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圣体

Boże Ciało,流氓神父(港),另类神父(台),另类神父代理人(台),Corpus Christi,Boze Cialo,La Communion

主演:巴托斯·比莱尼亚,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伊莱扎·莱辛姆波,托马斯·兹代克,芭芭拉·库尔扎伊,赖塞科·利希塔,泽兹斯拉乌·瓦尔德金,卢卡斯·辛拉特,安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法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9

《基督圣体》剧照

基督圣体 剧照 NO.1基督圣体 剧照 NO.2基督圣体 剧照 NO.3基督圣体 剧照 NO.4基督圣体 剧照 NO.5基督圣体 剧照 NO.6基督圣体 剧照 NO.13基督圣体 剧照 NO.14基督圣体 剧照 NO.15基督圣体 剧照 NO.16基督圣体 剧照 NO.17基督圣体 剧照 NO.18基督圣体 剧照 NO.19基督圣体 剧照 NO.20

《基督圣体》剧情介绍

基督圣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扬·科马萨执导,讲述20岁的丹尼尔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时所经历的精神转变。他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由于他的犯罪记录,这让他的理想变得不可能。而当他被送到一个小镇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时,他乔装成一名牧师,并阴差阳错地接管了教区。年轻、有魅力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刚刚发生过悲剧的社区,社区的重建给了丹尼尔无限机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封启示录鬼船快嘴李翠莲和谐课程偷窥狂小姐阴阳剑叱咤风云人生大事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白面包车里的人我与卡明斯基趣味妈妈晚餐炊事班的故事2小小阳光爱情食物链适合分手的季节入棺音乐,战争与爱越来越好之村晚钢琴之森黄金时刻血有多浓肥婆奶奶扭计媳翼与萤火虫OVA三个火枪手蜜月失踪记晚酌的流派2打工声优!曼克家有悍妇

《基督圣体》长篇影评

 1 ) 自我反省比掩耳盗铃强百套

不论东西欧洲,嘲讽和反思宗教的电影都很多,这是一种科学精神。

时刻保持自我审视与反省。

相对比而言,我们明朝还有《西游记》和《金瓶梅》这种反思宗教和朝廷的作品。

可能我们地下有些反体制的作品,勉强算是有吧。

但我们现在是基本没有反本土宗教的作品。

这一点上来说,是个空白,我们有反传统礼教过,但跟非常具体的反宗教,还是有些空白的。

也许我们三教合一的状况让这个命题更复杂了。

说回电影,本片是切实的反宗教题材,一个在传统意义上亵渎宗教的小流氓最后跑了,获得了自由。

整体上的立意是清晰的。

其实这个类型略带黑色幽默的意思,可以做的再用力一点。

节奏和反讽再紧些,激荡些会更好。

最后大家都分别获得了救赎,结果男主牺牲的话,立意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影片本身既没有黑化当地的牧师,也没有黑化管教所的牧师。

还是给予了宗教本身正义性。

这也使得这个教义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了降级,变成了仅仅是教廷默守陈规,跟不上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而已。

而没有升级到对整个宗教体系与教义的拷问。

所以加上降级的矛盾和降级的结尾,打个还行一点都不冤。

不信的话,对标《神父有难》和《感谢上帝》两部影片,就知道这个有多弱化了。

但是最后说一句,反省总是好的,哪怕一点,也比掩耳盗铃强百套。

 2 ) 大型双标现场

圣体:耶稣最后的晚餐时,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

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

你们应为纪念我而行此礼。

”即圣体=耶稣的象征回到本片,观察到一细节,丹尼尔作为代理神父初来乍到,礼貌性邀请信徒进门,但门徒丝毫不动。

随后村里的另一位妈妈叫喊她们进去,顷刻间鱼贯而入。

本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也就在此刻具象化了。

你内心供奉的“圣体”到底为何物?

