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讨论大都是围绕人性善恶、自我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很多见解。
我想讨论的是:是否这些坏人最后会被警察抓住?
其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作为一部英国电影,所展现的也都是英国环境,所以默认是发生在英国的案件。
在英国这种社会完善的国家,可以相信司法部门,包括警察、法院等,他们通常都能做到尽职工作,警察的水平也很高,技术力量更没的说。
那么,这起案件被发现并制裁凶手的可能性有多大?
被害者情侣两人,因为这对情侣是准备结婚的,也就是说他们属于社会上比较稳定的人群,不太可能离家出走、随意流浪等;过了周末不上班,会引起所在部门的担心,比如女孩所在的幼儿园,肯定会查问为何不上班,还有朋友们联系不到他们等等,用不了几天就会报案,受到警方的注意,开始查找,这个可能性很大。
一旦开始查找,应该很容易就找到他们的去向,至少英国的摄像头是全世界闻名的多,直到最后小镇上的追查都不成问题,然后他们进入野外环境,摄像头是没有了,但很容易想到他们的周末度假地点,很可能就是那个僻静的小湖边。
失踪两人很可能意味着是严重刑事案件,应该受到警方很大的重视,包括媒体报道等,因此在湖边一带的搜查也会很仔细,应该会找到很多痕迹证明两人来过。
用警犬甚至可以很快确定其活动路线和范围。
一旦确定了两人是在湖边失踪,下一步调查就比较容易。
虽然那几个孩子的家长是镇上的人,但不可能全体镇上人都是他们的同谋,毕竟无辜者居多,也没有必要冒坐牢的风险为那几家人遮掩,甚至对这种无德家庭,镇上其他人很可能非常厌恶,能把他们送进监狱对别人有好处。
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镇上真的就只有这几家人,全牵涉进这起犯罪,也就是说,全镇犯罪,这时警方破案会困难得多。
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另外,镇上的小歹徒们死了34个,在路牌旁边被最坏的头目猛打的那个少年,不知道是否被打死,看殴打的疯狂样子,说不定就打死了,如果不打死,这个少年活着,很可能成为最容易向警方泄露秘密的人,从而大大提高破案可能性。
这帮少年歹徒在当地肯定很多人都知道,包括警察也应该早就知道他们,做为第一嫌疑人,必然被警察详细盘问和调查,不论家长们是否能够完全遮掩住杀人痕迹。
同时,最坏的歹徒的父亲,应该是个刑满释放犯,他在殴打另一个少年之前,曾叫嚣“你知道监狱什么样子吗?
你爸爸知道监狱什么样子吗”。
对这样的人家,警察肯定不会放过。
活着的几个歹徒,包括他们的家长,在警方逐个盘问下,就算不承认,也会留下大量让警方怀疑的情况,毕竟此案牵涉人太多,尤其最后浴室谋杀的时候,大约有十个以上的人在现场。
分属不同家庭,这种类似公众谋杀的案件,很难长时间隐瞒。
歹徒方面死了34个人,也是一件难以遮掩的问题,当然家人会推说是离家出走了等借口,但如此凑巧与失踪案同时发生,估计警察不会轻易相信他们,与这些人有联系的朋友、家庭会更多,如此大量的调查目标,遮掩真相难上加难。
以上各种问题,一旦被警察追究出一件,就是全盘崩溃,包括最坏的那个歹徒无故烧死一个小孩的罪行,都会被揭发出来。
另一方面,歹徒们杀人灭口之后,会试图掩盖罪行。
尤其在一个刑满释放犯的带领下,很可能那辆汽车被拉走销毁,最可能的毁灭罪证的方法就是沉进湖里,但是多次在丛林里开车,留下的无数车辙印难以消除干净,沉进湖里的车也很可能被警方的仔细搜查所发现,毕竟警方更熟悉这些可能性。
另外烧死人的现场也可能被掩埋清理,但很难彻底清除痕迹,除非把大树根全刨出来毁掉,否则人体被焚烧留下的油脂等痕迹,总会有部分残留,作为重要嫌疑现场,这都会被警方注意到;另外,还有来回奔跑的痕迹、遗落物、各处血迹(比如那根扎穿脚的木头)、带血的纱布等等。
总之,在一天两夜里,面积很大的丛林中发生了很多事件,是难以彻底消除的,也是那几家人力所不及。
只要警察确定了此地是失踪人口案件的关键,详加盘查,两名遇害者的被杀都是多人所为,难以隐瞒。
综上所述,即使歹徒家人们努力消除犯罪痕迹,但因为痕迹太多、牵涉人员太广,是很难掩盖罪行的。
这种非蓄谋的突发案件,一旦被警察发现关键,较容易破案。
所以,我相信歹徒们有很大可能被抓住,并受到法律惩罚。
当然,因为英国没有死刑,尤其可能有歹徒未满16周岁,所以判决结果不一定能让大家感到满意;但至少直接参与谋杀的几个成年人会被长期监禁,其他歹徒少年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为首者年纪较大,可能是终身监禁。
