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ppening》在我今年所看的新片中,是电影语言最强有力的一部,甚至和Shyamalan自己过去的电影相比,我也认为这是表现上最好的一部,虽然她的内涵比不上《The Village》。
《The Happening》讲述的故事,关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实是一些陈词滥调,远不如《The Village》在思想上的犀利大胆。
但是《The Happening》利用镜头所传达的气氛,对观者的冲击力,却已经近乎希区考克的境界。
有几段戏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包括在电影开始不久,堵车队伍中的相继自杀。
自杀着依次是警察、和警察聊过天的司机、路边的女白领。
这是一个长镜头,镜头的焦距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全景一直慢慢聚焦到手枪上。
最后一个自杀者只能看到她的下半身,而无法看到她的脸,从而模糊了她的身份,暗示芸芸众生。
自杀者从职业警卫、到警卫身边的民众,到没有面目的可能任何人。
危机的恐惧感从具体对象逐渐蔓延到普通人身上。
只用了短短几十秒,就成功地施加了巨大的迫力。
在逃亡过程中遇到有人留守不开门的房子,两个同伴被开枪打死后。
有一个对小女孩的近距离广角的特写。
她捂住耳朵的双手明显变形失真。
这种冲击力极强的镜头在希区考克的电影中也非常常见。
电影最后遇到的独居老太太一场戏,在布局上非常精细。
见面的第一场谈话看似清高,甚至还有些暖意。
之后的晚餐中,背景的墙上挂着的十字架已经在暗示老太太的宗教信仰。
而第二天早上在老太太房间中墙上的密布的十字架和圣经图画和床上的破旧玩偶形成强烈对比,带出了很强烈的荒谬的恐惧感。
其实整部电影的布局都非常细心,Shyamalan换用了很多不同手法。
除了前半部在灾害逐渐降临时的未知和不确定,在莫名的灾害降临时的特殊场景甚至带有一丝美感,这些是Shyamalan过去电影中常见的。
电影的后半段却换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
公路上的无阻和茫然,模型房间中的荒谬讽刺,困守房间中的野蛮自私,到最后独居老太太的怪僻疯狂。
Shyamalan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恐怖片手法。
所以其实这部《The Happening》一方面是做得很细心,另一方面也有玩的成分。
《The Happening》在电影开始没多久,老师在课堂上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敬畏自然。
我当时有些不快,看完以后觉得老师的这句话,再加上这个灾害的设置,恐怕会让很多人对Shyamalan有些误解。
中国很多人说敬畏自然后,谈的是要保持原生态,对自然不作为,最好是退回原始人社会。
而Shyamalan的老师在说了“敬畏”以后,接着说的是做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假设、设计周密的实验、仔细的观察和测算,然后是严格的分析。
确实是很严谨的方法,因为“敬畏”所以要更严谨的研究,而不是把自然当神一样的供起来。
在中国的敬畏自然派看来,如果不能退回原始社会,那么被自然的天灾干掉也算是报应。
而Shyamalan却让他的男主角老师用自己的那套科学方法在危机中得出了一个几乎正确的解释,并因此而脱险。
尽管电影中的灾难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有点点疑心这只是一个幌子。
电影更多关注的却是人对生命的漠视。
中毒者的集体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模型房中虚假的盆栽和食物也是带出一种虚伪冷漠的感觉。
困守房中持枪人另可杀人也不愿和外人有一点点接触,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而最后的老太太,她拒绝和外界世界联系,心中只有自己和神,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冷漠。
而电影在另一面,暗藏的主线是这个家庭的变化,从结婚中的不确定,到两个人拼命的自救,到最后抚养朋友的女儿,恰恰和电影中展示的冷漠形成一个对比。
最后补充一点花絮。
电影中课堂上的黑板上写着,爱因斯坦说,如果全世界的蜜蜂都消失了,人类也就只有四天的生命了。
大约半年前,我还没有看这部《The Happening》。
我有天从图书馆接了雯回家。
在路上,雯问我有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这句话。
我说,我没有听说过。
这话应该是对的,但是不像是爱因斯坦说的。
因为太简单,而且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而爱因斯坦是真的太聪明,所以一般不会说这样的话。
雯说,她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考证这句话的出处,结论是这句话只是一个流言,和爱因斯坦没有什么关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非常有创意。
一般的科幻电影诡异事件的始作俑者肯定是外星人、政府的秘密科学研究之类的老套剧情,然而这部电影却想到了另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灾难源头——植物。
与我们朝夕的植物竟然在悄无声息之中杀死了人类。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这部电影,或者说看懂了事情的发生但是无法理解导演想说些什么。
很多人抓住了故事的开头男主讲的关于蜜蜂突然消失的故事,还注意到了爱因斯坦的那句如果地球上的蜜蜂都消失了,那么人类也将在4年里灭亡。
整得好像这不是一部科幻电影,而是一部玄学、神学电影一样。
然而,你们注意到那个耍酷的男生的回答了吗?
