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感觉是送牛奶的男主,一张不算英俊的胡茬脸,一只黑隼立在肩头,一只手打着大遮阳伞,无事人一样骑着馿穿过枪林弹雨去送奶的路上,觉着他就是缄默版的唐吉诃德。
影片里面太多隐喻,配乐意外的诙谐,死生一线的大灾难也没有太多的难过,其实中间男女逃亡的时候,还不如双双被枪打死的好,但是后面女主被地雷炸死,倒成全了男主结尾埋藏了十五年的痴情。
之所以没有当场选择和心爱的人一起消失,为了纪念这一场爱恋,纪念那个她。
女主的脸部轮廓性感的换了我我也会疯狂的爱上她。
只是不懂,为什么在女主香消玉殒的地雷草场上铺满一块块石头,而不是铺其他的,比如气球,蜡烛,南瓜,等等,大概这就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还是很喜欢库斯图里卡,当然这一部的奇幻风格都不如<地下>。
爱唱歌的南斯拉夫人民一如既往,兄妹婚礼前的疯狂单身派对几乎在我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都有,感觉音乐都差不多。
疯狂的聚会,疯狂的恨嫁女配角和新娘落跑男配角。
穿过火车隧道的戏份之前的电影也有。
水下的婚纱随着水流飘动也是其他电影有的元素,仍然很奇幻很美。
逃亡的戏份的户外风光真是太美了。
长满水草芦苇的水荡,尤其是芦苇荡的追逐和之前水边小屋嬉戏,水下戏都太美了,色彩明媚,摄影很棒。
不过女主角为啥不听男主角的话,非要滚过来被炸死,害死好心的蛇?
第一次看老库的电影,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一见如故”最为合适。
如果要找一个全片的文眼,我会选择这句台词。
对着鹰鹫称兄道弟,首次提起梦这个字眼,各种意义上都预示全片主题:荒唐一梦。
从战争开始,老库饰演一个幸运的配送员,他穿梭战火之中却总安全无虞,“幸运”一词,也成了男主角的人物弧光。
全片很容易就能讲完:男主被两个女子所倾心,其中就包括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新娘。
幸运的男主,就这么在她们之间周旋,可本该举办的婚礼,被战火打断,角色们一个一个死去,只剩下男主和新娘用尽办法躲避士兵的追捕,最后新娘也死于枪口,而幸运的男主,再次幸运的活下来,出家为僧。
就像做梦一样离谱。
幸运一词在男主身上尽显,可到最后,周围的人一个个地死去,才发现这或许是最大的不幸,最后渴望自杀的男主选择活下来,正是为了纪念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
为什么说公路片呢,因为男主走的实在太久了。
片名叫做On the milky road,而全片也紧紧契合着这个主题,男主的一生,似乎一直进行着一场路上的追逐,年轻时在硝烟中送货,为了躲避追杀,一次次的巧妙逃亡,后来出家为僧,更是进行着一场灵魂的修行。
除此之外也逃不开荒诞。
饮奶的蛇,边跳边下蛋的鸡,还有屡次出现的鹰和驴,都让我想起了少年派里动物喻人的手法,诡谲而又神秘,之所以我觉得“一见如故”,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这些“神奇动物”的出现,塑造了整个电影背景的荒诞感,魔幻现实的主题也就这么被刻印了下来。
我对这电影本没兴趣,最吸引我的或许就是莫妮卡贝鲁奇,但看完后观感太过特别,细细想起颇有姜文风范,可再一想,或许说姜文有老库风范更合适8⃣️,相比姜文拍的不少艺术商业两头不讨好的片子,倒觉得这样一本正经扯淡的荒诞戏更合胃口一点。
对了,这片子配乐也很不错,节奏感很好,据说导演之前玩过几年乐队来着。
愿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milky road上,正如永远幸运的男主,和那场永不停息的追逐。
(承蒙放映週報納稿,請勿商業轉載)各方面來說,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新片《送奶路上/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On the Milky Road)都叫人吃驚的合不攏嘴。
不是因為本片是2016年威尼斯影展的小金獅獎得主、不是因為這是金棕櫚獎兩冠得主睽違9年的劇情長片,而是因為:這是庫斯杜力卡個人從影38年來,首次拍出一部有新娘卻無婚宴的電影。
婚宴在庫斯杜力卡的電影從未缺席。
他的每部片都一定會有一場為時不短的婚宴鏡頭,且往往作為全片的關鍵意象。
為什麼?