这一问题贯穿整片,神父是耶稣的传话人,当丹尼尔用少管所的那套发泄方法来感悟信徒,大家纷纷感谢;当丹尼尔出于善意要将肇事者也葬在村庄,丹尼尔的仓库都被人蓄意点着了。

原来人们信奉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片中将这种信奉叫——机械性祷告。

就像村长对丹尼尔一开始说的那样,你只不过是过来支持工作的。

对,需要支持的时候,你是神父,你的思想与我相左时,你什么也不是。

托马斯要带走丹尼尔时,女孩问托马斯,丹尼尔还会不会回村庄的时候,托马斯的答案是,你放心每个教区都会有一个神父。

到这,神父一如圣体一样,已然成为了一个工具,就像高高悬挂在哥德式教堂上冰冷的圣体塔一样。

本片借宗教对人们心中的准则线,是非观进行直白的讽刺,同时又在对宗教进行反思,一针见血。

同时导演的风格化表现我也很喜欢,在灰色调的阴冷世界里,至少还有丹尼尔做弥撒时的教堂天窗射来的暖光,即使他是一个刚刚释放的少年犯,在给老妇人做终傅时窗外的神光让他的身份不再重要,老妇人眼角的最后的泪水是对他善良的认可。

 3 ) 个人小见《盗马贼》与《基督圣体》中的宗教

看完《盗马贼》和《基督圣体》,更加感觉人真的需要有一个信仰。

但两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对我来说,《盗马贼》给我的感受让我更加深信“只有艺术和宗教可以使你挺过苦难”这句话中对于“宗教”的理解,这片子让我这个“无宗教信仰者”感受到的更是一种宗教给人心的强大力量;而《基督圣体》给我的感触则是宗教能够引领人们向善向美,同时也在不断提醒我 生命的价值与宝贵以及人们对于宗教原始意义的保持。

《基督圣体》让我对于神秘的宗教也许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在电影里,宗教仿佛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宗教并不能以他的标准再很好的约束人们都作为。

而当人们越来越忘记宗教其本来都含义与使命只是“机械地祈祷”,这也是人们现在缺乏信仰、害怕信仰的转化。

看完这两部,还是说那句又大又空的,人人真该有个信仰。

此信仰不限于宗教,但并不能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

 4 ) 《基督圣体》看罪与罚,人虽有原罪,但成魔成神只在一念之间。

这部影片在国内挺冷门的,2019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影片提名“最佳影片”。

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国际影片”,是最近新上的影片里“最喜欢之一”,另一部是《饥饿站台》。

海报做的极棒了,暗点救赎和升华,曾经的魔与神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善与恶中间没有鸿沟相隔。

影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Daniel从少管所释放后,经由少管所的神父介绍去边远小镇的锯木厂就职。

因为内心对于基督的虔诚向往,他去了小镇上的教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冒充了神父,代替生病的托马斯神父履行神职。

偶然知道了镇上的一场车祸,以及更多的内幕。

第二部分是Daniel为市长的新锯木厂祝福,遇见了少管所的狱友Pinczer,准备逃离小镇。

但思量过后,他选择留下来,决定利用自己的“神职”为小镇上不被原谅的司机下葬。

而当人们认可了Daniel代替神,理解了原谅这份爱,同意司机下葬后,Daneil的房子被火烧尽,来小镇坐公交所遇,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警察出现在面前…少管所的神父也出现在了面前…Daniel此时面临着身份被揭穿的巨大风险,可还是坚持完成最后的弥撒,回到少管所……影片用极其冷清且固定的镜头,以旁观者的身份平缓克制的讲述了Daniel这一段“寻找基督,寻找自我,寻找信仰后蜕变升华”的故事。

导演是扬·科马萨,其处女座《自杀房间》是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影片。

摄影师是小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父亲是掌镜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

1,情节前后多处对比与对仗。

1)锯木厂与少管所的对仗和身份与内心精神的对比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幕,地点是在锯木厂,看管少年犯的狱警突然离开,狱中刺头Pinczer与伙伴欺负狱友,Daniel是他们的望风者。

此时Daniel虽然信仰基督,但却没有那么坚定。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的场景形成对比。

同样是狱警突然离开,Daniel却不是望风人,他变成了战斗中的一方。

心情也已变化,Daniel未必把基督当作信仰,但信仰已经深种心里。

此战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督里面“圣体圣血”仪式的最后一步“圣血”(后文会作详解),是Daniel对自己最后的救赎,加上前面在教堂的的弥撒(“圣体”仪式),Daniel完成所有仪式,可以说是他变成了耶稣,完成了救赎。

第一幕的锯木厂已为片子作出基调,与后文频频出现的锯木厂一样,代表少管所,代表监狱,代表着世间少数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而此处由权利掌控。

