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开始,金永树给检察官讲述事情的真相。
年老的金永树罹患了痴呆,记忆不断被遗忘。
于是,他开始录音和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记忆。
金永树从小生活在父亲家暴的阴影之中。
一次放学归家,金永树看到自己珍爱的白色球鞋上,被父亲弄的沾满了泡菜酱。
在父亲的毒打之中,金永树奋起反抗,用枕头捂死了父亲。
金永树将父亲的尸体装入麻袋,埋进土里。
忐忑不安中,金永树却始终没有等来警方的逮捕。
在这之后,金永树产生了成为正义杀手的想法。
他不断地杀害着“社会渣滓”们,执行属于自己的正义。
奴役他人的酒鬼,恶毒的放贷人,残害小猫的女人……金永树将渣滓们的尸体埋在了一片竹林之中。
一次作案回家的途中,金永树意外发生了车祸。
车辆翻滚,金永树伤到了大脑。
手术过后,他切下了半边的脑子。
在那之后,金永树便不再作案了。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痴呆症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一次工作的意外,因为遗忘,身为兽医的金永树不小心害死了一只患病的小猫咪。
于是,金永树开始使用录音机记录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一次大雾之中的意外车祸,头发灰白的金永树偶遇了另外一个杀人犯闵泰居。
金永树开始追查闵泰居的踪迹。
他将自己看到汽车后备箱装有尸体的事情,报给了警方。
金永树想要借助警方的力量,解决闵泰居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失控局面。
闵泰居是一个警察,他轻松化解了金永树的指控。
因为从小生活在警察父亲的恶意体罚之中,闵泰居逐渐形成了反社会人格。
他喜欢使用暴力,残害他人。
最近几起连环杀人案,就是闵泰居所为。
金永树决定亲自动手,追捕闵泰居,彻底解决这个连环杀人犯对自己女儿金恩熙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威胁。
依靠着杀手的直觉,金永树找到了被闵泰居遗弃在池塘之中的女人尸体。
然后,金永树进行了匿名举报。
尸体就这样被警方发现了。
痴呆症状越发严重,金永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才是最近杀害那几个年轻女孩的凶手。
与此同时,闵泰居也产生了嫁祸金永树的想法。
闵泰居本想去店里找到金永树,却没想到意外遇到了他的女儿金恩熙。
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闵泰居成为了金恩熙的男朋友。
开车的路上,金永树看到女儿挽着一个男人手臂。
此时,他竟然忘记了闵泰居的模样。
金永树上前询问,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究竟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男人。
痴呆症越发严重,金永树的记忆一直在真实与虚幻之中不断循环。
为了保护女儿金恩熙,他强迫女儿去往姐姐的修道院暂住。
记忆越发混乱,金永树跟踪闵泰居,并从他的家中找到了杀人的录像带。
将证据交给警察好友后,金永树希望警方可以保护好自己的女儿,逮捕闵泰居。
然而,闵泰居却忽然告诉金永树,他的姐姐早就去世多年。
记忆再次错乱,金永树发疯似的开车赶往修道院。
却发现,那里竟然早已荒废多年。
金永树忽然回忆起来,自己的姐姐在很多年前,就在家中上吊自尽了。
难道说,自己记忆之中的那个一直在修道院中祈祷的姐姐,是虚构的吗?
金永树此刻彻底混乱了。
金永树的脑海之中出现了自己掐死女儿的画面。
他分不清那到底是真是假。
虚构出来的姐姐,与记忆之中的妻子重合。
金永树回想起来,年轻的时候妻子出轨,然后自己就把妻子和情夫两个人都带到竹林中掐死了。
此时,金永树觉得,女儿可能也是自己虚构出来的。
正在准备自杀之时,录音机中传出了意外录制到的女儿的声音,还有闵泰居威胁的声音。
金永树终于想起来,女儿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女儿当时是被失忆的自己送到了闵泰居的车上。
将录音放给警察好友后,金永树开车寻找闵泰居藏匿女儿的地方。
另一边,将金恩熙捆绑起来后,闵泰居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悲惨经历。
为了保护母亲反抗父亲,闵泰居拿刀捅向父亲。
母亲用熨斗从背后阻止了他。
拼尽全力想要保护的母亲,却背叛自己,选择站在了父亲的一方,闵泰居彻底崩溃了。
从此,闵泰居变得厌恶女性,并且逐渐开始残杀女人取乐。
就在金永树找到被捆绑的女儿之时,他又犯病了。
金永树满脸歉意的询问闵泰居自己在哪里。
见状,闵泰居感到不可置信又非常好笑。
打斗之中,金永树杀死了闵泰居。
事情结束,警方迟迟赶来,抓捕了金永树。
竹林之中多年前的尸体,也被警方挖了出来。
然而,警方并始终没有找到闵泰居的尸体。
这次事件之后,金永树的女儿失去了记忆,并且换上了失语症。
金永树则被带到了疗养院。
因为起诉时效已过和老年痴呆症的缘故,金永树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时,新闻之中报道着警方对闵泰居的通缉令。
几天后,金永树改头换面,穿戴整齐,离开了疗养院。
…… 反转来了!
反转来了!
反转来了!
