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目前已经看到以下几个需要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1 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2 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3 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4 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我暂时不去想去纠结整个电视剧推理的刻意,焦点的模糊,警察的无能,节奏是否紧凑,逻辑是否合理。
仅围绕电视剧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
郭晓其一直坚定的认为,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应该正当,也不应该执行私刑,直到自己爱的女人被杀,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陈和平下手。
这让我想到了《死亡笔记》,内核是一致的。
法律存在它的漏洞,所以会让一些人逃离制裁。
但因为程序的不正当,我们才有《辛普森杀人案》的逃脱,也正是因为程序的正当,才让弟弟胡建和没有被草率的成为杀人凶手。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保持绝对的理性,也没有在这个位置上遇到同样的问题。
只能说,向那些在相关岗位一直坚守誓言的执法人员致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真相寻找起来固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应该用谎话来敷衍了事。
这里推荐大家大家去看金凯瑞的《大话王》。
二、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
结合近期还在热播的《不止不休》,同样也是媒体话题。
我隐约记得剧中黄江也说过类似的话。
“新闻是客观地陈述事实”。
而在互联网媒体野蛮生长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并且发布“新闻”。
一个十几秒的短视频,尽管非常有可能已经被去头去尾断章取义,只要可以获取流量博得眼球,便有很多有心之人发布出来操控舆论。
我已经看腻了当前新闻的多级反转,人们不停的站队再换队,新闻一个接一个,即便是当下最火热的新闻也可能在几个月后被大众遗忘。
比如铁链女、唐山打人事件。
但无论这些“新闻”的背后是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他们服务的对象永远都是大众,所以大众究竟用怎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些新闻,才成了最应该被讨论、被思考的话题。
剧中让我特别震撼的是陈和平募集下个目标时说的话。
他说:“你们觉得这很变态吗?
但如果没有观众的叫好,也就不会有秀了,别再装作事不关己了,是你们集体赞助的,你们都是合谋。
”
看到这里我开始不停反思,我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伤害了某个人的“共犯” 。
我们又到底应该用怎样的立场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
更别说我们看到的这些有限的内容又是别人希望我看到的部分。
我甚至很想吐槽一句是:这个话题也是读书二十几年没有人教的部分。
但没关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让我们开始质疑身边的陈词滥调,对很多口口相传的“道理”和“经验”开始怀疑和深挖。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呼吁大家在发表自己看法前能够做到三思。
三、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这个话题太大了,也太痛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一生是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我相信很多小孩都经历过父母一方出轨、离婚、家暴、重男轻女、溺爱、缺爱、被成为替代品等等。
特别是80后-90后,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很少被提及什么是爱、性、责任、性别。
大人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给我们解释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伤害别人,怎么面对校园暴力、不公平待遇、歧视、侵犯,甚至包括如何面对父母离异、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如何正确对待性和亲密关系。
我们只是被不断的要求要有更好的成绩、体面的工作、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然后催婚、催生。
我们的前半生仿佛是被赶鸭子上架到点就得打卡一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连自己的一生都还没有活明白就开始养育下一代。
只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顶住压力,唤起更多觉醒,在培养下一代时,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去过度丰富其他“虚荣”的标签。
四、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这部影片,以及这两年的很多新闻,都将女性话题推向风口。
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吁平等,提倡女权主义。
我们在抵制催婚催育,我们开始勇敢的说“不”,不再将婚姻和生育作为女性的“必经之路”。
这实在是太好了,但女权就真的获得胜利了吗?
女性真的就不是弱者了吗。
这部影片里的受害者均是女性,其中一名受害者被杀害后,爷爷上了电视节目,确被民众指责说 穿很少活该、去夜店活该。
尽管很多人诟病这些言论的真实性,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言论也是在近几年才消失的啊!
并且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去酒吧爱喝酒的女生就是不检点有问题私生活混乱啊!!!
