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的火车上,吃了两个瓜,大叔我有点撑。
一个是华为刘坤峰,详情见我朋友圈。
一个是在潍坊与我一同上车坐在左前方的女孩。
女孩上车以后一直在不停打电话,大概意思是丈夫出轨,北京也养着女人潍坊也养着女人,是一个有小孩的家庭。
在我听到“这个婚我一定是要离的,今天不是我进医院就是他进医院”、“有一个女人在我的床上睡了三夜”和“他想做什么啊他可是一个父亲”时,正用手机看着菊厂大瓜的我,也不得不抬起头来颤抖着看了她一眼。
挺素净的一个女孩。
反思一下,想来现代社会里好吃的瓜,都与手机有关。
2003年的时候,冯小刚执导、葛优出演一部电影叫《手机》,严守一无意中把手机落在家里,成为了整个家庭的裂缝之源。
2003年,还没有某微信,那时我还没上大学,之后拿的第一部手机,是一款只能发英文短信的nokia。
那时在大型阶梯教室里看到漂亮女孩不是加某信,而是要手机号给她写英文版的情书,想来真的是纯情。
2003年,更不用提微信、陌陌、探探甚至嗖soul,因为那分别是在2011年、2011年、2014年和2015年上线的。
无论是腾讯、陌陌科技、探探科技还是上海任意门,现如今都已经纷纷在纳斯达克上市。
资本的逐利性更进一步推着人性在这个肮脏的时代里加速暴露。
想来冯小刚和刘震云(编剧)还算是时代两性关系的前瞻者,早在2003年已然预知,男人女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性关系将被这一块布满晶体管的黝黑方块设备所颠覆。
智能手机,加速了人类两性关系的社会性改变。
接下来,社交APP,让这个速度乘上了高铁。
我关注的几个吃瓜公众号,绿帽星球也罢91搞笑员也好,每一个瓜,都带着手机的背影。
大型社死现场,一个也离不开手机。
毕竟世间博弈,皆因信息而起。
手机给你爱情给你安慰给你性,手机也给你憎恨给你毁灭给你消亡。
人说现如今婚礼最后的誓言,早已不应当是“请新郎新娘互换戒指”,而是“请新郎新娘互换手机”。
也有人说,“婚前管严点,婚后管松点,想离婚了就看他手机。
“想过没有,手机为什么看不得?
因为手机就是他妈的人性七宗罪的集合体。
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淫欲。
说人性这东西,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
看手机,无异于在人性的沼泽地里扒拉那本不存在的皇帝新衣。
先人早就说了,追求真理的路上只会是一片荆棘,当说真话的小孩成本是显著的。
看所爱之人的手机,是现代社会里流行的另一种自杀方式。
人性就是真理,无知者无畏。
现在想想,手机就是真实世界和真理。
被骗一生,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到最后不知者才是最无畏的。
而我在经历了婚姻末日、欲望枷锁和道德陷阱等等之后,也终于在35岁才明白,手机才是现代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的主导角色,不可撼动不可挑战不可抹杀。
所以明白了手机的意义,就明白了人性的意义。
因为崔永元,看了这部电影。
不怪小崔愤怒。
《手机》讲了中年男性的情感纠葛,故事并不新鲜。
当时看,事业有成的男性出轨,已然常见。
现在看,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类似的欲望、情感、伦理的冲突,早有了更丰富更开放的表现形式。
有人批判,有人接受,有人态度暧昧。
在崔永元那里,定性应该是很恶劣。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崔永元成为最火的主持人之一。
他的事业,当然与其口才和幽默密不可分,但“实话实说”四个字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根基。
他曾经说,自己一颗平常心一根签字笔,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又在采访中调侃,当时许多人想嫁给他,虽是玩笑,距离现实应该不远。
但《手机》中的严守一,完全不是一个是实话实说的人。
开会的时候,因为众人手机响起,领导费墨没办法好好开会。
张涵予扮演的角色挂了电话,葛优饰演的严守一模仿了一段流传颇广的通话过程。
“开会呢吧?
对。
说法不方便吧?
啊。
那我说你听。
行。
……”费墨不耐烦,起身要走,被严守一拦了下来。
但他还是忍不住牢骚,对严守一说道:“手机连着你的嘴,嘴巴连着你的心,你拿起手机来就言不由衷啊!
”拿起手机的严守一,要对妻子说话,跟情人聊天。
不能语音通话,就发秘密短信。
发了就删。
他的节目先讨论“结婚几年是个坎”,之后讨论“人该不该撒谎”。
选题显然有明确的社会意义,但主持节目的人,显然是表里不一的虚伪之徒。
“像您这样的公众人物就不一样了,您一撒谎影响可就大了”。
公众人物与一般人不同。
他们承受外界广泛的关注,赞誉与批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
而作为一档讨论现实议题节目的主持人,其影响更具社会意义。
有人说小崔反应过激。
电影不过是刻画了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怎么就总觉得是说你呢?