…… 镜头之下,金永树脱下穿反了的白色球鞋,记忆之中的一幕幕不断闪现。
那天大雾,闵泰居开车撞到了金永树的车子。
闵泰居发现金永树车子的后备箱中,流出大片血迹。
于是,闵泰居开始同金永树的警察好友一同追查。
警察好友其实早就怀疑金永树就是十七年前的那个连环杀人犯。
而且他觉得,最近的案件多半也与金永树有关。
通过女朋友金恩熙的透露,闵泰居找到了竹林中的尸体。
警察好友将金永树约到了林中一栋废弃的屋子,然后叫了支援。
他本想留给好友金永树一次自首的机会,却因此葬送了生命。
闵泰居抵达废弃居所,长官已经被杀害了。
打斗之中,金永树又将闵泰居杀害,后将尸体连同车子,一起沉入湖底。
电影看到最后,一切方才明了。
闵泰居真的只是一个正义的警察,而金永树才是从始至终的杀人狂魔。
金永树的叙述,真真假假,骗过了多数观众,也骗过了警察。
闵泰居的悲惨经历,应该是金永树的经历才对。
那天晚上,金永树反抗父亲的家暴,拿刀捅向父亲。
母亲却拿着熨斗从背后阻止了他。
从此,金永树变得厌恶女性。
后来,金永树犯下了一连串的杀人案,却一直逍遥法外。
多年后,杀死了妻子和情夫,归家途中的金永树出了车祸。
手术过后,金永树切掉了半边大脑。
后来,为了养育女儿,金永树不再作案。
十七年后,金永树再次犯案。
一次车祸,闵泰居发现了金永树后备箱中的尸体,于是便开始与早就怀疑金永树的长官一起,探查真相。
为了消除隐患,金永树决定,装作老年痴呆,将近段时间杀人的罪名,嫁祸给闵泰居。
于是,他编造出一段似真似假的“真相”。
全片的关键,就在于老年痴呆的谎言。
因为老年痴呆,所以警方不得不相信金永树那漏洞百出的“真相”。
毕竟,当事人只剩下了金永树一人。
警官被杀了;闵泰居人找不到了;金恩熙也失去了记忆,患上了失语症;金永树又是个记忆错乱的老年痴呆。
因为“老年痴呆”的借口,金永树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仅仅只是付出了女儿失语的代价,金永树成功消灭了两个知道真相的警察。
而且,反正金恩熙不是自己亲生的,受点委屈也没什么。
金永树,一个阴险狡诈、杀人成性的恶魔!
未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将会死在他的手中。
写两句自己的拙见。
前方剧透预警。
起初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觉得结尾无非是主角金炳寿又一次失忆,忘掉了自己已经杀掉了坏警察。
但后来拉片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解释不通的细节。
首先,结尾检察官给金炳寿出示的日记中写的是闵泰周“这家伙是杀人凶手”,这里显然是在指控闵泰周是杀人凶手。
但是影片中段,为了嫁祸于金炳寿,闵泰周明明已经修改过他的日记,虽然画面里显示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来分析,闵泰周一定会浏览全部日记,把所有不利于他的指控全部删去,不会删掉一处留着一处,这显然很弱智。
再加上金炳寿会失忆,所以他不会将日记改回之前的内容。
这一点明显的矛盾,让我开始怀疑坏警察闵泰周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
在拉片过程中,注意到一件很重要,影片却没有给出解释的地方。
金炳寿的姐姐为什么会自杀?
在影片中后段的地方,我们得知去当修女的姐姐其实是不存在的,都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这一点的真实性通过女儿恩熙的话得到了证实。
而就在这之前,姐姐的幻觉曾经出现在金炳寿的家中抱着弟弟痛哭。
紧跟着下一个镜头给了门口的两双鞋,在这部电影中,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意象。
而对于剧情的分析,毫无疑问也要从鞋入手。
这里,左边显然是金炳寿的白色运动鞋,右边是姐姐的红鞋。
而影片开头,金炳寿的父亲实施家暴的地方,也有两个镜头给了门口摆放的鞋。
上图是第一个镜头,是在金炳寿回到家之前,此时家中有三个人,父亲、母亲、姐姐。
图片中能看到三双鞋,摆放杂乱,象征着复杂危险的家庭关系。
中间的靴子是父亲的,当时的姐姐应该还是小孩,按理说不会穿的太成熟,所以右边的红鞋应该是母亲的,左边的蓝鞋明显是小码,属于姐姐。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中间的位置也象征着所谓的“一家之主”。
这一点从下面这张图片也能看得出来。
这张图是第二个鞋的镜头,发生在金炳寿杀死父亲之后。
杀掉了父亲的金炳寿性格开始转变,从之前的懦弱变得更加强势,“一家之主”的位置也留给了唯一剩下的男性成员。
这里能看到鞋的摆放变得很整齐,再加上图中的台词,显然,这一家子开始了一段很和平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是看不出姐姐有任何值得自杀的理由的。
再回到这张图,姐姐抱着弟弟哭时门口的鞋。
姐姐的鞋和多年前母亲的鞋是类似款式的,再加上姐姐近乎于母亲般的拥抱方式,金炳寿显然把姐姐这个形象当做了母亲,而一个成年男性为什么会把不是母亲的人当作母亲,从其身上获取一种类似于母爱的关怀?