包括在林心如饰演的姚雅慈死后,媒体瞬间将她包装成“和很多政商人士存在不正当关系”,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污蔑一个女性私生活混乱仍然是那么的容易且命中要害。
希望各位姐妹们,可以继续保持警惕,勇敢说不,尊崇内心,做自己。
文章结尾也附上近期看上野千鹤子老师书中的一些观点作为参考。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电台“翻转电台”主理人李厚辰的一句话结尾吧:要敢于去相信。
就像影片结尾男主说的:黑暗不会消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温暖和光去平衡。
附录:
前两天跟朋友聊天,说觉得人越长大,越觉得这个世界只有灰色,没有黑白。
陈和平是灰色的,他的恶意很多,可我觉得不可能是绝对的百分百,尽管他天性的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郭晓其也是灰色的,就像面对陈和平的时候也会展露他的另一面一样,他不是圣人,情绪带给他的恶意也是恶意。
我不相信人性善永远大过恶,反之亦然,这东西视情况分配。
只是纯粹的恶会带来毁灭,纯粹的善呢?
难道就不会了吗?
花了小半个月看完,最后的立意拔高没给我带来什么感触。
不过要非说喜欢这部剧哪里,或是为什么打了五颗星,那我觉得是因为它比较耐心且认真地否定了“非黑即白”这个词。
挺不错的。
plus:刚说没人能百分百善良就想起了马伯伯这个角色,ok…放眼全世界找不到的圣人在这部剧里找到了!
很久没看过槽点这么多又让人停不下来的剧了。
和很多人一样,几乎是一口气刷完的,所以给三星。
前六集看完:就这样?
7-10集:原是我太天真。
(第8集:高能!
)看到很多人夸了,我就补充点不同声音。
总体上显而易见的槽点还是很多的。
1. 媒体。
剧中主要推动剧情的力量有三方:检警(检察官+警方)、媒体、罪犯,其中媒体占比非常大。
但本剧中的媒体,不论是记者还是电视台主播都非常不贴合现实。
第三集马主委做客林心如节目。
这段真的太假了,也是全剧让我最愤怒,最想骂脏话的一段。
面对一个刚刚失去外孙的可怜老人,现场call in进来的观众说“你孙女出入不三不四的地方,她自己有问题”“她就是活该”。
人家都死了孙女,能说出这种话的怕不是反社会人格?
这个桥段极其不符合实际,先不论现实中会不会有人打电话进入一个直播节目说这些反人性的话,真实情况现场导播一定会控场的,因为这种舆论导向会影响媒体口碑和公信力。
导演这样拍究竟是想展现人性的残酷还是台湾民众的脑残,又或是花式秀下限?
第七集。
柯佳燕饰演的胡允慧在弟弟死后做客林心如的节目,后者上来就问,“你和弟弟一直住在一起,请问你对他了解如何?
” ???
拜托,这真的是资深新闻主播兼制片人问出来的吗?
那不如直接问“你和你弟熟不熟”算了。
这部剧中大部分记者的提问都比较白目且毫无水平和营养,不知道台媒的真实情况如何。
2. 胡建和。
对剧情推动不大,挺讨厌一角色,讨厌的点在于懦弱且是非不分,也算死有余辜。
3. 作为本片中的检警代表,郭晓其和林尚勇都很喜欢冲动地把枪口朝向罪犯啊。
4. 胡允慧。
犯罪心理师,在本片中虽然不算什么资深的咨询师,但她展现出来的总是一副唯唯诺诺,委屈巴巴的样子,有点儿魂穿陈韵如的感觉了。
咱就是说,这样的心理师,可信吗?
5. 检警的办案能力在这部剧中真是一言难尽。
眼看着一个个知情人、证人、共犯死掉,永远事后诸葛。
第9集。
既然都知道凶手是谁,竟然猜不到他会对证人下手??????
作为本案唯二(父女)活着的证人兼受害者,警方都不加强保护的吗?????
怎么能够让他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证人病房?!!!
还有,凶手是公众人物,在他正常大摇大摆工+警方已经暗暗锁定他为头号嫌疑人的情况下,警察都不派人盯着他的???
还能让他轻轻松松继续杀人????????
我的个天,导演,这么多所谓的咖来演这部戏就是为了死而死吗?
6. 剧中女性除了被害似乎一无是处。
女一女二女三对推动剧情到底有什么用?
7. 最后一集,都已经判了凶手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终身,媒体采访的时候还叫“陈主播”?
