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目下看到一篇评论,作者一通掏心,讲了《消失的情人节》哪里不好,以及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获得观众缘。
文章不无诚实地说,现实生活中,女性就是会被阳光热情、形象健康的马路骗子忽悠,对于不苟言谈的暗恋观察者,她只能感觉到,自己遇见了一个变态。
更何况,电影里的女主角也被设置为相貌平平无奇,不无古怪。
至于男主角,行为就更诡奇了。
如此肺腑之言,我都相信了,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
而陈医生所唱的,“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其实,也只能是歌词而已。
但反过来,人家导演陈玉勋一直就是拍这类台味浓,怪腔怪调的趣味电影,讲的都是形色小人物。
较近的《健忘村》、《总铺师》,以前的《热带鱼》、《爱情来了》。
有时候讲很大的洗脑话题,有时候只是贪恋人间烟火。
如果你时间有限,那么,找《10+10》里的一则《海马洗头》就够了。
《消失的情人节》也不例外,它讲普通人中的失败者,女主人公不起眼,男主人公几乎是消失的隐形人。
经过带有幻想的曝光与电影手法的发酵,为一段稍嫌车祸太多的纯情恋正名。
这些年批量出产的道德警察观众,他们油生的刻板印象中,失败笨拙的纯情,已然等同于万劫不复的猥亵,但时间暂停这种设定不专属于日系厂牌SOD,只需看15年前,风靡过豆瓣网站的《超市夜未眠》长片+短片版,就知道导演的偷天换日,哪怕有一些用情色打反差的内心纯情概念,早不是独此一家。
况且,陈玉勋过于积极主动地在爱情喜剧中,放置了咸猪手、杀猪盘之类的桥段,姿态已经足够亲民低调。
他似乎意料到许多观众会思维逆行,不惜加上一堆喜剧佐料,放得太多,反而稀释了主题。
对于两个渴望爱情而不可得的年轻人,邮局平信所代表的慢节奏、公交车所代表的脱离按部就班生活轨道,那些快门定格住的爱情照片,都是失败者可望而不可得的心灵风景。
它当然不是什么高妙的料理大餐,就是一碗加绿豆的豆花。
开头说的那位作者,也讲到这个豆花啦加什么绿豆啦,又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看着就不稀奇。
显然,原因出在《消失的情人节》完全只注重台湾市场,脱离了大陆语境,就好比拿了七夕,当本土情人节。
至于绿豆豆花,只要在台湾夜市出没,有过一段时间的生活,那么,就能知道这种小吃只是简简单单的日常味道。
再不然,哪怕是《新不了情》那么共情诉求明确的电影,支开男女主人公的,也不过是红豆糕,一个意思。
《消失的情人节》大致脱胎于摄影的一个概念,即1/100秒的曝光时间下(也可以更少的快门速度),世间景象、周围人物都在那一瞬间死去了,但又随着显影在上面活了过来。
这个死去又活来的过程,只在那1/100秒的快门速度,反复擦写,重复,如同永恒了一般。
观看过黑泽清的《暗房秘密》便可以得知,早期摄影的银板摄影术,把被摄者强制锁定在了一块钢板上,生与死都被模糊了。
至于永远比别人快和比别人慢的机巧设定,多出来的永恒一天,依然只能通过事后证物照片来呈现。
快与慢,无非是在说,现实中的有些人,他们始终无法与周围社会协调同步,导致了过敏反应。
出走的父亲,人间蒸发,若在道德剧里,他是等待口诛笔伐的不负责任形象。
或者变成泰国电影《时光机》中,那台废弃在家的钢琴。
但成年人世界的真相,是有可得的给予,也就有不可得的缺憾。
《消失的情人节》似乎在讲接受、理解和原谅,当周围都忽视了一个人的情感需求,那么,他就处于原地消失,看不见的状态。
余下的差别,只是真的失踪与选择性无视失明。
电影采用聚沙成塔的方式,让永远比别人慢一点的角色,积攒到了老天赏饭我最大的一天。
说到底,女主父亲,或者男主角,他们也不过是想在属于别人的365天之外,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天。
你或许看到过这类故事,一辆不按照既定路线行驶的公交车,它径直按照司机想走的目的地去了。
正如有些人可能还记得西雅图机场,那个29岁地勤工作人员理查德·罗素的故事。
有一天,他开动一架客机,飞上了天空。
他想去大海上,寻找那只逆戟鲸母亲——她背着死去的幼崽在海里游了1600多公里17天后才放开。
最后时刻,他跟塔台道歉说:我希望这不会毁了你的一天……因为我的缘故,把大家的日子都搞砸了。
他被全世界知道的那一天,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说说这部金马最佳
如果不是金马奖的光环,我应该不会看这部片子。
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有能力将无数个熟悉的套路组合出新招数。
就在我对第一幕女主经历的杀猪盘不耐烦的时候,笔锋一转,女主成了丢失了人生中一天的红焖大虾。
纳尼?