原因很简单,金炳寿从小就母爱缺失,没有从真正的母亲得到足够的母爱。
再回到影片开头父亲施暴的段落,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金炳寿刚刚到家,看到家里一团乱,镜头给了一个全景后,马上接金炳寿的第一人称视角。
你可以看到镜头由下到上,扫过散落一地的饭菜,最后停到的是母亲手上拿的一只崭新白色运动鞋,和另一边父亲枕着的另一只沾了泡菜汁的白色运动鞋,根本就没看母亲一眼。
(PS: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日记中所记载的“泡菜汁”显然更像是母亲或姐姐的血迹,而运动鞋应该是父亲用来施暴的工具,是金炳寿的记忆模糊,才把血迹当做了泡菜汁。
)
而在日记中,记载的也是鞋被弄脏和姐姐的瑟瑟发抖。
这里按照正常的逻辑,一定是应该更在乎家暴第一受害者,也就是母亲的安危,而不是一双运动鞋是否被弄脏,而仅仅由于运动鞋被弄脏就杀掉父亲,这个动机显然也不成立。
这里我能想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金炳寿的记忆在作怪,他的记忆每提到和母亲有关的地方就开始闪烁其词,影片从头到尾提到母亲的地方少得可怜,完全比不上姐姐的戏份,关于母亲之后的交代也几乎没有。
说白了,金炳寿不记得母亲了。
人会失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解释是,选择性失忆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人会本能的忘记潜意识里不愿意想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对其伤害很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再回到修女姐姐抱着弟弟那一段,姐姐说的台词是,“就这样总忘掉记忆,会回到15岁之前啊,善良、无比单纯的我弟弟”。
这句话虽出自假想的姐姐之口,但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说这句话的主体换成母亲。
也就是说,母亲希望儿子回到某个时间点(15岁)之前,这个时间点,不用明说也知道,就是金炳寿杀父之前。
换句话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亲。
结合金炳寿杀父之后的经历,能看出他在杀父后明显性情大变,开始频繁杀人,杀掉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并乐在其中。
这显然与母亲的意愿相悖。
而每天朝夕相处之下,母亲和姐姐有很大概率已经发现了金炳寿杀人这个秘密,而金炳寿后来提到的“我们家开始有了和平”,应该就是从杀父到频繁杀人被母亲发现这一段时间。
前文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显然不是希望父亲还活着,而是把杀父这件事当成了儿子性格转变的导火索,希望没杀父本质上是希望儿子还是那个“善良、无比单纯”的人。
结合这些分析来看,真正的修女有可能不是姐姐,而是被儿子逼的无可奈何,又不忍心大义灭亲,索性一走了之的母亲。
而姐姐自杀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是金炳寿杀人,再加上母亲的离家出走。
金炳寿选择性忘记母亲,也一定和姐姐自杀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再提回坏警察闵泰周,回忆一下他杀人的原始动机是什么?
小时候遭遇家暴,为了保护母亲而杀父,又被母亲用电熨斗烫伤,从此恨所有女人。
再加上两个人的杀人手法都是勒死,这些简直和金炳寿的经历如出一辙。
很难想象编剧会把两个本无关系的角色的过往经历写得一模一样。
而金炳寿17年前终止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或者杀腻味了,而是因为得了老年痴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去杀人,另一种说法,他想杀却不能杀了。
在这样的窘境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一个和自己有相同杀人动机的,身处壮年的,身体健康的杀人狂,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地去杀人。
把自己对母亲的积怨全部发泄到其他女性身上,哪怕是无辜的女性。
只有当发泄的屠刀驾到了自己女儿的头上时,当事人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后面两个人的打斗戏,也可以看做是两个不同人格之间的斗争。
而结尾雪地的戏份,也许就是金炳寿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还在身体中觊觎着些什么吧。
一个杀人狂魔,17年前杀的最后一个人是自己出轨的老婆,但愤怒使他出车祸,车祸让他忘了下一个要杀的人是自己的非亲生女儿。
就这样稀里糊涂过了17年,女儿长大了,他患上老年痴呆症。
但嗜杀成性的他总怀疑身边那些离奇的凶杀案是他犯病时所为。
直到一个堪称完美偶像的警察出现在他眼前,在旷野中两人四目相对的一刻,双方竟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同为连环杀人狂魔,从此开启了两人间恶与恶的较量。
但恶与恶不同,有些是冥顽不灵的,有些却穷尽余生只为自我救赎…… 但问题是,世间有无“正义之恶”呢?
