦急的他决定带儿子最后捞一笔。
可儿子比Vinayak更加贪心,他们决定一次性拿走“所有”的金币,为此他们走上了“重蹈覆辙”的不归路.....《塔巴德》虽然以按照时间线推进故事,但悬疑却放在了最后一幕才完全揭开。
究竟如何获得金币?
这个影片最具想象力的构建始终如疑云般萦绕在观众心底。
影片以宗教切题为悬疑“抛砖引玉”。
哈斯塔是丰饶之神的儿子,他贪恋母亲的财富,同时又觊觎其食物。
但他获得财富,准备侵占食物时被其他众神攻击,险些化为乌有。
丰饶之神爱子心切,留了他的性命,代价是不能被人追忆,且只能活在她的子宫里。
因为没有拿到食物,哈斯塔终生都被饥饿感包围。
温饱和财富,这两个原本可以轻易统一的变量,却在哈斯塔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差量。
财富的极大值,与温饱的最小量,让哈斯塔始终难以爬出欲望的深渊,填满贪婪的沟壑。
《塔巴德》故事的核心就是探寻人类的欲望,表现贪婪的原型,借用宗教和历史完成宿命的循环。
神都无法克制的欲望之火,凡人能够避免吗?
三幕故事,从宗教神话切入,背后还有历史的暗自书写为欲望和贪婪写下悲剧的注脚。
1918年,1933年,1947年,对于印度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18年,印度工人运动兴起,甘地回到印度,无产阶级运动拉开大幕,印度脱离英国控制的民族自治运动此起彼伏。
1933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低谷,甘地被判刑,英国大规模镇压解放运动。
1947年,二战之后,英国自顾无暇,殖民地政权开始瓦解。
印度第四次民族斗争进入高潮。
英国宣布决定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权,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
《塔巴德》选择这一段印度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作为潜文本,自然契合了影片主题。
虽然时代在变,政权更替,社会重建,但人性的贪婪却始终不变。
影片中多次提及了印度人与英国人为了利益“同流合污”。
第二幕中,欲望的牺牲者是Vinayak的合作伙伴。
到了第三幕,牺牲者则变成了Vinayak自己。
其实在他们所属的时代,他们已经是当地的富有者,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都铤而走险。
在英国人,在新的政权的“威逼”下,选择最后捞一笔,由此悲剧降临,让他们分别遭受了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说,他们一个是英国殖民地政权的牺牲者,一个是新印度政权下的失利方。
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可以控制欲望,不渴求更多,其实他们依然可以继续过上不错的生活。
当他们选择进入贪婪的通道时,逃生的大门就已经关闭。
只是片尾Vinayak的遭遇更加戏剧化,具有更强烈的悲剧性色彩。
宗教、历史、文化给故事披上了多层意象丰富的外衣,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解读空间,提高了《塔巴德》的耐看度,也升华了主题:贪婪的根源是欲望,欲望的终点是毁灭。
适可而止的人会活下来,贪得无厌的人会葬身在自己的欲望里。
老实说我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里面祖奶奶和主角朋友变怪物的样子简直触目惊心,但整部电影细节处理很到位,剧情也很精彩,第一次看完意犹未尽,所以刷了几遍。
以下是一些杂乱的看法,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同学慎看。
开始的时候感觉男主拿金币也就算是富贵险中求,并不觉得他有什么错。
但看到他故意害朋友变怪物,感觉这男主是坏人没错了。
此时的他应该已经被诅咒了,贪婪泯灭了良知。
后来他儿子看到家里保险柜里那些金币,感叹那么多钱一辈子也用不完,他却嘲笑儿子,并带他去妓院挥霍了一把。
这种教育方式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呀!
此时的他世界观已经很扭曲了。
看他喂哈斯塔吃面娃娃的时候,我就在想,为啥不做个大的,可以多吃会儿。
后来他儿子提议多做几个,他感觉是个好办法。
结果没想到每一个面娃娃都会召唤出一个哈斯塔,结局非常恐怖。
根据电影开头神话故事的内容来看,哈斯塔被其他神击碎了,被困在女神子宫里。
神话并没有说女神是否重新给了他身体。
我猜他其实一直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子宫里的,代表贪婪欲望的面娃娃作为它凝结的核,使他具像化。
剧中主角一直在使用一个装面娃娃的铁盒子,这个盒子只能装下一个特定大小的面娃娃,同时这个盒子也是划面粉圈的工具。
根据剧情推断,这个盒子应该是先人留下的,也就是盒子是专门设计的,那么面娃娃的尺寸和个数估计也是先人的经验总结。
毕竟经过数代人了,该想到的应该都试过了。
面粉圈的设定觉得很奇怪,为啥不直接在身上洒满面粉?
