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3小时看印度版阿甘正传,在这个3秒无梗投喂注意力就涣散的时代,剧情体验如德芙一样丝滑。
1.虽然是翻拍,但编剧很牛,保留美版故事骨架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自己历史上的锡克教暴乱和印巴卡吉尔冲突,使得故事比美版更加有血有肉,残疾战友改成巴基斯坦敌人的设定让故事更有启发意义。
2.片中每一段配乐都和剧情很贴搭,这么多段音乐,尽然没有插入一段载歌载舞,挺意外的。
3.如果说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是憨傻的话,阿米尔汗的阿辛更像是可爱的笨,甚至透着一股灵气。
4.故事讲得像一个关于纯真、专注、坚持的童话。
阿辛的妈妈多次用疟疾比喻偏执的宗教冲突,直到默罕默德大哥醒悟,令人反思信仰和用宗教洗脑的边界,丝毫没有说教之嫌,可谓润物细无声。
1994年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几乎是影迷朋友们的入门神作,这部用着诙谐的视听语言讲述了美国近现代百年历史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时至今日,想要了解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是一部少不了的电影,同时也是各大电影排行榜上出了名的作品。
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美国的二历史,更是美国的文化以及好莱坞体系之下话语权的一种真实表达。
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国家拍出来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味道,但是内核思想却再也换不了,因为这样的框架体系之下,就得要这样的内核思想作为支撑,换一种表达,或者是换一种思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看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阿辛正传》,这是一部印度复刻版的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本片由印度国民演员阿米尔汗主演,几乎复刻的内容在表达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时代的变迁。
当然,本片在质量上依旧是上乘的,因为印度的国情跟九十年代的美国差不多,因此,阿米尔汗在本片中的角色基本上与汤姆汉克斯是雷同的。
他们都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人物。
《阿辛正传》讲述的是一个身体上有残缺的小孩阿辛的成长史,包括婚姻,恋爱,事业以及其它种种经历,这些经历共同铸就了阿辛这个高度虚拟化的人物,其中也包含了印度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看得出来,印度导演对于《阿甘正传》的复刻是无微不至的,当然,里面也包含了本土化的个人情结,然而复刻毕竟是复刻,即使是百分百的复刻成功,能证明的也只是原作的优秀。
当这些光环加身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冷静的思考的,复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复刻吗?
如果我们不了解《阿甘正传》所包含的思想,那么复刻就仅仅是复刻了,拍摄了《阿辛正传》或许后面还可以拍摄《阿金正传》以及《阿郎正传》等等,但是这些故事可以复刻,然而故事中的思想状态真的是具有普世价值吗?
这里要画一个问号。
之所以《阿辛正传》具有着跟《阿甘正传》一样的状态,这还是要说印度当下的国情与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情差不多。
《阿甘正传》是一个美国式的睡前故事,因为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要换一种思路开始生活,这个时候,一个具有着全民普适性的思想就极为重要,因此,《阿甘正传》诞生后,他就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一种使命和担当,他重整了美国人混乱的思想,重新让美国人变成了他们想要的模样,这在但是,那部影片的意义如此。
我们看看《阿辛正传》或许也有这样的异曲同工的地方,印度当今的混乱需要有一种思想作为统一号召,然而本片所想要展现的这一目的却并不会在印度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印度不是美国。
《阿甘正传》的思想回路是根据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设置的,设置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然而这一点却无法在印度电影《阿辛正传》中得到体现,即使是百分百完美复刻,《阿辛正传》也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并没有实际效益。
即使阿辛在努力地告诉给印度人,要平和,要随遇而安,要岁月静好,然而印度本身并不具备岁月静好得而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因此,思想上的照搬并不是一剂良药,反倒是会起反作用。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阿辛正传》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这部印度电影与以往的印度电影没什么两样,制作上很用心,细节上很本土化,思想内核上完全与原作融为一体,然而就本片的现实意义来说,那就差远了,出身高阶的男主阿辛本就无法与普通的印度大多数民众有共情,这个时候,说再多的普世价值也是没有用的,自己本身的问题一大堆,这怎么处理?
