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石头剪刀布

Ms J Contemplates Her Choice,石头、剪刀、布

主演:陈洁仪,向云,李博艺,包勋评,孙欣佩,叶思伶,林惠贞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潮州话,僧伽罗语年份:2015

《石头剪刀布》剧照

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2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3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4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5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6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3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4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5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6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7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8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19石头剪刀布 剧照 NO.20

《石头剪刀布》剧情介绍

石头剪刀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o Yang, a celebrity radio guest, receives a phone call while on air and sets in motion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threaten her life and her family.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saving a prostitute or a loan-shark, her choice is confronted by public outcry. This film is loosely inspired by real-life events in Singapore, and explores how it is more choice rather than chance that shapes...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没有心跳的少女你的生命我的决定狐门秘事台湾霹雳火蓝色监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天空与海洋的交界线日常幻想指南呼叫助产士第二季爸爸活啥是佩奇金牌班长日在校园:情人节兵法乡村怒火追凶石纪元第二季我们是兄弟使徒行者卡片战斗先导者overDress第四季我的另一面西域冒险记之神秘镜人间猛兽证词深圳湾亲爱的莱蒙·利玛杀即生香肠老爸唐顿庄园2鬼作秀第三季红包

《石头剪刀布》长篇影评

 1 ) 告别

葬礼后Greg偷偷溜进蕾切尔的房间,躺在女孩的床上读完她留给他的那封信,数壁纸上的松鼠,翻开书本看镂空的雕塑,帽子,粉色假发,墙壁上漂亮的金色剪刀。

正对着门前道路的窗户,玻璃上有女孩画的小小涂鸦,等待他走过的背影重叠。

蕾切尔活着的时候没有那么想念她,两次被Greg的旁白蒙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蕾切尔会去上大学。

直到猝不及防的结局,难以置信,毫无实感,看着女孩的房间,才慢半拍意识到永远失去蕾切尔的现实。

她留下的痕迹,比她真实活着的存在,更加让人疼痛。

《再见绘梨》和它有一点点像。

只有一点点。

两部作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再见绘梨》男主拍摄的影片完全以绘梨作为主角和演员,用更加仰望的眼神在围绕着女孩。

而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少年Greg的成长故事,与蕾切尔的相处像一枚催化剂,Greg为蕾切尔拍的影片,我也实在没看出来到底在讲什么,出现的蕾切尔影像很少。

漂亮火辣的女孩Madison像一头麋鹿,每次出现、每次对话、每个碰触都会让仓鼠Greg感到被蹄子踩踏在脚下。

直到舞会前夕,在食堂里,仓鼠躲开了落下的踢踏。

它不再感到惊慌不定的心动。

蕾切尔的母亲Denise根本不关心她,不是真正的关心,总在谈论自己的事情。

Greg采访她问蕾切尔出生的情形,Denise大谈自己是个好母亲如何保护蕾切尔不要过早的成熟。

Greg继续问蕾切尔喜欢的玩具,Denise像没听到似的开始谈给Greg的忠告,沉浸在自己失败的婚姻里,在Greg的追问下勉强说是剪刀,说了一个丈夫离开她们时蕾切尔拿剪刀剪碎了他的所有藏书的故事。

要尽力克制住对Greg的腹诽,十几岁的年纪就和同伴拍了42部短片,哪怕是糟糕的耻于给别人看的烂片,也让人很难不说出歆羡。

他仿制的影片原片,几乎都是我没有看过也不曾了解过的作品,连梗都要加上详细注解才能看懂。

父亲是社会学终身教授,还有超酷的历史老师……算了,别说了,这些背景设定就不要细想了。

 2 ) 『论一个高逼格影迷的自我修养。』

讲真,不想当编剧的影迷不是好导演。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热爱电影的孩子一定都特善良,因为他们的内心保持着一片净土。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这是一部蛮有趣的青春电影,一开始两段定格动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男主这样的怪咖在学校里基本是个隐形人,他有自己的爱好,就是看电影以及自制小电影,影迷当成这样真实很幸运的,当然,一个人成不了事儿,他有自己的好基友Earl,两个人搭档拍出了四十二部致敬经典电影的小电影,男主还自己动手拍摄定格动画,这也太牛X了,然后我真的灰常喜欢里面那些自制的电影海报,都很有趣也很用心思。

