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乌斯特雷姆

Ouistreham,世界之间,两个世界之间,失业风暴(台),两个世界,Between Two Worlds,Le quai de Ouistreha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路易莎·波切卡,史蒂夫·帕帕吉安尼斯,奥黛·鲁伊特,海伦·兰伯特,杰瑞米·勒切瓦利尔,凯文·马斯皮姆比,Faïçal Zoua,Arnaud Duval,Didier Pupin,蕾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年份:2021

《乌斯特雷姆》剧照

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7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8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9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0

《乌斯特雷姆》剧情介绍

乌斯特雷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月初五的月光延安往事东江密令之叛变叛逆者布莱克威尔的幽灵5广东十虎黄澄可之云起龙骧江城谜案灵偶囚禁最甜蜜的吻孤味随性所欲第四季马医最强的名医2023新春SP完结篇刑档内幕夏季无风宗教与黑道男孩与鹈鹕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花开伊吕波名校风暴第五季金属口红花街柳巷狼之女睡眠实验风起云舒笑过2012亲仇记黑袋行动狄仁杰之轮回图

《乌斯特雷姆》长篇影评

 1 ) 其实这一切有意义

真好看吖,故事和人都好看,朱丽叶.比诺什太深情了。

可是在那种掩盖之下得到的真情,又能走向何处呢?

“这没有意义…”这是她在影片结尾对那两位“清洁好友”说的话,于是,电影就在清洁工黎明的班车上结束了。

或许她们在想着“作家清洁工”说的意义。

生活的前方依旧破碎不堪,日子还得过下去,贫穷,疲劳依旧是常态。

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认真的做自己,跨性别者的乐观,三孩妈妈的疲惫不堪,还有想考驾照的少女。

她们走在清晨上工的路,相互依靠,彼此温暖,她们经过苏丹移民的时候,甚至她们感到满足。

她们不知道假扮失业者深入底层劳动者中间的比诺什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只是上工之余,这个新同伴有点与众不同~她记录见闻,她不交男朋友,下工后还要去冬天的海里游泳…这些对这些为生活奔波,早已对美好和浪漫无动于衷的人来说,是一股清流,她们喜欢她,只是她在不为人知的“底气”的支撑下,活的自我,活的自由。

她们本来悄无声息的起床,走很远的路上班,跟监工们抱怨几句,或者男同事吵一架,在30分钟能收拾完几百个铺位,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无视海边的风景,她们本来就是这样…如此这般,生活将是一眼看到头的匮乏和疲惫。

比诺什的出现,兴许能带来一丝慰藉,兴许能让她们短暂逃离苦楚的间隙,兴许也能让“友谊”化作小小的“四叶草”吊坠,留在彼此心里…可这有什么意义?

社会结构性贫穷,尤其是女性贫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发达国家,因为家暴,离婚,原生家庭,疾病,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减少,这些都是导致人们贫困的原因,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该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出更多的关怀和以人为本?

也许是时候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那么作家和社会人士们沉入到底层的劳工中去,体会她们的疾苦,感受她们的艰辛,然后以文字或艺术品的形式,呼吁和警告,唤起人们的关注,这也许就是“没意义”后面的意义。

前几天,刚看完《东京贫困女子》才知道,当今日本,女性贫困人口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七。

高学历,好出身,嫁的好,又能怎样,生活的变故,危机四伏,即使像日本那样的发达社会中的女性,在突如其来的贫穷面前,也没有任何抵御能力,只能苟活于世,硬撑着向着明天亦步亦趋。

有些事,看过后是会改变认知的,从原来的笃定变得怀疑,我想这也是一种警醒吧。

全程嘴角上扬的看完,我也不知道比诺什的“虚伪”的破坏性为什么会带来温情。

也许用电影的她说的一句话:“我有时会撒谎,但通常最后,我都会承认谎言。

”这也让人心安。

不是吗?

 2 ) 两个世界

《乌斯特雷姆》也被各地翻译成“世界之间”、“失业风暴”等等。

因为感触不一样,所以名字各异。

一个作家为了反应失业人员就业的疾苦,隐瞒身份去找工作。

她初始根本无法忍受不公和羞辱,之后再真正感受了尘埃的生存艰辛。

期间和那些清洁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当这些同事知道她的作家为了写作而来,极其愤怒,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而当她的纪实小说大获成功后,原来很愤怒的同事也惦着她也期望她们的友情是真实的,转而邀请她回到她们的打工团队……可是这个可能嘛?

