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金不厌诈

金不厭詐,Everyone Has Money

主演:林千钰,陈霆,方文琳,何啟聖,林亭翰,于齐薇,苏炳宪,应朗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金不厌诈》剧照

金不厌诈 剧照 NO.1金不厌诈 剧照 NO.2金不厌诈 剧照 NO.3金不厌诈 剧照 NO.4金不厌诈 剧照 NO.5金不厌诈 剧照 NO.6金不厌诈 剧照 NO.13金不厌诈 剧照 NO.14金不厌诈 剧照 NO.15金不厌诈 剧照 NO.16金不厌诈 剧照 NO.17金不厌诈 剧照 NO.18金不厌诈 剧照 NO.19金不厌诈 剧照 NO.20

《金不厌诈》剧情介绍

金不厌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毛夫妻在金门开设民宿餐厅,却碰上新冠肺炎、金厦小三通暂时关闭,于是邀了一帮兄弟来到金门祝贺顺便帮忙宣传,在参观旅游时,意外遇上新世代年轻网红,一群连手机都不太会用的中年大叔们居然误入了网红直播。淑贞外卖送便当却意外碰上热情追求者,这也让淑贞碰上史无前例的危机!网红与中年大叔会迸出什么样的火花?新世代与中世代的碰撞又会闹出什么笑点?而深入险境的淑贞真能全身而退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咆哮第一季上钩大清后宫鳄鱼与牙签鸟制服危情别墅杀死波诺人生百事怪物史瑞克4最后的球季恋上你的床西尔维的爱情早安,维罗妮卡第三季音乐,战争与爱翠兰的爱情勉强度日僵尸国度第二季悠悠式OVA慧眼女特工第一季侍女师奶股神史前一万年白纸青春校车记忆暗线宝贝别哭隐秘的角落追凶心探义士粗点心战争第二季

《金不厌诈》长篇影评

 1 ) 2-28有关《悲惨世界》官方中文字幕的一点点吐槽

http://www.douban.com/note/264343940/写在前面:流传200年历史的名著,公演20年依然经久不衰的音乐剧。

请问编导们,你们留给制作中文字幕的时间有两个星期么?

两个月以前就有热心网友做出字幕了,您用2分钟下载一下花2小时过一遍也比出现在银幕上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好啊!

当观众是白痴么?

(我已经忽略翻译得乱七八糟的人名了)********已经全无的分割线********相信我,这不算剧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当场吐血的感觉要好Rrady? Here we go!主教:你可得把银器卖个好价钱……(God:what?)You must use this precious silverTo become an honest man芳婷:我生了孩子之后他却不要我了……(珂赛特是无辜的)He took my childhood in his stride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让叔:突然间有事情发生了……(让叔你不能这样,珂赛特还小……)Something not yet here has begun割风伯伯:请叫我福修李文。

(这里实在是忽略不了,太刺眼……)Fauchelevent沙威:我对天发誓!

(星星们泪流满面)This I swear by the stars!安灼拉:老百姓都是墙头草!

(怪不得天亮了不帮你……)The color of the worldIs changing Day by day...众:再等一天……(编导也不容易,真做字幕的话,这段得弹幕刷屏了,不过再等一天您就能靠谱么)One Day More还是众:听见大家唱歌没 (拜托,闹革命呢,不是请客吃饭啊亲)Do you here the piople sing依然众:路障!

……(路障扔脑子里了么)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众:心跳合着鼓点……(一大大,二大大……你大爷)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Echo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加佛罗什:亲爱的调查员贾维尔,不要骗人了……(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说法)Liar!Good evening, dear inspector爱潘宁:毛毛雨啦(会死人的……)A little fall of rainCan hardly hurt me now马吕斯:让我用爱缝合你的伤口!

(爱潘宁:让我死吧……)If I could close your wounds with words of love...让叔:老天啊!

(me:“老天啊!

” God:"What the Fxx !" ……)God on highHear my prayer……ps:似乎没删减!

(是因为音乐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么)************吐出来能舒服一点*************亲爱的有关电影从业人员,请不要继续做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情了。

观众不能光靠奥斯卡这种虚名来忽悠,成熟的消费会让你们赚更多的。

(什么?

你们觉得现在已经赚得够多了?

 2 ) 看到的和想到的

先后看过三版《悲惨世界》。

第一版是很小的时候在国内公映的老版《悲惨世界》,上译厂的配音阵容十分华丽,当时还不太记事,但感觉非常好;第二版是后来VCD时代看的贝尔蒙多版的《孤星泪》,三个小时,荡气回肠,以上两版都是法国的;第三版就是汤姆霍伯导演这个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对我而言,这一版的观感是最差的。

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他的著作中是最鸿篇巨制的,但我一直不太喜欢这部小说。

最喜欢的还是《九三年》,其次是《巴黎圣母院》。

因为《悲惨世界》写得太炫技了,人物其实是比较做作的,而且雨果基本上是拿这部小说当法国的风情画来写的,冗余的内容非常多,光是关于当时黑话的章节就可以脱离情节地写几万字。

故事片版的《悲惨世界》对于这些市井内容都还能够有所表现,但音乐剧中就很难有效还原这些东西了,因为基本没有对话,重在表意和抒发情感,整个看下来,感情是一直托着往上走的,但值得回味的细节并不多,对环境和时代的微观描述也是不够的,这不是导演的问题,形式使然。

我是十年前开始听法国的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其实这里面我更喜欢《巴黎圣母院》。

