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拍电影,就应该有一部是这种风格,符合我的思维习惯:1.无论哪一个细节都可以颠倒;2.你可以有无数种观后感,却没有标准答案;3.可以思考的幽默感。
总的来讲,按照中国的分类,就像是中国第6.5代电影人的可公映作品。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 ( 小声嘀咕一句:军火商同志必定是没有见过柳州成本20元一支的高精准“土制步枪”才会有这么保守的数据。
)一地金色子弹的开头独白。
然后是片头:一颗子弹从脱身于一块铜片的制造到运输到非洲,最后到没入街头混战中一个少年的前额 。
摄像机的角度总是在子弹后面紧紧尾随,就像是绑在子弹屁股上的针孔摄像机的视角,与《阿甘正传》中的那片羽毛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片中几乎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都会让我不断揣测他们的心态。
太多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交汇在世界的同一个点上就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比如有一个镜头:不杀人的军火商,杀人的暴君,被杀害的暴君的支持者,渴望武器改变命运的被统治者,连接点就在那把手枪上,交叉的命运,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小说,非常有意思。
不想再从道德意义上探讨这部片子,没有意义,因为没有标准。
人的残忍,并不是由于武器而提升的。
就像接近影片的结尾,没有现代化的枪械,他们可以十几个人用砍刀砍死一对母子,没有刀,只能徒增母子痛苦的时间,因为他们必定会死,只是死的方式不同,想象一下被牙齿和指甲撕碎的感觉。
现代化的武器,提高了死亡的效率,也缩短了死亡的痛苦时间。
是以死亡的数量的残忍来代替死亡痛苦的残忍。
上帝已经不在了。
May something can bless us.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1/1849685.html
蹩脚的反战片,稍微沾点政治边还是不达战争和军火的本质,更是充满了对非洲国家所谓独裁暴君的意淫,看下来浑身难受,跟所有差劲的反战片一样,就是为反战而反战。
帝国主义是最可怕的隐形独裁!影片若隐若现地碰一碰冰山一角自我陶醉地好像已经完整了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影片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实际上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大作文章,从苏联跑到美国来自乌克兰的一家人,像极了苏联解体迷失的加盟共和国,弟弟在把鸦片画成乌克兰地图的画面很感人。
这个画面和开头那个子弹主观视角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其他的别无所长,哪怕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像碰到美总统了就高潮了,这也完全是无所谓的。
美国政府只是资产阶级政府,众所周知你可以黑任何一个总统但你在老板公司上班就不能公开骂老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全片主线充斥着让人厌恶的美国视角,他看待非洲人简单粗暴就是恶魔,百姓就是待宰的羔羊,美政府就是幕后黑手,仿佛只有他是真正的好人,其实不过是帝国上流公民的假惺惺和意淫!要知道战争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武器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在使用他的集团是哪个阶级代表谁的利益。
西方自由主义典型的错误就是把武器科技看得无比神圣,仿佛他的横空出世就是要毁灭世界,这是天然对世界和人的不信任,当然统治者掌握的世界确实不让人信任然而他们把这个当做从来如此,无可改变,然后把某些集团阶级犯的罪归罪于一切人类一切武器,荒谬至极!同时非洲的集权主义者不是以杀为乐,肯定有买办也有民族主义的捍卫者。
而美帝把军火往全世界运输是为了什么,影片模棱两可,仿佛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共济会似的组织。
其实就是为了国家利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在非洲的利益,你哪怕在片中加上独裁暴君用美国军火杀非洲人民,而美国资本家正和政府要员在饮酒作乐,矿在挖油在采,接着奏乐接着舞,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片子了。
然而你塑造得如此单薄,哪怕是封建社会的君王也不带这样的精神病逻辑吧!
军火商的弟弟贩卖了这么多趟军火,难道他不知军火是用来杀人的吗!
还是他不信教!看了一眼要被处死的百姓,突然圣灵附体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们。
这时候大概率是选择不看,人必然是感性的,他顶多是转过头去,赶紧走人,不要听到枪声以免让自己良心不安。
一个倒卖几次军火的贩子居然会为了素不相识的非洲百姓而牺牲自己,真是普世价值高啊!