《老年凯恩》(Senior Citizen Cane)《大开屁界》(Eyes wide butt)《罗斯玛丽的萝卜》(RoseMary baby carrots)《四百兄》(the 400 Bros)《诺斯鼻拉图2》(Nose ferret2)《吃货八部半》(ate 8 1/2)《狗屎男》(The turd man)《疯狂之鞋》(The rad shoes)《刨析汉堡》(Anatomy Burger)《迷路记》(vere’d he go?

)《袜条橙》(A Sockwork Orange)….(P.s.难为字幕组了,但出来的效果超好),有很多致敬新浪潮的电影,希区柯克、特吕弗、库布里克,都是骨灰级影迷耳熟能详的经典。

说到从影迷当上导演的就不得不提昆汀了,先不说利益,如果不是爱好驱使,坚定的走上拍电影的道路的动力何来?

Greg和Earl可谓做到了高逼格的影迷的阶段,把爱好发扬光大,虽然有恶搞、戏仿、吐糟,但再现电影经典桥段却丝毫不会马虎,分镜头、场景、角度都要致敬。

要知道定格动画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不过不妨碍Greg的热情,手机支起来,布置一次场景拍一张照片,然后再让照片动起来,就成了动画。

片子里几段黏土定格动画的乱入还是很有趣的,也是剧中人物心理写照。

每次女主闺蜜出场,男主就自动脑补一段黏土动画。

内心被践踏的不要不要的,也许作为一个习惯了戏仿经典作品的“导演”,要自主创作一部作品还是很困难的,如果做不好,那是多没面的事儿哎。

电影中Greg的成长和遇到Rachel密不可分,如果这个夏天,他们没有遇到,未来的路肯定会不同。

在Rachel的鼓励下,他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做更好的自己。

可惜的是在Rachel看过他拍摄的电影之后的十个小时后去世了。

多好的姑娘啊,积极乐观,同样的讲绝症的,很多电影就狗血了,绝对没有这部电影的女主坚强乐观。

最后,Greg将自己为Rachel拍摄的短片封好,并附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最后死了。

” 开始觉得男主脑洞够大,看到结尾才知道女主不输男主。

那些书本里的秘密,精细的纸雕,小小的三只坐在阶梯上吃冰棍,男主才意识到原来在人死后,真的还可以得知很多很多关于TA的秘密。

当然在一开始,男主在旁边也否认女主会挂掉的结局,因为就算是她的肉体消亡了,灵魂和爱也与他同在。

壁纸上那只小松鼠,一直努力在奋进!

就是这样一部青春电影,有蠢蠢欲动的爱恋,有基情般的友情,还有催泪杀器白血病,但一点也不落俗。

自然而然的让你get到笑点泪点,就算结局没那么圆满,你也一定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3 ) 爱非终点,死亡亦不是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4 ) 照顾好Francesca,我先走了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5 ) “我”

不擅长社交高中生格雷格(托马斯·曼饰),与他唯一的朋友厄尔(RJ·塞勒饰)在格雷格妈妈的热心地“强迫”下与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瑞切尔(奥利维亚·库克饰)交朋友,本怀着叛逆心情的格雷格却意外发现女孩与自己十分相投。

然而,女孩的病愈加严重,这也影响到了格雷格的生活。

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格雷格和厄尔绝对为瑞切尔拍一部电影那年轻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成为电影悲情的基色,相反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喜剧化手法的运用,一面将电影的乐趣行云流水的跃然于光影,一面用生命为媒介将温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迷人的青春,电影用青春的朝气与死亡的倒计时构筑了剧情的张力,那纯粹与孤独心灵的交融,在女孩瑞切尔离别世界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互的慰藉,电影亦以此在最后形成了为人动容真挚的情感脉络,身患绝症的瑞切尔是不幸的,但相信因为她与格雷格和厄尔的相遇,生命中没有遗憾。

