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一部伊万同学和已婚少妇的纠缠情事,,开场开的不错,,,漫漫到后面就成给拉灯上课了,凄惨啊。。
年轻女人的丈夫是拆弹专家,家庭生活寡淡,有无形的裂痕。
出于对这种夫妻状态的不满,女人在酒吧等待丈夫执行任务回来的时候,被报社记者布莱克搭讪成功,进而偷情。
时间无聊地过着。
在与丈夫儿子去看足球赛的路上,女人遇见了布莱克,并借故不去体育馆,而是和他回家厮混。
就在两人云雨的当口,他们看见电视上的直播:球场遭到炸弹袭击,变成人间地狱。
女人的丈夫和儿子当场殒命。
剩下的故事,就是女人治疗感情中羞愧所带来的创伤。
这就是《燃烧弹》的情节。
电影的绝大部分都用来展示女人的自责和懊恼,她不能原谅自己,陷入疯癫的状态。
通过对从前——主要是儿子——的回忆,以及现今处境的蒙太奇剪接,制造出女人生活的全面崩溃。
羞愧这种原始的力量,重重将她压在城市的所有角落中,使得她在仰望印着儿子和丈夫照片的巨大气球时,屡屡走在自裁的边缘。
但这一切因写信的举动逐渐改变。
写信是心理医生的建议,建议她给爆炸的幕后主脑本拉登写信,从而说出心里的想法、怨恨和希望。
这一写信的过程被处理成电影的旁白,像是以文字衬托的mv,配以女人沉沦的主要画面,并由此呈现人肉炸弹执行者的家庭生活,以及警方在爆炸前一个小时已知爆炸发生等事。
后一个线索通过女人丈夫的同僚来叙述,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女人,以为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女人以不忠的性爱,裸身目睹电视上的惨剧,剩下的电影内容就是她漂流在自我救赎的急流中。
她彻底疏远布莱克,原先的诱惑现在看起来像莫大的讽刺,但他成为他了解整个爆炸案的资源。
女人就此获悉人弹儿子的学校,接近这个亚裔男孩,并时时出现自己的儿子身影。
女人要复仇,可没有办法集中起应有的力量。
她同样在丈夫男同事的追求中沉浮不定。
女人无主的沉沦出现转机,这是在发现爆炸案的秘密,亦即英国政府明知有爆炸而不予制止,同样看球的丈夫男同事退场保住性命。
这种反差激起了女人第一重的仇恨,而且这仇恨光明正大,相当有合法性,政府(即丈夫男同事的形象指向)开始占据不忠羞愧的地位,这是女人的转折。
她从揭穿不轨追求者的虚伪之后,坚定了仇恨的第一种来源,她有了重生的可能。
而充任第二种仇恨的渊薮就是传说中的本拉登。
女人将他当作一个恶魔,不断强化这种恶魔的认知。
在替影片树立了反恐怖主义的主旨的同时,也将其塑造成女人宽恕杀手及其儿子的依据。
这是一个复杂的转换链条,帮助女人清除了不忠所制造的最大程度的障碍。
这时,她找到了恰当的仇恨,宽恕与自我宽恕就成为一种恩赐,她可以借此来释放自我的道德责难。
不忠的所有阴影并未全部祛除,女人要确信自己已经克服了布莱克的诱惑。
这种克服必须是直接的、彻底的、不带丝毫留恋。
这一关键的对耻感的驱逐手段,主要利用一种虚幻的精神失控来完成。
女人在这段自制力的空白阶段,与儿子(而不是丈夫)在幻象中“重逢”,女人温习作为母亲应有的一切德行。
当女人追赶着“儿子”,几乎要自杀却未遂。
女人将不纯洁的身体解救完毕。
儿子的死后“重生”,最大的收益是让女人还原了母亲的体验。
有了这个积累,她就可以冲刷掉布莱克带来的、对身体的放纵。
如此,再叠加上述两重仇恨,女人就可以回到起点,彷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更为离奇的是,女人具备了施舍宽恕的宗教标高,她脱胎换骨了,重生了。
在我看来,不觉得那次偷情必须要承受这种压力,所以我在电影的逻辑起点上怀疑电影的真诚。
不管怎样,女人借助对本拉登的仇恨,纾解了既不能陪儿子赴死,又愧对丈夫的双重内疚。
她有了布莱克的儿子(或者是丈夫的儿子,总之这不重要),在孩子呱呱降生的当口,女人的角色犹如彻底换过。
她带着无罪之身,又可以进入母子之爱的轮回。
儿子降临,女人新生,这两种过程合二为一。
女人的所有困惑和迷失都不复存在,一度自我毁灭的根上开出了花。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1:26
I always suspect if Brits could make good movies, though I admit that there are a quite a few good ones around. Incendiary is just one of the good British movies I have recently watched. No matter how strong any power is, as long as you have love, you have strong desire to live, you have someone you want to care, you will beat up that power. That is the greatest thing about human being.