因為婚宴一事對庫氏電影而言不僅象徵婚姻,更是他作為塞爾維亞籍(前南斯拉夫)導演,向全球觀眾傳達巴爾幹島獨特文化的美學出口。
婚宴既能讓赴宴人百無禁忌慶祝新人連理而讓故事節奏陷入狂熱氛圍,也是隱隱藉此宣洩某些殘酷現實中不得宣洩的真實心聲。
借用影評人戈蘭戈席克(Goran Gocic)較為學理的解釋,婚宴場景即庫氏電影中的歷史後虛構(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之體現,是他替巴爾幹島地區風貌多變而彼此殊異的民俗菱角,與「宛如在西方與東方文明之間精神分裂」的民族眾生相,找著的文化錨位。
綜觀庫氏電影,這些婚宴有時是國族性的,如《爸爸出差時》(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以兒子在家中的親族婚宴串起父親、情婦與國家特務三者碰面而想起彼此迫害的過去、《流浪者之歌》(The Time of the Gypsies)中的吉普賽人永遠沒辦法辦成一場圓滿婚宴是該族難與現代化社會達成圓滿關係的沉痛隱喻、《地下社會》(Underground)更以一對從未見過太陽的地窖居民在坦克旁結婚劍指了狄托政權如何愚化南斯拉夫聯邦的國民;有時則是純美學的,如《黑貓白貓》(Black Cat, White Cat)與《給我承諾》(Promise Me This)的婚宴都是視聽形式優先於劇本意涵,搓揉現實存在的民俗與庫氏自創的魔幻,讓婚宴發生的一切酒肉、舞蹈、作怪、樂聲與笑鬧聲騷動出嘉年華般的酒神癲狂;儘管更多時候,國族寓言與美學風格一體兩面、密不可分。
然而在《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之中,婚姻依舊,婚宴卻噤聲了。
《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的故事發生於當代某一處巴爾幹邊境,此地軍營相鄰戰火頻繁,卻又動物四見生氣盎然。
一位牛奶配送工(庫斯杜力卡親自飾演)天天騎著驢子在各地民宅送奶,他的生活單純,即將與當地的未婚妻成婚,直到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傾國美人與欲搶美人的外國軍閥從天而降,他的婚禮被打斷了,生活也就此陷入天翻地覆的混亂與流浪。
據庫斯杜力卡與開頭字卡所稱,本故事是將三段真人真事以魔幻寫實的方式,拚接為牛奶工的過去(送奶)、現在(婚禮)與未來(行道者)。
巴爾幹(Balkan)在土耳其語的原意是蜜(Bal)與血(Kan),而奶工囤放奶品的屋外不時有野鵝在砲火中沾血,彷彿有著絲絲的隱喻氣息。
然而,若用昔日解構庫氏電影的「符號套路」──民族電影、民俗記號、意識形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Srpskohrvatski jezik)的共語語境──繼續解析,想必會挫折不已,因為故事在婚禮即將開始卻被打斷的瞬間,便變為一趟即其單一的追逐之旅。
搶婚的軍閥手下追逐著牛奶工與義大利美人,在沼澤、河畔、樹林、山林與牧羊群間返隨穿梭,永無止盡。
全片送奶工與他的新娘注定陷入悲劇,卻並非任何國族與外人的介入,而是因為他們的情感本身便起於不貞、終於永隔。
當送奶工事隔多年終於得以與愛人重會成婚時,她已成了亡魂,他倆穿著西裝與婚紗,卻在腦海與岩洞中見不得人,那是只屬於魍魎者的婚宴。
這部電影有著比最接近好萊塢風格的《亞利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更好萊塢的過程,卻又有著比庫氏出於厭煩政客筆伐而拍攝的避世之作《黑貓白貓》更避世的結局。
魍魎婚宴取代了失去的國族,這場宴會沒有任何外賓需要祝福,也因而沒有任何需要宣洩而不得宣洩的現實,任何巴爾幹半島的政治、民族、文化指控,都難以在劇中找著強力的對位。
這是一個太單純的浪人故事,而且說的不太好。
這是庫斯杜力卡失手了嗎?
九年未拍、外務纏身(兼任樂團樂手、影展策劃人、村落總監、作家等多職)、加以外媒不時揶揄的「藉自導自演佔美女演員便宜」,導致庫氏對影像的敏銳度不再?