这是两个世界啊……人性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定义优劣的,角度、经历、生存习惯等等的不一样,不能草率了界定友谊、人性。

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认知去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我们以为可以,我们以为我们才是正确的,我们……(当然,那些大是大非还是不用纠结的)这个电影令我想起了日本早期的一个电影《望乡》!

栗原小卷演的记者假说自己到这个乡村采风,其实是为了报道战后日本大批妇女去南洋做妓女救国救家的故事。

阿崎婆的扮演者田中娟代的表演对我影响极大,以至于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去看看,找一下感觉。

据说,她演完这个电影之后,没多久就过世了…………

 3 ) 大满贯影后领衔佳作,《两个世界之间》欢喜首映妇女节真情独播

由法国著名作家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导演,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现实向女性佳作《两个世界之间》今日欢喜首映独播上线。

这部作品曾登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

现在,观众能够在家中随时随地,欣赏这部“分量不轻”的好电影。

提到《两个世界之间》,必然不能不提及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人物——法国大满贯影后朱莉叶·比诺什,身为电影的制片人及主演,她一手促成了项目的推进。

在保持多年与作者的联系后,历时近七年,比诺什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本片的改编权。

在电影中,我们将跟随女作家玛丽安·温克勒的视角,来看看不知世间疾苦的她,是如何通过一次“卧底”发现了底层女性之间的真情和友谊。

卧底180天她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2023年,一本名为《我在北京送快递》的非虚构文学在一夜间席卷了各大畅销榜单。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胡安焉入职几家快递公司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了快递小哥的真实和无奈。

阶级不同,所看到的风景就截然不同,奉俊昊的《寄生虫》深谙此道,拿下多项国际大奖。

在英国,记者詹姆斯·布拉德沃斯卧底英国零工经济180天,在闭塞的英国城镇,他看到在高压的物流业中,人是如何钝化为机器,在各种各样的时间表中疲于奔命的。

十多年前,法国记者弗洛伦斯·奥本纳斯正在着手准备一项大胆的冒险:她要放弃原本的职业,扮演一位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职业技能的失业女人6个月。

为了赚取每小时8.71欧元的收益,她早上4点半起床,为了生存,她必须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忙得脚不沾地,她也只能换取每个月700欧元的薪水。

而因为长时间工作,清洁女工的身体被病痛和疲劳折磨。

而她们的雇主并不懂得珍惜工作,甚至连雇主家随意排泄的狗,都比清洁工的地位来得更高。

即使这样,被社会系统轻视的女性依然承受着性别歧视,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渡轮上,只有女人打扫厕所,而男人理所应当可以做些更轻松的活。

但在这样恶劣的生活中,弗洛伦斯·奥本纳斯却将自己的作品写出了生命力。

她发现,她在工作中结识的女工伙伴们并没有被生活打垮,她们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生活谷底,仍梦想跃出龃龉的生活圈。

更重要的是,在底层抱团取暖之上,女工队伍间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让奥本纳斯感动。

美国女性主义历史学家吉娜维斯这样定义“姐妹情谊”——它是受压迫的女性间萌生建立起来的互相关怀、互相支持的一种关系。

“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社会。

生活在不稳定状态的人数以及两者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少”。

奥本纳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非虚构文学《乌斯特雷姆的码头》,甫一推出,就在法国社会引起轰动,获得约瑟夫·凯塞尔法国文学奖、文学与评论类水晶球奖等。

原著的成功,让作品的影视化邀约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但作者弗洛伦斯·奥本纳斯并不急于出售版权,直到等来了合适的人——朱丽叶·比诺什。

奥本纳斯对比诺什开出的条件是:如果要改编此片,必须要请法国才子大作家、编剧、导演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参与项目。

然而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在当时忙于别的项目,这位手握戛纳、威尼斯、凯撒奖,出演过多部脍炙人口作品的大满贯影后一等就是七年。

除比诺什以外,《两个世界之间》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故事的主角从女性卧底记者,变成了不谙世事的女性作家玛丽安·温克勒,为了写书和了解虚无缥缈的失业情况,她通过“卧底”进入清洁女工的队伍。