影片所反的恰是自己所犯的衍生物!真是以己之道还施己身!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开篇,本片的引言就相当惊艳,寓意深刻而深远地阐述子弹的一生!
更难得的是,它还有一个非常讽刺和漂亮的结局遥相呼应,男主最后还是被放出来,因为漂亮国需要他这样的中间商倒卖军火创汇,“你知道谁会继承地球,军火商!
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自相残杀”… 影片的台词也足够牛逼,高级幽默又异常尖锐,除了剧照上所列示的,其他政治隐喻金句不断,诸如: “第一次卖枪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做爱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很刺激,但很快就结束了”;“用枪杆来换个政府,比用选票更有效”,“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我从来没有卖军火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自冷战结束后,AK47成了苏联的主要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著名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过的话,一个人可以过不道德,但却伦理的生活。
马格利特所说的“伦理”是指与自己亲近者的关系,而“道德”则是与陌生人的关系。
中国人相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意思是,能照顾好家人,就有资格当别人的父母官。
这是错误地从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推论他在社会中的道德作为。
马格利特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公共道德不是家庭伦理的简单类推。
一个人爱护家庭,爱护亲近自己的人(包括情人、秘书、亲信,等等),未必就爱护社会。
单单爱护家人者反倒更可能会肆无忌惮地犯下危害社会大众的罪行。
Andrew Niccol用一个故事证明,马格利特说的是对的。
1.电影应该是不会在国内公共平台上的,尤其是最后的公告..其实这是一部教育片不是吗。
2.电影节奏把握的很好,没有尿点,认为在磕了“哈尼哈尼”?
之后迷幻的情节是电影的高潮,是男主一直逃避的事情,是内心深处不能触碰的,他一直在用谎言来弥补自己,但真的面对这些完全承担不了。
3.电影里的那些事件,那些血腥的场面我相信是真实的,就算是现在也仍然发生着电影里的事情,那些仍然在战争的地方,他们的枪支自己有能力购买吗,最后在牢房里已经说的很明白,真的该珍惜我国现在的和平状况。
生活在战火中的人最想要的也只是像我们一样活着吧。
4.最后为什么要带弟弟去,我觉得”让弟弟保护自己“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他刚进入生活正轨,把他拉进来只会害了他,他不是一个”good brother“。
5.从片中他的表现来看,其实他是个人才,追到有名的女明星,有商业头脑,做别的职业也会有出头的日子,只是枪火的利润太大了,他无法抗拒。
他说不是钱的事情,是我干这个干的特别好。
借口。
6.那一个在弟弟身上的子弹指不定是那个黑人叫做的。
7.最后我以为他要自杀的,没想到现实的状况更可怕。
8.好电影。
是尼古拉斯的回忆录似的电影,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回忆录或者说是纪录片,讲演录是的电影,主打的是剧情,但是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种设定的!
电影里的低档一直不能解除毒瘾,我想是因为突然的暴富让一个人迷失了自己吧,所以才一次一次被毒品吸引但是后来发现,是因为弟弟没有办法接受哥哥做的事,但是因为亲情又没有办法拒绝哥哥,所以他想麻醉自己!
突然想起来,AK47好像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广为人知的吧!
但是我也不懂枪电影里除了尼古拉斯的整个事业之外还有这个时代的变化,因为冷战,不管东西方都对这段历史十分关注,所以这部电影才能受到各种好评吧!?
看过很多国家地理,但是二十四小时拆一架飞机这种事情,简直太震撼了,这是电影里最让人震撼的一幕!!
感觉女主,算女主吧?!
男主的妻子一点都不爱男主,最开始就是为了男主的钱和男主在一起的,然后明明知道男主在做什么,但是为了享受物质上的财富,所以才一直不揭穿,一直不离开男主的!
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男主一直想做一个好人,虽然他在做军火生意,但是他一直坚守着道德底线,因为他想有正常人的生活,想成为一个好人但是直到有一天他杀了人,他的整个人生都开始走偏了!
但之后会发现,他的整个人生都是走偏的!
