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大篇幅的鸿篇巨制讲述了那个时期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而那些官员们,依然是山珍海味,不顾人民的死活,而像米河那样的清正廉明的官员是如此的少,并且感到了更多的无助和彷徨、
前两天突发奇想,把天下粮仓翻出来看了一遍,上次看到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内容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曲刘欢那气魄雄浑的嗓音。
我跟我姐姐提起,她说我记得,那个渣男。
我那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姐姐可不是无知妇孺,虽算不上才高八斗,可也能说是博古通今了。
她的评价想来不会有大错。
米河刚出现是被父亲锁与书楼之上,楼梯被锯掉了,他只能和自己的壁上同年说话。
我想起了高考前的我们,被锁于学校,处在近疯的边缘。
只是米河比我们疯得更彻底罢了。
逃出书楼,走向广阔的天空,米河带着他的状元策,就像我们带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走向广阔的天空。
他想去见皇帝,把天下不平之事告诉他,协助他一起创建一个清平盛世。
就像刚出学校的少年,想给马云写封信,说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吧。
走出象牙塔,米河的世界将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
和我们一样,米河要接受他的父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一个有错点会犯错的普通人。
他要接受信仰的坍塌,茧手为官的卢焯是贪官,他引以为傲的父亲也是贪官。
有些信仰和他一起走下去,刘统勋还是那个一身正气的刘延清。
有的信仰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好似先天地而生,明灯法师永远都是那个明灯法师。
不管是看电视的我们,还是米河,都不会去怀疑。
他会主动做一些不想做但是应该去做的事情。
他面对人品有望的李忠,必然是心有恻隐之心。
但能从情感在剥离出理性。
他知道如果这样一个官德无存的好官不死,会遗患无穷。
他会有如高斌那样的忘年交,能力不如他,眼界不如他,但是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顶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受人敬重,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
他会遇到爱情,对卢蝉儿,对柳含月,对小梳子,他可能都动过心。
但他决算不上一个渣男。
人心是自由的,是不可控制的,只要他没有做出行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指责他。
他旁边有一群狗头军师告诉他你是喜欢谁的,你应该喜欢谁,谁对你多好多好。
有可能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
但他自始至终只对蝉儿提出过共度一生的邀约。
就像现实中的人,今天喜欢苍井空,明天喜欢大幂幂,后天又喜欢周冬雨。
思想自由,行为克制。
丧心病狂,人性泯灭的王士俊被乱民打死,行若狐属的宵小之辈王凤林死于鼠爷的弹弓之下。
老迈昏庸的顾琮真的只是老迈了而已,该站起来的时候他不比任何人怂,他真的只是老了糊涂了,真不是刻意给您使绊子。
这一切想来其实都是畅快而美妙的,各归其位,恰到好处。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样子,坏得脚底长疮头顶流脓的人很少。
大部分的都是要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同路之人。
是我们长长的一生中要面对的,要经历的,要携手的,要舍弃的,要分离的。
只是可惜了白爷这个自带BGM的老大叔了,就喜欢了两个女人,一个头发剪了当姑子去了。
一个婚礼当天跑了,其实白爷人还不错的。
看了已经有些天了,讲的是乾隆元年,天下大旱,百姓们没饭吃的故事。
节奏很赞,当然一二十年前的电视剧,自然还是老一套的叙事手法,几个故事攒在一起。
台词可以说是很棒了。
想讲一讲最打动我的两点,一是剧中政治家门所表现出来的“善”;一是感情。
政治的尽头是良心当我看到孙大人为了替以卢绰为首的一众大臣申冤时,以自身衣衫为白纸,任他们在上面抹上血手印,带到乾隆面前,替他们申冤。
孙大人冒着的不止是被降职丢官的危险,甚至是被杀头的危险。
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为什么?
因为良心。
为官,到了一定的官阶,官与官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真的就是良心了。
可能绝大部分人当官之初,特别是没有依仗,靠自己从底层做起的,应该都曾有过为民请命的豪情壮志。
古代读书人入仕,谁还没有点豪情壮志呢?