《阿辛正传》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制作,但是这种优秀之下,我们可以对于经典作品进行复刻,但电影的意义还是在于自己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别人吃过的东西拿过来直接用,或者做一些表面上的改动,实际上却依旧是延续了一个内核,这样的改编,并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们今天才是需要倡导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产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因为再好的优秀作品也会因为地狱的差异而水土不服,真正适合自己本国的作品是什么?
每一个电影人应该知道,我们不需要用一种价值观强加到所有人身上,你喜欢吃面就吃面,他喜欢吃米饭也能吃米饭,没有谁优谁劣,这只是一种文化多样性,这道理简单不过,可惜创作者并不愿意懂。
……你好,再见
《三傻大闹宝莱坞 》《地球上的星星》《外星醉汉PK地球神》,这些热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阿米尔汗这个印度传奇演员,这一次他带来了印度版的《阿甘正传》欢迎来到本期的迷失放映室,这一次我们来聊一聊阿米尔汗的《阿辛正传》《阿辛正传》无法成为《阿甘正传》,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性追捧。
除了先来后到的原因之余,阿辛所经历的印度往事,相较于阿甘所经历的那些美国往事,未被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所熟知,难以产生共鸣。
《阿甘正传》当年如此风靡,能够打败了《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夺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除了与这两部影片同样优质之外,《阿甘正传》代表了好莱坞富豪故事向平民故事的转变,代表的是普通人也能共同参与美国历史的美国梦。
《阿辛正传》无法造就的印度梦,究其原因,不仅是国际形势还是印度特色——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
别的不说,即使在电影当中,低种姓演员也无法出演高种姓的角色。
阶级的难以跨越,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无法跨越,注定了印度梦仅属于少部分人。
主演阿米尔汗,曾在访谈里深刻剖析过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种姓制度的不公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然而《阿辛正传》瞄准的不是种姓制度的不公,而是印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宗教。
这也是整部电影之于《阿甘正传》最特殊,也是最有意义的存在。
在翻拍时,《阿辛正传》除了完整复刻了《阿甘正传》的结构以及画面,在细节上的改编更符合印度特色外,最为重要的是某些印度大事件的加入。
也就是阿辛母亲对阿辛说的“疟疾”。
1984年,阿辛跟随母亲前往阿姆利则探亲,阿甘生命中的“疟疾”首次出现。
6月份阿姆利者爆发金庙事件——针对以宾德兰瓦勒为首的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在80年代发动的多次暴力事件,二次登台的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推行强硬措施,出动武装部队攻打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并且击杀了宾德兰瓦勒。
阿辛母亲交代阿辛别出门,外面有“疟疾”。
同年(1984年)10月 时任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在官邸被她的锡克教贴身护卫刺杀,之后的四天时间里,印度教复仇者在德里对锡克教众进行血腥报复。
锡克家庭的地址清单被公布,并有谣言称锡克人正企图秘密推翻国家,有组织的暴力事件在城市中肆虐。
阿辛的发髻正是锡克教的标志。
卷入风波中的阿辛母子,不得己削发求生。
这就是“疟疾”时出门的代价。
1990年8月7日,照顾印度贫弱阶层(低种姓)的曼德尔计划实施,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辩论和种姓间的大冲突,阿辛首次停课。
阿辛母亲交代正在读大学的阿辛别出门,外面有“疟疾”。
1992年12月 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争端升级,印度教众认定巴布里清真寺所在地是印度教大神罗摩的出生地,认为该清真寺是推倒罗摩庙后建成的。
12月6日,约20万印度教徒聚集在该清真寺前,进行了有组织的毁寺行动。
1993年3月12日,印度孟买连续发生13起有组织的连环爆炸共造成257人死亡,713人受伤,该事件被普遍认为,与毁寺行动有关。
阿辛妈妈再次来电,“疟疾”来了别出门。
1999年卡吉尔印巴冲突,阿辛巡山并参战,并救回了巴方的敌人穆罕默德。
印巴因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冲出不断,此次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阿辛救回的穆罕默德代替了丹中尉的角色,在与阿辛合伙生意成功后。
在电视上看到了2008年的孟买酒店事件,顿悟了自己就是电视里杀红眼的恐怖分子,被宗教洗脑的悲剧。
想了解这个事件,可以看下《孟买酒店》,也是相当不错的一部电影。
当穆罕默德问及阿辛,为何没有任何祭祀与祷告的活动。
阿辛说,妈妈对他说,宗教是外面闹“疟疾”的罪魁祸首。
宗教活动,并不是代表了落后与腐朽,甚至也不跟迷信画等号。
然而面对印度的大环境,《阿辛正传》是阿米尔汗在《外星醉汉PK地球神》后,对印度宗教问题的再一次抗议。
说阿米尔汗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演员一点都不过分,印度刘德华名不虚传。
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吗?