法国的音乐剧和美国的音乐剧不同,百老汇的音乐剧是歌舞并重,场面华丽,人物夸张,美轮美奂,百老汇舞蹈是美国流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拍成电影很好看,不仅是音乐,在视觉上也是有保证的,比如《芝加哥》、《妈妈咪呀》、《发胶》等。

而法国的音乐剧更像是上妆的演唱会,演员只要在乐队前面完成演唱,加一些简单的表演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看到这版的《悲惨世界》,演员不停地在唱,全部是用歌唱来带动表演。

第一场戏休杰克曼与拉塞尔克劳的对唱几乎让我笑场,反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效果,我也确实经历了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样的方式很间离,我认为对影片的节奏影响很大,对剧情的感染力也有损失,我看着还真不如看音乐剧DVD舒服。

当然,法国的音乐剧总体来说作曲的水平还是很有保障的,影片一开始,《look down》的前奏一响,影院中的音响效果加上画面的冲击力,让我浑身战栗,这也确实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喜欢的一个反复出现的旋律,在我心中的地位超过了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巴黎圣母院》,比《悲惨世界》要好听许多,我也期待着有人能将《巴黎圣母院》拍成音乐剧电影,听歌就能听醉。

这版《悲惨世界》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全部是现场演唱现场收音,这个技术难度以及对演员的要求相当高。

不过休杰克曼和拉塞尔克劳的歌声一起来我就很泄气,休杰克曼虽然在某次奥斯卡颁奖礼上展现过他的歌舞天赋,但是我觉得他的嗓音并不能驾驭冉阿让这个人物,他的声音有点飘,没有这个人物所需要的厚度和血腥沧桑。

虽然总体感觉失望,但还是有几点让我感到兴奋的地方:1、安妮海瑟薇。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会把她当做一个真正的演员,在《i dreamed a dream》段落中,虽然演唱有助于她保持情绪的饱满充沛,但能经得起这样大段的特写长镜头,也实属不易。

她通过这个人物所传达出的绝望感,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东西。

这无关演技,关乎态度和追求。

2、海伦那邦汉卡特和萨沙拜伦科恩。

这两位扮演的德纳迪埃夫妇,自始至终在耍贱,还耍得很出彩,在这部整体悲怆痛楚的影片中,他们的挥洒自如奉献了难得的谐趣。

3、萨曼莎巴克斯,即影片中的艾波尼。

她是影片中演唱环节完成得最好的一位,因为她是原音乐剧班底,而且她的形象极好,大概导演也认为从综合素质上来说,没有人能比她更合适出演这一角色了。

反正看完电影后,我爱死她了。

4、影片中的很多歌词能带给中国观众以特有的现实代入感,那样的贫富悬殊和阶层对立,充满仇恨和戾气的社会,不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吗?

“look down,look down,upon your fellow man!

”这是我们正需要的呐喊,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最后想说一句的是,这电影的观赏性可能不强,但如有可能,还是希望家长能够带孩子去看看,13岁以上应该都能接受,对于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普世价值观都有好处。

 3 ) 不懂音乐,但是觉得这片子挺好

之前看了一次现场的音乐剧,25周年的音乐会,还有一部分10周年的音乐会,然后是电影。

俺是音乐素养比较差的那种人,除了能听出来唱的象25周年的马吕斯和电影里克劳的沙威那种水平的确实不咋好听之外,其他人谁唱的好谁唱的不好听我是基本上听不出来。

我以我层次不高的鉴赏水平看这几个版本,有这么几个感觉。

1.看预告片的时候知道25周年的爱潘尼要在电影里出现,特别期待,感觉25周年的音乐会上她唱的on my own太有感觉。

各种细节处理的特别好。

电影里感觉也不错,但是感觉她的脸更适合镜头拉远一点正面全景观看,片子里镜头老是拉那么近而且角度好像还挺刁钻,感觉把她那种挺有特点的好看给抹掉了不少。

2。

安妮海瑟薇的芳汀演的很棒,而且我觉得唱的也不错。

具体的那些指标就像嗓音是不是浑厚什么的我是根本听不出来,反正唱的都在调上,而且很有感染力,之前25周年的芳汀,应该是个公认的唱的好的吧,但是我确实是不喜欢看她的演唱,至少不喜欢她在那场音乐会上的演出,感觉不象是芳汀应该有的感觉。

而十周年的音乐会,我就是听芳汀唱了一半dream the dream之后觉得看不下去给关了。

那个歌声悠扬的我接受不了了,这哪是芳汀所在的那种饥寒交迫的绝望状态该唱出来的感觉啊,那简直就像是一个贵妇人在阳台上感叹远处的海景太美了。

我感觉音乐剧只是一种能够更好表现剧情和人物的演出形式,演员首先应该是融入剧情充分表现人物,然后再谈其他。

而十周年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是,演员们演着演着就要出来表现一下自己很会唱歌。

可能是我确实是欣赏水平比较低下,以至于象十周年这样大家公认的经典我欣赏不了。

3.电影里切掉了很多内容,我个人觉得最可惜的是turnning那首歌被切了一点,我觉得那首歌的歌词写的特好。

一年一年一年一年,没有什么会被真的改变。

那个小小的街垒上徒劳的抵抗最后还是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但是……也许只要被人记住了,就不是徒劳的。

4.马吕斯演的确实不错,从看现场音乐剧开始就讨厌这个人物,25周年那家伙唱的太难听让俺对这个人物的讨厌又加深了一个层次,但是看过电影版的演出,反感少了很多。

5.小加伏罗什演的很好,有孩子的灵性,唱的也好听,相比之下25周年的那个小混混真让人想拉出去揍一顿。

6.沙威俺还是更喜欢25周年的那个黑人叔叔,可能是因为他长的比较帅,至少挺符合俺的审美。

而且在原著里我也很喜欢沙威这个人,因为在任何时代,不管出于什么立场,一个永远坚持原则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而那个黑人叔叔演的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沙威的形象,威严但是并不可怕。