观众当然不能弃剧,悬疑感钩着呢。
第二幕从男主视角讲故事,手法并不新鲜。
一个故事从男女不同视角开讲,各有出入,互相补足——这个叙事手法早在《the affair》(婚外情事)就开宗立派了。
所以狡猾的导演在这一趴嵌套进《超市夜未眠》时间暂停的老梗,用男主回忆杀再次吊起观众胃口,那是一种是人都懂的叫做“错过”的痛,顺带手解决掉女主与父亲的情感羁绊。
进入第三幕大结局,这时观众的移情已然完成,观众是怎么都不会离开了,被暗恋20多年的女主也明戏了,嗯,这就是虐一下的时机了!
男主该离开了,怎么离开?
彻底离开!
结构上call back了,叙事视角回到女主。
真的是,不谈恋爱逼事没有,单身30年也不见它掉眼泪,这20年的情书就把女主扭转成秦香莲,她等啊等,等了一年也等不来男主。
就在观众也灰心丧气的时候,男主突然出现!
撒花,大团圆!
全片符合爱情片经典套路:互不感冒的男女+共同的冒险,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重要+必须的分别+重逢 看完电影,我查了一下导演,60后老江湖,一招还未用老就出新拳,虽然套路全都见过,放在一起还就work!
(有剧透) 优秀的爱情小品,很温馨。
适合一个人看(当然感觉也适合两个人看,不过我是一个人看的。。。
) 内容丰富,情节简单,逻辑自洽,细节满满,小伏笔很多,配乐好听,光影很有层次,设置的笑点很有新意。
随便说下光影吧:电影带了些奇幻要素,在一些奇幻场景里光影肯定是不同于其他时间的。
首先是女主幻想与渣男跳舞,与电台主播通话,还有遇见“壁虎”时,光是温馨中带一些生动的黄色,犹如刚升起的太阳,也像落下的夕阳,展现出女主角活泼开朗的一面,这种“暧昧的”颜色也增添了奇幻感,暗示了女主角被渣男骗,甚至暗示了女主角比别人少一天,男主角比别人多一天(太阳升起是新的一天,太阳落下是一天的结束嘛。
不过这样好像有点过度解读了) 然后是男主角那时间停止的一天,这时的光亮度微高的同时还很柔和,增添了浪漫的梦幻感,体现了男主角内心的单纯纯洁(以前都是看一些小清新恋爱电影才会在女主身上打这种光) 如果有一天时间静止了,只有你能动,你会做什么呢?
我应该会满足自己的私欲吧, 男主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他找到暗恋多年的女主,在静止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感情,还拉她去自己的“秘密基地”(海边),和她一起拍照。
这一段很特殊,我想好好说一下。
在拍照之前,男主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这一段是有很柔和的bgm的,让人舒心。
但在拍照时,男主“控制”女主身体,帮她摆各种pose,和她一起合影,这一段没有bgm,只有风声、潮汐声以及定时相机咔嚓的声音。
最后男主坐在女主身边,陷入了沉默。
爱情永远都是双向奔赴的,虽然男主和心心念念的女主能一起拍照,可能这是作为业余摄影师的男主非常大的梦想,他在此刻终于做到了。
他开心吗?