这些人的下半辈子,多数要在监狱里度过了。
也许这能让大家心情好一点。
以上是我个人推测,欢迎指正。
恐怖片的精髓在于激发人们共通的对未知和不确定事物的恐惧感。
这样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生孩子、死亡、走夜路、幽闭空间、婚姻外遇、朋友被判等等,但这些恐惧,往往仅仅针对个人特定的经验,算是小儿科。
能把题目做大一点演变成社会问题的,往往针对某种原罪,弄出某种因果报应,比如《隔山有眼》(核试验问题)和《万能钥匙》(种族问题),这种算是时间线的恐怖片;另外一种就是针对特定地区,往往是边缘化的蛮荒之地,比如《恶魔的废墟》(拉美食人植物)和《恐怖地带》(非洲传染病),这种算是空间线的恐怖片。
这两种都是对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罪孽的揭示和批判。
但是,能把题目做到最大的,却不是把恐惧放进历史和荒野,而是拉回来放到我们身边,这样的恐惧既是整个社会的,又是每个个人的,《伊甸湖》无疑在题材的切入点上非常犀利的捕捉到了最要害的恐怖感——人性的野蛮。
这种野蛮既不是泛黄的历史教科书里的八国联军,也不是远在非洲的深山老林,这种野蛮在每个人心里。
虽然《伊甸湖》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一个类似蛮荒的乡村野外,一群比较粗俗愚昧的人群中间,但是就像各位观众引发的共鸣一样,我们每个人儿时也许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暴力险境。
也许它就发生在最发达最文明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许就在你的小学或者你孩子的小学附近转角的小巷子里……广东开平中学女生暴力轮奸视频、摸奶门、马家厥案、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在今天何其繁荣文明的中国和美国,仍然此起彼伏的不断发生,一次次提醒我们:虽然高楼林立,虽然汽车洋房,虽然民主法治,但野蛮从未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远离我们。
人心的改造与进化,在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清零重起,好像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是这个社会走向文明永无止尽的命题。
对于人性的野蛮,《伊甸湖》兼具现实感和含蓄象征性的故事远胜过概念化和直白夸张的《天生杀人狂》和《杀死比尔》,它类似寓言一般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无知不羁的孩子,大人(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面对野蛮,文明的人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无疑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也许很多人会说,那些孩子很坏,是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呢?
这仅仅是特定地区、特定社群的愚昧么?
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周遭的别人的孩子呢?
我们是如何言传身教的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更为纠结。
看《伊甸湖》就像看《飓风营救》一样,在导演的调教下,观众很自然的群情激奋,于是很自然的与故事中的正义者一道“杀红了眼”,对那些恶棍,恨不得虐杀之而后快。
但是静下来一想,这跟那些孩子为狗报仇而虐杀男主角,又有何不同?
有人会说,善良的人对待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心存怜悯,只会死的更惨,只有以暴易暴,甚至比坏人更坚定果决,像《不可饶恕》里的伊斯特伍德一样,手起刀落,才能让善良者生存。
可是使用暴力之后生存下来的善良人,还是从前那个善良人么?