他说这是种超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
而男主也肯定了这种回答。
其实电影的精髓也就在这里了,故事的开头已经表现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事情:有些事情暂时甚至永远无法被科学解决,科学只能试着研究、解释,并且试着得出普遍性的规律结论,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
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有些事情你只能顺其自然。
在故事的后半段,男主还举了一个澳大利亚海岸爆发古老细菌的例子。
这个例子其实正好解决了这部电影的所有问题。
当你想去解释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你就输了。
因为它确实无法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解释。
如同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HAPPENING”一样,有些事情就是突然发生,突然消失,无法解释。
当这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是无助的、无奈的、绝望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人们就愿意轻易地“GO DIE”,或者起码,人们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
正如故事中的男主一样,如果要死,他选择与女主一起。
导演并不想表达什么爱情能战胜一切之类的烂大街的价值观,他只是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总有我们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你想破头皮也是徒劳,你能做的,只是选择,然后让事情顺其自然的发生。
如果世界注定要毁灭,那就毁灭的,起码能享受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似乎有点老子的“无为”思想在里面。
虽然听着很玄学。
很有种宿命的感觉,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在这种“THE HAPPENING”面前,你只需要尝试着去活下去,去享受生活、去珍惜你身边有的人、物、事,其他的,你不用多想,也想不出来。
世界在变化,人类在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越接近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人类将被机器人杀死,被病毒毒死,被生化异种咬死……而在THE HAPPENING里,人类将被无形无色无味无名的气体毒死;只要一阵阴风吹过,人们就陷于呆滞,随后用各种方式自残自杀,包括跳楼、躺割草机、撞车等,不玩死自己绝不罢休。
整部影片震撼、绝望,尤其是工地那段,一个民工就掉下来,又一个民工掉下来,工头抬头一望,民工们以各种前滚翻后滚翻转体8周半的姿势,黑压压一片,从天而降,场面何其悲壮。
片子大概引申一个环保问题,展示地球母亲被严重污染后的愤怒,人类避无可避,自讨苦吃。
评价四星。
男主角啰啰嗦嗦的感觉从电影开始到结尾,女主角表现一般,整部电影的镜头用的还不错,烂片也有烂片的技术含量在里面,试着学习吧
想起了小时候种的含羞草,用手指碰碰,它就会把叶片缩的耷拉下来。
还有自然上的食虫草什么的。
现在走在路上,都忍不住扯一个冬青的叶片下来,拿到鼻孔下,闻一闻,就能闻到植物所特有的叶绿素的味道吧。
我是学生物的,感觉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要消亡,我想,消亡我们的应该不是彗星撞地球,而应该是来自生物本身的力量吧。
近年来似乎流行末世风格的影片,印象中今年看到的有世界末日的情节的预告片就不下三部了。
现在世界经济那么不景气,各种天灾人祸又那么多,也颇有点末日的味道了。
世界末日的片子,基本都是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
当然,如果直接写战争就变战争片了,于是,只能利用人类对自然的无知杜撰出一种新型的病毒。
这类的片子,要么就是个人英雄拯救世界,比如“生化危机”,“我是传奇”,要么就是大肆批判人类的愚蠢和人性的冷酷,比如“28天后”,“人类之子”。
很遗憾,本片跟上述两点都没有沾边,所以我看不出影片的特色在哪里。
一群人就是恐慌的跑来跑去,之间男主角试图找出真相,但几次推测都失败了,直到影片结局也没有给出答案。
是为了呼应科学课上的问答吗?