这部电影硕士他的回忆录,还不如硕尼古拉斯对自己人生的忏悔!
最后的反转才是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点睛之笔吧!!!!
太帅气了!!!!
《战争之王》深刻的讽刺意蕴成就了《战争之王》强大的内容纵深,电影以耸人听闻的题材为切入,用一名军火商的视角,在黑色幽默的玩味间呈现着战争之殇的症结所在,人性与正义的一展同皆在绝妙架构的战争反思里不言而喻,这更是尼古拉斯·凯奇演技最为惊艳的作品。
影片最后一幕文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世界军火市场仍在继续,然而最大的军火出卖国,仍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好的电影必然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比如说,《战争之王》。
电影以一个奇妙的视角注视着一块铜片如何被做成一枚子弹,然后那枚子弹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东欧的某个港口,然后又是一段旅程,等子弹重见天日的时候,拿起它装进弹夹的变成了一个黑人。
黑人举着枪瞄准,子弹被射了出去,最后,它嵌进了一个小男孩的前额。
屏幕暗下,光亮回复之时,凯奇从一堆弹壳中回头迎接了我们。
谁也不可否认尼古拉斯·凯奇是一个好演员,而作为一个好演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于角色的跨度。
像是当了洲长的阿诺德,与其说他是一个演员,不如称之为道具更合适一些。
说句题外话,在国内,同样具有道具化倾向的演员还有黄秋生和吴镇宇,《无间道》的成功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件顶坏的事。
相比之下,凯奇的演技使他塑造的角色多样化了许多,既有《离开拉斯维加斯》中的绝望,又有《兰花窃贼》的迷惘,有《天使之城》的深情,另一方面,在《变脸》、《空中监狱》等片中,凯奇又展现了其强悍而暴戾的一面。
而将要谈到的这一部《战争之王》,凯奇在其中不仅展示了一个军火商人的强力与自信,更是演出了一个“人”所需要拥有的亲情、虚荣、挣扎、狡猾和坚强,所以,别人一部片子赚3000万美圆真的是羡慕不来的。
《战争之王》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凯奇扮演一个叫尤里的乌克兰移民小子,不甘心在老爸的餐馆里寥度余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卖了一把枪,从此发现自己做军火商人的天分,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成为世界上最支手遮天的军火贩子。
乍一看,这很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这个梦让尤里挣了大钱,娶到了他的梦中情人,住到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大房子,坐起了凯迪拉克。
如果说尤里卖的不是军火而是可口可乐的话,这确实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美国梦”,但是,他卖的是军火,于是,他的弟弟抗不住压力吸了毒,最后又和尤里的军火同归于尽,他的父母与他断绝关系,他的妻子,以前的广告明星,带着他们的儿子离开了他,这一切,仅仅因为尤里卖的是军火。
可是,同样是赚了大钱,卖军火和卖石油卖可口可乐有区别吗?
这是尤里的疑问,也是影片的疑问。
尤里是一个好军火商人,在影片当中,当他被枪指着脑袋的时候,他倒想起来问对方要不要一个消音器,他能很敏锐的感觉到哪里是最能赚钱的地方,当苏联解体之后,尤里是第一个赶去那里倒卖军火的西方人,当最后他的美女妻子问他能不能不做军火生意的时候,尤里回答道:我做这个很拿手。
是的,他确实很拿手,如果他做馅饼或者找石油很拿手的话,也许会因此获得一枚奖章,可偏偏他卖军火最拿手。
尤里是一个好人,他对他的父母、弟弟、妻子、儿子来说完全是一个好人,就连跟了尤里很多年的国际刑警也找不出尤里有什么作奸犯科的证据。
尤里在外面做生意,回到家的时候,他会记得给儿子带一架望远镜回去,并把儿子的玩具手枪丢进垃圾筒。
他为了照顾妻子的自尊心,会去画廊悄悄地把妻子的画买回来。
他带着弟弟去戒毒,并在弟弟下车之前给他最后一口毒品。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尤里是一个军火商人。
可是,做一个军火商人有错吗?
军火商人和其他商人的区别在哪里?