又或著,考慮到他入籍塞爾維亞與東正教而被塞拉耶佛老家放逐、改在木頭村(Drvengrad)隱居,讓這位導演選擇了逃避、遺棄書寫與故鄉有關的一切?
正如《地下社會》當年的息影爭議,也如他在2012年的訪談所言:「想要活下去就要學會遺忘…….每個文明人都該練習遺忘這件事」?
恐不盡然。
眾所皆知,2012年,庫斯杜力卡在塞爾維亞舉國矚目下開始廢墟上重新興建一座新的都市,作為觀光共財與保留歷史文物。
該處恰恰就是瑞納河大橋旁的廢墟,庫斯杜力卡超過18年未果的夢想,便是把第一本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瑞納河大橋》搬上銀幕。
該座都市成形在即,庫氏突然率領新的片廠班底推陳出製作規模、視覺意圖上野心勝於昔日的《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
巧合?
恐怕不是。
大膽猜測是:假若庫斯杜力卡有心圓夢,他勢必得找到能與這本國寶讀物對等的藝術語言。
而,《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便是他為此而拍的產物,是他統整己身38年來所有用過的影像語言、一次「自我模仿」的實驗之作。
許多人對庫斯杜力卡的影像元素印象──幻遊的氣氛、高分貝的鳴奏、義大利漫畫式的人物形象,其實都是1988年拍《流浪者之歌》後才形成的作風。
而且資深觀眾無庸置疑可以懷疑,正如庫斯杜力卡「狂人導演」發言長年來都被懷疑是他個人刻意打造的公關形象,他的影像風格也絕非沒有自覺的漸變,而是刻意為之發展而成。
庫式模仿特定風格來成就劇本的行為可從學生時代追起。
他的畢業短片《格爾尼卡》(Guernica)是在畢卡索與雷奈兩大藝術巨人的舊題上延伸、返國拍之介於電視與電影間的《新娘來了》(The Brides Are Coming)選以相投德籍導演歐佛斯的圖框、滑軌與尖銳傢俱為主調、長片《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
》(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與《爸爸出差時》也皆是靜謐、沉穩、高反差色塊的風格奪得國際的處女聲譽;加以幾支紀錄片、留歐期間的數支廣告,38年來再再都證明了,他不是某些一招半式定天下的老宗師,而是功底即其深厚的變色龍。
以此觀之,《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其實是庫斯杜力卡對自己的一次剪法實驗。
劇本刻意回到了他在首執導演筒《新娘來了》後始終如一的原點:新娘與婚姻,卻剪除了婚宴,換言之即剪除了國族寓言的政治使命,讓劇本反過來配合形式實驗。
他要的形式,則是試圖統合前期的靜謐、後期的癲狂與新片廠的資源,全心全力揉出他自己最精熟的視覺把戲──視覺奇觀。
《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將庫氏的每一部電影奇觀集大成。
既有他一以貫之的馬戲團奇觀:與直昇機纏鬥的飛鹰、排隊浴血的野鵝、高速奔跑的毛驢、通人性而報恩的巨蛇;也能見著他曾經用過的奇技,《流浪者之歌》中一垮即飛的住屋,《黑貓白貓》中的人體落井、《給我承諾》中人子以繩索懸掛鐘塔,都在本片中重演。
庫斯杜力卡本來就極為善長建構奇特不已的視覺特效。
他的特效既非好萊塢在技術精良背後比電子遊戲還不如的貧乏想像(復仇者聯盟系列用過幾次煙霧與流蘇光了?
