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翻出抽屉里的碟片,《sightseers》。
一对男女,相貌衣着普通,像生活里处处可见的一对大龄青年,女青年和神经兮兮的母亲在一起生活,看起来生活挺压抑;男青年从谈话中可知,从小就是被忽视的那一类,极度自卑和自恋。
他们计划一次房车旅行,在英格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里寻找失去已久的自我。
高高兴兴上路以后,男青年在第一站就遇到了不愉快的小事,他出于公德,指责乱扔垃圾的胖子,被竖中指后愤怒不已,制造了一场倒车事故杀之而后快,内心黑暗的一幕就此拉开。
随后偶遇的一对夫妇,有比他们更高级整洁的房车,有他梦想的在旅途中写书的成就,一夜无眠后他尾随男子,将其推下悬崖;接着,一位比他有公德的男士,指责女青年的狗(是从被杀的出书者那里继承的狗)随地拉屎,他找了个维护女青年的理由,棍杀了这位男士。
看到这里,观众一定已发现女青年的不正常,常带着自欺欺人的笑容,编织各种借口和谎言,对男青年的恶行熟视无睹。
随后她展开的杀戮丝毫不逊于男青年,将在酒吧调戏她男友的准新娘推下悬崖,将男友新结识而忽视陪她的朋友干掉,甚至为泄愤故意撞死一名跑步者。
杀人,在她的逻辑里是减少碳排放,是绿色环保。
一路上,除了美景和性爱,他们收获了失落、嫉妒、争吵和越来越失控的杀戮。
在完成3比3的杀人记录后,他们到达终点,依照男青年的想法,与爱人一起携手跳下高桥,实现心灵的救赎。
可在跳下的一瞬间,女青年松开了手,面无表情的看着男青年独自坠落坠落。。。。
一如传统的英式黑色电影,干净利索,不动声色。
不会带给你血脉喷张的激情,却是后背的一阵寒意。
真的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可是细细想来,这片却又有太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尤其对于男人来说开始以为男主是人格扭曲,女主比较正常,可是慢慢的,当男主释放了足够的情绪,他开始变得正常,与朋友交往,规划事业。。。
而女主却在男主的影响下,失去控制。
这种安排有点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相对而言,男人代表理性,女人代表感性,男人的感情可以在理智的控制下收放自如,而女人却不行。
另外,或许这也暗示了女人的慢热(你懂得),男人不能来得太快去的也太快,女人受不了也跟不上。
整个电影的前半段,女主看起来像个小女人,跟随着男主,离不开男主,可是后来,明显男主已经控制不了女主。
所以说永远不要以为男人比女人强大,可以控制女人,当女人发起疯来,你只有哭的份。
我想女主之所以后期失控,或许也是因为男主忽视了女主的感受。
毕竟女主的杀戮是从看到男主跟别的女人接吻开始,被看到的时候男主淡定的表情跟女主的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男主并没有安抚女主,第二天甚至照常与朋友在一起而取消了原本与女主通行的安排。
抽烟的细节,男主说女主不喜欢他喝酒却不管他抽烟,但你该在那个时候跟朋友抽烟么?