这部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呈现出很强的情感线,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后。

仅有的煽情瞬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流露。

它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故事情节的情绪叠加作用,波澜不惊地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6 ) 你终于哭出来了

看完电影时我只打了三星,因为当时觉得故事拍得实在是和男主性格一样的平淡寡味。

可是当我想到毕业前几年的自己时,我又滚回来打了高分。

第一次在影评里写自己。

在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和男主一样,处于一种对周遭的生活怎么都热情不起来、甚至是冷漠的状态。

毕业后我复习考研一次、回来找工作、换工作,不痛不痒地活着,蝇营而狗苟、迷茫又麻木。

完全没有其他同学走出校园,立刻就业,迫不及待为未来打拼的激情。

我对这种人人都觉得自然而然的新开始,充满着说不清的疑虑。

疑虑是这样的:我要找工作,那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赚钱。

那我为什么要赚钱?

活着。

好,那我为什么活着?

问题来了,原来,我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我这样对自己的生命、身边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热爱和期待,又哪来为自己的未来去拼搏的热情。

大学专业我不喜欢也不擅长,找到类似的工作,自然由内而外的不顺利。

但彼时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或者除此之外我能做什么。

家人不停地给压力,也有亲戚开始指责我自私,但我只是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抑郁,有时候甚至深感绝望。

我去读埃克哈特·托利,去跟基督传教士聊天,我甚至怕自己走向自杀去读心理学,偶尔进行一下自我心理干预。

两年下来,对生活的意义,仿佛略有所悟,又仿佛仍然不知。

后来我开始大量地看电影。

直到前年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时,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9岁的素媛低着头说,现在终于知道奶奶那时候为什么总是喊“哎呦,要死了…要死了…”,因为那是人活在世的意义。

我抱着那部电影把二十几年的眼泪都哭干了。

这句话,那么轻飘飘地从那个受害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却远远胜过我那几年在各种哲学著作、各大宗教教义里找到的答案。

感谢编剧。

到了今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乐在其中的做着。

开始自信,开始逐渐对生活有了热情,不再纠结,仍然有所迷茫,但不再麻木。

我开始学吉他、开始试着画画、开始欣赏摄影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待。

像这部电影里,男主自始至终对周遭都麻木不仁,直到经历女主的死,他哭了。

我知道,他终于活过来了。

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有什么能比经历一场或于生死的痛苦,更有效呢?

需要找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才能正常活下去的人是不幸的。

我希望所有不幸的人,早日……哭出来。

 7 ) 我與將死少女的不浪漫週記 -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簡評(有雷)

國二那年,我在如今已寥寥無幾的租片店,偶然發現一部電影,故事是在講述一位幾乎沒有朋友的電影狂男高中生,和一位生命所剩無幾的絕症少女的奇妙友誼;看封面似乎是個有趣的輕喜劇。

然後看到最後,我哭得無法自己。

自此,我再也無法遺忘這部電影一分一秒。

原本,如果我中了這輩子都只能看一部片的詛咒,我不會選這部。

因為那股無與倫比的感動與溫暖,我很害怕被次數沖淡。

但今天和朋友們一起重看後,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愚笨。

因為《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不管看幾次,幾歲看,你都不會感到乏味的。

第一次看,你會愛上,之後的次數,你則是在觀察前面沒發現的東西。

狂粉如我,已經看了第四還是五次了,我驚訝地發現到,雖然這部片早已登上我「人生最愛片」的榜首,久久不下滑分毫,我卻還是有許多東西,是過往的觀賞沒發現到的。

不用說,《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最過人的地方,在於「情感」。

不用濫用悲情配樂(雖然還是有用一點),或是靠「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這類優美又假掰的對白。