10周年的沙威有点可怕……而拉塞尔克罗,俺总觉得不够威严……7.主教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喊出来,虽然我十周年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俺却很喜欢Colm爷爷的感觉,而25周年末尾的那些合唱让俺对这位元祖冉阿让更加深了好感,我知道这部音乐剧也不过就一年的时间,但是看25周年的时候,当1985的演员阵容出现的时候,我却也跟着莫名其妙的激动,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

也许看着一部优秀的作品经过一拨又一拨人的演绎慢慢成为经典,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幸运的事。

9.德纳第夫妇个人感觉没有25周年那一对出彩,25周年那对看着就很有夫妻相,配合也挺默契,而且在那个邪恶小市民的气质下还保存了一丝很萌的感觉。

10周年的那个看起来有点狰狞,电影版这个天然呆气场太重,总是让人感觉睁不开眼,没有那个眼睛一直滴溜转的精神头。

老板夫妇是在这种乱世中最容易生存下来的一类人,可恶,但是让人又没法对他们只简单的抱有“仇恨”这样的情绪。

8.最后一幕处理的特别棒,当你看到结尾的时候,其实应该能猜到他们会怎么处理,但是当那一幕出现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受到震撼,就像看friends,你看过不知多少遍,你明明知道笑点在哪里,但是你到那里还是会笑个不停,而且,你好像在等着那个笑点到来。

就像这个音乐剧,你可能背下了所有的歌词,你甚至知道每个版本演员的演绎都有什么特点,但是你每一次去看的时候,感动都不会减少一点。

 4 ) 不公平不止阶级还有爱情

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为毛那个cosette啥都没付出就有papa跟marius爱。

Fantine死了,Jervet死了,Marius的兄弟死了,papa死了。

而且这戏明显烘托得不到的爱情是最凄美最昂贵的,Eponine用生命才换来Marius的一回眸,瞬间就永恒了。

看到Eponine概叹这个男生永远都不会对自己说那些情话,我终于哭了。

她即使得不到也要守护最爱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爱他就是看着他幸福,自己就幸福了。

这么善良的人竟然出淤泥而不染,这才是脱俗之美。

i hate the happy ending!

狗血拖时间!

还让我看到Eponine孤零零一个,故意讽刺她么?

讽刺她爱上配不上得不到苦苦相等的人么?

感觉还是旧版比较有味道,一缕眼神欲说还休明儿继续写

 5 ) 关于《悲惨世界》——爱、恩典与救赎

1815年10月初,法国南部小镇迪涅。

一个光头长须、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异乡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门。

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尽辱骂与恐吓。

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刺过衣裤的破洞,从四面八方袭击他。

他有一张黄色身份证(当时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一百零九法郎积蓄,以及一个在痛苦与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异乡人。

“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

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

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

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

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

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

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

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

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这样,苦役犯冉阿让的救赎之路开始了。

《悲惨世界》是怎样的作品?

童年时候,以为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直至今日,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

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

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悲惨世界》开篇,大段描写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开启整部作品的钥匙。

雨果将这部构思四十载、完成于晚年的百万字巨著,称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创作灵感,缘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

在1801年的法国,彼埃尔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

出狱后生活维艰,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仿佛永久烙身的该隐记号,将他从整个社会隔绝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仅仅谴责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悲惨世界》将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于愤怒的作品。

书写苦难只为控诉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难的深重?

更宽阔的小说,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开始搜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

他想让现实中的彼埃尔,与现实中的米奥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相遇。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胚胎。

它将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

写作的准备工作极其扎实。

雨果参考了好友维多克年轻时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大量材料,参观了土伦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监狱,并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这样的扎实体现于细节。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惊讶:雨果讲述每一个社会局部,都有着新闻记者似的准确,田野调查般的详实。

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狱的“大苏”(即将一个苏的硬币纵向剖开,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纹,再置入一截弹簧);又比如匪徒间的黑话,黑话的流派、变种、口音特色、使用者个性……叙述得有条不紊,错落生动。

《悲惨世界》描写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写滨海新兴工业城镇,但花费笔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

它几乎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可以目睹监狱、街垒、贫民窟、下水道……还能看见粗鲁但善良的野孩子,圣洁却刻板的修道院,诡诈而不择手段的犯罪团伙,以及如蛆一般活着、似牛一般劳作的苦役犯。

我们随着雨果,徜徉在街道,迂回于巷弄,呼吸每块砖瓦的气息,触摸每扇百叶窗背后的秘密。

《巴黎圣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鸟瞰》;《悲惨世界》中,充满对巴黎街景的不厌其烦的描述。

这些文字恍若情书: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细部、巴黎的白昼、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楼房、巴黎的路灯、巴黎的酒馆、巴黎的看不见的地下世界……在饱满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沧桑、衣衫破旧的中年女人,散发着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

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让的巴黎。

雨果的写作既恢弘、又细腻,经得起显微镜似的审读:历史→时代→人物→细节,无论置于哪种倍数之下,《悲惨世界》都是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资料,小说构思已然清晰。

但真正开写,要到二十年之后。

在此期间,雨果完成了其他几部长篇,一些诗歌和戏剧。

是什么使他一再搁置?

是否他已意识到,这将是一部伟大作品,必须给予更多时间、深虑乃至磨难,等待它成熟和丰富?