所以并不是说女人说什么可以做你就真的能做,男人判断该不该做某件事的时候,还是要把女人的情绪考虑在内。
女主从头到尾,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其实女人就是这样。
最初爱上男主,到发现他人格不正常,再到男主独自去喝酒晚归,接着发现男主工作的事情骗了她,直到最后拿男主的朋友做试验发现其实男主并没有那么在乎她等等这些,一个女人最初的美好幻想被男人逐渐暴露的缺点和本性打碎,于是你可以想象,其实最后那一刻,女人放手并不是一时的害怕或临时改变主意,女人虽然感性却并不傻,内心深处的理智和处心积虑的可怕不是男人能想到的。
两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受到压抑的人,男主是因为工作失意,女主则是因为母亲管制。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又没有经受过这些压抑的情绪。
多少男人在对某个同事或领导堆着笑脸的时候,心里想要拿块石头砸过去,男主办到了;多少女人在因为家庭琐事情绪不好渴望男人安慰的时候,男人或者说累了要睡或者在陪朋友,而女主把男主的朋友杀了。
这点我联想的比较肤浅却很实际,这归根结底还是男人跟女人相互理解的问题,当男人工作失意的时候,女人应该给予足够的安慰和鼓励;而男人,应该在生活中更多地用心去陪伴女人,而不是因为工作、朋友,忽视女人哪怕很微小的感受。
或者,结尾又是说明男人感觉来的太快,女人却比较慢,女主还没回答是与否的时候,男主已经开始倒计时。。。
又或者女人的话不能信。。。
这让我想到一个笑话,一饿狼觅食,听到有女人在训孩子: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孩子哭一夜,狼在门外痴痴等至天亮,长叹一声:骗子,女人都是骗子!
最后两点,一是男人一定要好好爱你的女人,用你的爱把她装扮成天使,而不是在你的忽略之下变成恶魔。
二是一定要听妈妈的话。
诚如标题,影片讲述了两件看似本无关联却又纠缠在一起的事。
直至影片结束,观众大概可以看明白:男主一开始或抱有看过一路风景抵达终点后和女友一起跳下高架桥自杀,只是没想到因为最初的一件小事——看不惯胖子随便扔垃圾,而一路杀过来,顺带着把女友也变成了杀人犯。
我想说一个细节,提醒我对一个细节的疏忽会产生多么离谱的误判。
这个细节是男主日记中那幅画。
影片进行到女主偷看时,当时没看仔细,鉴于此前二人矛盾已生,以为画的是男主把女主推下桥,在此误判前提下,考虑到女主已洞悉男主行动,我猜女主会活下来,果然。
只是没猜到过程。
本以为接下来是二人在最后一段路程彼此心怀鬼胎,没料到又加入一角色马丁。
本以为女主会成功诱惑马丁,联手对男主先下狠手,结果不是这么回事。
及至男女主爬上高架桥,男主说那么一句“你确定要这样做了么?
”这一句话很莫名,因为:此前二人从没讨论过到了终点后做什么?
而此前男主那一句问话“你觉得这个假期还不错吧?
”带着早先以为画中是“男主把女主推下桥”的判断,推测男主打算等女主回答之后就动手,而女主抢在男主之前先把男主推下桥,结果不是。
男主又来了那么一句我个人感到莫名的话。
再然后就是男主跳了,女主没跳。
于是,鼠标拉回仔细看那幅画,才看清楚:俩人中间画了一颗心,是手挽手。
这才知道自己早先对这个细节的忽略造成了多么离谱的预判。
提醒1:不要乱扔东西,砸着小朋友固然不好,就是砸到花花草草也不行,更遑论是已有上百年历史,世上仅存两辆的电车。
要讲文明,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提醒2:不要对陌生情侣中的一方开过分玩笑,尤其是其中一个已经连杀三人(第一个算是误杀),而另一位对此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提醒3:当你指责某人不讲文明,破坏旅游景观(比如不管宠物狗所拉便便)时,要确保你不是孤身一人,否则惹恼了别人,被人从背后偷袭,在你死后扒下你的裤子,伪装成被被性侵状。
提醒4:如果你打算和情侣一起跳桥殉情,务必把手抓牢了。
了解了铅笔被发明的历史。
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最有趣的现象是,明明是杀人,但是人们还都会觉得很感动。
——《观察家》影片中的幽默,毫无疑问是非常智慧的,而与此同时又是令人感到烦扰的。
——This is London影片在英国的一些地标性的景点里大开杀戒,并且还加入了黑色的幽默。
这种混搭的气质和风格令人欲罢不能。
——《每日镜报》幕后: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两个主演的生活经历。
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家里都曾经带着他们去往英国的各地旅游。
在旅游的途中,他们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
但是,他们却并不想把这部电影拍摄成什么充满血浆的恐怖片,所以,爱丽丝·洛维和史蒂夫·奥拉姆时时刻刻地保持着影片的那一条岌岌可危的黑色喜剧的线。
影片曾荣获2012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独立影片在内多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剧本奖。
此外还曾获得西班牙锡切斯奇幻影展的最佳女演员奖(Alice Lowe)。
《观光客》真是一部让人蛋疼的电影,并不是不了解英式幽默,只能说个人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
一对暗黑系2B情侣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旅行,沿途遇事不爽就杀人,警察也跟着抽风似的,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点与讽刺的杀人行为形成鲜明而蛋碎的对比,我明白导演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对于这样的电影,我确实感到凌乱无比。
你怎么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呢?
