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批判“玻璃娃娃”的恶性,要求给他最严厉的惩罚的时候,可有扪心自问:你有这个资格吗?
“玻璃娃娃”的心理为何会如此扭曲?
他为何会做出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
这种扭曲的心理不是他自己造成的,造成他这种变态心理的人是我们。
对于一个天生的残疾人,他有什么错?
没错!
他只是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值得鼓励和同情的残疾人!
是在他身边的我们这些所谓健全的人、正常的人,把各种侮辱、谩骂、歧视加注在他身上,正视这些侮辱和歧视早就了“玻璃娃娃”!
或许因为电影里没有清楚的正面描写这种侮辱和歧视的场景,所以所有人都忽视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导演镜头背后的语言,你就能够发现那些被你忽视的东西。
也许,也许楼主说的没错,“玻璃娃娃”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扭曲,应该被处死。
但是,当你们在处死他的时候请别忘记,是你们制造了他!
而你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再次制造出无数的“玻璃娃娃”!
以上转自迅雷看看网友评论(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25880)————————————————————————————————人之初,性本善。
所有bad guys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更多的缺陷者并不是身体的残疾,他们的缺陷可能来自不幸的家庭、童年阴影,或者某些技能无法和常人一样,或者智商、情商的不足。
我们大家怎么对待这些人?
怎么影响这些人的未来?
think about this..
布鲁斯·威利斯没有烂电影,塞缪尔·杰克逊也是。
而由他们两个联袂主演的《不死劫》,更是经得起流传的经典。
这部《不死劫》,虽定位为悬疑惊悚,却非单纯悬疑惊悚的故事,而是以悬疑和惊悚为底,来构造以探讨生命和意义为主体的上层建筑。
在人生的建筑中,我们每个人都曾心怀恐惧,迷失在我到底去向何处,人生到底有何意义的丛林里。
影片中两大男主人公,分别为两大主角,分处于生命的两种极端,一种是触之即碎的“玻璃娃娃”,一种是“超级不死人”。
由塞缪尔主演的伊利亚,串有“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可怕的遗传疾病,天生骨骼脆弱,极易骨折,在从子宫到产道再到母体外的过程中,就会因产道的挤压而骨折,这种病,罕见却真实,被称为“玻璃人”。
人人为之叹惜而同情,简直无法想像和不能接受会拥有这样一个孩子。
他的人生,浸透了血和泪。
与之相反,地球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人,即伊利亚描述的另一种极端,即一生都不会生病或受伤的人,那个人就是大卫,一个经历任何死劫都不会受伤的“超人”。
大卫从未生过病,且从飞机失事、旅馆起火及火车脱轨的超重大事故中幸存了下来,而且毫发无损。
然而,大卫如斯的一个人,却处在感情受挫、工作窘迫、压抑和逃避自我的境况里。
相反,脆弱如斯的伊利亚却活得风生水起。
这是否是个讽刺?
还是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窗,脆弱和坚强会同时存在于人们的认知里?
可千百年来,时间给我们的经验是:恶魔和天使是永远存在的,并分属于两个极端,中间包容着碌碌无为,熙熙攘攘的争利人群。
一开始,仿佛大卫是神秘莫测的恶魔,而伊利亚是拯救世人的天使。
大卫处处躲避,事事避让,大卫步步进逼,逐步发掘了大卫,最终令大卫重新认识了自己。
当最后一刻来临,伊利亚才暴露出他的本性。
他是故意为之?
剧情为之反转之时,我们才蓦然明晓一切:完全被上帝遗弃的人往往会破罐子破摔,而被上帝极度青睐的人往往讶异到怀疑人生。
劣制的演员将生活演成戏剧,优秀的演员能够将演戏过成生活。
两位主演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那么,也就加深了影片诠释生命意义的力量。
everyone is breakable,include the hero或许现实的太久了,连英雄都归为平凡人只是提醒自己梦想一直都有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10年以前。
再次重温,心情激动!
大概是因为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被一个遥远的人讲得如此好。
先看《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教,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如果让你来创造世界,你会怎么让一切看起来不那么无聊和平淡?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笨蛋?