我想不可能。
但只要能够引发多一个人思考,那一切都将变得有意义。
前阵子有个救鱼的视频上了热搜,#20多人自费开车送万斤搁浅鱼到赣江#,大赞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放生之余,有网友发出了小学课本里的内容。
一个小朋友往海里扔着被冲上岸搁浅的鱼。
路过的人问他,冲上岸的鱼那么多哪里救得完,你这么做谁在乎呢?
小朋友边捡鱼扔鱼,嘴里不停地说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一人的出生,成长,到死亡,都与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每个人都如电影中的那片羽毛般,并不是推动了历史发展,只是被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前进罢了。
每每到了这种时刻,总能想起某位爷爷说过的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既要依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感谢看完这部影片的你,如果你觉得还不错,欢迎分享出去给更多人看到,这对我将会有很大帮助,在此谢过。
瓦是有鱼君瓦们下部电影见
整体平平,超越不了原版《阿甘正传》,所以6.5分封顶了。
毕竟, 相应的本土化改编对于印度国民可能好感度倍增, 但对印度近代史没有共鸣的观众来说,珠玉在前,瓦石难当。。。
想当年,1995奥斯卡,阿甘力压《肖申克的救赎》, 赢的盆满钵满, 但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肖申克更佳。
只不过阿甘当时被老美塑造成 “美国精神” 的代表,更符合那一时期 “美国梦” 的价值观。
可是, 如今时隔30年,这种精神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还按部就班、原封不动的翻拍,能塑造出“印度精神”吗? 答案显而易见。
本片男主角, 是和郭富城同年的57岁印度国宝级演员 阿米尔·汗,电影运用了AI减龄技术,让他在片中从18岁一直成长到中年。
另外, 还有著名的阿甘跑鞋, 本片用了印度的国民品牌鞋Walkaroo,很好的致敬了阿甘的Nike Cortez … 剧终, 女主角的设定也有点不对味,和原版相差甚远, 演成了拜金女的感觉。
在历经了被有钱男人玩弄之后, 带着男主的骨肉回归,但感觉她只是寻找一个依靠,不是所谓的真爱。
PS:片中特别惊喜, 另一位57岁印度当红男星 沙鲁克·汗 友情客串。
大家好,我是印度阿三,美国有一个《阿甘正传》,我承认了,不解释了,我坦白了,我就是抄他们的,光明正大的买版权,一毫米一毫米比着抄,怎么了?