极度的自卑,极度的自恋,两者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制造了变态杀人狂。
他把这当成心灵之旅,他对她说,这不只是性爱之旅,他要写一本书。
而她,是他的缪斯,灵感之源。
她欣喜若狂,为自己的爱人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感到自豪。
可是他苦苦追求的灵感迟迟未到。
他指责车上的人乱扔包装纸,却只收到一个中指。
他无力继续指责,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他痛恨不讲公德的人。
他在倒车时压死了那个乱扔垃圾的人,责任在行人。
但他从中得到了某种平衡,所以他心安理得。
这也许是他从这次旅行中得到的唯一启示。
因为他开始无序杀人,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第二个受害者开着一个最新式的箱车,豪华,干净,居然更省油。
他们坚参观他们的新车,内心充满嫉妒。
受害者妻子无意中提到的一句话把他推到了深渊。
她说那是她丈夫的心灵之旅,他正在写第三本书。
他一夜无眠后,第二天早上追踪受害者并杀了他。
她捡到了受害者的那条狗,与自己误杀的那条一个样子。
她扔掉主人的项圈,利索从容。
他人的优越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罪恶。
她翻看他捡到的受害者的相机,终于发现是他杀了人。
她满眼泪水,指责他不该这么做。
他说这么做只是为了维护她的尊严。
好吧。
她接受了。
她带狗出去,遇到一个更有公德心的人,要求她把狗便装袋带走,不能污染环境。
如果她不听从,路人就要举报他们。
他出现,拿着一根棍子,为这被盗窃的道德怒不可遏。
他用木棍打死了他。
她不再恐惧。
他们去饭店吃饭,却遇到一桌奔放的女郎,在为一个未婚妻举办婚前的庆祝。
她去上厕所回来,发现那个未婚妻正在吻他。
她们当做一种游戏,34岁才找到爱人的她却感到自己的世界被侵犯了。
她把那个未婚妻推下了悬崖。
她的行为让他很不爽。
他拒绝和她做爱。
她带着未被满足的情欲疯狂开着。
他被晃醒后让她停车,她方向盘一偏,故意撞死一个跑步的路人。
他们抵达了旅途的终点,一座壮美的古桥。
这时候他在旅途新交的朋友也到了。
她对他们的友谊充满嫉恨。
她试图诱惑他的朋友,以便让他杀了他。
他不为所动,他也对她的无理取闹不为所动。
于是她走出门,把他朋友所居的小旅行仓推下了悬崖。
她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争执。
他们手拉手,牵着狗,奔向那座桥,奔向幸福的终点。
在桥上,她放走了狗,和他肩并肩站在最高处。
他说,你确定这么做吗?
