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评分很低,心里很不舒服。
我从它第一集就开始跟了,和老爸每晚坐在电视前等着它,跟到大结局,不过确实长了点,压缩到25集左右就可以演完了。
干嘛要加到32集?
但不得不说是近期看到令内心比较安稳的一部戏。
不会像《蜗居》看后让我心里顾虑良多。
我想它多多少少让将来可能会双城生活的人有了一些底气,也相当于做了一个心里准备。
子宫肌瘤群里一同志看了《双城生活》之后,说待到子宫切除术后领养一个孩子或许也挺好的。
人毕竟是靠着感情而活的。
你看人家牛一蓓和郝京妮,不是处的好好的吗?
有人批评说郝京妮没教养,对着老爸老妈就直呼其名,我觉得这个挺好的,比那些嘴上叫着“爸爸”、“妈妈”却做着禽兽不如的行为要好得多,前一段不是有个公务员打了自己的父亲吗?
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大家仔细想想,或许会发现一个问题,牛一蓓和郝建国在剧情开始时对杨曼莉的印象并不好,是慢慢的一个改变。
在这个转变中,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是在慢慢的相处中才互相懂得的。
我们要学着更宽容,面对自己没法懂得的人。
〈双城生活〉男女主角和我们的年纪相仿,很容易代入,我发现生活和电视剧 真的是很现,如果我是幸福的郝京妮,我嫁到上海 ,本身老公的妈就有一越层大豪宅, 半道杀出来的亲妈还就我一个孩子 ,还是很富裕的亲人啊,动不动送我一串全钻加珍珠鸽子蛋,高兴了还拐弯送我一豪宅,恳求着我一定要收下,拎着卫生巾就能入住。。
爹啊。。
请苦逼我吧
看其他人評,很多都在說選角的問題。
大多數人都在說這倆主角沒演出自己代表城市的味道。
而我娘卻很厲害,她說她知道為啥要讓馬伊琍這個上海妞演北京妹,又讓那個北京人演上海人。
這都是有深意的啊!
總之我家呢,也是一上海人和一北京人的結合,也是經歷千辛萬苦走到一起,甚至也有個小孩小名叫君君。
這劇中的一切在我爹娘看來都是一幕幕回憶,所以哪怕除了那寧波阿姨演的上海婆婆外木有真的上海人了,他們依舊看得很嗨。
但就像這電視劇演的,距離產生鈔票,距離浪費時間。
有條件的,找對象千萬不要找不同城市的。
作為北京爹和上海娘的女兒,對那種不統一的價值觀所產生的矛盾真的是受!
够!
了!
另外讓我受够了的是,我爹娘自從開始看這個,就“哥哥”“妹妹”的叫喚了。
就這點來講,這不是部正面教導人們的劇。
这是我继《北京青年》后第二个自前三集后用快进看完全片的电视剧。
本来《婚姻保卫战》应该是第二个,但是那个片我实在忍受不了,看完前三集之后直接删了。
马伊琍混到快40了还一点演技都没有,这样非偶像非实力的混在演艺圈里居然还能接到戏,也算是个奇迹。
一个情感剧中的正面角色,应该稍稍有一些值得赞扬的优点。
可惜在这部片里,马伊琍也就吵架时候的丑恶嘴脸还稍稍真实些,其他的干练、可爱、善良、纯洁、孝顺神马神马的,完全看不到。
张口闭口就管自己妈直呼其名,就把这样的片子让全国观众都看到,广电总局你吃屎的啊。
天天好像谁都欠着自己的,吼完亲妈吼后妈,吼完后妈吼婆婆,吼完婆婆吼丈夫,吼完丈夫吼boss,真是像肖如说的,真是有勇气,怎么能做到如此理直气壮的。
好像整部剧里这个女人就对那个陶先生百般妩媚,两人拿着一本《双城记》当心灵鸡汤每次上火车都读,来来回回读了两三年还没读完,麻烦编剧你真读过《双城记》么,知道那个是讲什么的么?
