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Nordwand,亡命巅峰(港),残酷冰雪,North Face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乌尔里希·图库尔,埃尔温·施泰因豪尔,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汉斯彼得·米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瑞士语言:德语,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08

《北壁》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北壁》剧情介绍

北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温特沃斯第五季保龄争雄无人机屋中异蛛审判法理人生国宝级男友选拔惊魂太空舱一个决定写连环杀手的作家的浅薄故事逆冰之行榴花正红她背后的那双手玩具凶灵我的珍宝老鹰五兄弟拜托了玛露露库的日常冤罪律师夜归人之1号嫌疑犯绯弹的亚莉亚致命急件风筝芭芭拉遇上了艾伦天鹅公主:皇室婚礼死亡令我重生干部圣母在上:春国土安全第一季幸存的女孩勇者斗恶龙廉政行动2024

《北壁》长篇影评

 1 ) 《北壁》:无畏的攀登

人类的天性充满了原始的挑战性,那是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在征服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人类自身的渺小,所以,一些人退却,但总有人迎难而上,不屈的精神成为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也因此,人类也才在不断的进步中寻求妥协,《北壁》与其说是一个不妥协的故事 ,不如说是一个告戒我们面对生命时应该做出何种选择的真实寓言。

——题记《北壁》被德国影评人协会授予最佳剧本奖,讲述了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改编的故事,库尔兹与Toli是一队登山组合,他们在不断的攀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如此,他们才参加由纳粹德国在奥运会之前发起的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

被称为“死亡之墙”的艾格尔峰峻峭、高耸,成为一道横亘在登山者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对于库尔兹与Toli而言,这是一场寻求荣誉与实现自我的终极挑战,即便,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不可预测的天气,随时可来的岩崩,以及暴风雪引发的雪崩…库尔兹和Toli,不仅是在超越自我的承受极限,还挑战着自然的残酷与无情。

库尔兹与Toli合作已久,他们是天生的登山家,库尔兹激情十足,Toli则稳重矫健,这是一对出色的组合。

在攀登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奥地利登山队的竞争,而对手,选择跟随他们的线路上山,随之而来的,是恶劣气候带来的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在他们即将返回安全地带的时候发生,两名奥地利人死亡,库尔兹则在体力耗尽之前放弃了生的希望,他选择自己割断绳子坠落悬崖;Toli被困在悬崖上无法移动,在死亡面前,求生的本能使他不断的呼救,沙哑的嗓音是如此的哀痛而绝望,那是内心遭受的最大的恐慌与绝望,最终,救援失败,Toli对着心爱的女友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冷。

”直到最后,他依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只是,无法抵挡惨烈的风雪,影片再一次揭示人的渺小,以及意志的不屈,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却又值得我们从中思考。

无畏便是希望,征服山的过程,便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更是人类超越自身意志的一次尝试。

即便,这是一场失败的征服,但仍旧不可磨灭人性闪耀的光辉,Toli在面对残酷自然时的本能,让人的渺小更具表现力,此刻,唯有不言败的精神成为影片的潜台词。

登山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影片通过大量的特写衬托出人的渺小,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渺小,才激发了人类自身难以估量的潜力,攀登便意味着一场不妥协的征服,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对人自身的一次挑战,人性的不屈与坚韧,在面对恶劣自然侵袭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呼啸的风雪掩盖了一切,《北壁》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存在,你可以视之为一场不自量力的悲剧,同样,你也可以将之看作力量与信念不屈的挑战,我们在影片中得到的,是一场关乎人性的拷问:真正面对生存与死亡抉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2 ) 每一具尸体都是一级台阶

看完电影,又再看了一遍ueli两小时四十七分拿下艾格北壁的视频,泪水便止不住了。

现今,我们制作出更先进的冰镐、冰爪、安全带和背包,我们发明了动力绳和静力绳,上升器、保护器、机械塞和坚不可摧的大力马扁带,我们穿着精良的登山靴,保护性更好却更加轻便舒适的冲锋衣裤,戴着防水保暖的手套和只有几百克却能抵挡致命落石的头盔,我们利用羽绒甚至高性能的人造棉保暖,一块几千块的登山表就能测出气压的异常变化,提醒一场可能的暴风雪的来临,更别说瑞士人提供的精确到小时的山区天气预报了......此外,我们的登山技术,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最普通的登山爱好者也可以运用最先进的保护方法......这一切都提高了登山者的生存几率,甚至让登山成为一项可以“享受”的运动: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埋在电脑和酒杯前,假期就去攀登一座温和的雪山,然后拍照留念,分享到朋友圈,记录在自己功名簿上。