也许面粉需要画圆圈是一种仪式,就像画符一样,只有特定图形形状才能起到效果。
最后他儿子没有拿钱袋,他笑了,诅咒到他那里就终于结束了。
他儿子并不像他那么贪婪,感觉他儿子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并事事以他为榜样,包括调戏他情妇,都是在学他。
他儿子本质并不贪,所以看到保险柜里的金币时,才会感叹够用一辈子。
后来跟他实习回来,用自己赚到的钱给妈妈买了巧克力,却没给自己买什么,看得出还没被他教坏。
《女神的子宮》再次證明了好的劇本可以勝過高額的特效大片,通過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帶出一則可怖的寓言⋯⋯影片始於男主對兒子講述關於邪神哈斯塔的古老傳說,這個貪婪的邪神因受詛咒一直住在女神的子宮裡,守著他龐大的寶藏但不能觸碰穀物⋯這個傳說引出了之後發生的一切,也一再強調「貪婪的報應」。
影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慾望(無論是金錢/地位/性/愛)。
連綿不絕的陰雨籠罩著神秘的塔巴得城池,黏稠的雨滴和子宮內的液體交相輝映;充滿不舒服不方便的感受和情緒。
老宅破敗陰森,一直到影片過半,觀眾才隨著角色窺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恐怖秘密的真相。
我起初不能理解男主作為少年為何會那麼執著於財富,但他的母親評價他和父親一模一樣,接著幾十年後再看宛如同個模子的男主兒子,才恍悟這種劣性的遺傳;這種執著的延續或許也是一種詛咒,特別在印度信奉因果善惡的大環境下,似乎註定了悲劇的發生。
男主的朋友,和父親的曾祖母同樣也是富貴念想的犧牲品。
而女性角色也在短暫篇幅裡,各自綻放了不俗的亮點。
母親十二年的隱忍在弟弟去世的那天傾巢而出地爆發;最渴望女性獨立、自己賺錢、參加女權活動的妻子,卻一直在家最沒有地位和話語權;聰明又虛榮的小三是個很會選邊站的蛇蠍美人(或許在動盪社會裡他們可以活得最久);恐怖又可憐的奶奶口中一直祈求著自由⋯她們的作用有交代環境,也對比了男性的地位和性格;在片中男女兩方形成了魯莽和懦弱兩種缺陷。
最後再次大推這部作品,金馬仍有場次請把握哦。
4/15(一)17:20新光二廳;4/19(五)14:00新光二廳。
麥片推薦指數★★★★☆~~~~防雷線~~~~片中的具體詛咒有兩種:一種是被哈斯塔碰到而變成痛苦狀態長生不死(排除掉友人可能是因為來不及逃出洞,被打到牆上黏著成為儲備糧),男主和奶奶都是這種。
另一個詛咒是除非正式使用時,不然不能隨便對別人說那句話;男主小時候說了結果弟弟死了,兒子在車上說了結果爸爸出事。
爸爸的改變很讓我感動,沒想到在一部恐怖電影裡可以看到這麼精彩豐滿的角色、也感受到奸邪之人的溫情:一次是在他救下被趕走的女子(雖然最後奴女翻身做小三耍橫),一次是喝醉後哭著呼喚母親,一次是不忍心看友人生不如死,然後就是對兒子的呵護上(滿足他婚禮的願望、兩次救他),以及最後那代表了至深父愛的腰帶⋯這些不絕對的定位讓他後來有了人情味的感覺。
以及最後的結局其實很耐人尋味。
因為在兒子關上井蓋或點火那兩個地方其實都可以做收尾,但導演特地留到最後兒子關上門離開,我認識一方面是給事件作了結、一方面是象徵兒子的轉變,對金錢不再貪戀;但也留了新的懸念,看似決絕的離開之後就不會再回來了嗎?
幾代人如此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以及旁鄰朋友等等慾望之人,誰會是下一個打開門的人呢?
btw看劇照得知飾演兒子的小演員也扮演曾祖母一角!
