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顺序来说说1.北京好人,这部的笑点是隐藏在剧情里的,没有特意抖包袱的感觉。
抽血那一段全电影院都在笑,缺点是故事情节略套路,而且出现什么状况都有人拿手机拍照,不太真实(可能我不刷短视频所以觉得这点奇怪?
)剧情4笑点4演技4.52.UFO,这部分可以说是几个故事里最不好看的,剧情悬浮,几个主演演技略浮夸,角色形象有点脸谱化。
而且结局阿花突然出现,简直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
这个故事最大的惊喜可能就是手工耿的破釜沉舟跑步机和伴着时光一去永不回BGM出场的秦风和唐仁。
剧情2.5笑点3演技33.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拍的最好,起承转合都很棒,也是整部电影最好哭的一点,范伟老师的演技值得再拿一个影帝,回忆和现实交叉的那一段闪回镜头拍的极佳。
笑点可能不太够,但是几个人人工降雨那一段很棒。
剧情4.5笑点3.5演技54.回乡之路,这部剧情略反转,但还是摆脱不掉套路感。
邓超那个角色总给人意料之外的感觉。
闫妮的口音演这个故事真的梦回武林外传。
王子文第一次给我大美女的感觉,整部电影里最好看的角色就是她了。
几个人演技都挺贴角色了,不特别出彩但也绝对不拉胯。
剧情3.5笑点3演技3.55.神笔马亮,沈腾的观众缘真是没的说,他一出现,即使什么也没干,大家就开始笑。
这个故事完成度不错,笑点也蛮多的,两个主演角色完成度也很高,最后观景台那一段略尴尬,适时出现的笑点拯救了一些。
剧情4笑点4演技3.5总之,每个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没有特别尴尬的情节,UFO的故事虽然不太好,但也没有说很烂。
值得大家一看。
这是我们一起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之前和朋友关于这个片子聊了一会,还是把这些整理为成段的文字吧。
这部片子确实很精彩,而且也非常适合这个国庆档期。
从英文的篇名My people My homeland就可以看出来,比它的中文名我和我的家乡更不加掩饰地表现家国情怀。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这部电影不仅达到了及格线,而且还能拿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分数,以致于2020.10.3的7.5分如果日后再缓慢上涨到更接近8.0,我也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当然这部片子也有缺点,那就是过于急切地突出主旨,以致于电影的层次感被严重削弱了。
每个短片都有自己的主题,《北京好人》是医疗,《UFO》是大国基建与脱贫,《最后一课》是教育与农村三产,《回乡之路》是环保与数字经济,《神笔马良》是东北振兴、建设新农村与扶贫。
虽然从结果来看每个主题都完成的很好,但是于我而言问题也出在这个地方。
作为一个没有学习过影视知识的观众,我对一部喜剧的评价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个也是最浅的层次,是究竟能不能逗我笑,包袱响不响是最直白的,用郭德纲的话来说,相声不搞笑可太搞笑了。
不论一部喜剧其他内容怎么样,笑点是否有效是片子及格与否的重要指标。
第二层要稍微深一点,就是电影看完我能把每个人物理出一条线来,这个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所思受到所处的环境驱动,所为能够在他的脑子里逻辑顺畅,两者都可以让观众根据片子里的信息合理推断出来。
这一层如果失败,就在于每一个角色仅仅是服务剧情的npc,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干,如果把他从剧情里拎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你就会发现这些解释起来很牵强。
第三层则是片子的主旨,要体现作者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既要足够明确,观众不会坠入云里雾里,又要有一定,留白,隐在文本的深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观众回味。
把这三个层次划分出来,就可以发现,除了《北京好人》以外,其他四部片子在第二层上都存在缺陷,《UFO》里摄制组就是平地冒出来的,《最后一课》范伟的学生们下决定过于被剧情推着走,以致于只有贡献出茧房的养蚕专业户,“我真的有一头牛”的笑点设置让这个人有了更多的真实性。
《回乡之路》里邓超奉献一切的动机塑造的仍然不够常人化,我们当然能够明白世间就是有难以解释乃至理解的高尚行为,但是我们会敬而远之,而不会主动贴近,这使邓超与我们这样喜欢于日常算计的小民有了距离感。
《神笔马良》也是如此,马良建设新农村的动机在一开始就不够明白,我一直期待后面能找补回来,哪怕是插入一段回忆这样比较生硬的方式,但是后面的剧情里只用了一句话解释动机。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了、除了妻子得不到身边所有人理解自己爱好或者说追求的人,放弃了去俄罗斯读博深造的机会,而是选择去农村,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让观众理解。
这些问题都是为了更明确地突出主题,所以要在一些关键情节上进行拔高,导致第二层次体现不出来,第三层又不够含蓄,观看时一会笑点刺激着观众,一会主题伴着泪点又上来了,就像导演在幕后对着观众比划指挥棒:这里一起哭!