她说,yes。
倒数之后,他纵身跃下。
而她,选择了活下去。
阴沉的英国天空下,是梦幻般美丽的大地。
无数生命出生和死亡,默默无闻。
对于普通人,道德感是一个脆弱的东西,因为它未经理性的检验。
有恶之平庸,也有平庸的恶。
事实上,平庸才是人性,伟大属于神性。
所以平庸的人,其善和恶都没有厚度,随时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片中的这对男女面对人生的败局,对所居的世界充满愤懑。
他的寄托是死亡,她的寄托是爱情。
他最终纵身一跃成全了自己。
她却没有这样的勇气。
因为她更平庸。
这是一个大龄屌丝老处女和一个一事无成内心自卑的男屌丝的爱情故事,我们估且当做那是爱情。
一直没有男人的女人,内心那份渴望爱情的滋润表现在脸上,当然长时间的没有阴阳调和的女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怪异的表现。
男猪脚就一脸每天在家里玩撸啊撸,然后真的撸一下,30多岁的男人,没有事业,一事无成,压抑的生活着每一天,想要通过一次性爱之旅来结束自己这傻逼的生活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受到了惊吓。
又一次开始觉得生存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默默的告诉自己:不要乱扔垃圾;要和善,不要与人为敌,只是翻个白眼也不可以;要微笑,不要暴躁。
我还是受到了惊吓,因为我知道明天开开门,我还是会不耐烦的对插队的陌生人说,不要插队!
我还是会对迎面走过的陌生人吐痰的行为表示明显的厌恶;我还是会小心翼翼的不想打扰别人,也阻止任何被打扰的可能性。
与神对话里面说,改变这个世界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具备改变的意识,然后付诸行动,哪怕全球性的温室效应都会得到彻底改变,前提是每个人。
这是明显的理想国思维。
有些事情理论上真的很简单,但是不谈约束别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控制。
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我们不是不具备善良的天性,只是不敢善良。
大家都觉得如今是民风浇漓,善良之心式微,好人越来越少了。
可是,仔细想想,在我认识的人里,善良的人仍是大多数,而且他们对于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很不满意的。
推己及人,我相信别人同样会发现自己所认识的人里好人占多数,那么,合在一起,好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一个判断:大多数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的善良只敢对自己了解的人表现出来,一旦置身于自己不了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我们都会经常遇见以种种借口,装出种种可怜相而索求帮助的人。
倘若我们心软,几乎百分之百要上当。
虽然恶人是少数,而且永远是少数,但是由于这少数恶人及其恶行为未受到有力的遏制和惩罚,便使大多数善良的人失去了安全感。
人们不敢善良,因为人们怕善会招祸,怕善有恶报。
当不敢善良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时,表现出来的便是普遍的冷漠。
这是真正可怕的,在这种普遍的冷漠中,恶势力就愈加猖獗,善良的人们就愈加失去了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两性关系中究竟有没有互补这回事情。
电影里男主和女主杀人如麻,不但没有因为枕边的杀人狂而惧怕,反而产生了点惊险刺激的缠绵感。
所以就像是纯黑跟纯黑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黑,纯白与纯白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白,但是互补的话,纯黑和纯白相遇,变成了灰,都不再纯粹,究竟是创造出了全新的彼此更喜悦还是丢失了原来的自己更沮丧?
这个其实还是蛮迷思的,大概感情是最难以衡量的事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能当事双方相互碰撞磨合。
磨合的过程想必是不太愉悦的,好在男主和女主的相爱也算是为民除害。
当他们踏上旅途时, 背景响起了marilyn manson的tainted love 无比感动啊, 可惜不是原唱 要不然就把这淡淡的重口味电影格调给打破了。
个人觉得 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爱情之中没有对错,没有理性。
结局的话么, 这编剧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 还是想宣传个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
这么黑暗的一片,居然被标注成喜剧片。
男主第一次主动杀人,是因为对方的拖车比他更好更省油,这还不够,对方真的是为了写书才出门旅游的——男主为了虚荣,跟女友号称不仅仅为了和她来一次性爱之旅,主要还是为了酝酿写书的灵感。
碰上真的写书的旅行者——而且已经出过三本后,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存在感被别人“剽窃”——这个真正写作者的存在,让男主浑身不得劲,于是干掉了他。
影片中段,男主说他的愿望是希望别人怕他尊敬他。
显然,作为一个loser,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
接近片尾,男主说这几天他杀的人比他失业后的这几个月杀的人加起来还多,而女主则惊诧:失业?