也许《伊甸湖》里的男主角在湖边被一群后到的小孩子打扰时,过去热情的打个招呼,送上点小吃或啤酒,称赞一下小狗,聊聊摇滚乐,给孩子们一个友善亲和的印象,不要一副自扫门前雪、得理不饶人、大人训小孩、好像这个沙滩天然就是自己的口吻,看到有小孩在,行为检点一点,不要那么惹火,不要得意忘形的抱着女人跳水里,或许那群孩子也就不至于偷他的车,也就没有后面的死狗和死人的事情发生。
野蛮从未远离,且无时无处不在人心里威胁我们。
以恶灭善、歼灭肉体、摧毁文明或许如山倒般轻易痛快;但是以善驯恶、改造心灵、重建文明却如抽丝剥茧般,需要耐心、细腻、宽容和灵性,需要深入人心的力量和悲悯。
我不在英国,但在澳洲。
我记得我刚刚来这里的时候,房东老太就给我说,这里的犯罪多,英文法律太轻。
之后我搬去一个治安很差的区,有晚上8点就在我家门口被抢的,有晚上在路上无缘无故被打的,肇事的就是这些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有白人,有黑黑的那种,有黎巴嫩人,越南人,当然估计也有我们华裔的。
千万不要低估这些小孩, 每当我们这里放学校春假 秋假的时候,犯罪率就会上升,因为那些小p孩放假了。
真的很想把这些孩子狠狠打一顿,真的。
不写一段评论可能会失眠。
这是一部不应该是晚上看的电影,更不该晚上独自看完!
甚至我在打分的时候都不敢打力荐!
因为实在是太恐怖了。
这种恐怖是因为犯罪的都是身边的普通人,那些大人和少年,每天向你微笑拉家常,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人性的阴暗呢?
跟《田园下的罪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个小集体,都是青少年犯罪,都是大人纵容下的犯罪。
通篇都是封闭式犯罪,男女主角都在无人的森林公园里逃亡,气氛一直压抑到最后,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舒一口气!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大人的态度,接手孩子的罪恶,恶的起源,恶的延续,体现的淋漓尽致。
罪恶的种子,原来早就种下,世世代代,生长发芽。。。。。。
有几个细节,大家已经提到,这里我就近贴下来: 1.女主角是一位老师。
2.男主角驾车前往Eden Lake的途中,广播里的播音员说:“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所以提倡父母们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的建议,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支持。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3.到达小镇时准备停车,恰好有辆车走了有空车位,然而就在男主角准备停车的时候,前面来了一辆车抢先停了那个位子。
下车的似乎是的父母。
4.男女主角在森林里碰到的小男孩对他们说他妈妈不让他和陌生人说话。
5.男主角在餐馆里对服务员抱怨那几个小男孩干的坏事,得到的答复是他不是我家的小孩。
6.男主角经过布莱特家时想下车向布莱特的父母告状,留下女主角在车上。
后来布莱特的父亲开车回来因为女主角把车停在家门口未能及时移开开口骂女主角“蠢货”。
7.女主角最终返回小镇时,镇上正在欢聚,放着音乐“Please believe us we ain't ever gonna be respectable" 8.在布莱特的屋子里,布莱特评价自己的狗-它对陌生人不友好。
9.布莱特父亲要对付女主角时,有人来劝阻,布莱特的父亲说“我们顾好自己就行”。
另外我补充下,开头第一晚上到镇上,男女主角看到一个妇人对待小孩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一巴掌打过去。
女主角醒过来后,旁边看护她的妇人看到戒指,说好漂亮是不是丈夫送的,并伸手想触摸的样子,感觉很贪婪。
女主角一进厕所就看到有两人正在做爱,由此可见性的放纵。
克莱尔的父亲说的那段话和打了另一个家长那一段,同克莱尔把其他孩子一起拖下水的方式一样。
还有片中对那个佩吉的女孩描写很有特点,那个女孩的出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很惊人的粗口,而且一直面无表情,与克莱尔一样冷酷无情,好像是克莱尔的小女朋友,直到后来亲眼看到克莱尔打死同伴才露出害怕的样子果断逃走。
这个小女孩的母亲后来听到孩子的死讯,哭着说,他们只是孩子!
这句话很点题。
关键是,他们是谁的孩子?
如果性与暴力,自私与贪婪充斥着孩子生长的环境,教育出罪恶阴暗的孩子,身为家长,只是一句他们只是孩子就可以推脱吗?
就可以自私到包庇自己的孩子对受害者处以私刑?
小镇是一个缩影,而整个社会,整个教育形式,其实也是病态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为人父母,真的要有资格,颠倒是非,扭曲的人格,真是可怕!