她给自己留了有限的生活费,隐姓埋名来到法国北部城市卡昂。

她从清洁厕所做起,在打零工的过程中,结识了性格各异的劳工姐妹。

习惯和人保持距离,以利益交换为前提的她,从素昧平生的人那里得到了车辆和工作机会。

她发现,劳工女性的世界虽然在物质条件上贫瘠,但她们的精神世界,却并不因此枯萎。

在众多姐妹之中,玛丽安和一位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建立起了不寻常的友情。

在前期收集各种资料后,她终于构思出小说的女主角,整部小说的搭建业已完成。

玛丽安的小说准备完成之时,也是她离开劳工生活的时候。

当玛丽安热泪盈眶,满怀愧疚地说出真相,那些善良的女工朋友会原谅她么?

备受争议的电影结局难以调和的生活真相《两个世界之间》的法文电影名沿用了原著中的乌斯特雷姆码头,它的英文译名“两个世界之间”显然更为巧妙——玛丽安与劳工姐妹的世界,就像永不交际的两条平行线。

而当两个世界交会后,短暂的人性火光,也无法消弭两个世界的鸿沟。

哪怕《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在法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也无法改变社会运行的既有规则。

在2020年对弗洛伦斯·奥本纳斯的专访中,她表示,哪怕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多年,法国工人的劳动条件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而本片的拍摄片场,朱丽叶·比诺什的出现也堪比一场“元电影”。

非职业演员认为,像她这样的大明星,不过只是以玩票性质来体验生活,绝对无法从心底中理解认同他们的世界,在一开始就和她保持距离。

刚刚丧父的朱丽叶·比诺什,将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辅以多年练习的精湛技巧,最终以惊人的内收型演技成功诠释了角色。

她在片场所展现出的亲和力,也让演员们放下了偏见。

在拍摄结束之后,这些“演员”有些人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归到“穷忙”的生活中,做一名清洁工人。

这和电影在最后抛出的问题是一致的:两个世界的人,究竟能在短暂的相处中,达到程度多深的相互理解?

埃马努埃莱·卡雷尔以淡写根本矛盾,重写人性温暖的手法,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场外观众——底层人民过的不幸,是因为他们缺少被看见的机会吗?

人们究竟是看不到他们的苦难,还是选择不去看他们的苦难?

在电影结尾,玛丽安的清洁女工朋友参加了她的读书会,自费买下了她的小说,还要感谢她写出了他们的故事。

乌斯特雷姆码头依旧灯火通明,轮渡底层客舱和头等舱只有几堵墙的距离,她回到了退路,而她的朋友们,还要在最低时薪中挣扎。

《两个世界之间》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4 ) 写书,出电影,但议题接着下一个议题

大龄空白期找工作以及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演的很真实,似乎真的离重新融入社会还需要点适应。

(写书,描写真实,而有人认为她不应占工作名额(即使她自己说一旦长期合同就立即停止),而且也理解不了(因为她有她原本的生活,而那些在这里工作的人再厌倦这里也不可能离开这里的生活))早上5点半就得起床,苏丹难民为了不被驱逐,不然床单被套都被收走船舱客房整洁,4分钟一间房,没有试用期干不好就走人,随时等着渡轮开始工作,干不完的话船也会启航就下不来船了,大多是底层或者移民来的底层从事这种大量缺口大量流动的工作,服务质量是一回事,就业人群的生存状态也是一回事,每天身心俱惫后一根烟就已经是赛神仙,而且他们有时剩下的唯一娱乐愉悦需求就是一根烟你写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帮助我们什么,现在我让你陪我们再刷一次厕所,你说这没有意义?

那说好的四月四号聚会?

又为什么要了解我们呢?

就为了你的工作?

你的女清洁工的书?

 5 )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圣母不冷吗?

人们喜欢感动,媒体喜欢展示人们的感动,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动是需要特定的人群的,媒体展示的感动并不是感动的根本,而是为了营造出来这种氛围所选取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投喂,在描述者眼中,某一些事情存在的意义在于被他们汲取素材,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因此,当我们为了某一件事情感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感动的本身是什么?