如果有这样想法,可能没看过实话实说,或者是没留意电影中的一些细节。
《有一说一》的节目形式,严守一诙谐的主持风格,名嘴们接受台词培训时,坐在严守一周围客串的著名主持人们,这些合拢起来,要找一个现实对应的主持人,最贴近的只能是崔永元。
而据崔永元透露,这部电影还有他的贡献。
在崔永元因为生病不做主持人后不久,冯小刚曾请崔去做客,徐帆包了饺子。
吃饱喝足谈起了电影,冯想以崔或者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为原型,让崔出主意。
于是崔讲了他们工作的整个流程,还把遇到误会之类很多好玩的事情抖搂出来。
崔认为这些做出一个很棒的东西,而上映之前,冯说一定给崔一个惊喜。
但崔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惊喜”。
非要说是一个玩笑,一个误会的话,那也该有个尺度,分下场合。
朋友间私下里说的话,弄到公共空间里广泛宣传,性质便不同。
两个人之间的玩笑,如果有第三者知道,被开玩笑的那位都可能会觉得受伤害。
如果弄到人尽皆知,可以想象会有多大的压力。
而且,承受压力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同事。
《手机》的故事,除了行为不正的严守一外,还有借特殊关系上位的接班人。
严守一如果对应到崔永元,接班的武月也就难免被对应到现实中的女主持上。
然而八卦秘闻受欢迎,被八卦的人未必开心。
因为转基因,崔永元惹来太多争议。
但一码归一码,在《手机》风波上,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去维权是正当的。
特别爱惜羽毛的人,受不得一点点污迹。
在意朋友的人,也容不得别人污蔑朋友。
扯远了。
回到影片本身,它似乎在讨论手机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手机的存在,严守一才有了与两人妻子的隔阂,并最终导致他没能见上奶奶的最后一面。
但,手机毕竟只是工具,而工具不能为人的错误开脱。
单是把手机扔进火里,解决不掉严守一的问题。
《有一说一》讨论“人该不该撒谎”,是通过武月看电视过度来的。
严守一抖的包袱逗得武月发笑,可紧接着,当一位大姐指出公众人物撒谎与普通人不同时,他又抖机灵说出一句“咱俩一块儿出去,你骗我可以,不能骗你”,躺床上的武月闭着眼睛流出了泪。
严守一骗了两任妻子,也骗了武月。
因为最近小崔的抨击,才好奇来看这个片子。
本来觉得小崔大惊小怪了,文艺创作本来就取材于生活,塑造的角色道德上有瑕疵,也不等于被借鉴经历者为人也是如此,退一步说即使是有意恶意影射,只要你没做过,让它影射去,观众又不傻。
看完了才发现,这片子的确恶心,也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的确恶俗,恶俗也就罢了,还装出了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嘴脸。
客观呈现社会现实不等于没有态度中年男人偷情,任何人都已经见怪不怪,特别是一些有点成就的中年男人,不偷情似乎都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民间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如此,特别是人到中年,一身的疲惫,偷情这种只是私德上败坏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还没个人性上的弱点?
你看严守一,偷情是偷情,对前妻和孩子还是很负责任,满嘴跑火车,但是对奶奶也是真的有孝心,很现实的人设了。
然后呢?
冯小刚想反映什么呢?
中年成功男人迷失了自己?
科技的发展离间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看起来好像是,但其实并没有。
冯小刚立场非常模糊(就像他后来拍《芳华》一样),他对偷情的主角非常同情,对费墨偷情也很同情,你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现在只是因为科技发达了才容易暴露,这是在说妈的都是手机的错,如果不是手机,老婆也不会离开我,孩子我也有了。
但是这种价值观怎么能大声说出来呢!
当然不行。
所以,片子最后,冯小刚让严守一没赶上见奶奶的最后一面,还在奶奶的葬礼上把手机烧了,看起来是在悔过自己忘了初心。
最后,侄女拿来的新款手机拍到严守一惊恐的表情,非常像是批判科技(手机)对人的异化。
但是这么解读,逻辑上是不通的。
拿武月上位来举例子,武月是因为录到严守一与自己偷情的音频而上位的,严守一被迫辞职,手机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要挟的工具,这哪里是手机对人的异化?