门口一众信徒一样的人举着牌子喊“无罪释放”???
这是认真的吗?
真是三观尽碎。
很多人可能都评说这是一部日式推理风格的剧,我不否认,但日式推理不等于无能推理。
总结:槽点虽然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可看性不错。
最后,全剧最喜欢的人物是马主委。
1.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
不记得在哪一个电视剧里,看过这样一句台词:“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可以不择手段”,当时觉得,这句话未免也太过偏激了。
但当这句台词放在《模仿犯》里,就显得特别应景和合理。
一味地追求程序的公正,与迟迟不能结案导致受害者人数的攀升,显然放弃前者才更加明智。
因此,匆匆露面,几句台词的许有为,许检成为全场MVP。
连下棋都要用“过河炮”收尾的人,我相信他跟郭检讲的“布局”是真的。
毕竟,他完全没有因为被郭检捉进去就针对他,反而还“一语惊醒梦中人”地点醒他,帮他结案。
姜还是老的辣,油条还是老的香啊!
2.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哪一个更重要?
刚出场的雅慈姐,职场精英的刻薄与利己裹满全身,她在自己的独家栏目里长袖善舞,擅长借力打力地谋划话题,制造热度,累积资本。
另一方面,她又坚守记者对“真实报道”的底线,即使自己团队里的人,去了对手团队,她也能真心送上祝福和善意的提醒。
陈和平对郭检的愤怒在于“被打断”“闭嘴”的忽视,但对于雅慈,全然因为她戳穿了他的面具,看透了他内心的本质,达成了真正意义上地“暴击”。
我欣赏她作为一名女性,敢在公众场合去呼吁大家撕掉职场女性特制的标签,也欣赏她遇事理智、冷静,有独自消化负面情绪的强大内心。
她落泪并不是因为恐惧死亡,而是因为愧疚,自己又要对儿子食言了。
3.知天命,不言弃外公这条线,我真的会哭亖。
罕见的不固执己见的老人他说,我信签文所写,早有预料,但难的是接受。
外公大跳“预言家”命运有时候经常给我们开各种玩笑,意想不到的,意料之中的,桩桩件件都是经历。
要怎么才能把经历换成阅历,堆积起人生的厚度?
或许就像外公这样吧,即使已知结局,也要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
*BTW,此剧不必作为悬疑/推理剧来看。
因为第三集就可以盲猜出凶手,所有答案都被编剧喂到嘴边,哈哈。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
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
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
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
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
大佬!
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
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
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
电话不行?
约见不行?
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
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
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
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
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
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
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很少看台剧,除了N年前的《流星花园》,还有印象的就是几年前贾静雯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吴慷仁演的检察官略带忧郁,有看头。
前一阵他上的热搜是跟小S,脱衣真有肉。
十集的节奏还算紧凑,故事发展能抓住人的胃口和眼球。
值得一看。
湾湾很多东西都跟鬼子棒子很像,所以电视剧也一样充斥着变态、压抑、血腥、暴力!
同样是岛,论变态,湾湾比香港变态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它自诩为国有关。
岛国思想受资源匮乏影响,也确实更易变态。
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想要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就可以虐杀无辜人群。
整部剧有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校园霸凌,有职场规则,有创伤后遗症,有法理规则也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有杀戮也有善良……只能说,台剧挺敢拍。
或者说,台剧的审核更宽松自由。
比较奇异的是,它拍的97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部分内容情节的设置、某些经典露骨的台词,竟跟现在正在热播的《新闻女王》有非常大的类似。
虽然故事的核心不同,《模仿犯》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其中牵涉有新闻的播报。
《新闻女王》讲的是很多个新闻小故事,由一群做媒体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
两部剧都涉及传媒新闻业,都有一个强势但能力出众的女主播,且强调的新闻内核直播的风格态度都惊人的相似,林心如和佘诗曼的演绎都很成功。
这只能说明,起码港台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了新闻的内核和主旨。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部剧对人性的探讨都同样入木三分,台词都很敢写,很敢披露社会问题。
这几年内娱的剧真的是江河日下,除了谈恋爱还是谈恋爱,不是现偶就是古偶,再正的剧都得穿插点感情线,不然就觉得好像吸引不来观众一样。
却不知道胡椒面撒多了是没人乐意吃的。
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烂大街的偶像感情只能败坏路人缘,不如单纯好好拍个类型剧!