好来,这里一起笑!
好 。
还有一个缺点是,虽然片子叫我和我的家乡,其实是只把家乡限定为农村的。
即使最城市的《北京好人》,家乡也依然是华北农村。
县城生活的人,或许多少还有些亲戚在村里,情况会好一些,但是相当一部分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对于里面的故事是缺乏代入感的。
其他四部片子的缺点正是我最喜欢《北京好人》的原因。
张北京这个人物形象是我们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就能遇见的小市民,而且他还具有《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加成人物更加丰满。
所以他决定帮忙我们可以理解,他的犹豫我们可以理解,他鸡贼地想用自己医保卡在帮老舅治病同时剩下钱来我们依然可以理解。
老舅最开始和张北京不来往,决定来借钱,在“行骗”时的犹豫,被保安抓到后的解放天性,从派出所放出来要吃蒲公英安慰张北京,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也可以理解。
而且最后两人回衡水,还能用蒲公英再补一个段子挺神的。
在所有人都按章办事的时候,大夫明知有诈还帮老舅蒙混过关,会让我们感觉在铁律的冰冷之下(尽管冰冷是张北京自找的)还有医者仁心的温暖。
所有人的行动都可以从ta的身份背景中找到答案,每一个人都是脱离了剧本依旧有血有肉的个体。
《北京好人》虽然主题是城乡公民福利(差异)的(问题与)成就,但并没有直接怼到观众眼前,而是用医保卡这样一个线索串起来,不仅推动了剧情,而且让主旨有可咂摸的空间。
在命题作文之外,这部片子也捎带展现我们了这个时代的其他问题,如老舅送外卖请客户不打差评体现出数字经济对劳工的剥削,认卡不认人暗喻人在现代社会失去了个体的独特性成为标准化的零部件,张北京逃出医院则是有点被神经病的特殊意味。
看完片子特别讽刺的地方在于,《北京好人》会让你默认是老北京人里的好人,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讲的是在北京的外地好人。
即使张北京已经一口京片子,或许还有了北京户口,外地人的标签依然让他被老北京文化所排斥。
或许上一部里他的儿子,经历了张北京这一代的努力,会抛弃掉衡水人的标签变成一个极端北京文化主义者,犹如来自格鲁吉亚的斯大林。
既然《北京好人》已经写了这么多,就再来多写一点我的私心。
我对这个短片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最后回到乡村发现老舅的医保卡,本来可以有更委婉的表达方式,但是把歌颂的意味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和前面的克制并不相称而让人感觉突兀。
我特别希望这个故事能拓展成九十分钟的长片,葛优真垫了钱,回老家后发现其实农村也有了医保卡只是他舅没办,他舅因为进派出所丢了工作,房子也因为消防隐患被清理,最后只能卷着铺盖回家。
把护士玲子这个人物也丰满起来,为她也拉一条故事线,让她和张北京再多一些纠葛,比如捞人时让玲子出把力,甚至在现有剧情结束后安排他俩吃顿饭什么的(我实在过于中年男子趣味了)。
宁浩在采访里说“我们最近也在研究说没准儿做一个长片也行,比如《张北京的夏天》什么的“,啊这可真是太棒了。
UFO我最没有感觉,而且我不太喜欢的一个点在于所有人都好像磕了大麻一样。
如果是在一个单独的电影长片里,这种风格当然可以,但是放在一组小品里就会显得不搭调。
最初村里贫困就是苦于没能巧寻明目要到政策,最后村子的脱贫靠的是政策,给村子搞了个科教村的名头,有一点现实黑色幽默的感觉在里面。
《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挺不错的,为了给老人治病回到老村,意图用旧记忆唤醒病人,让我想起来美国队长刚刚解冻时的那段戏,最后用新小学治愈病人,主旨体现的很巧妙。
这里面我最喜欢角色的是带手机的小孩,故事里唯一一个拒绝合作的人,戳穿了皇帝的新意。
这个小孩对老师鄙夷的语气,和凶戾的眼神特别好,真实到引起了我的恐惧。
《回乡之路》有一点硬煽情,题材真实特别好。
他们一开嗓西北味就特别明显,一说毛乌素沙漠就直接定位在陕北了。
在预告片里老师的话是“考出去,谁也不要再回来”,在正片里换成了学好本事回到家乡。
其实前者才是生活中更真实的想法,逃离充满了苦难的家乡。
我小时候老家春天每年刮沙尘暴,视野之中都是黄色的,土味特别明显。
每年还有蚂蚱(方言里叫崩头),会落满操场,大人会捉了蚂蚱油炸着给小孩吃。
我虽然没有下过地,但是听爷爷讲他小时候种地,地力非常差,而且缺水,只能种些高粱豆类,小麦水稻只有地主在沿河水土好的地方才能种一点自己吃。
我们这边的想法就是有出息了就离开这个地方,到北京生活,再不济去天津也行。
所以这段我其实是挺有代入感的,很能理解闫妮和邓超的想法。
有一个有趣的点是,我一直以为闫妮是董明珠那样的角色,传统公司老总直播卖货,那个助理是为了指导她直播而专门招的新媒体工作人员。
闫妮一开始就提示有骗子太明显了,这样邓超一登场就没有了惊喜感。
《神笔马良》大概是五个短片里我最不喜欢的,或者说开心麻花所有的片子我都没要喜欢过。
他们当然能成功逗我笑,但是我不喜欢,不喜欢的是他们讲故事的手法,看完之后,我脑子里是一个小丑在对我说“Why so serious?