是针对这件事情,还是针对我们的无处安放的情感自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乌斯特雷姆》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感动的故事,女作家需要写一本关于清洁工的书,于是,作为体验派的她决心自己当一个清洁工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来帮助自己完成书籍的顺利成章。

当作家来到这个地方之后,她本着一颗深入虎穴的心,最终交到了一些朋友,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作家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最终,这本书成功的出版,而某一天,当清洁工给这位昔日的朋友带来一些弥补友谊创伤的消息之后,这个作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乌斯特雷姆》的故事告诉给我们,所谓的共情不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的导引,上层社会的人们为了给自己营造出来某一种形象,他们喜欢与下层社会的人们产生某种共情,但是这种共情在下层社会的人们看来是虚假的,因为这并非他们的生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他们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李睿君导演的《隐入尘烟》,这是一部刻画农村现状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农民不爱看,爱看的是城市里的中产白领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荒诞的效果展现出来,原因就很简单,因为创作者想要展现的,并非是事物的本身。

《乌斯特雷姆》描绘的故事,就是如同《隐入尘烟》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的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深入到底层去看一看,然后根据自己看到的来想一想。

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用一种自己的受众能看得懂的语言去描绘一些事情或者是客观现象,但是当自己的受众与被描述的的个体本身有着巨大的沟通鸿沟的时候,你觉得创作者会选择牺牲谁的利益?

答案不言自明,创作者在乎的是那些可以说话的人们的利益,而对于那些不能说话的人们,创作者并不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想要的,他们期待看到的,创作者一般并不会在意。

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创作者自以为自己创作出来了某一个传世经典,实际上他所创造出来的无非是自我感动的一部分,被拍的人不爱看,爱看的人并不是自己拍摄的人。

《乌斯特雷姆》中的女作家何尝不是“李睿君”,他们自以为走进了真实的生活,实际上,他们走进生活并不是为了对于这个生活有任何的感触,更多的是为了这样的生活从中汲取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谁关心呢?

谁在乎呢?

无所谓存在与否。

当作家完成了自己的书籍的出版之后,昔日的朋友再来找她想要带她重新回到友谊破裂之前,但是何其困难。

作家并没有任何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更没有任何的期待再去回到那个之前的生活,之前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有加成的。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底层民众的生活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创作者隐入到了尘烟里,这或许是人们痛恨这类人的根本原因。

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本身并不奇怪,但是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会将这些故事变得奇怪,女作家自己直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却不惜通过破坏别人的生活来给自己增添一些绿色,当事情本身暴露了之后,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会被浮出水面,这个时候,我们期待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描述痛苦,我们描述的还仅仅是痛苦吗?

并不,我们描述的是我们所认为的痛苦,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的痛苦。

我们将痛苦包装成为观众们喜欢的那样,但却从来不考虑痛苦人群中那些真实的人的人,他们的作品还可信不可信?

李睿君导演映后所言,自己的片中有着太多太多自己的亲戚朋友,但是《隐入尘烟》这部影片究竟是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电影,这一点一试便知。

然而创作者不会去做这样的尝试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这些人拍摄的,他们的创作更多的是为了取悦部分人对于电影的一种窥探欲往,除了这种欲望本身之外,这些作品没有太大的意义。

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从高处往下看呢?

因为这样会被感动,可能你的精神内耗并不源于二舅本身,而是源于你自己俯瞰众生。

……你好,再见

 6 ) 玛丽安的残忍

感受到玛丽安的残忍和傲慢不是在她戴着项链出现在克里斯汀面前的时候,也不是在她微笑着给别人签售的时候,是在聚会结束后的夜晚,她和克里斯汀、马莉露三人靠在车上抽烟,克里斯汀说马莉露还年轻,可以有很多浪漫想法,可是她和玛丽安不是了,只能这样一辈子。

那一刻要强的克里斯汀在观众眼里显得那样可怜,即使她在别人面前永远强硬、嚣张跋扈,但是这一刻她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玛丽安放在一起,她对她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温柔,她以为两人是同流的船,一起朝海里漂荡。

但玛丽安从没这么想过,她有无数的后路,以怜悯以欺骗的目光来看待克里斯汀马莉露这样的人。

最后为什么大家都对玛丽安笑脸相待,反而羁绊最深的克里斯汀和马莉露对她冷眼旁观,是因为无论玛丽安是什么身份,于那些人而言都只是过客,但对克里斯汀和马莉露来说,她们真的共享过一瓶香槟,真的以为彼此之间赤诚以待。