你不是说你只是休假吗。
女主第一次主动杀人,是因为餐厅里正在办单身party的准婚姑娘跟男主做了亲嘴的游戏,女主尾随这个姑娘,干掉了她。
女主第一次发现男主杀人后,为了取悦男主,“站”在男主的角度,和他站在同一战线,说这样是缩短了他们的生命周期,减少了碳排放量,换句话说,杀人是环保行为。
女主第一次杀人后,男主非但没有叫好,反而对此很反感,说他杀人是有预谋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换而言之是在为社会清除垃圾,而女主纯属为了杀人而杀人,是为了学样赶时髦,很low。
男主是真的对这世界绝望,他已无存在感可言。
女主是紧紧抓着她能抓到的救命稻草,谁碰她的稻草,她就灭谁。
她以为她杀人,能得到男主的欣赏,结果男主认为她的杀人行为跟自己的比,不在一个档次,没逼格,这让女主抓狂。
女主说她再也不想回到以前那种程序般的生活,和男主一起死,很浪漫。
真正绝望的人会真的去死,所以男主死了,装逼者则不会,所以女主没有牵着男主的手一起去死。
导演选角很刁钻,女主那张脸,一看就是个又虚荣,又心机,表面装一脸无害的碧池。
这种人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一脸的谦卑也无法掩饰那滴溜溜转的眼珠子下隐藏的坏水,就算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你的存在也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存在,让他不爽。
刚开始看个人觉得很温馨,“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杀人没觉得那么重要,但是男主角第一次杀人时女主角干到荒唐,甚至怀疑,但是爱情掩盖了那种怀疑,也同时女主角觉得男主角到底想要什么?
怀疑那幅画的意义,到最后女主角听完男主角说“你觉得怎么样?确定要这么做吗?
女主角明白了,我觉得男主角故意没抓紧女主角的手,甚至知道女主角不会跳,或者不愿意让她跳,从头到尾就是男主角的一甘情愿,如果两个人一起跳下去故事的结尾就圆满了,纠结是结尾女主角没跳有种背叛的感觉,我倒是希望结尾是两人一起跳下去,那就我不写影评了,选择是到底是很有趣的黑色幽默。
不喜欢。
不喜
神经病嘛
最后太想不到了,毁三观啊。
很不错的片子啊,简单纯粹,结尾更赞
只有英国人才拍得出这么深井冰的片子
★★★☆ 反日常的诡异剧情,表达的却是平凡的爱情~ PS. 女人不好惹!!!
黑色幽默
大爱这片啊!!镜头感和kill list一模一样啊,一种诡异阴森森的感觉,导演诡异邪恶的个人风格太浓了;萨满教徒跳舞与杀人穿插剪辑那段好喜欢啊,结尾也太精彩了 @donutboy
观影过程中弹幕:what the fuck is this?! 感觉跟保持沉默讲得差不多是一个事,但这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线索单一,爱尔兰口音这次听起来也不那么逗了。
道德价值观沦丧的片子。算上男猪脚,男女主一共恶意杀害了7个人。加上男女主丑陋的面貌让我觉得恶心,一副该死的表情。傻逼电影。为了片中可爱的小狗,一颗星。
颠覆小清新 不走寻常路
其实,最近在海上漂泊,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低,这个片子在家看或许就是4星,但是船上好无聊,看些血腥暴力冷性爱还是不错的。
理解不了英国人的黑色幽默。
一星给开头一星给结局
英国范,情侣杀,防止排泄污染的杀人动机,疯婆子闺女对爱情不忠,洗
赞哭了
变态
英国公路杀人片,自杀时请记得抓紧垫背的手~
超討厭的女角.....男角也不惶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