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SIFF第二部。
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电影。
戏里戏外,虚实交错,看过很多这种被束缚要挣脱的主题,但这部多线并举相互呼应的结构确实精妙而有力。
导演被限制出境,在靠近边境的村子里遥控执导在边境另一边的小镇现场拍摄的电影,在能够且即将越过边境时返身而归。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不堪政治迫害逃出国境的情侣,被困在异国小镇,回不去也走不掉,女主绝望之下投海。
村子里一对相爱的情侣,要被传统习俗拆散(因为女孩出生时脐带因另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剪断,所以她必须嫁给那个男孩),毅然决然冒险跨境出走,却被双双射杀在边境线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煎熬,或忍耐或放弃或突围,也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此外,身为城市精英的导演,与村民之间无法沟通理解的隔阂,因一张照片升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又卷入了一场凸显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困境……困境像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但并不相通
#SIFF25th# 目前为止看到的电影节片子中的最佳。
导演因为真实的政治原因无法出国,也不能在伊朗境内拍摄任何东西。
所以他只身前往边境小村,远程指导剧组在境外的土耳其拍摄两个伊朗的一对知识分子要逃离这个国家的故事。
最后,戏中导演的纪录片偏离初衷,因此被拍摄的女主无法忍受两人分隔选择了投海自杀。
戏中导演的环境也较为恶劣。
在这个边境小村,女生降生后剪断她脐带的人就会成为她以后的丈夫即使两个人并无感情。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对没有感情但因为这样的传统必须结婚的夫妇,但女生有位相好,为了逃离这个国家决定在一周后私奔。
村里的人希望导演交出他们一起私会的照片并对着《古兰经》发誓。
熊在影片中寓意一种恐怖和压迫,即使你我没有看到过熊,但只要相信熊的存在,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翼翼。
就像村民说的,“我们的恐惧就是他们的力量”。
导演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也知道如何将戏剧推上高潮。
在影片最后,因为导演身份的敏感特殊性会引来警察,而村子的收入来源都靠走私,如果警察来势必会惹上麻烦,因此导演被迫离开村庄。
出城的时候发现私会的情侣在试图越过边境时被枪杀,影片结束。
今年早些时候,贾法尔·帕纳西被判6年监禁,他制作了一部电影,让人觉得这部电影预示了当前女性的抗议活动。
看看伊朗传奇导演贾法尔·帕纳西(Jafar Panahi)在他的新电影《无熊之境》(No Bears)开场时使用的精湛技巧吧。
在一个不知名的土耳其小镇,街头小贩纵横交错;最后我们选定了一位女服务员;毫无疑问,她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在几秒钟内上演。
然后咒语就被打破了。
一名助理在演员面前徘徊。
他对着镜头说:“怎么样?”这个问题交给了帕纳西本人,他也是这部电影中的电影的导演,他坐在另一个国家的笔记本电脑前。
这些都伴随着现实的味道。
帕纳西被伊朗政府禁止拍摄电影,《无熊之境》是他自2010年这一禁令以来非法拍摄的第五部电影。
和其他作品一样,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行为,是一位仍在工作的异见艺术家的元虚构肖像。
它也有自己的味道:一个复杂的内疚和怀疑的蛋糕,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导演的伟大镜头也是一个可疑的设计。
《无熊之境》的帕纳西的总部离他在土耳其的住所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流亡在伊朗边境的一个村庄里。
但这里的气氛很轻松。
滔滔不绝的房东很乐意招待他;一位慷慨的邻居正在准备他的午餐。
当邻居的孩子们摆姿势拍照时,这一幕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某种田园诗。
准备好情绪会凝固,摄像机也会受到牵连。
很快,谣言开始传播,帕纳西还拍摄了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关系违反了当地的习俗。
当地人不再友好了。
由于这个村庄是厌恶女性的传统的巢穴,《无熊之境》感觉预示了最近席卷伊朗城市的女性抗议活动。
这也是帕纳西自身处境恶化的一个预兆:就在影片完成几周后,他于7月被判处6年监禁。
自2010年以来,这位导演的电影必然要求他成为自己的明星,永远苦笑而平静。
然而,在这里,即使是帕纳西——至少在电影中是这样——也变得焦躁不安,因为他离边境太近,村民们越来越敌视他。
但这位被追捕的大师只是故事的一半。
帕纳西在土耳其代理制作的电影《无熊之境》也回归了,这是另一个关于两个希望穿越边境的恋人的故事。