透過一個兩人對看的靜止畫面,它就能傳達比上述手法更加豐沛真摯的情感。

沒錯,「真摯」,這是許多同類型的絕症題材電影理應做到,卻很缺乏的。

面對「失去」,不用靠相擁爆哭一波才叫悲傷。

看著故人留下的事物,邊落一行淚,邊露出欣然一笑,不夠悲傷嗎?我覺得超悲傷的啊!雖然是帶著陽光的悲傷。

但在這次重看,我才意識到,除了上述的情感,它作為一部「電影」有多精雕細琢。

闡述主角葛雷的心理狀態時,除了一開場就有過的小布偶戲,在之後不停地造出麋鹿踩爆花栗鼠的逗趣畫面(雖然葛雷比較像土潑鼠),還有嗑藥時運用攝影機的移動,製造天旋地轉的效果,甚至身後還出現巨大玩偶,以及手機上的黑科技全像投影,表現出他失序的腦內狀況。

瑞秋與葛雷在片中首次正面相遇時,連同一個畫面都無法相容,只能透過雙向剪輯對話;進了房間後,總算處在同一空間裡,卻仍然距離遙遠(鏡頭要馬是一個人大一個人小,就是兩人處在畫面左右端);隨著交情愈來愈好,畫面上的距離隨著內心的距離一起拉近,但由於瑞秋的鬱鬱寡歡,兩人中間仍隔了個嘔吐桶。

後來因為瑞秋決定放棄治療造成葛雷的憤怒,兩人又恢復成一大一小。

直到最後,葛雷帶著為瑞秋量身打造的「毫無技巧,全是感情」短片造訪醫院病房,兩人才終於拿走了那最後的一點隔閡,一同躺在病床上欣賞這個送給瑞秋最後的禮物。

我最喜愛的細節是當瑞秋死後,葛雷進到她的房間。

他這才發覺,這個自己在過去半年多進出過無數次的空間,仍有著從未被注意到的許多小事物。

用大學指南刻成的紙雕,吃著冰淇淋的小人偶,牆上的畫的松鼠,無數把小剪刀,這些都是瑞秋曾與葛雷經歷的,或是曾經提到的,甚至是當她死後才經由他人讓葛雷知道的。

前面那些看似插科打渾的笑料或舉動,都在最後被全部帶回,成了觀眾情感的催化劑。

到頭來,本片其實就是葛雷一人的傳記片,敘述他從「不相信自己」到因為一個女孩而「相信自己」的過程。

初登場的葛雷自暴自棄,對於社交與生活不抱一絲興趣,甚至認真打算放棄上大學;但在和瑞秋成為朋友後,他開始對未來已所期待,對生活有熱忱。

反倒是瑞秋對自己的絕症有些灰心喪志,甚至還是葛雷想說服她保持正向。

可以說,過去的葛雷什麼都不在乎,瑞秋卻在這短短數個月內成為了他唯一在乎的事情,而且未來還會一直在乎下去。

對,這真的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但這樣的設計卻比我看過的任何愛情片都更加有力道。

如葛雷自己所述,直到瑞秋真的走了,葛雷才意識到,或者說才承認她真的會死。

在此之前,他不斷地向觀眾強調「瑞秋會活下來」,或是不爽厄爾提前告訴瑞秋,兩人要為她製作電影的事。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忽略瑞秋真的正在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點。

但到了最後,即使那個有些俏皮的短髮少女永遠不會再對著自己笑了,葛雷還是被她推向了流露光的那端,讓他明白「生活」是值得去期盼的。

瑞秋用自己的生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對於一個已逝之人,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8 ) 玩艺术的小青年真迷人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

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

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

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

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

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

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

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

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

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9 ) 隨寫《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2015/11/4)《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看片前只聽聞這部片在日舞影展受到矚目,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觀賞這部片確實是頗為享受,尤其是在國賓長春A廳觀賞,影片極盡花俏的鏡頭調度效果十足,假若日後這部片有機會上院線大概沒什麼機會在這麼大的戲院放映吧。

導演Alfonso Gomez-rejon拍電視起家,這部作家Jesse Andrews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描寫一位高中男孩成長的電影,在影像上立即讓人想到魏斯安德森的作品,調度上有別於安德森對構圖的偏執,而是在鏡頭角度和運動上用盡能事,其中戀物與經典參照則不遑多讓。