无论是在天国还是人间,邪恶始终都是制约正义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假如这股力量不复存在,正义便无立锥之地,或者正义的标签不复存在。
比如,七大堕天使之首卢西弗,专司傲慢之撒旦,因不甘屈于耶稣之下,拒绝向他行跪拜之礼,进而对耶和华不敬,因而被逐出天国。
卢西弗若不存在,天国无以论正义。
认同七大撒旦集于卢西弗一身说法的人,以为他基于傲慢而自黑暗中卷起战火,试图对抗神,但其实七大撒旦各有来头,皆为堕天使幻化而成的最古老的恶魔,其中有三位与神及神子有过交战,其性质若依人类历史观来看,皆为起义。
卢西弗与耶和华几乎打成平手,《新约》中记载,黑暗之子彼列与光明之子耶稣也曾有过恶战,也是几乎平手,最后一刻被耶稣打倒。
所以“正义之恶”是不存在的,世间只有以正义之名行恶的人。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从一开始就觉得主角和闵警官的人设和对立太明显了,后边会不会有反转,随着剧情推进好像失忆者版的飓风营救,直到最后主角出隧道把穿反的鞋换正,这画面和非常嫌疑犯里主角结尾从瘸子到正常人如出一辙,原来前面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的,他根本没失忆,阿尔滋海默症也是他给自己的人设,他编造的日记里唯一证明闵警官是连环杀人犯的证据就是录音机,而他恰恰用失忆把整个证据无效化,彻底洗白自己,再配合薛景求的演技,真厉害了。
掐脖杀手vs绳子杀手,不是双重人格乱斗,不是高智商罪犯装病,也不是连环杀手皇城PK,而是男主选择性记忆。
全片两层回忆叙事,男主前期设定像《嗜血法医》以正义的名义连环杀人。
影片一直在勾起观影者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最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节奏感控制的非常好,镜头语言及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叙事手法很高级,在老年痴呆所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里反复交叉叙事,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层层反转引人入胜,把父爱、痴呆、悬疑三种元素融合的非常好。
他从小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青年时期弑父、弑母,经历唯一的亲人姐姐自杀,结婚后遭到背叛弑妻,这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无差别连环杀人。
有次被追尾后暴露了身份,被小警察一步步调查,最后他为了掩盖真相把警察朋友和小警察全杀了,女儿从此患上了失语症。
这是一黑到底的悬疑片,让人细思极恐,前面大段的铺垫和烟雾弹都是扰人视线的,最后的反转是全片精华。
不过最后不管他现在是不是老年痴呆,他曾经杀了很多人这是事实啊,然而这样也能放他走?
还有警察朋友的尸体没有后续解读,诗歌班女人被杀死后尸检也没有,小警察沉尸于水底男主是怎么做到的?
综上所述这些证词全凭男主一人之言,警察们就无脑信?
“如果杀人是诗歌,那么照顾小孩就是散文,养育一个人比杀死十个人更有成就感”
电影有两个版本,上映版叫做Memoir of Murderer,导演版叫做Another Memory,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不是时长的问题,压根就是两个电影。
和一般有双结局的电影不同,本片的不同结局直接改变了对之前所有情节的解释。
在结局之前,两个版本有如下主要差距。
1 导演版里检察官的审问贯穿全片,上映版在结尾处才出现。
2 上映版中有一些金炳秀与女儿恩熙互动的场景,比如吃面、剪发,导演版中没有。
3 导演版中有闵警官暴力执法打死一个女人的情节,他念叨:“犯了罪,总要付出代价的。
”上映版中没有。
4 导演版中安警官带着几个新警察去采访金炳秀,上映版没有。
如果不看结局,这几个差异存在与否对情节没有太大影响。
可两个版本的结局截然不同,反过来看能发现安排这些细微差距的端倪。
上映版是一个温馨感人的R15故事。
父亲(金炳秀)曾经杀过很多人,一次事故让他得上阿兹海默症,他通过录音笔和日记来记事。
他撞上一个连环杀人犯(闵泰洙),直觉告诉他那就是近期连环命案的元凶,杀人犯盯上了他的女儿,他报警,杀人犯就是警察,连与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也不相信他的话。
杀人犯潜入他家里删他的日记,把杀人案嫁祸给他。
他随时都可能失忆,最后还是营救了女儿(虽然想起来不是亲生的),亲手杀死凶徒,最终完全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女儿去探望他,他望着她就露出了笑容。
影片到这里从情节上到立意上都是完整的,可结尾处金炳秀突然又开始内心独白起来,针管贴着脖子,一下子又回到了隧道口,转头却看到金炳秀。
我认为这里解释成多重人格是不合适的,会导致之前剧情的过度崩塌。
其实,金炳秀为什么会出现在隧道口,全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不妨看作另一个版本的预告吧。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刚才提到的四个不同点的含义。
1 导演版检察官的穿插表示全片都是金炳秀的讲述,而不是零视角的叙述,这是最后反转的一个重要前提。
2 上映版与女儿的日常戏份刻画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使得女儿给父亲的录音和最后的营救都有充分动机。