小团体以相互之间独立平等的个体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友谊为主,以玩乐、欺凌或者其他共同经历作为团结对外的基础。
在这个模式下的组织,是真正拥有、讲求兄弟义气的时期,因其是组织团队一致的需求。
而独裁制度下的团体,规模较小则表现为独裁者的显著,规模较大的,则以组织化、等级化严密为表现。
独裁者以共同犯罪的道德恐惧,或者直接的死亡、暴力威胁作为其组织化的核心。
代替了小团体的义气为先,一致对外。
尤其是当帮派出现不合,组织松散的时候,独裁者的镇压将是最为严酷的。
独裁者对于违令者、背叛乃至是不合的沉默、犹豫者表现出相同的严酷。
因无论何者,都是对组织严密性的挑战,对独裁者控制的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小团体与独裁能够并存。
那就是,数个独裁者,杀人犯的结盟,他们一致对外的剥削、杀人、欺凌,而不会因为任何手段的过激导致其中一人心生退怯,影响团结。
他们相同的行径、风格或利益,使得他们不会产生目标上的分化,而只有权力、利益分配的问题。
也就是今天所谓的“集体总统制”。
电影中的孩子最初是学园式的,成员之间还存在一致对外欺凌的平等。
直到事件的发展超出一些人的承受能力,使得团队出现分歧,成员之间不再团结。
哪个原先本就爱现的人,充当了其团队的组织者,将成员一个个拉到与之相同的道义谴责之下,且以凶狠来作为巩固组织的唯一手段。
在这里,这个团队的性质从原先的学园式变成了真正由领头者控制的帮派。
而最后这个帮派的解体,则是由于一个孩子的死亡,对同伴死亡的惊恐使得帮派再度分裂,而领导者仍以加倍的凶狠作为恐吓,恐吓无效之下,为了维持组织,维持自己的权力,为了掌控一切而杀死了另一个同伴。
这时,一直以来支持领头人的女孩,也由于独裁者的暴走而出走了。
原因是专制政体下的杀一儆百,对这个团体而言,对死亡,尤其是团员的死亡感到生涩、背叛最初的兄弟义气,完全不念旧情。
且人数稀少,缺少其他恐吓对象,从而使得女孩感到更为直接的威胁,从而出走。
《伊甸湖》(Eden Lake)是继《黑暗侵袭》(Descent)之后英国恐怖片中极有回味的一部。
恋人Jenny与Steve来到美丽的伊甸湖度周末。
湖滩上有一群胡作非为、大声喧哗的无礼少年。
一番口角冲突过后,二人发现车胎被那群孩子扎了。
Steve换好备胎,两人开车到镇子里吃饭,碰到那群孩子骑着自行车,继续骚扰二人。
小饭馆的女招待听到他俩抱怨镇子上孩子们粗鲁无礼后,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还莫名其妙的说:“不是我的孩子!
”二人回到湖边继续度假,却发现包丢了,里面有车钥匙、电话和钱包。
二人欲徒步回小镇求助,半路却被那群孩子们开车追逐。
从此,这对恋人彻底陷入噩梦,两个大人被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像狗一样穷追猛打,狼狈不堪。
这群孩子并不把人命当一回事,为首的甚至有不把二人整死不罢休的架势。
有个小孩害怕,退缩,就被大孩子逼着,签“投名状”似的被迫伤害他人。
电影的重点主要是两人在伊甸湖附近的森林逃亡的过程,属封闭空间系恐怖片。
但二人第一天后回镇子吃早饭那一段情节尤其重要,因为它给出了这群孩子从人变为恶魔的原由:魔鬼般的父母与家庭。
孩子中为首的这个父亲十分凶恶,平时对待他的态度恶声恶气,动辄大呼小叫,拳脚相加。
正是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才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会了暴力至上的生活态度,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雄霸一方的制胜法宝。
他在父亲面前表现得越顺从,在别人面前就越凶神恶煞,心狠手辣。
可见一个bully(欺凌弱小者)人格的养成跟他日常观察、经受的家庭暴力(肉体暴力与精神暴力)分不开。
当然并非所有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小孩都会成为bully恶性循环,能不能当bully,还取决于孩子天生的性格和他的体力。
影片里有两个性格懦弱的孩子,一个是那群烂仔中的小个子,另一个是常被欺负的好孩子,在Jenny逃跑的过程中偶遇。
第一个孩子年龄小,胆小怕事,其身体发育条件决定他永远也不可能称王称霸;但他崇拜武力,也认为暴力是切实有效的雄霸天下之法。
既然自己无法称霸,那么就抱棵大树好乘凉。
他自己本来是不敢真干什么杀人越货的坏事的,但加入了犯罪团伙,也就由不得他心里仅存的那一点点良知或懦弱了,他被逼着伤害Steve,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第二个懦弱的孩子成日里被这群坏孩子欺负,他憎恨他们,但他更惧怕恶势力。