小三是国产肥皂剧的必备元素,不过麻烦导演你要找也要找两个好看的小三好伐。
本来两个主演长得就够那个的了,他们一卖萌犯腻的时候我都跟着反胃。
你再整来两个“除了他俩彼此应该不会再有别人看上他们了结果这俩人还要天天互相吃醋”级别的人来证明这段小三情是真爱么?
结尾那俩人的对话二逼到爆了。
剧中各种逻辑上的硬伤就不说了。
杨曼莉真是个好人。
都说她作,她不及郝京妮万分之一能作。
都说她拿架子做作,她不及郝建国万分之一做作。
马翔和张北雁应该合著一本《我的前任是极品》。
唉,这种垃圾剧多说无益,幸亏我是用快进看的。
1、郝建国这个人物令人生厌,咋咋乎乎,好像从来不会用正眼看人,一点小事就要吵,好面子讲排场,被人骗不自知,生硬简单,牛B哄哄的却没有多大本事,都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张北雁亲口提出要出钱送牛一蓓出国治疗的时候,你、郝建国既然没有能力挽救牛一蓓,那你又有什么权利不答应?
是你的面子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
我很不客气的说句话:正因为你、郝建国的自私,无情的剥夺了牛一蓓的是生命。
2、牛一蓓可爱可气又可怜,咋咋乎乎,吵吵嚷嚷,自己有病不舍得花钱治疗,难为天下父母心。
要给女儿包6万一月坐月子,打肿脸充胖子,可怜又可气,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能真正爱别人吗?
听着“都是为人母”这句话觉得不错,其实你是在添乱,你何苦去找张北雁。
你说你一个后妈该给这个家庭添了多少乱。
3、郝金妮万千宠爱集一身,父母、丈夫、婆婆、还冒出个有钱的亲妈,但你对这些亲人又怎么样呢,像个妻子、女儿、媳妇吗?
你关心过丈夫吗?
你给婆婆好好做过一顿饭么?
母亲去世后是女婿陪着你父亲?
你就不能回京陪自己的爸爸?
在戏中,你即没有演好女儿,大呼小叫,直呼父母名字,真的缺乏教养,作为妻子,你有关心过丈夫吗?
你不但忘记丈夫的生日,你也忘记了父亲的生日(特别是在牛一蓓走后,你就更不应该忘记)。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就会产生怀疑,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大上海,就你的命好??
怎么突然之间就能当上分公司经理,住洋房,开豪车,拿高薪,,,,是老板脑壳进水了还是你脑袋秀逗了,考虑不到这些问题?
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很可笑,也许你很聪明,也许你早就知道,只是你不愿意说出来。
你一方面享受着张北雁(哦!
你亲妈)给你提供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却不承认她和你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郝金妮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经理的,后来知道了不是辞职了吗?
呵呵呵,你、郝金妮知道真相后不辞职行吗?
人、可以不要脸,但走到这一步还不辞职那就真的天下无敌了。
要说马伊琍演的还不错,可人物不太可爱。
4、悲哀,徐家惠真不容易,是个新好男人,要挣钱,要讨老婆欢心,要照顾岳父岳母,还要平衡与母亲的关系,太累了,怎么在你的身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你这样下去能干成大事吗。
同时,你也继承了中国男人的优良传统,和肖如在一起有贼心却没有贼胆。
虽然你精明,但缺少点男子气概,中国男人曾几何时落到了此种地位,可惊可叹可悲。
5、杨曼丽是个真善美的化身,身上也有小缺点,但美得真实可信,活出了上海人的真性情。
乐于付出,对生活品质追求高,讲原则,识大体,真正大气的是杨曼丽,但又很女人味,张晓磊的演技实在是太绝了,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太好了。
6、张北雁,我要说的是人总会犯错的,也许有些无法原谅。
但就张北雁对金妮的付出等等一切,我觉得张北雁不错。
一些过去的事情有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吗?