包括孙大人后来一降再降,也是因为他始终不肯丢掉他的那颗良心。
二是情,俱是痴情人。
纵观和米河在感情上有纠缠的三个女人,我想到了最后,我欣赏与喜欢的还是含月,而最遗憾的却是小梳子。
当年,米河被困在阁楼上,是那个山精鬼魅一样的小梳子爬到窗口上把他救出了牢笼。
他们一路跑,一路笑,她给他梳辫子,他看她时目光灼灼,我原以为他们会相爱,却没有。
他爱上了目盲心明的恩人之女卢婵儿。
婵儿不是不好,却不是我喜欢的那类女子。
我所喜欢的要么是小梳子这样热闹鲜活的姑娘,要么是含月那样的女诸葛,偏偏婵儿都不是。
她既没有小梳子的热闹,也没有含月的智慧,却带着点女子的多愁善感。
她虽然目盲心明,虽然武功高强,虽然坚强勇敢,但相较于小梳子和含月,她是个需要男人去怜惜疼爱的女人。
大抵,男人都更爱这一类姑娘吧,美丽、聪慧、善良、温顺体贴又有她柔弱无助的一面。
总之,不是个会给自己添麻烦的女人,该花前月下时又可以一起卿卿我我的。
你看,含月太聪明太刚强了,连米汝成都说了,含月是一头钗寰的诸葛孔明。
和她在一起,米河感知不到她的性别。
提到她,想到的不是那个女人,而是那个人。
而小梳子,也是缺少清晰的性别属性的,因为她身上没有一般女子的扭捏柔情,就像个爱笑爱闹的小男孩儿,所以米河容易忽略了她。
其实,私心里一直希望小梳子和白爷在一起,白爷才是小梳子真正的知音,因为白爷从第一眼就看到了小梳子身上与众不同的好。
一个男人知道一个女人的珍惜与可贵之处,才会对她好。
另外再说一说,其实是不喜欢剧里的乾隆的,皇帝嘛,处处都透着一股子虚伪与羽绒。
让大臣们三天不吃不喝,一开始还以为他也是不吃不喝,结果人要喝粥的,大臣们连口水都不能喝,我就特么的呵呵哒了。
还有,就算乾隆也不吃不喝吧,他二十四岁,年富力强,身体倍儿棒的,三天当然撑得住,张廷玉都七老八十了,他是想拖死人老爷子么。
还有,殿前斩卢绰那一段,虚伪至极,杀就杀吧,先来表白一段才杀,表现他也是无可奈何,大局为重,实际还是要杀。
人也杀了,臣子们的心也没寒着。
高,您不愧是将来的十全老人,果然是高呀。
就酱,很不错。
米河到底爱谁?
记得十年前第一回收看,对着结尾的午夜长桥大蜡烛我产生了疑问。
柳含月退出,卢蝉儿自伤双目,聪灵的小梳子呢?
新婚当日背着一个本来很完满的结婚对象飘然而去。
青年男女注孤生,仿佛是这部剧政治焦点的必要副产品。
过度追求传奇化,《天下粮仓》不惜把章回小说那套阴阳灵异悬念借来重弹,在处理感情戏方面节奏也太快,固然紧凑抓人,可欠了点润物无声的意境。
看得热闹,却不至于投入。
倒也有例外,比如庞旺为柳含月点烛。
起先庞旺似乎是一个纯粹制造阴森氛围的人格扭曲者,末了编剧倒是留情全了他一片痴。
苦恋女神的纯男吊,从加西莫多到游坦之,赚足读者眼也能掬得作者伤心泪,谁知每个人自己在哪一段感情会扮演扑火飞蛾?
含月化烛,死得够悲壮,这番刺激还累得妹妹柳品月斩断尘缘,杯具了好男人白爷(白爷后娶小梳子,新婚当日逃婚,注孤生不解释)。
庞旺的一只火种,在这个卑污的灵魂,竟潇洒而异常动人。
这一段,没有睿智的言交锋,省去了跌宕翻覆,奴才庞旺,在旁观者的默然里,忘情走向那从来不能接近的女伴、女主人、爱人。
生命最后的追寻,初次的圆满。
意境在这静默中,观众和旁观人物一起想象和体会庞旺走向大蜡烛时的情感波涌。
安排这么一出戏,也是可怜柳含月的苦。
一个庞旺算是告慰。
柳含月的情海孽根是她的清高。
低头就可以拾得庞旺的爱,她却宁愿苦等自家少爷。
她的爱并不仅仅是奉命,在未见米河的前半生里,往来京师与家乡的灰鸽子,寄托着少女的情梦。
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柳含月却是小姐沦为丫环,命更苦一层。
当然,柳含月有骄傲的资本。
深谙世故,军师奇谋,更贵在良臣择主而事,与人谋便忠心耿耿。
在米家父子宦海谲波中,柳含月更相当于一个士。
国士死忠,烈女死贞,到头来拼死效忠的米老爷是个巨贪,米河又不能领受她的情意,最孤傲最才高的女人,死是清高早寻下的出路。
第一次看,最不能理解卢蝉儿的下场。
有点作。
作瞎了眼睛,作掉了孩子。
明明是郎情妾意的真爱,凄然放手为哪般?