他不是没有良心,甚至可以推测,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除暴安良的英雄,但由于自己条件有限,同时对方的恶势力太强,为了自保,他也只好睁眼闭眼,甚至不情愿的辅助了犯罪的发生。
基本上,这个镇子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孩,都是被诅咒的一代。
他们从野蛮无知的父母处继承了恶的基因,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的父母完全不明白“教育”为何,这个镇子就是暴力至上的化身。
电影的结尾非常恐怖,不仅视觉上,心理上也一样。
这些孩子们今后长大了,就是今天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下一代则会成为过去的自己,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这部恐怖片有一点德国电影《白丝带》中所探讨的暴力起源的意味。
当然这是恐怖类型片,以惊悚视效为主,背后思考为辅,更谈不上所谓“出路”的问题。
【少年犯罪系列】《伊甸湖》:暴力的源起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丝带》:暴力的养成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如果把某卫视《变x记》中所有变形前的主人公组成一个组合,那么不用给他们武器,他们就能赤手空拳的血洗全世界,清除全人类。
如果你曾看过这个节目,你可能会和我一样想不通,为什么这群少年对这个世界有着如此大的怨气?
他们无一例外的来自城市中相对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前途不愁。
不需要费太大劲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用很好的成绩就会有条不错的路在他们毕业之后铺在脚下。
可能当一切都来的太容易时,一个人就会开始情不自禁的挥霍。
他们看谁都虚伪,只有自己最真实,他们不屑于一切体制、规则、法律。
学校,父母都是他们急需挣脱的枷锁。
他们弄啥弄不会,干啥啥不成,没了父母财力的支持,就是一堆堆毫无生存技能的毛毛虫,而他们放佛看不清这事实,一个个感觉自己狂拽炫酷吊炸天,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无感恩之心。
永远拎不清轻重,一句话不合适,说爆发就爆发,说干架就干架,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不分人物。
你站在他们身边,都能感觉得到他们身上蒸腾出一股股的黑色戾气,随时要担心自己会被他们的怒火焚烧殆尽。
之所以看这部电影能想到《变X记》,是因为电影里也有着这么一群要命的熊孩子。
真的是 ——要!
命!
如果有如果的话,这本将是一次非常完美的旅途.男女主角在风景秀美人迹罕至的伊甸湖畔,搭个两人份的帐篷,准备好两人份的早午晚餐,白天就搽好防晒霜晒太阳看书,晒热了就在湖里游会泳,游饿了就一起钓鱼然后烤来吃.吃饱了就一起钻进帐篷做爱做的事,做累了就相拥小睡,梦醒了就一起爬出帐篷肩并肩看星星,随便说着一些有的没的话。
最动情处,男主角可以深情款款的摸出口袋中的钻说那句最老土但每个女人都最爱听的情话:“Will you marry me?”如果这旅行目的地不是一个与世隔绝未开化的风景区,如果这里没有一群处于青春期的熊孩子,如果这群熊孩子不是被曾经同样是熊孩子的父母养大。
如果这对情侣没有和这群杀伤力极大的熊孩子不期而遇……如果有如果的话。
这部电影带给我极深远的恐惧感,是真的看完觉得浑身发冷的电影,不是害怕,而是后怕。
鬼怪电影再恐怖,那种恐怖在看完电影回到现实的当下就截止了,你明白你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可怕经历。
但是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是真的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原装重现,尤其是我通过看《变X记》知道,这世界上不可理喻的熊孩子原来有那么多。
他们不仅在电视里存在着,也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
来自无知者的暴力往往令人惊悚,他们骨子里散发着毫无道理的恶意,随时会对身边人进行没有原因的伤害,而这些往往是最令人害怕和无法防备的。
可他们还是孩子啊!