1845年11月,雨果动笔,初命名为《苦难》。

创作至近五分之四,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

小说于1848年2月停笔,一晃又是十二年。

在大西洋的盖纳西岛,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难,重拾《苦难》。

经过大幅修改增添,于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

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

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铁卢战役,与叙述主线游离得较远,且在情节推动上,产生了一个强行中断。

但雨果宁愿牺牲流畅感,为的是完成阐述历史的野心。

当然,雨果的野心不止于历史。

他时时放下冉阿让,错开笔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讨不同议题。

他谈革命、战争、拿破仑、起义与暴动……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却不鼓吹暴力,他说:“人民,深爱着炮手的炮灰”;他认为无知与罪恶是硬币之两面,却依然心怀同情:“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多多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

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悯的人道主义者,又是虔诚的基督徒。

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的本质就在其中。

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

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

神如同白昼。

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

(他留给母亲的只有1.2万法郎)”人道主义与基督信仰矛盾吗?

不矛盾。

人道主义反对教会桎梏、宗教迫害。

但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

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关系;宗教则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罪恶。

在《悲惨世界》中,论及僧侣制度,雨果有过精彩的评论:“每次当我们遇见道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时,无论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总会感到肃然起敬。

圣殿、清真寺、菩萨庙、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人类心中的静观和冥想是了无止境的,是照射在人类墙壁上的上帝的光辉。

”人的内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

无论在圣殿,还是在街头,无论在监狱,还是在警所,人性永远是灰色的、暧昧不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雨果笔下,野孩子伽夫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喜欢小偷小摸;爱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如圣女一般为他牺牲,同时又出于嫉妒,将他诱入街垒同归于尽;冉阿让在从善之后,也曾因发现养女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而产生嫉妒、幸灾乐祸,与疯狂的占有欲;甚至那场悲壮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写混水摸鱼、瞎凑热闹、怨气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集体冷漠。

“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现在沙威这个人物身上。

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

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以律己的。

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

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惊又迷惑,对救命恩人冉阿让喊道:“您真使我厌烦,还不如杀了我。

”(他第一次下意识地对冉阿让使用“您”)此后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敌的好机会,却帮忙救送马吕斯,并最终放走冉阿让。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所有人物内心独白之中,有两场最为惊心动魄:一场是冉阿让受卞福汝主教感动而由恶变善;另一场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

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

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

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为迥异的世界。

雨果写道:“他(沙威)有一个上级,吉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想到过另外那个上级:上帝。

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乱。

”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

“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

”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

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

为何“黑暗”?

因为没有光,这光就是爱。

《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

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

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在此意义上,《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

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赛特令他懂得爱,隐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谦卑,救护马吕斯让他战胜恶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

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

愿更多中国人喜爱《悲惨世界》。

写于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6 ) 非专业原剧党报告

看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唯一印象是雨果好啰嗦动辄用几页来描写巴黎城构造。

原剧只看过10周年和25周年两个纪念版,其中主要是10周年版,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印象就来自它。

   电影观感: 1.合唱都不错。

2.第一幕沙威出场,长得有点喜感,唱得实在太!

难!

听!

了!

瞬间理解了当年《歌剧魅影》电影版刚出来时很多人的鄙视,不过那个我是先看的电影,反而觉得电影好。

冉阿让各方面都还算不错,除了有时候内心独白没啥感情以外。

3.神父长得有点邪恶,看那张脸老觉得他居心不良。

4.安妮海瑟薇好瘦。

我印象里的芳汀,从头到尾都穿着浅色粗布连衣长裙,披散长发,身体丰满。

原剧里旅馆老板夫妇都是大胖子,电影里也都挺瘦的。

其实按当时实际这几个人应该都不会多胖,大概因为歌剧和音乐剧演员都必须有那身材才能有那样的声音。

比如芭蕾舞演员出身的莎拉布莱曼,改演音乐剧以后就长成那样了……(看到这里,旁边的原著党补充说原著里芳汀就是电影里这样。

) 5.电影基本是把原剧搬下了舞台,最大改动是在冉阿让收养珂赛特当天加了段内心独白,大意是:事情好突然就这样发生了,我要养她了,她这么信任我,我好感动。

(原著党表示,几年前她刚从宠物店把那坨小猫抱回家时就是这感觉!

) 6.然后年轻一代成年了。

看着大街上高高站着喊口号的俩男青年,好希望帅的那个是Marius,可惜居然是他旁边那个有点丑还满脸雀斑的。

那脸雀斑我一直无法直视,直到婚礼那场看着才不明显。

成年珂赛特还算是美女。

25周年版那个就太……不过珂赛特在这剧里的确就是个花瓶,也就幼年时畅想云端天堂那段还有点存在感,我甚至经常想不起她的名字。

7.惋惜过Marius长相后,镜头扫过台下路人,一张熟悉的脸出现了,似乎是25周年版里那个Eponine?

终于有个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出现了!!!

Marius引起的失望感消失了。

果然是,Samantha Barks。

她的外表完全符合我对Eponine的期待,论唱倒是Lea Salonga略好些。

电影里呢,临死前躺在Marius怀里那段,气息更虚弱一点会更好。

原剧里Eponine成年后才第一次出场,一开始就是Marius如何如何,因此那样的出身完全没损害她的形象。

电影在描述她那猥琐爹娘时就让年幼的她露了几次面。

有那样的爹娘,在那样的地方出生长大,能怎样呢?