不是柳含月,柳含月在米河疑难之际,用死亡慷慨成全。
卢蝉儿却从这份疑难中,看到了自己爱情的惨败。
卢蝉儿的情债根苗,是这个人的世俗,爱情理想的世俗,即普通女人喜欢的结婚成家生孩子。
这有错吗?
没错。
错在选择了米河。
比起许多狗血剧,米河实在不算无良男主。
但他遇见正确的爱人是在错误的时间。
卢蝉儿最后点醒他,你的真爱是那个小机灵鬼小梳子。
第一次观看,我就认为米河应该选小梳子。
那时因为我觉得小梳子最好。
这次看我果断认为小梳子是真命。
因为她和米河才是一类人。
米河在卢蝉儿和柳含月间无法选择,起初尚情有可原,越到后来越觉牵强。
父命难为,可米河还是违了,婚礼上谢绝柳女之情。
随后呢,他无限地延宕,拒绝马上给卢蝉儿一名分,哪怕卢蝉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局势紧张,尚需安抚柳含月,利用她的智谋。
种种一拖再拖,等一切障碍彻底解除,米河提出迎娶,卢蝉儿已经打算不勉强他,“你现在娶我只是可怜我”。
之前的米河是感情骗子?
我的感受,他对卢蝉儿是真爱,不过他更爱一同携手江湖无忧无虑时代的卢蝉儿。
而这个大着肚子赶着他成家的卢蝉儿,让他震惊,让他逃避。
从米河那种少年气未脱的个性看,这样的反应很正常,不涉及论理拷问。
就像一个小孩哭闹着求家长买下一款高档玩具,最初的兴奋过后,他宣布他不想玩了。
只是觉得没意思了。
最诚实的反应。
孩子有错吗?
卢蝉儿就这样原谅并拒绝了米河。
乘一条小船,撕碎他的画像,伤心离去。
这件事之后,米河大概会真正的成长,进入官场,担当他父亲曾经的重任。
可怜卢蝉儿遇见他太早,是以做了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所以在情感成熟度层面,米河和小梳子才是一类人。
随心所欲,率真可爱,没有责任的压力和现实的烦恼,懵懂得让人无奈。
可是就生物特征言,男性理想中的另一半形象,当然是卢蝉儿那种楚楚可怜的淑女,而不是性别特征都不明显的丫头片子小梳子。
米河对待小梳子像玩伴。
小梳子呢,也是情感上的幼儿。
时时表现出莫名的醋意,却还是不断热心为米河和他的女人们牵线搭桥。
她在情感上处处成全别人,叫人赞叹她是好姑娘。
她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告诉孩子起来争取,到世界上争夺自己爱情的权益。
可如果那样,可爱的孩子就不存在了。
小梳子保持最可爱的样子离开米河。
可是在新婚之日,女人成长为女人的关头,她落下了眼泪。
成长是她懂得了男女之爱,也懂得了曾经因为没搞懂而错过的感情。
小梳子的情债,和米河一样,该算是为成长交的学费。
最后她从新婚洞房跑了。
许多人想,她怎么不去找米河呢?
这样就圆满了。
两个人的相契,来自孩子都是相似的。
随着成长孩子变得各有不同,那份珍贵的默契,也就只好分崩离析了。
本来看这个剧是冲着粮仓问题来的,没想到看了四集很惊喜。
它说的是乾隆年间灾荒的事情,从巡抚查粮,发现赈灾的米只够煮几天开始,一路彻查,官场之间的纠葛,皇权与官僚集团的斗争不断,出巡的刘统勋是难得的有良心的官僚,想牺牲自己,查清粮食的底子,而新上任的乾隆也是天真得很,觉得自己老子做的不行,想做点仁君的举动,有点在看历史人物演戏的感觉,编剧肯定参考过资料,结果两个少有的天真的人一拍即合,要彻查官场的底细,闹出来一堆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一个干净的,王朝的集权注定了腐败一定是制度性的,它是无法被根治的,没有监督就没有反腐,得到的也有扬汤止沸的结果,刘统勋是好官,乾隆也曾经想做好皇帝,但是那又怎样呢?