导演版没有这些,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在本质上并不融洽。
3 讲闵警官正面杀人,闵警官念叨的却是应该属于金炳秀的台词,正说明这段完全是基于自己幼时体验的想象。
4 与安警官关系亲密,安警官才会在最后想去劝金炳秀自首,创造自己跟闵警官商量的动机。
在情节相同的地方,由于结局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① 金炳秀的父亲是个爱打人的酒鬼,他杀了父亲,家里更安宁了,他便继续行使法外正义,杀掉各种坏人。
② 闵泰洙曾在父亲的手下救了母亲,却被母亲打了一熨斗,削平了小半个脑袋,从此他觉得女人都这样,成长为一个冷血杀手。
上映版中,两点都是真实存在。
金炳秀在出事故前行侠仗义,在杀死出轨的妻子后翻了车,从此间歇失忆,无法再杀人,直到见到威胁自己女儿安全的闵泰洙出现,他才打算重操旧业,最终也只杀了他一人。
导演版中,两点都是金炳秀的讲述,①的前半部分真实,而②是完全的虚构,闵泰洙是一个无辜的警官,想要保护他的女儿 ,金炳秀是唯一的杀手。
最后的X光片揭示出金炳秀才是少一块脑袋的人,也就是说当年他杀了爸爸之后,家里并没有安宁,他被妈妈打了,他于是失去了人类的感情,以杀人作为乐趣,靠失忆获得救赎,把邪恶都投射到别人身上,给自己虚构出父爱,支撑自己光明正大地活下去,一直到什么都想不起来的那一天为止。
在上映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两个杀手诞生的起因,形成对比; 在导演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杀手如何分离自己的记忆去构建另一个个体,两点都是真实与想象混杂。
荧幕上同样的情节,两种解释都很顺畅,都很巧妙,这也是这部电影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要拍两个版本呢,导演想告诉你,你愿意记住哪个故事就记住哪个故事,反正记忆是不可信的。
梳理了一下故事剧情感觉还是有疑点,就是不知道闵警官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是被男主在木屋里杀了之后,连人带车一起沉水库了。
按照时间线,以我个人想法梳理事件1971年 男主(金炳秀 后面简称金) 应该是在回家后发现父亲回来了(可能参军回来),父亲在家酗酒家暴,还把自己心爱的小白鞋弄脏了。
男主想拿回自己的小白鞋,弄醒了父亲。
酗酒的父亲不由分说打起男主。
忍无可忍的男主想杀死父亲,却被母亲前来阻止,母亲用熨斗砸伤了男主的头。
后面父母都被男主杀害,而姐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上吊自杀了。
(结合男主幻想的闵泰柱的讲述,头部拍片图可推断出)
后面男主其实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幻想姐姐还活着,并经常为自己祈祷,也为自己杀人找了“正当”的理由,清除掉一些坏人,认为杀人是有必要的。
之后便以持续不断的杀人,埋在竹林中。
最后一次杀人是在17年前,女儿恩熙还小的时候,男主杀掉了出轨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并让男主怀疑女人是否是自己亲生的,并对女人也尝试杀心,但是路途中分神想拿恩熙照片时出现了车祸,并造成头部受伤。
之后脑部异常,就没有再杀人,并想养育女儿长大。
最近可能由于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只记得杀人的手法,于是压抑许久的杀人性格再次出现,开始了新一轮的变态杀人。
有老了的原因,也有之前妻子出轨的影响,选择了女性,并变换了一种杀人手法。
并在与巡警闵泰柱追尾自己后,将自己人这个人格做的事全都想象成了 闵泰柱做的。
也有嫁祸给他的想法。
他们都互相调查起了对方,此时男主忘记了是自己杀人抛尸,而记得是闵泰柱干的,所以男主举报了闵泰柱 ,但是没有用。
男主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幻想,设身处地思考车祸地点以及抛尸现场找到了尸体,还是认为是 闵泰柱 干的,并匿名报警了。
闵泰柱没有杀人,他开始怀疑男主。
00:29:58 闵泰柱正式怀疑男主这里有个细节,鱼腥味,后面有用。
闵泰柱在得知抛尸现场距离自己车祸很近后,开始怀疑男主。
于是想办法了解男主 ,先是带着猫到宠物店(关门),开始跟踪恩熙,并拉近乎处成男女朋友,想进入男主家里调查。
这被男主看到后,极力阻止,害怕 闵泰柱 会杀害女儿, (幻想时间)男主幻想交出手帕,可以将 闵泰柱 捉拿归案,可是这个手帕就是动物的血,又幻想 闵泰柱 到自己家中,两人互殴,又幻想 闵泰柱 到自己家中,将自己绑起来,打开自己的电脑,修改日记。
(男主醒来后,脖子没有勒痕)
醒来后,男主幻想将女儿送走,[实际上其实是被 闵泰柱 和 安所长 保护了起来],并幻想跟踪 闵泰柱 在荒废的生鱼片店找到了这个(可以呼应前面男主的鱼腥味)
结合电影结尾男主记忆闪回,可以与录像带对比是同一个人。
[可以推断出男主杀了赵妍珠]
此时警方锁定男主为嫌疑人,展开调查,在竹林中发现许多尸体, 闵泰柱回去告诉了恩熙真相,安所长打电话想让男主自首(避开 闵泰柱 可能怕警察直接抓男主?
),没想到却被男主,追到这里将 安所长 、闵泰柱 杀害。
男主想嫁祸 闵泰柱 因为录音是假的,所以直接将 闵泰柱 抛尸水中,衣服是一样的。
后面男主被警察抓捕入狱。
可能还有人又疑问1.男主后面不是被放出来了吗?
电视还播放闵泰柱被列为嫌疑人?
这其实是男主的幻想,看这里图片左上角时钟旁边没有电视?
为什么后面会出现电视?
这电视和时钟一样高,不可能吧。
那就是男主的幻想这一段。
2.那剧情中间还有一段 闵泰柱 杀死赌场女人的镜头,男主不在场,为什么有这个?
这是男主看新闻,自己脑补的,这段后面,就是检察官问“你是说在赌场旁边厕所杀害女死者权秀美?