会有丑八怪?
会有残废?
他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原来笨与聪明,丑与美,残与健全,是一体的!
极性,对,就是极性,是构建我们世界的一个基本理则。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镜中自己,萨缪尔杰克逊同志有更高的自觉性,而布鲁斯威利斯则处于每天早晨醒来的悲哀中。
至于漫画,英雄,足球,婚姻,儿子……这些都是素材和包装,把一个故事讲得好看,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每个镜头的角度都拍得十分巧妙。
这部电影会重新被评估。
连续看了两部,Mr.Glass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变态,先看了分裂,然后看了不死劫,坐等2019的玻璃先生,剧情虽然拖沓但是又忍不住要看下去,总体还是好看,不知道接下来的玻璃先生会不会还是塞缪尔演的,很期待!!!
还有我觉得豆瓣的140字简直特么在逗我。。。。。。。。。。。。。。。。。。。。。。。。。。。。。。。。。。。。。。。。。。。。。。。。。。。。。。。。。。。。。。。。。。。。。
恶魔和英雄其实是同类人,只是英雄的行为是属于善的范畴罢了。
假如不考虑道德方面的因素,很显然,恶魔是更令人着迷的。
恶魔对人性的理解胜过英雄。
在英雄出现之前,恶魔觉得孤独并且迷茫。
恶魔深知只有英雄才能缓解他的寂寞,才能成为他唯一的朋友。
因此恶魔的生活就是寻找英雄,对于恶魔来说,干点所谓的坏事,显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恶魔在寻找英雄的过程中也同时寻找自己。
然而在两者相遇并相知的那一刻,英雄代表凡人们将恶魔孤立。
玻璃先生作为漫画中的“第二类反派”,具象了恶魔之恶的黑格尔版本。
沙马兰式反转揭示了玻璃先生对英雄的原初选择,回溯性展示了这样的悖论:恐怖袭击既是无法容忍的恶行,又是英雄出现的必要条件。
这使得他和英雄的关系脱离了简单的辩证循环,恶相较于善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而处于辩证关系中的第一类反派被削弱成一个没有台词的罪恶者,沙马兰将其表现为善之缺席(那家父亲一上来就死了),也漂亮的运用家庭关系来表明二者的身份亲近性。
英雄的家庭关系从另一个层面表达这种悖论。
在精神分析式的主体历史探索中,妻子与事业之间的原初选择必须不被妻子明晰,并转移为一个噩梦,一个向妻子暴露其“脆弱”的姿势,才能点燃对方的爱意;另一方面,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母-子关系被设置为父-英雄-子的关系,儿子对父亲的不满并不来自他对母亲的霸占,而是他拒绝拾起英雄的身份(这同样也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烦恼,他爸爸太让他失望了,难怪儿子举枪面对父亲那一幕被拍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张力)。
最终,父亲是作为英雄身份的秘密代理,才得以施展其力量,并赢得了父之名。
故事的开始,有一段有趣的一幕。
老布看到一个大美女坐到自己的旁边,悄悄的摘了自己的婚戒,有意无意的和这位美女搭讪,这位美女向他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婚戒。
想当年,老布在《虎胆龙威》里头,也是被美女搭讪过的,老布的反应,和这位美女一样,向她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婚戒。
这当场打脸,啪啪啪的。
而这段情节,和后期的剧情,好像也完全不搭,是为了展示老布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吗?
好像老布也没有这样的企图。
毕竟,老布在孩子睡了以后,是想和自己的妻子探讨一下问题的。
局长和老布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此时的局长,开始热衷于寻找超能力了,经过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在剧中他终于找到一个,可是老布毫不犹豫的把局长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超级英雄的电影里头,进精神病院也不是什么坏事儿,估计局长在精神病院里头折腾掉他可笑的发型后,终于有超级英雄驾着五彩祥云来拯救了这位“玻璃先生”。
故事本身好像没什么好说的,老布大概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超能力,但和漫威英雄不同,他对自己的超能力只是感觉到困惑,甚至是抗拒。
这老外就是矫情,有超能力,就应该成为英雄,拯救世人才是啊。
老布的困惑,大概是对所谓“超能力”的困惑吧,世人为什么会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其实自己也知道不存在的“事物”上?