玛丽安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无疑是敬业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她的观察对象有知情权和同意权。

用这种隐瞒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绝对不是真正的调查。

 7 ) 两个世界

央六给的片名真的很精准——两个世界。

不得不说这个译名对于影片的理解和概括远远高于《失业风暴》,失业风暴是比诺什扮演的作家想要写的作品的主题,而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可以看出Marianne Winckler和Chrystèle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为了获得工作咄咄逼人,大吵大闹,另一个在面对插队的人时不气不恼,默默观察。

一个为了谋生,失去工作就失去一切;一个把这当做了一场体验,正如一个RPG游戏,随时可以选择读档重来或者直接放弃,成功的话可以在游戏通关后写一篇攻略或者测评。

和Chrystèle相比,Marianne Winckler始终是有退路的,这带给她一种和周围人不同的松弛感,我想这是她对周围人吸引力的来源。

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曾经生活富足的女性,沦落到孤身一人到陌生的地方,做清洁女工为生,而这个人并没有变得自怨自艾,忧郁或狂躁,反而她会在工作后去大海游泳,她会热情地贴近周围的人,她亲近平和,会微笑和自嘲。

这些特质吸引着Chrystèle,面对这样的Marianne Winckler,她可以和她做朋友,可以给孤独的她一些温暖,可以偷偷筹备给她过生日,从自己不多的收入中分出一部分,买一条幸运草项链送给她。

然而一切都是假的。

为什么最后Marianne Winckler说没有意义,因为和Chrystèle做朋友的那个人是假的,那不过是一个将自己包裹起来俯视她的世界的人,两个人看似在一起,但完全是在不同的维度》。

Chrystèle真诚地付出了感情,所以她不能接受这种虚假,而与之相对的是其他萍水相逢,并未深交的人,当他们坐在签售会的现场鼓掌互动时,约好将来每年在头等舱聚会的朋友选择不去看她。

其实三个姑娘都明白,再做一次船舱卫生也不能让友谊继续,因为这一切的基础是虚假的。

两个真正的清洁女工的痛苦和艰辛,快乐和善良都会变成一行行黑白的铅字,而她们甚至无法反对,因为作者写出来是为了让大众了解她们的处境,因为她的动机饱含善意。

 8 ) 一场北风呼啸而过

很好的电影,五星(涉及剧透虽然是男导演,但是没有故意搞什么下三路的东西,也没有登味说教,没有对女性的男性角度的审视,事实上本片的服装和化妆感觉很棒,人物不悬浮,没有搞得好像背景里突出来几个人,符合人设,值得一看。

由于我迟到错过了电影的开头,又特意没在看之前回顾简介,所以开始的时候我跟女主的同伴一样不清楚女主的身份,虽然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的举动并不常见,但是考虑到是电影,那还是很常见的。

于是我跟其他人一样对她那套谎话信以为真了,直到她遇到了从前的熟人,我跟她的同伴一样无措,感到被背叛,但是作为观众也多了一丝了然。

我当时想到的问题是,那么女主最开始记录的,玛丽露因为太热而只穿着内衣外套工服工作,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在书里写出来?

如果写了,那么玛丽露会是什么心情呢?

然后我很快意识到,这是导演有意呈现的,因为那个场景比较长,玛丽露走到附近的时候,女主显出一丝慌乱。

而最后玛丽露对女主生硬的态度,她肯定也收到了书,她可能也看了。

她一直是稚气未脱的可爱少女形象,但最后的场景,她好像被冰冻的粉色玫瑰,她的温柔和笑容不再显现,我们知道这些就藏在那粉色的外表下面,但我们只感到了冰冷。

而克雷斯黛拉,她可真迷人。

我注意到她是她说还想去纹身,但不给人轻浮的感觉,会下意识地觉得她的纹身后面藏着思想和故事,而不仅是身份标志和情绪的体现。

她是直接的,从不矫饰,坚韧又利落,好像北风。

我后来补看了开头,那个跟随她一路行走的镜头非常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她还把她的小孩教养得很好,跟《还有明天》里的小男孩简直天壤之别,果然男性的存在对于小孩的教养是一个负面因素。