”,这种颠覆和解构让我不适,但这就是我个人的口味问题,从和朋友们的交流来看,神笔马良或许会是大家最喜欢的。
最后再说一点,这里面女性选角真的牛逼,特别对直男胃口,北京好人里演护士玲子的刘敏涛,如果我们带入一下张北京这么一个人到中年还在中下层厮混外貌条件不突出的小市民,就能特别强烈地体会到玲子这样一个热情爽快职业声誉好而且漂亮的中年女性的吸引力。
豆瓣影人挑了一张图UFO里的佟丽娅就不用说了,出场的一瞬间影院里的观众们不论男女都出声了。
这个真的要专门去微博扒一下图最后一课里的儿媳卢靖姗,中外混血,我对她有印象是战狼2吧,这张脸混得很符合中国的审美,既有我们欣赏的西方美人的元素,又保留着东方美人的神气,让观众感到亲切,特别适合儿媳这个角色。
回乡之路里的闫妮也是很不错,最后和邓超打闹的时候魅力爆表。
和她搭戏的助理Jessica和她一对比高下立判,只有那套绿色的套装成为这个人物最出彩的地方。
这几个短片我的喜爱程度:《回乡之路》>《北京好人》>《神笔马亮》>《最后一课》>《UFO》。
邓超那里本来是搞笑的画风,但是他把为了自己的家乡那种倾尽一切付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心酸中又有感动。
葛大爷那一段其实是笑点最多的一段,特别是两人去抽血那,真的是太逗了。
期待最大的沈腾也并没有让我失望,自带笑点的他总是那么有感染力。
最后一课那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范伟的表演,他把一个失智老人的形象塑造的很深刻,就算忘记所有别忘本。
确实相比起来UFO那里虽然画面场景热闹一些丰富一些但是能打动人的地方并没有那么深刻
祖國獻禮意圖太明顯,導致故事包裝的不夠自然,到了第二部張藝謀監製,寧浩坐鎮總導演的家鄉便改正了祖國的問題,以一種更加自然且接地氣的方式去創作家鄉這個命題,5個故事質量都很高,同時喜劇節奏都抓的極好,每個都很喜歡。
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延續了祖國的奧運單元,寧浩以更有喜感的方式,在共用醫保卡的過程中帶到家鄉命題,雖是短片但笑點設計跟長片一樣高級,寧浩使用葛優的方式就跟馮小剛使用葛優的方式一樣,既有梗又有喜感,期待接下來為張北京這個角色拍成長片的《北京進行時》。
第二個單元為陳思誠負責的「天上掉下來個UFO」,寧浩大氣授權了《瘋狂的外星人》元素讓陳思誠得以用自身的《唐探》風格與外星人做混搭,以家鄉有外星人的傳言去包裝鄉鎮在旅遊產業的所面臨的轉型創意與困境突破,既有寧浩風格又有陳思誠德風格,收尾的一鏡到底凸顯家鄉在地特色收的極好。
第三個為徐崢執導的「最後一堂課」,像《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與《一屍到底》做結合,鄉鎮的老學生們為失智的老師還原他記憶中的最後一堂課,跟祖國一樣到了短片才真正看到徐崢不被囧系列綁架的導演才華,為了幫老師圓夢請家鄉們的學生還原舊時代的最後一堂課,做到了師生之情的動人刻畫,也藉此命題闡述了在古早年代,資訊不發達家鄉偏遠的地區,一個外派老師為偏鄉學子付出的偉大,徐崢在所有人動工還原老教室的段落將一鏡到底用的恰如其分,看完真心讚嘆徐崢是非常有才華的一位導演。
第四個單元「回鄉的路」為鄧超、俞白眉共同執導的單元,此單元主題為西北治沙,描述落魄還鄉的鄧超與事業成功的大學姐回鄉的爆笑歷程,鄧超將外表油嘴滑舌,實則為鄉村默默付出到一貧如洗的角色演繹的悲喜交加,前期在油膩又落魄的外皮下越裝逼,後期歌頌此人為家鄉治沙,克服家鄉土壤荒漠化的偉大功績就越感人,在真實人物為基底的創作前提下,身在台灣沒有荒漠的地域看到此單元,著實長了知識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最後一個單元為開心麻花的主創閆非、彭大魔編導的「神筆馬亮」,作為收尾單元著實讓人看的滿心歡喜,開心麻花團隊再次發揮了他們那套無與倫比的喜感,讓沈騰馬麗再演CP,以扶貧為主題幫助家鄉,夫妻倆的遠端互動以欺騙與隱瞞作為笑點包裝,丈夫瞞著妻子假裝自己出國深造,實則回家鄉幫助百姓脫貧,每一次的欺騙笑點包裝都足夠爆笑,快要穿幫的拉鋸過程更是如此。
收尾在讓人感動萬分的過程中不時又塞一個梗讓人破涕為笑,在沈馬的靈活演繹下又再次被開心麻花那套笑點背後的真誠情感所打動,剛好《抓娃娃》今年上映了,現在在回頭看這支短片,馬麗人設在懷孕階段,片中也有不少俄羅斯娃娃的元素,以及《楚門的世界》梗一閃而過,完全可以視本短片為《夏洛特煩惱》的短篇續集,《抓娃娃》的超前導預告了吧...作為5個單元的收尾作,《神筆馬亮》私心可以視為5個單元中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又爆笑又讓人感動,期待《抓娃娃》早日網播。