是的,确实,尤里卖出去的军火被人用来互相残杀,问题是,没有那些军火,那些本来就会自相残杀的人就能和平相处了吗?
应该讲,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就像是有人渴了,才会有卖饮料的一样,就像是有人吸烟才会有卖烟草的一样,卖饮料的和卖香烟的都活得好好的,凭什么让卖军火的家破人亡?
影片最后,尤里最终还是被国际刑警抓住了,而那一段,也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凯奇对人物的处理相当成功。
尤里先是打电话回家,家里没人,他的美女老婆刚带着儿子出门,并且再也不会回来。
尤里开始失望与害怕了。
他再打给他的父母,他的父亲沉默着将电话交给他母亲,他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两个儿子都死了。
尤里放下电话,他很灰心。
最后,面对着国际刑警得意洋洋的追问,尤里却忽然地骄傲起来。
凯奇拿着一份报纸,他看报纸的表情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不屑一顾,是的,尤里什么都没有了,他所珍惜的一切都没有了,可是,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会变得坚强,什么都没有,反而傥荡了。
关键是,他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只是一个“干这个最拿手”的人,事实上,他也确实干得很出色,这就够了。
尤里最后被放了出来,因为,政府需要他这样的商人,没有他这样的人,政府武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武器怎么变成钱呢?
如果非要说卖可口可乐和卖军火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军火是国家的大生意,注定是不受理解却非要做下去不可的,而尤里又那么拿手,他怎么会有事呢?
军火是国家的大生意,与之相比,个人的命运当然是不足挂齿。
影片结束之时,尤里的话耐人寻味:地球将被军火商人继承,另外的人分成残杀的双方。
成功的秘诀是,永远要使战争存在,永远不要加入战争。
观察一下当下的国际风云吧,这段话可算是讲出了国家之间角力的实质。
《战争之王》由真实事件改编。
军火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贸易,比卖毒品还赚钱。
而最大的军火商人,他们的名字你一定很熟悉,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
它们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zhoudakuan/
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一阵熟悉的旋律响起,不过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使劲的想英伦三岛上的英伦小伙子们,最终终于想起来,是Jeff Buckley,他的hallelujah,我相信发家致富比所看到还是要艰难很多的.唯一不明白就是弟弟为什么宁愿一死,只为了捣毁那一车弹药,似乎思想境界转变的太快了点,没有军火的帮助,冷兵器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惨剧,不是少卖点军火可以改变的.
Evil prevails when good men fail to act.曾有段时间迷恋凯奇,下了很多他的电影。
《战争之王》便是其一。
看之前没有听过相关介绍,本以为会是一个场面宏伟的“大片”,可惜和预想的不大相同。
过了几年,又把它翻了出来,发现场面大画面宏伟的电影虽然受欢迎,但若使得人们看第二遍,便有些乏力了。
影片以主人公尤里为第一视角,采取自述形式展开。
凯奇的台词很多,却感受不到冗繁,句句都很经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创意,用子弹组成。
只是乍看起来,容易起鸡皮疙瘩...至于尤里(Yuri)这个人,个人所持的是否定态度。
在第一次生意后,他说,“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我想,那个矛箭头的存在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而非无故地杀戮,所以人类的天性是生存而非暴力。
况且,即使如他所说,暴力是天性,那本质暴力和鼓励暴力也是两个概念。
后者存在着社会秩序、道德的问题。
更何况尤里选择军火生意的原因和这并无关系,在鼓励弟弟入伙时说地明白,“this is shit”。
这句是他们对目前生活的形容。
只是一旦陷入其中,人们的理由就会变化。
比如,我不卖枪也有人卖,枪店多如麦当劳;我希望大家都开枪但不要死人等等。
第一句的话外音便是承认卖枪并不怎么道德,第二句则是在承认卖枪导致了死亡。
尤里说,武器只是工具,错误在使用武器的人。
的确,站在军火商的角度是这样,就像上上个世纪的中国,洋人站在港口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我只是卖鸦片,没让人们吸鸦片。
”我认为,一旦某个事物可以让人性罪恶的一面轻易地造成对社会和生命的威胁,那就需要管制,军火、毒品大抵如此。
身临其中的又何止他一个。
他父亲因政治问题而冒充犹太人,时间一长竟也当真,不仅在穿着、食物上,还有去教堂的次数上,整个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用妈妈的话说,“他比犹太人还犹太人。