),也非某些藝文導演得依賴對白與後設情節方能建立的意象大於想像,而是以最具體的道具,設計出滿足觀眾期待卻出乎觀眾期待的方式(例如《流浪者之歌》堪稱一絕的讓吉普賽人焚燒教堂紙屋來顯示不屑於塵世),而且生氣蓬勃。
這些視覺奇觀的自我模仿,在製作水準提升的新片廠新團隊助力下,又得到了盡一步的昇華,讓《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超越了均衡之作《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一躍成為庫斯杜力卡個人史上最精緻的一次製作。
故事中段的你追我逃之旅漫無止盡,劇中人與觀眾同樣疲憊,呼應了送奶工一生都在逃避的氣息;然而在輪迴的疲倦感之上,卻是不停堆疊的視覺快感。
最明顯的莫過於用色,庫斯杜力卡的片子第一次克制了過量而讓人看到眼酸的褐色與茜色(這還包括了合拍片《被遺忘的孩子》(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也是第一次能從頭到尾不被粗糙的道具影響打光、不被只搭一半的景觀影響攝影,而是一部電影感強烈的講究之作。
至於依山傍海,翻丘過原,以及結尾堪稱一絕的石海空拍,更是無庸置疑的超級奇觀;綜觀2016全年,幾乎沒有沒有幾部電影能在視覺奇觀之上,達到《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的高度。
這些精緻的視覺實驗,都讓庫斯杜力卡這部新作即便故事看似保守,卻難掩其傑出與能耐;至少作為《瑞納河大橋》的前置實驗,已是十分足夠。
朋友曾說,我這種觀點是典型的迷弟心態過度解讀,正常人的直覺反應該是不滿這位老匠這次竟然如此保守。
迷弟嗎?
也許吧。
但別忘了,若庫斯杜力卡當年為《黑貓白貓》被奚落江郎才盡,6年後卻以《生命是個奇蹟》漂亮歸來,影迷又有甚麼理由不偶爾一次替這樣的導演護航,期待下一次的奇蹟呢?
這位自稱手頭上還有十幾個點子想拍的活躍導演,與他飾演的送奶工一樣,仍舊揹著對生命的熱愛與甜蜜,持之以恆繼續著他的探尋之旅。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非常奇特的反战片。
结尾应该是让大家一起鼓掌的原因吧。
很困惑男主为什么要背着两袋石头走,特别是他装石头的时候,周围人看他觉得是神经病的眼神,让我以为他是上山去盖自己的墓地。
毕竟在爬山累倒拽着两袋石头的时候,还在幻觉中看到了死去的女主。
结果,最后镜头盘旋着往上升,景象越来越明晰:15年,一个人把地雷区用各地扒房子不用的石块慢慢填满。
“你不要死,你死了就没人能记得她了。
”以为是俗套爱情,结尾让人忍不住惊呼。
反战的意味不声不响,升华了。
电影到处都很奇特。
里面的配乐好奇特。
里面的动物更奇特。
跳进血里洗澡的大鹅、死的冤枉的驴、火力加成的游隼、炸上天的羊群、喝牛奶报恩的蛇、照镜子下蛋的鸡……后半程电影演男女主这对亡命鸳鸯的时候,看得有点疲惫,特别是从树上飞天、跳瀑布没事,让我才缓缓记起这部电影确实挺奇幻。
里面的台词也很有趣。
几个百姓在签署了和平协议后啃着面包聊天,A:总觉得不太真实,竟然真的不打仗了。
B:强国某某某、某某某、英国都签字了,不会说话不算数吧。
来抓女主的就是刚刚出狱的英国将军派的人。
这个被买来的女人,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战争,从这个战俘营逃到那个战俘营。
被买回来做新娘,新郎也是去阿富汗打仗的人。
女主对男主说过:看到你,我想到了自己以前。
美貌只给我带来了不幸。
如果没有战争,在意大利,我能有一档自己的节目吧。
如果,没有战争。
🔎 搜“游隼”时候,网页提醒要爱护野生动物。
也算是有趣的发现。
刚看完这部《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不知道电影名翻译的好不好,反正让我老是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虽然《少年派》我到现在还没看过,但当年挺火的,略知一二。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还是挺震撼的。
是通过电影公众号知道的这部电影,怎么介绍都快忘记了,但知道有莫妮卡·贝鲁奇,我就想着有朝一日一定看一下,没想到电影很精彩啊。
看完就想着来豆瓣发表一下看法,结果,还被那么多人评论这是导演的江郎才尽之作,那我只好再去看看导演的其他作品了。
这个导演和演员我很面熟的,看过他和朱丽叶·比诺什演的一部电影,他演的杀人犯,结果他们岛上从没有发生过命案,要裁决他的话,得从巴黎还是哪个大城市运绞刑架之类的,故事很长,但我看的也很入迷。
果然,此人不同凡响,还是个大导演呢。
接下来,我去看导演的其他电影去啦
今天在赤塔电影节看到,是参加比赛的影片之一。
库斯图里卡保持着自己一贯招牌似的导演风格,战争、奇幻、音乐、人与动物的“杂耍”、快速饱满的画面及声音组接,复杂、魔幻的场面调度,等等,还是显示了大师极强的制作能力和奇思,但多数不是妙想。
片子过长,因为主要人物的三角或四角命运无足够的发展变化,光靠场面、奇观就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了,更不要说思想感情的表达。
还有自恋式的自己出任男主角,他倒是过足戏瘾,形象太老,又无魅力,丢分不少;只有尾部15年后成为僧侣部分才较合适。
电影界有许多成为“大师”的人,往往自我膨胀,恣意地随心所欲,在作品里炫技、炫富;身旁多是吹捧献媚的人,难得听到真正批评、置疑的声音,所以作品常常大而无当,败笔不少。
这样的毛病和现象在中外影坛上屡见不鲜,人人都可看得清楚,就是大师自己往往不知道。
可悲,可叹!