千里饿殍,赤地千里,我惊讶的是我居然不觉得惊讶了。
而且这个剧乾隆的思路也很清奇,它应该是参考了历史里乾隆对释放自己父亲在位期间惩治的贪官,平反冤假错案的做法,但是这思路肯定是不对的,饥荒的问题核心在赈灾的粮食发不下去,都被贪了,而释放官员固然可以争取士族的人心,却对赈灾无益,乾隆是被儒家那套忽悠瘸了,要做仁君,如果做仁君就可以天下太平,雍正做了几十年皇帝,他能不知道?
官僚集团,抛开他们擅长自我吹嘘,自我感动的文章,大半做的也不是那么个事情,先要保住皇权,就必须维持基础民生。
使得百姓不至于大范围造反,就要遏制腐败使得官僚系统最大限度有效运转,所以雍正的高压都是有道理的,而官僚也有他们的道理,你皇帝世俗,世世代代都可以吃好的用好的,就是因为你们姓爱新觉罗,儿孙都享福啊,但是当官可没有世袭,权力得不到,就图钱财呗,捞一笔荫庇子孙,我也不吃亏。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漏洞百出,随意举例: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清朝三妻四妾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整个柳含月和蝉儿爱米公子不要不要却无法同时嫁的故事线,让蝉儿都痛恨恩人治好她的眼睛了,编剧你是几岁小孩儿?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昨天晚上刚刚看完《天下粮仓》,结局让我感觉说不出的伤感。
卢焯被尊为百官楷模依然难免被斩,田文镜老迈含恨而终灵堂前门可罗雀,米汝成清贫一世死后却因贪赃枉法被开棺鞭尸,高斌一贬再贬最终老死江南终身遗恨,刘统勋被迫丧家离乡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还有那含月化烛,品月落发,庞旺自杀,蝉儿流浪,小梳子无踪……米河虽然平步青云,实现了报复志向,却失去了一切重要的人。
众多已在心中固定的形象像入冬的一片片树叶,零落、离散,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老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撇看官场的主题不说,真的喜欢这众多人物。
唯一感到差强人意的就是蝉儿此人,出场很惊人,但是后来心里一再沉沦,自伤伤人,虽然悲情,但是总让人感觉她的消极让人丧失力量,没来由的不喜欢她。
而且其演员的眼神,为什么我总感觉像是一直瞎的,复明的眼睛也很无神,没有焦点,可以看出失明、复明、再失明,眼神始终感情。
不如含月的双眼,一直闪烁智慧和情感。
含月是个才女,让人惊叹不已,自愧弗如。
此剧中众多人物,没有人对她不是敬佩万分。
米汝成唯一一次失蹄就是因为没有听她的话。
如此佳人,难怪米汝成要将他留给儿子,刘统勋劝米河莫要辜负,卢焯也提醒他不要错过。
含月品月两个惊世奇女子,一个化烛一个落发,像是尘世容不了这两个惊才绝艳的女子,无法让她们过尘世人的生活,所以让她们出世。
尤其是含月的化烛,真如老师太的说法,“都是入了化境的人”,一般死法不足以成全她的传奇性。
最后米河入京看见朦胧中照着自己的烛火,又好像看见含月正凝眸看着自己,相信他心中也是沉重、悔恨,百感交集吧。
小梳子其实也不是凡品,看似一个乡间野丫头,但是正如白爷所说,是个天生的小精灵,就该自由自在。
堂前对拜,红妆素裹如何能束缚的了她。
她是真正和米河性情一样的人,就是“真”,不欺人,不自欺。
所以米河无法娶蝉儿,也不会娶含月,所以小梳子不会真的跟了白爷,留下头上木梳,算是报答白爷真的爱自己。
庞旺是真正可怜的人。
尽忠,忠的是虚伪自私的人;爱人,爱的是不爱自己的人。
田文镜是真正的官场中人。
不贪,不贪钱财清贫一世;贪,贪一身名望结党固权。
顾琮就是个固执可爱的老头。
固执,为官陈腐不知变通;可爱,拖病骨残躯行热血之事。
卢焯是个伟大的父母官,亲力亲为舍身忘死,为民;却更是伟大的父亲,一身名节一朝毁,为女。
高斌是个豁达高尚之人。
为官数十载一降再降尤不悲,保护知交得罪六农官毫无怨。
刘统勋智勇仁义、忠孝两全,是乱世能臣。
他尤其为官不傲,能敬人,敬含月之才,敬周忠之智,敬米河之真,敬小梳子之性,更能敬田文镜之清。
此人为官,可以做作,可以真实,得为官之要;此人办事,运筹帷幄,千里决胜,具处事之能。
米河只有两个个字可以形容,“真”,“敢”。
至忠至诚至孝,真性情体现到极致;敢想敢为敢担待,真本事发挥得无余。
米河是个真正的主角,集齐了全部的厚爱和幸运。
所有的人都愿意为他牺牲,想法设法的帮他。
刘统勋用他,老和尚托他,高斌顾琮卢焯保他,含月为他化烛,蝉儿为他自伤,小梳子为他……做的太多了,更为甚者的是其父,为他铺官路自毁一世名节。
看的时候我就想米河何德何能能让这些人为他如此牺牲,能力不及刘统勋,才气不如柳含月,灵气不如小梳子,决断不如卢蝉儿,智慧不如老和尚……有什么特殊的魅力么?