青春期孤僻少男的心事則讓人聯想到《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 1998)的搞怪幽默。

電影其實沒有走上孤獨叛逆的路,穩當地待在少男尋求自我定位和陪伴絕症少女的通俗戲碼,劇本努力地讓劇中角色相處的橋段與對白不落俗套與政治正確,甚至主角的旁白有點後設地一再聲稱這不是觀眾想像如《生命中的美好缺撼》(The Fault in Our Star - 2014)那樣的電影,但卻同樣地牽動通俗劇觀眾的笑聲與淚腺。

於我而言臨門一角或許是主角和他的好友正是電影宅,家裏收藏了一堆CC版DVD,甚至他們自己也惡搞似地自拍經典電影的仿作短片。

看主角模仿荷索的德國腔,或是電影直接引用《四百擊》的配樂和《路上行舟》《天譴》的畫面,還有一堆沒法直接認出來的引用,更不用說那一堆搞笑仿作各路影史經典的短片,真是充滿了影迷之間的默契共鳴。

迷影的魔幻也在情節高潮處扮演了難以言說的角色。

在歡樂的兩小時後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也感到片名中除了Me之外,主角的非裔好友Earl在影片中角色的定位並不明確,至於Dying Girl也有點像是成就主角成長的悲劇配角。

這是青春羅曼史電影隨時代的更新同時披上了迷影的外衣,骨子裏雖然沒有太新鮮的創意但樂趣與誠意十足。

 10 ) 那年夏天当我从你的世界路过——北美新片《我与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漫谈

那年夏天当我从你的世界路过自从我们上学之后,想要交到一个朋友,也许不是难事,但是想认真交一个朋友,也许并不简单。

如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那么与人分享自己的世界,或者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件需要缘分的事情,用大俗话讲,需要一个投缘的契机。

而这部电影,就是为我们讲述了在一个不算契机的契机下,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小说作者就是电影的改编编剧,首先这样长的电影名字延用,在青春片里面并不多见。

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这样的名字又并不突兀。

直白的给到观众第一印象,就是主人公“我”和厄尔的一段友谊,以及“我”和一个将死的女孩儿之间的故事。

这里导演和编剧都没有将故事升华到人生哲理,或者给这段经历归结一个存在的意义,只是给了我们一条线索,一条关于几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链。

而整部电影就围绕着主人公Greg,为我们打开了三个年轻人的世界。

也许17岁的年轻人对于大人们来说,时常是个难懂又奇葩的世界。

与其说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他们的世界,不如说常常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

而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首先从男主角开始,这个进入高中最后一年的17岁大男孩。

他眼中的校园如同动物园+菜市场的混合体,他在不同的社团与大家保持着最基本的社交,在自己无处可躲时,只得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一起,在“纹身帝”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午休。

而对他来说,女生突如其来的搭肩“Say Hi”,简直就是被雄壮的母鹿踩踏一般恐怖。

而他的世界,每天除了被无聊的高中生活消磨,就是被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教诲,直到他倒地不起,在地上滚来滚去,匍匐前进。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而这部电影的独特,大部分体现在导演对年轻人生活和内心的解读,以及将个人的解读,通过趣味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共鸣。

无论是学校里鸡飞狗跳的餐厅,还是对性感女神的形象比喻,以及对母亲如机关枪扫射一样,可置人于死地的唠叨进行具象化表现,这样的桥段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而电影无比奇趣的开打了男主角Greg的世界,只是这个故事引入的开始。

接下来影片讲述的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

影片中很实际的交代了Greg起初并不想与人交朋友的性格。

就像他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通过主动结识,而成为的“朋友”,他们只是从邻居,变成合作拍档。

相信这一点对于年轻人和从那个时期走过的人来说,是个并不奇怪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想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同时更是对其他人的世界不感兴趣。