”显然是男主幻想,想嫁祸 闵泰柱 。
写的还是有点乱,有空再整理一下,如果有误,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部被低估的韩国顶级悬疑大作,值得反复品味。
男主人格分裂和后期失忆症的双重病态设定,让故事有着极大的可控空间,在失忆的层面上可以找到诺兰《记忆碎片》的影子,导演用各种剪辑手法和镜头语言不停挑战着人们的思维能力,影片自始至终保持着极强的悬念感,手段高明,在叙事的欺骗和诱导方面可以和罗宏镇的《哭声》相媲美,而最后谜底的揭晓也犹如一盆冷水浇头,让人醍醐灌顶,当然,在导演剪辑版中,最终的答案选择用几分钟类似宣传片的剪辑方式交代给观众,还是显得有些仓促了,值得商榷。
薛景求在此片中的演技已经超神,完美刻画了这个精神和内心都极为复杂分裂的人物,难度满星,另外此片的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可以视为两部影片,导演的用意可能也正是如此,记忆的拼接和重塑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在某种意义上,你选择相信的就是最后的真相。
全片都是真实和幻想的片段交织起来的,所以要准确把握所有真实剧情,首先得确定几个基本的事实,当做真实评判的基准:金炳秀患有老年痴呆是真的,最后日记没被修改是真的,最后场景的检察官问话是真的,最后场景女儿听录音是真的。
这些片段的真实性是争议较少的,所以选取这些当做真实的基础,从这些基础出发来推测分析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样才更有逻辑更符合事实真相。
第一个问题,闵警官(简称闵)是不是真实存在?
有些说法认为闵是金柄秀(简称金)幻想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没办法解释最后检察官审问的片段。
在承认检察官审问是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确定闵是真实存在的。
这里得声明一下,人物存在并不意味着电影中人物所做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个问题,闵的录音是不是真实的?
一个最主要的证据是结尾可以发现,日记里依然写着闵是杀人凶手。
可想而知日记并没有被修改。
也就是说这个录音的场景根本就是臆想出来的。
另一个证据是在最后女儿听录音的场景里,女儿是只听到了金的声音的。
这个分析在 豆瓣作者Liew 《这电影,导演可能玩大了!!!
》里面提到了,作者观察很仔细,注意到了录音最终只有一段001/001,提出疑问,之前的录音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很细节,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注意,在女儿给金第一次剪头发时,金说不小心按错了,删掉了《春雨》,想让女儿重录。
这是个关键点。
事实是金把所有的录音都删除了,所以之前的所有录音都没了,只剩最后一段001。
同时也就是说在剪完头发后到最后一次录音之间,金的录音是没录上去的。
换句话说,这期间的录音场景很可能是幻觉。
闵的录音正在这期间,所以是不真实的。
还有一个证据是,这个录音是都要用手按住的,手松开就停止录音了。
而给闵录音的这次,只是录音机掉下来砸到开关,这个跟之前录音的场景是不一致的。
从这一段也可以反推录音是金的幻觉。
第三个问题,最后一场搏斗是不是真的?
搏斗肯定是真的,不然不会有闵警官的死亡,就不会有后面的检察官问话。
只不过电影是按照杀人者的记忆来显示的。
(可以理解为一个疯子看到你非常害怕,然后朝你扔石头砸死你了。
结果记者并没有客观报到,而是从疯子角度来报到,说疯子以为你脑袋可以掰下来,吓到了,所以用石头砸。
)在影片结尾,闵把头骨拆下然后拼起来,这个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并且从之后闵失了智的情况来看,他自言自语“金柄秀这个人”“我怎么了”这些话可以说的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金的臆想。
金把自己性格里那些变态部分安放在了闵身上,电影里表现的闵不是客观世界中的闵,而是臆想症者眼中的闵,他把自己杀人的记忆悲惨的儿时生活附加在了闵身上,所以更加认定闵是杀人狂,因此金拼命也要干掉闵。
(可以这么理解,在臆想症面前,你的动作发生扭曲,你抬手的姿势可能被认为是要杀人。
)实际情况应该是,闵把女儿带到竹林小屋保护起来,然后金开车冲过来,认定闵是杀人犯,拼死杀掉闵。
接着金被抓。
至于万所长的片段,因为论证了录音的不存在,进而真实的情况是万所长不可能听到录音的,所以可以认为小屋里万所长的出现是金所假想的帮手。
第四个问题,闵警官是不是杀人凶手?
影片一直试图让我们认为闵就是杀人凶手,从闵的表情和剪辑上诱导我们。
但是看到影片后面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是金臆想出来的并非事实。
从结尾我们可以知道,日记里仍然是写闵是杀人凶手,所以可以推断闵绑住金并修改日记的片段是金臆想出来的。
有的说法是闵是杀人凶手,想嫁祸给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因为警方根本就没有调查的线索,也没有证据指向闵,闵没有道理去非得拉一个替罪羊。
排除掉导演故意设置的干扰,并没有痕迹和证据显示闵是凶手。
第五个问题,谁是杀人凶手?