她和女主之间的情谊刻画得真好,好像一块石头被驯服,过生日的剧情看得我眼眶湿了。

还有塞德里克,邀请女主逛超市,暗示,不,明示这是情侣间做的事,后来犹犹豫豫地告知女主自己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不那么光彩,但是似乎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的机会。

金发的高挑女郎,得到了一个面包店的工作,在摆渡车开走后跳了一支舞。

这些人物都塑造得很好。

最令人心碎的结尾,但是也只能如此,如此最好。

女主无法再换上清洁女工的制服,跟她的同伴去打扫游轮了。

因为她只是过客。

她散着头发,穿着带跟的鞋子,裹着价格不菲的大衣,她和她从前的朋友一样,属于游轮上的顾客,而不是匆匆路过不被人注意的清洁工。

 9 ) 对比是件有趣的事

关于大萧条,英国拍了一部《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法国拍了一部《乌斯特雷姆》。

像极了这次英法两国在🦢污战争中的表演,保守刻板的那个,关键时刻冲在了最前面,浪漫随性的那个,反而不露声色蓄势待变,甚至首鼠两端。

关于共情,还是需要设身处地,而非角色扮演。

建议两部片子连起来看。

比诺什永远的女神。

 10 ) 阶层的隔阂应该如何打破?

作家伪装成清洁工人去体验他们的真实生活,从而写出更加真实和动人的底层人故事。

作家这种选择说真的其实无可厚非,且更应该佩服作家的勇气和专业程度。

这样真实的作品一旦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对于清洁工们而言绝对是有益,所以最早发现真相的那个人并没有拆穿,反而帮助她,其他大部分工友最后也依然把她当成朋友。

克莉丝汀知道那个曾经和自己一起打扫卫生的普通女人摇身一变就成了高大上的上层阶级,她无法释怀,更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一样,于是最后她也想羞辱一次作家。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表现出了克莉丝汀的无知和狭隘,但可悲的是这就是普遍的人性,人性就存在着一种对不平等的仇恨。

但导致不平等的不是作家,而和整个社会体制以及个人的综合结果。

所以克莉丝汀的不满对象其实指向错了。

这让我想起来了历史上戊戌七君子在菜市口殉难时遭到了周围的百姓在向他们扔鸡蛋的场景。

七君子所做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百姓都得到更好的生活吗?

可以他们无法被底下的他们理解,反而被误解了。

阶层的隔阂如何破?

至少肯定不是通过两个阶层之间的孤立和仇恨。

《乌斯特雷姆》短评

我要是清洁工肯定也很生气很难受,自己的人生,上层社会只是来体验一下而已,美曰其名了解社会底层(想到去做田野是不是也会遇到这种问题)。但其实作为中产,她身边一定也有很多底层,比如女佣之类的,要想了解还不简单吗,又何必去隐瞒欺骗呢,但她本意一定不是坏的,确实想通过小说呈现社会现状,所以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典型矛盾了。结尾仿佛当头一棒,彻底打碎前面的美好友谊,两个世界注定没有交集,就算有,也只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友谊的,很讽刺。

4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oh 結局不錯⋯兩個世界就是兩個世界

5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发现比诺什特别会挑剧本,喜欢这样的探讨社会学议题的题材。导演和摄影也都很好。

7分钟前
  • echo
  • 推荐

你们不是天天说精英知识分子高高在上地俯视吗,那人家就真的不客气啦;单亲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给女主过生日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浮现那句:辜负真心的人要吞一千根针哦,这一切到最后都不会再有意义了,至少你和我在某个时刻一起痛快过,其实人生大多数关系都是如此吧;比诺什真的是好厉害,同样是看起来素面朝天的出现,后面衬衫一穿精英知识分的范儿立马活灵活现,这辈子永远爱一些法国女人的chic。