“我和我的”系列都是拼盘电影,切口很小。
“家乡”系列通过五个单元故事,以小见大照见全中国东西南北中各面相,见证有笑有泪但壮阔非常的脱贫攻坚之路。
《神笔马良》中,沈腾饰演的下乡干部在扶贫乡假装成在俄罗斯进修画画,颇见编剧想象力。
《最后一课》中,范伟饰演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重新体验了一回当乡村老师的感觉,冲突和笑点俱在。
还有黄渤饰演的农民达·芬奇,邓超饰演的卖苹果失意商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和我的家乡》虽土,但很接地气,总体的底色是喜剧,这使得观赏性大为增强。
寓教于乐,微言大义,让观众笑着感动,笑着流泪。
但这些短片有的剧情过于悬浮,有的过于小品化,有的过于谄媚,要论品质没有《我和我的祖国》来得好。
我是普普通通的观众,昨晚花了39大洋去电影院看了看,简单说2句啊。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没什么比比叨叨的鬼道理,挺反感那些看2个小时电影那么多有感而发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低成本捞钱的电影,估计费用全花在了演员身上了。
其实就是把某个小品综艺节目拍成了电影,然后搞点大家都喜欢的什么我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什么什么的,很通俗,很简单,笑点也有,但不多,反正沈腾还是笑点多,特别是那妹子推火车的地方笑点高,其他的就笑笑过去了。
按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喜剧就喜剧,大家为了开心,结局当然美好点,但不要非搞点感动,搞得不伦不类,硬要装个碧显得很有情操。
电影总结:简单、易懂,但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或许是疫情期压抑的太久,今年的大家都把国庆当年在过,看到老少观众挤在电影院一起观看《我和我的家乡》,又哭又笑,实在是让人高兴又感叹。
它延续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方式,由五位导演分别拍摄五个单元短片,集合在一起,它们也有各自的主题和风格。
《北京好人》讲述了医保下乡,《最后一课》关注于教育发展,《回乡之路》以直播带货农产品做切入,《神笔马亮》则是艺术下基层。
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向来以奇招致胜,2015年,首部导演作品《唐人街探案》凭借新鲜创意的类型化探案故事,在春节档里力压群雄成为黑马,在此之后,又有《唐人街探案2》,《误杀》,唐人街探案宇宙……等一系列作品和动向。
“不按套路出牌”的大胆和新意,是他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也是如此,五个短片中,就数它的故事最为天马行空,在贵州山村出现神秘UFO,一时间引得人们炸开了锅,不但新闻轮番热议,还吸引了来自北京的节目记者,誓要调查清楚真相。
一边是“山村”,一边是“外星人”,不禁引人好奇,导演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在我看来,现实和荒诞的交织融合,对观影趣味的重视,是《天上掉下个UFO》最独特,也最聪明的地方。
献礼片常常容易落入过于写实化,而说教意味太浓而“不好看”的毛病,但片后你会发现,陈思诚这一part完全没有生拉硬套之感,反而比很多商业爆米花片还有趣,这当中,也确实是有一些巧思。
首先是黄大宝这一角色的设定出彩,他是个农民,却有一颗发明家的心,把所有精力都拿来钻研产品,或者说,一些笑料百出的“无用良品”。
机器人,跑步机,滚蛋……光是看看这些东西是什么样怎么用本身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黄渤的演技让这个人物又更加出色,在得知自己上镜后那句“那我去补个妆”,笑容中得意又带有丝羞涩,堪称单元最佳笑点。
另一个则是《疯狂外星人》,开场广场上放映的,村长说“演员不好看”正是这部的电影,UFO更是直接串联起两片的显性元素。
还有彭昱畅佟丽娅的“乡村爱情”,对《走进》科学的恶搞开涮,这种打破故事空间的联动感,使观影过程进一步娱乐化。
但另一方面,《天上掉下个UFO》并不是全然夸张化,也有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写实细节。