世界可能倾向于关注这位导演不朽的职业生涯,并简单地赞美这位伟大的电影之神。
帕纳西本人则提供了一个更黑暗的线索——似乎在控诉在暴政中讲故事的行为。
这是这部勇敢而精彩的电影中众多令人不安的观点之一,它提醒我们要珍视真相高于一切。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导演正在拍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对情侣想尽办法拿到假护照去往欧洲的故事,而因为被限制不能出境,导演并不能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
为了方便沟通,导演选择在边陲的小镇上隐居指导,也因为敏感的身份卷入了当地的一场婚姻纠纷里,从而见证了当地村民的传统与闭塞;另一边的拍摄也因男子对女人的欺骗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女人投海告终。
与此同时,导演因身份问题也要离开这个村子。
本片是基于真实情况下以伪纪录片和片中片的形式去表现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伊朗的样子。
导演在片中就是导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摄,一边记录身边发生一边远程指导拍摄。
也正因为导演的真实性才使得整个片子亦真亦假。
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在导演的安排下的表演是交给观众来感受和思考的。
两个部分以导演本人作为串联,所展示的内容是残酷的,我想这也是导演被限制的主要原因吧。
里面关于各方敏感问题的讨论,制度下的关于信仰,信任,社区,女性等等议题的展示都让人在一个平静的电影中感到了窒息。
我看完之后几乎是汗毛倒竖。
影片中并没有残忍的镜头和压迫的展示,但整个气氛就是压抑和残忍,这些展示在大家对镜头的恐惧,虚伪的笑容,紧锁的眉头中,也流露在各方的语言里。
客气的表象下的所呈现的理所应当的约束和折磨更为致命。
这就是无熊之境这个题目所要展示的:这里没有熊,这是一个用于震慑的谎言。
大家利用了恐惧编造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熊,让所有人远离被困住的人,形成了一个围城。
电影也利用了这一点,用平静的表现和戏剧,谎言般的造了一只熊。
而熊在哪儿呢?
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导演有没有拍下照片呢?
在这里真相不重要。
导演拍摄的情侣有没有拿到护照呢?
这里真相又很重要。
导演的镜头的纪录是原罪吗?
是错误的诱因吗?
很可能,但又不全是。
记录本身本没错,但拍到了本不存在的熊,戳破了脆弱的谎,就无论如何都不对了。
是30岁的光棍亚胡。
亚胡生长在这个贫穷而传统的村子里,依照从小被教育的传统生活,准备重复着先辈们的一生。
亚胡无论是没有机会还是没有能力,不读书而是像先辈一样安分种地,既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去走私挣钱。
替村里长老去蹲监狱,因为长老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顾,而亚胡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牢饭,全家不饿。
亚胡要向村里其他姑娘求婚,长老们告诉他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会引发血腥冲突,到时候别怪我们不罩着你。
亚胡只好作罢。
亚胡等着他剪过脐带的姑娘嫁给他,然而村里的大学生被退学回来了。
大学生追求理想是好事啊,你追求亚胡的未婚妻干什么,她又不叫理想。
亚胡找到未婚妻的父亲说理,未婚妻的父亲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不要污蔑我。
亚胡村里来了个首都人,首都人用相机拍到大学生和未婚妻之间在传统中不该有的亲密。
亚胡希望首都人明事理拿出照片帮帮自己,然而首都人不但不帮他,还要在他的传统上啐上一口老痰。
亚胡决定用农村的方式去亲手教育教育大学生,然而长老们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你给村里丢人了。
亚胡遵循着传统,却被长老们牺牲着。
亚胡求助于城里人,城里人却啐在他的精神基础上。
视角确实比较生活化,感觉和观众的距离很近。
即使有矛盾吵架的环节,有危险边境法外之徒,但总体仍然是一部节奏慢,相对安静的片子。
故事比碎片化。
因为几条线同时进行,刚开始有些迷惑。
到最后虽然是能够完全理解的,但是故事没有明确的高潮。
看完不会有明显的完结感,反而会有种怅然的感觉,有很多情节逻辑和背景还可以深挖思考。
尤其是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在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甚至基本就是事实,没有太多所谓的艺术创作加工,就更感到震撼。
是一种对无法掌控的人生的无力感和恐惧感。
有感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如此不同,而无论在怎样黑暗、压迫的土壤下,都能成长出追求自由的灵魂。
尽管美好的愿景最终还是染上鲜血,但有导演这样的人在,就感到也许还有希望。
自由还是艺术?