就像杨曼丽为牛一蓓调闹钟时说的一样:“我和牛一蓓吵了这么久,她真的走了,我会想她的”。
声明,我不是看重张北雁有钱。
7、我不知道是地方小了,还是导演的安排,你剧中的那个陶什么,怎么每次都能遇见金妮?
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出轨,但我老家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易中天说,北京是最有气派的城市,北京城的庄严、雄浑、雍容、华贵、典雅、厚实,而这些风格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和历史的积淀后,就变成了醇和,醇和里的“王者风范”醇和里的“平民风情”;上海是雅致的,点菜的时候,男人稍微派头一下,女人稍微矜持一下,配合得恰到好处,也都不过分。
“这就是上海的气息”,而这个气息就叫做“雅致”。
《双城生活》里说,北京舒坦、粗旷;上海舒适、细致。
不紧不慢的从中间开始看马伊莉主演《双城生活》,马伊莉、海清算是比较喜欢的女演员,喜欢她们连珠炮一样的讲话方式,每每有兴趣坐在那里听,享受一般,而且真正投入看《双城生活》不是因为主角也不是剧情,是喜欢上了那个“接地气”的北京四合院,那座每每让人看了就豁朗舒坦的院座,是郝爷与牛一蓓的诈诈唬唬与时不时那一段充满调调的京剧戏词,是上海那个优雅精致的女人糯米香甜般的上海话,“多少好啦”“对伐”“是不啦”“我们是有教养的家庭”——这部电视剧演员是挑到极致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北京、上海两地人民的精神生活风貌,看得人便觉人在其中,意犹未尽。
一路是欢快的,即便吵架总是觉得那不过是个过程终归会和好如初,直到牛一蓓的离开,11点50分,那个操着大嗓门北京话,热心肠的善良女人,她哭了说怕,说不想走,说日子还没有过够。
生死是一场再无相逢的离合,那个曾经在眼前说啊跳啊唱啊鲜活又而熟悉人,突然不见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声嘶力竭歇斯底里愤怒悲伤安静压抑,而那个人就那样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时,他静默地关闭了你通向他世界的门。
天国的阶梯,消失在云间,你仰头瞻望思念的余光,只看见蓝天上白云轻轻流动,天上圣门已阖,在安静的甜黑的夜晚你想念他,思念若水滴,还没落泪,就干了。
从小到长大,记忆里很难过的死亡有《七侠五义》里白玉堂血染白衣,有《隋唐英雄传》里罗诚的万箭穿心——久久地,无法平息,那些欢快的表情在你面前静无声息,渐至模糊,于是忍不住去假设,如果白玉堂没有独自去闯七星楼,如果罗城负伤的刹那吊桥从天而降或是燕行十八骑的救主成功,如果,如果,可是如果只是如果—— 死亡,是与你隔了一个世界,再呼不应,离乱的年代祈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和平的日子只愿你在身边,我就平静安好!
这个电视剧让我看的很撇气,最讨厌上海人了,什么玩意!!
小市民,井底之蛙还洋洋得意,不知道美什么!!
上海比北京差远了,城市太脏了!