与后文出现的“为市长新锯木厂祝福”情节有一定的对仗。

那时Daniel对新锯木厂的祝福,正是代表了他内心已脱离少管所监狱那个罪恶的地方,等同于代替上帝对于自己的祝福。

虽然Daniel对基督信仰,希望可以就读神学院,成为一名神父。

可影片中监狱里的神父对Daniel说的话却极为嘲讽,教堂也不是一个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

此时,Daniel还不懂得这句话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影响力。

2)基督于Daniel内心的摇摆,十字架和灯光。

影片第二幕是Daniel和狱友们为了迎接神父做室内打扫,Daniel端着十字架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并且领唱圣经。

此段表明Daniel是个非常信奉基督的罪犯,并且受到神父的喜爱。

十字架代表基督在他心目中公正、神圣的位置。

十字架顶天立地,处于画面中心。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形成对比,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监狱,在就餐前找到Pinczer确认他是否出卖了自己(身份上与Daniel的对调和讽刺,当都成为了“望风者”Pinczer却出卖了Daniel),在得到确认后,Pinczer害怕自己与Daniel走得太近,被Daniel的仇家(当时监狱罪犯中的权力者,Daniel因为炫耀失误杀死的男孩的哥哥)寻仇,立刻坐到后面的桌子。

狱警走进来进行餐前祈祷,被杀男孩的哥哥站在Daniel身后,两旁狱友皆起身祷告,Daniel却依旧坐着吃饭,并没有进行就餐祈祷。

此时Daniel不是不再信仰基督,而是真正明白了基督对于一个人的意义,祷告不过是个形式,比起形式而言,不如监狱神父对他说的那一句“人生中做善事的方式有很多”的表达:实践更重要。

(也就是他利用自己神职帮助小镇的司机得到原谅,并顺利下葬)也印证了接下来小镇神父托马斯的一段话:“上帝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我们交谈,有时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上帝的计划,各种河阳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这是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寓言,包括每个人,甚至我。

”——小镇神父2,光与光的对比和对仗影片出片头的方式很特别,是在影片的第三幕。

白天被神父拒绝进神学院之后,Daniel坐在少管所监狱的床上,开着灯祈祷。

忽然监狱的灯(冷光)关闭了,Daniel不为所动,继续祈祷,带着栏杆的窗户射进外面的灯光(暖光)照进来,刚好照在Daniel的身上。

镜头一转,Daniel抬眼,片名出来了。

监狱的灯光或许象征基督,散发着高冷的灯光,不由Daniel所控。

即使上帝关闭那盏灯,Daniel却依旧有那一份执着的信仰。

窗外的灯光如同自己本身,是自己支撑自己的光亮。

Daniel在祈祷。

灯已关。

对比情节镜头:影片中部,Daniel在Eliza的母亲Lidia的引荐下来到一户人家为垂暮的老人做坚振礼。

那是Daniel第一次做坚振礼,其实漏洞百出,心里也极为慌张。

Daniel独自踏进老人的房间,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只为等着他的到来。

Daniel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盼着的“上帝”到来,左手刚覆上就去世了。

此时房间仅靠蜡烛和墙上耶稣画像周边红色的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未拉紧的窗帘投出窗外的光,是象征圣洁的白光,照在老人的上半身。

Daniel却坐在窗帘的阴影里,楞楞地握住老人的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其次才是弥撒。

此刻Daniel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以及基督的信仰带给人的力量。

他真正的意识到了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背诵经文,要担当起每一份信仰的价值,担当起传达基督精神的正确力量。

影片中经常被断定为神职人员的一句话“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

其中圣父是指上帝,圣子是指耶稣,圣灵是指教徒所领受的虔诚的愿景,阿门代表确信。

教堂的神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讲,等同于上帝。

Daniel想努力做好神,一个可以真正成为他人信仰的神。

3,身份的不断摇摆和坚定,怀疑和确信。

身份的摇摆和坚定来自于Daniel自身,这也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摇摆和坚定。

第一个摇摆,在Daniel本来只是开玩笑自己是教父,却被带到了托马斯神父家的时候,等候之时本想通过窗户逃走,却未能如愿,只得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