无疑是开心的,从他的笑容他的行为就能看出。
但是开心之后呢?
在静止的世界里,听着这风声,剩下的可能只有深深的寂寞了吧。
这也是为什么男主决定,在今天之后,去别的地方生活,不再给女主寄信。
没有人能坚持住没有回应的爱情。
电影可以分为两段,前半部分节奏稍快,后半部分节奏稍慢(甚至像旅游宣传片hhh),导致前后稍微有些不协调。
不过可能这也是为了配合女主比别人稍快,男主比别人稍慢的设定吧。
说到这个设定,电影最后一段真的蛮好笑的:女主遇见男主当时就哭了出来,女主哭完后男主才后知后觉哭出来。
在最后相遇这个老套的情节里搞这种笑点真的很好玩。
说到结尾,我一度以为结尾要搞胃疼情节,幸好。
影片的标签算是爱情喜剧,而对我来说,它是寂寞的人相遇。
在人生的春天,你觉得选择的孤独是自由,是愿意忍受且完全享受的孤独,可是人生四季,不只是暖春,寒冬凛冽怎么办呢?
可以不要子女,不要婚姻,可是不能不要链接,要为自己储备关系和温暖 。
我在改变,不再消极被动,有时候也试着,主动追求与维持与所喜之人的链接。
节奏不一样的人当然是寂寞的,毫无疑问,小淇是很好很好的人,阿泰也是。
看起来呢,小淇的妈妈很爱小淇的爸爸,并且是主动追求他的,可是后来小淇的爸爸依旧作为一个寂寞的节奏不一样的人被忽视,那天他走出家门,遇到小淇时还拿着锅铲,面对小淇的问题,他回答说是要去买豆花,小淇立马接上,说也给我带一杯绿豆豆花喔。
他哪里是要去买豆花,他是要,去坠楼,去与世界说再见。
不过慢半拍的他恰巧在要坠楼时发现世界静止了,他第一次经历了自己多出来的一天,这天结束后,他放弃了坠楼,索性到处走,到处打工,再也不回家。
他第二次经历多出来的一天时,遇上了回程的阿泰,慢半拍的阿泰,外号是乌龟的阿泰啊,其他人都跑出一大段了才反应过来起跑的阿泰,石头剪刀布总是慢出的阿泰,蚊子都打不到的阿泰,调手表也比别人慢的阿泰,照相只能拍到静态的阿泰,上课迟到被老师说“如果有一天地球爆炸了,吴桂泰一定会赶不上太空船”的阿泰,他后来选择去开公车,也只是因为公交限速四十,慢慢开就好了,就算如此,也还是会因为拖而被投诉,他与世界的时间不一样。
他寂寞地生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他关注着小淇。
小淇是快半拍的小淇,唱歌抢拍被老师罚跑六圈的小淇,跳大绳甩得太快的小淇,照相卡不到点全是闭眼照的小淇,看电影在笑点出现之前就笑了的小淇,就连睡觉都比闹钟早一步醒来的小淇。
有次小淇在公车上往前摔,阿泰紧张地想要接住她,可是慢半拍碰不到快半拍,错过是必然。
那场电影,笑点之前,小淇哈哈大笑,笑点过去,阿泰痴痴地笑,你看啊,都是那么不合时宜,可两人也并不合拍。
对于小淇来说,阿泰是每天都来寄信的怪人。
对阿泰来说,小淇是美好的女神。
可怎么能说两人不合拍呢,慢半拍的阿泰恰好能拍出小淇睁眼的照片,重逢后阿泰每天都跟着小淇,一两个月过去了,阿泰想再这样下去会变成变态,于是准备离开小淇的生活,他想起答应小淇爸爸给小淇带杯绿豆豆花,转身要买,结果被车撞到。
阿泰暂时不再出现。
而小淇通过那张睁眼的照片察觉到阿泰的存在,于是她开始寻找,她找到了阿泰寄信的邮局,申请调了过去,等待着阿泰的再次出现。
在此期间,她的生活仍是寂寞的,但小淇是乐天的,小淇还会给电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只是偶尔,她会哭。
有一天小淇等到了寄信的阿泰,前一秒还是小淇往柜台放上了暂停服务,后一秒阿泰到来,我的心揪着,不希望看到他们错过,幸好,确实没有,他们刚刚好遇见。
阿泰意外又惊喜,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绿豆豆花,他完成了承诺。
阿泰是开心的,他笑着,可是怎么能不难受呢,这么多兜兜转转,这难得的相遇,他的笑立马变成了无声的哭,小淇亦然,当看到小淇带泪的笑时,阿泰又扬起了笑,我也跟着一起快乐,这是结尾。
虽然是双视角叙事,但真的很顺很顺,单从一方视角切进去就很完整,但是看到另一方视角还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的是导评版,很棒,是有人聊天的感觉。