我记得小梳子只是听说有这么个对影子说话的疯少爷就去救他逃离阁楼;卢蝉儿听他道破自己的剑法、看见自己未瞎而瞬间倾心;含月在其父死前从未见过他最多只是看见他飞鸽传过来的奇怪家书;其他人都是得知他连破两件案子才对他刮目相看的。
要说他和一般人不同的是:被迫读书读到疯,所以做事都带三分看不懂,这是智慧和机变;白衣便想为百姓做大事,而且敢想就敢做,不问后果,这是人品和勇气;骂顾琮、斥高斌,帅百官头撞城门,这是官德;初得知卢焯没有贪污而手舞足蹈,这是朋友之义……我想,一个男人有志有才有情有义有品有德有勇有谋,那总算得上是一个男子汉了。
这样的人是值得托付爱情和期望的。
这部电视剧让我想到得是三国,因为人,各种各样的人,各种魅力吸引我。
很难得所以很喜欢。
一·问题:1.部分情节经不起推敲,开头刘统勋以赈灾粥插不住筷子斩赈灾官申石,当时申石辩解说仓里已经没粮,粮仓离得很近几步路就能走到,刘统勋并未核实就直接当众行刑,还导致申石母亲自杀,然后杀完人再拿着钥匙跑去粮仓发现确实没粮,这不几乎等于冤杀吗?
阴兵借粮案,清河县令李忠说因为去年遭遇洪水百姓饿死太多才不得已私自开仓放粮,钦差大臣一脸震惊明明朝廷拨了十万石赈灾粮啊,李忠说清河县一粒米也没见到,然后钦差写奏折给皇帝为李忠辩解,按理说皇帝看到此,就会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背后有人贪污了赈灾粮,这才是导致之后一系列事件的根本原因,正常人应该要立即严查究竟谁贪污了赈灾粮,就算处理李忠,也得把事情查清楚吧,否则岂不是姑息贪污?但是乾隆自始至终只是一直强调李忠必须死,然后再冒出来米河解释半天爱百姓不爱天下之类的话,这符合常理吗?