手机明明成了纠偏的工具。
手机轻易地让一些人龌龊的念头大白天下,增加了这些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成本,有助于人自省自律,是人类的好朋友才对。
冯导的态度并非立意批判而在于媚俗冯小刚态度暧昧其实很好理解。
他骨子里就是个拍娱乐片赚钱的导演,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趣味,都在说明这一点,他的电影总是在追求社会热点,总是在讨好市场讨好观众,按说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没什么,但他又想表达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这种表达由于他思想的浅薄、才华的限制以及害怕市场的不接受,而显得隔靴搔痒。
他电影里的长得像批判的东西,都是扭曲真实自我表达、媚俗的结果。
所以冯小刚的很多电影显得很矛盾。
比如这部《手机》,看起来像是批判人被手机控制了,实际上是在为偷情的人开脱,如果你真是从人性弱点和社会环境出发,要客观展示偷情者偷情的原因,要客观展示人为什么随时撒谎的原因,那就彻底一点、坦荡一点,把这些人的纠结拍出来,即使三观不正,会冒犯观众,那也算是坚持自我。
话说回来,一个导演选择什么题材,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该导演的趣味,骨子里是流氓,再怎么伪装也还是有流氓气息。
2003年的电影,现在回头再看,是不是有点过时了呢?
从“手机”的角度,应该是吧,因为电影里的手机和现在的手机相比就像玩具,同样电影里手机所惹出的麻烦换到现在同样可以规避。
问题是手机根本不是问题,人的欲望,确切地说是男人的欲望才是最大的问题,虽然电影也不回避女人的欲望和野心。
欲望没有时代性,它是永恒的主题。
刑法上有个观点,技术无罪。
所以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手机,而是人。
这个道理就像AI不可怕,可怕的是AI背后的人心。
东野圭吾的《布鲁特斯的心脏》和陈希我的禁书《抓痒》都在讨论类似的问题。
谈到男人的欲望,我们男人们尚且讳莫如深,可是最近突然冒出来的所谓“女德”主义者们,居然公开为我们背书——她们所谓“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之类的话,不就在证明男人的欲望和贞操观是正当合理的吗?
天底下居然还有如此善解人意的女人,真是男人的幸运。
我一直很有兴趣去探究一下女德们背后的动机,如果她们真的是某种文化的徒子徒孙,我觉得也算是一种现象,称不上大奸大恶之辈。
我所鄙夷的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进而赞叹、陶醉的奴才。
这种奴才,往往比他背后的主子更加凶残。
这种人心,往往也是最令人恶心的。
为毛要为这一般般的片子写评论呢,因为看了半天影评,发现基本分为两种意见---男人精神紧张感觉揭了自己的短,说危险;女人面对汹涌现实,要妥协。
对,没错儿,人性是喜新厌旧。
人道主义起见,我们表压抑人性,男人要出去找人就去吧,女人要宽容,只要不怕坏家庭安定团结你就去吧。
不知道这些人为毛要结婚。
可能很多人只想要个室友,如果室友离开,再找室友麻烦,一样的程序再来一次,累,那干脆就这么将就着吧。
所以啊,就有了什么灰色的蓝色的红色的知己之类。
生活能不能简单点儿呢?
有病就是把原本简单的弄复杂了。
爱就好好爱,不爱就死开。
早在五六年前,也就是本科的时候,看过了冯小刚在2003年的电影《手机》,那时候不知道这件事和崔永元竟然有这么大的牵连,更不知道这部电影直接影响了崔永元此后十几年的生活,不管是家庭、事业,还是自己的心理健康,我那时候还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反映现代通信技术的社会问题片,因为手机和网络即时通信的发达,势必会改变原先的人际关系,正如片中费墨说的一句话“太近了,近的人都喘不过气喽!
