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大多数男孩子都有点武侠梦,特别八零九零。
很多新人导演,一开始也都是想 先拍一部武侠电影。
所以武侠电影也在我们心里有特殊的情怀和地位。
这个片子有很多不足,,我都可以理解,但是演男一和男二两人的 两个孩子,是资方爸爸要求的吗?
别的不足我就当你们制作当中,太多困难难以克服把。
但是就算这样,这个片子 我既然没怎么快进,看完了,还是很多优秀的点。
打斗设计 配乐 拍摄 配乐真的不错 节奏 渲染效果都有那个意思。
重要的是 在这个武侠电影都快绝种的阶段,还有人冒险拍这个题材,我应该感谢资方投钱,让我还能看到这类电影。
,,,所以这么想我也能理解为什么 才5.8了,没市场吧!
但是再怎么差我个人觉得也得有个6.5以上 谢谢
从情怀角度来看,这部网剧真的是诚意满满,但是我更愿意抛开背景来谈它的质量……先说缺点,人物台词功底差了点,能够明显感受到某些方面气势欠缺。
打个比方,一句违和的话,你能表现出自己的味道还不让人尴尬,就可以说相当厉害了。
至于情节,个人倒是不太喜欢男主的佛系,那样容易显的懦弱,你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也会随着身份的影响而做出改变。
想想看,一个被陷害、夺妻的人,就算你放下了,人家愿意吗?
接着弄死你才是真的吧……再来说下优点,围绕几个人物的小圈子,尽管没有放大到整个武林,却也江湖味浓郁。
动作设计上还算可以,衔接及特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整体营造的氛围还是蛮艺术的。
十年的跨度一晃而过,这点倒是出乎意料,看来大家都觉得报仇不晚,熬下来连带着子女都能出来做点主线。
角色主要是林大卫、陆谦及千人斩,这三个人可谓是各有特点,就不细细赘述了。
真要说的话男主吃胖点就好了,太瘦容易少味。
还有金满堂,到底是来搞笑的,牺牲后背两次陪跑哈哈。
总之为了武侠的世界,要鼓励这样的作品,我宁愿钝化理性拥抱情怀,也要奉上这颗星星。
少见的西部武侠电影,剧情似乎看到了《水浒传》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影子,反派的动机竟然还有现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编制”,可以说是融贯古今了。
打戏动作干净利落,刀刀见血,属于硬核武侠片,长刀的武器设计小众但表现很惊艳,主演演技都在线。
摄影风格有点类似《东邪西毒》,黄色主调,沙海茫茫。
配乐初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越听反倒越有味道,看完影片后去百度才知道是好莱坞团队操刀的音乐制作,功底可见一斑。
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一部网络电影。
首先该片的动作指导,绝对要加鸡腿。
该片不论剧情,还是动作,还是深意,都是到位的。
剧情方面虽然有些老套路,但人物刻画真实,节奏把握紧凑不拖沓。
有些东西,是能细品的。
陆虽然坏,但不像某些电影里纯粹的恶。
思维正常,是一个现代的所谓聪明人的缩影,他们心里点子多,胆子大,很像“张天宝”。
好多人都这样,鸡贼,算计,自私自利,卖友求荣,会混,混得确实比一般人好。
虽然居心不良,但确实帮男主照顾了十年妻女,期间没有染指。
心心念念,想要一个公务员的虚名,表面上达成了。
最终还是被说成“帮闲”,很不甘心吧。
男主是一个认真的人,读过书,有些文化,懂剑经,顾虑多,显得有些迂腐,有些懦弱,但刀客的身份,又使得他出刀凌厉,像极了三少爷谢晓峰。
怀璧其罪啊。
刀术方面,没得说。
非行家不知,剑多劈砍,一点一刺,而刀法常轻薄,轻触即透。
刀法相扑,步法,身法,尤为重要。
加上电影的黄沙小镇的氛围双旗镇刀客即视感。
男子气概应该如此,江湖如此!