第一个坚定则是做坚振礼的时候。

(时间较长)第二个摇摆,是Pinzer出现,Daniel受到Pinzer的威胁,准备离开小镇。

但第二个坚定也随之而来,Daniel放弃逃走,决定留在小镇。

(时间很短)第三个摇摆,是Eliza,二人彼此相爱,在夜晚二人去了托马斯神父的主屋里…Daniel颈间的十字架也在二人身体之间摆动…在这时旁边Daniel所住的小木屋被烧得精光。

也因此引来了市上的警察,正是Daniel来到小镇的路上,遇到的知晓自己身份的警察。

Daniel靠着Eliza躲过了部分追问(此时Eliza应该已经确认Daniel教父身份的虚假)也算是靠着Eliza坚定自己的信念。

就算在司机的葬礼上看到了监狱里的神父,Daniel也毫无波澜,依旧决定完成最后的弥撒,从当初自己想要逃出去却未能如愿的窗户,如愿的逃了出去。

其实对于Daniel的身份,Lidia也有怀疑。

Daniel与托马斯神父见面的时候,神父问他喝不喝酒,Daniel喝了酒。

镜头给到了站在门口处的Lidia,暗示怀疑。

(神父是不能喝酒不能结婚的)之后Daniel在教堂所做的弥撒、祷告与其他神父有区别时…Lidia迟于别人的鼓掌和看人眼色的赞同时…让Daniel住进小木屋却不让住主屋并强调主屋是神父住的时候…在做坚振礼Daniel进入房间后,Lidia关上房门时…Lidia已经知道了Daniel虚假的身份,却帮助Daniel做隐瞒(也或许是为托马斯神父就医做隐瞒),但最后Lidia却是因为Daniel获得了上帝传递给人类的感化、原谅和信仰,赦免原罪。

在这其中,Daniel经受自我怀疑、他人怀疑,最后得到坚定和确信。

4,爱能掩饰一切过犯,爱也是救赎的开始。

Daniel第一次冒充神父听他人告解时,对方是一位母亲。

母亲为自己殴打儿子前来告诫,询问怎样让儿子戒烟和补偿的方法。

Daniel先是照着经书上的话为她开解,却闻到了女人身上的烟味。

Daniel没有指责女人,也没有要女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儿子道歉。

而是要她陪儿子去骑自行车,也就是靠爱来赎罪,靠爱化解矛盾。

这与影片剧情的第二条线异曲同工。

小镇上的一群孩子因为司机的不当发生车祸全部死亡,其中就有Eliza的弟弟,Lidia的儿子。

小镇上的人因为神父对于司机的不原谅而憎恨他。

不让他下葬立碑,骨灰也只能摆放在家里,还孤立司机的寡妇老婆。

(一个暗黑的想法,神父或许是Lidia逝去儿子的爸爸,也因此作为教徒的Lidia见到如此不称职的神父Daniel也没有揭穿他,也因此和托马斯神父走的如此近…一般神父都会对于这类时间劝别人要原谅…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因为Lidia对于他多年的照顾,产生了对她逝去儿子的同理心)Daniel为司机举行了祷告,劝小镇上的人要原谅,也是利用爱这一话题,完成了赎罪和原谅,最后为司机立碑下葬。

5,最后的弥撒Daniel在最后逃跑,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弥撒。

【关于弥撒的一个科普:弥撒来源于《圣经·新约》的最后晚餐。

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感谢祝福了,把饼、酒变成自己的圣体圣血,交给门徒们吃、喝,并命令门徒们这样做,来纪念他;晚餐后,耶稣即被交付,受苦受难,在加尔瓦略山上被钉十字架而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举行了第一台感恩祭。

而他的晚餐祭献和他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离的。

他把饼和酒分别祝圣为他的圣体圣血,表示他受难死亡.完全倾流了自己的血。

从祭献的本质来看,最后晚餐的祭献和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献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离的。

教会举行弥撒,便是按照耶稣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献,间接地重演了他在加尔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大祭。

弥撒是圣教会最重要、举行得最多的礼仪。

其目的是成圣体圣血、祭献天主,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

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围绕着弥撒而进行。

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高峰。

】其实在Daniel见到公交上的警察和监狱神父的来电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最后会回到少管所监狱。

