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主真好看,气场强大,事业线都露的是恰到好处。
2.她老爸最后在长椅上和她说一定要帮她报仇那段让我泪奔,因为想起大学时候我父亲也坐在校园内一张长椅上对我说过无论如何都会相信我的话。
3.最后法官对华尔街的反讽让人觉得很爽。
4.她滑雪⛷️的伤痛让人触目惊心,心理学教授的老爸带出了自己家一家两个奥运会选手也是厉害。
我记得现实中我曾经有个学生是奥运会某水上比赛项目第九名,反应超快,理解能力超强;剧中女主人设也是绝对的高智商,放弃哈佛法学院录取来闯社会。
5.现实中参加她赌局的是本·阿弗莱克,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蜘蛛侠。
以上是今天看的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地方。
翻译太烂了!
1099翻成啥了,前面还有很多翻译问题。
配乐对话视角翻转都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激情配乐和快速剧情搭配chastine平淡无力的匀速自述,整体的节奏非常乱。
此外还有律师莫名的辩护欲和法官最后毫无来由的反转审判。
编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没能协调好串联起来。
看得出来尽力但是整体看给人一种不知所云感。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若感兴趣,请私信。
观影地点:YVR-the 5th Avenue Cineplex 普通2D 4/5星,7/10分本片并不是一部纯粹讲述女性自主觉醒的传记片,相反,它讲述的是一位不安女性的独立奋斗史,但这种独立生存却在男权掌握支配的世界中被彻底击垮失败。
Molly Bloom (Jessica Chastain饰),一位因意外事故而退役的高才滑雪运动员,一步步被带入纸牌赌局的男性权利世界,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赌局帝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崩塌。
本片作为Aaron Sorki首执导筒的影片,仍旧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 —— 快速凌厉的对话,不拖泥带水的故事进展,富含隐喻折射的背景和故事推进;导演的身份无疑会让本片有所“收敛”,这种收敛体现在制作成本的小规模,娱乐主题的推进,和卡司选用的限制,但Sorkin风格的灵魂,其编剧身份的维持性,让本片依旧保持了独特的Sorkin标签。
而这种标签到底是一种风格桎梏缺少惊喜,还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招牌吸引影评人和观众的瞩目,抑或两者的叠加,就要具体来看故事呈现的如何了。
很多人都会拿Moneyball(2011)作为类比,这无疑是有根据的:同样是娱乐产业,同样是Sorkin联合执笔,同样讲述一个人的剧情传记。
但如果从故事维度的角度出发,暂时忘却风格参与,某种程度上,Goodfellas(1990)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动荡中谋求生存的真谛。
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合。
在风格上的对比,纵向和以往对比,Molly语速之快逻辑之自洽仿佛女版的Zuckerberg,当然,这是在她面临低谷之前;受到挫折之后的她,仿佛有CJ(The West Wing)的影子,尤其是一人在办公室翻书的画面,像极了CJ在挫败后办公室沉思的画面角度。
横向对比, His Girl Friday无疑是一个精彩选择。
感谢Manhola Dargis(New York Times特约影评人)精彩的总结:“… suggests that Mr. Sorkin wrote and directed his movie with a stopwatch in one hand and a DVD of Howard Hawks’s motor-mouth comedy ‘His Girl Friday’ in the other. His Girl Friday (1940) has been clocked at 240 words per minute, which sounds about right for the tempo Mr. Sorkin has embraced in “Molly’s Game.”“… 暗示Sorkin在写作拍摄本片时,(就像)一只手拿着秒表,另一只手拿着Howard Hawks的‘马达语速’的喜剧片His Girl Friday。
HGF中的语速是每分钟240字,和Sorkin为本片设置的语速差不多。
”在演员表演上,Jessica Chastain无疑是优秀的,但其类似的表演经历(例Miss Sloane,巧合的是Molly和Sloane背景经历又有所重合)在让人称赞的同时,失去了惊艳的味道。
