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数可能多少有点排片实在太少的怜爱分加成,我是真的蛮喜欢,虽然这种喜欢跟我最近俩月打五星的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的感觉不一样,后三部对我来说都是“爽片”,爽到想要去二刷的那种,但《恶世之子》并不是。
先说一下这个片名,片头英文片名直译不是此意,我听关雅荻张小北播客获知的信息,导演还是哪个主创携此片出席北京电影节时,聊到这是他原本想用的片名,但最后出于制片方还是谁的干涉,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而引进中文版后,则用了导演原本的片名。
以下观后感涉及大量剧透,如果对此片感兴趣的话,大概知道本片故事讲的是“追踪无差别连环杀人犯”就行。
下面进入具体观后感,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
本片前四分之三,和结尾四分之一恍惚是两部电影。
前面大部分情节都是中规中矩的侦探破案片,主角是常见的经验丰富的老警察(FBI)和天赋异禀的新人警察组合,合作中穿插他们两人各自的角色故事,本片老警察是批评美国官僚系统,新警察则是她个人成长经历,也对照了本片最终凶手的“杀人动机”。
虽然从整部电影故事主题、叙事方式、角色塑造都是很典型的商业类型片,但在我看来,这部的“作者属性”也非常强,就是编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稠”,我作为一个理解能力很强的电影观众,都要对其中对话展现的信息密度多反应一会儿。
不过毕竟本片不是文艺片,这些表达信息量虽大,但基本都直接服务于本片主题“恶世之子”,既是“恶世”,何为“恶”,如何“恶”。
比如中段有个女主到老FBI家里吃饭的情节中,FBI的同性爱人跟她吐槽美帝国主义收割全世界精品再往全世界输送垃圾的“恶行”,这一段对像我对灯塔之国阿美莉卡毫无滤镜的人来说,还挺爽的。
电影最后四分之一,老FBI和女主成功追到凶手老家,之后找到凶手、跟凶手对峙、抓到凶手的情节都完全出乎我意料,以有些匪夷所思的节奏一路杀到结尾。
杀人犯和女主之间基本都是直接对话的博弈,虽然我也认为让主角直接用嘴说出“动机”的方式并不高明,但好在这位演员声线低沉迷人,用直抒胸臆的表达也更省事,尤其这个动机还是挺抽象在某种“我与世界为敌”的世界观表达。
我对最后这段情节并不满意,尤其女主劝凶手自首或放弃抵抗的一些话术,在我看来跟她前期构筑的人设不符,反而太“世界一统正确价值观”,同时也让凶手最后的结局有点一言难尽。
但最最后的结局我还是被打动了,当女主在文件上签字,证明她自愿走上了她已经见证过其生命最后时刻的FBI的“老路”时,我居然还流了几滴泪。
一个人群中踽踽独行的异类,基于某种正义感也好,自救的本能也罢,去选择一条好像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正要开始的“光明大道”,我真是说不出的感觉,不是惆怅,也不是伤感,真真的五味杂陈。
另外,本片选择一位女警察作绝对主角,自然也有一些女性职场困境的表达,虽然这些表达比较老套,比如女警察会成为端咖啡倒咖啡的,即使被人赏识能力且说“希望你不要认为我在性别歧视”但还是被支去哄孩子,不过整体这个性格孤僻、观察力敏锐、莽撞又经验匮乏的女警形象还是塑造挺成功的。
看下来感觉是无功无过的一部警匪片,标准的剧情,标准的转折,标准的结局。
可能主角设定为女生,男主是少数群体,男二是黑人这一点还是挺符合现代政治正确的。
顺带一提,导演真的好帅!