所以当他在葬礼上,见到少管所的神父并没有慌张,也没有闪躲。

他只期盼自己能够完成最后一场弥撒。

Daniel逃了出去,穿着绿色的祭衣。

绿色的祭衣代表生命和希望。

Daniel在做弥撒的时候望向耶稣,说着“他太圣洁了”,并脱下了绿色的祭衣,裸着上身走出教堂,给小镇上的人看自己的纹身,曾是罪犯的证据。

并且把颈间的项链也留在了教堂。

此时Daniel内心已放弃希望和生命,回到了少管所监狱。

而情节上,Daniel已经完成了弥撒的“圣体”环节,他距离成为“耶稣”只差一步。

6,我所认为的结局影片的最后,Daniel被打的满脸血摇摇摆摆的逃出少管所,身后是追着他的狱警。

情节上已完成“圣血”的环节。

Daniel和耶稣合二为一,圣体圣血以作赎罪,与前文所说的弥撒科普仪式相同。

仪式完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仪式完成,Daniel为自己赎罪。

所以Daniel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那他要跑去哪里?

小镇吗?

显然不可能。

Daniel出来是因为一个信念,他已经明白了基督对于自己的意义,此时正是完成了影片的片名《基督圣体》。

所以他已经做到了基督圣体——牺牲。

他救赎了小镇上不许下葬、举行葬礼的司机,救赎了司机的夫人,救赎了在那一场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以及他自己......那么他跑去哪里呢?

我觉得是教堂。

而这些,只是猜测罢了。

还在跑着,就代表还有信仰,还有希望不是吗?

但做另一个ending镜头的设想:Daniel跑出来,跑到了大草坪,望着远处的教堂顶(不必给镜头),立定,隐隐的一道光照在脸上,张开双手,影片戛然而止。

 5 ) 我看基督圣体

关于宗教题材的电影,很多地方可能都看不懂。

其中男主最后被识破,在教堂时,转身看了看耶稣,脱掉上衣,摆出一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姿势仿佛化身成耶稣本人。

紧接着临出门老修女说:耶稣保佑你。

可以看出她已经识破男主假神父的身份。

之后又回到少管所,男主说:是你出卖了我。

要知道,是尤大将耶稣出卖后,耶稣才钉在十字架上,耶稣代替众人受苦。

电影本身是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6 ) 各司其职的救赎之路

作为一名天主教徒,自我批判地看完这部电影。

波兰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即便在苏联的铁幕下也没有失去信仰,但仅从近年来的一些电影来看,现实不容乐观,宗教在僵化和退化,神职人员的缺乏和失去信心,年轻人受自由思想的侵蚀等等。

男主出入少管所,就一个混混,偶然情况竟混上了假神父,这也是电影的表现(其实天主教会非常严谨,除非战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有教区管理制,没有身份获得证明的外地神父不可能在教堂行圣事的),临时抱佛脚,通过手机搜索勉强会主持弥撒仪式,这说明神父的技术活,经过学习不难,但神父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牧灵,面对堂区内那些伪善、信仰僵化的老教友,难怪老神父酗酒且想逃离,假神父的到来确实注入了新的气息,比如没有成见地看人,和青年人的沟通,但还是禁不住诱惑(女青年诱惑神父是大罪,也可能她感觉出来那男孩不是神父),和女孩上床了,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

影片还通过假神父调查一起死七人的车祸和镇长的新工厂开工,这几件事来集中表现小镇各类人的信德观念,通过几次在集会中的讲道,启发人们自我悔罪和救赎。

当然,纸是保不住火的,最后假神父选择当众脱去神父衣袍,结束了这段自我救赎,回到少管所,脱离了神圣的引导,于是又是浑浑噩噩。

影片充满了悲凉和失望,有稍许慰藉的是,老神父回来了,教友们也接纳了那个寡妇,可救赎之路还很长很长。

 7 ) 另辟蹊径的青少年成长与宗教反思故事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韩国导演奉俊昊可谓抢尽风头,凭借一部《寄生虫》横扫四项大奖。

也许是锋头太过耀眼,盖住了其他一些同样有实力的影片,特别是在最佳国际影片这个奖项中,其余入选的四部都是百里挑一的佳作,《蜂蜜之地》、《痛苦与荣耀》和《悲惨世界》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而在我看来这部来自波兰的《基督圣体》也绝不能小觑。

这部一看名字就很容易联想到刻板深沉的宗教题材,但事实上这部波兰电影却另辟蹊径地探讨信仰的本质以及宗教制度的困境。

影片的主角和前两年获得柏林影帝的法国电影《祈祷》极为相似,同样从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叙事,亲身体悟宗教的救赎实质。