最烦现在这样各种大杂烩,事业也要,爱情也要,亲情也要,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胃口太大,也不怕把自己撑死。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存在悬疑和恐怖的话,可能是它埋藏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谜团,这个谜团关乎这个时代:片中几乎所有人都生存在并非完整建构起来的家庭关系中。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编剧出于某种需要弱化了片中人物的家庭背景关系。
片中受害者可能并非没有父母——毕竟,他们也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在了被诬为凶犯的胡建和的葬礼上。
但是,在包括受害者等在内的生活中,父、母本应同时出现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是残缺的。
这种消失或许并非单单是由于编剧的某种惰性,剧中可以看到针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会刻意去描绘人物背后的家庭关系。
而这种家庭关系也指向并非以往由父亲、母亲和孩子构建起来的完整的家庭关系。
更多的,在这部剧集中,呈现出了更多单亲家庭、无父无母的略显残缺的家庭关系。
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下面具体罗列),也让这部电视剧显得多少有些恐怖。
第一组:受害者江雨萍:小路描绘过江雨萍的身世。
她不靠爸妈,自力更生。
跟家里关系不好,很少联络。
爸妈想让她嫁人,还不让她学画画。
小路跟江雨萍在这座城市里成为彼此的依靠,互相鼓励。
双方是彼此唯一的“家人”。
郑嘉仪:(公园礼盒)银行职员郑嘉仪,电视剧中有给到她的资料表。
虽然她有父、有母,但是剧中提及她留下的紧急联络电话无法接通(也以此印证家庭关系的疏离),这导致银行消极处理,也导致他们很晚才查出断掌主人的身份。
不喜欢银行工作的她,跟同事的关系也很淡,下班后另有手模的兼职。
可能是剧bug了,紧急联络电话这栏资料表里没有填写秦怡君:秦怡君的外公马主委因为其处世哲学,在片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时候秦的父母离婚,她由外公亲手带大。
当国中老师后,开始与家里很少联络。
即便如此,还是给外公每周一次电话。
也是因此,外公最早觉察出了她的失踪。
她的妈妈出场便是因车祸在医院卧床。
或者说她妈妈出场的方式是在画外的:负责提供外公给秦怡君赠送礼物的珍贵视频画面。
彤妹(林羽彤):父亲是警察。
但父亲常常因办案而失去对自己的关注。
曾经有一次让彤妹被遗忘在公园里。
两人关系十分紧张。
彤妹感觉到被束缚。
关于母亲去向,片中未提及。
袁子晴:彤妹的好友。
两人想要合作开店卖衣服,但是彤妹爸爸一直反对。
袁子晴就像天生的石猴一样,她的父母在片中彻底消失。
张明美:沈嘉文的女友。
也可能是片中第一个死亡的女性角色,死后被陈和平与沈嘉文埋在了院子里。
一直被伪造成远在加拿大。
她的母亲两年多内只是收信,但从没跟女儿联络过,仅仅按时支付抚养费用。
她母亲说,她爸则跟别的女人跑了。
姚雅慈:电台主播,高级制片人。
片中没有交代她的父母,也没有交代她的丈夫到底是谁。
她的孩子在重新上演一个悲痛的故事:既没有父亲、也失去了母亲,成为了另一个孤儿。
胡允慧:跟弟弟相依为命。
依靠自己抚养弟弟,一路走过来成为心理咨询师,却没有办法照看好自己的弟弟。
最后想跟自己心爱的人重新开始生活时,却死于非命。
第二组:关联者路妍真:受害者陈雨萍的室友。
从南部过来,跟家里关系不好,很少联络。
胡建和:与姐姐相依为命。
姐姐从小抚养他长大。
从小在学校里被人家暴。
也因为此,跟铁哥们嘉文走得很近。
李筱琳:读书期间霸凌胡建和的同学之一,那个写着让沈嘉文去死的人。
没有交代父母。
郭晓其:父、母、五岁的妹妹都因自己彼时一句谎言而最终造成惨祸,成为了他这辈子的梦魇。
它也让郭晓其成长为了郭晓其。
但这一创伤经历,也在前女友身死时遭遇防线的崩塌,对法律丧失信心的他选择了放弃程序正义、对凶手执行私刑。
过去的没有过去坤哥:晓其的舅舅。
拉扯晓其长大。
两人相依为命。
他没有组建家庭,晓其的“舅妈”是一台出租汽车。