为了彰显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反正我看的是糊里糊涂。
令我感兴趣的是爱因斯坦的那句话:“If the bee disappeared off the surface of the globe then man would only have four years of life left”。
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却大胆的说出这种预言。
而更可怕的是,影片所描述的蜜蜂消失的现象,正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悄悄的发生。
2008年,环保灾难电影《灭顶之灾》,开场就死人好评,但是后面节奏跟进稍微慢一点,女主长的还可以,但是感觉演技好捉急。。
太捉急了。。
还有一些莫名的争论。。
根本不知其意义所在。
恐怖气氛还是营造的非常好的。。
就是最后的老太太也是活着莫名其妙,死了各莫名其妙。。
跟不上的脑洞真心理解不了了。
结局设置一般,虽然首尾呼应,但是就像短评里写的 ,就应该让科学家或者主持人直接直播时候挂掉才是首选推荐指数:★★★☆(7/10分),还算不错的电影喜欢这个类型的可以看看
M导演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客串一下轧一脚是出了名的。
在上一部《水妖》里,他给自己设计的是一个戏份满多的类似先知的角色,算是过足了戏瘾。
在这部《灭顶之灾》中,似乎是看不到导演还满英俊的脸,没弄错的话导演这回客串的是个不曾露脸的角色——在电话中纠缠、追求女主角的“Joey”。
不知道这样的收敛是不是也影响到了电影,导演想要表达的,由于在表达的方式以及过程方面的有所欠缺(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一种选择),有点象是在自说自话,在观众的共鸣方面也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灭顶之灾”的“灾”,是一股自然的力量,是花草树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对威胁者能做的唯一反抗。
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自然界的报复”等等之类在概念上有些不同。
平时我们说的强调的是人类犯了错误而遭到惩罚,而在电影里并不是纠结在对错上,强调的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无论是人类的影响还是自然的反击,都是出自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灾”是如此,而让其变成“灭顶”的状况,就是人类的问题了。
人类作为地球上拥有最高智慧的生物,自诩为“主宰”并因此而变的傲慢愚蠢,不仅有意无意的忘掉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为人知不可解释,而且那种原始的对威胁的敏感和提防也在退化。
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就由那位讲科学的老师说出了可能存在着不可知的力量,做了预示式的警告;而到最后付出了代价,却还是将先兆当作偶然,没有行动只等着灾难的再次来临。
人类在面对灾难躲避灾难的时候,还暴露了其他问题。
社会的体制、组成迅速的失效瓦解,人群的聚集也没有增加力量反而更容易招来横祸,人被孤立变得脆弱。
这也是导演对人类现状另一面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壮大,也隐含着互相依赖性增强的问题,一个环节出现状况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在这个问题上,导演还给出了另一个极端的呈现。
躲在黑暗的屋子里杀人自保的人以及自给自足的不与外界关联的孤僻恐怖老太太,他们相较外界的“退化”状态,也并不是一种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可取的选择。
人类无法分割就涉及到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包括信息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当灾难来临,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比如通过个人通信工具,还有就是依靠象电视电台这样的权威性甚至具有指导意义的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获取,更有寻找精神安慰和信念的意味。
导演是很关注平日里日益被忽略的人心灵的沟通的,他特意安排了一场男女主角在面临威胁时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安慰的戏。
在那样的特定状况下,除去了干扰除去了浮躁,人又回归单纯简单,重新拥有了最强大的武器——爱(从基因派的观点来说,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上面是对导演想传达的内容的个人体会,下面说说导演传达的方式,这会影响到传达效果的好坏。
首先要反映问题借助的是人类自身的恐惧。
当不可知的灾难袭来,能具体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受感染者的失控——自杀。
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转眼之间无预告的自我了断,夹杂着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是相当震撼的。
但当观众知道了这样的方式,继续的自杀不会达到效果的累积,哪怕它方式各种各样。
另外在分级方面,影片是以不妥协的R级登场,但却没有特别突出的画面及内容的冲击,不能不说也是遗憾。
在整体效果方面,电影海报中的那种黑云压阵一触即发的气氛,在电影中倒并不多见。
这也可能是电影的思路和海报的宣传本来就不一样。
电影没有在特效方面下大功夫,要的是点到为止而不是扑面而来的感觉。
还有的重点就是人物了。
在电影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走个过场而已,出现逃跑死去,或者出现就马上死去,看惯了一般剧情片会有被一次次打断的感觉而无法投入(但它又不象类型片——恐怖、功夫、色情等等——那样,会提供其它方面的补偿,或者说在这电影里补偿不够)。
即便是从头坚持到尾的男女主角,也会让人看不出什么因果来。