虽然偶尔还是会传出山难的消息,但登山已经变得越来越美好,连艾格北壁都已经成为了登山家们的跑道,而珠峰南壁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变成一条"高速公路",登顶的难度不会比考取驾照高多少。

不过在1937年,当这四名勇士在艾格脚下扎营时,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的装备在今天早已被当做时尚复古的打扮。

他们对步步逼近的暴风雪一无所知以致看似顺理成章的登顶其实只是无谓的自杀。

为何要攀登?

为何不等到装备技术成熟了再去攀登?

答案很简单,若没有先人垂挂在山崖上的尸体,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到手的登山装备,永远也无法知道更好的攀登解决方案在哪,永远只能透过望远镜或是修建各种愚蠢的人工装置来感受艾格的美。

对于这种近乎野蛮的血肉攀登者,我一向抱以最高的敬意,不论他们的攀登动机,不论他们中是否有蠢货或是疯子,他们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人类通向顶峰的一级台阶。

 3 ) 在大自然面前,唯心主义最是没用

阿尔卑斯北壁的攀登惨烈至极。

听到喊话的时候,四个人都还在一起。

那是希望近在眼前的时刻,然而转瞬间,死了三个。

我以为,最后的那个人会活下来。

他聪明,是他选了队伍的登山路线。

他谨慎,是他想到如果撤回需要留着绳子。

他怜悯,是他坚持要送伤员威利下山。

他是leader,是队伍的头脑与灵魂。

况且他的爱人找到了救援,况且她在崖壁上蹲了一整夜陪伴他坚持到第二天重新救援。

况且他用牙齿和一只冻僵的手配合解了绳子啊!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托尼,就在爱人几米远的地方死掉了。

三个救援人员毫无办法,他就悬在崖上咽了最后一口气。

说真的,我不觉得他是放弃了生,人的精神能有多强大呢?

可以三年赶英超美吗?

把整部电影看完的人怎么能轻描淡写的说他是放弃了呢?

冻得黑死的脸、硬邦邦的手臂、选择割掉绳子死去的同伴、没有供给没有工具,暴雪雪中苦苦捱过两个夜。

他的意志已经足够坚强,但他的身体真的不行了。

在大自然面前,唯心主义最是没用。

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总是容易盲目自信。

华东驴友天堂炉西峡死了多少人,下了暴雨水能快速上涨10米,你只能祈祷一开始就站在了相对安全的地方。

我们有同事工作原因去考察,飘起毛毛雨时精神压力大到要崩溃。

回来喊着:命要紧,要离职。

我去神农架无人区的时候,十几个人的队伍,有向导、有湖北省登山协会的人、有神农架当地的工作人员。

按理说会有安全感,但其实山里面到处都是危险,走崖壁是不能停的,就算你累极了也要走完那一段(一走就是两小时),时刻都紧绷着的时候情绪真的很容易失控。

有很多很多次,下坡的时候摔了跤,我爬不起来也不想爬起来,可以的话我宁愿选择滑一点再滑一点。

所以,我不仅不觉得托尼是放弃,我甚至非常理解安迪选择隔断绳子掉下去。

不管他们在哪里停下,先驱者永远是英雄。

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也是可怕的国家主义北壁被称为“死亡之墙”,在主人公们攀登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死在那里,包括托尼认为的比他们更专业的团队。

然而,在德意志要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在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认为需要制造一个“英雄”以宣扬国威的认知下,全然不顾攀登的难度(北壁有许多地方垂直落差有1000多米、变幻莫测的暴风雪)、技术装备的落后,大肆鼓励攀登北壁。

如果不是被煽动,他们根本不会去攀什么北壁。

说到底,他们不是死于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死于大自然的无情,他们是死于可笑的国家主义。

虽然,过程中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但那是个人的。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背景,当时德国宣扬日耳曼人血统的高贵,且正要吞并奥地利。