   综上,本电影和原剧的区别,基本也就是电影和舞台剧两种形式的区别。

舞台上要求声线好、感情充沛,因为基本是一段段独白或对话,背景全靠简略象征表达(背景方面,这些音乐剧已经比中国戏曲具体太多了)。

电影在唱方面讲究不了那么多,却需要还原所有的现场交代完整的故事。

可用场景动作来补足的部分,电影做得很好,比如Master of the House,那对老板夫妇唱得本身也不错。

内心独白部分,有时可能因为要更贴近现实场景吧,语调气息的改变就变走了太多韵味,比如芳汀回忆青春和恋情。

有的只能说是演员没那唱的水平。

电影场景让我理解了雨果当年为啥那么啰嗦地介绍巴黎城,下水道之类是舞台剧无法表现的。

  --- 比较过原剧和电影,还要顺便提一下这电影在中国大陆公映版跟原始版可能的区别。

首先是删减,Marius他们失败后,几个女人洗地上血的那段,居然只剩了五六句话,听起来显然不是首完整的歌,而且有明显的被剪切导致的断层,接着就是Marius对着空桌子空椅子感伤。

我认为电影本来就这样的概率趋近于零。

贴出这段歌词完整版,我今晚听到的只有以下第一小节。

大家看看之后的,自行脑补最近将合并成一个名字超长部门的那个局是怎么想的吧。

  Turning      Women:   Did you see them going off to fight?   Children of the barricade   Who didn't last the night?   Did you see them lying where they died?   Someone used to cradle them   and kiss them when they cried.   Did you see them lying side by side?      Who will wake them?   No one ever will.   No one ever told them that a summer day can kill.   They were schoolboys never held a gun   Fighting for a new world that would rise up like the sun.   Where's that new world now the fighting's done?      Nothing changes   Nothing ever will.   Every year another brat, another mouth to fill.   Same old story. What's the use of tears?   What's the use of praying if there's nobody who hears?      All Women: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hrough the years.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hrough the years   Minutes into hours and the hours into years.   Nothing changes. Nothing ever can.   Round and round the round about and back where you began.   Round and round and back where you began!    顺便说一下这电影的中文字幕质量较低,语句粗陋,有时候意思还有偏差。

比如,Eponine临终表白第一句“Don't you fret, M'sieur Marius”,本来多深情啊劝慰他别为自己担心(下句是“我不疼,你在这儿我就很好了”)。

字幕赫然一句质问:“马修斯,你不担心吗?

”没想到去看这个的这么多,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去就只剩边边角角位置了。

本来还想中途会有不少人走掉吧这样我们可以往前面坐点,结果一直到大概演到3/5才有两个走的……后来走掉的也不超过5个。

散场时发现有两个姑娘居然在哭,其中一个一边抹泪一边对同伴说“我觉得从电影院出来这个样子好丢人”……

 7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五星全给音乐,太经典了。

也许是史上最长耗资最大MV。

其实更应该去看歌剧,因为当《look down》《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些歌响起的时候,是会让人忍不住欢呼起立跟着一起合唱的。

不过可惜现实并不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可以代替。

十八九世纪的法国历史,就是不断的革命,复辟,革命,镇压,血流成河。

正如影片中那孩子的声音:当年我们杀了国王,我们太急改变世界,现在又来了个新国王,也不比从前好多少,这土地曾为自由而战,但现在我们却在抢面包,要问平等是什么,只有死亡面前才平等。

还以为这孩子洞察了世事,结果一转头他又大喊着“法国万岁”冲向了士兵的枪口。

看得让人痛心,一个屁大点的孩子懂什么革命呢。

电影中的革命者,是一群热血上涌想把红旗插在巴黎城头的贵族子弟加上一无所有闲着也是闲着的城市贫民,还混进了冉阿让这个只为来“拯救愤青女婿”的打酱油分子。

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变成没有响应的孤军,惨痛的失败。

然后又帝国共和国的折腾了很多次,忍看朋辈成新鬼,城头变换大王旗,一直到巴黎公社被镇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才算安生了些年。

影片最后全民在广场上欢呼革命胜利的场面,根本不是结局,只是又一次悲剧的开始。

所以这片子不是什么革命历史题材教育片,就是一音乐倍儿棒的爱情古装枪战片,法国版乱世佳人,词曲雄壮的可以当国歌。

但最终还是文艺家眼中的浪漫血色革命。

想看政治庭辩大戏的还是去看《林肯》吧。

不知法国人看了这电影怎么想,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国家历史上百年的动荡,社会的不公带来不满与暴力,但暴力总带来更多的暴力,而自由与平等却遥不可及。

经历百年革命,人们才终于发现不同阶级和平共存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消灭少数人,不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而是保护所有的人,包括你的对立者。

就像神父对冉阿让做的,冉阿让再对世人做的那样,放弃仇恨,爱你的敌人,因为,你们只是以为对方是敌人。

虽然这在革命者的眼中,是虚伪、幼稚与徒劳的,因为假如敌人不爱你,你爱敌人有何用。

当最后罗素念唠着为什么他不杀我为什么为什么如果这都不算爱我还有什么可悲哀最终崩溃跳河,当小孩和妇女倒在士兵枪下而革命发动者却最终抱着美人住在庄园里,我们知道这就是一个悲壮的冷笑话,血痕最后都变成历史书里的叹息,战歌也终将只在电影中吟唱。

一个那么简单的答案,却付出了无数鲜血的代价。

从1789读到1871,看这个悲惨的世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8 ) 从亚历山大大帝到雨果:关于战争、革命和人类永恒的幸福家园

关于电影和音乐已经谈得很多了,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历史。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正在读Mary Renault的亚历山大大帝三部曲的第一部《Fire from Heaven》。