比如黄大宝这样的农民如今确实有很多,一边发明东西一边在网上直播和人互动,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天地,最有名的便是微博网红“手工耿”。
还有王迅与王砚辉饰演的“村官土豪二人组”,在UFO现身农村后,他们嗅觉灵敏的将村子打造成“外星旅游文化村”,建筑物弄得花里胡哨奇形怪状,就连饭店服务员都要扮成外星人,像极了现实中一些小地方自造的旅游景点,有点滑稽,但又有点让人佩服他们为乡村建设而绞尽脑汁的心。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短片的核心,借“农民发明UFO”这件事引出山村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并进一步展现了当今我国农村城乡物流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黄大宝为了能够和失联已久的初恋沟通,不惜去向“外星科技”求救,而到了5g时代的今天,这些都变成随手可及的东西。
在黄渤“可惜可惜!
”的幽默台词里观众笑作一团,而主题也毫不生硬的被表达。
能将献礼片拍的这么好玩的,除了陈思诚,或许也没有别人了。
电影中五个故事的发生地点挺有代表性的,东(浙江千岛湖)、南(贵州黔南苗寨)、西(陕北毛乌素沙漠)、北(东北乡村)、中(北京),一个地方一个代表性人物,热心市民、农村发明家、支教老师、治沙英雄、基层村干部,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呈现回得去的家乡变化,也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最直观的感受是笑中带泪,开头笑到捂嘴,后面慢慢出现泪点(最好哭的是范伟那段)。
我最爱的还是葛大爷,感觉他只需要往旁边一站,脸上带着笑,用地道的北京话吹吹牛,聊聊天,就有那味儿了。
这一次的张北京,也是个兜着小聪明,揣着热心肠的北京大爷。
他攒够了钱想买辆车,工作之余开专车赚钱(这算不算跟《北京你好》里的的哥联动了啊),不过,河北衡水老家那边的表舅想借钱做手术。
张北京不是那么想借,又不想看着表舅一直病下去,就想了个“歪招”。
搞笑的部分集中在医院里,抽血时候的双簧,逃离医院前的“疯狂”,我都快笑疯了。
葛大爷穿着病号服在医院楼道里奔跑,后面跟着看戏似的医护人员,那场面才是“解放天性”。
作为观众,我明知那俩人做得不对,可特别理解。
表舅到北京讨生活,做外卖员,攒不下几个钱,张北京在酒店停车场工作,好不容易有了点存款,都难,都掏不出那七八万的手术费。
等到峰回路转,最终有了着落,张北京担心的事也得到了解决。
这是我觉得人物丰满、厚实的地方,藏着自己的小心思又不乏普通人的恻隐之心。
《北京好人》的好是利人利己,不是杀身成仁,完全地牺牲自己。
除了宁浩和葛大爷的再次联手,剩下的部分也很好看。
毕竟是堪称来了“一壁江山”的中国喜剧梦之队,个个都挺厉害。
惊喜开场之后,紧接着就是黄渤主演的《天上掉下个UFO》。
提起贵州的交通不便阻碍当地发展,让我想起之前一个采访对象,四川人,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他有次跟朋友去贵州大山里旅游,发现当地的物产特别丰富,山上有走地猪,山腰是板栗林,山下是放养的羊群,吃起来的滋味特别香,跟平时在市场里买到的不一样。
可这么好的东西,偏偏带不出去。
他跟几个朋友一合计,留在当地办农场,还创立了一个销售副食品的品牌。
他的想法跟电影里黄大宝等人挺像,就是想把贵州山村里的好东西推出去,让更多人吃到,也让当地因此发展起来。
这个单元应该是最热闹荒诞的一个,很接地气,土土的发明,浓浓的乡音,哪有什么UFO,只有一群想要家乡更好的人。
然后就是最好哭的《最后一课》,主要还是范伟表演的太好了,角色的时间跨度很长,但老年的衰败,壮年的神采都很具神韵。
可能最好哭的片段,还是他在望溪村的“最后一课”上讲述他为什么觉得自己留下的那十年值得的时候,从“该去读书,全去喂猪”的过去,到有希望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跟他说,以后去学校食堂能吃到其它好吃的,不用天天吃萝卜干了。
那种朴素的追求,往往最动人也最伟大。
曾经受惠的学生们都已经长大,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家乡,养蜜蜂的,做民宿的,也有成为小学教师的,他们同样希望帮助老师,为他凑出记忆里的拼图,愿他余生幸福安康。
同样搞笑的《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前者反转强烈,后者笑果频繁。