大家且看我怎么纳米级比着抄
片头羽毛有滴
等公交车滴没有(但是我大印度特色火车是美帝没有滴) 
绑腿是有滴,被印度神医定性智商低有滴,青梅竹马也是有滴
Run,Forrest,Run--这也得做个印度适配,有滴有滴
体育特长生跑步进入大学是有滴,大学毕业那也是有滴
参军是有滴,救战友是有滴,在全国印度人民代表大会授勋也是有滴
印度版丹中尉那也是有滴
授勋完见青梅竹马也是有滴
青梅竹马回老家找自己有滴
被青梅竹马发好人卡,这也是有滴
被发好人卡,受刺激,绕着全印度跑,那也是有滴
最后青梅竹马的一声召唤,当舔狗也是有滴
看的出来阿米尔汗已经努力的改编了,但是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深深植根于美国历史的,强行对应,多少有些别扭,首先是时间线延后和缩短,美国是巨变40年,印度是宗教和边境战乱了30年。
比如棒球变成短跑、巧克力改成炸脆球有点怪怪的;有些情节也只能删除,比如男主妈妈和女主的一些大尺度隐藏情节都删除了,估计是怕观众受不了吧;乒乓外交没了,但是有几秒钟主角手上拿了只熊猫玩具,可能是暗示去了中国吧;阿甘在广场上穿过人群找女主,也算是名场面了,也没了;阿辛经历的历史事件也变少了。
说一个比较难看出的情节,1:41:06处电视里放的是震惊世界的孟买酒店事件的新闻。
改的不错的地方是救的人改成了敌人,多了一份印巴历史的微妙。
原来的阿甘给一个个人讲,变成阿辛在火车上给很多人讲故事,周围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倒是挺印度的。
最妙的是猫王改成沙鲁克汗,沙王自黑,笑死。
另外,本片很多地方用了特效美颜表现阿辛和女主的不同年龄段,沙鲁克汗出现的这几秒也用了特效(沙王之前的电影《脑残粉》里对这种技术就已经用的很娴熟了)。
阿米尔汗的表演感觉一般,还不如之前《我的个神啊》,而且我觉得和造型也有一定关系,阿甘的造型看着比较憨,阿辛就蛮正常的。
电影比较争议的是因为宗教问题,阿米尔汗是穆斯林演的是锡克教徒。
9:44 宣布解除紧急状态。
1975年开始的印度紧急状态。
1974年起,印度陷入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之中。
无党派政治领袖J.P.纳拉扬发动旨在推翻甘地政府的“全面革命”(见贾·普运动)。
1975年6月12日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根据纳拉扬的起诉,判决甘地在1971年大选中犯舞弊罪,剥夺其议会议员资格6年。
反对党和国大党内的反对派乘机要求甘地辞去总理职务。
在这危急关头,甘地总理未同内阁磋商,便于6月26日劝告总统艾哈迈德签署实施紧急状态的公告。
事情结果是1977年3月20日,在甘地即将下台前夕,代总统B.D.贾蒂宣布解除紧急状态,结束了历时21个月的紧急状态。
20:10 印度夺得1983年在英格兰举行的板球世界杯的冠军。
1983年6月25日,印度板球队在罗德板球场,击败两届世界冠军西印度群岛队,使印度重新登上了世界板球运动的舞台。
21:40 爆炸。
1984年印军进攻阿姆利则金庙。
阿姆利则是位于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一座重要城市,阿姆利则在印度语中意为“花蜜池塘”;它不仅是印度边境的要塞,也是锡克教的圣城。
6月6日凌晨,印度政府军开始向金庙发动进攻,用机枪和火箭炮袭击庙内的锡克教徒。
宾德兰瓦勒带领锡克教徒奋起抵抗。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傍晚时分,政府军的坦克冲垮了金庙大院的围墙。
士兵们冲进金庙,与躲藏在各隐蔽处的锡克教徒展开枪战。
在战斗中,有576人丧生,348人受伤,1474人被捕。
24:20 沙鲁克·汗在阿辛的舞蹈中得到灵感。
25:34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遇刺。
接着是德里发生暴动。
34:50 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选举拉票巡游。
大概是1990年。
42:48 孟买暴乱不断。
巴布里清真寺在1992年12月6日被印度教极端组织强行拆毁,引发严重的宗教流血冲突,导致数千人丧生。
43:26 孟买受到炸弹袭击。
1993年3月12日,印度孟买的证券交易所、电影院、市场等13个地方连续发生爆炸,共造成257人死亡、800多人受伤。
50:58 1994年苏丝米塔·森印度拿下了 第一个“环球小姐”冠军。
56:04 鲁帕进入阿巴斯·哈吉的电影公司。
阿巴斯·哈吉的原型应当是乔塔·拉詹(Chhota·Rajan)。