对于伊朗电影老炮贾法·帕纳希而言,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作为大导阿巴斯的副导演出道的他一直是一门火炮,从不在妇女歧视、言论压制、保守传统的议题上闭嘴,历经软禁与监禁,被限制拍摄、接受采访和离境,所以,不断突围,坚持拍摄就成了他和团队的创作标志。
在这部新片中,他扮演一个虚构的自己,租住在伊土边境的村子里,遥控剧组拍摄一对伊朗夫妇希望从土耳其逃往巴黎的电影。
村子很小,wifi很糟,但阳光炽烈、村民淳朴,然而帕纳希的快乐采风意外地引发了一场不断升级和失控的危机,这场起初还有点俏皮的乡村闹剧一步步走向黑暗的转折。
这一次帕纳希把自己放在故事的深渊之中:一方面,他成为受传统习俗压迫的贱民,受到大众私刑,这微缩复制了他所遭受的国家迫害;另一方面,乡村是一个特权的隐蔽所,导演通过视频通话来行使权力,而他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以艺术的名义背叛现实。
在这张阳光灿烂但阴风呼啸的乡村风情画中,没有图像是无辜的。
尽管世人又一次感叹这位叛逆导演在黑暗中坚持创作是个奇迹,但这部新作是帕纳希作品中最残酷的,可以依稀感到审查似乎在压倒他的坚持,并开始在其中留下非常深的创伤(050)。
看过《出租车》之后很喜欢导演的风格,所以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今天看完真的受到了新的震撼与冲击。
当影片随着导演的刹车声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反而开始飞扬。
这又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有我最爱的戏中戏,可它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却远不止于光影世界。
影片呈现的现实与虚构、真实世界中的现实与影片中的虚构,多层次的虚与实嵌套在一起,混而不乱,针砭时弊的政治意味更加浓厚,也引发出人们对于电影本身真实性与欺骗性、镜头本身的价值判断和正义与否的伦理思考。
“离开”与“留下”首先针对影片所呈现的这一虚构故事,我最想说的是我发现不论是影片中的导演、演员还是之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或其他关于伊朗的电影,“离开”这一概念是如此深刻而重大,仿佛融入了人的骨血里一样——不论是想要离开这个国度的那对城市情侣,还是想要私奔逃出村庄的那对亡命鸳鸯,以及想要踏出边境线而不得的导演自己,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挣脱禁锢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可现实的结局却往往十分惨烈。
能够奋力飞出牢笼的鸟、或是努力挣脱渔网的鱼,是无比幸运的,却总是少数。
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出生天,永远被困在那片无熊之境。
当然,我想这不仅仅只存在于一时一地,更不只限于伊朗这一个国家。
任何被束缚被压迫的人们都在不懈追求着真正的“离开”。
但总有人选择“留下”,总有人会选择固守着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捍卫着令人不解又似乎无可辩驳的历史习俗,就像是影片中那个边境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
“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我们有个传统,你要当着村民的面发誓,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我们有一个忏悔室,你向真////主发誓你说的是实话”“我们和城里人不一样,你只需要发个誓就好”——这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正是“留下”的人们所“留下”并代代相传的至高无上的信条。
由于宗教与历史知识背景的匮乏和见识的短浅,我没有资格去评判某个国家或民族的任何东西,所以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尊重祝福”。
所幸影片通过一位村民之口说出了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只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就算是在发誓时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
”啊,原来他们的虔诚和也是弹性制的,原来他们要的不是绝对的真相,他们只需要你遵守他们所留下的传统。
只要你不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过程中耍点小手段也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本身就存在争议。
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你听话的遵从就好。