邓超饰演的乔树林看起来太像“坏人”了,先是飞机偶遇借校友身份搭讪,接着打肿脸充胖子表现身价,可前面越轻视后面就越敬重,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着家乡的人在沙漠里种苹果,想让风沙扑面的沙里沟变个样。
而经典的沈马组合再联手,看完会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不得已瞒着妻子的善良丈夫,满心为丈夫骄傲的怀孕妻子,笑料百出,暖心治愈,画毛衣和葫芦套娃那里,全场爆笑。
另外,我也挺喜欢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转场,每个人都聊自己的家乡,让这五个故事像是随机展现的其中一个,最后出来的中国地图,也寓意着这是大家的故事,是我们普通人正在经历的事。
每个人都有割舍不掉的家乡,也有与之相关的回忆。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说自己看完电影后,必须要吃一顿锅包肉解馋,也有人聊起自己的最难忘的老师。
其实,家乡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想回,总有亲人和朋友等着自己,也有可尝试的工作和生活,遇到问题,也可以像范老师对大钟说得那样,想办法找方法。
这一点在于自身选择,而不是只要我们离开家乡,面前就竖起了一道壁垒。
《我和我的家乡》挺像一首拍出来的抒情诗,北京的热情,贵州的多彩,千岛湖的秀丽,西北的坚韧,东北的勤恳,我们不曾遗忘它的富饶,也不吝惜心中的赞美。
所以,不管是去往大城市打拼,还是留在家乡搞建设,只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和生活,都是平凡世界里不甘于平凡的人。
作者: 鲸鱼我想聊聊我在看《我和我的家乡》时经历了什么。
众所周知,本片由不同导演执导的五个短片组成。
观影过程中,全场观众完全不吝惜他们的笑声,也常常会被突如其来的泪点击中而不断拭泪,可以说是又哭又笑地度过了这两个半小时。
作为男生的我不太希望被别人看到抹眼泪,所以我硬生生忍住了,以至于忍得嗓子哽咽,疼得要命,但是周围不断传来其他观众抽抽嗒嗒的声音,看来他们比我更难自已。
电影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开始,之后依次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五个小故事,最后在歌声里结束。
《北京好人》里的葛优葛大爷和《天上掉下个UFO》里的黄渤,这二位都是一张脸自带笑点,所以光是看他们登场就已经有想笑的冲动了。
小故事里面的很多包袱都抖得漂亮,笑声此起彼伏,一点都不夸张。
除了笑声,每个故事也不乏泪点,尤其到了《最后一课》和《回乡之路》,两个短片都在结尾酝酿着情感高潮。
沈腾和马丽的《神笔马亮》最后登场,整个观看过程中,常常泪痕还挂在脸上,就被随后的笑点暴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笑中带泪吧!
看完《我和我的家乡》走出影院的观众是被快乐和感伤交替环抱的。
或许是因为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大家的生活都有些许压抑和紧张,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和治愈的渠道。
《我和我的家乡》就定位于“喜剧”,打开了这个渠道的入口。
本片打出的招牌就是“中国喜剧天团”的一次大汇聚,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5组导演,作品累计票房超240亿元,名副其实撑起了中国喜剧的“一壁江山”。
这一次的电影就像一次华山论剑,各门派纷纷使出看家本领,各有各的精彩。
还好这不是一场比赛,因为看过之后有人让我给这五部短片按好看程度排序,我竟然不知如何下手。
每个故事都有其动人和优秀的地方,实在让人难以抉择。
不论从感性角度去分享看过电影后的快感,还是理性分析每个故事的情节、结构、形式与表演,都挑不出什么大纰漏,喜剧让人笑、笑过有思考的基本要求,它已经达到了。
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指向性,涉及医疗、教育、环保、扶贫等相关内容。
一部献礼片能被拍出如此高的可看性,没有生硬说教,相当难得了。
《北京好人》《我和我的祖国》里那个有小缺点但心地善良的北京中年男人张北京回来了!
