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父异母的设定有意思,一起做火锅虽然迷幻了点但还是好玩的。
三姐妹各有特色,演员选得很好,养眼极了。
很开心认识到李晓峰这个演员,btw赖雅妍的中性装扮也太太太好看了吧,掰弯多少人了?
虽然感觉到创作者想在三姐妹的故事线上都分别展开,但是仅仅是描了线,没有深入和展开,还是形式强于剧情本身。
觉得几个演员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期待更多的作品!
《花椒之味》。
8分。
麦曦茵编剧导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主演,钟镇涛、任贤齐、刘德华友情出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张小娴的小说向来比较媚俗,《花椒之味》真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
在深夜看完,几次泪流满面,似乎许久没看过这样温良的电影,没看过这样散文式的创作,没这样被一点点抚摸过内心。
我并非说这部影片就很完美,我要说的是,它用了一个特别讨巧的设定,完成了在微观面上对父女情感的解读,又在一个宏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嘉陵江、香江、淡水河三地的互动。
钟镇涛饰演的火锅店老板亮叔,因早年的情感,有了三个女儿,而她们并不互知。
等到亮叔突然离世,与父亲住得并不远的大女儿郑秀文饰演的如树第一时间赶到并主持了葬礼;没想到等拿到父亲遗物却意外看到远在台湾的二妹如枝以及远在重庆的三妹如果的消息,她俩旋即赶来参加葬礼。
三个女儿,如树、如枝、如果。
特别好。
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很亲近又显得很陌生,她们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许多抱怨。
如今她们聚在一起,最需要做的是,反而是重新去了解父亲,以及如何将父亲的火锅店“一家火锅”继续做下去。
对父亲的重新了解,其实就是对父女感情的重拾——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那怎么不会疼痛,又怎么不会流泪?
所以任贤齐饰演的麻醉科医生对如树说,辣是一种痛感,吃辣就是用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
有趣的是,虽然三姐妹的亲情矛盾是各自的,但《花椒之味》给三姐妹提供的亲情和解契机并不是分开的。
随着对父亲火锅店的继承,以及寻找父亲独家锅底秘方的事件发生,三姐妹第一次合作着去追逐&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三人感受到了有亲情支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的确,如果只看表面只看短期,“为你好”的长辈往往给晚辈拖后腿;可是如果看到深处看到长远,“为你好”所蕴含的精神支持能给一个人的拼搏提供强大的后援助力。
难点其实在于,我们要如何将“为你好”的表面力量转换成内在力量。
片尾三姐妹都能够做到的相拥和解,正是这个转换的一个标志吧。
有趣的是,虽然三姐妹的亲情矛盾是各自的,但《花椒之味》给三姐妹提供的亲情和解契机并不是分开的。
随着对父亲火锅店的继承,以及寻找父亲独家锅底秘方的事件发生,三姐妹第一次合作着去追逐&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三人感受到了有亲情支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的确,如果只看表面只看短期,“为你好”的长辈往往给晚辈拖后腿;可是如果看到深处看到长远,“为你好”所蕴含的精神支持能给一个人的拼搏提供强大的后援助力。
难点其实在于,我们要如何将“为你好”的表面力量转换成内在力量。
片尾三姐妹都能够做到的相拥和解,正是这个转换的一个标志吧。
我很吃文艺片温柔细腻 循序渐进 细水长流温温柔柔却不失温暖和个性虽然我没看过张小娴的原著《爱情如此麻辣》(以后有机会看叭)但是真的很治愈,记得之前看尔冬升改编的《花椒之味》,虽然剧本还是有bug,但全场的温暖是够够的,以至于我想看电影。