恰是这些最不可能犯罪的人所做出的罪行,令人齿冷,心寒,毛骨悚然。
一场惊悚换来两个警示:1.远离不开化的风景旅游区,2.远离处在青春叛逆期的熊孩子。
目前在加拿大开便利店。
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所有的顾客中,青少年是最差的,偷东西的,乱拿乱放的,说话不客气的,冒充成年人骗烟的,全是青少年,所谓的teenagers。
还有,有学不上在家天天上网的。
不过好在加拿大人胆子小,干得也都是小打小闹的事情。
当然,遇事主要也是能省一事就省一事,作为外国人在此地尽量不惹麻烦。
当然优质的青少年更多些,讲礼貌,做事周到。
根据观察,还是跟父母家庭有关系。
有色人种表现普遍好于白人,大约与我心态一样,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移民。
看这部片子里就总是想起周围这些问题少年们。
还要想一想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会怎么办。
加拿大人那么喜欢露营、徒步,有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片中男主人公犯了几次错误。
就像女主一开始在沙滩上说的,换个地方得了,沙滩这么大。
之后女主也说了好几次leave it。
听了就好了,就没这部电影了。
还有,越是闭塞小地方的人越是彪悍不讲道理,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旅游尽量选择优质目的地。
“去非洲度蜜月”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不知在哪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看的过程中几次想退出不看。
看完果然抑郁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才来看的这个电影,电影确实好虐心,因而在看部分情节的时候忍不住快进了。
看完之后,感觉这个电影拍得挺有意义的,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 试着了解一下每个地方的下限,避免因为天真而受伤害。
@Lain 的影评中有这么一段话,“英国也有南方北方之分。
片中的人都是英格兰北部人,约克郡、兰卡郡之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由于是以重工业发家,所以在英国人心中都是些脏乱差的地方,于是两个操标准伦敦音的人来到的脏乱差的北方,被殴打致死。
”两个来自大都市的上层人士,来到了一个没有下限的地方度假,却因为自己对这个地方人下限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做错了什么吗?没有。
在普通人当中来讲,他们容忍度算是平均水平——别人惹了我,心里不爽,骂下娘。
那他们为什么最终还被殴打致死?
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地方底层人士的下限在哪。
同样剧情还有另一部电影《无人区》。
事业有成春风得意的律师刚打完一场官司,因为薪酬的问题小小的冒犯了一下鹰贩子,结果就被鹰贩子列入了黑名单,最终死去。
他做错了什么吗?
没有。
他只是在文明的大都市生活久了,不了解这个新疆底层人士的下线罢了。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试着了解一下每个地方的下限,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这个世界上总存在那么一些垃圾,有人将其归纳为”垃圾人定律“:“许多人就像“垃圾人”。
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充满了负面垃圾: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不满足、抱怨、比较,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和充满了失望。
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们身上丢....”“遇到这种垃圾人,忍就忍了吧。
试着了解一下每个地方的下限,没有必要和这种没有下限的人计较。
翻了大部分人的短评和影评,看到很多朋友一直在讨论男女主角智商低,本应该怎样做就可以自救。
但是这部影片导演想灌输给观众的是这帮没有家教的孩子到底有多凶残,所以这对男女的悲剧+绝望式结局是注定的。
许多人看完影片后不想再看第二遍,也许这种非超自然现象的现实恐怖片才真的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惧。
看到结局后,突然想起片头男主开车时收音机里的广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尊重,所以又把电影大概的看了一遍。
第二遍看后,却发现里面埋藏了很多恐怖的伏笔和细节,因此绝望的结局是在所难免的了。