2.三个女性和米河情感戏实在生硬,和主要情节没有紧密联系,反而导致剧情分支过多,情节散乱,令观众一开始不知所云3.表现过于刻意,全剧充斥着各级官员们声嘶力竭的大吼,很多情节也是非常具有冲突性,再配上悲怆的主题曲,一开始确实令人震撼,但如果一部剧总是不断地这样像唱京剧一样脸谱化地大吼,难免令观众感到头皮发麻,而且动辄就是杀杀杀,筷子插到粥里立不起来要杀,小太监把皇帝的剩饭倒了也要杀,结果巨贪米汝成的儿子米河连想都不想就立马重用,老米想用银子为儿子做官场的铺路石,焉知皇帝就想不到这一层?乾隆皇帝如此好糊弄,我看这智商根本当不了六十年皇帝。
二·肯定之处演员的功力都没的说,扮演田文镜还有顾大人等几位老演员很出色,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六老汉本来都是农民,一旦穿上官服立刻开始作威作福,这一段很值得人深思。
还有千里饿殍图,饥民哭卖女儿,干瘪的婴儿在母亲怀里死去 米肉客店……这些表现饥荒的“大尺度”场景几乎在国内的影视剧中很罕见,全剧的取景、灯光、台词也都很考究 如果删去无聊的情感戏,部分情节再细致打磨一下,其实也是一部上佳之作三·现实意义此剧似乎播出于2002年春节前夕,我当时还是小学,记得那些年,国务院每年颁布的的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问题有关的,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极其重大,这部剧其实也是借古喻今,告诫各级政府要时刻心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全剧所要探讨的,又似乎不至于此,这也许是时至今日,为什么它还在引起大家关注、引发观众思考的原因吧。
在反思中看完了《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首次开播的时间是2002年,我才不到10岁,如果说那时候的我能看懂这部剧,一定是开玩笑。
但是我却记住了电视剧的大结局,柳含月化为了红烛,隐隐约约出现在米河面前,他转身离开,策马赴往山东诸城。
在该剧最后的画面中,米河在一个大大的“累”字下勒马不前。
从那时起,桥上这片红烛和那个遒劲的“累”字像谜团一样住进了我心里,直到今天才清晰。
首先是主角米河。
他不是天才,全剧的天才只有柳含月一人而。
可他是个怪才,他被阁楼温书的经历折磨成了一个书呆子,对着影子说话。
虽然在小梳子的指引他下逃离了象征着科举取士的阁楼,但他还是不忘拿走《状元策》。
直到他遇到了明灯法师,法师才为他开解了心中的影子。
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浙江巡抚卢焯,并助其扳倒了偷换皇粮的杭州知府,借此改良了验粮收粮器具,深得皇上赏识,被封六品刑部主事。
在清河县米河又同河道总督高斌机智地揪出了阴兵解粮案的主使,之后他随刑部侍郎刘统勋奉旨彻查河南虚报田亩案,用一把尚方宝剑降服河南巡抚。
当他回到浙江,面对无粮可赈、饿殍遍野的现状,他大义凛然地率领杭州百官撞开城门迎灾民,和卢焯一道平息了蓄势待发的民变。
这几件事无不体现他“做无品之官,行有品之事”的从仕格言。
我印象最深之处,一是米河处理阴兵借粮案。
该案件的主谋清河知县李忠在大饥之年私开官方粮仓赈灾,救了县里的饥民,但是在粮仓亏空的情况下又使人偷漕粮,惊动了皇上。
高斌难掩同情之心,欲上书为李忠求情,但是米河却在反复挣扎后仍然断定李忠该当死罪,劝高斌勿上书。
因为米河意识到:放粮是功,偷粮为过,但是功不抵过,法度不废,李忠必死。
我认为从这里开始他就不再是个书生了。
二是米河把求雨不得、意欲“自焚”的刘统勋、顾琮和卢焯等人从火堆里救出来,这点更证明了他的书生意气已全无。
朝廷命官是受皇上的委托节制一方或者督办国家要是,办不好岂能一死了之?
这样愚蠢的死毫不悲壮,反而是不负责任。
米河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干臣,其从政之道强过刘统勋的坚定如初,强过卢焯的舍生取义,更强过米汝成的老谋深算。
可他在情场上却困惑重重。
他与卢蝉儿私定终身,却又不敢辱没父命而与柳含月结婚。
两位姑娘的名字那么美,蝉儿如诗,含月如画,性格却又那么刚烈。
她们都渴望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却都无法独得米河之爱,万念俱灰,只能一个个离开他,可以说是命运捉弄了她们的爱情。
谈一下剧中案件对现实的启发。
一是火龙烧仓案,实际上并不难破,必然是官商勾结所为。
没有管掌管仓场的官员做内应,粮就运出不去;而没有米店的收购,粮就无法变现成钱。
可怕的是这些瞒报和倒卖的伎俩,当代和清代完全雷同,且过犹不及。
二是流民冲击杭州城事件,原来大规模群体事件在清代也很让地方头痛。
不过电视剧中的处理方案还是太缺乏智慧。
城外灾民要粮,朝廷可以直接买(或者说借)城中财主的,哪怕摘掉雍正御批的匾额,只要再来一个乾隆同款即可,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因为这些商家平日里赚的就是国家和百姓的钱,遇丰年则盆满钵满,遇欠年就要做好被征用或者调用的准备。