最经典的就是“花椒”这个物项的运用了,特别是治牙疼那里,但是呢,电影没有把花椒运用到极致,给人的感觉比较浅淡,我更喜欢尔冬升改编的那一版,非常扣题,很有吸引力。
电影里老是用大姐如树和她所想象的老爸隔空相对于同一画面,而且首尾呼应,怨念消除,挺完整的。
“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 希望我们彼此都能成长。
(坐等郑秀文封后!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嗜好麻辣的人,想到花椒都能口齿生津。
汤底一搅,椒红一抹,酸甜苦咸都失了神采,也不知那些烦忧愁苦给沸到了何方。
《花椒之味》最麻辣的是人生的底色。
有的人自个儿怕得汗流浃背,有的人再尝不出别的滋味,也有的人,在一顿味觉的通透后,总算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以下涉及剧透。
)
花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花椒之味》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托赖一个“花心渣男”的存在。
70年代,在香港成家的夏亮(钟镇涛饰),当上了夏如树(郑秀文饰)的父亲。
80年代,他在台北跟前任张雅玲(刘瑞琪饰)重燃爱火,有了二女儿夏如枝(赖雅妍饰)。
90年代,重庆一段不为人知的风流秘辛,引来了三女儿夏如果(李晓峰饰)。
一个父亲,被两岸三地的女儿摊分着花。
一点点的爱被空气吹胀起来,气球一样红一阵子,也不知道哪天被戳破了,或是会飘走了。
如树回想父亲,时光会锋利地切到童年。
重病的母亲坐在床上,跟老照片一样蜡黄,而父亲从台北回来,在雌性的怨恼与眷恋间,介入得手足无措。
站得佝偻了,不知是生离死别加了些许戏剧性的悲怆,还是百感交集染了太多讽刺性的风霜。
成年后的如树似乎独占了父亲。
那时母亲早走了,而父亲在香港岛大坑开了家火锅店,街坊生意做得红火,哪怕是父女同台吃饭,也有半个魂归不到身上。
要说计较的话,可不又一次输给了陌生人?
她去了跟香港岛隔海相望的九龙,工作与生活把重心填得瓷实。
曾经的未婚夫郭天恩(刘德华饰)说过她,不外乎过一条海底隧道的工夫,也不愿意回去吃顿住家饭。
他其实不懂,隔了的难道只是那海?
如枝也会想起父亲,念想却被裁成细碎的小块。
有那么一点点美好的和睦时光,被幼小的自己误以为是永不消失的定格画面。
结果父亲的缺席成了常态,而母亲重新组了家庭。
五口人凑成新的天伦,她只觉得自己是那个缺角。
想念的也许有那千山万水外的温度,可对那温度,又该图个什么呢?
如果就更是没了主题。
两个姐姐的母亲尚且可以有一段先来后到的争论,而她不外乎一只中途遗落的邮包。
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邮差,母亲同样如此。
跟外婆刘芳(吴彦姝饰)相依为命的她,对完整的家庭没个概念。
所谓女儿,该有什么天经地义的福分?
如树说,“不管他选择了什么,他还是伤害了我们。
”夏亮这一条血脉,花开三朵,朵朵看来都有自己的光彩,其实内里都谢了蕊。
偏生火锅店的名字还叫“一家”,暖心得叫人寒胆。
拖家带口过来吃火锅的顾客那么多,夏家父女四人,却没有一个可以享用到所谓齐整的家。
相比张小娴的原著《我的爱如此麻辣》,电影挖空了如树父母的恩爱,也抽掉了父女的亲密。
而且,如树比小说中年纪最小的主角如星还要长上十几二十岁。
当未满30岁的的如日、如月、如星变成70后如树、80后如枝和90后如果,岁月积淀下来,不是伤痕变淡了,而是疮疤变长了。
构建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的《花椒之味》,就像是把花朵栽植到台风天的花圃里。
人世间那么多历练,家人先给划上一刀。
椒从破碎的家庭关系蔓延开去,似乎万事万物都更为破碎。
像那碾开的花椒,散了一桌,把自己都给呛得有气无力。
在旅行社工作的如树,习惯了电话线对头的人在旅程中密谋又一个桃色的背叛。
爱情再山盟海誓,大抵也有山崩海枯的一天吧。
从小习得的道理,被成年见闻一遍遍地巩固。
她问彼时仍是未婚夫的郭天恩,想吃日料,还是可以吃日料?
男人半糊涂半认真地辩解两个说法并无差异,毕竟都会陪着她吃。
女人敏感地把日料联想到婚姻。
婚姻大概也是这样吧?