就像是跟朋友们在看电影,他们交代了一些东西,也有讲自己的感受,讲拍摄的思路,讲拍摄中的幸运,很多场景是老天的安排。
对导演来说杀青是又回到了寂寞的世界,对寂寞的观众来说也是,重新回到只有自己的世界,回味过后是悲伤,也是平静。
观影前没有读过影片的任何资料,只是从好友主页看到他标注了“想看”,于是便提议可以一起远程观看,但最终因为登不上Zoom而作罢,想着各自看完了再讨论也成。
也不知道这是一部2020年的片子,电影色调和邮局繁忙的寄信业务让我以为背景是上个世纪,所以看到女主脸书动态时错愕了一下,听到“区块链”时才反应过来这描述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只不过是在TW。
我不了解TW,只在2019年去过一次,那时还能自由行。
在台北的几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处都是“机车”,红灯一过,它们呼啸着从我身边开过。
影片前面30分钟中规中矩,女主从小比人“快”半拍,性格大大咧咧,职业是邮局的柜员,30岁了,从未过过情人节。
但就在情人节前几天,她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位男人,他身材健硕、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是位业余的健身教练,据他本人称,他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区块链相关。
女主很快被这位男生迷得魂不守舍。
看到这里,我不免担心这位有点“恋爱脑”的女主会不会遭遇“杀猪盘”?
影片会不会落于俗套?
就在我有点后悔在大晚上打开了这部电影时,影片恰到好处的转场吸引到了我。
男一号原来不是这位区块链“从业者”。
而是另一位毫不起眼,但每天都到女主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的“怪咖”。
他很少说话,有时会对女主微笑,但更多时候,他默默寄信,寄完就走。
和“区块链”比起来,男主的工作再普通不过,他是一名公车司机。
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是TW导演很擅长的题材:描写普通人的小确幸。
公交司机和邮局柜员,能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呢?
有影评批评,男主的行为更像是跟踪狂、变态狂,甚至是“犯罪分子”,可导演却把他塑造成了单相思的痴心大男生;有人无意挑起男女对立,但却缓缓打出“这也能打拳?
”他们说得都对。
但是影视作品不是教育宣传片,不必片段里加上“危险思想,请勿模仿”的提示。
我之所以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观影,就是因为真实世界中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啊:——我不可能不顾工作,丢下全车人就走——不可能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破旧不堪的小屋时不焦虑——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暗恋一个人那么久,那么久,却从不敢上去表白……所以我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去感受还有人选择不顾一切的纯粹。
那这也不代表我就要学他们,学他们跟踪甚至“绑架”喜欢的人,哪怕他们初心是好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希望大家能像成年人一样,各抒已见,礼貌交流。
看完剧12点了,打开wx发现一个多小时前好友提议既然Zoom打不开,那就一起语音观影吧。
而我因为专注观影,错过了。
第一感觉,女主表情为什么这么夸张??