现场请来的那个评论员真的很没礼貌,坐姿很懒散,也不认真听别人讲话,说话语气也很目中无人…看得让人很生气……
导演很会呀。
前期描绘枪手的高光时刻,是为一爽。
远距离的命中率极高。
动作迅速,部署缜密。
命丧者还来不及害怕。
也就把观众的心中悬念吊在嗓子眼儿。
影片的大肚子是破案,为二爽。
错综复杂,抽丝剥茧。
牵扯的方方面面,是当下社会的现实。
最后揭开谜底。
前文有多高光,谜底就有多弱化。
毕竟超越凡人太过完美。
如此长时间,如此缜密,即使高度配合的团队合作也很难实现。
何况全付诸一人。
结局归于现实。
最近才看完《恶世之子》这部影片,不同于传统的悬疑推理犯罪电影,本片更多是对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的探讨。
其中呈现出的霸权与不公与古老东方的“因果报应”哲学不谋而合。
作为是影片中亦正亦邪的两位主角,艾丽诺和迪恩,他们的人生选择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主线。
艾丽诺,一个年轻的女警,面对痛苦,她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她试图找到杀手,阻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而迪恩,一个神秘的杀手,面对同样的痛苦,他却选择了暴力。
他以痛苦之名,向世界释放他的愤怒,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而在艾丽诺和迪恩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暴力的冲突,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让我们明白,远离暴力,才是真正的解脱。
此外,影片中塑造的马克和艾丽诺两位警察形象也是异常出彩。
在片中,两人更像是师徒关系。
他们从一开始互相敌视,在经过接触和磨合后,最后组成了“破案双人组”。
可他俩即便是警察身份,也和片中的杀手一样,遭受着社会体制和官僚制度的挤压,权力对他们的排挤和边缘化,这让他俩在破案过程中困难重重。
面对不公,只是他们和凶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已,这也明确表达出电影里的凶手与警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由此看来,电影中“迪恩”杀人狂的施暴行为,也并不是想单纯体验暴力带来的快感,他的暴行不是由自身引发的孤立行为,而是压迫和剥夺个体尊严的蛮横制度引发的个体反应。
而大多数人的暴力犯罪,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暴力的快感,而是出于某种原因。
当一个人被压迫到极限时,他在摧毁世界的同时,也在自我摧毁,就像定时炸弹一样。
可以说《恶世之子》是一部深度探讨暴力和痛苦主题的影片,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20230519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追凶》本片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2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12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9部电影。
今晚电影有五男三女共八位影迷观赏。
罗导说他纯粹是冲着这部电影的导演才组织观看的,而我是冲着女主角谢琳•伍德蕾来的。
影片里的杀手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杀手!
他干掉了200个人,其中起码有一半还是警察!
美女警察伍德蕾由于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竟然和反社会人格的凶手惺惺相惜!
破案的男警官的声音富有磁性,非常有辨识度,他在上百个警察面前的演讲气压全场,十分精彩。
影片血浆四射,杀手弹无虚发,更没想到杀手母亲也是个狠人!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伍德蕾真是越来越美了,隐约有些“肥温”的影子。
快餐店杀戮和小超市枪战拍的十分精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和窒息感。
杀手和女警的碰面非常考验伍德蕾的演技,还好她的表现超乎水准。
杀手的终极演说竟然说的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
[捂脸]这是一部特立独行、匪夷所思的警匪片,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让人“掩卷深思”。
精彩台词:所有居民关灯,远离窗口。
凶手已经引起了居民的恐慌。
这喝起来像刹车油。
我认为他得到了满足,就像饭菜吃饱了就停止进食,直到他又饿了。
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警察他和我的屁股一样白我老公不大对劲。
对不起,我们不提供婚姻问题咨询。
这星球就是个监狱。
我会仁慈而恭敬地处决你。
豆瓣评分7.0分,我给7.5分。
相当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离奇罪案侦破的过程。。
男主刚愎自用 自命不凡 女主敏感 感性 两人化学反应有些莫名其妙的怪异, 也又在情理之中。
PS有一幕, 女主看罪案发生时的大楼门口广场监控, 行人四散奔逃, 监控人工智能给每个人头上加一个框框。。。
而杀手就是发冷qiang 无差别击杀。。。
两者放在一起令人不寒而栗快餐店mass event 一场improvise delicate show... 干脆 有效 highly motivated trained action.超市阻击战。。。
最后女警点击有点搞笑last not the least, Ralph Ineson's voice is so impressive that sometimes you lost in the conversation before getting the meaning out of it (๑•̀ᄇ•́)و ✧
恶世之子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达米安·斯兹弗隆 / 谢琳·伍德蕾 本·门德尔森
结局真的是特别厉害!