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任车厢后座的婚宴礼盒比红汤还红,不碰,至少不会被辣到。
如枝打了十几年的撞球,飒爽,干练。
一身穿旧了的黑色衣裤,叫外界看不透那种利落劲儿。
再说了,看透不是一件好事。
母亲看得透自己,却佯装看不透,给她徒留躲无可躲的尴尬。
毕竟懂你的那个人,并不打算用懂你的方式来相处,更不打算任你在自己的角落里花开花落。
如果有着三姐妹当下最和美的亲情,只是隔了一代人,相依为命原来是个可怕的现状,祖孙二人都不得不担忧无枝可依的状态。
“一无所有”被“一无所依”钩上了,慌了神的外婆买桃花,去相亲角物色,赌气让如果走,都怕那不敢言说的一天来临。
她有过离乱的经历,而如果打小就不曾有过别家寻常的幸福。
只争朝夕,是那不得不用的权宜之计。
麻醉科医生蔡浩山(任贤齐饰)对如树说了一句话,“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
”像是那天如果牙龈上火,如树摸出一粒花椒让她生吃。
这偏方奏效,也是循了这么个理。
三姐妹这些年,也是这般过来的。
处理任何情感问题,都先压上一枚硕大的花椒再说。
如树拿父亲的疏忽来折磨自己,人躲到保守的毛衣里头,在香港这种时刻刷新的城市里也不留一个同步的机会。
如枝念着“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时候,只有老爸一个人叫我不要放弃。
”有时通过“记仇”把自己推到孤清的角落里,好歹也算有了两堵墙给撑着。
如果把倒数计时的相处压在肩上,一秒欢笑遮掩三分忧虑。
习惯失去的人,一句道别都能压出心病来。
这种麻醉的方式,很管用,也很悲哀。
上一代人欠下的风流债,遗留给这一代人消化,有些蚀骨的伤痛,就不只是伦理或血缘所能直线累积的。
都有心结,都解不开。
《花椒之味》像是筑起铁锅的围城,人在其中,看不到红汤以外的世界,只能被记忆的佐料熬煮出麻辣的知觉。
最可叹的是同一屋檐下,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说话的人词不达意,听话的人无辣不欢,都觉得自己才是普天下最委屈的那个。
突然间,大银幕前的你我,莫不也是锅中人。
味火锅也好,电影也好,最勾魂的还是那点余味。
死亡给夏亮的形象止了损,如同牛油混着底料化在高汤里,原初的滑腻都成了滋养。
没有这残忍的阴阳相隔,就没有她们齐聚一堂的机缘,更没有落地玻璃前二妹三妹的痛哭流涕,让如树心潮产生猝不及防的活泛。
原著小说里有段描写,说的是首次见面的三人去给父亲上坟。
“墓地的气味夹杂着尘土与灰烬的味道,停留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却也是这股苍茫孤绝的气息使我同她们之间突然有了一份亲密的感觉。
”《花椒之味》里的这一幕,也是这种感觉。
等到她们看见蟑螂,从鬼哭神嚎到相拥而泣,其实就由单打独斗进阶成了并肩作战,而家人的概念,也头一回有了明确的厚重分量。
哪怕之后各有归宿,这截星光就够她们夜行数年了。
汤汤水水地过来,夏家三姐妹,其实写尽我们日常的春秋。
导演麦曦茵已经分析得很透:“电影里的三姊妹的三段关系,分别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如何面对关系的反思。
大姐执着于无法挽回的过去,因与姊妹相聚,方能将压抑情感一一梳理拆解;二姐与妈妈爱恨纠结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当下;三妹与年迈婆婆明明相爱,却无法止息未来失去对方的不安,直至将时日无多的疑虑‘负担’,演化为互相守护到最后的‘承担’。
”最动人的几段,也都在她们终于走出阴影的瞬间。
外婆害怕外孙女将来孑然一身,如果想通了,“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很少能有一句话,可叫死亡替得下狰狞的面貌。
如枝其实完全可以等母亲说出一句真心诚意的“对不起”,但她一顿无意“示弱”,突然感受到根本不需要攀附在别人的情绪与语言上。
如树经历得更多。
她想学车,是为了能跟爱人一同自驾游,蔡浩山一语道破,真要是喜欢,还有很多交通工具选择。
就连郭天恩也跟她讲,父亲“没有不爱她”,也就是“爱她”。
而她太在意“想”和“可以”的区别,却忘了“一起”才是话中的核心。
一层又一层地,《花椒之味》抖起了语言包袱。
其实也像那人生,非要你走过一些弯路,才恍然发现同一个表达,剥开了,就有新的语境,再重温,还有错过的犄角旮旯。
又是一年中秋夜,大坑照例有舞龙。
夏亮以前爱凑这热闹,连员工都被招呼着换装上阵。
这一年他缺席了,但缺席的他被如树哭喊着原谅了。
那种大于苦尽甘来的释放,比圆月还圆满。
也许,确实是在“洗白”。
只是很多人都忘了一点,当那个不可原谅的人恰好是自己的至亲,怨恨越来越深之后,其实也把自己给搭进去恨了。
如树此时原谅的,已经是一个打上了多重滤镜的父亲形象,倾向于店员眼里的英雄,或者更倾向于如树心中渴望遇见的父亲。
这时候,她是在原谅自己,原谅这些年对自己习惯性的残忍与折磨。
而我们也似乎跟着,松开了心中某条防线。