长得有点像东南亚的 男主长得好可怕啊 好变态啊看着看着 我不会活着活着就是女主的模样了吧?
男主真的好可爱啊~~~导演拍景真的很牛耶最后 男主真的好帅啊,明明长得都不是这一挂的,但是演技真的太好了!
多一分是变态,少一分是煞笔,男主太绝了。
女主的爸爸出现完全是神来之笔,导演真的很会耶。
真的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纯爱电影了,狠狠的哭了,男主真绝了,长得这么变态,居然演出了纯情少男的感情,牛啊。
其实剧情很单薄,但是拍出来效果很丰富了。
对台湾影视剧还停留在《王子变青蛙》的年代,当然那时候我也真香了。
现在实在出乎我意料,我常常嘲讽的台湾腔,觉得难听起鸡皮疙瘩,在这里全释怀了。
我都有点嗲起来了。
不知道是生理期看的原因,还是我真的太渴望爱情,或者是很久没看爱情片,我对这一个电影的观感真的很舒服。
很喜欢。
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下午~~~
最近好像看了好多台湾电影,ins上新关注的里面十个有九个都是台湾艺人。
人都很喜欢,电影还没看够。
目前刘冠廷稳坐我最喜欢的台湾男演员的位子,尤其在我今天查到他是天蝎座之后哈哈哈。
从《阳光普照》到《同学麦娜丝》再到这部《消失的情人节》,本来还觉得他的外表攻击性比较强可能演坏坏的角色才容易出彩,现在不担心了。
不只一次看他演“傻子”了。
希望他火,希望他不要火到内地。
竟然在这部清新奇幻电影里感受到了禅意,很惊喜。
喜欢女主角(一动不动这么久很辛苦吧哈哈哈哈哈哈)喜欢壁虎伯伯(看采访才知道演员其实是这部电影的编导,我是真喜欢他的那一段表演,我就没看过这么自然这么可爱的神仙)其实电影本身没有多么多么优秀,可以说我是看过豆瓣上搬运的导演采访之后才变得更喜欢这部电影了,很多我看电影时没注意过的细节导演在采访里解释的清清楚楚,尤其是时间逻辑,我后来仔细回忆了一下,很严谨,全都是对的。
不敢想象这个片如果是内地团队来拍会给拍成什么样,反正应该很难做到这个程度。
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的导演拍小清新故事,是因为他们想拍,有的导演拍小清新故事,是因为他们只会拍这个。
這原本是分享在台灣論壇的討論,已取得授權轉錄原文在此:https://bit.ly/2JpFw3X以下有劇透—《消》的背景與設定是一場悲劇(導演自己得獎時也說過,最多人看不懂的地方是楊曉淇他老爸原本要去自殺,但最後跟個和尚一起生活。
)
在故事裡,我們不知道楊爸爸為什麼想自主離世,然而也正好就是他要跳下去的剎那,時間銀行發放了紅利,使得楊爸將注意力從自己的生死上轉移了。
而這世界停滯的24小時,使他有了可以沈澱自己的機會,對於任何一個有堅定的人生登出念頭的人而言,沉澱自己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乾到不行的自己,突然嚐到了一滴水。
雖然只有一滴水,但就夠這個人繼續走下去。
於是楊爸荒廢了這24小時,隨便走走看看,累了就在馬路上睡,處在隨時登出人生也可以,就這樣繼續下去也可以的心情,迎來了世界再次運轉時刻。
楊爸,已經是個生死皆可的人,眼前他更在意的是,什麼是他自己?
楊爸開始了第二人生——或者是,真正的人生。
這也是楊爸說回不去家裡的原因。
意識到自己是真的與別人不同的他,或許已經不在那個層次上了,不是說不愛家人了,只是,他要先接受他自己吧?