😊😊😊😊😊😊😊😊😊😊😊😊😊😊😊😊😊😊😊😊😊😊😊😊😊😊😊😊😊😊😊😊😊😊😊😊😊😊😊😊😊😊😊😊😊😊😊😊😊😊😊😊😊😊😊😊😊😊😊😊😊😊😊😊😊😊😊😊😊😊😊😊😊😊😊😊😊😊😊😊😊😊😊😊😊😊😊😊😊😊😊😊😊😊😊😊😊😊😊😊😊😊😊😊😊😊😊😊😊😊😊😊😊😊😊😊😊😊😊😊😊😊😊😊😊😊😊😊😊😊😊😊😊😊😊😊
一部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全程节奏把控有度,作为观众会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结束后会发现这是其优点也是其不足。
导演达米安说,他更希望保留原来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改为“追凶” (to catch the killer) / “恶世之子”。
我表示理解并赞同导演,Misanthrope(厌世者+遁世者)对于电影内容而言更有针对性,“追凶”一词把主体性放在了警探们上,其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恶世之子”则只强调了the killer,更何况迪恩愿不愿意被称为该恶世的“儿子”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内心如此渴望与恶世割裂。
Misanthrope则把主体性落在了迪恩和艾丽诺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东西精准地体现了出来,迪恩无差别射杀人,艾丽诺痛苦挣扎且自残,两人都厌世且想遁世,艾丽诺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剧情。
导演还说,艾丽诺像水(两次独自游泳的镜头),迪恩像火(当时我捕捉到了两人最后对话时背景音是炭火安静燃烧的声音),艾丽诺的出现和话语能让迪恩这团烈火平复下来。
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也很妙。
迪恩最后即使快走投无路了也没杀艾丽诺。
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无法落地的。
艾丽诺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厌世者,但二者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在行动上一个倾向于毁灭自己,另一个却倾向于毁灭世界。
为什么?
最让人费解的是,在最后的二人对话中,艾丽诺居然把“爱”作为最终解。
然而在她准备展开论述前,警车来了,对话被强制结束。
如果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警车没来,该对话将如何进行下去?
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么期待一个自洽的答案。
迪恩缺爱吗?
艾丽诺又是如何得出爱是解药的结论的?
实在是费解。
据说票房不咋地,写实题材是有多不受待见。
这片除了女主演员略有点撑不住,其他都相当不错,完成度在这一众跨疫情拍摄的电影里能排进一档。
其实我觉得这片距离《沉默的羔羊》就差在谢伍德跟福斯特上面了。。。
只能说编导已经尽力了,能藏拙的地方都藏住了,可能这个角色深度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复杂了点。
老FED拉马克,甩锅领导组,低沉嗓音的大反派,FED小跟班,甚至几个被询问的证人,各路配角都挺出彩。
故事节奏也挺紧凑, 没什么废话的地方,插入的支线——搜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射击游戏玩家害他跳楼,跟超市抓捕那几个极右民兵着实把甩锅官僚狠狠黑了一把。
破案的过程我很喜欢,没啥顿悟推理或者孤胆追凶,只能是硬着头皮穷尽那些鸡毛蒜皮的线索。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
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
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
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
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最后的工棚包围戏有点小破绽,警方都吃过mall里面枪手有大量爆炸物的亏了,还这么傻乎乎密集队形围个半圆上去有点太不长记性了吧。
感觉波士顿爆炸案那片里面场面才更合乎实际逻辑:枪手最后躲进后院小船里面不出,警方知道可能有爆炸物哪里敢靠近,远远的各种长枪催泪弹把船打成筛子。
给人的感觉是,前后不是同一个时间段拍摄的。
或者中途换了导演导演想讲述很多东西,同性恋,童年阴影,军队腐败。
但是女主和凶手形象不够丰满。
结局莫名其妙。
当然,故事本身设计的也不够巧妙,推理不够严谨。
马桶水质分析报告不上交太刻意了。
菜鸟也不会犯这种错。
粉刷工破绽我不信其它侦探就看不出来,只有一个菜鸟看出来了。
菜鸟侦探开挂太明显了。
从剧情看FBI高层跟傻子一样,包括男主最后的独自抓捕行动。
那可是杀了几十个人的狙击手,就带着一个女菜鸟就去抓了。。。。
整个警局和FBI全程都在干嘛?
好大喜功,宁可杀错不放过,有一点点线索就电视台公布消息,试图激怒凶手杀更多人。
最后还搞一出抢功和隐埋真相。
结果女主的选择是全片唯一的亮点,生活还得继续,真相一文不值。
至少不走主旋律路线。
平庸的导演或者写手都知道,弱智的配角,只会让主角也变得平庸。
只有高智商的配角和杀手才能衬托主角的强大形象。
国产电影导演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这一点?