我觉得这个问题答案很清晰了,应该是金在失了智的情况下杀掉了这些人。
影片开头电视里播报杀人案件时候,金的第一反应是去看鞋底,确认没有泥之后才松一口气。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害怕自己是凶手。
后面我们会发现,他的鞋上其实是有泥的。
还有后面学诗班的那个姓曹的女人死亡现场也有金的指纹在。
也就是说金其实都出现在案发现场过。
影片都解释了,只不过是用杀人者的记忆来解释的,但是这个杀人者是痴呆症患者,他的记忆是有错误的。
他记忆里以为自己是去寻找闵杀害的尸体,实际上尸体是他自己伤害的,并且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扔到了水库。
他去搜集闵杀曹的证据,实际上正是他自己杀害的曹,有通话记录,有指纹。
(电影里通话记录是闵胁迫金打的,但后面可以证明这个是金的臆想,也就是说,实际上电话是金自己在失去意识的时候打的。
)另外,影片中间有他的一些记忆闪回,他杀掉了小女孩,然后自己也不知道杀她的理由。
这就是证明他在无意识的时候是可能会没道理就杀人的。
这也从侧面映证了他看鞋底的行为。
所以如果要找凶手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金本人。
第六个问题,撞车是不是真的发生了?
全片与撞车有关的片段有好几处。
第一处是两人迷雾中相撞;第二处是警局里头儿调侃闵撞车杀人;第三处是发现尸体的湖边警员提到这离撞车地点很近;第四处是闵和女儿在河边散步时闵提到撞车。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处与金有关,其他三处都与金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说撞车是幻想的,那么第二处,第三处,第四处的场景都是金幻想的?
幻想里涉及到许多不想干的人还合情合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这部影片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那么影片除了结尾全部都是金的幻觉,这个故事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金臆想女儿男友是杀人犯,金要干掉他。
所以撞车是真实发生的。
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物分析才是有意义的。
第七个问题,万所长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在送走女儿后有一场对峙然后金驾车逃跑的戏,那场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万所长是真实存在的。
但真实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与他有关的事都是真实存在的。
那他的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万所长做的几件事。
跟老年痴呆的金聊天,这件事不好说,因为正常的所长怎么可能跟痴呆的人聊天?
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帮金调查案子,后面证实万的调查结果是错的,检察官说闵只是个巡警,这应该是导演故意给的线索,提醒你这是假的,再说正常所长能帮痴呆病人查案?
(至于巡警跟情报科职位是否冲突其实都无所谓了,重点是真实世界中正常的所长不可能帮痴呆查案,不符合逻辑。
)后面万接到电话听到闵的录音,而在上面问题已经论证了闵的录音是不存在的。
小屋里万被金打死,结果只有一具尸体。
这些已经论证了是金臆想的。
但臆想的方向是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的。
万所长说血条是动物的血,是因为此前他了解到闵是女儿的男朋友,可能潜意识里还是希望闵不是杀人犯;万所长听到录音,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老了,潜意识里可能希望有个帮手;万所长被杀掉,可能是幻想女儿生死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导致的。
(这里有点强行解释的意思,但感觉能解释得通)所以综合起来可以认为,万所长是真实存在的。
金多次迷路被领到所里,万所长跟金混了个脸熟。
所以臆想的时候把他作为臆想对象。
跟金聊天是可能的;帮金调查案子,是不符合所长行为的;为了真实的杀人案调查对峙,这个是真实的符合行为标准的。
第八个问题,闵警官和女儿恩熙的相遇是不是偶然?
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闵的设定是个警察?
因为警察是用来破案抓杀人犯的。
在撞车的第二天离撞车的地方不远发现了尸体,闵表情好像在微笑,由于影片的故意干扰,我们当时以为这个是凶手在看自己作品时的傲慢表情,实际上这应该是他猜到了金是凶手时的得意。
所以为了一探究竟他来到金的宠物医院,恰好碰到了女儿恩熙,逐渐发展成男女朋友。
在河边他问恩熙,为什么金会在那附近出现。
并且在之后女儿和金的冲突中,女儿说出鞋上有泥,并且说出闵怀疑金是杀人犯的话。
所以有理由相信,闵是为了查案才卷入其中的。
并且也映证了他是警察的设定。
第九个问题,金的姐姐为什么自杀?
这个问题其实对剧情推动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人物的理解上可能有帮助。
从回忆里我们可以知道,金杀了父亲之后,家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但是之后为什么姐姐自杀?
跟姐姐相关的人物就只有母亲和金自己了,分析时肯定是从这两个人入手。
杀了父亲之后,金开始执着于杀掉那些垃圾人。
那么母亲呢?
影片并没有交代,我们从后面闵的状态可以进行推测。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闵的那些失了智的行为实际上是金对自己那些变态性格的臆想,换句话说金臆想的闵实际上就是失了智的自己。
从失了智的闵的话可以推测他当年保护母亲,但是被母亲用电熨斗砸脑袋,他从此对女人失望了。
这些是金的臆想,不也正是金当年家庭生活的映射?