他,在上海,她在北京,他和她的距离,跨越了一千公里。
他们相信,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距离不是问题,于是他们不顾父母的反对,玩起了闪婚,过起了双城生活。
这,自然是电视里的剧情,《双城生活》,现在很流行却也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南北文化的差异,远距离恋爱的不足,加上父母自以为是的种种安排和干涉,他们婚后的生活乱得简直成了一锅粥,不停的鸡飞狗跳,不停的争吵斗嘴,冷战热战交替。
很累,却仍然有爱情——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却也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魔咒。
也许,在现实中,像他们这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决定要过双城生活的可能不在多数,但是同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走进婚姻围城的却绝对是大多数。
人们在恋爱的时候,总是憧憬婚后的生活也一定能像现在这样甜蜜、美满,认为婚姻只是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两人能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何乐而不为。
可结婚以后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事实不是这样的,婚姻带来的不仅是两人距离的改变,更多的是两人心灵上的变化。
恋爱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两颗心紧紧的贴在一起,就算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完全不能阻挡两人滚烫的爱。
可是结婚后呢,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两人到对方的城市里找工作,一起生活,按道理解决了距离上的问题,应该不会有矛盾了,可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地理距离的拉近,完全比不上两颗心距离的拉远速度,试想,一个对自己漠不关心的人,就算能天天见面,又有什么意义。
这么说,并不是要告诉大家,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可为什么婚姻又会埋葬很多人的爱情呢,这是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恋爱的期间通常很短,不过一两年,长也不过五六年,顶多十年八年,就会走进婚姻的结局,谈恋爱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约会,约会,再约会,你并没有跟对方生活在一起,自然也不用去跟他的家人跟他的生活习惯去磨合,缺少了这一阻碍,两人的感情发展当然很顺利,哪怕是偶尔闹点小矛盾,只要事后制造点浪漫的惊喜,一切误会又会烟消云散了,这就是爱情的魔力,也是恋爱的有利因素。
可是结婚不同,恋人一下子成了家人,身份转变了,相处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恋人间相互吸引对方是通过荷尔蒙,通过两性间的魅力,可家人不是这样的,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家人很有魅力很性感吗?
你顶多会觉得,哦,我家人挺善良挺通情达理挺能干,长相也还过得去,这是你对家庭成员的印象,因此,你的爱人以后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慢慢变成这样,婚前是靠个人魅力,婚后则是靠会做人,如何跟其他家庭成员相处,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这才是婚姻的主旋律。
不管你是个多爱浪漫的人,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现在的人都很有个性,喜欢讲原则,因此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设定了许多底线,比如,她的丈夫一定不能拈花惹草,他一定不能打老婆,吵完架后他一定要先道歉,又或者,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怎么带,一定不能怎么带,都有严格的原则和底线,只要触犯了她心目中的戒律,她就一定没完,甚至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电视里也是这样的,男女主人公都认为自己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老丈人非得把自己弄到北京去,也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能留到北京就好,竟然要自己一个搞IT技术的男人去做公司前台,简直不可理喻,同样,上海的婆婆总喜欢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要自己穿正装,泡英国红茶,甚至不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还有一个亲生妈妈的秘密说得人尽皆知,更不用说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硬是要把孩子从身边夺走,认为自己不适合带小孩,这是最最过分的。