實在太厲害了。
btw2最後如果是我編劇,我會改成:爸爸給兒子金幣,先兒子接過(收下),爸爸含淚要求兒子將自己燒死,兒子不捨執行;爸爸死後,兒子再將金幣灑在骨灰上離開(不拿走)。
印度有着几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不仅瑰丽、多姿且复杂、神秘,而印度电影则是其最好的载体,通过不同的题材、风格,游刃有余地展示它厚重的沉淀。
每一部印度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新奇的异域文化之旅,给我各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如《巴霍巴利王》史诗般的震撼、《为爱叛逆2》中充满想象力的动作设计,再如《老爸102岁》里脑洞大开的新奇、《厕所英雄》古老文化底蕴下的奇怪逻辑,哪怕《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抗中神片,也能够提供镜面式借鉴这样其他影片里从未有过的东西。
但说到印度文化的神秘感,则在最近看了奇幻惊悚片《塔巴德》后,才第一次感受到。
(后面长篇严重剧透)故事发生在1918年,英殖民时期,一座名为塔巴德的小村庄上。
印度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宇宙之中,有一个名为繁荣女神的神祗,是无限黄金与食物的象征,地球就是她的子宫。
当宇宙被创造出来时,她也诞下了1.6亿个神,但第一个孩子哈斯塔才是她的最爱。
然而,贪婪的哈斯塔并不满足于这种宠爱,他想要夺得女神所有的黄金与食物。
在他设法取得黄金后、又试图获取食物时,其他所有的神都被激怒了,他们群起攻击哈斯塔,将其变为碎片。
几近毁灭之时,女神出手救了哈斯塔,而他也就此永远被人们遗忘,不被崇拜,一直睡在母亲的子宫里。
然而,小村庄塔巴德的人不知从何处获知了哈斯塔,并为其盖了一座神庙。
从此,塔巴德就常年处于阴雨连绵之中。
主角维纳的母亲是一个寡妇,独自带着他和弟弟在塔巴德过着艰苦的日子,她给当地一个贵族老头做了12年的情妇(两个孩子就是老头的私生子),并替他照看其常年被禁闭的曾奶奶,目的就是想从他口中套取哈斯塔宝藏的秘密,因为据说他是知情人。
但是贵族老头却始终只是重复一句话“金币是要你自己去挣的”,他挥霍了所有的祖产,也没能找到宝藏,贪恋肉欲的他却以此为诱饵,让维纳的母亲不断提供性服务,最终一命呜呼。
维纳母子继承了贵族老头的庄园,却依然贫苦。
维纳提出,不如从曾奶奶处询问宝藏的下落,但被母亲一口回绝,常年负责照顾这个老太的她,认为曾奶奶是个非常危险的人。
一次意外之中,维纳的弟弟从树上摔落,砸伤脑袋,母亲急忙带着他外出就医。
求财心切的维纳便试着接近曾奶奶,没想到打开门后,他看到了一个面容可怖的老怪物,嘴上被长钉所固定,她疯狂地扑向维纳,表现的饥饿无比,甚至打算吃了维纳。
情急之中,维纳想起了母亲平时照料曾奶奶时说的一句咒语:快睡觉,否则哈斯塔会来找你!