12分钟前
  • Belle
  • 还行

比想象中无聊也无感。命题像之前看过的《工厂日记》,不同的是薇依是殉道者,但电影主角是伪装者。

15分钟前
  • existence
  • 较差

在地狱永别,毕竟两个阶层,两种生活,两类人,虚伪的情谊维持不了多久

18分钟前
  • 真菜至上
  • 还行

描写底层还是比较肤浅,作家内心挣扎也较粗浅。

21分钟前
  • ivanjob2008
  • 还行

影片在大巴车上女工漠然的表情中渐渐暗掉结束了。留给屏幕前的人一个残酷的结论:阶级鸿沟无法跨越。

26分钟前
  • 🔭
  • 力荐

最期待的romanti部分没出现 大多重复在表面的现实呈现上了 最喜欢三个人在床上聊起朱丽叶角色的过去那个beat以及在餐馆听中年大叔荒诞的告别还想着自己的朋友,以及结尾跟朋友说这很nonsense。

30分钟前
  • Francis
  • 还行

Between two worlds, 這英文譯名完美簡述了影片,也闡述了現實。儘管有著同理心有著「友誼」不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最終也還是不能再見。是的,要時刻警惕上等人思維,可在戲院看到清掃廁所的畫面時我不盡產生了生理嫌棄感⋯

35分钟前
  • 不让名字太长
  • 推荐

3.5。一场女作家对于缺乏保障的劳动雇佣模式的短期体验,也是一次放下知识分子身份、感知社会真实困境的生存实践。当那个法国电影里常见的漂亮法国完全失去踪影,没有矫饰的底层生活浮现在银幕之上,作为观众,其实会感到意外,同时也会被影片的谦和姿态以及落地务实的叙事节奏所打动。

36分钟前
  • 走神王
  • 还行

(摘自评论)跨越阶层的友谊就像跨越阶层的婚姻,不过是穷人的幻梦,不过是富人的谎言。/如果无法救赎,最好互不打扰。///“一顿吃白菜,和顿顿吃白菜,味道是不一样的。”(网易云)///Ouistreham/Solitude/Le Ferry/Au port/Vague à l’âme///台词+没有语言时的镜头(开始两分钟,中间,最后)

40分钟前
  • Franz_kafka
  • 还行

感谢越哥。

45分钟前
  • 拖拉机宝宝
  • 还行

中产知识分子为了写作体验生活,虽交到朋友,但身份暴露后因阶级壁垒而分道扬镳。她写书想让更多人看到底层人的生活,但作用也仅限于此。底层生活之所以艰辛不是因为没人看得到问题,而是根本没人在解决问题。

46分钟前
  • 一颗花药
  • 还行

3.5

49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就像女二最后对女主所说,“这只是她的工作”,虽然作家为了纪实而体验生活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社会底层人民而言这样的双重身份加上为个人背景而编织的故事是残酷而现实的,对她们而言真诚与支持才是她们需要的,这种短暂的温暖与快乐于作家而言或许刻骨铭心,但于她们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

52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无聊悬浮。。就设定视角还行

53分钟前
  • 人脉刺客
  • 较差

无法理解

57分钟前
  • 不求蓝🍪
  • 较差

根据一位记者的纪实性作品《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电影成品不够细腻与灵性,主要是关于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特别是疲惫中带着憧憬与诗意,这种场景拍摄难度巨大(必须要实际生活半年以上,善用各类生活工作细节,而不是观众常识上的认知,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一般的主要原因,注意我并没有把电影没有强调穷与富的割裂而作为减分项),观众会很容易感受到导演仍处于一种观察者的姿态,虽然观察者的角度也不错,但无疑大大降低了这部电影的核心表达,进一步降低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同理心,好在导演还算真诚,把二人之间慢慢形成的友谊刻画出来,随着剧情发展,结尾做得很好,大大提升电影质感。女二反而比女主(朱丽叶比诺什)更突出一些,有意无意地存在非理性非逻辑性但不突兀的表演,因此更加自然与生动。关键配乐虽然很有趣很抓耳,但不适合本片

58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美国有个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写过一本纪实性小说《我在底层的生活》,书中记录了和本片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探讨了底层人生活中的艰辛和挣扎,读来让人深有触动。看这部片子的简介,我也以为会看到相似的内容,没想到本片的重点是放在了主人公在“卧底”期间发展出的友谊上,而这个“友谊”也很突然的就变成了一种“海誓山盟”,要做BFF的那种,然后又必然的破裂了,故事讲成这样……有何意义呢?整部片子也拍的平铺直叙,电影语言贫乏枯燥,看完感觉失望。

60分钟前
  • 乐乐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