”一旦深陷某个方面,思考的角度也会随之转变,人很难自拔,甚至想不明白。
想起中国的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像我们看尤里、看麦克,思维被导演牵引,站在了主人公的角度思考。
所以《战争之王》、《教父》这些影片让我们为那些把道德踩在脚下、把卖淫凶杀戏弄警察当成乐趣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毫不吝啬地送出了敬仰之情。
没有哪个正常人天生暴力,更不会无缘无故地触及道德底线,每个人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前因,就像强奸犯多有不幸的童年。
但若是由此而去量刑定罪,那大可取消监狱,只留精神病院就好了。
若以希特勒为主角,从他悲惨的同年、不幸的生活、艰辛的付出开始,我们也能为他的罪行找到各种理由。
电影的主角是很容易被大众原谅的。
影片中,尤里给了自己无数的理由。
但局外的老婆比他更明白:“there is nothing illegal, but it is wrong.”并非合法的都是道德的。
从小做到大,生意的兴隆使他有了奢侈的习惯和对金钱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妻子艾娃·方田(Ava Fontaine)开心地走过来告诉他,“儿子会走路了”。
他却只顾亲吻电视,亲吻冷冷的屏幕后即将产生的巨大市场。
影片中,尤里捎带而过的回应让妻子脸上浮现了一丝悲伤。
生活中的小事不足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但这也许就是转折。
在后期,狄米奇将军(Dmitri)、军火商席米恩·怀斯(Simeon Weisz)的死亡,都要归咎到他的头上,他甚至已开始为了生意的红火而厌烦世界的和平。
道德的底线在诱惑地压迫下不断向下移动。
我认为,在电影中,他弟弟维塔利(Vitaly)这个角色,更像是在反映他心中的良知部分。
当然只是指军火方面。
他说,不知道弟弟在逃避什么。
其实,那只是因为站在了自己的角度。
虽然弟弟的长相很叛逆,却很善良。
电影中有个特写,当看到一排排儿童被军火商卖出的武器枪决,弟弟于心不忍,哥哥却忙着捡钱。
弟弟吸毒是为了麻痹自己,麻痹心灵忍受的折磨。
恍惚时他想到了什么?
他的家乡乌克兰。
良知为此付出了生命。
当看到山下的一片帐篷,有妇女,有儿童,而自己卖出的武器将马上用于将这些踏平时,于心不忍的弟弟试图阻止交易,被枪杀。
哥哥则继续完成交易,拿走了钻石。
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杰克·瓦伦丁(Jack Valentine),更像是代表着法律。
讲证据而且死板的法律,被当权者操纵着的法律。
在结尾,我们看见了法律向政府妥协。
也许可以猜测,不论是法律中的漏洞,还是执行地力度,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暗地操作。
而政府,为了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采取不愿摆到台面上的动作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军火商便被利用,成了爪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满地的子弹,上面打着字幕:This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While private gunruners continue to thrive.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U.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ey are also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尽管军火走私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依然是美、英、俄、法、中,他们便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尤里在面对诱惑时尚且如此,那政府在更加巨大的诱惑前会做出什么不屑于道德底线的事呢?
博:http://xiaogs.org/2008/12/11/299.html
耸人听闻的题材、流畅的故事、精致的构图、带点黑色的宜人幽默、都遮盖不了公式化的人物设定,而且每个角色都是公式化,就像讽刺漫画中的角色设定般一目了然。
金屬質感絢麗冰冷而又血腥真實,還有比這更有魅力的存在嗎。
IPTV 国语中字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40400/
一部电影让你不觉得无聊,而且有新鲜的故事,有不同与日常的经历,告诉你一些事情,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不过战争之王的定位过于高端,平淡无奇的特效也是尴尬的事情,结局还偏偏好带上 美国特有的拯救世界的说教,总之,感触很大,证明这是一部极品电影,但是至于是那种感触,人人异之。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利益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真谛............