持续不断的警笛声+枪战,连港片也少有了
被低估的佳作。达米安·斯兹弗隆不仅会拍闹剧,拍正剧也是一把好手。开篇10分钟跨年夜无差别屠杀便能看出镜头剪辑声效水准皆在线。第一次感受到了谢林·伍德蕾极佳的业务能力。intj警探追捕intp凶手的故事,结尾两个创伤角色对戏的台词太精彩。在光明的钢丝绳上游走,掉下去便堕入黑暗面。近年拍罪案电影,不去探讨社会议题就已经够反骨了,还试图让观众去理解杀手的思维路径简直大逆不道。这个导演真勇,但我喜欢。(上映首日排片0.3%,批片没有片权)
前三分之一各方面处理还不错 后面有些有气无力 导演想要讨论的几个主题都很值得提出来 但还是需要有取舍分主次
一个文艺片导演拍爆米花题材,就是这样。尴尬。开篇很好,层层递进。以为要渐入佳境的,然后就陷入了叙事的牵绊里,故事满的对节奏需求太大,但导演闲云野鹤的表达方式让一切节奏叙事都变成了无聊和微微煎熬。
凶手不是将鸟儿折翼,而是视杀人为拍蚊。追凶不是为接近真相,而是不甘居于阴影。权力的本质是拥有权力和应得权力者的博弈,在跨年烟火里夺人性命是权力,在聚光灯下独揽全部功绩也是权力。屠宰场的牛安静地吃草,等待被宰杀进入大自然的循环。社会里的人忙碌地工作,坦然被剥削然后伤害别人或是自己。
左派立场,题材很棒但完成度不够,冷硬派风格节奏过慢。凶手心态我非常理解,但大可不必如此,看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其他释放渠道还是能缓解症状的。警方这边门德尔森降智严重,能力与资历不符,强行剧情杀。高潮戏过短不够精彩,叙事太平缺乏张力,女主和凶手对话也是浮于表面没能更深入挖掘。只能说导演肯定有拍出神作的能力,但这次好像水土不服发挥失常了。
不错的。主线是案件,辅线是讽刺体制和ZF的无能。这个世界上,真正干活的人永远在被一无是处的人所责备、谩骂。
2.5
剧本还蛮好的,肃杀的罪恶都市,从体制和阶级渐生的矛盾引发的暴力,近似的境遇,截然不同的选择。就是始终由文本出发的片子还是稍微让人感觉没有影像质感,结果高潮是红蓝对话实验室真的是说让人意外也不意外……不过终归是蛮喜欢的,而结局导向也很不落俗套。3.5归4。
打分过低了,分析案情丝丝入扣,老少警察都很敬业。官僚主义政客真的是害死人,但是世界就是这些专门研究人的废物掌握着。
平淡的犯困
推荐观赏。情节紧凑合理,男主演技支撑担当。女主似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剧本看着给她很用力刻画,力图塑造第二个《沉默的羔羊》那样女主角,但从成片来看,女主不知道是表演问题还是导演问题,还是一个花瓶一样的角色。9887人在豆瓣标记看过。8167人评分。2023年12月4日。
挺好的一题材,完全可以拍成都市版的猎杀风河谷,可惜导演拍的太拉胯了,选角也有问题,女主太丑,男主演技的太作
类型和表达在拼命地互相妨害,廉价的动作片探案场景构成了对文戏的不断打断。开篇有人吃饭赖在餐厅不走警员去处理的一幕依稀可见蛮荒故事的影子,可惜昙花一现。这个导演善于拍有元气的疯子,善于小场面,善于静水湍流,还是别让他拍这种cliche的商业探案动作片了吧
没简介说的这么玄乎,译命有点扯淡;看得昏昏入睡,连续看了10天才看完,很多地方不连贯;演员表演也不到位,包括伍德琳应付式的表演,故事剧情也是阉割版的迷茫。
今年北影节的主竞赛。自由美利坚,枪炮每一天。放在美国当代政局现状来看还挺写实,不满的极端分子融不进社会就对路人无差别攻击,典型的欺软怕硬,无能宣泄。拍的太闷了,硬撑着看完。
挺无聊的,看不进去。
开场很惊艳,我特别喜欢还原狙击角度所有光线汇集到一点那个画面,但是查案的部分就很平淡,女性、黑人、同性所有的buff叠在执法人员身上,女主的反社会人格也并没有利用得太好,真凶出场自述更是让前面吊足胃口的心情空落落的。这种片子节奏挺重要的,想要慢想要挖掘所有人的心理与过去,想要兼顾悬疑与控诉官僚主义,限定剧就是很好的选择,拍成电影就会有点失衡。
7分吧。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写实探案片里战斗力最夸张的凶手…
结尾非常泄气,一方面是把上司强行降智写死,直接着重了他功利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反派的改变毫无征兆和道理,自己母亲自杀都无动于衷的铁石心肠,最后的选择莫名其妙。讽刺挺直接的,我反而喜欢的是电影里对于暴力行为引发一连串暴力行为这一点,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一定是放大了这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