他们两夫妻之间也一样,不仅两个人分别有了暧昧的对象,而且一个是只顾工作,从不嘘寒问暖,另一个是总听他妈妈的话,跟自己作对,两个人动不动就大吵一架,然后离家出走,这种生活,实在难以继续下去。
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矛盾,性格刚烈的人可能就会想着干脆一拍两散,反正无法解决,与其以后一直过着郁闷的生活,还不如早点解脱,要是性格稍微犹豫点的呢,就会闷在心里,然后找个时机爆发一次,然后再郁闷,再爆发,除了暗自感叹自己命运不济,摊上这么个丈夫婆婆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其实呢,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人生在世几十年,日子那么长,长大成人的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与矛盾,以前活在父母保护下的你感受不到,比如家里没钱了,父母工作有变动,甚至下岗了,生病了,这些烦恼都是你父母在承担,因此你小时候会看见你父母经常在吵架,而你只顾着自己玩,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烦恼什么。
你现在经历的烦恼,过去你父母都经历过,或者现在仍然在经历,这就是人生,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背负的责任。
所以,拿婚姻的烦恼跟爱情的幸福相比是不对的,因为你其实是拿你长大后的责任跟你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在比,这样并不公平,婚姻等同于责任,爱情等同于快乐,责任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样,相信谁都明白,但是人无从选择,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是有些人想不通,便走进了死胡同。
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就好像自然界的天气一样,不可能永远是晴天,也不可能永远在下雨,你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冷了要加衣,下雨了要带伞,给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去接受它,克服它,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活之道,生活中并不会有过不去的坎,也不会有那么多不能原谅的人和事,你以为过不去的,以为不能原谅的,其实只是你没有坚持到最后而已,就好像《双城生活》最后的结局一样,一开始格格不入不能相处的丈人婆婆,到最后都相互欣赏,惺惺相惜,一开始不能原谅的抛弃过自己的亲生妈妈,到后来还是喊出了一声“妈”,一开始吵着说要离婚的两夫妻,后来感情也更胜从前,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是否健康,在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今社会,你敢说每一对夫妻离婚的理由都是那么十恶不赦吗,也许,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两个字——“坚持”,不要用对恋爱的高规格去要求婚姻,那样无异于要求一个人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万米的马拉松,要在婚姻中找到正确的心态,找到正确的位置,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不要在还没搞清楚婚姻是什么就急着走进婚姻,那样不仅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婚姻本身的不负责任。
自己的婚姻失败,不一定是别人做错了什么,又或者认为是自己不适合婚姻,其实你更应该问问自己,你长大了吗,成熟了吗,是不是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是没弄清楚婚姻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没搞明白婚姻和恋爱的区别,如果你连这些都回答不出,其实是你自己还不合格,一个不合格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婚姻,批判别人呢?
还是应该少一点自怨自艾,赶紧成长成熟起来吧,当你敢于面对婚姻的真实与矛盾时,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婚姻带给你的幸福回报。
异地婚姻灾难手册婚姻是什么?
郝爷说,婚姻,左边是女,右边是昏,一个女的昏了头才结的婚。
当然只是笑谈,我理解的婚姻就是,你的围墙里不只有你一人了,还有一个人也挤了进来,从此,考虑啥事,你都要多考虑一人儿了,做啥决定,也是要俩人共同决定了。
但是,习惯了围墙里一个人,要完全接纳另一个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摩擦,冲突,矛盾。
双城生活32集近五年的岁月,在我看来就是两个人不断在接纳对方的过程,也是两家人不断融合的过程。
开头,郝家人嫌弃杨曼莉矫情,“作”,什么事儿都要算清楚,一点儿也不大气。