两个德国少年选择了登山路线,后面跟着两个奥地利人。

因此,他们不仅是攀登北壁的竞争对手,他们代表着国家的争端,代表着德意志民族到底是不是最优秀的民族,是不是可以统治别的国家的人民。

托尼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让他们跟随,最后又决定停止攀登护送奥地利伤员下山。

再补充一下,事实上,这是四个德国人的队伍。

人道主义是编剧的杰作。

他们单纯是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宣传需要之下。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总是更惨烈,因为要尊重基本的事实。

在编剧那里可能会因为主人公善良美好聪明坚强而手下留情,大自然那里不存在的。

 4 ) 不仅是极限运动片,而是探讨人性和信仰

这不仅仅是一部极限运动纪录片,而是反映了社会现状:上层为了信仰和一个好的故事丧失人性,消费他人的生命,而底层人民被迫为了荣耀丧失生命。

登山前两人和记者吃饭的时候,主编的敬酒词是为了荣耀,以及面对挑战的自豪;敬酒之后又迫不及待要求两人多讲一点登山的事,因为那是故事的饲料,说完又流畅地接了一句:饲料是给畜生吃的;又在两人还未登山成功之前,提前庆祝,吃上了山峰形状的蛋糕;而在知道他们要撤退的时候,主编丧失了兴趣,又在得知或许他们会困死在冰雪暴的时候,告知新故事依然具有新闻价值了。

女主为了跨越阶级,从底层向上爬,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还保留着那点人和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在影片中是一个迷茫矛盾的角色。

比如知道登山有很大风险之后还是继续告知这是自己跨越阶级的机会,希望他们为了自己答应登山;但在登山前祝酒时给出真诚的祝福:平安归来!

在一个好故事和个体生命面前,选择违背主编意愿多次尝试营救登山者。

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需要牺牲人和人最淳朴的基本关系,牺牲生命。

 5 ) 生活在半空中

一次旅行可能让你活着,一座山峰可能让你死去,一个姑娘可能让你生不如死。

额……还是姑娘能力强。

就这样,生生死死的过一辈子。

不想征服姑娘,只求她爱我。

不想征服山峰,只求她眷顾。

需要征服的,只有自己。

年初的某个时候忽然就想登珠峰了,这种念头如此强烈让自己都觉得吃惊,只是觉得她在召唤我,于是在梦想清单中添加了无氧珠峰登顶。

记得几年前在绒布寺喝了半瓶小二就火速翻山冲向了大本营,然后开始等马车呱嗒呱嗒摩托车突突上来的人。

阴天,连珠峰的脸儿都没看到又火速冲下来,结果搞得高原反应下山一路恍恍惚惚,差点翻车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也许那阵就有了登珠峰的念头,只是想把美好留在真正能接近她的时刻。

我更喜欢原始互助的登山方式,如今的登山托儿所让登山变成炫耀经历的快捷方式。

成堆的氧气罐儿,成群的登山协助,充足的后援补给,成就了王石,王秋阳之类的富翁富婆,也让更多人登上了顶峰,却让更多人迷失了登顶的意义。

上面没有荣耀,没有 赞美,不是尽头,只是你的一个落脚点。

《Nordwand》是部少有的优秀登山片,激情与理智并存。

没有炫耀的特效,没有紧张的情节,一切都如实表现,喜欢影片这样的处理方式。

导演是带着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拍摄艾格峰,采用了纪录片的一些方式,让美景,暴风雪,雪崩都表现的顺其自然,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不掺杂情感上的偏颇。

我很厌恶征服山峰这类想法。

一座山峰,是人永远无法征服的。

人们大概总觉得自己很NB的,很多时候误会自己身处食物链顶端或者是个造物主,殊不知那仅仅自然给予的恩赐。

主角们那些简易装备后来成为户外经久耐用的代名词。

petzl的上升器,lowa能穿上几十年的的全皮登山鞋都能在影片中看到。

《Nordwand》并没有深入讨论险境中人性问题,把分歧只是一带而过,很快就达成了下撤的决定,听过了太多同伴恶劣环境中抛弃队友的事,总觉得导演这么处理只是一个理想。

或许这也是罗塞尔设立商业队的初衷,一个接一个的傻逼盲目登顶,总比他们盲目的挂掉要好。

不过却也让另外一群暴发户蠢蠢欲动。

《Nordwand》的情节是设定的很精巧,如果你第一遍看不明白,第二遍就会发现某些情节是遥相呼应。

下撤时的每一个岩钉,每一个技术动作都会在之前的情节中找到对应。

其实这算作一场悲剧么?