几十年不带变的那种。
陈宏亮:可能是沈嘉文父亲。
陈宏亮原配孙翠华在其当选时过世。
尔后身边时常出现沈嘉文的妈妈赵佩芬的身影。
第三组:施害者沈嘉文:可能是私生子。
剧中说他的父亲十多年前就过世了。
交代了他可能是某高官的私生子。
而这个父亲总是在通过其他渠道照料母子二人的生活。
他的母亲,是一个失去了头胎孩子的产后抑郁患者。
也是这个母亲,变成了嘉文的加害者,让他一生都在尝试摆脱自己两个月大便夭折的姐姐的“诅咒”。
田村义:他的妈妈是跑掉的。
他父亲因为他的事难过到身体坏掉。
难得的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片中也成为被要挟的筹码,并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交友不慎的典型。
(也可以将他归类到受害者。
)钱家堂:色情影像店及施虐场所索多玛的正式员工。
不是本地人,没住处。
片中说,联系他老家,但是联系不上。
陈和平:父母希望他的人生“和”、“平”。
他的人生一点都不“和平”。
他纵火烧死了自己的小黑狗、烧坏了木屋。
他也可能涉嫌纵火烧死了自己的母亲、电死了自己的父亲。
所有巧合的事另外,就像是一个人们无父无母的隐喻:刚出场时玩最终幻想六代游戏的刘耀宗,他的养父母(注意是养父母)也是残忍地被凶手杀害。
而犯罪人是谁,片中并没有深究。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另一个待解的问题:他的父母去哪里了?
或者再补一句,即便他有父母,他跟父母的关系是不是也像片中所有人一样,疏离?
推理不足,但反思有余啊。
还是值得一看。
整个连环杀人案,是自恋型人格假面凶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擅用符号化的叙事手法、残忍血腥的镜头语言,以无数真实鲜活的生命喂养无关意义逻辑的末日狂欢,嘲弄人性的阴暗面与集体行动的无意识。
他还声称,是乌合大众的猎奇欲望,与他共谱了景观社会之中的人伦尽丧。
Noh面具的设定,或者说模仿犯概念,很容易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以及《小丑》,而对于镜头的强调、大众的无理性狂欢,又自然联动到《乌合之众》《集体行动的逻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至于受害者均为女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触碰,又显露出对女性处境的关切,乃至辐射到以弱对强的权力结构关系的探讨,而以主人公们身处检察体系及新闻行业的职业设定,更是自然牵引出了司法公正与新闻正义的讨论。
可以说,整部剧作是相当有野心的。
虽然面对着失焦的批评,但整体完成度还算可圈可点,只能说其中一些的蜻蜓点水,或许又是升一维度影视娱乐泛而不精的隐喻吧。
是真人,还是秀用女性被害人的鲜血作引,用特制的大红礼盒包装,寄回一些有特殊释义的物件或残肢,凶手意图被关注、被讨论。
他的心理画像一早就被鉴定为自恋的表演型人格。
他眼中的新闻不过是一场场的真人秀,要被“创造”成最博人眼球的样子。
表象盛大狂欢,内里空无一物。
他以表演为手段,目的回归到表演本身,意义完全中空,镜头过处鲜血淋漓。
不是谋财,不是好色,他没有尽头的伤害欲只是一场作秀。
他小时候虐猫连带烧房子的戏份,甚至有一丝《燃烧》里无意义感的富二代凶手烧大棚的气氛。
没有意义,只是刺激。
回过神来,“真人秀”这个名字何其吊诡,在“秀”面前“真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沦为一场闹剧的不动声色却伤亡惨重的牺牲品。
技术中立,还是工具选择剧情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仅仅是电视大行其道而已,而电话评论里不具名的对于被害者家属的攻讦,在网络匿名时代只会更喧嚣和恶毒。
诚如尼尔·波得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是有所“选择”的,表达手段对于表达内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无偏。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终将毁于热爱?