曾奶奶瞬间魔怔,倒头睡去,维纳才算逃过一劫。
母亲带着重伤不治的弟弟回到家中,她觉得是自己对宝藏的贪恋,才让小儿子受到了诅咒,决定离开塔巴德。
离去的途中,维纳念念不忘传说中的宝藏,再次提议回去寻找,母亲大骂他贪婪,并从怀中取出一枚金币,愤怒地丢在了维纳身上。
这枚金币就是神庙里,哈斯塔神像上抱着的那枚金币,维纳望着它,露出了迷醉的神情。
十五年后,贪财的维纳再次回到塔巴德。
(估计母亲已过世)如他所预料的,曾奶奶居然还活着,就在那个禁闭小屋里,肉体已然干枯,几近消亡,裸露的心脏依然强劲地跳动着,痛不欲生的她恳请维纳将自己烧死。
作为交换条件,她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维纳。
维纳料理完曾奶奶后事,如愿取得金币回到家中。
自此,他时不时地回到塔巴德,每次总能带一些金币回来,有时只有两枚,有时可多达十几枚,渐渐富裕的维纳过起了奢华的生活,还包养了情妇,为此家中时常不安宁。
而这些来路不明的金币,也引起了与其交易的商贩的觊觎,跟着悄悄来到塔巴德,已然察觉的维纳故作不知,照旧来到宝藏的地点——一口大井,从下面取来金币,随后离去。
商贩立马也下到井中,发现了一只巨大的石料大宝箱,欣喜若狂的他打开箱子后,发现里面并无财宝,而是一个洞口。
他顺着洞口悬挂的绳索,慢慢攀爬进去,来到一个诡异的洞穴。
整个洞穴似乎有生命,一直在呼吸、蠕动,墙壁是肉状物体,布满血管,一片红彤彤。
商贩发现地上有个饭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个人形面团。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身边传来一声可怕的低吼,一个怪物闪电般向他扑来,一顿撕咬。
随后,维纳再次来到洞中,当着商贩痛苦的残体,上演了一场夺金币大战。
他用面粉撒出一个圈,
并取出一个面团,很快一个戴着王冠、珠宝,却没有皮肤的干瘦怪物出现,并直勾勾地望着维纳手中的面团,
却又无法靠近,因为面粉圈隔离了他。
维纳将面团扔出圈外,怪物迅速冲过去,狼吞虎咽起来,维纳跨出面圈,顺势拉开怪物的腰包,黄灿灿的金币瞬间撒了一地。
维纳老练地以最快速度捡了几枚,在怪物吃完面团就要来吃他时,灵活地攀上绳索。
眼见快被追上,维纳及时爬离洞口,将石料宝箱重重关上。
至此,哈斯塔宝藏的秘密终于解开。
那个洞就是繁荣女神的子宫,怪物就是哈斯塔,他当初没能取得粮食,因此十分渴望食物,所以面团能将他引诱出来,而他吃完了面团还想吃人,但与此同时他又害怕粮食,所以面粉圈能隔离他。
凡是被哈斯塔咬过的人,都会被诅咒,成为永生但一直饥饿的怪胎。
曾奶奶就曾被哈斯塔咬过,她出事后,族里的人意识到了宝藏的危险,用长钉钉住了她的嘴,隐藏了宝藏的秘密,并留下祖训“金币是要你自己去挣的”,以告诫后代子孙不可贪婪,但显然这没啥用。
贵族老头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宝藏,一大把年纪了还沉迷肉欲,都显现出他身体流淌着的贪婪血液。
作为他的私生子,维纳则无疑继承了他的贪婪本性,且显得变本加厉,为了取得金币,不惜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一次又一次火中取栗。
随着年龄增长,维纳开始渐渐体力不支,尽管早就存够了足够一辈子花的金币,但他依然不知足,于是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接班。
在接二连三取金币失败后,维纳铤而走险,带着年仅15岁的儿子踏上了去塔巴德的路。
原本想着先练练手,但急功近利地儿子却带了面团下来,引来了哈斯塔,父子俩一阵慌乱,好在有惊无险,儿子捡得好几枚金币。
回家后,洋洋得意的他还调戏起了维纳的情妇。
维纳十分震惊,儿子竟然比自己更贪婪。
但他已来不及反思了,因为印度独立政府的已经成立,塔巴德即将被收回,财路就要断了,维纳心急如焚。
这时,儿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如多带几个面团下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干脆把哈斯塔的腰包偷过来,便可一劳永逸。
急于保住财富之源的维纳接受了这个提议。
父子俩带着十几个面团,信誓旦旦地要取得哈斯塔的腰包。
然而,来到洞中后,却发现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影片也迎来了它最惊悚的一刻!