我总觉得有些山峰会喜欢某些人或者厌恶某些人,那么就留下他们吧。

这部电影包含了很多东西,激情,理智,爱情,高傲,隐忍,牺牲,可似乎都是美好纯洁的愿望。

生死似乎也只是一种游戏罢了。

而希望,却是山下那一盏灯光。

-天边泛白,酒精作用2点钟睡下,5点钟醒来,却清醒的让人沮丧。

回头看看也是醉酒状态下写的这个东西又让我动了删除的念头。

 6 ) 不会煽情如德国人,也能拍出如此悲壮的故事

德国人镜头写实,干脆,没有太多的面部特写和细节刻画。

岩钉无法承受三人重量,一刀砍绳子连句永别了朋友也没有,对于一个在拍部美食片纪录片都要煽情的国度长大的小孩,这样的利落有点看懵了。

然后就是讽刺。

登山队员们露宿山脚吃着简单的麦片粥准备着第二天攀登,达官贵人们杯觥交错爬梯着憧憬胜利。

大佬的trophy wife最搞笑,一天到晚穿着裘皮带着礼帽说:啊,我好激动。

登山队在山腰上冻了一晚,下面贵人们继续爬梯庆祝。

trophy wife切山型蛋糕,还不忘要蛋糕上一个模型攀登小人,泥马,这是吃果果的吃人不吐骨头啊!

最后登山队遇险折返,贵人们看不到登顶了就作鸟兽散,管他们是死是活。

是部不太一样的户外片,剧情没那么单调,人性、政治历史背景、友情、爱情,一大堆很忙很热闹。

细节决定成败,死活全在两个根绳子上。

 7 ) 妆彩涂抹出人性伟大

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

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

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

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

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

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

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

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

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

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

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

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

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

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

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

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

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

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

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

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

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

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

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

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

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

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

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

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

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

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

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

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

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

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

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

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

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

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8 ) 一部牛逼的片子

说牛逼,之处在于:1、不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合家欢动作片;2、镜头朴实,死伤写实;3、叙事硬朗,不拖泥带水东扯西扯。

基本上,这类硬派电影都是本人喜爱的。

一座严令禁止攀爬阿尔卑斯山北壁,在纳粹精神的熏陶下,在媒体的鼓动下,在登山热血的感召下,2对登山家开始了对北壁的征程。

无疑,这一过程是悲剧的。

很多人都会猜测,如果没有那对奥地利人,德国青年是否会成功登顶。

我想,这不是本片的主旨,否则导演完全可以取材之后成功的案例。

只有悲剧才能产生思索和力量,只有绝境才能体现人性的本真。

该片做到了,濒死的本能以及爱情的力量,在片中火星四射。

我看的版本似乎过长了,如能删除一部分女记者的戏份,应该更加紧凑。

 9 ) 最酷的死法,是死在半空中

这是我见过最酷也最悲壮的死法,死在半空中。

图中悬挂在空中的人,名叫托尼(Toni Kurz),下方几米处就是救援队。

然而这几米,成了跨不去的巨大沟壑。

作为极限登山爱好者,托尼死在山里,算是死得其所。

他被绳索吊着的在风中摇晃的身影,仅仅是背后悲壮故事的缩影,也就是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北壁》。

为了嗜好去死,恐怕没多少人愿意。

但在极限运动群体中,这种人随处可见。

他们不是活腻了,而是在极限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是死在生命本身手中。

尤其是极限登山,充满着随时丧生的刺激冒险。

我特别佩服登山者,因为我也有征服高山的欲望,然而败给了恐高症和怕冷。

这种纯粹的勇敢,让我对影片中的这场攀登兴致大起。

艾格峰北壁,你可能不熟悉,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落石和雪崩。

1938年之前,这里从未被征服。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德国政府号召德国登山者去征服艾格峰北壁,为奥运献礼。

作为第一个登顶的人,将被视为英雄。

在国家主义的鼓动下,这一场攀登引来各路好手,也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大家都期盼着第一位登顶者的诞生。

托尼和安迪(Andreas Hinterstoisser)作为登山狂热爱好者,自然将登顶北壁视为极高的荣耀。

他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经验丰富,性格迥异恰也互补。

一开始,托尼和安迪对于是否真的要登北壁还产生了争执。

一向自信外放的安迪不懂托尼的顾虑,对他置气。

安迪:你还要当多久胆小鬼才敢尝试?