”
但是如今再次观看时,结合崔永元爆出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对《手机》和崔永元的复杂关系的了解,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怪物,一个模棱两可的道德审判,没有人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确切知道导演冯小刚到底想要说些什么,这在他两年前的电影《大腕》中却迥然不同,那部电影真正批判了现代传媒和广告效应,把社会的荒唐和可笑悉数抖落,直到你发现:所谓的社会热点,其实就是一次巨大的营销事件。
而《手机》这部电影却截然不同,这是一个借助手机通信讲述婚恋关系的伦理片,片中严守一历经了三个女人,前妻于文娟,虽然对这个角色刻画不多,但是从严守一奶奶的态度来看,这个女人绝对是个负责顾家的好媳妇;而第二个女人是直接导致严守一婚姻破裂的武月,由范冰冰饰演,她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但是却和严守一保持了三年多的婚外情关系,是个十足的小三,而从最后来看,她也城府颇深,有胆识有手腕。
最后一个女人是徐帆饰演的沈雪,这个女人是严守一在和于文娟离婚后,找到的女朋友,他在沈雪身上看到了于文娟的影子,觉得他是个顾家、贤惠的女人,和武月不同,她会想着严守一,很多事为他考虑,而不像武月那样只顾及自己的念头。
而从这里也看出了严守一的婚恋观:找媳妇——那种可以与之相伴一生的女人,尽量找相貌平平但是贤惠周到的女人,也就是心心念念想着丈夫,而自己又不会朝三暮四;但是在稳定的婚姻之外,还需要一个热情火辣、性感诱人的年轻女郎,对于她,不需要什么贤惠顾家,只需要一夜潇洒。
而在武月最后的威胁后,严守一和沈雪也走向了分手,而他自己那著名主持人的位子也被迫拱手相让给了武月。
在《手机》里面,这种婚恋观也同样复制到了节目策划人费墨的身上,他虽然总是找借口说自己和女学生只是“谈而论道”,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和女学生掰扯不开的关系,毁了自己的家庭和人生。
这两个社会上层文化精英式的中年男性,都经历了这些破事,在《手机》中,这仿佛就是一个必然且不可逃避的事实,更为无耻地是:费墨在事情败露之后,竟然将这个“罪责”放到了手机头上,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时候,上京赶考两三年,在外面再怎么花天酒地,家里的黄脸婆也不知道,简而言之:手机误我!
这些中年男性精英分子掌握着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资源,他们只要防护措施做得好,在外面有几个小三并不困难,社会话语权、财富、人际背景,每一项都足以让出轨欲望分分钟膨胀,仅就这一点来说,冯小刚的《手机》并不虚假,它所反映的事件有着最基本的社会剧情,如同《蜗居》中的宋思明一样,坐拥宽大的房子,开着路虎越野车,还在房地产调控这块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和手腕,想要沾花惹草,从来只需要一个眼神。
但是冯小刚无意探讨“这些男人”在饲养小三时的复杂内心,以及在志得意满后对于社会的游戏态度。
《手机》对于“严守一们”更多的叙事策略是:我的确希望可以堂堂正正搞外遇,可惜没有一个老婆愿意我这么做,那么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和性感女郎到宾馆偷腥,即使事情败露,那么也不觉得自己错了,我可以再去找下一个“于文娟们”,反正凭借我的身份,我可以这么做啊!
但我却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当我前妻有了我的孩子,我必会倾尽全力照顾她们;当前妻没工作了,我也要冒着风险给她找工作。
总而言之:我虽然坏,但是作为“男人的责任”,我一个都不落下!
这种充满男权意味的潜叙事,其实在昭示着一个被他们默认的事实:所谓的“男人的责任”是我可以用经济物质罩着一切;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我们辛苦拼搏一切后,我们也有“男人的特权”,那就是可以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腥沾荤。
因为在冯小刚的镜头下,严守一并不是一个负面人物,他照顾老家的亲戚,对奶奶十分孝敬,对于前妻呵护备至,对于儿子更是得忍受想见而不能见的痛苦;费墨也同样如此,虽然他最终被妻子识破和女学生的奸情,但是他却总是为自己辩护,说他本来是要开房,但是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他最后还是止步于和女学生“谈而论道”,所以,其实他是被冤枉的。
这种做了婊子还立贞洁牌坊,偷了荤腥还说是鱼自己跳到嘴里的,完全是一种虚伪和狡猾,然而冯小刚处理严守一和费墨并没有像处理《大腕》中的王小柱,也没有像处理《天下无贼》中的黎叔,他是用一种凄凉、残酷和无奈的情绪氤氲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那首《牛三斤》的戏谑歌词竟然被处理成了一种挽歌和哀悼,而严守一作茧自缚的结局,在冯小刚的滑头和暧昧态度中,竟然平添了几分受害人的意味,仿佛是手机和现代通信残害了这个精英分子,仿佛一切的苦难和恶果都不是严守一的自作自受,而是被人栽赃陷害。
这种混乱而毫无批判态度的处理手段,连同崔永元最近爆出的事件连起来看,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银幕外,原本无辜的人却被“陷害”成搞小三的渣男;而银幕内,原本自作自受的渣男,却被洗白成一个有苦说不出的怨男。
这个社会,真的很奇妙。
最近《手机2》开拍引起崔永元炮轰,想必大家都跟老衲一样充满了好奇心,崔永元为什么这么冲动,他疯了?