不过相比起《祈祷》里面拿宗教作为戒毒的手段,这部影片对宗教的反思更为复杂与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作相当出色,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交错:一面是假扮神父的主人公在这个闭塞的小镇里经历心灵洗涤和思想转变,另一面是则是在主人公的介入下,由车祸事件引发民众之间的怨愤情绪得以解开。

这个冒牌神父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但是透过主角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选择,让观众能够深入浅出地思考信仰背后的实质。

一件衣服足可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平凡人的身躯也能承担起神圣的任务。

少年犯自然也有机会获得救赎,并享有与神父同等的精神力量去为民众排忧解难,尽管他的行为看起来远非宗教所定义和容许的范围。

这种模糊的宗教道德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是恶迹斑斑的混混,一时是虔诚尽责的神职人员。

当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两条叙事线索逐渐汇合:小镇上的民众从车祸事件中获得释怀,而正当观众以为主人公经过此事而获得救赎的大团圆结局时,却遇上令人愕然的反转结尾。

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让我回想起他在小镇上尽心尽力帮助的那位寡妇,在现在看来他并非是出自主持正义或者宣扬无私大爱这种说辞。

实则上,他是从寡妇身上看到自己的遭遇。

寡妇因为丈夫驾车引发六条人命的车祸而被镇上其他民众孤立,而他在少管所的经历不也正是如此吗?

仅仅是犯下疏忽杀人的过错而被身边人和社会排斥,狱中的神父先打消他日后担任神职人员的念头,随后登场的警察则对他一脸不屑,认定他无法从良。

他在帮助寡妇与众人和解而重新融入到社区的过程中,抱有希望自己日后也能为这个社会所重新接纳。

然而,影片的结局彻底击碎了他这个良好的愿望。

这个结尾对西方传统宗教有了多一层反讽质疑的味道,似乎也暴露出宗教制度的困境。

由此,这个貌似常见的“冒牌货”题材在开放性的结局中提升不少,特别是画面结束在男主角带着满脸鲜血和迷茫的双眼逃往未知的方向。

 8 ) 以父之名

之前曾听人说 真正的信仰 是不动摇的 哪怕没有神 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 那么我想 我是没有信仰的 我自私 贪婪 想要比常人更多的钱 想要荣耀 想要权利 想找到一个比我更糟的人 以便我心灵的平静 神啊 你能理解我吗 你能接受这样的我吗 我值得被救赎吗 即使我嗑药 杀人 带着一身肮脏的我 如何面对如此圣洁的你 我离你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当本片的男主角从囚犯转换到受人追随的冒牌神父 之后又回到监狱 通过肉搏赢得越狱机会 他是被上帝救赎之人吗 当有一天 听你忏悔罪恶的神父是一名罪犯 同样拥有漆黑的欲望 而你却多少获得了解脱 上帝是否可以是任何人 他可以神圣光辉 也可以满身污浊 他可以善良宽容 也可以赤诚的罪恶 上帝救自救之人 上帝或许不在十字架上 他是你是我 是这众生 也许天堂和地狱一样 它们都在这人间

 9 ) 少年犯的外壳,神父的衣服,基督的内核

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该去一个小镇的木工所工作。

但出于对牧师这个职业的渴望和对撒谎的无所畏惧,他谎称自己是一个牧师,并被小镇的老牧师要求接替一段时间小镇的布道工作。

他开始自学,套用以前在少管所里学到的方式主持弥撒,渐渐他的活力和不拘一格赢得了社区大家的拥护。

他了解到社区的人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所受到的伤害,他在尝试治愈和调解矛盾,也希望司机可以安息。

在最后的葬礼时,他的身份还是被拆穿了。

他没能完成最后一次仪式,也必须回到少管所接受惩罚…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就在于身份的矛盾,你无法用一些表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但他真的好适合做个牧师,不管是他对圣经的理解还是很新颖的传教方式,以及他对于这个社区所带来的治愈和力量,都发自内心的散发出了大爱和善良。

更矛盾的是其他人,信教却因抽烟打孩子的吸烟母亲,因仇恨对司机的妻子写恐吓信的所谓受害者家属,永远绷着脸放不下的牧师妻子……嘴上仁义道德却做不到原谅的众人又是否真的善良?