而这又让我想起另一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有村民偷偷告诉导演,就算撒谎也没关系,他还是在忏悔仪式上找了借口逃避了对《古兰经》发誓这件事,因为他自己内心也一定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传统”,因为他的确拍了那张照片、因为他面对村民的声讨时的确撒了谎,所以对《古兰经》发誓将会违背他的良心与信仰。
就如同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他的助手要带他深夜跨过边境线偷渡出去,他明明已经踩在边境线上了却由转身离开,回到那个小村庄里。
他逃离了德黑兰,却没有逃离伊朗。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画地为牢的意味,却恰恰表现了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而不论是哪种选择,我们最终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提起发誓的时候能不能撒谎这段,就让我又想对片子里所呈现的“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说道两句。
其实主要就是两个谎言——一个是关于假护照的谎言,一个是关于照片的谎言。
前者是导演和团队为了让素人演员把纪录片拍好而制造的谎言,用假护照来骗女演员让她以为男的能和她一起走,实际上只有她能够离开。
似乎是非正义的。
而后者则是导演为了保护一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不被拆散,拯救一个受到愚昧传统迫害的少女而做出的谎言。
似乎是正义的。
可两个谎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
尤其是后者这个看似正义的谎言,却间接地引发了这对年轻情侣的死亡。
最终他们倒在血泊里,倒在私奔的路上,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幕,所以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
我作为导演镜头的忠实跟随者,跟着他拍下那张照片、跟着他与村民对峙、跟着他撒下了正义的谎言、跟着他驱车离开村庄、也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对年轻人的死亡,所以也跟着他一起陷入了错愕与迷茫。
然后再反思: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所坚持的正义,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好心办坏事”,而是对于“真实/谎言”和“正义/非正义”之间关系的朴素思考。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村民找导演要照片的时候,找来了一个当时同样在现场并被拍过照片的小孩来做证人,一群人在“案发地点”还还原了当时的经过,小孩子有些怯懦却又认真老实地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
小男孩无疑是诚实的,而导演这样的大人却撒了谎,这场对峙对于这个小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会有深刻而绵长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在侧面和细节上再次点题、再次呼应导演自己对于电影影像的欺骗性和对现实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伦理反思与拷问。
最后还有什么没写到的地方,就以下图的台词代表了吧——其实我想我们或许都活在无熊之境。
(最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关于前文提到过的“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这个事,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球都要爆出来,我还点了暂停反复读了几遍确认我没看错。
虽然说了我没资格审判别人什么,但我还是要骂一句这是什么鬼东西啊??????????????????
算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懒得写了。
)
2010年12月20日,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在此之后,贾法仍然以各种方式拍摄了5部电影,分别是《这不是一部电影2011、《闭幕》2013、《出租车》2015、《三张面孔》2018、《无熊之境》2022。
电影的主题基本分为两类:被限制拍摄时期的心境、对伊朗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电影表现的虚构与现实的探讨。
在《闭幕》中,代表创作人格的作家把自己封闭在豪华别墅内,用窗帘遮挡阳光,躲避在安全屋内。
对于他来说,外面的世界只有黑暗和雷雨。
而代表自由人格的女人却渴望自由,为了自由甚至愿意走进大海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这正是导演被限制拍摄电影时期的心境:被封闭在代表伊朗的别墅内,在创作和自由间左右摇摆,最后选择继续创作放弃了自由。
《出租车》中,出租车既暗示导演被困在伊朗国内,也暗示着他失去经济来源后的落魄。