这个问题,够所谓的社会学家喝一壶。
而老布妻子的困惑,相对而言,应该容易解答一些。
最后,尽管不是老布的本意,但还是学习一下,如何优雅的花式催薪吧。
不过,不建议尝试。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大卫是一位遭遇家庭危机的中年男人,在大学体育馆从事保卫工作,以前曾是美式橄榄球运动员。
在一次从纽约返回费城的路上,大卫乘坐的列车发生事故。
车上的乘客除了大卫全部遇难,而大卫却毫发未伤。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事故,并特别提到了唯一的幸存者大卫。
在教堂为遇难者举行悼念仪式那天,大卫在自己的车上发现了一张卡片,卡片里写着一句话“你是否从未生过病?
”大卫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于是回去查了自己的出勤记录,发现自己4年来从未请过病假。
回到家里,大卫又问了自己妻子同样的问题。
由于妻子与他正处在婚姻危机之中,因此妻子对他的问题并不关心。
第二天,大卫带着儿子来到了卡片上表明的“限量收藏”漫画商店,商店的主人伊利亚(由塞缪尔;杰克逊扮演)正是给他卡片的人。
原来,伊利亚因为身患遗传疾病,天生骨骼脆弱,极易骨折,被称为“玻璃人”。
因此他的生活大都在病床上度过,陪伴他的只有各种漫画书。
伊利亚认为,既然上天安排他这样的人存在,那世上必然也存在另一个极端的人,也就是从不会生病或受伤的人。
而大卫也就是这样的人。
伊利亚试图说服大卫相信自己的理论,并举例最近发生的几次重大事故,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全都没有幸存者,只有这次火车事故,大卫是唯一的幸存者。
大卫并不相信伊利亚,还认为他是骗子,带着儿子离开了漫画收藏店。
之后几经波折,大卫和妻子的关系出现转机。
并且在他和伊利亚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伊利亚的观点,认识到了自己确有非凡的能力。
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一起歹徒行凶事件,真的成为了漫画书中的“英雄”。
影片的结尾有些出人意料。
在伊利亚的画展上,大卫和他再次相遇,此时他们已成了朋友。
就在大卫与伊利亚握手的时候,凭借自己的超能力,一幅幅画面闪现在大卫眼前。
原来伊利亚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寻找不会受伤的“英雄”,自己制造了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和火车出轨的事故。
大卫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伊利亚的画廊,身后传来伊利亚“他们叫我玻璃人”的喊声。
最后大卫报警将伊利亚绳之以法,伊利亚因精神病而免除牢狱之灾而转送至精神病院。
这部电影从始至终讲了一个道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难以想到这部电影是在现在超级英雄电影饱和状态下的好多年前上映的,故事走的是平凡路线,没有特别复杂的故事,却津津有味。
一个父亲从始至终就在否认自己的能力,像变种人,但是他真的又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异类”该怎样去面对自己?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选择成为一个拥有超能力但真的又很平凡的英雄。
玻璃先生就是那种强大的,要使用自己智慧的超级反派了,期待之后的故事,准备看《玻璃先生》!