小鲜肉何来谈江湖。
节奏方面,没有拖泥带水,虽然有套用了老套路,但又有根据人物性格作了修改。
最后大战,没有酣战,点到而止,全片没有废话。
全片像极了片尾主角的那一刀,一触而过,自己也反中一刀。
爱人、黄沙、时代,悲凉、不舍、不甘。
这才是悍刀行。
不,是千里不留行。
《千里不留行》这部电影,最亮眼的地方应该就是打斗戏了(应该没有人反对吧,哈哈)。
虽然主演和群演加在一起只有寥寥数人,可打戏确实用心了,没有特效、没有慢动作、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更没有故弄玄虚,很多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可以说,拍摄水平绝对的一流!!!
片中的长刀拼杀相当精彩,有点《绣春刀》既视感。
一招一式都是实打实的在拍摄!
值得推荐!!!
现在是2022年1月10日的0点47分,看到孙虎毅导演的处女作长片电影,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其中的曲折、不易、反转、坚持、挣扎,实在太太多太多,搞的我现在心情复杂。
所以,让我们还从电影开始说吧。
江湖,到底是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江湖,都是为了吃饭。
影片中官府的地位,官员说话的语气,永远是颐指气使,这像是一种设定,也注定了电影悲剧的内核。
再江湖,说到底还是官老爷们的玩具罢了。
电影史上这样反抗的故事比比皆是。
但很多都比较含蓄,但在这部电影中这种官府带来的压抑感,会让人感到无比无奈,你可以逃,你也混,你也可以混的很好,但那永远是在江湖中,在老爷们的手掌之中。
不说别的,但但这种潜在的设定,塑造了潜在的对立和无奈,就让电影非常的具有可看性。
最后男主角回归时,一种梁山式的悲壮呼之欲出,刀已出鞘,怎么可能回头。
想过安定的生活只能是痴心妄想。
杀过的人,做过的事,还都要有个说法的。
这种悲剧的情怀很让人感动,最后同归于尽,官府把这个事掩盖,也算是最好的结局。
回到现实。
孙导演是我多年的朋友。
良师益友。
当初他去北京,我属实是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对电影的无比热爱。
到现在也已经10年有2了。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你愿意用10年换一部电影吗?
我们不常联系,偶尔打电话,聊到深夜,我能感受到,他很孤独。
有时想放弃,但我们只要一说到电影,就会停不下来,我也忘记了白天要去单位班的无奈,就这样聊啊聊啊,说到哪就算哪。
他说他一直学习,学习戏剧的结构,学习编剧,学习动作设计,我其实不太懂,是个门外汉,但能感受到他的激情永不减退,这是非常令我佩服的点,10年了,几乎和大学时期有着一样的脑子,一样的梦,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
可见对电影的那份纯粹,天真的爱。
在电影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我们那么快乐。
孙导也帮我很多。
他的经验和能力,对我的片子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孙导和杨老师,就不会有我的电影。
孙导在北京,我也会很羡慕。
我总说他离梦想比我近的多,他一定会成,因为他坚持不屑,他对电影有激情。
现在还有谁对电影有激情?
电影已经快完了。
回到电影。
这部片子定位是网络大电影,但其实却比一般网大要用心很多。
不管是编剧还是动作设计,都是经过用心打磨的,绝非流水线商品。
立意和故事都倾向主流这是不争事实,但打戏的设计,台词的打磨都非常非常纯熟,无法想象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长片。
这和孙导演常年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常年保持积极的学习充电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也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用心和不用心真的是不一样。
再进一步。
电影说到底,还是在写自己,拍自己。
孙导演可能自己没有感觉,但主人公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在电影行业底层挣扎的刀客呢。
话语不是你的,钱不是你的,人也不是你的,你什么都没有。
只能在边缘江湖徘徊,等待扬名立万的机会。
这也是电影行业的弊病,大部分的资源和市场都已经被大鳄牢牢控制,刀客想出头,难比登天。
此刻的孙导演应该很释放吧。
那就尽情的开心吧,让这些年所有的不快乐,所有的压抑,都随着这刀光剑影,喷涌而出的热血,滚滚黄沙,尽情的挥洒出去,再也不要回来。