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公元前356年),刚刚崛起的马其顿王国不停地与周边的民族征战。

从书中我们知道马其顿王国是位于古希腊的北边,对照了wiki上古代马其顿的地图和当今的世界地图,才知道那是涵盖今日中东欧诸国包括阿尔巴尼亚、马其顿、黑山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一大块地方。

然而这些都是最近的名字——两千五百年前住在那些地方并与马其顿王国打仗打得不亦乐乎的众多民族,他们的名字如此陌生、闻所未闻:Theben、Thracian、Amphissian、Illyrian……这些民族曾经勇敢地捍卫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也曾经侵入别人的家园掠夺牛羊、金银和妇女。

然后他们被强大的对手消灭了、收服了,成为了奴隶,失去了土地、家园和姓名。

两千五百年后的我可以告诉他们,他们的战争必定失败、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生命去打那些仗;就连当时亚欧大陆最强大的波斯帝国(这个名字,总算还“听说过”)也在十年里被马其顿天神一般的亚历山大大帝所打败;就连天神一般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创造的从亚得里亚海滨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的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也在他死后迅速瓦解,如同潮水消退般消失了,那些广袤的土地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其他人的财产,冠上了新的王国的名字。

如此种种历史的变迁,正是“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以此类推,当今世界的种种争斗也是一样的可笑,不管是巴以冲突,还是南中国海领海之争——两千年后,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但那些人的名字必定早已改变。

(当然,前提是所有人没有在核战或其它灾难中同归于尽)。

所以战争是无谓的。

马其顿王国和它所有曾经的对手一样,都成了历史的云烟、古希腊的遗产,不是它的版图,而是它的神话、它的哲学、它的早期民主思想。

让人流血牺牲的,除了战争,便是革命。

战争虽然无谓,革命却是是有意义的;战争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为争夺土地和资源的征战,革命却是受压迫者对于暴掠的统治者的反抗。

《悲惨世界》的故事以1832年的巴黎共和党人的革命为背景,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暴动。

在此之前,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砍了路易十六的头,结束了法国作为的封建王国的历史;开始了一个君主立宪国家,1830年第二次法国革命、七月革命、1848年第三次法国革命——我猜想除了历史学家,就算一般的法国人,也很难板着指头数清楚法国历史上所有的革命。

最终,经过三次大革命和数不清的暴动,法国成为了现在的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不是每一次的革命都成功了,甚至不是每一次的革命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有着相同的方向和主张,革命者杀了皇帝、杀了贵族,杀了军队和警察、也杀了自己的同志……民主共和的道路血腥残酷、曲折漫长,然而终于走到了天明。

在《悲惨世界》中,年轻学生们的革命看似天真,他们甚至被他们希望代表的人民都抛弃了,他们的牺牲看似无谓,然而也许正是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强烈诉求、不断地重复的呐喊成为了推动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源源不绝的无形力量。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人民心底的呐喊,终有一天会响彻云霄。

如果说战争是为了统治者的贪婪和狂妄,那么革命,无非是渺小的人们为了得到梦想中的幸福家园。

Bring him home, bring her home。

这是《悲惨世界》的另一主题曲。

冉阿让给了柯赛特一个家,冉阿让把马瑞斯带回了家,在影片的最后,芳汀引领着冉阿让回到了永恒的家园:主的身旁。

有人说“心在之处即是家”,也有人说“有爱之处即是家”,而这部电影似乎告诉我们:对人类来说,我们永恒的幸福家园只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信仰中。

今日的中国,虽然房价高企,还是有数以百万千万的人们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然而,在我们拥有信仰之前,我们都是无家可归者。

古希腊早期民主思想: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基督教诞生:公元1世纪。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雨果《悲惨世界》:1862年

 9 ) 刷了三遍总得写点啥吧

=====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泰囧》之后新学了个词儿,叫“报复性观影”,是指大家没片可看时疯狂扎堆的现象。

我觉得我刷了三遍《悲惨世界》就有点儿这意思。

一是为了报复我一原剧粉一直看不到现场的怨念。

二是为了身在美帝看不到宗师的怨念。

两种“看不到”导致了逮到一个就报复性狂刷。

两遍IMAX一遍普通场,总共花去了差不多五十美刀,看个边边现场都够了。

作为一个雨果爱好者+LM音乐剧死忠+Philip Quast叔脑残粉+Russell Crowe忠诚度四颗星的影迷,这电影预告一出来我就开始翘首。

说来话长,早先看原著的震撼就可以掠过不表了,这应该是我看得第一部那么厚的小说,里面很多无关情节的描述,对照现世,只觉得雨果想我所想,替我说了那些我说不出的话。

那时候看书的感觉还很单纯,蛮喜欢冉阿让,甚讨厌珂赛特,觉得德纳第两口子都比珂赛特招人待见些。

都说珂赛特是这书里作者唯一留下的希望和美好,看来我这番看法,扼杀了这最后一点亮色,悲惨世界真是悲惨到底了。

后来看音乐剧栽进了Dream Cast里沙威蜀黍Philip Quast的坑,套用科波拉选角的那句话——我现在一翻开书看到沙威,就能看见PQ叔的脸。

自我分析了一下这种三观扭曲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俺实在太稀饭PQ叔那浑厚苍凉的声线了……嗯,其实稀饭沙威也不算三观不正(还有比沙威更“正”的人了吗),沙威是个好同志。

但这事儿的玄妙就在这儿了,当年看PQ叔的沙威后搜PQ叔别的东西来看,觉得Russell Crowe和他年轻的时候长得还有点像。

后来到了墙外我搜了下油管,PQ叔早年的一个视频下面有人留言说PQ叔跟Russell长得像,有人回——这也忒抬举Russel了(That's a compliment to RC)。

所以你们能想象我在影院第一眼看到trailer里面Russell穿着那身儿警服时候的崩塌感吗吗吗吗吗吗吗!!!!