提名接踵而来,但在今年女性表演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败给新生代的Saoirse Ronan(Lady Bird,2017)或者已凭借Fargo(1996)拿到奥斯卡的Frances McDormand,或者热门人物Sally Hawkins。
男演员方面,Idris Elba饰演的律师,Costner饰演的父亲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但并非所有演员都到了其程度,尤其是Michael Cera的Player X, 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拖了后腿。
但整体而言,本片表演张弛有度,完成度高。
但可惜的是,再好的表演也拯救不了一个温吞的女性故事。
开头凌厉的剪辑配以连珠语速的旁白,加之片段结尾言简意赅的F**k you,使观众顿时进入Aaron Sorki的世界:熟悉他的观众不会对密集的节奏感到陌生,第一次领略其风格的观众也会随着F**k you的黑屏而哑然一笑并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而这被剧中自嘲为和故事赌局主线无甚关联的片段,反而成了最为结构完整,目的明确的段落。
本片主打女性视角,但女性却在片中大面积缺失或者被符号化代表。
除了女主之外,其他的寥寥女性角色都没有存在感:典型的母亲形象,培养关心孩子但面临丈夫出轨;承担性吸引的发牌庄家和拉纤牵线的模特;律师的女儿 —— 女儿的形象是Molly和其父亲关系的隐性互文,但换成男孩并不影响故事发展。
除了Molly之外的女性角色,整体时长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叠接起来不到10分钟。
如果摈弃和Molly的互动时间,单独的女性片段几乎没有。
女性视角被固定在Molly女主一人身上,而她的世界中,都是男性,有权利的男性。
她就像一条鱼在男性汪洋之中寻觅定位自己。
猛地一看似乎是对女性的赞歌,但这背后的男性主导却没有被深入触及,无疑是本片遗憾。
男性被天生的赋予了权利的地位,而Molly在权力中不堪一击。
哪怕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建立在男性的辅佐支持下,他们的支持,是对性的追逐,是对牌局的迷恋,是对金钱的贪婪,没有人对Molly本身充满敬意。
本片的核心是女性自我掌控成长的表达,但囿于现实和小说文本的原因,本片中Molly虽然有了掌控意识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Molly似乎一直都游走在自我个体和男性保护的双重冲突中,尤其是其与律师之间的互动。
Elba和Chastain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火花,一是戏剧张力的火花,二是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
这层互动无疑削弱了女性独立的意图。
当然,如果这是现实折射或者导演想表现女性复杂个体的成长过程,那无可厚非。
但在如此坚毅女性脸庞的背后,确是男性的辅佐支持,让本片多了一丝玩味的意图。
更不要提及的是,Molly帝国的建立毁败都是由男性主导的。
就像在审问戏中,作为审问核心的Molly夹在两位男性探员和男性律师之间。
探员咄咄逼人,律师义正言辞,而真正的核心却被忽视了,一直想独立想当第一想摆脱男性束缚的Molly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男性支配束缚,被男性拯救的命运。
父亲的形象和其他男性形象不同,但本片并没有让父亲跳脱家庭范畴。
其与女儿的活动还是单一的苍白的,甚至是拖累Molly女性身份的。
在临近结尾,Molly用几百刀的手套租赁一双冰鞋,在冰场驰骋并对管理员喊出“Catch me”的一刻,本以为是女性意识的完全觉醒,但这一切却倏然地被父亲的出现而打破了。
父女两人的对话让本片从女性不安的挣扎中沦为家庭问题的庸俗表达,加之父亲心理学家的身份,让整个场景落入俗套。
三个问题的讨论和场面闪回,让女性主题彻底弱化,男性的掌权形象和父女羁绊的家庭纽带浅而直白的展现着。
如果说父亲的处理还可以作为是故事结构上发展和呼应,那么最终结尾,最终对于一切女性起伏的经历结尾定位到“name”,名声名誉上,就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原来经历了一切,Molly只是在渴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而在本片维度内,这里的别人是父亲,是牌局的参与者,是外人,不是自己。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悲哀呀。
不安女人的奋斗,却定格在争取男性,外人,社会(如果非要升华)的肯定,而忽略了自我价值。
更不要提她争取的那些肯定并不是光鲜艳丽的,那些有权势的男性丝毫不在乎Molly的存在与否。
他们可以给她几千刀的小费,也可以让她一夜之间丧失LA的一切,可以把她打的鼻青脸肿,也可以拯救她免于牢狱之灾。
就像影片最终结尾,当评论员说出“she will come back”的时候,对她的介绍并没有固定到她个人,而是提到Molly的兄弟是男子滑雪领域的世界第一。
到了结尾,Molly都没有做回自己。
不论影片如何展现,也无法掩盖这部女性片并没有直接赞美女性独立,而是对其的讽刺耻笑。