但同时出租车也代表着行动,对应着拍摄电影的摄影机,记录着车外和车内的现实。
红灯之后就是绿灯,只要行动,总有一天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无熊之境》中,导演被困在代表伊朗的边境村庄中。
整个村庄都是传统的黄土风格,暗示着整个伊朗思想的传统和保守。
导演逃出村庄的镜头中,一道道土墙仿佛一个迷宫,暗示着导演的无法逃离。
而当和村民狭路相逢,必须避其锋芒才能顺利通过。
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导演的创作也基本只能在暗地里进行。
《闭幕》中,作家只感躲在别墅里偷偷创作,但被一直被追求自由的女人骚扰,无法完成创作。
《出租车》中,导演采用偷拍的方式继续去捕捉现实,但是最后监视者还是找到他,去抢夺他的储存卡。
《无熊之境》中,导演只能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在土耳其境内的剧组进行拍摄。
电脑屏幕代表的就是摄影机镜头,是导演拍摄电影的权力与权利,但被国家无情剥夺。
没有信号暗示的是拍摄自由的丧失,于是他开始寻找信号,其实是在寻找自由。
贾法曾经是阿巴斯的副导演,电影纪念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阿巴斯的影响。
第一部作品《白气球》的编剧就是阿巴斯。
阿巴斯在创作生涯的末日的主演母题就是电影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在《樱桃的滋味》中,男主车窗内构成了一个戏剧空间,车窗外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
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球下的情人》,前一部电影在本部中是现实,在下一部电影中就成了虚构的故事。
《特写》通过日常化对白、嘈杂背景音、无意识动作、设备故障增强影片的纪实感,达到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目的。
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件创造虚幻,又通过增强纪实感向观众展现新的现实。
阿巴斯揭示了电影的本质:电影即记录真实,又创造虚幻。
所以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因为在格里菲斯利用经典剪辑法在电影中创造了戏剧空间,而在阿巴斯的艺术探索中逐渐逼近现实。
贾法也继承了阿巴斯对于电影展现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且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闭幕》中只有导演和作家拍摄片段、导演下海等少数镜头是发生在现实空间,其余镜头均是导演内心的映射。
但是这种电影的虚构却反应了另外一种真实,导演内心的真实,而真实世界的画面却在虚构空间中成了手机拍摄的虚构视频。
《出租车》中导演用偷拍镜头最大程度记录真实,但是整部电影却仍然是导演创作剧本拍摄的虚构故事。
在《无熊之境》中更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对于这一母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导演被困在边境村庄是影片的现实,而拍摄的电影是虚构。
但真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拍摄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现实,因为它暴露了在拍电影;而整部电影对于我们才是虚构,因为它经过了编剧创作、摄影师拍摄和导演的剪辑。
当镜头从电脑屏幕移到导演身后,就暴露出电影的虚构属性。
即使导演拍摄的电影是对男女主真实经历的记录,但是所有的镜头包括演员的走位都是被导演远程操纵着。
甚至当和导演失去联系,剧组为了防止重拍停止了拍摄。
而且即使如实记录,有很多镜头摄影机也无法涉足,比如和蛇头交谈的镜头。
所以当女主卸下伪装,戳穿电影的谎言,我们才会发现无论摄影机如何忠实记录,总会有导演权力的操纵,电影一定会创造虚构。
在导演拍摄的电影之外,导演也用相机去记录村庄的画面,其中一张照片就成了现实。
但我们无法知道导演是否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从导演查找照片的镜头可以猜测应该没有拍摄,但毕竟摄影机没有拍摄导演拍摄的内容或者摄影机里记录的内容。
于是电影不仅可能创造虚构,它甚至可能创造未知,因为摄影机拍摄的内容和保留的内容是电影的一部分,没有拍摄或者被剪掉的内容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影片里导演给了甘布摄影机,让他去记录洗脚仪式。
结果当他把镜头对准人群,所有人都在说他把锄头换成摄影机,成了大导演,动作也开始有了表演性质。
当他把镜头对准地面,所有人意识不到镜头存在,便开始说导演的坏话。
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当他对准现实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摄像头就会开始不再现实,于是电影也无法忠实记录现实。