还看过PQ叔90年代的一个剧集,里面Russell还打了个酱油。

日子不禁混啊,当年的酱油已经开始演主角的代表作了……(贵圈真乱)说到Russell,我真不想再黑他,见他被黑得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我都不好意思再吐槽了。

好歹我N年前就老鼠挖洞介翻出来过他玩乐队的时候录的一些歌听,没什么特别惊艳的感脚,但那些歌还在我随身听里扔着,也就是说还没不堪入耳到我想删了它们。

印象里他嗓子是很肉很厚的,随便唱唱玩玩还成,穿透力啊表现力啊什么的就无从谈起。

trailer基本上都没怎么放他的唱,现在想来应该是有意回避,因为他唱得实在是……基本可以用惨不忍听来形容。

被PQ叔的Stars惯出来的耳朵怎么可能容忍那种软绵绵有气无力简直可以用柔情似水来形容的Stars,满脸黑线的我注意力还被走边边这个梗吸引掉大半——沙威一直半只脚在里半只脚悬空地在高空行走,风大点儿估计都会给刮下去。

不明白这个老是给脚特写是什么用意,是暗示沙威是边缘人群?

还是他战战兢兢像在高空走钢丝?

还是暗示他心理斗争过于强烈老是在活/不活之间选择?

这里就可以扯出这版电影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特写独唱一刀不剪,真的是一!

刀!

不!

剪!

你能想象半个IMAX屏幕上全是海瑟薇那爬满了苦涩的脸,动都不动长达上百秒么。

其实这版的布景我还蛮喜欢,写实又不乏舞台气息,这样真是太浪费了。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导演想突出“这真是他们现场唱的不是唱坏N次了等着我剪的!

”据说Russell童鞋有重唱四十几次的记录,不太清楚是哪首(有人说是芳汀arrest那首?

求证),如果是独唱估计唱四百遍也就那样了,如果是Confrontation这种估计唱四十多遍狼叔都抓狂得要弹爪子了吧= =而且最后几句还是不全的,只有警察的声,居然还是只有警察的声……………………另外唱坏了的Bring Him Home就不说了,大家有耳共听,简直把高潮唱成了尿点,看他唱得累的,我都替休叔可怜。

总体来说休叔表现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功力+号召力,休叔这样的人选也算难得,舞台功底好,知名度高,又起码不会让人想捂着耳朵逃走。

我还蛮喜欢新加的suddenly,从休叔的眼睛里能看见光亮和希望,对比他衣衫不整(大雾)地站在珂赛特房里那段,这段suddenly还是新鲜又惊艳的。

艾潘妮的On My Own很好,小雨处理得不太喜欢……而且Little People为啥要改这样呢,一共也没几句,完全可以留着。

这版的俩小孩儿我都好喜欢,声音好演得也够味。

说说几个喜欢的地方吧。

第一个是寇叔出场(喂你是看电影去的么),哇,那简直是浑身散发和谐慈祥的光辉,宛如上帝下凡(囧),看得人都要化了。

而且寇叔唱了,声音仍然美翻了,满满地全是爱啊。

第二个是I DREAMED A DREAM,成功戳了泪点,眼泪根本不听话蹭蹭自己就往外跑我真是没辙……第三个是Do You Hear the ppl sing,又成功戳一泪点,血管里血都在烧,几乎哭成SB……第四个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唱得尊素不错,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脚把握得很好,除了phantoms没出现……电影里明明可以把舞台上这段phantoms出现消失的力度加强的,但是没有,估计导演觉得诡异?

中间还有几个地方觉得不错,一个是小G孩儿死掉的那块,处理得很煽情。

还有大E挂掉时候那个从窗口倒挂拉着红旗的部分,精准还原舞台,灰常震撼,虽然他本人唱得完全路人。

最后的大合唱仍然热血,总之一合唱我就激动,包括at the end of the day都能点燃。

当然One Day More除外,Russell那充满违和感的嗓子往里一加我就想找地洞……好了,总结一句,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刷这么多遍属于脑残行为请无视)。

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在于拉人下水木!

有!

之!

一!

电影走得永远比剧场远,欢迎各路看了电影的盆友去看10th,25th,各种原卡and原著,如能给原著原剧多来几个粉,倒也不负恩泽

 10 ) 这不是一篇影评

歌美人也美!

小雀斑出场的一刹那霸王花也娇羞,forgive me i live you die那段小心肝一颤一颤的。

电影里面藏了些细节,比如javert两次walking on the edge,第一次以notre dame为背景指着小星星发誓俺一定要捉住jean valjean,法律是不可冒犯的,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云云,然后信誓旦旦的走下了天台。

第二次在塞纳河上的桥上徘徊,啊肿么办我放走了他因为他救了我的命,我冒犯了法律和我的职责但是他是个好银那,唱完过后噗通一声栽河里了。

还有片尾,当所有的死去的热血青年和反抗的法国人民在一个更多的家具组成的更大barricade的时候,不知道我是不是眼花了,一根明晃晃的绿柱子闪现了一下。

是巴士底狱吧是巴士底狱吧是巴士底狱吧,脑海中有个小人留着鼻血晃着小雀斑在呐喊。

只能说这是一个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最后镜头扫过的一张张人脸,全部在那场守护barricade的战役中香消玉殒了。

cosette和marius在一个金壁辉煌的mansion里面结了婚,而marius也重回了家族,意味着那个热血的冒进的marius也在那场战役中没了。

以侵泡在泥水里的法国国旗开场,以整个巴黎都在飞扬的法国国旗结尾。

每一个人物的独白都催人泪下,我浑身上下的脂肪都随着他们的嘴唇在颤抖!