于是老衲去查了相关信息,发现这件事缘起冯小刚2003年的贺岁片《手机》,这部电影的主角叫严守一,他是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手机而引发了他婚外恋的故事。
这电影本来跟崔永元没关系,但当年电影上映前冯小刚邀请了崔永元见面并被记者抓拍到,于是电影上映后媒体捕风捉影猜测严守一的原型是崔永元,崔永元觉得自己被冯小刚摆了一刀,于是崔永元和《手机》由此结怨。
而电影《手机》中有很多情节就是含沙射影的崔永元,老衲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手机》中含沙射影的那些剧情。
话不多说,现在发车!
戏梗一:节目道歉“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
今天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结婚几年是个坎’,这个节目的策划是我们这里新来的女大学生小马,她现在还没有结婚。
”众人又笑了。
严守一对这种利用调侃别人获取利益的手法也开始讨厌,但它在节目中屡试不爽。
严守一:“在讨论开始之前,我先向大家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做一个检讨。
上次在‘我们如今没发明’这期节目中,我把蒸汽机的发明者说成是牛顿。
我们节目的总策划费墨先生,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和瓦特比较熟,便说蒸汽机不是牛顿发明的。
刚才我给牛顿打了一个电话,牛顿也说蒸汽机比较平常,要发明咱就发现地球引力。
看来我错了,在此我向广大的电视观众致以深深的歉意!
”严守一向电视镜头深深鞠了一躬。
现场鼓掌,笑。
在严守一主持节目的时候,费墨和其他一些《有一说一》栏目的工作人员在导播室通过一排监视器在观看严守一的主持。
当严守一说到费墨和给牛顿打电话时,众人笑了,都看费墨。
费墨看着监视器,也笑了。
监视器中的严守一似乎已跨过了过去和现在给他积累的许多障碍,主持开始顺溜和忘我:“结婚几年是个坎?
三年,五年?
俗话说七年之痒。
我现在结婚十年,已经过了这个坎,我主持节目倒是七年。
现场有多少结婚七年以上的?
”[戏梗] 《手机》含沙射影崔永元之一:节目道歉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这一段主要是严守一在节目中以一个玩笑的方式向观众道歉,他上次在节目中把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说成了牛顿,并说给牛顿打电话引发观众大笑。
电影中为了更突显手机的主题,也为了让严守一这个幽默的道歉显得更自然,则把蒸汽机改成了电话,严守一把发明电话的贝尔说成了瓦特,并顺道说出给瓦特打了电话。
而这场戏是严守一独自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小说中可以直接写他说了什么,但如果电影中一个人单独在镜头前说一大堆话就显得有些死板。
所以这个镜头导演采用了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动拍摄在这里的好处就是,让一个静态不动的主持人,变成了移动的镜头,死板的单口讲话变得更灵动。
而当年崔永元在一期节目中将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错说成了孟子说的话,在下期节目中他为此向电视观众道歉,还幽默地说给孟子打了电话。
联想电影中的这一段,含沙射影不言而喻。
戏梗二:农村老家 三天之后,院墙砌好了,新门楼也盖起来了。
严守一让两个厨子做了两桌酒席,在新院子摆开,招待大家。
黑砖头买了一挂鞭炮,挂在新门楼上,“噼里啪啦”崩了一阵。
十几个人抽着烟,散坐在两张桌子上。
费墨是客,被让到主桌的首席。
沈雪也被两个厨子推坐在费墨旁边。
费墨起身让严守一他奶,老太太坐在院中的枣树下,摇着头笑了。
院墙和门楼已经砌好,她就不再说什么。
沈雪也来让,黑砖头:“奶不会喝酒,不让她坐,吃饭时,给她盛碗菜就成了。
”严守一虽然是主人,但有黑砖头在,他就没有往桌前坐,系着围裙,在帮着厨子往桌上端菜。
宴席开始之前,黑砖头煞有介事地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以主人身份说:“砌墙盖屋,是件大事,村里是来帮忙的,都因为说得着。
靠娘忙了几天,不说别的了,喝!
”然后并没有让大家喝,而是拎着酒瓶,绕开众人,绕到费墨跟前,把酒往费墨面前的菜碟里倒。
边倒边说:“费先生,你是北京来的客,来到俺这穷乡僻壤,俺是大老粗,几天来穷忙,对你照顾不周,所谓不周,是言语不周,饭菜也不周,请费先生海涵。
”[戏梗] 《手机》含沙射影崔永元之二:农村老家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这段主要写严守一农村老家盖完房子,邀请众人吃饭犒劳并庆祝新居落成之喜。
在宴席上大家推杯换盏,互相敬酒。
整个场面欢天喜地,热闹异常。
而电影为了展现欢天喜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则一开始运用了大全景镜头拍摄,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导演先用大全景展示了参与宴席的所有人的状态,而具体到人物见敬酒的镜头则换成了中景和半身景。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导演运用大全景到中景和半身景的切换,完成了文字中整体欢天喜地的场景到具体人物动作的变化。
崔永元的老家是河北农村,电影中严守一的老家是河南农村,阿弥陀佛,施主们有没有联想到什么?