每个角色仿佛都有很多面和很多矛盾,也在此中间可以看到的最有大爱的仿佛是这个披着假神父袍子的少年犯。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又是多么值得思考的部分呢?

我太喜欢这个男演员的演技了,他的眼神透露太多,凶狠忐忑和无限的宽容都从这双蓝眼睛里流露出来。

圣光从一个罪犯的身上散发出来的时候,我甚至不知该如何理解人性和善恶。

画面灰蓝颜色特别波兰的感觉,冷峻犀利,也像是冷漠的上帝凝视着一切。

影片的摄影还是很不错的,一些室内的光影非常美丽,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是一个特别引人深思的故事,不排斥宗教的人都该看看也该想想。

我一直认为人不应该因他人的错误让自己犯错,此为圣人口中所说的报怨的方式,也许大家做不到以德报怨,那以直报怨总要好过以怨报怨。

丹尼尔在那身衣服下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去教会大家宽恕也自己学会善良,而改变他的并不是衣服,而是一种被认可被要求的感觉吧。

 10 ) 圣徒还是骗子

(文/杨时旸)一身衣装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一个身份重塑一个人的精神,这就是《基督圣体》所讲的故事。

别被这个名字骗了,这电影所讲的和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宗教事务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借用神父身份讲述一个年轻人脱胎换骨的过程罢了。

从某个角度去看,它就是《冒牌上尉》的反转版,那部著名的《冒牌上尉》讲述了一个失魂落魄的士兵偶然捡到一件军官的军服,一点点感受到周遭态度的变化,从一个懦弱的男孩变成一个残暴的军人,而《基督圣体》则恰恰相反,它有关于一个为非作歹的男孩从少年监狱里出来,意外披上了神父的衣服,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的奇妙历程。

丹尼尔在服刑期间,每天都要在一位神父的带领下祈祷,神父风趣也亲切,他有些动念想去考神学院,但前科累累的他不可能被神眷顾。

假释之后,他被神父安排到一个锯木厂工作,但路过一座教堂的时候,他声称自己是神父的玩笑被意外当真,赶上这教堂的神父年事已高,他真的开始代理起了神父的职责。

这类电影是最典型的“做戏”,所谓无巧不成书的阴差阳错,假戏真做。

人们都知道这做戏的最终要被戳穿,在这过程中能让人们提心吊胆跟着看下去就需要把这戏做得扎实。

《基督圣体》的故事步步为营,一方面向前挺进,让男主角在试探中慢慢放飞自我,建立自信,一方面向深挖掘,那个小镇历史上多人死伤的残忍车祸是多年来不能碰触的伤,而丹尼尔以闯入者的姿态,以神父的身份,以宽宥为名,竟然解决了这一切,让真相浮现,让情绪倒转,他解放了被仇恨封存的人们,也解放了被悲伤封存的人们。

而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迫近那个终将反转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根基坐落于现实之中,但它从最初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寓言色彩。

观看者都知道那身“皮”会改变一个人,但又都想看看如何改变,又能改变到怎样的程度,看人性一步步扭曲、异化、堕入深渊,也看人心一次次升华、涤荡、脱胎换骨,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们,同时也都在暗中幽幽地审问自己,如果是我们换上了那样一身衣装——纳粹的军装或者神职的长袍,我们是否会成为恶魔,我们又是否能立地成佛?

到底是什么力量扭转了一切?

是周遭人们的恭维、恐惧、溜须拍马让一个人最恶的部分暴露无遗吗?

是所有人的尊重、崇敬与信任,感化了一颗顽石之心吗?

对于改变而言,外界的引诱占多大比例,内在的驱使又是多重的砝码?

那一身衣装不过就是个隐喻,隐喻着无限的权力,隐喻着重生的可能,隐喻着信任、爱和拯救,我们面对那些突然降临的无限权力时,能把持自己吗?

我们遇到爱的拯救时,能伸出手让自己得救吗?

又能拯救他人吗?

至少《基督圣体》里的丹尼尔抓住了光的一瞬,他在监狱中似乎从未信任过那一套关于救赎的话术,但在这段恶作剧般的日子里,他却拯救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

在他的前半生中,从未有过如此真诚面对自己和坦诚面对他人的时刻,但这交付真心的基础却建立在谎言之上。

这算不算骗局呢?