所以可以推测可能的情况是金之后的杀人行为被母亲发现后遭到母亲的惩罚,然后金杀掉了母亲,姐姐遇到这样的家庭变故受不了自杀了。
所以金一直很挂念姐姐。
第十个问题,故事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金还上老年痴呆后,时不时会失去意识,失去意识后连续杀了几个女生。
这就是影片开头的犯罪。
在金又一次失了智杀人抛尸水库后返回时由于起雾了,撞上了闵的车。
发现闵车上的鹿血认定闵是杀人犯,于是给了闵一张名片。
而闵此时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金报警了,闵的老大在警局调侃闵,闵通过名片的电话打过去解释了一番,但是金不信。
第二天,在离撞车地点不远的水库发现尸体,于是闵开始怀疑金。
根据名片显示,闵来到了金的宠物医院,恰好碰到女儿恩熙,于是寻找机会成为了男女朋友。
与此同时,金也在怀疑着闵,给自己假想了个帮手万所长(正常所长应该不会帮痴呆查案的吧,所以认定这个是假想的),让万去查车牌和血条。
同时,闵也由于跟女儿的打探,怀疑金是杀人犯。
他们相互怀疑,金开始监视闵,监视的时候又失了智,把之前唱诗班看着不爽的曹女士杀掉了。
此后金时不时痴呆,时不时又正常。
与此同时,金心中对闵始终是怀疑的。
臆想闵是杀人犯,闵逼迫他打电话,修改他的日记,威胁伤害女儿。
所以第二天非要求女儿跟不存在的修女姑妈离开,但是此时的他是脑子不清楚的,所以来的并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女儿叫来的闵,闵把恩熙接到了竹林小屋。
女儿离开后,金潜意识驱使他来到杀害曹的地方,并且坚定是闵杀害了曹,于是报警告诉了万所长。
因为事情涉及到闵,所以万所长叫来了闵说清楚这件事。
金知道修女并不存在只是自己的臆想后,很受刺激驾车去了修道院。
与此同时警察去金的家发现了电脑的记忆,去竹林挖尸体。
而金发现自己确实是在臆想,人确实是自己杀的,于是想给自己注射一针,忘掉记忆或直接死掉。
此时又臆想听到录音机里闵的声音,突然觉得自己得到了解脱,认为这些人不是自己杀的,而是闵杀的。
此刻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女儿有危险要赶紧去救。
金臆想中给万所长打电话(此事警方已经在竹林挖尸体,正常的所长不可能听信金的话,并且录音是不存在的,所以万所长这个片段是他的臆想)。
来到竹林小屋,此时又把臆想的对象放在了闵的身上,于是发生搏斗,闵死掉。
接着金被抓,审问。
之后女儿收到录音,听完后觉得可以理解这个杀人犯父亲,所以去看望他。
金在精神病院(或者监狱,因为最后场景窗户是被铁丝网隔住的)内疚又想注射,此时脑子又糊涂,认为闵没死,自己要先杀死他才行。
于是最后照片是闵。
金叔的人格:1,杀凶狠坏人2,杀女人3,专杀女人的凶狠坏人4,无害的健忘的爱女儿的闵巡警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存在只是给金叔提供了一张脸,为【3】塑造了一个真实体。
在金叔【2】杀完人发生车祸时,记住了这张脸,并作为载体持续出现,为后面的一切做了铺垫;当【3】自述过往其实都是金叔的过去,作为一种意识的投射也作为【3】和【4】人格之间斗争的具象描述。
仅做记录
八分的本子被拍得一文不值,除了演员卖力其余都是扯淡
记忆不靠谱,你相信哪个就是哪个
薛景求的演技是唯一的亮点
韩影这两年越来越没有新意了
叙事诡计的铺垫过于冗长和乏闷了,回忆的真假近乎于任性,还不如真演两个杀人犯智斗呢。老薛演得是真好
薛景求演得再好,也扛不住导演在主观视角和全知视角上的乱来
概念性太强了
题材太偏,不容易找好主题,炫技和特殊是出来了,普适性的欠缺导致主题浅薄了。但是挺有趣的。
是不是粉刺我北野武大哥
两星半。韩影在玩噱头方面真是越来越炉火纯青了,一个记忆碎片式的犯罪故事,硬生生被占据了一大半时间的感情戏拖了后腿,这样的类型片拍的不老套才怪,从概念到故事都是人家玩剩下的,难为薛耿求演的这么辛苦。不过这样的剧本正符合大陆片商简单粗暴的口味,翻拍来一波。
你的记忆丧失即是片子的亮点,也是片子的bug
跟《我的独裁者》一样,又是一部被薛景求演技撑起来的电影,韩国欠他一个表演奖。结尾的开放性结局简直扯淡
三星半,编剧造作
怀疑我看的不是导剪版,不然评论区的分析我怎么完全对不上(痛苦)。薛景求和崔岷植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韩国男人。
感觉延迟,缺半边脑,做过手术的应该是男主,所以警察是好的……鞋反了就是发病了,没反就是正常……故事不错,拍的太无聊……
薛叔的演技完全信得过
想法很好,但完成度不高。叙述与表演有着东亚人的共同缺点,太过极端。
又是故弄玄虚又是结尾逆转,却解释不了妻子神秘消失后丈夫竟然不是第一嫌疑人以及17年后重新开始杀人的契机。
金南佶穿着oversize粗线针织开衫,抱着猫出现在镜头里的一瞬间,我就再难以把自己勉强带入剧情。真是棒子为了装13,什么时代的造型都可以硬干。
开始以为又是警察无所谓和所谓的黑警事件 反转以后开始回头看的话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自我保护调换凶手的失忆杀人狂 挺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