都说火锅精髓所在的汤底有秘方,苦苦寻了那么久,如树出乎意料地在母亲情敌手中的酒杯里找到。
而等到《花椒之味》落幕,兴许我们心中某块压迫着神经的石子,也给不经意地推开了。
种草了如枝的网格衣架,如枝演技很好,最后的道歉也是一语双关,妈妈也听懂了,俩人和解;如果把外婆的药品分装贴在阳台玻璃上太阳直射,八十几岁摔一跤还能正常走路这种脑残剧情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
外婆演技不错,如果有些角度很郭采洁;电影画面的光线、配色、审美还可以,叙事简洁不累赘,台词也有内涵;“要是如果我们已经很努力,这世界还是没有变更好怎么办”“脚能走的地方都不算远”“我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多一点”“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如树最后的表白很真情实感,代入感比较强;三个女儿是好女儿,爸爸不是好人,父爱也没有特别伟大,真正伟大的父爱不会只管生不管养,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三个女儿一定不会和谐相处,也没有必要和谐相处,毕竟是爸爸辜负了她们和她们的妈妈,有怨恨不原谅才是正常的心理和三观。
结尾的歌还可以
1.开头是舞狮,爸爸回头看镜头2.香港的公司,有一个女业务员打电话,各种骚扰电话,结果接到了一个真的电话:你爸爸进医院了打车,艰难,爸爸死了3.在食堂吃饭,有人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二个这样加辣椒酱的人,然后说你是不是他的女儿。
4.爸爸遗物手机里收到消息5.想起她小时候看到的,爸爸在台湾有女人,另一个人叫爸爸给爸爸发消息 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台湾一个在香港6.第一次见到如枝和如树但其实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好难看,好刻意的开头,但是我其实觉得他们三个人第1次见面不应该是这个状态耶,我觉得应该会尴尬一点吧,毕竟他们同父异母。
7.好尴尬……他们若无其事的谈起爸爸,真的不会尴尬吗额额额我反正不太能接受我有同父异母妹妹……为什么还能这么顺理成章地叫姐啊……8.他和台湾的老婆是初恋,后面和香港的老婆在一起了,又回了台湾几年。
所以我真的很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没有隔阂的……我真的会很恨第三者和他的小孩的。
不知道谁是第三者,是先在一起的还是先结婚的。
9.三个人碰到蟑螂,喜剧。
在机场分别10.爸爸生前和医生朋友遇见也是抽烟,笑死,她唯爱抽烟11.想卖掉爸爸的火锅店,但是买家要把招牌一起买,是工业火锅。
员工们都说舍不得真的好讨厌这个爸爸,为什么要和女的乱搞,为什么女儿还要义无反顾的喜欢他,受不了12.拍在台湾的生活,母亲已经再婚,有两个小孩她为什么眷念她爸啊我不明白,甚至连妈妈都顶嘴,确实是她妈养大的啊台湾女好像是个生活西化的人13.重庆妹妹是穿搭博主,外婆在外面打麻将,原来重庆的妈妈嫁到了加拿大,把女儿留给外婆照顾14.香港姐一个人开火锅店忙不过来,她在工作仿佛看见了爸爸的身影15.吃辣,是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16.香港姐和任贤齐的暧昧戏,他教她开车台湾姐是台球运动员,爸爸平时会定期看台湾姐比赛。
额但我其实觉得这种爱很虚情假意,缺席的父爱是看比赛能看回来的吗,,,如枝输了比赛,喜欢她的人追过来,说输了比赛也没关系“如果你的人生也努力过的话,就不会说没关系了”17.如树想起当年因为她和爸爸吃饭爸爸总去招呼客人吵架18.重庆姥姥在参加公园相亲,结果摔跤了,姥姥说她每次相亲都染头,婆婆逼她走,但是这个逻辑我不太能接受……好仓促19.火锅店开的很差,还有店员辞职,从店员嘴里听到爸爸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去接纳一些受伤、边缘的人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大家都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原谅自己的人。
20.把桌球当成自己事业,又被妈妈呛,(但我其实觉得妈妈也好惨)一怒之下去香港开火锅店21.两个妹妹都来了 重庆牙疼,就把花椒塞进来用麻止痛22.客人说锅底味道不像,三姐妹一起研究锅底味道 不知道爸爸的秘方是什么,一起找23.她们到底是为什么看着老爸的日记本,看到他提到的重庆和比赛就很高兴啊,她们怎么这么伟大呀,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24.香港人也开始说普通话,好努力的北上尝试,笑死了25.他们三个喝醉了对着玻璃瓶里小强——传闻中逝者会附在昆虫身上哭诉自己最近的不幸26.台湾妈妈追到香港来,她说你找的工作就是这个?