无意中看到腾讯一部今天刚上的武侠片《千里不留行》。
居然还挺不错。
能一口气看下去,打斗做得不错,导演的工作也值得称赞。
不足的大概还是剧本了……像武侠这种翻来覆去咀嚼过无数次的类型片,要拍得好,有个关键,就是要真的了解武侠(其实并不一定要求多热爱武侠)。
简单点说,就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知道武侠的魅力来自于哪里,知道为什么这样。
像包括武侠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故事,小说也好,影视也好,本质都是一种“高度简化”的东西,有它的模型,模式,板块,套路和工序,这是简单的,但它同时一定要求复杂,丰富和精度。
但却是要在纵向的简单上,寻求横向的不简单,也就是复杂或丰富。
但核心精神,一定得是斩截的,不能拖泥带水,叠床架屋。
很多所谓的武侠的创新都走向了反面,纵向上一味追求复杂,情节翻来覆去,却缺少有效推进,横向上为打而打,缺少必要的精度。
使了很多劲,还在原地踏步,都是因为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关系。
但说实话,能达到这两点的人,本身也很少。
所以好的武侠也越来越少。
《千里不留行》算是近些年来做得不错的了,值得一看,虽然它的人物关系,情感等,如果更简洁,更浓烈,更斩截,也许会更好,在一些局部上,还存在着叠床架屋的情况。
这一点要在国内寻找更多的标杆其实不太好找,目光可以放到国外,比如日本,去看看藤泽周平的原著和根据原著改编的一系列电影:《蝉时雨》,《隐剑鬼爪》,《黄昏清兵卫》,《武士的一分》,《山樱》……在优雅而节制的电影背后,总是可以发现文学的不朽光辉。
武打设计和场景拍摄真的很不错,但是故事确实也是有问题。
也不能说只有逻辑问题,也有我自己对武侠片的定义问题吧。
我觉得最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武侠片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并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
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故事我才觉得是武侠。
当然肯定也会掺杂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但那都是让大侠成长的必须经历的磨难。
那些道德和法制都放任不管的恩怨,只能靠那种非现实主义的英雄人物来惩恶扬善的故事,才是值得我们传颂的。
当然也不能说剧组想表达那种落寞英雄为五斗米折腰的无奈,这并没有什么我觉得表现的挺好的,不好的在后面的故事,是兄弟情意被背叛,这种背后插刀的小人,作为一个大侠一个英雄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放过恩怨,在看到自己女儿不认自己,自己老婆被兄弟觊觎而说放下就放下,还能因为妻子几句话就不计前嫌,共同抵抗作为英雄应该一报还一报的气概。
主角的人设没有立住,你可以说他是杀倭寇的大英雄,也可以说他是金盆洗手的江湖人,但当他为了五斗米折腰去杀害无辜的人的时候,他还可以是一个英雄大侠,但当错误造成的时候,最后也没有矫正错误,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物,而且他明知道有问题可能是自己兄弟下的的套,竟然不去弄个明白非常自然的成为背锅侠,这样的做法他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大侠,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呢。
所以鬼刀林他并不像一个我们期待的江湖大侠。
鬼刀林他只是一味的偷生,无论是放下刀还是拿起刀,一错再错。
就像其他豆友说的这是林冲的故事前半部分。
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如何能是一个武侠故事。
连刷了两遍,像我这种从来不看网大的人,一边看一边感慨这片子不放院线真的浪费了,真的需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
在影片的细节中看到了很多触动人的点,一看导演就是一个有江湖情结的人——从构图和调色中看到了王家卫的味道,从节奏和置景中看到了龙门客栈的赶脚,从形式上看到了断刀客的影子,特别是在挖出十年前的那把刀的场景,有被触动到。
致敬并不是为了装逼,而是在表达对武侠电影的那种强烈真挚的热爱。
故事虽然简单,演员略显青涩,台词没有太多的废话,主线足够简约,有些桥段略有些狗血,但能看出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打斗戏的设计上,让这部片子一看就足够沉稳,有魄力,其他的问题在坚实的打斗场景面前都瞬间可以忽略不计,一个字:爽!