同样是失去后的悲伤,但表达方式不同。
我更欣赏这种,不依靠眼泪,但是每一分钟都以不同方式诉说着痛的演绎。
让我感动的是,女主角替那个穆斯林恐怖分子的孩子挡住子弹的镜头,在她眼中,那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也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很不错,值得一看。
片子配乐+画面都很美。
整体感觉比较流畅。
只是,题材比较一般,剧情也比较老套。
女主演技还不错,不夸张,真实、内敛。
不过结尾处,孩子是谁的?
没有交代,让我有点疑惑。
故事发生在伦敦,片名应该和当年希特勒轰炸伦敦的燃烧弹有关。
用来表达英国人对敌人的不屈和坚强。
影片转折于Stamford Bridge或者Highbury的假想大爆炸(从现场看像前者)。
一部后911时代主题的平民视角,一封写给本拉登的信。
希特勒没能做到的事情你奥马尔也就别折腾了。
最后主题自然的贴到了博爱的立场上,用爱原谅了一切。
影片拍的还不错,可以看一看。
失去至亲的人的痛苦,需要多久才能够抚平伤口,意外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很幸运30年来一直很平安,还要更加的珍惜亲人恋人,每每失去都是突如其来措手不及,看了这部片子很压抑,内心受片子影响开始郁闷,心底里有抹淡淡的忧伤,人是脆弱的同时又是强大的。
当失去身边一切亲人时,再坚强的心也无法忍受,心低的痛苦和肉体的痛苦同时出现时,也许不会感觉到肉体的痛。
一个人精神是最重要的,活出精气神,珍惜你的亲人和朋友,相遇就是缘分,只希望我的家人朋友们能平安。
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动乱年代,能够和平的生活,能吃饱穿暖,一些小小的精神追求还能够实现,真的很满足。
一个出轨的母亲,因为一场恐怖袭击,陷入无尽的悔恨和愧疚,虽然对丈夫没有太多的感情,却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可爱的儿子。
不过最后在新的生命面前得到了重生。
我们无法体验到对恐怖袭击的恐惧,但能感受到她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怀念。
天下每一位父母,每一位亲人,面对在恐怖袭击中遇难的至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也是在对拉登诉说一个普通的母亲对恐怖主义的感受。
原以為是一部帶著些許懸疑,驚悚的劇情片呈現了一段至深的親情更描述了在得知實情之後所面臨的心靈上的煎熬值得一看
一见到到米歇尔,我就想起万芳的那首——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米歇尔去沙滩得知真相回到城市的那段一段,拍摄的非常好,那感觉,就像一个身处多年的城市的另一面,好似凌晨四五点,熟悉而又陌生。
一种茫然把握不住却又知道什么在哪的虚空的感觉。
影子写手的伊万迈克格雷格因为揭露而死亡,燃烧里面他会怎么样呢——没死啊。。
有些意外囧
3
贱人
喜欢他们两个剧本很好对女主要求很高,就是有点太拖了
这算是娜娜又一次中枪吗?
大爱女主啊!伊万还是这么帅
静静地看完,有一点小感动~
生生不息
人才啊
搞不懂想表达啥,英国球迷比中国球迷还悲催?被老婆绿被炸弹炸。女主也是醉了,两次受伤感觉比真挨炸弹炸的都严重,说明出轨没有好下场。老公死后游离于三个男人,也是无敌了
女性电影。。。演技秀
影片节奏古怪得很,而且完完全全地暴露了女导演的软和脚踩西瓜皮式的所谓唯美意识流。但女主用一封给Osama bin Laden的情书,就轻轻松松打倒了美国人煽情煽掉十八桶眼泪的高大全被迫害妄想症。Michelle Williams让MM和Ewan都炮灰了,还差点pedophilia了——怨妇生猛,生人勿近。PS:那场sex scene真没有那么生猛的必要,难道是为了纪念Ewan猜火车时代和球赛共同进行的sex scene?
英国式的吹牛皮?
说不上来哪好哪不好
你的幻觉在哪里
Michelle Williams & Ewan McGregor再次合作。如果不是有剧透过,大概会觉得这样的剧情走向挺奇怪的,后面的故事与情感刻画也显得疲乏无力。
母亲、妻子、情人等一系列身份角色引发出的故事让这部电影显得太古怪。
超级大烂片,Michelle演个母亲无感啊!
快进结束,有点下垂。。
剧本没有那些人说那么烂啦。
虽然情节过渡的有些荒谬,但并未掩盖这部片子在恐怖主义威胁下的信仰和人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