三星主要给其绚烂的制作团队。
这是一部弥漫着生活的勇气与命运的悲怆,同时满溢着爱情浪漫主义情怀的宗教级别写意作品。
整个影片贯穿的生死与无常,导演从一开始就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和平的意义?
和谐的生灵被人类的绞杀与人类自己制造残酷的战争,是那么的习以为常,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这是人类的原罪。
在这样的原罪笼罩下,一个人,如何生存?
或者一个真正的人,如何生活。
从男主角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平静和敏感细致的人性。
这种人性的表现极具宗教色彩。
做为战争火线上的牛奶配送员,他每天走的路是一段最危险的旅程。
但是,在这一路上,他柔软轻盈的心,在与整个世界万物不断的交流。
一头驴,一只游隼,一条蛇。
在连绵的战火中,人们都在为不被杀死和杀死别人忙碌和担忧的时候,这个牛奶配送员仿佛时刻都能保持那种与生命的连接和对生活的热忱。
那部用来观察敌情的军用望远镜,就算在被密集的流弹追踪的时候,他也用来观察生灵与心爱的女人。
这是一种宗教式的无畏和了悟生死的透彻。
但,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与上帝连接,尽管上帝已经在时刻注视他,他只有满溢的善良、质朴和爱。
这爱不是狭隘的仅仅对一个人的爱。
是对众生的爱。
尽管他并不查觉。
他以为,在这战火不息的乱世,这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因为其他的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念,要么纵情纵欲的狂欢,要么麻木不仁的存在。
牛奶配送员的特别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会被最好的姑娘发现。
小镇上唯一一个年青美貌而且单纯无邪的姑娘爱上了他。
对于牛奶配送员来说,这爱情不温不火的撩拔他,但还不足以打动他的心……直到女主角出现在他的望远镜里……这是一段奇幻的姻缘,这个姑娘居然被偷过火线来到他身边。
牛奶配送员的心微微悸动着……送牛奶生活开始有了新意义。
送牛奶的旅程却依然充满着兴趣。
爱情虽然是让人痴迷的,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心灵的活力和对世界的感知,爱情并不能在残酷的人生里拯救你的灵魂。
牛奶配送员爱上了偷渡来的意大利女人。
但这爱无法倾述,只能深藏在心里。
直到有一天,他被流弹打掉了耳朵,然后这意大利女人替他缝上了……这只被缝上的耳朵听到的第一句就是:我喜欢你,有一点点啦!
当一个梦一样的女人对一个男人这样说话的时候,如果这个男人的心里没有爱,就会生出无边无际的欲望。
幸好,牛奶配送员的心里充满了爱意。
他只是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战争在人类的狡诈和虚伪里仅仅停火了那么一个晚上。
人类的狂欢好像能持续一个世纪一样。
意大利女人把牛奶配送员约到安静的房间倾吐爱意,被配送员的未婚妻发现……和平来了,谁不想好好生活呢?
清晨天幕里出现的一架直升机,打破了和平的曙光。
牛奶配送员在遍地的尸体里,寻找他的爱人。
这时,不得不提起那条,他在送牛奶的路上每天要喂的一条蛇。
曾经配送员也想杀了这条蛇。
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用牛奶喂它。
在特种兵偷袭村庄的时候,这条蛇阻止了配送员回到部队。
狙击手杀掉了牛奶配送员的所有战友。
因为那条蛇,他获救了。
在生与死的边缘,导演一直在用各种生物或伏笔的机缘拯救着牛奶配送员和他的爱人。
直到最后,他们躲藏在羊群里时,牛奶配送员为了救他的爱人,把羊群赶入了雷区……瞬间,死亡笼罩了这片土地,无数的绵羊被炸上了天空,尸体横遍野。
刚刚出生的小羊,来到世界的第一眼就看到如此残酷的画面,在濒死的母亲肚子边吃奶!