戏梗三:美女接班确实好长时间没有这么好过。
两个多小时。
两人大汗淋漓,倒真像掉进了河里。
由于出了汗,两人的酒倒醒了。
床上的毯子,早被他们踢蹉到地上。
完事后,两人一身光,并排躺在床上。
喘息片刻,严守一吐出领带,想起身穿衣服,又被伍月扳倒在床上。
这时伍月拿起床头柜上自己的手机,对着床上“啪”“啪”拍了几下,让严守一看手机画面。
手机屏幕上是几张严守一和伍月的裸体照片。
裸体上了手机有些变形,不像刚才的实际感觉那么好。
这时一阵疲惫袭上身来,严守一开始有些懊悔,一边说:“以后不能这样了。
”一边想将手机上的照片删掉,但手机一把被伍月夺了过去。
严守一:“知你换了新手机,有这功能。
你拍它干什么?
”伍月:“留个纪念。
”严守一还夺那手机:“删了吧,别让人看见。
”伍月躲手机:“我就是想让人看见。
”严守一这时看伍月,发现伍月的神情有些不对。
他一边拿过一件衬衫盖到自己身上,一边忽撸伍月的头:“别学傻,我知道对不起你,但我们只能这样。
我跟沈雪,已经在一起大半年了。
”伍月:“我不是让你娶我。
”严守一看着伍月:“那你想干什么?
”伍月:“我给你前妻找了一个工作,你也给你前情人找一工作吧。
”严守一奇怪:“你不是有工作吗?
”伍月:“你们《有一说一》不是正招女主持人吗?
我想去面试。
”[戏梗] 《手机》含沙射影崔永元之三:美女接班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伍月跟严守一亲热完之后用照片来要挟严守一,伍月想通过这个把柄,让严守一帮助他竞《有一说一》的主持人。
而照片是个静态的物件,在电影的表达中缺乏灵动性,而且艳照这种东西只能打马赛克。
所以电影中把艳照改成了两人亲热的录音,这样观众不仅听得灵动,还可以避免审核问题。
而两人在宾馆里听录音也太静止了,直接拍出来就是两个人在那里保持姿势不动,未免太无聊。
所以这段镜头一开始使用了摇动拍摄,摇动拍摄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导演以此来避免了太过于静态而显得无聊的问题。
而崔永元当年的节目叫《实话实说》,严守一主持的节目叫《有一说一》,内容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接替崔永元主持节目的是美女,接替严守一主持的也是伍月这个美女。
这种含沙射影,怕是傻子都能懂的吧?
这是我们谷臻故事工场戏梗栏目的第20期推文,我们用原著小说和电影镜头对比,来帮助大家解读好故事。
* 本文文字及影视画面属于原版权方
說穿了,馮小剛執導的《手機》不過是一部有關外遇和謊言的電影。
筆者本來設想這是一部批判新世代通訊科技-手機的故事,但只要剝下表層的營銷包裝和認清於電影裡刻意營造的有關手機的片面判詞,我們不難發覺本片就探討手機之害這一預設母題完全不夠深度而單純是一個晃子。
本片的主戲在於電視節目名嘴嚴守一如何糾纏於有了自己孩子的前妻文娟、激情外遇武月和理想妻子沈雪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
上面的澄清旨在讓觀眾莫要錯誤對號,而並非把電影判成掛羊頭賣狗肉之流。
整個故事其實都繫於手機之上,只是手機的角色並非主題卻是促進劇情的工具。
電影的每個轉折,比如是嚴守一與前妻離婚、他與沈雪的最後分別以至奶奶最後過身的姍姍來遲,均得算到手機的頭上;甚至談及電影的另一原素-謊言也是緊密的連袂到手機之上,事關嚴守一於電影裡撒的每一個謊言均是有關手機的,故此,就編劇的完整統一性而言,本片確是一絕。
從上面可見,本片的故事絕不新穎甚至說成過份簡單也未嘗不可,但只要小心留意細部劇情,筆者又發現當中不乏佳句。
比如是嚴守一作為電視節目名嘴本身就是個絕妙設置,隨著劇情的發展,嚴守一主持的節目【有一說一】便正好有對應的清談主題。
說謊、心裡有病這兩場便恰到好處地對嚴守一當下的處境作了輕鬆幽默的自嘲。
這種以對白闡明母題的手法本來流於單純直接屬低手之作,唯配合起主角職業的預設,又反過來為這種淺白的手法提供了非常合理的解釋,故這種借力打力的編劇技巧就確是值得一讚的地方了。
其他有關嚴守一如何「處心積慮」撒謊的設計也同時是表現馮小剛幽默本色的佳句。
另外相加起筆者最欣賞的中國演員-葛優精湛的演出,《手機》絕對是一部國內罕有的具通俗娛樂性的佳作。
看完电影《手机》,突然之间对手机铃声有一种心理障碍。
不是自己,因为自己已经几乎二十四小时关机,而是坐车回去的时候每听到别人的手机铃声响起,心里便浮起那句话“做人要厚道”。
实在无奈。
看着前面旁边的乘客若无其事地打手机或者发短信,心里便想,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面,有多少多少的秘密?