另一遗憾是本片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了Molly的经历却没有让这层经历脱离个体而上升到社会或者其他层面。
这与前文提到的男性主导的忽视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
在观众一边为Chastain喝彩的同时,她的故事没有呼应到观众和其他个体的历程,这种自我桎梏让本片无法突破个体传记的狭隘束缚。
优秀的例子有Milk,Lincoln,The Queen等。
哪怕剥却个体本身的历史价值和人物原型加成,本片的传记影响程度也不如The Social Network,The Danish Gril,Coco avant Chanel,Saint Laurent等。
这种弱化从影片片名也能看出,当其他传记片多用人物名字作为标题的时候,本片却添加了Game的元素,让传记个体影响弱化让位给故事影响,而这个故事到底反响如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不过从各大颁奖提名,多关注女主而忽略故事片,导演等方面来看,故事力度无疑是被弱化的,传记的分类不如分给剧情更为妥帖,当然,两者并不冲突。
Game在片中最为直白的有三层理解,一是书名,二是牌局,三是故事本事的角逐。
但游戏结束,留下的仍然是一个落寞的女人在男性的拥簇中希冀未来,而这个未来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在影片开头结尾有什么不同。
女主真的美,全剧优点说完。
虽说是自传,我相信故事是真的,但是我认为作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成功隐瞒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本来非但不会有损她的声名反而会使她的人物更丰满。
但从她对“角色减分”一词的无知看法来看也知道她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也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导演在拍她的自传时不去深挖她笔下事件的真实情况反而是放任它们就这么呈现出来我个人觉得是对观众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个随便就能被人入室打劫的较弱女人,你很难想象她是孤身一人与这些在商场上翻云覆雨的大人物,而且是他们的丑恶面打交道的,而且拍出来她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先别说在杀红了眼欠下巨款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女主可是敢独身一人把作弊者叫上来用录像带威胁他的人呀,还是在合法持枪的国度。
这太不合理了吧。。。。。
全片看下来,与其说是女主能力的展示,不如说是女主撞大运发的横财最后发现还不如过一些平淡的生活,这样的话不需要提女主对于牌局的兴趣呀,直接拍她中了彩票然后亲人离散最后千金散尽继续滑冰梦想不是更好,这不是你们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吗
看电影前对于这个茉莉和她的故事并没不了解,看简介还以为是警匪犯罪片,猜想茉莉是高智商罪犯,把黑帮FBI玩的团团转那种。
电影开头从律师接下案件开始,已经说明茉莉跟我猜想的很不同,不得不赞叹导演编剧对故事的把握很好,剧情紧凑,现实和回忆穿插前后铺垫,中间一次又一次的矛盾,茉莉都做出了她自己的选择。
很喜欢里面一些细节,前后铺垫很有意思。
影片中两个伏笔,一个是茉莉在teenager叛逆期当时的录像,摄像并提问的人应该是她父亲,这段对话似乎是一个叛逆少女对世俗的反抗,只想做自己的英雄,桀骜不驯。
另一个是,少女在一家人晚餐时刻顶撞父亲,明知父亲是心理学教授、很有名的心理医生,仍然说自己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跟星座预测的准确率一样,估计她父亲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这相当于间接贬低父亲,否定他的学术和工作的意义。
两个铺垫最后在茉莉在冰场旁父亲对她进行心理咨询时得到了解释,原来她在5岁就目睹了父亲偷吃现场,年幼的她理性上并不自知,但那段记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里,让她从小对父亲有了反感。
这一下解释了少女录像中的回答,还有为什么她贬低弗洛伊德,因为当时她已经感受到自己潜意识里的矛盾,一方面渴望父亲的爱、希望家庭温暖,一方面童年的阴影影响下她觉得父亲不可信、是伪君子。
但那时她的能力太弱,没有办法去接受处理矛盾,贬低弗洛伊德包括后面不相信心理医生,都暗示了她并不想深入自己的内心,因为那可能会碰触到她最不想相信的东西:父亲是虚伪的骗子。
当然最后是父亲勇敢自我揭发,并通过精神分析对茉莉的行为进行解释。
她终于理解了自己内心的冲突源自何处,同时在父亲的眼泪中原谅了他,也放过了自己。
同时演员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给祝女主演技点赞!