忽略Russell Crew那像一个角斗士在mumbling一样的唱腔,忽略坐我旁边那位女士高高翘起的脚时不时的挡住了eddie的几枚雀斑,这是俺今年看过最罗曼蒂克的电影!

ps。

今晚桌面就换小雀斑好了【捂脸。。。

《金不厌诈》短评

我看过最狠的吐槽是。a:安妮海瑟薇的《我曾有梦》one take 一条过,表情丰富细腻,孤苦无依,太牛逼了。b:这也算牛逼的话,那她在A片界算是没法儿混了。真心看不了这种歌舞片,太形式化,化妆确实牛。

7分钟前
  • 胖跳跳
  • 还行

武昌首义横店电影城 2013.3.3 15:58 第一次看这种对白居然是唱歌的电影,以至于他们争吵也是以唱歌的形式时实在是忍不住想笑

12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安妮海瑟薇短发不美了!服装化妆道具很考究,这剧内容很挤 节奏安排的不好,歌声显得有点单薄了,没有混响,时间太长,消耗量大让人困乏。

17分钟前
  • 甲乙丙丁
  • 还行

……我觉得5星来评价这部电影已经绝对不够用了…… 从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压倒性的磅礴气势给震住了,几大主演的深厚功力和唱技无可挑剔。休·杰克曼的疯狂表演力简直和天神下凡一样无法直视…… 预告海报里最期待的海瑟薇饰演的芳汀戏份极少,算是最大的一个缺憾。年度最佳配乐和布景无可争议

20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看不下去20130316

25分钟前
  • rovin
  • 很差

音乐剧的形式讲述名著,但对于英文欣赏不了,突出优点是多人合唱可以讲不同的话。旅店老板夫妻最逗人了,他们的女儿Eponine算是唱功最好的了吧。罗塞克劳扮演的警察居然因为三观崩溃而自杀了

29分钟前
  • mmhh
  • 还行

虽然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贬为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尽管stars被唱成这副德性,bhh完全是克劳上身,但lez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尽管存在种种不满,还是让人没用地哭到不行。最惊喜的是anne的芳汀,撑起前一小时高潮,后半场全靠小雀斑深情动人的歌声演技成就,每个小细节都吸引人

34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其实我最喜欢的并不是芳汀独唱那一段,而是冉阿让出狱八年后贫民窟里的那一场群戏。仔细回忆一下,我最喜欢的歌剧片段几乎都是群戏,而不是主人公独白的唱段。

38分钟前
  • Pan小月
  • 力荐

风格化的手持+面部大特写摄影紧跟潮流,但剪辑太碎让人眼晕。安妮海瑟薇那一段,今年奥斯卡女配不给她真是会引起民愤吧。

3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当看到高富帅学运君在战友死干之后从下水道里苟活出来搂着妹子盛大婚礼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在所有时代自由平等黎明之类的都是一个意思。

42分钟前
  • 虚弱橙
  • 还行

人人都爱海瑟薇,我却看到我的男神埃迪有多耀眼。是不是只要有他,片子里的所有人物就都会被带亮?上一部给我这种感觉的是《与梦露的一周》。当然这一部更震人心魄,这才是真正的大片。

47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达到预期。艺术指导非常棒,不过需要更多的展示空间。叙事弧被无缝式的歌舞表演冲散。情感爆发点和发泄点太密集,一个“幕间休息”的无歌曲环节可以考虑加入到片中。虽然是现场发挥,但都唱出了水准。杰克曼再次证明自己可以通吃好莱坞和百老汇;海瑟薇以及雷德梅恩奉献出了最精彩的两出戏,无比惊艳。

48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五颗星都是感情分。放映厅都坐满了,可惜屏幕一黑所有人都走了,没人关心音乐还在继续。技术上没什么好指摘的,但是个别演员的唱功实在不敢恭维。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听到了最难听的一版《Who am I》。字幕翻译更是坑爹,空耳(这样说不大公平,因为我大概能背出所有歌词吧)就能挑出不少错误。

53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从去年开始期待,因为很喜欢音乐剧,喜欢安妮·海瑟薇,可戏份太少。看一半看不下去都,场景倒是很耐看,珂赛特小时候和长大都比较美,但太美了……玛瑞斯难看呢~金刚狼还是一脸的GAY相。。。艾潘妮音乐剧里就不是很喜欢,电影里更加僵硬,感情没有释放出来!感到失望

55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较差

安妮海瑟薇,大爱啊

59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全程唱歌。第一次在电影院我歪来歪去。。。

60分钟前
  • DK
  • 还行

我太低俗,欣赏不来

1小时前
  • 谍影重重
  • 较差

超乎想象的好。。。罗素克劳为人诟病的唱功竟然也讨人喜欢起来,其他就不用说了。Iive-singing的拍摄手法没白用,很期待导演主演们谈谈这种史无前例方法的心得。喜欢音乐剧的人们看10次也不会腻烦。

1小时前
  • 远远远远
  • 力荐

真的只有我讨厌任何唱来唱去的东西么……

1小时前
  • 抖抖抖
  • 较差

我终于也能坚持看完一部音乐剧了,不容易啊!好喜欢悭钱夫妇哦~ps:2013.03.03和你在上影观影

1小时前
  • 王脱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