田村义死前的自白表达的正是这两点:一是镜头下的叙事真假莫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客观上求证难度加大了,二是隔着镜头人的共情倾向减弱,我们在道德上会更为懒惰,更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漠然以对。
人类进化论,或许已经从自然选择走向了工具选择,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益全景式的镜头监视社会之中,却也日益被这缺乏主体性的凝视所改造。
变化悄无声息,且不在一朝一夕。
以程序正义,以有限理性整个连环杀人案除了加害方团伙外,主要牵涉了以检察官为代表的公检司法体系和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行业,如果说司法人员始终面临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天平摇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总是面对着话题性与真实性的考量。
更因为无论职业何种,均生而为人,且处理的是人的话题,其间始终交织着复杂的人文选择。
职场菜鸟路妍真,坚信要以人为本。
或许是她有过相似的痛失所爱,又眼见被害者死后仍被污名化堪称二度死亡,于是她能对新闻对象多一些关切与共情。
这份简单的坚持自有一丝天真,但这份天真又弥足珍贵,是我们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之光。
不忘初心郭晓其,他践行程序正义,以十二万分的精神投入案情工作。
他是有棱有角的冷面热血检察官龟毛其,他也是个走不出过去、总在警惕内心幽暗的受害者,因此他更坚持程序与理性。
郭痛失所爱之后,在凶手的挑衅面前失控、激情伤人,在第九集让第三集出现的警枪响起。
因为挑衅成功论证了“人人皆可作恶”,诱发了多地多起模仿犯案件,又因反复杀人却因证据不足脱逃于法网之外,凶手愈发嚣张膨胀,最终面对郭的诱导式圈套在镜头面前自认了罪行。
而郭在之后的牢狱岁月里厘清了黑暗无法全消,只能不断创造爱与温暖加以平衡。
正因此,程序正义才是别无他解之中的相对优解吧。
一路受挫到结尾,终于等到了新律师郭晓其和新主播路妍真浴血新生后的正道之光。
眼下危机四伏,面前内忧外患,历史还总会恼人的重复。
但我们总还是要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小迷恋电视剧,看到高度近视,也算阅片无数。
其中数不清的瞬间被蠢哭,但这部剧,绝对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被一部剧这么耍弄。
倒是点题,陈和平为什么是模仿犯,他模仿的对象是谁?
编剧本人。
对象劝我冷静,说这是对社会的批评。
这是批评吗?
它刻意给观众希望,立起主角的光环,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突然让主角崩塌,无理赋予忙碌的杀人犯超能力,把一切摔得稀巴烂。
这和陈和平故意引导郭检,让他看到雅慈刚死没多久有什么差别?!
批评社会是希望社会进步,而报复社会,是对社会绝望。
这剧带着对社会无法释怀的恨意,耍弄无辜的观众。
珍爱生命,远离《模仿犯》。
最后,吴慷仁是帅的。
柯佳嬿分享半边耳机给吴慷仁的时候,我以为他们要一起听last dance。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本地化,做了相当多的改动,但是原著看了好几遍,我不认为是很好的改编,特别像是让受害者爷爷当狗,虽然都是玩弄,但是这和原著的设定是差别很大的。虽然给三星,但整体还是比较失败。
反派有点立不住,以至于显得正面角色被浪费了。
幼稚
一百年没有点过评价了 真的够烂的 浪费我时间 是厌女吧虐杀镜头需要那么多?