片中很多对话体现了茉莉的聪明反应敏捷,以及得益于良好家教的丰富知识储备。
最重要的当然是茉莉本质的善良,对自己和他人名声的保护——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尊严。
虽然有美化人物之嫌,但是机智有点幽默又紧凑的对话,很容易领观众high起来。
反正我看的时候很high,类似于喝心灵鸡汤那种,最后父女拥抱痛哭我也哭了,还是很感人的。
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看。
P.S.第一次写影评,把昨天看完的感受写了七七八八,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阿兰.索尔金越来越有神棍的趋势!
也就芬奇能镇住那恃才傲物的本子,继鲍伊尔翻车之后,即使是索尔金本尊,也一样栽倒在他自己挖的大坑之中,更何况是为与扎克伯格、乔布斯相比就是一无名氏的茉莉竖碑列传,那么大的信息量、那么高密度的对白、那么庞杂的背景只用来撑起这么一个其实只是有着“想赢”私心的小女人的小故事,着实有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寥寥之感,而炸裂着演的劳模姐也只能像剧中将自己打扮的像AV女星的茉莉一般浑身散发着廉价气!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如果你5分钟内找不到“鱼”,那么你就是那条鱼。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选择了后者。
她是笨蛋吗?
茉莉·布鲁姆,克罗大多大学政治系,平均绩点高达3.9,哈佛法学院入学考试平均分数169分,她考了173分。
从小接受滑雪训练,12岁时做了急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手术,脊柱上的钢钉没有能阻止茉莉对滑雪的追求,手术一年后重新登上赛场。
20岁进入国家队效力,她在北美女子特级滑雪中排名第三。
此时在奥运会赛场上,离奥运奖牌一步之遥。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的命运路线。
茉莉在奥运滑雪比赛中与奖牌失之交臂,选择去法学院之前休学一年。
按照正常轨迹,茉莉会在休学一年内打工,赚钱,旅行,认识更多的人,一年后重新回到哈佛,回到正轨。
人生的奇妙在于,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每一个选择排列组合成了人生。
茉莉因缘巧合下为眼镜蛇休息室老板打工,这里每周都有一个秘密牌局,茉莉作为助手帮忙通知牌局并记分,平时只能在荧幕和星光大道上见到的名流,都是眼镜蛇休息室的座上宾。
得知可能会被老板降薪之后,茉莉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倾其所有,花光所有积蓄租下四季酒店一晚5200美元的套房,高薪聘请17000美元的洗牌大师,精心准备88年的拉菲和高斯巴雪茄,孤注一掷,赢得了眼镜蛇休息室的客户,从此眼镜蛇牌局变成了茉莉牌局。
茉莉凭借与身俱来的聪慧与天赋周旋在这些在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如鱼得水。
牌局不仅给茉莉带来丰厚的小费与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难以企及的社交圈的身份与尊重。
好景不长,在茉莉牌局经营地蒸蒸日上之时,茉莉发现核心玩家利用牌局放贷,把牌局变成了不公平的游戏,两者分道扬镳。
核心玩家完美复制了茉莉带走眼镜蛇休息室客户的那一手,茉莉失去了牌局。
这一次,茉莉面对回到法学院继续学业的常规路径,选择了到东海岸,在纽约东山再起,再组牌局。
茉莉从花花公子的女伴们入手,这些美丽的女孩们有外交官的女儿,通晓9国语言,有编程黑客,有玩牌高手,茉莉牌局新时代就此开启。
一年时间,茉莉年营收达到477万美元,辉煌达到顶峰。