过誉,豆瓣Top250大可不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做得很足,但本质上还是对世界的参差、人性的黑暗进行了“奇观化的展现”,而非深入进故事的肌理——剩下的无非是一堆又一堆的信息,和点缀其中的逻辑谬误。想要把关于一个邪恶军火商的一切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尽数呈现,确实是一次野心不小尝试,但是这也注定人物会被简化成奇观和辅助奇观的旁白的背景板:好人永远是好人,疯批永远是疯批,圣母永远是圣母——哦对了,这部电影还有两个圣母——只有尼古拉斯凯奇一脸惆怅地对观众喋喋不休(好像是在打发时间),以及思考我该如何让那剩下的11个人也拥有武器。也许做成与《毒枭》互文的迷你剧更好一点,这样起码是对一个好故事的尊重。比起电影,这片子更像是两个小时加长第一人称版小约翰可汗视频。
到最后才说出军火贩子横行霸道的主因,不是因为自己怎么真的有钱,也不是因为自己认识黑道大佬有人罩,甚至都不是因为自己亲叔是前苏联的将军正好有好多兵器可以卖;而是这些超级大国一边要用武器散布杀戮以强占其他小国,一边又要假装自己和平爱好者的光鲜形象,所以只能派出主角这种人来出面做生意了。片头“一颗子弹的一生”很酷啊,影片的技术环节都很好且不觉得用得过多。整体是戏谑讽刺的风格,可能可以适当严肃点(比如可以把主题早点说清楚)。伊桑霍克真滴太帅了。
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埋葬理想主义。Andrew Niccol在未来教会人们思考和希望之后,又在现实世界给了人们一记狠狠地耳光。
十多年前看觉得很酷,现在觉得很无趣。能把军火走私商洗成这样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
政治撇开不谈,影片本身的就如同那把黄金AK一样亮点太多,与妻子特意制造的邂逅,一夜拆解的飞机,和国际警察的几次交手等等,凯奇演的真好,台词也是字字玑珠发人深思,而且所有的枪支坦克也都是真刀真枪,最帅的还是影片幕后的那些事情。
叙述流畅、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美国总统是最大的军火商”,你不去做也会有别人去做,世界并不是一两个人的道德自觉就可以改变的Ps.说人类进步是战争带来的脑子被驴踢了吧,抗日战争带来了什么进步?
【D-】這不是戰爭之王,這是白左之王啊,白左胡編亂造的劇本能不能滾遠點啊,要拍就好好拍,把好好一部電影拍的聖母心氾濫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充斥了各種白左元素,不堪入目
不太理解没啥背景也能分军火这块蛋糕吗?还做大做强了?就算需要一个业务员来干脏活,那凭什么是他?全片也没看出来他口才好啊,他和他弟一起吸毒,他弟吸得多点,那也是之前吸得导致成瘾了,那为什么他没上瘾?有抗性还是他吸的其实是白糖?自由和平权变成了军阀为了掌权的一个说辞,还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狠啊,说屠杀就屠杀,买一堆军火然后把枪口对准自己的人民
早听说过这片子的烂,没想到会这么烂,8成时间都在旁白,你这是在模仿王家卫?破了吧唧的脚本就算了,角色的行为逻辑也是莫名其妙,谁在意军火商怎么发家,又是怎么锒铛入狱的?拍成电影了我只会在意它好不好看,ok?这玩意谁爱叫好谁叫好去,反正我只丢一颗星星,果然尼古拉斯凯奇的片子只有一部《变脸》能看。
给我看困了,我可能跟尼古拉斯凯奇八字不合
故弄玄虚,搞点虚头巴脑的台词,塞进无聊透顶的情节,浪费时间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eapon.
仅仅是开头的几分钟剪辑“子弹的一生”很不错,除此外,非常平淡无聊,谈一件人人都懂的无聊事,装作爱世界人民,怎么拍拍对亚裔的歧视和迫害呢?每天被西方各族裔杀死的亚裔是人民吗?哈哈哈哈
我願意打三顆星,不過結尾毀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