(看的是試片會… Netflix內部和影視從業者給的評價都很高…Netflix在Tw投入大量的行銷預算,首映會/發佈會/實體裝置展覽… 幕後各種坎坷… 五年多來,換了N輪導演/編劇等等主創團隊… 也許會被吐槽 劇情不夠緊湊/推理線不夠燒腦,但只能說,最後定稿的編劇團隊,真的盡力了… 為了揣摩主角的''變態心理'',大量查閱殺人手法和刑偵資料,差點自己也去看精神科🤦🏻♂️…(想要踏實做影視,做精品,太難了…)
就不能好好按原著拍嘛…唉。
想问一下,最近的台剧怎么全是吴慷仁和林心如?台湾是没人了吗……感觉一直在看他俩演的戏(−_−#)
尺度比较大,节奏头重脚轻,重点放社会说教上面了;最后大喊这还不叫原创性真的笑到
首先柯佳嬿和吴慷仁这个组合就已经值五颗星了,我最爱的台湾男演员和女演员一起演了一部剧,真的不要太开心了!!!剧情目前推进的还算OK,但确实有部分细节经不起推敲,目前看到第七集,可以有四颗星!
我只惊艳与姚淳耀的演技,上次看他还是《一页台北》
剧情设定上的BUG太多,镜头的着重点让人很不舒服,整体叙事上弱于对“恶”的谴责,画面构画中感受不到对受害者的“善”,着重于受害者的叫喊和施暴的镜头,更像是一种招人眼球,有种曝光受害者,却保护了施害者的感觉。重点的描绘该是犯人的恶劣、残忍,而不是展示一群变态的狂欢以及某些媒体的无底线
警察真的很降智 没有证据不能申请搜查令?不能24小时跟踪?不能提醒周围的人提防某某某?又是一部高开低走的烂剧 浪费时间
办案和杀人没有逻辑全员神游结果冷不丁爆发把人头送掉,拍摄虐女情节毫无必要地重复且详尽至极同时全程提个完全没有内容只有名字的女性节目当赎罪券。最后两集放四遍男主的痛苦蒙太奇只会增加人想快点把电视关掉的欲望。看得出来是想模仿某几部影视作品,结果硬凑出来一部二倍速全程滑手机都不影响看剧情的史诗级无聊悬疑剧
人人有大病
90年代的背景,没看过原著,但是近几年的台湾很“擅长”这种犯罪类…好喜欢阿公,他告诉孙女信仰什么不重要,善良就够了,可是……坏人的“坏”没有理由
整体观感有点奇怪,可能是节奏和情绪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很不流畅,十分温吞。剧情背景安置在八九十年代,但服道化都好出戏啊!吴慷仁这个角色设计的还行啊,但为什么演绎出来的略显呆滞让人无法代入。好像整部剧里角色们的情绪都很淡…过于冷静和克制了,柯佳嬿的演技活脱脱一个陈韵如2.0没有惊喜还很模式化。对标女男主的演技,我觉得林心如、彤妹、陈和平甚至沈嘉文反而更出彩,尤其是林。中间不乏降智情节,彤妹她爹赤膊上阵那段情节我白眼快翻上天了。有反转,但架不住故事老套,后半段乃至结局有浓烈的日剧味道。(嘉文发疯我能理解,但是幕后boss你能不能平等愤怒的鲨点男人啊,不然显得又愚蠢又幼稚前后基调不连贯。
满怀期待,却被喂了一坨…要推理没推理,要常识没常识,要变态甚至都不怎么变态,你搞个大尺度人体蜈蚣也行啊…装模作样还探讨什么新闻和真相,实在太拉了。全篇最亮的,就只有玩了121次的最终幻想6…太难看了
几年前看书就不是很喜欢,尤其不喜欢主角和平。这部剧改编的也很一般,检察官和警察好像是废物,杀人留下的证据那么多,愣是需要动用私刑,动私刑要么能力不够要么心太软还是惩罚不了罪犯。明明都有田村义的自白书了,带回警局调查都不可以?还以主播的身份影响不好为由要外围调查,然后查来查去就是死更多的人。都夸柯佳嬿的演技,我想说???起码这部剧里没看出有演技,心理师和小路一样都是一副死气沉沉呆滞眼神放空的状态。个人认为作为一部推理剧是不合格的,但剧中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值得深思。
不骗你,特难看,我甚至一度想要不要打两星。小说我是看过的并不觉得啰嗦,这十集电影里面充满着自我陶醉的拖拉,完全是非常陈旧的表现方法。而且看小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侮辱女性的想法,但看这剧倒是挺令人不适的,导演本身就想用这些画面来吸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