导演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土耳其,但对应的确是现实中的伊朗。
影片开始摄影机在不同人物间流转拍摄了一个长镜头,用来记录现实,但当电脑屏幕暴露,电影产生的虚构就被拆穿。
男主从白色调的封闭胡同中走出,走进女主工作的相对开放的彩色街区,暗示两人从伊朗逃出生天,来到了相对开放的土耳其。
两人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回到故乡伊朗,第二种是用假护照偷渡到代表自由的欧洲。
这是导演当时内心的挣扎,是继续留在伊朗被限制自由,还是流亡海外去追求自由。
男主和女主分别对应了导演的肉体和精神,肉体和精神无法分离,所以女主始终不愿放弃男主。
要么一起走,要么一起留下。
女主十年间一直在忍受痛苦,一直被流亡、酷刑和监狱折磨,暗示着导演十年的精神一直饱受折磨。
男主代表的肉体由于受到监视和控制,所以无法搞定护照逃离伊朗。
而在伊朗他也一直饱受欺凌,被路人殴打,被狗代表的警察监视。
即使在生日派对上,他也无法感受到欢乐,只能独自去眺望代表自由的海洋,但却被围栏拦住无法达到。
男女主作为演员,自然被禁锢在电脑屏幕中失去自由,始终处于导演权力的控制和监视下,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导演命令。
而权力必然会产生谎言,所以最后男主才会用假护照去欺骗女主离开。
但让女主自杀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不能和男主一起离开的事实。
导演也认清了自己的现实,只要肉体被禁锢,精神就无法完全获得自由,只能在自杀后留在自由的海洋中。
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必然性会产生虚构,但却在完成时传达出导演内心的现实。
影片中共有4个传统:老奶奶给导演讲述的上个时代只要摘下喜欢女孩的头巾就能成为她的新郎的故事;婚礼当天村里的男人和女人分别给新郎新娘洗脚,让他们的爱情像他们的脚一样纯洁的仪式;在女孩出生时,以哪个男孩的名义为他剪脐带,未来她就要嫁给这个男孩;只要向真主发誓,那么无论真假,誓言都会被村民相信。
四个传统明显和宗教相关,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更是直接来源于宗教,暗示着宗教对于伊朗传统的影响。
整个村庄可以看成是伊朗的缩影,村长代表着权力着,长老们是传统的化身,村长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己的统治。
整个村子对于雅谷和戈莎婚姻的维护,本质是对于传统的维护,目的是为了维系这个村庄或者国家的统治。
而戈莎的情人索杜斯读过大学,思想更加现代进步,所以他参加过游行示威,代表着传统的反叛者。
导演用相机记录现实,也记录下这对情侣反抗传统的现实,于是他引火烧身。
九岁男孩的证词不被法律和律法认可,却可以指证导演,讽刺了伊朗没有法治精神。
而作为导演朋友的村长为了让导演交出照片,竟然用他曾经去过边境的事作为要挟,暗示着伊朗权力者的虚伪。
整部电影其实是在影射导演的真实经历,因为拍摄电影记录现实反抗传统,最终被权力剥夺了自由。
在副导演带导演去边境的夜晚,打光明显的偏暗,暗示着导演被困在传统村庄的处境。
甚至有一个甘巴在光中他在黑暗中的构图,适应传统的人才能活在光明中,挑战传统的人只能被丢进黑暗。
影片里老奶奶给过导演一种她喝了三十年的茶,可以清洗肺里的焦油,这是村里的传统。
而导演给她吃镁片,治疗她的疾病,这是现代的医疗方法。
导演对于村庄就是一个传统的挑战者,所以他才会受到很多村民的排斥,在甘巴拍摄的视频中听到很多坏话。
去往边境的汽车中同样黑暗,车灯暗示着光明在前方。
到达边境,土耳其一侧灯光金碧辉煌,而伊朗一侧伸手不见五指,暗示着这个国家的黑暗现实。
但导演始终没有跨过国境线,虽然他内心明显想要逃离这个国家。
可能是他无法放下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遵守着传统但又纯朴善良的人民。
影片里有两个人始终照顾着导演的起居,分别是甘巴和老奶奶。
甘巴给导演提供梯子帮他拍摄,帮助他完成电影追求自由。
而老奶奶给导演做饭,给予他精神食粮。
在导演去对自己的证词进行宣誓之前,导演被一位老者叫住。
老者告诉他很多人用谎言发誓,但是无论誓言真假,都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只要导演撒谎,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导演也能从中脱身。
为了让他停留,老者骗他前面有熊,需要和自己一同前往。
老者向导演揭示了统治的本质,权力通过制造谎言去维系传统,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遵守传统保持国家的稳定。
有没有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担心有熊而感到恐惧,从而自觉听从权力者的命令。
宣誓的屋子里有老人和小孩,老人代表着传统,小孩代表国家的未来。
老人通过让小孩参加仪式保证传统向下一代传递,但老人和小孩数量的对比暗示着国家未来的衰落。
导演没有选择服从,他用摄影机去记录真实挑战国家的传统,用真实去刺穿传统的谎言,于是被认为不尊重传统。
传统的卫道士也暴露出他们的爪牙,直接和传统的反叛者索杜斯展开冲突。
导演只能躲在屋子里旁观,窗子暗示着他和村民的隔阂,也暗示他的自由进一步被限制。
对应着现实中导演因为拍摄电影去反应伊朗的真实触犯了权力者的利益,因此锒铛入狱,并被限制了包括拍摄电影的各种自由。