伏笔与细节:1.男主在驾车的途中,广播里说道:“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但是仔细看后可以听到这一段广播来自几方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其中有人说道“我家的八岁孩子也不愿去学校,让你的孩子去上学 这是少数人的做法”,尽管有的父母支持,部分父母仍然会把这不当一回事儿。
2.两人到达小镇宾馆时正好看到有辆车开出去有个车位,但是前面突然来了一辆车抢占了,插队停车的人下车后便与那些孩子打招呼,由此可见当地居民从大人这里就不是很礼貌。
3.在男女主角坐在酒店院子里喝酒时,看到一位家长因一个孩子抢了另外一个孩子的东西,直接扇了一个孩子耳光后又凶神恶煞的看着女主,也可以看到当地人除了不礼貌根本也不会家教
4.开进林场之前,广告牌后面写着Fuck Off Yuppy Cunts,男女主角在城市里居住,也算中产阶级了,从这一刻起,正是噩梦的开始。
5.男主在餐馆里对服务员说那些孩子把他得车胎扎了,服务员很生气的说那不是我家的小孩。
希望这个服务员真的不是这些孩子的家长。
而不是撒谎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
6.男主开车经过布莱特家后下车向布莱特的父母告状,在二楼布莱特的房间里,电脑在公然的显示色情网站的页面,好像也在下载影片。
墙上也有日本武士道这样的图画。
色情和暴力充斥着房间。
这也不难看出布莱特会拿望远镜去看珍妮。
下片儿中
左上角日本武士道的图片7.男主下车的同时把女主留在车上,后来布莱特的父亲开车回来因为女主角把车停在家门口挡道骂女主角“蠢货”。
8.在事件不可收拾时,同伴想要报警,怕自己入牢,布莱特发疯似的把同伴殴打致死(我觉得是给打死了),这种强硬的攻击方式与结局布莱特回到房间关门时看到的WWF摔角运动员相呼应。
门上WWF的运动员
太TM狠了9.女主误入魔窟后,房间里的大人其中有2位女性是在之前出现过的,一个是扇耳光的女人,另一位是餐馆的服务员。
即使是女人,但她们并不善良。
左边第一个,是开始扇儿童耳光的女人
餐馆里的服务员10.我觉得最讽刺的就是这2个镜头,往往都是大人映射出孩子的样子,而这部影片方向却相反,按照故事情节发展,镜头时间先给了孩子,在结尾处才给了大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他们是一对父子吧
11.在女主彻底凉凉之前,男人们进入卫生间后,镜头特意给挂在墙上的日本武士刀留了1-2秒的特写。
在如此场景下,观众们看到刀的最直观感受肯定只有暴力,刀预示了女主悲剧的结局,也暗示了观众这个家庭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基本上都会用暴力去解决,就如同影片中父亲唯一一次在“教育”自己的混蛋儿子时,只有打骂。
唯一一次的教育,也许只有这次儿子才是害怕的
在父亲挟持女主的镜头后面还有一把手枪装饰12.最后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镜头了,布莱特删除录像,毁灭证据,但是拿出手机和放回兜里的动作却如此自然,相当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戴上战利品墨镜,照照镜子,还是很酷的。
面对以上如此精心设计的伏笔和细节,那对情侣不凉凉,天理难容了。
当然,我同样也希望这些暴徒终将会被绳之以法!
《论英国足球流氓的养成》。看来我对英国人印象不好还是有原因的啊~
这个太恶心了。。。
一开始觉得情节挺脑残的,还有一帮脑残的孩子和脑残的女主角,可是越看越可怕,尤其是结尾。世界上最恐怖的是人心,尤其是一帮孩子,让我不禁想起了《白丝带》。
结局是有多现实多可气
她为什么还相信那个镇里的人啊
纯粹一教育片,告诉我们找个胸大无脑的女朋友就是这种下场。
为什么不早打手机,傻啊你
垃圾电影,真的很差。不好这口的千万别看。如果不小心坚持看完了,不妨加看一部片子,叫“我唾弃你的坟墓”(对,十大禁片之一),想省时间就直接跳到后半段,女猪脚报复施暴者,以暴制暴,如此一来,憋屈的心能舒坦点。
本来想放松一下的 结果看了这么个傻逼电影!!!! 欺负弱者有意思么?拍的再好也只给一星!!!!!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后面几乎每一分钟都不浪费,剧情的发展不算出人意料,但是很真实,当女猪想尽办法逃走,我都看得很紧张.故事设计这样的结尾比较发人深省,反映青少年问题放大成社会问题,当受罪者惩罚施罪者,受罪者就成了施罪者.如此循环无休止,PS:女主角Kelly Reilly好演技
法叔太惨..杀了一条狗就死翘翘了
怎么两个成年人会蠢到这种程度
比什么都可怕的还是人性,挺简单的一个片子,验证了两条旧道理,“穷山恶水出刁民”和“上梁不正下梁歪”。
让人更毛骨悚然的是豆瓣影评下面的回复
如果我身临其境 绝不手软 一个字 杀
超级恐怖
生活里也碰到很多小孩子..这幅德行..父母还很得意..说我孩子多厉害..多厉害..
B/从湖畔的熊孩子硬是上升到了人类逃不出的伊甸园,对善与希望的想象恰如给孩子戴上的白丝带。对权力关系和暴力起因的描绘其实很贫瘠,更多的是引诱观众进入道德俯视和复仇的愉悦之中并最终达成反思。家长的阶层设定莫名诡异。BTW这大概是《雌雄大盗》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以及一万个心疼法鲨。
给观众一种真实感,不做作,不吹嘘
结局没有大快人心,跟万能钥匙一样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