楊爸說:『火車出軌了還是火車,不會變飛機。
』楊爸可能真的以前以為自己跟別人一樣都是飛機,但自己從來沒飛起來過,在世界與自我之間的質疑太大,大到才想去物理飛起過。
所以,現在的楊爸還在認識他自己。
楊爸沒有不愛家人,他一直記得他還沒能給曉淇的那碗綠豆豆花,麻煩烏龜泰代勞,或許是因為如果一樣是享有時間紅利的阿泰的話,應該可以明白楊爸的心情。
況且,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楊爸才能說出來,眼前,也只有這個機會。
愛是一種概念,並不具體,送一碗綠豆豆花,卻很實際。
—《消》片裡還有另一場悲劇,沒有明講,那就是『錯過』。
然而這部分很可能是因為跟我自己的經驗有所呼應,所以我很感受男女主角因為時間流逝的差距,導致兩人在故事前面的發展幾乎停滯:女主角過得太快,看不到烏龜,男主角太慢,追不上兔子。
幸好兩人還有一個命運般的鑰匙在連結著,而且不只是鑰匙,電影裡面有很多畫面與演出的暗示。
電影第一段的女主角篇裡,像是跑操場、拍照、壁虎(在夢中)、女主角睡在郵局外面前還先打了兩隻蚊子,以及終於找到線索,衝出郵局差點被車撞到——這幾個暗示,全部都跟男主角篇裡的故事,有命運般的相反結果。
這是觀眾看得到但是男女主角不知道的事,他們一直被命運捉弄:見到對方的時候見不到心,見不到對方的時候才看到了心。
這等揪心造就了最後兩人在郵局裡,一個先哭後笑,一個先笑後哭。
所有一切都相反的命運,一直到最後一張照片,兩人終於可以一起閉上眼睛合拍一張照片,才收成了句點。
真爱是什么呢?
是一种绝佳默契的心灵相通?
还是两个人噼里啪啦电来电去?
茫茫人海当中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吗?
记得是在今年上半年,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这部《消失的情人节》。
然后在实验室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看完了这部电影,第一感让我想到了《天使爱美丽》,有一种淡淡的温暖,但似乎很难用言语表达。
女主晓淇是一个邮局的普通职员,也是一个“奇人”。
因为她凡事都快人一步,除了自己的感情问题。
晚上下班后她经常会收听“马赛克”的广播,那些天广播的主要内容都是七夕情人节的内容。
某天晚上下班后,她被一个在公园教阿姨们跳舞的男生搭讪,并约好之后一起过情人节。
而她在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前一天(也就是情人节那天)消失了,最后的真相却出人意料...... 爱情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主题。
在电影中,晓淇和广播主持人“马赛克”的对话,和“壁虎”老爷爷的对话,和妈妈的对话,似乎让晓淇越来越清楚爱情的本质。
当她发现自己的情人节那天“消失”了以后,她开始积极的寻找答案,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男主阿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但他同样是一个“奇葩”,只是和女主正好相反,他是另一个极端:他凡事都慢人一步。
所以按女主的理论,他投胎应该也慢人一步,那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更让女主觉得奇怪的是,他每天都去自己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却不一次性多买一些邮票,通过投邮筒的方式寄信。
这部电影的设定很奇幻,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设定。
之前我有想过把自己带入到这部电影中:如果我是快人一拍的晓淇;我在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我会去做什么;如果我是慢人一拍的阿泰,我会在比其他人多出来的这一天做什么?
去捉弄别人?
还是去做一些平时在别人面前不好意思做的事?