每天出入最豪华的五星酒店,身着华服珠宝,往来皆衣冠楚楚的名流,这里有最烈的酒,最美的女人,也有最堕落的声色犬马。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赌徒有两个,一个是布拉德,一个是哈伦。
布拉德——掌握着7亿美元石油基金的老板,玩牌非常老实,牌技很烂,却对赌博有着无上热情,喜欢跟牌,加大注。
哈伦——顶尖扑克牌手,谨慎老道,不露破绽,只会在看到大赢率的时候下重注,在不确定时经常弃牌。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布拉德是鱼,哈伦是吃鱼的。
在哈伦与布拉德的对决中,布拉德拿着一手烂牌,却推出了重注,哈伦处于一贯的谨慎,决定弃牌,结果布拉德连一对对子都没有,尽管这一句哈伦只输了4万美元,而前半夜哈伦的五万美元本金已经翻了三倍,这一轮彻底打乱哈伦心绪,哈伦由牌手变成了赌徒,丧失了谨慎与判断力,昏招频出,在最后一局中,对手拿着一手烂牌下重注,哈伦吸取教训,跟注,结果对家拿到了“不可能的牌”,哈伦输的一败涂地。
哈伦身体力行了这句老话,千万不要和白痴战斗,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同一水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当然影片最后我们会发现,布拉德其实一点也不傻,更谈不上老实。
他掌管的 7亿美元对冲基金其实是庞氏骗局,他来参赌也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希望混着圈层,靠着参加赌局认识名流,圈了很多钱给自己买别墅豪车,银行账户里只有700美元。
茉莉牌局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利益交错之复杂,可见一斑。
牌局越玩越大,玩家借贷越来越多,杠杆越来越高,茉莉作为牌局中心,已抽身不得,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界,踩在法律边缘。
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每天都紧绷着弦在刀尖起舞,茉莉借助于苯丙胺,可卡因,安定药,维柯丁,氨酚径考酮片保持清醒,并染上毒瘾。
局面愈加不可控,一个女人无权无势,却掌握着令人惊羡的巨额财富与名流圈层,许多人包括俄罗斯黑手党盯上了这一只肥羊,被自己的司机背叛设局,被抢劫,被殴打,被勒住咽喉,茉莉终于决定抽身,却被FBI逮捕并冻结全部财富。
前半生多幸运,此时就有多无力,仿佛世界一下子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没有积蓄,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钱聘请一名好的律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
所有人称茉莉为扑克公主,媒体们就像吸血的蚊子一样绕着茉莉打转,指望从她嘴里得知天王巨星,名流贵胄的新闻八卦,好好炒作一笔。
茉莉的移动硬盘就像潘多拉魔盒,记录了所有与扑克玩家的往来信息,有关于华尔街富豪提出要求赌局作弊的记录,也有大亨包养情妇的花边新闻,硬盘里的绯闻秘密可以让富豪名流身败名裂。
FBI表示,交出硬盘,便可以放其自由。
即使不交出来,接下来要继续上诉,还是会被强制上交,只不过是主动上交与被动上交的区别而已。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坚定地选择后者。
看上去是很笨的选择,可是茉莉从来与笨毫无关联,就在赌局开启的日日夜夜,茉莉通过Google和自学,了解了翻牌,河牌,转牌,失重,冤家牌,船牌,坚果牌;知道了银河系中心的味道,甚至还差12分就修到了天文学位。
问: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味道?