于是,从人物的设置上就显出整个影片的一些端倪来。
在《灭顶之灾》中,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象征目的的;或者人物只是完成电影的客观工具,并不需要人物本身的光彩来丰富电影,只是不需太多感情色彩的载体而已。
想到类似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法国导演布列松,当然人家是早已名留青史的大师了,而M导演也未必是走这一路数。
《灭顶之灾》,是继《水妖》之后,导演在个人电影理念上更进一步的作品。
我的这个看法,还是有不小的猜测成分,导演以前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实在让人印象太深了。
《灭顶之灾》引起的反响有些太惨了,不知道导演今后的走向会如何,能否消除成见且更显自己的特色,拭目以待。
在好莱坞的导演中,他依旧还是那么特立独行,编剧、导演以及监制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影,特别是将对于恐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彻底得贯穿到自己的作品中。
1999年的The Sixth Sense是他第一次锋芒绽露,尽管Lady in the Water(2006)让人有些失望,可还是让人对他的新作品保持强烈的期待。
他有一种能够将需要的恐怖素材集中起来,让观众产生期待、猜疑以及最后豁然开朗的享受,而镜头之间的恐怖气氛总会从始至终弥漫着。
在The Sixth Sense里,影片中Bruce Willis发现自己只是个死人的结局将观众所有的观感全部清洗一遍,让人只能在必须重新回顾电影的基础上才会明白导演营造的恐怖。
这是恐怖电影史的一个经典时刻,也就从那时开始,让我对他的每部电影总是充满无数期待。
但是很显然,或许是M. Night Shyamalan觉得有义务在之后的每部电影里必须和自己之前的成功作一个竞赛,所以每每可见他煞费苦心却总是有些过犹不及。
Unbreakable (2000)是一个关于自卫反击和超级英雄的寓言故事,最后被那些小把戏交织在一起直到电影结束,但不可否认,这依旧是一部杰作。
Signs(2002)中Mel Gibson扮演了一个可悲的父亲角色,在真实世界的玉米圈事件里M. Night Shyamalan加入了“异形”,电影结局归根结底是对信仰的一种讽刺。
The Village(2004)让神秘的恐怖气氛笼罩在一个封闭的清教徒世界,人们将自己深藏在树林里,恐惧着自己编织的谎言,而别处心裁的结局则将恐怖归源于孤立和人心。
M. Night Shyamalan有很多好故事,不过可惜他总是倾向于要在电影里做过多的阐释。
The Happening有点像是Signs和Steven Spielberg的War of the World(2005)的联合体。
电影里Elliot、Alma和失去了双亲的Jess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漫无目的得逃亡在野地里,面临来自无所不在却又难以名状的威胁,只是由于Elliot的职业本能,让他明白这是自然界的神秘力量。
人们滥用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不过事实上电影里的恐怖来源早在电影的生物课上就已经得到解释:这是目前人类还无法了解的。
自然界需要自我调整过于承载的负重,问题只在于,使用哪一种方法而已。
人们很显然如往常一样在期待M. Night Shyamalan给出的最后解释,可惜这次未能如愿。
The Happening的故事像是一个关于当代环境学说的寓言,M. Night Shyamalan同样在电影里附上自己特别的声音,非常到位的、严肃的以及令人不安的。
作为他最新的电影,我只能说他依旧在尽力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The Sixth Sense的成功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负担。
The Happening的开头极具震撼力,与之相比结局过于浅薄无力,有些虎头蛇尾之嫌。
电影中值得一道的还是James Newton Howard的配乐,在树枝和树叶们咆哮的那些瞬间,屏幕前只有声音,那种致命的声音。
看了电影的那个晚上,我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一个大厦的建筑工地上,突然大门上面的一块水泥柱和玻璃砸下来,砸死了几个建筑工人,而此时我正在隔街对面,看着悲剧的发生……
的确,你对着帝国大厦不动的拍上一天也可以称作一部电影,也一定会有人拍手叫好。
但如果你准备拿它来卖钱,那就多少要让人知道你想干什么。
这部电影的氛围营造的确是我近期看到的恐怖片中最好的,我对它的期望值也一点点的被吊高,然后就这么一直吊着没被放下来。
本片中很多地方没被解释,不仅仅是病毒的来源、感染方式,还包括Julian对Alma莫名的反感、貌似有感知力的Jess等一系列的疑点。
让人感觉似乎只是一个系列剧中的一段。
看出来Shyamalan想要表达环保以及人类自省的理念,但既然人类愚钝到需要你用电影来教化,那为什么不索性说的明白点。
这部电影唯一的好处就是,如果你去掉字幕循环播放,没有任何不顺畅的感觉。
废废废废废废废废
开头惊艳,结尾略逊一筹,但重看两遍每次都加了一星,气氛把控极佳,如果是沙马兰拍《群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风声中的恐惧是未知的,人类的命运是未知的,所谓“自然规律”,不过是我们为无法理解之事找的借口而已。(2021.8重看第四次,2021.10.20重看第五次,连人与人间都无法互相理解,还妄图理解自然,人类真是自大的生物)2023.10.11重看第六次,已经成为我目前重看次数最多的电影。
一定是因为我们家Zoe太美了 编剧才没舍得让她便当!一定是这样!
movie @ bc cinema
类似于玛雅的预言
辛辣畅快 酣畅淋漓 这只是我看之前的错觉
沙马兰是灵光一闪的导演,现在明显是闪过去了
编剧导演肯定哭死
商业,没什么
不错的开头,然后烂尾。
蛤
越到后面越不知所谓
3分钟的无聊片头真的很熬不住。卖点就是人怎么一个个把自己杀掉么。看见面无表情的那些人确实让我挺怕的。但是片子整个的硬伤太多弥补不过来。
用电影刚开始时候坐在中央公园里的那个女孩的话来说就是"IT IS WEIRD."
植物能够以风为媒介,M果然走神秘路线。
吃饭看都倒胃口 要啥没啥
立意很好,漏洞有点多
有种让人一看不得放下的冲动。恩,推荐一下。7/18
很精彩
男主角 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