当时所有人都让他放弃桌球的时候,只有爸爸让他坚持。
妈妈:可是它不要你了。
如枝:她没有不要我,她不要你额可是妈妈真的很惨啊,,,27.如树和如枝妈妈见面,“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老爸的秘制配方原来是里面加了台湾老婆最爱的葡萄酒28.然后台湾母女也很仓促地和好了,妈妈就是不会说话 告诉她其实自己一直有去看她比赛重庆和外婆也和解。
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搬家,住到活着的人心里面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没讲清楚如树最在意的就是爸爸当时回来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是为了责任29.如树听着爸爸当时打录音带,理解了爸爸中秋节去看舞火龙,她好像又看到了爸爸,看到当时爸爸要喊自己舞龙,自己冷漠地掉头离开,这里还是哭了“爸爸,我不冤怨了,我只是想说,我好想你啊”然后三个姐妹抱在一起最后还是把火锅店盘了出去
一粒花椒可以减轻牙齿的疼痛,却无法麻木亲情的羁绊;一段相互疗伤的旅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改变生活的底色;就像如树、如枝、如果三姐妹因父亲的离世相遇,在小小的火锅店煮沸彼此相融的人生,麻木现实困顿,当锅冷席散之时,她们带着浓情上路,各自安好。
《花椒之味》借用了是枝裕和《海街日记》(2015)的壳子,用以完成三姐妹的聚首,在内里上虽然亦有借鉴,但较之《海街日记》这部作品显然更具商业气息,虽淡化了文艺曲调却增加了不少看点,《花椒之味》在完成三姐妹聚首后,并没有急着让她们“在一起”,而是从三个视角去构建人物,香港的如树、重庆的如果、湾湾的如枝(关于地理空间,你可以想得更多),她们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生活困顿和亲情羁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再用外力将她们推入这个名为“一家火锅”的空间之内,让她们在思念父亲之余,用各自的人生经历形成某种恰好的互补,滚烫的火锅成了姐妹情深的具象,一年时间的经营给了她们逃避现实的时间,同时也成为她们的成长期,最终在分岔路口获得重新上路的力量。
《花椒之味》之所以让我喜欢,抛开躲不掉的自我和解与亲情羁绊之外,三位主角的选取更是深得我心,郑秀文饰演的大姐如树,面对的困顿是爱情,而与她搭戏是刘德华和任贤齐,光是这样的组合就足以让观众想起太多经典的银幕形象,更别说郑秀文这次在表演上更克制、更细腻、更加收放自如;赖妍雅饰演的二姐如枝,与母亲完成了一出很好的《棒球少女》(韩国)戏码,特别是她那种乍看起来冷冷的,一笑起来甜到不行的感觉,真的与花椒的酥麻太配了;李晓峰饰演的三妹,是最让我惊喜的一个,《芳华》中硬硬朗朗的形象起初是让捏了一把冷汗的,但她在剧情的推进中慢慢软了下来,就像被姐妹情融化一般,给到我惊喜。
《花椒之味》能把《海街日记》本土化、商业化到这个程度,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它算得上是被低估的一部佳作。
我不理解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两个小女儿对父亲的感情明显超过母亲,而大女儿即便对父亲有怨恨,也依然心存敬爱。
这对于一个在两岸三地组了三个家庭的男人,并且是不辞而别的惯犯来说,多少有些过于宽容了。
毕竟即便他对每个女儿都关怀备至,那她们也是在三分之二的人生中处于父亲缺席的状态。
母亲去香港找她的时候,如枝说,父亲是唯一支持她事业让她坚持的人。
可你要知道,发条微信告诉你要坚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要类比的话,如枝对父母的不同态度,就像瘫痪在床的老人对一周七天喂吃喂喝,把屎把尿的女儿,和一个月提一大堆东西来看一次的儿子的不同态度一样。
火锅店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萝卜的找到原谅你的人的言论,说明夏亮是用帮助别人来赎罪。
他用收留不被原谅人的方式,希冀自己的不负责任能被原谅。
但这难道不是逃避么。
他并没有对被自己辜负的女人和女儿进行补偿,而是转向了别人。
毕竟善行比补偿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就像谋财害命后捐了个希望小学。
三姐妹的家庭都是从小缺失,甚至如果连母亲都弃她而去。
这种不幸的罪魁就是这个父亲,而最容易迁怒的就是另外的家庭。
所以三姐妹的性格都如此温和,甚至见面后能快速融洽,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也算广义上的渣男呢?