剧情不想多叙述。
网上一找便铺天盖地的是。
在网站看到有一句话:“敢带老婆看手机吗”。
看到就笑起来。
这是什么问题?
婚外恋的情节总是引起人们无尽的探索兴趣和闲聊话题。
人总是喜新厌旧。
用电影里张国立那句标准的四川话来说:“二十多年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儿审美疲劳”,最贴切不过。
而片子里张国立和葛优两人各自在对方与情人通话、见面后看似告诫的两句“做人要厚道”恰恰是全剧最大的亮点也是最意味深长的台词。
看到冯小刚黑色幽默的精髓。
婚姻就由手机的来电和短信而破裂。
看的时候心里在想,做不慎密就不要引火自焚。
笑。
男人总是不满足。
看电影前与鹤鹤聊天时他也说,其实每个男人都会认为一辈子只有一个女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是现实和想法未必会相同而已。
我表示赞同。
这也是题外话了。
分析一下三个主要的女人吧。
于文娟。
严守一的妻子。
她是倔强的,坚强而亦脆弱的。
不肯认输亦干脆认输。
感觉她傻就傻在看到了武月(范冰冰)发来的消息让严守一晚上睡觉别脱内衣以后依然要亲眼所见那一排齿痕。
其实消息本身已经说明问题。
她心里也是清楚的。
何苦非要看一看炽烈的哪一个印记再把伤口彻底撕裂?
但接下来离婚,独自剩下孩子并抚养他的过程印证了她的坚强和倔强。
让我欣赏。
沈雪。
三个女人里最傻最笨的一个。
疑神疑鬼,小心眼儿,不讲理。
怎么看也有上海女人的“作”劲,但是傻多了。
男人的包要每天翻,手机要查,还要到电信局去检查通话记录。
这样的女人,用上海话说就是“拎不清”。
任谁都讨厌这种间谍似的人,没事儿都被她折腾出事儿来了。
要背着你外头找人,就被你这么整天查的,还能管得住?
最后分手是必然的。
武月。
青春美貌、前卫风情。
三个女人里最聪明的一个。
虽然一直不喜欢范冰冰。
懂得吸引男人,也懂得抓住自己的利益。
她应该是爱过严守一的。
在青海看严的节目会暗自流泪。
那个镜头拍得很好。
但是最终失望心冷。
三年多的青春代价,她聪明地找到方式问严守一要回。
够绝够狠。
让我赞叹。
回到最终,有点女人=恶魔的感觉。
但难道“审美疲劳”就真的无法忍受?
无法忍受为何结婚?
结婚的时候懂得家庭和责任么?
不是任何事情都由得人去后悔的。
这一句“做人要厚道”,引申直观开来就联系到“责任”和“良心”。
虽然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忘记这两个词。
女:“开会呢吧 ?
”男:“对。
” 女:“说话不方便吧 ”男:“啊。
” 女:“那我说你听。
”男:“行。
” 女:“我想你了。
”男:“噢。
” 女:“你想我吗?
”男:“嗯。
” 女:“你昨天真坏。
”男:“嗨。
” 女:“你亲我一下 ”男:“嗯,啧。
”女:“那我亲你一下,‘啵’,听见了吗?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894177.html
看电影途中的第一个想法是,严守一,这名字真讽刺。
但回到《手机》这部作品本身,手机在其中充当了线索的作用,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还没有手机的只能靠电话和广播问丈夫回不回家的年代,到有手机了可以从手机中得到丈夫出轨的消息。
故事的很多冲突都是依靠手机推进的。
一通电话告诉我们,严守一出轨武月;一则短信之后,严守一和于文娟离婚;一通电话,于文娟生小孩,费墨和李燕离婚,一则彩信,严守一和沈雪离婚,最后也是一通电话,奶奶离世。
但手机毕竟只是一个工具,哪怕是03年,也只是一个新奇的工具。
严守一在故事最后烧了手机,费墨也多次抱怨手机,但很显然怪不得工具,手机只是把人性的恶以及欲望给放大并且显现出来了,没有办法像以前书生一出门就是失联几年,回来之后说啥是啥。
此外,因为是从2023年看2003年的作品,很难不发现这部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其实比较片面刻板不友好,并且美化了某些中年男子的形象,就像我在豆瓣看到一个08年的高赞评论说,里面最惨的就是严守一,被这样几个女人害死,家庭不得安宁还丢了工作,我只想说,惨个屁。
现在看近十年的手机,发现科技进步的太快.