就算最后,那条蛇再次出现,也没能拯救他的爱人。
这是一个隐喻。
在圣经里,人类就是羊群,上帝就是牧人。
人类将灾难带给了众生。
必将受到惩罚。
无论你是某种意义上的好人还是恶人。
上帝也不再站在牛奶配送员这边了。
一枚地雷夺走了他准备要付出生命去爱的女人的生命。
当牛奶配送员绝望的想要自杀时,牧人抱着唯一的一头幸存的小羊出现了,并且阻止了他。
牧人是用这样的一句话,阻止并且开悟了牛奶配送员的:如果你自杀了,谁来怀念那位小姐和你们之间的爱?
这可不是做人的道理。
那什么才是做人的道理:导演用了最后的篇章去解释:活下去,去慈悲,去爱,与万物共生,你可以孤独,你可以伤痛,但是你不能放弃灵魂和爱。
这是信仰!
影片的最后,牛奶配送员所做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完成却又堪称奇迹的事情。
那些认为是奇迹的,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信仰的支撑,没有救赎自己灵魂的执着和勇气,因为你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查看老美更多内容知乎搜索用户“老美”
“如果你死了,谁还会记得那个女人和你们的爱情”,这究竟说的是战争中渺小又伟大的爱情,还是南斯拉夫这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当科斯塔背着石块蹒跚登山时,那不就是西西弗斯么,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上帝面前做着英勇又无畏的抗争!
上一次看《地下》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后半部分内战再起时,黑仔追着马高围着倒立的耶稣绕圈,而这部电影的结尾,掠过地雷告示牌的墓碑,镜头旋转拉起,则是科斯塔用一颗一颗石块垒起一片无名的墓地,虔诚的记下自己和那些死于战争中伟大的爱情,就这两个镜头,让我对库斯图里卡膜拜到不行,个人的宿命,民族的宿命,国家的宿命,无限轮回中的无奈、悲苦和斗争,都被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动物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动听悦耳的电影配乐。
虽然这部电影的水下和《地下》水下雷同,可爱情就是浪漫的,如此浪漫唯美的拍摄手法重复多次又何妨,就算看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腻烦,当然,前提是看库斯图里卡电影拍摄手法的重复,因为这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如果其他导演用,能不能如此恰到好处就不一定了。
现在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我最爱的电影导演,原本今天北京是沙尘暴,纠结许久还是决定前往电影资料馆观看,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绝不boring,能把一个已经解体的国家、多灾多难的民族史拍摄的如此有趣,如此可爱,如此欢快,如此魔幻,又如此现实,这世间只有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了吧!
虽然不爱电影中的将军哥哥,但他竟然问了科斯塔康德那句最有名的墓志铭,虽然我知道,这世间,过去,现在,和未来,还会有无数战争,无数苦难,个人的无辜死亡,民族的无情被屠杀,国家的被迫消亡,但我相信,只要康德的哲思之光在,只要还有无数人像科斯塔一样的善良,只要西西弗斯的精神仍存,人类就还有丝丝希望。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2016) 这部是两届戛纳金棕榈得主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新作,库斯图里卡在内地的口碑很高,人气不怎么旺。
这部的资源出来有一段时间了,豆瓣标记看过的人数刚过三千,评价也不温不火,和库斯图里卡之前的作品相比,甚至有库斯图里卡已经江郎才尽论调,鲤鱼觉得这部和之前库斯图里卡几部殿堂级的作品相比,属实有一些差距,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片,鲤鱼给8分。
果说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很难懂我同意,可是要说他电影Boring,我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
这部和老库以往的作品一样,诙谐,浪漫,癫狂,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这部可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无聊。
从其他任何角度批评这部电影,我都可以接受,毕竟一部再好的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现象,可是这部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无聊形容。
今日被奉为神作,可以进入文艺青年装逼十大电影的《地下》,刚出来时同样也是骂声一片,老库挨骂不奇怪,可被骂无聊很奇怪。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一部充满了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电影,无数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桥段,只看一遍真能了解导演的用意吗?