婚礼呢,只开八桌,那是讲究面子的北京人能够受得了的嘛?
郝爷说了,至少两百人,不然“让郝爷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完了呢还纠结各种细节,钱的分配问题的,一定要都先说清楚,牛一蓓说了,“最看不惯你这钱,钱,钱的态度!
”再加上那个经典的清咖桥段,“清咖”于是便成了嘲讽杨曼莉故作矫情的笑称。
娘俩在北京家里模仿杨曼莉的那段“英国本没有雾”,想必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杨曼莉十足是她们嘴里的笑料。
杨曼莉呢,却也嫌弃郝家人缺少教养,行事粗犷,武断。
郝京妮儿和她的初次照面,婚礼筹备上的争吵,牛一蓓来上海家里的随随便便,口无遮拦,都让杨曼莉时时刻刻都皱着眉头。
特别是郝京妮晚上自私地停钟,更是伤透了她的心。
在有教养的她看来,郝家人一点儿也没有教养,这个时候,她也是心里优越的,她也看不起郝家人。
“双城生活”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冲突,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呢,郝家不肯让京妮儿去上海,徐家自然也不肯让嘉惠去北京,双方各自有理由,谁也不让。
父母们都各自在做着让对方子女调过来的准备工作,但却都误解了双方子女的意思。
他们都以为能够说服子女,但是,刚刚开始双城生活的郝京妮和徐嘉惠此时却还没产生矛盾,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父母想让双方调一起去,孩子们不同意,围墙里的人和围墙外的父母的冲突。
第二阶段开始于,郝京妮体温升高让嘉惠赶紧打飞机过来,航班却取消而爆发的一次争吵。
这时,两人朦朦胧胧开始意识到,双城生活存在的问题。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钞票(曼莉阿姨),距离更产生问题。
京妮调到了上海,人虽然是调过来在一起了,也有了baby,俩人却开始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冲突。
京妮偶遇的频率都不正常的成熟男子陶词,频频约会嘉惠的带有知性魅力的肖如,这并不是偶然。
频繁地争吵,互相地埋怨,让双方内心都不自主渴望理解,俩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知己。
而这些又无意成为互相之间下一次争吵的导火索。
编剧在这个阶段,集合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剧情,婚外恋,父辈的婚姻悲剧等等。
这个阶段,是围墙里俩人之间的冲突,谁也看谁不爽。
第三阶段,围墙里的俩个小人儿,终于开始学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处理完夫妻之间的冲突,双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而也在君君地慢慢成长中,牛一蓓,郝爷意识到了“杨曼莉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心很善良。
”,郝京妮呢,也意识到婆婆对自己是很好的,还从婆婆那儿学了优雅和韵味。
而杨曼莉,徐嘉惠呢,也意识到郝家父母的真心。
甚至,郝建国,也包容了张北雁。
杨曼莉呢,赶着郝京妮去北京,她说自己和奶奶两个人在,互相照顾,亲家郝建国孤身一人,让小俩口去陪着他。
而郝建国呢,说自个儿一个人没事,赶着徐嘉惠去上海,让小俩口去照顾徐家老人。
这个阶段,俩人,包括双方的父母,都在互相为对方考虑,家庭也终于开始和和睦睦,和和美美。
特别喜欢结局与开头的这一对比,还有“清咖”意味的转变。
从考虑自己,追求自我,到考虑别人,改变自我,俩个年轻孩子,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父母们,其实也对处理双方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抛开后半段稍显拖沓多余以及各种欠缺逻辑性的情节,从这点上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台词让我深呼过瘾,来回倒看好几遍,特别是杨曼莉,演的很有韵味。
摘录如下:1.曼莉:“距离不是产生美,是产生钞票,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硬卧T字头,四百多块,软卧,五百多块,要是动车,七百多块,一个人一个月跑一趟,一千多块,两个人两千多块,一只天梭表没有了。
”阿敏:“相当于半年的美容卡。
”曼莉:“拿钞票铺铁路呀,好的呀,以后再让他们拿钞票,贴到飞机翅膀上去,上海到北京的飞机票,一千三百多块,头等舱一千九百多块,来回两趟能买多少只新股啊。
”2.曼莉:“他要是不听(跟京妮)可以的呀,我还会犯心脏病的。
”3.曼莉:“家里的规矩是什么?
”嘉惠:“晚上十点半之前必须回家。
”曼莉:“否则呢?
”嘉惠:“妈妈会担心的……”4.曼莉:“你知道上海人最讲究什么啦,路数清爽!
”5.郝爷:“他喜欢我们家郝京妮,他也必须得喜欢北京,是吧。
”6.紫葳:“你说分手就分手啊,分开的是手,又不是心。。
”7.嘉惠:“你要想清楚,当初是你跟我提的分手。。
”紫葳:“……我的话要反着听得,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难道你还搞不清楚啊。。
”8.马翔:“阿姨,上海人民还好吗?
”曼莉:“神马??
-,-,哦。。
好,谢谢你哦。
”马翔:“噢,这我就放心了。
”9.阿敏:“婆媳是对手,谁先急,谁先输”10.郝京妮:“你们俩搞上了?
”马翔:“优雅点,成吗?