至此导演在电影内外实现了统一,权力为了维持统治会制造谎言,那些戳破谎言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导演认为电影会产生虚构和未知,但并没有否认电影仍然可以记录现实,并揭露权力制造的虚假。
在电影内,虽然故事产生了虚构,但是展现了导演内心的真实;在电影外,虽然存在着没有展现的未知,可是摄影机仍然成为了戳破谎言的利剑。
即使伯提亚没有欺骗萨拉,但因为无法一起离开,她最终还是会自杀。
即使导演没有到过这个村庄,戈莎和索杜斯最终仍然会挑战传统试图穿越边境最终中弹身亡。
导演反思电影会制造虚构和未知,但他仍然肯定电影记录真实的力量,它能够挑战权力制造的谎言。
导演到达的边境区域是蛇头和走私犯的地盘,警察和军队的势力无法涉足,所以不可能知道导演到过那里。
在导演拒绝发誓之后第二天就被人举报,明显是村长作为权力者被挑战权威后的打击报复。
于是在村里人都因为戈莎和索杜斯的死亡陷入混乱时,导演逃离了村庄。
但影片的结尾他停下了车,走向了人群,他终于不再逃跑,选择直面这个国家的现实,哪怕迎接他的是更加可怕的惩罚。
不知道前方是否有熊,但他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熊。
背景里传来的狗叫是那些导演的监视者,它们再次席卷而来,通过限制导演创作的自由去维护那些权力者制造的谎言。
熊根本就不是创作者在叙事上所巧妙构思的意象 而是某种对抗集权与审查所需要赋予的掩饰 于是它几乎是直白地出现在那些需要点题 应该出现的地方 我明白影片是愤怒的 它结构是经过精细设计的 却总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甚至前半段像是对阿巴斯的笨拙模仿
Film Forum.,半睡半醒看,没完全get到。心疼伊朗人。
今年SIFF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一部。多的不能说,看了就知道。/ SIFF2023第5部@美琪
拍摄与被拍摄之间恰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1.bear no more.2.苛政猛于虎,礼教狠于熊。3.5
2024.07.14举重若轻,更显沉重。有的地方就是容不得一点美好的东西。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06】最后一场电影,本来还后悔没买《Taxi》的碟子让导演签名的,等了很久红毯走完了才反应过来导演正在坐牢…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全体观众都向嘉宾席中那个只有一张贾法名字a4纸的座位投去持久的掌声。因为位置靠前不好看字幕所以有许多错过不懂的部分,但《无熊》仍然是一部好电影。电影中的导演、电影中的电影、电影中演电影的演员,还有最贴近“真实”的村庄生活,以及真正的现实世界都不断回响照应。逃出生天快乐结局的人们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们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口倒扣的大铁锅里,以为跑得够远就有出路,但只能又一次碰到冰冷黑暗的铁壁。在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影厅里看这部电影,很难说他们的掌声中有没有一种庆幸感,他们确实是世界上非常幸运的一群人。
把自己局限的境地变成创新形式,很妙!对环境中的普通人并没有俯视,这一点也值得称赞。
帕纳西的相机对准了自己。在边境的苟且,对电影的决心,成为了他难逃的宿命。眼中之熊尚可被誓言蒙蔽,心中之熊却是那无声呐喊。
有一点体会到群友说的那种“上镜头性”了。【SONYHD/9.6G/03.01】
+.5
说实话很闷。但是突然意识到,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伊朗的电影发展得真不错啊?
“熊”的无形恐惧控制着所有“村民”,这招适用于剥削任何边境内的P民。纪录片式的平行故事,导演自己嵌套其中,无论是城是乡不同因由都想逃亡。被“剪下女孩脐带的男人就将成为她丈夫”的风俗恶心坏。
7.5,边境到底有没有熊,说的其实能不能跨境的问题,无论帕纳西,还是剧中村庄要私奔的年轻人,还是戏中戏中的演员,留下还是离开都是一个复杂难解的命题,就比如剧中导演在跨过边境一刹那是那么忐忑,内心的恐惧显然要比传统现代的观念差异、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要更难纾解。帕纳西在监禁后拍的电影美学思维是先进了(对阿巴斯的美学理念多有继承),不过现实性有刻意打造的感觉,缺了一点由影像本身散发的力量,这种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矛盾或许永远也无法解决。
摄影机在场,以一种最愚钝的方式
与《出租车》相同的拍摄手法,更加入了戏中戏对比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借演员之口表达导演本人对传统和政权的控诉,戏里戏外对自由的追逐都得到相同的结果-死亡,导演本人更是喜提六年牢狱之灾加二十年禁拍令。
3.5//双层叙事建构 现实与演绎结合却怎么也没有阿巴斯那种交界模糊的错觉 但也不能说帕西纳做得不好 只是没有那么好
不好看。
镜头内还是镜头外,都是逃脱不了的无望之境。
无熊之境终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