看完电视,感觉还是电视略胜一筹,陈道明完爆张国立,葛优王志文打平,其他配角电视版完胜。
在这个通讯时代,女人活着累,男人活着更不容易啊。张国立说得好,还是活在过去的落后时代好。冯小刚拍出了手机时代的喜剧,闹剧,悲剧。我们今天正在通过QQ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我还是如严守一说的那样,现在,特别想念费老……冯小刚的又一佳作~
冯小刚的作品,水准在那里。
撒谎的代价是你撒了一个谎,将来可能还要为这个谎再撒更多的慌。
浅薄无脑装深沉。把道貌岸然烂黄瓜的错归于手机便捷快速,莫名其妙。倒是挺写实的,男的烂到底了,女人离开男人就是艳阳天👊
冯小刚一家三观不正,拍出来的电影也严重的透露着现代人也应该都是他这样的三观的想法,殊不知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正常的!
费老,做人要厚道。手机不是手机!是手雷。上厕所干嘛不脱裤子。
因为崔的爆料又重新看了一遍,带着这样的背景可以猜想当年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这种消费的确有失偏颇。撇开背景不谈,也有种好话题写残了的可惜,手机变成了直男癌婚外恋的辩护,乏善可陈,而生活节奏加快,人际疏离,信息爆炸,对人的反控制都是比较好的探讨角度。一星给影片调性,一星给画面与剪辑。
其中冯导难得使用一下惊悚。节奏挺慢,挺小心的,生怕说快了会乱。这就使它不过瘾的地方。但是看完后回味很足。
关系真乱,女角色一个比一个作,锁屏密码真是重要的发明,移动居然能查通话记录
真的是太下作了。就算不说借了崔的热度捧红自己,简直毁掉人家后半辈子,就说电影本身,恶臭得就像看到冯家两口子和刘震云那张脸一样。一想到中国就是这一批玩意儿站在高位上指指点点,就感到由衷可悲。
看不进去 跳着看 不知道演啥的 小三
对冯小刚太失望了,消费别人的人生
是社会观察,也是一部成功的中年男人玛丽苏。所有女人都围着我转,有半点怠慢都不够意思。五月代表情欲,前妻代表生育,女友代表陪伴,都是具现实意义的刻板印象。放纵天性到后来是什么,是自由真我探索边界,还是空虚贪婪退而求次。人作为个体,对危险、对模凌两可有着天生的向往,正因如此,自由意味着选择,选择的力量是神圣的。然而,人与人,一旦有了欺瞒有处心积虑,就下作了,就无趣了。人前是衣着光鲜、侃侃而谈,人后却是龌龊与纷乱,循环式地陷入到毁灭的关系中去。故事的最后决定不再用手机代表的是他仍然不明白,问题不在手机而是在人。性和婚姻制度也永远不会是罪恶的主要因素,最黑暗的地方,其实是人心。
《手机》的手机过时了,《手机》的故事却不会过时,人的贪婪、懦弱、背叛在科技时代只会被放大,有人把电影当喜剧看,我却觉得能当警示恒言看
傻B男人,苦B了吧
真实的讽刺了当下社会现实,我个人感觉教育意义大于故事本身!
01年冯导拍大腕,自家电影圈的故事,主人公尤优,只是优还不行,是尤其的优。剧如其名。与世界名导成为知音,在美女面前正人君子;两年后,又拍手机,对门电视圈的故事,还是葛优领衔,主人公叫严守一。剧讽其名。两性关系朝三暮四,偷情离婚却屡教不改,职场叙述更是清汤寡水,唯一记住了瓦特贝尔傻傻分不清。难怪有人拍案而起!……话说,严守一原本是有机会见奶奶最后一面,只要他正常开机,不睹气把手机撂在家里。赌气是因为他偷情!明明时代科技已客观上赋予你迅速沟通及时反应的可能,结果反而导致比开场排队打电话的更长更追悔莫及的耽误。错不在手机而在人,在离婚之后继续与武月保持“持续而执着”的偷情关系的严守一这个人!
当年跟父母一起在电视上看过后得出的结论:本片就是在影射崔永元。所以这不过是冯小刚玩的一次恶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