从道德层面讲,他算是圣徒还是骗子?

《基督圣体》和《冒牌上尉》都在假借身份错位,讲述人性之变,前者向善,后者向恶。

现实之中,我们或许盼望着能见证与前者类似的故事,但遭遇的却大都是后者的变形,那些在非常时期拿着鸡毛当令箭践踏他人权利又引以为傲的人,不都是一个个“冒牌上尉”吗?

我们又能见到几个“基督圣体”?

丹尼尔还是逃不过被拆穿的命运,但更多的人或许都盼望着就让他这样一直走下去吧,他毕竟已经完成了蜕变,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那片污脏之地,只能继续打斗搏命,直到血肉模糊。

那神父的经历就像个梦境。

人心皆存善与恶,拯救与堕落不过一线之隔,什么激发了善,又是什么巩固了恶呢?

都能看清了吧。

《基督圣体》短评

3.5 说句实在的 有点看不太懂,但我欣赏男主。

4分钟前
  • 1w.
  • 还行

偏类型化的叙事还是挺让我意外的,结尾感觉没有立住

7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人的身份。

10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还行

以前有一个笑话,它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人犯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那要和尚怎么办?因为吧,一个自认为什么都没有做过的“善良”的人,是上不了天堂。

15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一开始想到了2017年的冒牌上尉,但后来剧情的发展更多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神父”,其实他的做法更接近一个善良的少年的所作所为,与宗教无关。而更加人性化恰恰应该是神应对人类宽恕的吧。一个犯过错的人,我们是否该原谅,是否能原谅,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发展谁都不能预料。清冷的天色和这样一个闭塞的小镇真的容易制造出惊悚的白色恐怖气氛。

20分钟前
  • 雾满了风景.
  • 较差

剧本水平比及格线多点有限;对权利、信仰、道德的讨论都点到为止,更多还是为真实与伪装这套戏剧逻辑服务,目的没问题,但显得高开低走,毕竟高概念。男主给小镇人民带来了心灵解放与宽容,虽然对于男主来说他的真实是地狱一面,而解放后的谎言揭露并非是正义的,有时带来的是分道扬镳,而关键的罪犯问题男女主选择了撒谎,回归地狱的基督也再次露出獠牙,很棒的对照。归拢一下剧本,就会是个佳作

21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离神很近,离恶更近

23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没信仰的人很难看懂,看的很别扭,不太适合中国天主教徒看。翻译的经文倒是很好,但天主教不是上帝保佑你,应该改为天主

25分钟前
  • 较差

身体和心理上的观感都不适,不喜欢。

29分钟前
  • 麦吉
  • 较差

如果换身皮就有效果,小镇最终接纳寡妇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是换了什么皮?如果真是讲坛上说的话起了效果,那这效果又与皮何干?拿人性说事就别沾那身皮的光,真谈宗教就别这么扯淡

34分钟前
  • spurs
  • 较差

没有神明。

35分钟前
  • 背锅侠铁罐罐
  • 还行

看不懂

37分钟前
  • 巷陌
  • 较差

太高深了,看不懂。

40分钟前
  • Shirley璐
  • 很差

似乎是🇫🇷十年前类似片子的🇵🇱版本,当然,结尾上要更阿迪达斯一些

45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宗教题材,一律无感

46分钟前
  • rockzoo
  • 较差

我有时犯了罪,做了一件坏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承认我的罪行。

47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圣水不会弄脏衣服,却会使其发霉,好会形容

48分钟前
  • Chardonneigh
  • 还行

法不溯及既往。

51分钟前
  • 马得水
  • 较差

这个剧作太扎实了。某程度上算得上前几年《冒牌上尉》的反转版本:同样是换了一身皮,一个可以从小恶到大恶,一个从恶到善,相当有意思。而B线关于冒牌神父行善的叙述也没有太分散,而是聚焦于小镇车祸的和解。这个切入点也相当有戏味,一方面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也很适合宗教介入的救赎意味。至于隐喻波兰社会现状这块,不熟悉国情的国际观众自是不懂,但也完全不影响电影的艺术价值。

53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亵渎与被净化的相对论。我的错,因为太多坏小子题材的同影了,我看的时候老觉得主角要开始搞基了。

55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