拉詹是印度黑帮老大,曾涉及勒索、谋杀、贩毒等多项罪名。
58:32 卡吉尔战争。
1999年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而爆发的战争。
1:15:15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为战斗英雄发放荣誉勋章。
1:38:54 鲁帕公司揭牌仪式。
1:40:30 BSE(孟买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1:41:06 孟买酒店事件。
2008年11月26日,孟买泰姬陵酒店事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电影孟买酒店。
2:01:58 安纳·哈扎尔绝食抗议。
2011年4月5日,71岁的Hazare开始了“fast unto death”(绝食抗议)对印度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通过一项反腐法案。
这项法案要求成立一个Lokpal(委员会),委员会有权处理官员的腐败问题。
Hazare的绝食引起了印度全国范围的抗议,民众纷纷声援Hazare。
2:02:59 阿巴斯·哈吉被捕。
2015年10月26日,犯下多起重罪的印度通缉犯乔塔·拉詹(Chhota·Rajan)近日在印度尼西亚被捕。
这几天在看《阿辛正传》,和《阿甘正传》那些美国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不同,印度历史比较陌生,这里相应的梳理一下。
阿辛是锡克族,特征是用大头巾包头,国人所谓的红头阿三,大多数锡克族1、阿辛家买电视,全村人一起围观,应该是印度队在1983年夺得了板球世界杯首个冠军,大家一起欢庆2、阿辛去阿姆利则的阿姨家,全家在阳台上看着金色庙宇流泪,应该是1984年,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尼赫鲁的女儿)下令进攻锡克教圣地金庙。
3、阿姨全家搬到德里,阿辛去德里,教沙鲁克汗(印度名演员)舞步4、阿辛在德里旅游,听到枪声,应该是英迪拉·甘地被贴身的锡克族警卫枪杀,报复她对锡克族的镇压5、阿辛和妈妈坐突突车,遇到暴徒,应该是1984年的反锡克教徒暴动,为了报复英迪拉·甘地遇刺6、阿辛和鲁帕长大后第一个镜头中,遇到的政治家在宣传,是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印度人民党的元老,当时人民院的反对派领导人7、鲁帕要去孟买,其实就是要去宝莱坞8、阿辛在大学期间,第一次妈妈打电话和他说外面有疟疾,别出门。
1992年12月6号印度北方邦阿约提亚巴布里清真寺被印度教极端组织强行拆毁,在全国范围引发严重的宗教流血冲突,导致数千人丧生。
9、第二次妈妈打电话和他说外面有疟疾,别出门是1993年3月12日印度孟买境内发生的连环爆炸。
10、阿辛参军去卡吉尔地区打仗,遇到的是卡吉尔冲突,是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而在1999年爆发的战争,印度方面遭受的伤亡较大,但最终以印度的胜利告终。
11、阿辛救了同伴被授勋,授勋的是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12、阿辛创办了工厂,胡子大叔看了新闻准备回国,新闻放的是2008年孟买恐袭,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孟买酒店这部电影13、阿辛环印度跑步时候,遇到的政治家绝食事件。
2011年4月5日,71岁的印度社会活动家安纳·哈扎尔开始了“fast unto death”(绝食抗议)对印度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通过一项反腐法案,2011年4月9日政府同意通过法案,抗议获得了成功。
个人评分:7.7 整体架构和大部分剧情都是按照印度本土来改编的《阿甘正传》,所以本片情感也和《阿甘正传》差不多。
全片80%几乎都是按照《阿甘正传》的剧情来改编的,台词也是很多相同的,但做了比较优秀的本土化改编,很好展现了印度的文化与历史,例如把巧克力改成了炸脆球,把卖虾改成了卖内衣等等,还讽刺了印度宗教,这些算是很好的改编了。
其中的丹特勒中尉也做了挺大的改编,这点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片翻拍于《阿甘正传》,所以大部分人物性格也搬了过来,其中的阿米尔汗演的阿辛自然对应的是阿甘,但感觉阿米尔汗对于阿甘的表演并不好,甚至有些差。