当然这无碍他是个好人,既是男女关系混乱,专一性很差的渣男;也是谅解他人,担己责任,爱护亲人,乐于助人的好人。
人间也的确时常矛盾。
家庭的关系塑就了如树有些梆硬的性格,开局的接线一场戏,便是极其抓人的刻画。
父亲在片头便突然去世,此后的身影都是出现于各人的幻想或回忆中,最近看到不少这种把本来有严重道德缺陷的重要角色先在片头写死,然后再慢慢讲故事的片子。
这让人不好过多的去指责片中的父亲,也给剧情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包袱。
到影片结束,片中的每个人好像都在家庭中、在亲人间找到了人生的“救赎”,找到了某种“归宿”。
这是大家所乐见的,也是理想化的,我们知道,电影终究是电影,它美于生活太多。
从这种有些刻意的虚构美化上来看,似乎本片要被扣不少分才对。
少女情懷...
很到位的三十分鐘。想比起劇集的,我會偏好這部。演技自然,那種暗戀卻又失戀的心情確實表現出來。只是學長的擁抱可以的話去除比較好,這邊才跟另一個女生表白,這邊又擁抱人家,確實有奇怪。好姐妹的演技也很好。整體上都很不錯。看到最後會覺得好想看續集,或者電影版。
通灵少女的日常,如果有切身体会的人应该会打满分吧
太短了……
少女的未来人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与可能。
余佩真。
比剧版更真实,也更触动。法事更多是为了生者,不这样的话,怎么放得下继续向前走。
女主角的興趣在短片版是棒球,在電視版是演戲,是新鮮,卻也是拔除故事澀味的妥協,因為對著夜空空揮球棒,原是她這個通靈人對自己能窺視卻不能驅趕的糾纏事物唯一能有的無奈反抗。正如英文片名Busy Young Psychic──忙於辨別青春生命與仙姑身分者,其生活注定如雙頭馬車,愈發躁動、愈發撕裂。
完全靠女主角一個人撐場面只比通靈少女好一些些但兩邊的少年少女青春劇我始終看了覺得怪還是說我的青春根本就比較無趣啊
仿日系动画很成功哦
神算
出字幕的时候我以为才刚刚开始……看完这个就当把通灵少女也看了吧……
少女与神婆该如何融合
你以为是装神弄鬼,其实,还是台式小清新。少女演得好,素人的好。
7.6/10雖然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前導片,完成度與完整度卻仍然相當高。然後我會比較想看到短片版女主沿用至影集,郭書瑤的扮相我真的不行,髮型爆醜,又沒有高中生的青澀感。去你媽的學長,真是太為音樂班學姐感到不值了。
雖然拍得沒那麼好,但稚嫩青澀到有點動人。
好好抓住了少女心酸的滋味。 [離題]遠東版高中英語課本封面怎還跟1999年一模一樣,醜,希望有改版。
比通靈少女好上兩顆星
没有恋爱过的少女却要安抚成人的丧妻之痛。
2019.3.18。比《通灵少女》好太多……紧凑,也更踏实,在世情的讲述上也更深刻。我喜欢这种爱而不得的故事,就算你是仙姑,你爱的人也还是不爱你。这才是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