就行了。
不管是在刀戏的编排,分镜的设计和后期的剪辑上来看,都是下足了功夫,已经相当的成熟,不知道导演开机前到底是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和研究。
武打戏中刀戏是很难编排的,而这部片子还特意挑战长刀,对演员的要求也很高,不管是刀的重量和长度上来看,碰过长刀的人都知道,是能当大铁棍子来使的,所以说长刀谱其实讲的是棍法,很有道理。
首先对演员的体力是很大的考验,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误伤演员和摄像师,可想拍摄难度有多大。
在打斗形式上来说,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更加贴近实战化设计,感觉就是刀刀毙命。
虽然打斗攻防短暂,但实际看着真的爽快,没有拖泥带水的东西,本片在风格上可以说是在尝试开创自己武侠世界的新技法。
看到结尾的对决,当然出于不剧透,就不多加详述,真的瞬间笑哭了,也把整个弹幕给笑哭了。
这个梗可以成为全片最佳,也是最大的亮点,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笑的同时,也有一种心酸的味道,可以感觉到电影人的不易,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感觉到呢,大家看了就知道了,里面一定一定是包含了太多的不易,才会选择设计出这样的桥段。
评价一部电影,打出几百字几千字,真的很容易,你可以一边扣着臭脚一边吃着薯片,一边瞎几把写,瞎几把装文艺逼,但是只要你哪怕是经历过一次拍片的过程,你就会SHUT THE F' UP,特别对于一位白手出道,拍长片处女作的导演来说,不知道是经历了怎样毒打的崩溃之旅。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每一部电影都在见证一个江湖。
最后一句话送给导演:“咏春,叶问,请指教!
”
《千里不留行》是我导演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宋小白担任联合导演&制片人。
选的类型方向是武侠剑戟片儿。
其实操作难度还是挺大的!
因为一上来就选了个动作元素比较多的创作。
动作或者武术来讲,在电影中算人肉特技,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华语片电影特效还没广泛使用的时期,它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奇观震撼。
2018年宋小白问我有啥剧本没?
我想起2017年写过一个故事——《生锈的长刀》,于是我开始重写剧本,紧跟着小白开始跑备案、立项、找投资事宜。
投资并不容易找,一个潜在资方看完剧本后反复强调,动作上必须得飞起来,不然观众不爱看!
可我们并不想做夸张的风格;另一资方看完剧本和导演动作设计阐述后,直言低成本不可能做到视频中描述的样子。
总之大家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
中间也有朋友想要买这个剧本,我很需要钱,最终还是忍住没卖。
后来小白把剧本推到了腾讯视频,经过绿灯会的两轮投票,他们愿意投一半,才总算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电影不可逆转的带着创作者的成长烙印,武术元素大约会贯穿我的整个创作生涯。
总结起来,大约是青少年时期周遭恶劣环境、及港产动作片让我对武术产生了浓烈不衰的兴趣。
打架,在东北孩子看来是件极其平常的事,可能仅仅是看不顺眼、言语不对付,或为姑娘争风吃醋,亦或争学校扛把子。
耳闻目睹有人被砍断手筋,也有被剪刀捅死的。
我既不是好孩子也不是坏孩子,为求自保不被欺负,买了很多格斗杂志、武术光盘,就这样练了十几年野路子功夫。
彼时网络不发达、文化闭塞,最大的娱乐是看电影,香港动作片犹如平行时空的另一种可能,照进我贫瘠的现实,李小龙成了我偶像!
我想象着自己像他一样无敌。
写剧本期间,正式拜师史旭光师傅学习截拳道。
史旭光师傅跟李小龙亲传弟子黄锦铭和李恺、及再传弟子汤米·克鲁瑟斯都有充分的沟通交流学习,是国内截拳道教学名师。
剧本部分台词,有从史旭光师傅教学中获得灵感。
此举一是实现儿时学李小龙武术夙愿;二是觉得拍动作片、导演最好也懂武术,得尽可能参与动作设计,不能撒手不管。
只有在导演也懂武术的前提下,他才具有相关的审美。
完全不懂是很难说明白想要的东西,武术指导听不明白你要什么、就得揣测,而后给的东西也不是你想要的,那又要推到重来。
通常你心里有个想法,因为表达不准确,只传递出百分之五十,对方听后吸收了百分之三十,反馈给出来的只达到了你想象中的百分之二十。
给武术指导一些具象性的、明确的东西,才能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沟通成本、事半功倍。
为拍《千里不留行》,我差不多搜集了100多G的武术视频素材,也看了很多兵击比赛。
因为是新人导演,没行业地位没资源。
且低成本武侠,制作预算不可能请到袁和平、洪金宝这样的大师。
所以自己最好也建立起相关的审美,艺多不压身。
前期筹备时我在具体单招攻防、文字上的刀理,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最终一定会是殊途同归。
老话讲:“不管你是练内家还是外家,打起来都是一家。
”欧剑里也都是有“听劲”这个概念的。
故此我想从真实的武术中汲取营养,融合各门派刀法,将想法说给武术指导后,又提出一些必须出现的设计。
如千人斩的铁护臂、铁丝手套、大尺寸护手,这些设计均要参与到攻防转换中。
千人斩使的长刀,并不是凭空设计的,明朝时访华的弗朗机人(欧洲人),会有武术上的一些交流,从找到的资料来看,民间长刀造型不受官府束缚,也有类似欧剑的牛角格设计。
另一原因也是为区别千人斩与林大卫的刀,就奇观性来说是惊艳的!