只用无聊来定义属实太草率了。
忘记那部了,可能是科波拉的《教父》,库布里克看过十遍之后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以库布里克的电影修养对一部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看过十遍之后,才给出评价,这绝对不是夸张。
一百多年来有很多电影是在反复的研读和解析之后成为经典的,比如希区柯克,比如奥胖。
对一部一知半解的作品过早的定性,将失去很多看电影的乐趣。
之前说过当代库斯图里卡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这个定义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鲤鱼很着迷,但是受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此类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看第一遍时对于整部作品的理解,好的时候能有五成,不好的时候也就三成左右。
这个鲤鱼有些偏执,我觉得是好东西,可我又没法理解,我会之后看很多遍,有些永远也看不懂就放弃了,有些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会逐渐理解的更多。
这类电影我也喜欢每次看过之后,搜索相关影评,很多高人的见解受益匪浅。
这部我现在只看过一遍,我的理解肯定不具有权威性,我想这部在之后的很多年,会有人不断的重新解读。
我的看法算作抛砖引玉,这些看法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几年之后自我否定也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烂俗的爱情片,爱情只是象征着库斯图里卡对祖国的爱,这个祖国甚至不是塞尔维亚那么简单,这个祖国甚至可以扩大到前南斯拉夫。
而电影的主题还是库斯图里卡心底永远的伤痛波黑战争,正向他所说的那样这场战争“可以原谅,但不可以遗忘”。
我之所以人为导演对东欧社会主义时代还有留恋,这里注意!
不是说老库是个白左,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无关,再糟糕的时代对经历过的人来说也会有美好的东西值得怀念。
是从电影中的这个桥段,莫妮卡贝鲁奇在收容站只看的一部电影。
1957年前苏联电影《雁南飞》,这部电影的意义这里不多复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库斯里亚卡这里是致敬,是在缅怀,是对自己电影艺术启蒙的追忆。
电影不只是奥斯卡,电影手册,旬报十佳,当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过很多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那只闹腾杀人的老吊钟,这里我觉得是库斯里亚卡悲观的民族历史观。
这只奥斯曼帝国的老钟,时至电影的年代还在不断的让塞尔维亚受伤流血,而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地图上消失,这时已经七八十年了。
但是整个大南斯拉夫地区的各族人民百多年来从来无法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奥斯曼,德国,苏联,到之后北约,电影中导演多次表露出这种悲哀,列强决定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些国家和名族的命运,而不是他们自己。
老库骑着毛驴,挂着牛奶桶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却毫发无损。
而在双方停火结束之前厨师还在悠闲的做蛋糕。
我觉得老库是在表达自己对波黑战争的判断,虽然库斯里亚卡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这部里却没有一处明确塞族的立场。
换言之库斯里亚卡认为,无论塞族,穆族还是克族之争都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打的再激烈死的人不多,极端夸张的表现手法就是不死人。
而电影的后半部分当北约的维和部队介入之后,则是尸横遍野,一片焦土。
女神莫尼卡贝鲁奇,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而是美好的家园,幸福安详的生活,牛奶配送员和她之间也不只是爱情,莫尼卡贝鲁奇代表着库斯里亚卡珍爱的一切。
这里吐槽下,再性感的女神,年过半百来象征世间最美好的事物都有点显老。
三个不死小强,不能确指北约列强,当然波黑战争时期,俄罗斯解体不久国力衰弱,敢怒不敢言,闷声做缩头乌龟状不假。
但是时间线放大,俄国人对斯拉夫地区各个民族下的黑手也不少。
这里库斯里亚卡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些东西方列强,不是掠夺,而是要将老库珍爱的一切彻底毁灭。
很多人评价电影的后半部无聊的很,可是对于导演来说,上天入地,历尽磨难却还无法保护自己珍爱的一切,不恰好是一种痛彻骨髓的悲哀吗?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电影,鲤鱼并不敢确定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的,但是这部无论如何都不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看这部电影时的那种拧巴感在看到导演的名字的时候释然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一直都不太喜欢,某种层面的中庸感让人很不舒服,说荒诞不像荒诞、说魔幻现实主义又总有点不对味,总觉得这个导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对自己的各种奇思非常自恋,但那些奇思在没有背景和隐喻支撑的情况下其实还好,而且那奇怪的节奏点,完全合不上,着实欣赏不来。
自我意淫
整个一“地下2.0”,依然很热闹,依然一大堆象征隐喻,依然看得人一头雾水……里面的动物都成精了,蛇的内心OS“我是好人!你们为什么都要掐我!?”……埃米尔好有趣“因为是我拍得所以这片不可能无聊”,大实话,的确不无聊,就是外国人看不大懂……
依然是满满的库斯图里卡,荒诞,黑色幽默,奇幻,乡下动物城,炮火,狂欢,末世,音乐会,这部是库斯图里卡唯一担任自己电影的男主角,也是最后一部,和女神莫妮卡亡命,也太浪漫了吧,抱着女神不要停,电影不要停,好不容易等到看库斯图里卡最近的一部长片,不舍得电影结束,更何况和女神至死的浪漫,战火逃亡过程都不忘抱着女神呵护,最后砌石葬爱,成为永恒。
@HKIFF. 還是熟悉的配樂熟悉的馬戲團熟悉的味道w 第一段故事非常鬧騰非常歡樂,到了逃亡戲因為沒什麼對話情節就有點無力。不過。不過最後的石頭地完美扳回一局!同志們,這才叫愛情電影啊!但老庫自己演技有待提升,主要是爆發力不夠啊!需要喊的那幾句台詞就體會不到感情啊!