”11.杨曼莉:“我告诉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出轨了,我儿子不会的”12.杨曼莉:“天好,地好,不如自家人好。
人情再多,不如自家人亲。
”13.杨曼莉:“外面的女人不能沾的,沾了就会像湿面粉在手上,洗都洗不掉的”14.杨曼莉:“爱情这个东西蛮犯贱的,你越是给他们压力哦,反而促成他们”15.郝京妮:“如果只是在火车上见面,下了车就见不到了,那应该很美。
”16.郝京妮/徐嘉惠“向北京女人学习,向上海男人致敬!
”
我很喜欢杨曼莉.这个上海小女人.脾气不怎么好容易着急上火,一急就口不择言,事后知道错了会主动认错态度诚恳.还会撒个小娇.对京妮嘛,很是上心,当做自家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教.虽然京妮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怎么吃她这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杨曼莉这个婆婆很是把京妮当回事的.怕她睡得不好停了自家的老钟,看不惯她上班穿着随意自己亲自去帮她买套装教导她女人就得有女人的样,要讲究,出门要体面.或许是单亲,对徐嘉惠关怀的过度了些,某些行为上专横了一点,对待京妮也是如此,不过到也是不是不可理喻的人.识大体,小事上很计较总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会以大局为重,就算平时跟郝建国和牛一倍这亲家关系不咋地,但他家一出事杨曼莉马上会去帮助.我很喜欢她虽斤斤计较,对家人却总是能够体贴倍致,什么都能安排的很好,该记得日子送的礼物一样不少.特讲究礼数,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重情重义,对丈夫的奶妈非常尊敬,也总是跟嘉惠说一定要把姆妈当亲奶奶,要好好孝敬对君君更是尽心尽力,花了一百二十个的心思照顾. 最值得学习的是,就算杨曼莉从郝京妮的工作、到郝建国的生日、到郝京妮的衣服、到君君的奶瓶、到京妮办公室门口的绿色脚垫等等诸多事情她都要管,杨曼莉也从不会忘记当一个女人.时时刻刻保持着优雅,头发任何时候都一丝不乱,衣服从来都穿的很体,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着急了骂人也是嘴巴刻薄动作不大.对生活极为讲究,注意生活品质,郝京妮也不得不承认:别说我婆婆这人个脾气不怎么样,但有一样是值得学习的,就是女人味. 这的确很值得学习.身为一个女人最应该有的就是女人味,就算生活再怎么像把杀猪刀咱们也不应该就这么任人宰割破罐子破摔。
况且杨曼莉很早丈夫就去世,她还能够一直保持住这种女人的本质,这简直就是一个标榜。
就是这么个有时刻薄蛮横有时善良任性的可爱的上海小女人。
尼玛,神经病啊
清咖上海婆婆好傲娇 .
看了几眼,有些地方很好笑,但有些地方太刻意放大了。。。
让我们深深的记住这个编剧吧~~
家长里短的
骂了隔壁的选演员的导演有病吧!!!非让一个上海女演员演北京女孩儿,让一个北京男演员演上海男人。。
牛一蓓,你这个妈当得真辛苦
对这样毫无生活智慧的片子没什么好感。
上海妈是作!北京媳妇很会做人!
马伊利真的不适合演北京大妞
刘一蓓蛮可爱的 可是最后为啥要安排1死呢 唉。。。结了婚的2个人还分2个城市住,不靠谱不可信啊。。。
去你妈的,把上海女人塑造得跟巫婆似的。
国产电视剧往往都是我妈看,我陪着我妈看,俺爸被逼无奈跟着我俩一起看~╮( ̄▽ ̄")╭
每晚两集电视剧就是家庭交流感情时光~
马司令老了没有当年夏琳的感脚了~导演也真是的 一个上海小囡非要演北京姑娘 张嘴一句你大爷就露馅了 一个东北爷们儿非让人演上海男人 看着真受罪!
杨曼丽是亮点啊~~~
京妮就是一个煞笔,我要是男人才不娶这种煞笔女人
很看不惯上海人,太矫情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全部的生活
无语,原来他们的工作这么自由,想去哪就去哪,坐飞机跟打飞机一样简单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