当然有人说这种行为会降低政府(朝廷)的公信力,但准确说降低的应该是上一届政府(朝廷)的公信力,地主效忠的必须是当朝皇上,而不是先皇。
此时若不向朝廷表忠,后面的生意将很难维系。
其实漕运和仓场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地位都极其重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化,研究它们的文献汗牛充栋。
尤其是明清时期,官粮的运输、检验和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但是大案仍然频出,严重动摇执政者的根基,《天下粮仓》就是依此为大背景下创作的,编剧通过米河这样一位人物把众多历史事件集中在几位主角身上演绎。
米河视天下粮仓为己任,救黎明百姓于水火,是一位清醒、智慧、有担当的读书人。
虽然他是虚构的,但是天下的粮仓不是虚构的。
这粮仓连着江山社稷和千万黎民百姓,为官一任如何能不负国家,不负群众,从而造福一方,才是看完这部剧该反思许久的。
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天下粮仓。
20180616天津
这部电视剧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但是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和家人每天晚上都会看,真的是一部经典感人历史剧。
《天下粮仓》讲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江南书生,他在三位美丽奇女子的协助下,屡出壮举,并最终成为执掌朝廷机要的重臣,而钟情于他的三位美女却一一随风而逝。
剧中人物为了使大清朝的粮仓“五谷丰登”,贡献了毕生精力,最后名留青史。
这部电视剧所表露出来的电影感,同样是视觉艺术,电影比电视的更具审美价值,是无庸置疑的,无论从画面、音响、场景、部分情节等都细致讲究,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制作精良。
剧情方面,柳含月也是最让我感动的,虽然身在深闺,与鸽子相伴却无事不知,聪明绝顶,个性鲜明。
然而结局却是悲惨的,化作蜡烛,留下眼泪,这是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本剧说的是治贪腐,只怕意在彼时的朝政,老演员出彩,反转也有力……但男主这个美国英雄式的塑造,使之不安于线索人物地位,抢戏太过抢砸了……PS一定要吐槽男主未婚搞大卢小姐肚子的行为,私德如此的男人,将来未必不是第二个巨蠡……柳才女有那个智商却被他累死,再次说明男性视角文本的病态偏执。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敬天敬地敬爹娘 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 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
唔嗯。。。只能说。。。看过
认识了聂远
刚开始还不错,后面编越来越狗血
史
这个剧很无聊的....天天米啊河啊,有意思么。。。。
记得有个小梳子?
觉得没有楼梯的书房很可爱。
这部正剧搞的我很难理解,最后两集还给我搞反转,然后抗灾不好好抗灾搞狗血感情戏,死了一个瞎了一个跑了一个,血腥镜头和穿帮镜头还贼多…
演技两极分化,米河等实在是浮夸,剧本一团糟,纳闷为啥会有8分的评分?5.9分,不能再高了。
很久之前看过的,没想到一翻居然还是 吴子牛作品……唯二全集看完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贞观长歌》,很棒很棒。我虽然爱挑贞观的穿帮镜头……可是真的很喜欢的。
服装道具等硬件堪称一流,开头几集一过慢慢就变了味道。以米氏一族强行点题,弄到只剩一碗浊汤。盲女作画继而复明,法师精灵显身手,临近尾声居然百官以赴死之意志感动了上天。儿女情长无可厚非,米少爷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得无厌。本剧着力立了两个人物,然而究其根本都是为了顶戴可以泯灭人性的奴才。二人的高光时刻均高举社稷大旗,行亲者痛不欲生之恶,卫道士嘴脸着实可憎。君为明君,民为愚民,官员里只有个别败类,且死前无不痛改前非。以天地不公之四两,轻巧地拨去了法治不全人治之弊的千斤。君臣各司其职,百姓各安天命。要拿出蜡炬成灰的决心,坚信同舟共济必能攻克万难。新君启元,吴子牛导演献此江山景秀图,念的什么佛取的什么经?
没意思
表面上是反贪剧,实际上是权谋大戏。建议jw的朋友们反复观看
补之,很早之前在家里看过的
小学时代的回忆~至今还能唱出部分片尾歌曲
连这个也翻出来,足以明显我在凑看片量了。。。其实如果换当时的我来评价,估计会给个4星,但现在对这种实在是下不了点推荐的手啊!隐约记得里面一些画面和演员都还不错。现在印象深的一个是某主角被当疯子关起来的阁楼,还有某官员为了安抚灾民携全家一起城外挨饿的剧情
最近是不是又得翻出来看看这部
有些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