而影片中的男主角Greg却没有那么幸运,生生被母亲的唠叨逼到绝境,只能去请求邻居家得了绝症的女孩拯救自己。

这样的开端简直是埋好了无数个笑料的雷,等着观众去一个一个踩爆。

而影片中,借由Greg和Earl的爱好,通篇的对经典电影的翻拍致敬,简直是为该片赚足了好感和额外加分。

让每个观众和影迷都在无形中,与电影中的年轻人们拉近了距离。

Greg和Earl自制电影的爱好,成为了他们标签,也成为了和将死的女孩Rachel拉近距离的关键。

这一爱好的暴露来自于一次意外,意外的嗑药让Greg和Earl只能离开学校,逃到Rachel家避难。

期间三个人坐在台阶上吃冰棍聊天,这一刻,三个人成为了没有秘密的朋友。

这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年纪,与最好的朋友一起轻描淡写的探讨某些事情,令人无限追忆。

而一个Greg本人并不愿意与人提起的事情,反而被大家知道,还被其他人要求制作一部关于Rachel的电影。

这样的人际关系和任务制定,对于一个沉浸在自我创作世界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当Greg开始慢慢进入Rachel的世界,由于起初他是被动的进入Rachel的世界,他看事物的角度,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没有盲目的情感需求,没有刻意的讨好,反而可以没有负担的和Rachel相处。

他眼中的Rachel,第一印象是个屋子里满地有着数不清数量的枕头的同年级同学而已。

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一起排解压力。

直到他们谈到未来,Greg的母亲给了他一本相当于大学黄页的书。

认为他的未来就在其中,他应该好好甄选,决定自己的方向。

而对于Greg来说,自己的未来又怎么可能在这本书里。

而在Rachel看来,自己已经得了绝症,在即将消失的未来中,她的未来又在哪里。

电影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再次抛出了一个当下年轻人面对的棘手问题。

而这个问题对两个角色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

而电影最后的解扣,也是极为的巧妙,相信也是这部电影在2014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同时捧得评审团大奖和观众选择奖的原因。

这就意味无论什么层级的观影者,都为这部电影买了单。

故事的最后Rachel化身为一只奋力向上的小松鼠,隐藏在她房间墙纸的每一个小角落里。

只有了解她的人,才可以看到她既微弱又独特的脚步。

而在她每一本看过的书中,她也留下了自己的世界。

也许书本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是未来的选择,而对于即将消失的Rachel来说,这里也是一个当下的世界,有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所拥有的美好的友谊。

而Greg则从Rachel的房间,带走了那个性感的紫色绒毛抱枕,这是他们友谊开始的见证。

就像Greg开头的自述说的,最终Rachel并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

虽然Rachel在看过他拍摄的电影之后的十个小时里,去世了。

这样的两个年轻人的世界,从陌生到产生交集,到彼此争吵,再到心灵的共鸣。

最后,一个人的一部分,进驻到另一个人的内心,甚至影响他的未来,打开了他的未来,这样的关系甚至大于友谊。

而Greg将永远带着Rachel的一部分继续生活下去,Earl也是一样。

其实,进入一个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

最后谈谈那部,看了之后的人会死去的天马行空的短片。

Greg从抗拒给Rachel拍摄短片,到开始着手拍摄,到觉得自己拍的根本都是垃圾,再到最后在毕业舞会那天,穿着西装革履,坐着加长版林肯没有开去毕业舞会,而是开去了医院看望Rachel。

他对Rachel的友谊,已经不再是被迫的相识,别扭的调侃,无端的争吵,而是到达了真正的彼此理解和情感互通。

他的短片里,前半段的人物特写慢镜头,是Rachel身边的人,包括单亲母亲,Earl和自己,从一个Rachel没有见到过的角度,黑白慢镜头,特写展示了每个人的状态,那样标志性的人物动态和神情,令人着迷。

而后半段的色彩拼接动画,像是把年轻人脑子里的臆想, 变成糖果色的抽象世界。

这里被有些人认为模仿了韦斯.安德森的手法,但是却不尽然。

瑰丽的动画手法,并不是韦斯.安德森的首创,也不是所有的定格动画都是韦氏的风格。

影片结尾,随着Rachel瞪大的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彩色的投影画面,渐渐走向另一个世界,Greg是悲痛的, 他走出了病房,所有的观众都在这个泪点沦陷。