沙马兰作品的标签其实很明显,他就是电影节的史蒂芬金,用超自然元素讲述家庭故事,区别在于他的节奏更慢,而震撼力更小,威利斯延续第六感出色的内敛演技,结局带来的反思因为节奏问题小了很多,其实关于漫画、好人与坏人、选择可以探索的更加深入
因为《分裂》布鲁斯威利斯的最后一个镜头来补的。一个天生容易骨折的玻璃娃娃,一个不会生病和受伤安保侠 本来对角色设置抱有希望,但受不了这种沉闷阴暗缓慢的基调,虽然最后爆出玻璃人的罪行,但总体还是比较平淡 2.5星
看完分裂和玻璃先生过来的 这三部凑一起就完整了 虽然时间跨度够大 本片没有想象中精彩 特别是全片一直愁眉苦脸的老布 实在不知道他为啥一直这个苦瓜脸 开篇把婚戒藏起来搭讪美女的骚劲呢 这个转折看到最后也没明白 但全片拍的最精彩恰恰是这段火车搭讪的戏码 镜头在两个座椅中间空隙切来切去 最后的反转也算有心 但不够震撼 主要前面给局长的戏份太少 观众对他无感 这震撼必然少很多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我心不悔 2020 10 21
9.1;我終會認清自己,我終會與你相遇
[星星][星星][星星],深度中毒漫画发烧友,前神盾局长出道纪实。不死之身与最脆弱之人的极端平衡,有英雄就会有反派,如果世界上存在大魔王就必然会有大英雄,为了造就英雄不惜进行犯罪。影片跳出格子漫画去漫画化的哲学构造很有趣。可惜影片节奏混乱,收尾戛然而止
在想可不可以将”漫画“的元素去掉,毕竟沙马兰非常不漫画风格,而代表”漫画“的塞缪尔杰克逊的造型真是一言难尽,比较儿戏。沙马兰巧妙的运用了仰拍镜头,在以往塑造英雄的专用镜头上扩大加深了未知感,男孩拆礼物、布鲁斯威利斯在运动场的谈话还有那个走向人群,通通都是只看得见天空or天花板的后移,go to where people are ,you won't have to look very long ,It's all right to be afraid.但这部电影也十分暧昧,人需要英雄来定义,在世纪之交,相当艰难。
如果所有人都老去,仅剩下我一个.那会是多么的寂寞.
结局虽然没有大吃一惊也做到了意料之外。现实漫画,凡人寓言,很赞的片子
沙马兰三部曲的开篇,影片营造恐怖和温情细节的技巧相当有效,如病院里往后推的前景另一生还者大出血、玻璃娃娃掉下地铁,都让观众察觉到了可怕的事实,结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英雄在反派的牵引下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制造灾难换来的,两者差点建立友谊;更像是三部曲的序幕。
沙马兰早期的片子还真是不错,一笔入魂啊。好悲惨的Big Boss~
没看过第六感,这个觉得很不错
故事线很强,最后的包袱感觉不错。年代久远了些,类漫画的拍摄手法已经在当时可能算是很不错的吧
结尾好囧啊。一个从小YY 英雄梦的玻璃娃娃,为了寻找真正有特异功能英雄而杀人无数。。。。。。
几乎没有高潮,全程都跟布鲁斯威尼斯一样的懵逼。身体的两个极端,一个想做普通人,一个不想做普通人,本来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但可惜,反派竟然是布鲁斯在路边随便遇到了一个清洁工,这就有点扯了,不过观众也真是难伺候,搞个中规中矩的结局吧,你们觉得是套路,搞个反高潮的反派来,你们又觉得扯淡,沙马兰说你自己拍吧,淦
昆汀推荐
影片剧情有点意思...我个人觉得大量描述男主家庭的感情戏份略多了些,显得拖沓。4星
这是独属于沙马兰的“超英”电影,也是只有他敢于这样去拍。纵观全片,能够看出沙马兰在各方面都安插着极为隐蔽的暗线,而他似乎就是不想让观众去发现这些被他隐藏的东西,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影片整体晦涩又沉闷的风格。加之结尾那无端由来的反转和让人出戏的字幕更加深了对本片的厌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本片的口碑有如此两极分化和让我看的昏昏沉沉的原因。不过即使你看懂了沙马兰的小心思,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由他编导制一手抓的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看惯了特效轰炸的超英大片的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突然要接受这样一部“文艺”向的悬疑超英片时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以及最让我迷惑的一点是他当初是不是就有这个想拍三部曲的构想?
前半段真是大师手笔设计和调度,后半段剧作羸弱了点,没能顶起来。
剧本好烂
前面铺垫的有点长,结尾反转将主题更加哲理化,这点很喜欢,不知道《玻璃先生》要怎么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