上次帮助了一个汶川来的孩子,这一次他又做了件“好事”。
葛大爷还是那个葛大爷,虽然现在粉丝都叫他“优优哥哥”,但接地气的气质和演技这些年来一直都没变,所以观众缘一直居高不下。
他也有豪迈的一面,烧烤摊上拿着麦克风高声唱《打虎上山》,彻底解放天性,也差点把自己唱“解放了”。
宁浩的作品都有比较强烈的戏剧张力,虽然这一次只有单线叙事,但角色的身份互换、各种梗的“call back”,安排得很精妙。
影片的第一个泪点也出现在这个作品里。
《天上掉下个UFO》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把悬疑和喜剧结合在一起,是相当成功的类型融合。
这一次的短片则继续杂糅,土味科幻和喜剧二合一,“唐探”的影子时不时闪现,“笑果”很不错。
光是本片中王宝强和刘昊然的步伐,就完全移植自“唐探”,虽然身份变了,但是人物设置基本照搬。
黄渤掩盖秘密时的“一个找一个藏”,也让人联想到《唐人街探案》里衣柜藏人那一段。
故事始于超现实,天空飞来大飞碟,谁都想一探究竟,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超现实回归了现实,最后再到接地气,从上到下整个过渡衔接都十分自然。
黄渤的表演是一大亮点。
他饰演了一个农民发明家,总是捣鼓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发明,有时也会把自己弄得很惨。
预告片里他被记者采访时掩饰不住的小得意,真是可爱至极,那句用贵州方言说出的“UFO”,看过电影之后一直在脑子里回荡。
《最后一课》这是全片最好哭的一个小故事。
由于患病,范老师的记忆停留在自己支教农村的最后一课,于是全村人共同为他复原了那难忘的最后一节课。
师生情是非常容易触动观众的一种情感,看着老师两鬓斑白,但是依然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是不是很容易唤起自己对于昔日恩师的种种念想?
导演徐峥也出演了这个小故事,但他明显把自己隐藏在了主角范老师的身后。
范伟用精湛的表演征服观众,导演则在结尾制造了全片最大的催泪弹。
当然,这一段的笑点也很足,人造大雨从房顶倾泻而下,只淋到一个倒霉孩子,那一幕怎么看都像是《泰囧》里的徐峥自己。
另外大家在看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故事的摄影,曹郁担任摄影指导,尤其是片中两个移动长镜头,通过准确的走位能把望溪村的景色一览无余。
《回乡之路》讲真,邓超和俞白眉执导的这个短片超出了我的预期。
它的核心主旨是歌颂抗沙治沙的英雄们,但用了一个逗趣的故事结构来包装:一个卖苹果的小企业家希望说服电商女王为他投资。
邓超和闫妮两人的各方面的反差营造出了很多笑点,邓超夸张的肢体语言给很多段落增添了喜感,比如在飞机上非要跟闫妮合影,明明没钱,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
但当这个人物背后的秘辛被公之于众后,观众就会扭转对他的看法。
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神笔马亮》压轴的《神笔马亮》给整部电影一个完美的收尾。
当在影片临近结束时迎来高峰体验,观众会对全片的印象分大大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
尽管跟前几组导演相比还是新人,但此前已经凭借《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在喜剧界站稳脚跟的西虹市影业两位导演闫非&彭大魔这次也没有让喜爱他们的观众失望。
不仅导演是质量保证,闫非&彭大魔还在本片中再度与沈腾合作,这样的组合放在一起本身就看点十足。
还有时隔五年再搭档的“神马组合”——沈腾和马丽,“国民喜剧CP”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从预告片就能看出本片角色的造型很有特色,挺着孕肚的马丽充满母性的光辉,而沈腾则身穿大鹅人偶服卖萌,蛮好玩的。
这个小故事的完成度很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又以喜剧手法呈现新农村面貌。
全片泪点与笑点平衡得很好,不强行煽情,在你原本以为会煽情的时候,突然抖一个包袱,让人破涕为笑。
片中的布景也非常用心,农村墙上的所有壁画,都出自真实的画家之手。
最后稻田里出现的一个巨大火车头造型,取景于沈阳的“稻梦空间”景区,而火车头也象征着当今的中国正在高速发展。
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而言,家乡逐渐变成了一个亲切又遥远的词,对比从前的直抒胸臆,如今的我们的确越来越难开口说出对家乡的感情。