4.5 疑似不知名糊咖导演为了泡球花水出来的伯爵旅拍哈🙄💅🏻
虽然我爱球花和游隼,但我实在欣赏不来这部电影
银河译名完全是错的。老库游离十年回来,自编自导自演,还是熟悉配方熟悉味道:战区交火地带,一条运奶小路,动物都通灵有趣:浴血的鹅,饮奶的蛇,照镜子跳着下蛋的鸡,聪慧的鹰,忠实的驴;依旧魔幻现实主义,炮火下热情奔放的人民。不同是这次爱情吃重,老库自己演被两大绝世美女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
#BJIFF# 依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狂欢,前半段充满野性,后半段回归温情,大量动物意象的运用,符号学解读的理想文本,结尾扳回一星
动物种类最多也是戏份最重要的一部了吧,可是太残酷了。老库自导自演狠狠过了一把女神瘾,但觉得贝鲁奇这种风华绝代的气质不符合他的片子。库斯图里卡补片结束。
7.5。依然老库,散漫但不生厌。
其實就是庫斯圖里卡想和莫妮卡貝魯奇談戀愛!
用鹅来象征那些强国,满身是别人的献血,从而带来自己的食物,最终也难免被烧到羽毛。那些羔羊就像无辜人,在慌乱中被杀掉,正如他们的对话,你的美貌,我的善良,都为我们带来不幸。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真的是一流的反战电影。
“竭尽你的所能去爱一个人,这是唯一有意义的事”,相当伤感了……音乐,战争,新娘,婚礼,动物群戏,依旧是巴尔干的老库,巴尔干的浪漫。不过动物比人演得好,老库和和贝鲁奇这对CP完全不来电啊,女二号明显好看多了。前一小时各种导演自我致敬,后面逃亡和炸羊就有点脱轨了,好在收尾那场戏很嗲
老库要亲自上阵演这部新片是不是想要得到贝鲁奇?但这部合作真有些尴尬太自恋了。他是姜文的偶像吧,后段感觉反而像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了,还有些金基德修行的意味,先不管隐喻动物戏真下功夫了拍的也好还有一连串的魔幻逃跑,狂欢相比前作就差点意思了到显得有些无聊。北影节资料馆见面场。
不是很习惯这样的魔幻主义。元素一大堆,捏起来却有点四不像。
如片名一样奇幻,音乐与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场大的人生狂欢
这特么都是些什么???我朝的《举起手来》比这好一百倍!OK?
狂乱有趣的视听 奇异魔幻的情节 无法拯救一个男性幻想出来的英雄情节绝美凄惨的爱情故事 整个战争的大背景好像为了成为导演和美女虐恋的工具 冗长的感情戏.....两个大美女为我们的导演扯头发.....后来满足英雄情节拯救了美女女主开始逃亡...到头来还让女主死.....额.....你们幻想的孤悲深情英雄就得让几个女的来殉么全场最佳 演员小蛇 演员小鹰 演员小驴
战争从来不是库斯图里卡关注的重点,即使在《Milky Road》自始至终被暴露在UN、英美俄等&#34;国际&#34;视野之内的战争,也如同那座&#34;咬人&#34;的机械钟,外人仅可进入True Stories,却无法进入其中的Fantasies和神性,而动物,在影片中角色至关重要,作为其&#34;泛灵论&#34;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