答:银河的中心是甲酸乙酯,恰似朗姆酒香味和树莓子的味道。
我看过时间最繁华的风景,穿过华服美衣,享受人间至味,见过金字塔尖最高的一群人,掌握巨额财富,一瞬间这些都化为乌有。
我只剩下名声。
That's my name, and I'll never have another.最终的大结局我就不透露了,给大家留点悬念。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微信公众号:Amira_talk),正值周末,不妨准备一杯最爱的饮料,躺在沙发上,看一场茉莉牌局。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你会发现,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造成的,富贵名利皆泡沫,所有的包袱都与欲望相关,不如放下欲望,减少包袱,轻装前行,从今天起,多关心粮食与蔬菜,与家人挽手散步,朝朝暮暮。
当下女性关心的两件事:独立,还有搞钱。
茉莉都做到了。
但是,她的经历就像走在悬崖绝壁上,充满粉身碎骨的危险。
危险不仅仅源于她所选择的职业,更因为她在自己所依存的名利场中,从未获得真正的力量。
两次偶然改变了茉莉的人生:第一次是滑雪比赛被树枝绊倒,结局是她永远离开赛场;第二次是在拉斯维加斯给一个开赌局的老板打工,结局是她从规划好的律政生涯,变为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赌场女王。
从小为奥运冠军而战的茉莉,对“赢”的追求刻在骨子里。
她的奋斗之路,也是不断与人掰手腕的过程:与第一任“老板”迪安过招,是优秀职场人反炒老板鱿鱼。
茉莉的优秀在于她能迅速掌握赌场生意的关键:掌握流水把握利润、分析数据了解客户、对外宣传发展新客户。
但她能成功反击的关键,是她找到正确的人结盟:玩家X。
找对合伙人,却难防被合伙人反炒。
玩家X是个“不喜欢玩牌,喜欢摧毁别人生活”的恶魔,而茉莉却是个试图通过公平透明不违法来小心翼翼掌控赌局的“好人”。
可惜,游走法律边缘,赢的筹码便不是源于优质服务,而是对人性之恶的洞察与把握。
作为合伙人,玩家X显然比茉莉更具备核心竞争力。
独立门户,招揽大客户却没做背调(其实也做不了)。
盘子做大了,生意也失控了。
钱来得容易,失去也变得同样容易。
在见识过贪婪、虚伪、作弊、欺诈等等一系列名利场中的卑劣之后,茉莉面对了黑社会的铁拳。
一个人,怎样掰得过暴力的手腕呢?
生意做不下去了。
其实,影片中还有一位潜在却贯穿始终的掰手腕对象:茉莉的父亲。
茉莉的父亲是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可这样的人,却被茉莉看透了。
青春期在饭桌上阴阳老爸的职业偶像,是她在表达对父亲的反抗与蔑视,却也成为她迫切脱离家庭独自谋生的起点。
在旁观牌局,见识了位高权重者的暗面之后,她更是坚定了对男人、亦即掌权者们的鄙视。
可是,当她再次面对父亲,她仍然是气弱的那个人。
父亲出轨,却培养了三个优秀孩子;茉莉桀骜不驯,却坐上审判席给家庭带来危机。
着急的独立,的确带来了一阵风光,却没有达到它本来的目的。
即使看透了强者的强大来源何处,茉莉仍没有资格去鄙视他们,也不能在他们伤害她之后,狠狠反击。
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尊严。
着急的独立,加上名利场的熏染,似乎让茉莉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与内心深处的善良守正拉扯不停。
安兰德认为,人“需要对于存在的整体认知才能整合价值、明确目标、规划未来,使他的人生得以维系,而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
”失败,大概也是令茉莉认识到自己本质、还有她所处世界的本质的契机。
希望这一回,她将脱离父亲的规划还有名利的裹挟,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部有点被低估的电影,所要表达的很多意在言外,需要细细品味。
一开始看这电影,觉得是爆猛料的,精英滑雪选手开设地下赌局,明星富豪黑道都是座上宾,但最后却是一个鸡娃失败的故事——或许也是另一种成功:大丈夫生不为五鼎食死当为五鼎烹的女版。
美国当律师的正途是大学毕业后去读JD(三年),需要LSAT成绩和大学的绩点来申请,女主LSAT能考173分是非常非常高了,加上最高的绩点(一般是指排名前10%),精英运动员的身份(北美前三),被哈佛法学院录取是挺正常的事,就算不是哈佛,也肯定在T14(美国最顶尖的14所法学院,哈佛并不是排名第一)。
有人觉得科罗拉多大学不怎样,相当于国内二本,其实是有点误会了,美国排前面的大学大多是私立的,只有加州大学、维吉尼亚少数几所公立大学排在前面,但私立大学学费巨贵,女主爸爸虽然是大学教授兼心理医生,但要鸡三个娃,要请滑雪教练,要参赛,可以参照谷爱凌妈妈的金钱投入,就知道是挺幸苦的了,所以读科罗拉多大学很可能是有奖学金,离家人和滑雪训练场地近,方便和弟弟一起训练参赛所做的综合考虑,并不会对她申请T14有啥不利影响,不能用国内高考的思维去理解。
所以即便女主在奥运资格赛失误了,但也并不会影响她去读哈佛法学院,凭她傲人的学历,靓丽的外表,优秀的社交能力,良好的家世,走上人生巅峰易如反掌——那么,她到底是在哪里走偏了呢?