但以上五个故事,都对"家乡"二字进行了相当具象化的阐释,每一个笑点和泪点,都落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上,不管你来自何方,现在身处何地,都很容易对它们产生共鸣。
《我和我的家乡》已于今日正式公映,之所以想称赞它,是因为它让我在观影的两个半小时里体会到了纯粹的快乐,同时也被深深感动,真正做到了“有笑有泪,有你有我”。
对一部电影来说,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还能够被其中的家国情触动,那么这份电影票钱花得更值。
#我和我的家乡#,五个故事,都挺搞笑,推荐,适合国庆的欢喜。
其中一个故事叫最后一课,范伟演的老师,旅居国外,生活优渥,一次脑梗让他记忆错乱,只记着自己92年在中国落后的地区当乡村教师的情景。
为了帮他恢复记忆,儿子带他回到原来的农村,全村人感念老师当年为他们的付出,全力配合,在现代的生活中硬是制造出一个92年的场景。
范伟老师,就在这伪造的教室里给假扮的学生们上课。
这让我联想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再见列宁》,东德的一个母亲在柏林墙倒塌之前生了病,等醒来之后,东西德已经合并,但是儿子怕母亲受刺激发病,将周围人事都还依旧伪装成原来东德的样子。
再见列宁,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抹杀了东德,用反衬褒扬了西德所代表的价值。
而这个最后一课,在褒扬现代乡村欣欣向荣的同时,并没抹杀过去,正因为有乡村教师过去多年的努力和传承,才有今天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可能是我自己过度解读了。
范伟老师在国外的家中,一直挂着学生的那幅黑白画,后来因为他脑梗,他的记忆留在了过去,一直没变过,就像那些固守旧有观念的人。
但是,中国已经变了,村民们套用张爱玲的话,“已经回不去了”,泛着喜滋滋的无奈。
看到第四个故事,我才发现,这除了是部搞笑片之外,还是一部主旋律片。
所有的故事都贯穿了一个主线,借家乡说扶贫的主题。
看来,只要有好的编剧,哪怕是主旋律命题作文,也能拍很有看头。
挺好看的,评论区是大型男性气质操演现场,哪个热血青年不喜欢王子寻仇记呢
我受到了欺骗
一分给好美、好优雅、好知心姐姐的哈姆雷特的妈妈和林中女巫,一分给久违的Tom Felton,一分给中世纪宫廷画面构图,还有一分给编剧提供的另一个不在复仇中迷失自己的哈姆雷特故事的解法,她爱父亲、哥哥、爱人,但更爱希望,爱自己。
影19183:少了台词功力,冲击力就不强,改编的很完整。再现了米莱斯的油画《奥菲莉亚》
赋予大量现代观念视角后,从Ophelia角度审视整个故事。起初是怀疑的或者说是“改编不是乱编 戏说不是胡说”不时冒出,可到最后都被她“复仇 不是我的故事 这是我的故事 当然有天你会说出你的故事 我的爱”的陈述所打消与说服,毕竟常见的可以理解为霍拉旭的版本。或许其中女性与自由在古装下略显违和,而这样的拧巴也让这一份关注与凝视显得可贵。镜头开场便是世界名画的重现,此后充满精致与森系的画面也都赏心悦目。对原著的摘取和再改编不断刷新和冲击底线直呼“还可以这样吗”,尤其是改写为字面意思的“去修道院吧”。大人组增添了姐妹情谊同迸涌的激情、点到为止的阶层、妖术与科学等等也是“大女主”外的惊喜。出戏的两处是,哥哥是发际线愈发后移的“马尔福少爷”,惨成工具人;假死药隔壁罗朱直呼内行.
很爱。
颜值场景可以,故事太拉胯。有马尔福
根本看不出来这个奥菲莉亚是怎样的性格,皇后武力值倒真是高。
教堂求婚那段英音耳语让我疯狂心动,好浪漫啊!
娜奥米沃茨啥时候能拿奖??
奥菲莉娅视角哈姆雷特,欧洲宫廷风服化道美术演员都好美,就是情绪递进看的人云里雾里。一半弃,可做摄影美术参考。
最美又最伤心欲绝的一幕,就是短发的奥菲莉娅见哈姆雷特执意参加决斗,情绪汹涌却隐忍地道,再见了,爱人。哈姆雷特不知那便是永别。之后一切如海啸般席卷而来,仇恨化作尖锐的音符,刺痛了心脏,麻木了理智。高亢的一曲过后,绝美的宫殿变成修罗场,步步为营堆砌出的王国顷刻化为乌有。
我很奇怪,这部居然没分,豆瓣不是最喜欢文艺作品吗
选角太失败我简直分分钟出戏 没了台词的力量就非常苍白无力
其实我觉得没有那么差啊,决斗那场的音乐还是很激昂的,但是改编的也太有点儿罗密欧与朱丽叶了。舞美又华丽~
?莎士比亚做错了什么要被这样改编
不知所云支离破碎脱缰野马一样的剧情,一款欧美于正……黛西和荞麦谈恋爱像要一起闹革命一样坚毅
女主总是板着个脸,不讨喜。
如果不是为了Daisy我根本不可能 剧本和剪辑问题都很大 Daisy的肢体表演确实还是太刚了点 但装疯的那段 表演非常棒
剧情没有张力和说服力,看得人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