利用这一天体验一下自己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感觉温馨,可能被一个人默默守护的感觉真的很好吧,或许两个人一起过情人节也很不错。
虽然晓淇很期待的情人节“消失”了,自己也被晒伤,但情人节能和对的人一起度过,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愿你有一个香甜的梦,愿你依旧努力生活,愿有人会永远爱着你。
音乐推荐:《无眠》(专辑:《夏/狂热》 歌手:苏打绿) 微信公众号:不想去远方的鱼仔
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前后两段对立的视角,一快一慢,在叙事上造成意外的断裂感,却有点像从真实走入虚幻世界的感觉,不可言传的微妙感也许跟堕入爱河的情侣类似。
这种前后两种视角和节奏的影像实验在美国导演爱德华·沙尔茨的《浪潮》里出现过,那是一部较为失败的尝试。
爱情来的时候总是让人不知不觉,不过剧本里没有安排一幕男女主角真实地谈情说爱的情节,却在最后忽然让女主角意外获得感动,这应是全片最急躁和疏忽之处。
不过胜在两个角色都很讨人喜欢,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种肤浅的人设。
我去,男主居然是《阳光普照》里的菜头???我震惊了……
有人消失了单车,有人消失了豆花。有人消失了自我,有人消失了记忆。我是与你有时差的怪人,只能舔邮票留住时间。情人节这天,我用时间利息让世界静止,创造了与你恋爱的回忆,于你却没有意义。以为能靠肤色相认,你却如常对我说平信八块。人生是由回忆组成的,我的珍贵回忆于你却毫无意义,这是人生。
正反合三板斧,逻辑上是不是过于浪漫抽象了,女性省略性的配合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
确实催泪的。但是不能原谅这是一部充斥着男性意淫的爱情片。尤其是男主多次想亲吻失去意识的女主最后还是额头吻,导演是觉得非常纯爱吗?不,女性表示非常恶心。
一听是做区块链的 十有八九就是骗子没跑了
男主角時間慢,女主角時間快,從時間暫停的那刻起,本來以為會變成諾蘭的《天能》那種愛情喜劇。XD
就这?
令人联想到《棕榈泉》,但比后者纯真得多,似乎更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提醒年轻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1、快慢·前后·正反·双线交叉,这个叙事创意值得大赞一把;2、零星点缀的黑色幽默与奇思妙想把观赏值全线拉高,娱乐性颇佳;3、刘冠廷可塑性不错,表演对比去年《阳光普照》菜头,真是值得大大地褒奖!
台湾的喜剧爱情电影,比我们好不止一点点
这情节和贾瑞拿风月宝鉴看凤姐有啥区别?区别是女主真的被男主“玩弄”了一天,距离被猥亵只差一步,简直是酒吧捡尸、下药迷奸的河蟹版;抛妻弃子的女主他爹说了一堆看似哲理的屁话后跟癞头和尚跑了,是甄士隐附体吗?买一碗豆花就变成好爸爸了?女主得知自己情人节的经历后不怀疑自己被猥亵被性侵,竟然痴痴等待?男主说怕自己快成变态了,实际上前半段的表现就是心理变态啊;女主遇见舞蹈男这么可疑的追求就又惊又喜的迅速约会,女主哪怕是大龄单身女青年也不必被设定成花痴吧又不是傻子……槽点太多了懒得吐了,最后还不如让男主死了片子还稍微升华一点,但最好还是一开始就设定情人节时女主也是醒的,并在男主表白后自愿跟他过一天情人节然后失意这样来的正常。这部给最佳影片金马有病吧?加上同学麦娜丝和孤味,去年金马真是烂爆了
永远不合拍的两人,却能成为Happy Ending的合拍恋人。值得赞的地方无疑是快一拍多一天,慢一拍少一天的绝妙创意;必须批的地方无疑是把这错拍合一块的无逻辑小清新处理,那一定得是多棒的书信,才能说服并征服这么一个失去了情人节的30岁姑娘。
如果以這橋段套入短片尚可,用在長片就遠遠力有不逮。
浪漫得不自知才好
寡淡无味
1、就这样的片子拿金马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2、海边拍照那部分就是变态行为!
就….勉强只能算作可爱…..以及充满了男性的自我感动
哪有那么多节要过,哪需要那么多快乐,有多少快乐,也会相应有多少痛苦,就平平淡淡度过这一天,多好
骚瑞,就…被恶心到了。
高概念奇幻电影,整体倒觉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