表面看,她比谷爱凌也就少了个奥运金牌,少了一些广告代言,少了参加名流聚会的机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太多了,绝对是人生胜利组。
导演非常敏锐,整部电影的内核其实就是在挖掘这个疑问点。
从小就被父亲鸡娃:累=弱,最后在市民溜冰场都要争先,一开始打杂也要做到最好等等,就是因为她被培养成精英运动员的过程中,养成了赢的习惯。
如果她得了奥运奖牌,这种渴望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但是没有。
读三年JD,考BAR(美国各州律师执照),以她大学所学国际政治来看,很可能走向从政方向,二十年后也许是希拉里或赖斯;但她等不及了,和名流周旋,大把现金唾手可得,为啥还要等?
她第一个老板不愿付她助理费其实挺合理的,你想想:她老板组织牌局,付场地费和助理酒水费,又没有抽成,全靠打牌赢钱,万一老输就亏本了,真的不如她拿小费旱涝保收,短短时间就存了20万美金。
如果理智一点,这其实是对她最有利的状态了,能赚钱却不用承担风险,赚一票就回去上学才是正确选择。
但她还是太年轻太冲动,放不下和名流周旋的快感,觉得自己单干也行,得到X的支持,但X其实是不方便自己出面组局,有个高知美女出面打理杂事是再好不过,这时如果和X配合一阵子多捞一点回去上学也就罢了,但她闹翻就被赶出去了。
到东岸后更是完全偏离了游戏规则,提高赌注、高额放贷、抽成,走上了危险的道路,照你这么搞还要开赌场干啥?
女主看似聪明,却一直没搞清楚这个生态链:赌场在美国是特许经营,等于就是付保护费给美国政府,然后黑手党在后面罩着,摆平台面上台面下各种鸟事,你个体户何德何能开赌场还放贷?
名人组局小圈子自娱自乐没问题,你仗着高知美女优势帮忙组局赚点小费也没问题,关键是赌注不能太大,否则如何收款是个大问题,不当黑社会都不行。
女主刚到东部时,一方面刚开始小打小闹,另一方面别人也有点摸不清底细,安稳了一段时间,结果没想到还真是没背景自己单干的傻大胆。
后来被自己的保镖摸清了底细,就勾结外人勒索抢劫了。
FBI也早就盯上了她,就等适当时机收网。
律师一开始不愿意接女主的案子,后来接了之后让把硬盘拿过来,和检察官发了一通女主不愿意出卖客户隐私的牢骚,认罪后法官的轻判等似乎都是很奇怪的地方,但我觉得这是电影里很隐晦的展现了美国的潜规则。
律师愿意接这个案子,是确认女主不是一般妖艳贱货,不会泄漏权贵名流的隐私,否则被自杀的哈泼斯坦就是前车之鉴;让女主把硬盘拿过来,其实是保护女主,避免女主被灭口,因为律师和客户之间的秘密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就是告诉大家:秘密在这里,不用翻箱倒柜了,如果女主遇害反而会泄漏;和检察官的牢骚,其实是暗示别逼得狗急跳墙;法官的轻判,也是投桃报李,女主上道,权贵阶层也要树立正确典范。
后悔吗?