只是实拍时、两把长刀打起来吃力又危险!
但好在整个拍摄期间,剧组没出什么安全事故。
截拳道的理念是“简单、直接、非传统”。
在电影的兵击呈现上,也没选择花哨的招式设计,威亚的使用次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用了很多擂台格斗的游走,会有试探和虚招。
一个需要平衡的点是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创造戏剧性,如果完全按着真实的搏杀来,战斗其实很快就结束了!
甚至看不清赢的那个是如何取胜的!
缺少层次和节奏上的变化、不好看!
和武术指导喜哥讨论了很久,即如何在写实和戏剧性之间取舍,现在成片的样貌就是我们权衡的结果。
武术指导喜哥是个懂戏的人,我们前期沟通的很顺畅,到后期基本上不用多说什么,他就知道导演想要的是啥!
为求写实,刻意减少了镜头切换,通常一个镜头内都会打数个动作,增加演员和摄影机的调度,同时还要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场面上的强弱势转换。
我不确定这个设计方向大家是否接受,可我还是想试一下,即便做错了,也要亲手搞砸。
在选择男主的时候起先是想用动作明星,奈何制作预算有限,对方一看你们就没什么钱!
项目还行,可以用入干股的方式参与进来,带自己的团队进来,可这样会破坏掉已经码好的主创团队,创作上可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干扰。
最终,我们选了一位没有任何功夫底子的男主——苏振华,对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武术训练。
在9天的前期训练里,武术指导负责对他进行长刀训练和套招,我教他一些截拳道的基本拳法和步法,培养他的武人气质,就是一动手得像那么回事儿!
加上他本身刻苦、人又聪明,在短时间内就打的有模有样了!
除男主外,其他演员动作戏经验都很丰富,饰演千人斩的王城传武功底深厚,女主刘楚玄常年以打女形象出现在银屏上。
我觉得演戏这事儿,要让演技弱的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标准其实是很难的!
但武戏可以通过镜头帮助、各种辅助训练达到想要的效果,实在不行,就多拍几遍呗!
回看当初选角,觉得还是赌对了!
演员对戏的态度会弥补他在其它技能上的短板,梁朝伟也可以是叶问,张震也拿到了八极拳的冠军,不是吗?
由于预算有限拍摄周期紧张,很多重场动作戏都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我们像打仗一样拍电影,把苏振华拍到体能透支!
可他仍坚持自己来!
武术指导也鼓励他,等电影上映的时候,自己做和替身做、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因为穿草鞋、他脚磨破了也不吭声!
被砍出血了,叫化妆不要擦,与角色融为了一体。
《千里不留行》18年9月份开始写的剧本,19年5月16号开机,6月4号杀青。
经历撤资、顶着压力艰难完成创作,加之疫情、过审不顺,这一历程长到足以消磨任何激情的部分。
时常想起宋小白站在茫茫沙漠望着远方发愁的样子!
这个项目从备案立项找投资,他扛了几乎全部压力!
拍摄期间经历了几次沙尘暴和暴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但当发现拍不完时,戏只能往后甩,再拍不完时就开始修改剧本——缩减或删掉。
为保重场。
其实是删了不少原本要拍摄的动作场面和文戏,制片主任说:“拍完比拍的好更重要!
别到时交不了片!
”早年不解吕克贝松、昆汀这类人物为何说一辈子只拍十部电影,现在大概明白些了!
想成事不容易!
电影有自己的命运!
很多阻力来自拍摄之外!