这部电影最大的出色之处就是成功营造出了浓郁的诡异及神秘气息。
首先这得益于其饱含特色的文本。
整个故事是来自导演听朋友讲的一个传说,随后又在剧本创作中,融入了当地的恐怖故事,打造出充满印度宗教文化神秘感的剧情,无论是女神的子宫、哈斯塔的腰包以及整个夺金币的机制与惩罚,都独具一格、神秘叵测,令人不由得对其背后悠久的宗教文明,产生一种敬畏。
其次就是影片独特的影像风格。
塔巴德永远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潮湿、泥泞,令人压抑、不安,
而在繁荣女神的子宫里,刺眼的猩红填满了整个画面,可怖的哈斯塔和黄灿灿的金币点缀其中,让人有了一种欲望与惊悚交织的复杂情绪,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氛围之中。
再者,影片解谜式的叙事方法(从我的剧透你就能感受),让哈斯塔宝藏的秘密像剥洋葱般层层递进,却始终不露全貌直至剧终,不但让故事充满悬念,也越发加重了整个影片的神秘与诡异。
与此同时,影片抛弃了印度电影一贯的歌舞插播、夸张演绎、喧闹冗长,变得冷感、低沉、简洁,与整个故事形成了相得益彰的统一风格。
导演拉希立志要将《塔巴德》拍成一个“印度前所未有的”片子,为此反复修改,整整拍了六年。
最后的成果也是喜人的,这样的印度电影,起码我确实是第一次见,而且真的很棒。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很多观众都用“震惊(shocked)”来形容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印度时报》则形容它“阴郁又神秘”,甚至评价其让人想起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潘神的迷宫》和《橡皮头》。
相较之下,影片的主题倒是显得一般了,基本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婪,否则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贪婪的人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把握好分寸,即可满足贪欲还能得到保全,最后一步步滑下深渊。
基本都是老调常谈了。
片中,塔巴德就象征着欲望,连绵不断的阴雨就象征着欲望的永无止尽,即贪婪,而这种贪婪投射到了剧中每一个主要人物身上,并以不同的程度呈现,最后他们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影片于2018年10月在印度本土上映,口碑甚好,IMDb 拿下了8.4的高分,斩获1.35亿卢比,相较于其仅5千万卢比的制作费,这绝对算是一部商业上也很成功的作品了。
目前,已经传出消息,《塔巴德》将拍摄续集。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一般
为什么你们觉得这片子好……??????是因为你们没听过“第一天去钓鱼,找二他妈妈要了一张糖饼。第二天找二他妈妈要了两张糖饼。第三天找二他妈妈要了三张糖饼……”和“我拿一个你拿俩他拿仨”这两段儿相声吗……????
最后儿子的贪婪杀死了男主,男主能活到中年是因为他不够贪婪......
孺子可教,青出于蓝!三代人的欲望,一代比一代强。与我们“人为财死、杀鸡取卵”的典故类似,哈斯塔有点像我们的饿鬼,永远吃不饱的肚子象征无限的贪婪,老爸活那么久是因为不够贪,下一代可就不一样了,从而造就一出令人回味的惊悚寓言。印度民俗+神话传说的风情下,画面极佳。缺点是印度片的通病,前半段太啰嗦,以及结尾突如其来的正能量,结尾假如设定为儿子拿走腰布,那就有经典了
片头撸管挺抓眼球。后面就太一般了,流于表面。他爹去取了那么多次金币也没试过多带几个面人试试?他儿子去一次就能想出来?这么表达贪婪未免也太生硬了些,并且显得很低龄。既然面粉圈能阻挡财神爷,为啥不做个圆柱形可伸缩的管道通下来呢?在管道外面画上一圈又一圈的面粉不就是个天然屏障了?
里面的小男孩都很烦演技都很垮…设定新颖,传统文化色彩浓厚,宗教感体现在世代轮回上,“贪婪”侵蚀着其他人性,使人变形,最终丧命。拍的挺粗糙的,无关情节赘述过多。哈斯塔既然怕面粉为啥能吃面粉小人??结尾我不信那个小男孩不要腰布…
6.5/10 故事还是挺不错的,但是配乐很一般完全没有惊悚的感觉,剧情其实也可以更黑暗一点,再来点血浆就更棒了。
熊孩子坑爹的典型。
贪婪~
最后饿鬼的设计很惊喜,而且是恐怖得令人惊喜。
分数:30这是什么,恶心人的……无内涵
塔巴德之外的戏加的太多太拖沓了
面粉人,贪欲
[3+]
这剧情太弱了,也不恐怖
这是一部绝对值9分的印度电影,这次用宏伟壮观的蓝图来映射人类贪婪的欲望,此片涉及领域之壮阔…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再到人类的品性…而且比起以往拖沓的印度片风格不同,这是一部节奏很快,年代跨度也非常大牵扯子孙四代的故事。最终的结局以悲剧收场,也算是顺应天意吧。
看不懂
印度居然有这样的魔幻/恐怖电影 第一次看过。 观感还行 故事不是太喜欢。
贪婪的新演绎。面人。就是造型不好,气氛压抑。
电影不错还有个亮点就是片名:他爸的。zoe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