阿甘给人的感觉是坚定的傻小子,但阿米尔汗演的阿辛更像一个傻子,时不时就发出“哼”的声音,频繁眨眼睛,眼神不是很呆滞就是很傻,和阿甘所表现的很不一样,也许是想和汤姆汉克斯的阿甘做出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想模仿汤姆汉克斯,但不管怎样,阿米尔汗所演的阿辛感觉不太自然,很刻意,算是本片一个缺点了。
还有那时不时的印度歌,在本片出现了6,7次,感觉有点多了,不太适应。
无论是单独看这部片,还是看作《阿甘正传》的翻拍,《阿辛正传》都算是比较不错的印度电影,是可以一看的。
看了下《阿辛正传》,算是复习下印度的现代史,写几个补充:①开篇,阿辛她妈被商店老板安利新化肥农药的场景,正是英迪拉·甘地的“绿色革命”政策时期。
②在“蓝星计划”冲突前,旁遮普锡克人的阿卡利党就因为语言问题,想独立建邦,英迪拉答应了,最早的旁遮普邦就分成了三块,后来阿卡利党又想搞独立,建立卡利斯坦政权,还在阿姆利则金庙设立总部,才把国大党逼急了。
③英迪拉被锡克人保镖刺杀,她大儿子拉吉夫·甘地接班了(电影里有出现),本来英迪拉想让小儿子接班,结果飞机失事......④拉吉夫·甘地,最后是被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炸死了,因为拉·甘地支持斯里兰卡的合法政府,猛虎组织担心拉·甘地再次执政,对自己不利。
⑤电影里印度人民党领导的阿约迪亚运动,就是拆除莫卧儿帝国建立者巴卑尔修建的巴布里清真寺,重建罗摩庙。
这个清真寺原址,本来是印度人的罗摩庙,穆斯林来了就给拆了,盖了自己的清真寺。
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真的都是千百年的旧账了,很难化解。
⑥现在的莫迪老仙(人民党),忠诚的印度教徒,今年初还主持了新罗摩庙的完工仪式。
⑦阿辛参加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其实算是第四次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争吧。
大家可以详细看看当年印巴分家的细节,真的是很难说清楚。
国大党的甘地与尼赫鲁,穆斯林联盟的真纳,英方的蒙巴顿。
只能说及格的改编吧,有些地方有点用力过猛了。还有一点是大家对你印度的历史是真不太熟啊。
复刻下来依旧觉得……可能这三十年没啥历史厚度一切都有些单薄有点无聊……但中间阿辛腿在奔跑中变好的那个镜头,完全1:1复刻莫名还蛮惊喜的。另,印度人不洗手路上直接拿手抓着吃饭我真的接受不了啊……
本土化改得不错。
真就纯本土化啊……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不能说抄袭《阿甘》吧,只能说一模一样。阿米尔汗就是甩头傻笑瞪眼三连就没了?这部剧除了套用印度的几个zz事件,还有别的不,而且跟主线有一毛钱关系!?
剧本的底子在,怎么翻拍都差不到哪里去,喜欢妈妈用疟疾解释所有的宗教仇恨,喜欢音乐
跟原版差远了,演的没有汤姆汉克斯好,故事编排也没有原版好,失去颠荡起伏,失去了艰辛
很有印度风格的一次翻拍。
結合印度結合得滿好,那種東方對這故事的解讀滿迷人,Shah Rukh Khan學舞那邊太好笑。唯一覺得沒改好是女主的病(但前面的發展是好的)
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比一抄啊!
明目张胆的抄袭和拙劣的模仿。就这?
穿插了印度很多历史事件 要找时间补一补相关知识 男主妈妈是真会教
其实傻人有傻福这个设定是有市场的,当初看阿甘正传那是童话,如今看印度版是模仿,阿米尔汗在这里和当初那个外星人一样有扮傻的痕迹,其实我们的阅历丰富了,心中的标准也相对提高了,同样的故事,未必能在多年后还能打动你,但是我们还是有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心愿,虽不至于感动,也能洗涤心灵。
翻拍的乏善可陈,一些重要转折情节做了改编,导致说服力不足
可以说和阿甘正传几乎一模一样了,完全没体现阿米尔汗的才华和思想
相同的人物,相同的故事,时间比阿甘晚,几乎接上了后者1960-1980的故事线,这当然是为了便于与印度国内的大事件嫁接,但无意间也比较出世界范围内的浪漫时期在1980年中段就已经式微了,后面越来越现实,到现在则是彻底堕落。
對經典如許的原作給足尊重的同時,在本土化的改編中,加入印度電影常見的宗教與種族思考,而還原(並非複製)的仍是專屬於《阿甘正傳》的感動。
印度版的阿甘,被差不多的故事再一次打动。对印度不是很熟悉,从个人经历表现大时代这点来说,没什么概念。
拙劣的模仿。。。
很好看啊,很感动。跟当年看阿甘正传一样。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