只有女主自己知道了,虽然这不是一条正途,但毕竟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还是先不看其他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先写写自己的想法。
有许多标签可以说明茉莉其人,比如独立、聪慧、性感、执着,等等。
但是更让我能够感受到的是她的自我。
茉莉从小到大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思考和认知意识,内心的世界与父亲、所谓的牌局朋友、律师都有不能协同的地带。
这种自我的思维,可能也是支持茉莉不断探索人生和始终坚强的力量之一,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魅力个性所在。
茉莉散发出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外表的美,更多的是源于她自我的精神。
受到他人帮助一定会让自己感到温暖,但真正能够让自己坚强的只有坚强的自己,茉莉的自我是坚强的。
她只是一个聪慧的普通女孩,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享受着牌局中过客带来的虚荣,面对律师的捍卫也会流露感激。
但是这个平凡的姑娘的确让人感动和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固守自己内心边界的捍卫者吧。
摔倒的茉莉还会起身,自我也是一种美丽。
劳模姐演什么都一个样
劳模姐的胸越来越大了。
我不喜欢sorkin的这个套路。
如果索金仅是编剧,同时又有芬奇或博伊尔等优秀执行者来导演,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霍克斯"神经喜剧"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风险与机遇时的哀叹与喝彩,然而当他亲自执导时,却难以满足自己写作层面的高要求,于是只能通过降低剧本的水平和质量来迎合自己导演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这很安全,但也很扫兴。
本片获第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的角色据说都可以指名道姓的对号入座。钱这个东西,多了总想花掉。与其偷偷摸摸,不如想个办法让他正大光明地花,还能增加就业,促进消费循环。
飞机上看的只记得好无聊
全程下来没有记忆点,除了胸。
不爱传记片,节奏电视剧,对爆乳也没什么生理冲动,种种加在一起,看了一半弃了
完全不是《斯隆女士》,但是本片和《斯》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关于女性角色的编剧教科书。这个电影在维护自己的原则甚至比常有此命题的男性角色还要出彩。消失的父亲最后的三个问题,依靠编剧和表演推向了一个高潮,十分精湛,这段对话是要好过《唤汝之名》那段的,那段是有利,这段是有益。
能建立自己的事业很不错,尤其是在自己被老板炒鱿鱼后,抢自己老板的饭碗的时候。社交方式或者说渠道有很多,赌博也是其中一种。在律师试图为茉莉脱罪,要求在法庭为她辩护时把她说成次要人物,是被雇佣主持牌局的工作人员时,被茉莉拒绝,理由是我拒绝任何人贬低我的事业,我就是老板。挺有个性的女人。影片的节奏有点快,前后跳跃有点频繁。
对普通人而言,茉莉的人生算得上传奇,但对影视观众而言,并没有人在乎“扑克公主”的人生,观众需要的是剧情线的精彩跌宕起伏,而非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对白独白人生心灵鸡汤。复制斯隆女士的失败
人物塑造足够真实足够复杂 劳模姐照旧很给力 但是全程旁白简直失去了电影这种媒介的意义啊 看得太累了 归结起来这是一部需要关注牌型的audio book!
看得有点累 模式化 对话的确精彩 但是话痨久了注意力很疲劳…满屏大胸 裙装美
给合格完全是索金的剧本非常工整,然而视觉想象基本没有,完全不信任演员的表演,内心戏全靠说,那为什么不弄广播剧,不信你直接听他们的对话,故事不会有任何遗漏;elba的角色比劳模姐的角色更加吸引人,可能真的是因为没有把他的内心戏说出来,反而有了悬念张力
人物貌似深不可测,牌局也让人目眩神迷,但内核其实是个蛮无聊的“童年心理阴影日后如何愈合”的故事。这种台词量,对话加旁白双重轰炸,艾伦索金当导演以后主演都应该要求双倍酬劳吧?
现在MOLLY做什么,以什么为生?实在是个有原则,有方法,坚韧的女人!台词特别密集,劳模姐也是非常拼啊!
不知道怎么描述,在导演方面还是太平庸了。
老爸也是real心大 这个律师??喵喵喵?
以为会像战争之王那般精彩,呵呵,有些部分看得一头雾水,看来还是我太无知了,那么无知的我,就打两星好了
最后劳模姐在溜冰场说“catch me”的时候真是真个人都提起精神了!但是,很快,就被她愚蠢的老爸打断,最后以一段愚蠢的对白结束,泄气...其实有时候并不需要对所有东西都作出一个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