创作本身是掏空电影人肚里的存货,需要持续的有价值的输出,无论是主题价值,人生经验、还是输出某种情绪,亦或满足人类共有的幻想和痛点,均需言之有物长久打磨。
算下来,一部电影平均耗时三年,十部电影也是三十年之久,而大部分人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三十岁之后拍的。
《千里不留行》的缘起,除了童年往事、港片影响及习武经历,另一原因大概是华语动作片近二十年来逐渐颓势,这个曾经席卷全世界的独有类型,正被其他国家赶超!
日韩欧美东南亚2000年后出了不少硬片,这里就不举例了。
魏君子做的《龙虎武师》,内里无不传达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感!
现下武术动作更多的变成了一个重要元素,而非主要内容。
华语动作片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作为新人导演,想要做点东西出来不容易!
失败概率极大!
且拍动作本身就需要时间资金上的极大投入!
后辈既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经典,又需在动作设计上避免同质化。
武侠动作这条赛道,我们这个小团队尚在学习探索,不敢奢谈拓展边界。
每次创作,都是在试图突破自身局限性。
电影上映后收到了一些鼓励的评价!
也收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
我只能说彼时已使出浑身解数,没什么遗憾!
还做不到知行合一,处在执行力尚未完全跟上自身审美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创作当中会补齐短板、强化长板,扎扎实实的往前走!
希望在未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捷径,从来是第一条就被放弃的路。
文By孙虎毅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明显是水浒➕东邪西毒啊
作为网大来说还可以吧,拍摄的方向路子还凑合,故事无甚趣味,演员台词功力太逊了,这些台词说的不好,武打风格还行。
武打拍的不错
场景加分,人物动作都加分,编剧太弱了。交待的太细,情感拉的太长,看着看着就想快进,江湖儿女不都是为活而卖命,导演没拍出来。这个女主演的大内密探很好看,比一般的垃圾电影好很多,看的到导演用心了。但是实力差点,花点子太少
其实是中规中矩的西部武侠
影片还算完整。动作有瑕疵。剧本拉胯,对白有尴尬,衔接(剪辑)有问题,武侠味较欠缺。但我看完了。
西部片+日本刀剑片片,极简主义的风格化(也可以看出没有多少成本)。台词没有一般网大的那么浮夸(比如某位影评人的那部同类型作品),剧本、动作场面也屡见不鲜,及格吧
坟地那场武戏还有点儿意思,但全片能看的也就只有这场而已,文戏简直看不得,一毛钱也不值。一个辅警,因为缺钱钓鱼执法了当地某涉黑组织,还误杀了老大的媳妇儿,后来老大回来寻仇,他居然告诉人家「收手吧」,连我都想替那个老大骂你一句「要不要脸啊你!?」
多给一星鼓励吧,反派就是模仿绣春刀里的周一围
动作戏有点徐皓峰的味道,剧情有点像林冲的故事。但人物太矛盾了吧,妻子前期想让林大为放下刀,后面又让他拿起刀,而且陆谦害他被流放十年还想杀他霸占他老婆,居然不找他报仇,反而去帮他。
打戏还可以,剧情太抽象了
非常值得看!在我看来,很多知名导演和演员都不一定能演出这种水准来。剧情应该是改编自豹子头林冲。
除了所有演员不行,剧本剑术对招还是很牛逼的。
第一场动作戏最给力,越往后越平庸。故事是那种最通俗的,对白也就三流国产剧的水准。
哈哈哈哈哈,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见天的有人来比刀!要比咱收费吧。虽然动作戏的观赏性不如李连杰时代的拍摄手法,但相对于现在各种夸张的电脑特效还是强多了。
莫名其妙的故事,故作高深的镜头语言。
在网大里质素算一流了,武打设计大大的加分!
处女作很棒了,打戏确实很好看,看的神经都紧绷绷的。我想导演是致敬林冲吧,故事情节有点像哦。
小人物的悲喜抉择,完成度不错,价值观有问题
故事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很拉胯,剧情转折生硬不合理看得人好尴尬,男主老婆本来还挺好的,可后面就越来越圣母(还有其他bug就不一一说了),即便全片硬凹了悲剧感,可剧本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导演装笔了,至于武打,虽然不是慢动作,演员本身参与也比较多,但实在没什么能记住和能夸的设计,武侠真是式微了,以至于有部正常一点(仅仅是正常一点)的武侠片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夸赞,但我能夸出口的只有摄影和外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