我们会成为第一个登顶北壁的人。

托尼:那不是登山的目的。

安迪:那就是。

那才是登山的目的,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能力,我是谁。

托尼:我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我登山只为我自己。

当安迪决定独自攀登后,托尼为了伙伴的安危,最终跟着去了。

前半段的平稳,让各个风光镜头显得特别静谧。

然而一进入登山情节,导演笔锋一转,用无数紧张和克制的镜头,将北壁高山仰止无情的一面陡然展现给观众。

这种节奏的变化,立马提升了身临其境之感,呼啸的暴风和奔腾的雪崩迎面袭来,打在安迪和托尼身上,也打在我的心上。

结果是遗憾的,但两人殊途同归的死亡背后,是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感受。

安迪想要挑战死亡,所以他会在托尼规劝时说:你谨慎过头了,往上爬,那里是通向柏林的路。

他会在二人只能活一个时,选择主动去死,他要见识一下死亡到底是什么。

托尼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他在2823米处时,劝说安迪留下绳索,以备在折返时有更多的选择。

他会在安迪主动割断绳子保他性命时,难过到无以复加。

他会在救援队来临时,努力地挣扎,最终却留下一句:我好冷。

安迪向死而生,对自然、命运和死亡发起抗争,追逐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托尼向死求生,在手脚冻裂、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挣扎着挣扎着。

这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是对死亡的不甘。

他们二人,代表着芸芸众生对死亡的态度,好奇又畏惧。

相互拉锯之下,挑战、勇敢、牺牲、不屈,最原始最纯粹的人性被皑皑白雪反射,照亮了整个人类历史。

再来看一眼这孤绝的死亡,这是勇敢者最悲壮的交响乐。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10 ) 很早之前写的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

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

女人祸水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

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

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北壁》短评

想说的很多,终究什么都不想说了。

3分钟前
  • BanSon
  • 较差

抗忙北壁黑喂狗!好玩嗎?有點自知之明好嗎?拿什麼“第一”就那麼有吸引力嗎?自然啊,是拿來敬畏的,不是征服的吧

6分钟前
  • Ambrosio
  • 还行

冻死了

11分钟前
  • 碎片
  • 还行

可以

15分钟前
  • 林小花
  • 还行

感情线不舒服,音乐渲染也不舒服。故事是好故事。

17分钟前
  • 雨雨葱葱
  • 较差

論留後路的重要性。。。。。。

18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经典的登山片,在2013年最后一晚,由这部寒冷的电影伴我跨年,越看越冷,也是今年的最后一部。百度了下,真实的著名艾格峰救援事件更加悲壮。

20分钟前
  • 竹子
  • 还行

比较闷。

24分钟前
  • 天涯孤客
  • 还行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26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力荐

人类的美德盛开在历史的错误里,隐隐作痛。

29分钟前
  • 哗啦啦
  • 力荐

腌臜配乐 。。。其实主要还是被“真实故事改编”呢几个字给震撼到了所以给4星。。

30分钟前
  • hagen mac
  • 推荐

超然于政治之外的体育是不存在的

35分钟前
  • 慕思唐
  • 还行

残酷的登山电影

39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震撼!

40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推荐

电影对真实事件的再加工部分真是灾难

45分钟前
  • 大尾巴鱼🐟
  • 较差

登山真的是极限运动,对体力意志力等方方面面的考验都是顶级,其实生命很宝贵,为啥非要做这么危险的事呢?证明自己一定要靠这种拿生命去冒险的事?看着男主在最后几米远的地方静止真的让人痛心,谈何救援?感觉上并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生命。

50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表现平平,要是按照原故事(真实故事)拍摄我到给满分

53分钟前
  • Zack
  • 还行

前摇太太太太太长了 1个小时了还没开始爬 安格尔直接割绳子摔死他不行?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太搞笑了吧 挺无语的 最后变救援行动 1个2个都不行为啥还爬?专业攀岩人员不应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电影来说叙事也有问题 山下的人我一秒都不想看谢谢 一直爬行不行

58分钟前
  • 乔阿
  • 很差

最后还是挂了,可惜啊。

1小时前
  • 天空之城kk
  • 推荐

电影是很平实的手法,没有夸张煽情的修饰,但整体看来波澜不惊。三星半。

1小时前
  • 天秤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