影片前四分之三都用来讲述青春的趣事,似乎在那个还不知悲伤的年纪里,记住的满是尴尬和搞笑的回忆。

而Greg最后也对Rachel的离开释然,表现在经过Rachel的再次推荐后,他得到机会提交自己的短片作品时,他将自己为Rachel拍摄的短片封好,并附上说明写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死。

”,而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也许会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青春题材电影,一个鲜活的展现了年轻人的世界,并且讲述年轻人世界之间的交叉关系。

真实又不失趣味,温情又不显做作。

的确是继《朱诺》《我和夏莫的500天》之后,该工作室的又一力作。

2015年7月5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石头剪刀布》短评

矫情而取巧,放进黑名单是对的。

10分钟前
  • FloatMw
  • 还行

和那朵花一样矫情:别人死了感动我

11分钟前
  • 宝井惠
  • 较差

影片大概只说了一件事,太过于迷恋电影,终究是要孤僻的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拍摄技法和叙事角度都颇有新意的青春片,然而整个故事还是偏陈旧,迷影情结过重,因而格局显得小器了些。

18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墙上的四百击海报送我啊!)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021-11-17重看。游离于主流之外的青少年的特殊经历。经历好友的疾病、痛苦与死亡,这种完全没有设想过也不会去设想的结局正好带了跨越年龄的帮助。他们互相支持着对方,体贴。Rachel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后依旧在帮助着Greg,这是超越了青春爱情故事的陈规俗套,友情的力量。结尾这部分高潮做的不错。PS.休·杰克曼真实声音也是个惊喜了。

25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趣味横生的抗癌青春片,就算乐观如《肿瘤君》最后也不能免俗地煽情,但本片很有骨气地坚持不煽情不恋爱,从始至终将点打在壁花少年的平凡却另类的青春。迷影桥段让人会心一笑,在电影包围中长眠也让人唏嘘长叹。

3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so amazing,很有青春片总是让人过目就忘,故事完全没有记忆点(好吧,可能是我国产青春片看太多了),但是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我却还是会记得这个故事。前半段的幽默太赞。迷影情怀怎能不爱?镜头丰富俏皮,青春片就要这样。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迷视角版的《星运里的错》,三个怪咖少年的癌症青春,不撒狗血,不卖苦难,真实却又妙趣横生。向经典电影致敬的想法十分可爱,导演有想法有品味,期待下部作品。

34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推荐

有点意思,但似乎对不起这么多赞誉啊。总觉得本质上这仍然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够成熟的小清新电影……

3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电影部分和小清新创意部分都很赞,整体故事一般

41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还行

not into it

44分钟前
  • 麦当劳好好好
  • 较差

因为有原著。叙事很有趣。精英范儿信息很密集。有青春期的愤怒劲儿但是其实剧里每个人都有趣特别。算是微小里藏真知的典范之一。迷影电影。有点像带着剪刀奔跑。这一番青春真是值得电影纪录啊。

48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力荐

太闷,看睡着了,小清新文艺片

50分钟前
  • yadiel
  • 较差

每一处笑点都很尬,台词多得导演不如去出书吧,电影绝不是能靠台词堆砌出来的。看到一半睡着,后来挣扎着快进了,没有一点点出乎意料的情节。。可以说整部电影没有情节性

52分钟前
  • 👏綠大壯🎙🗣
  • 较差

神烦这种自以为文艺特别的电影

56分钟前
  • 皑黯幕
  • 较差

电影中的电影很棒

58分钟前
  • Salomé
  • 力荐

每次看美国青春片总是让我特别恐惧,因为跟这群高中生比,我竟然一点都没有长大。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孤独的,不只是这样,热爱电影的人都是无望的。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有趣的名字,有趣的封面,可惜后面太拖沓

1小时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还行

影迷们,都2015年了,这种每分钟都想让观众惊叹“他跟我一样好爱电影”的迷影片你们还没看够吗?何来的自信觉得自己so special so real?自觉的不普通可是最平凡的一种哦~

1小时前
  • Chaal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