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程序是爱。
当爱成为他生存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无法不穷其毕生去寻找、去等待,千年万载,轮回往复。
“让妈妈爱我”——这样一个简单到极点的愿望,在孩子蔚蓝的眼睛里闪烁。
我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泪水,为了他,为了他从出生就注定无法抹去的烙印。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
美丽的蓝衣仙女,在孩子的拥抱中风化瓦解,变成无数狰狞的碎片。
仙女残破的面颊温柔依旧,但是她曾经优雅的身躯居然是一具空壳——童话和梦想的空壳,人类谎言铸就的残躯碎体,就这样冰冷冷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斯皮尔伯格,你实在是太残忍了!
)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关切地俯下身,为妈妈送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微笑着看她啜饮。
小小的身体努力、认真地挺直着,做她最初的,最后的屏障,小小的,爱的屏障。
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再次失去她,永远地失去她了。
他从两千年之前把她找回来,只为现在这样斜倚在床边,独自一人拥有爱妈妈的时间。
他的时间——他们的时间多么少啊!
当人类已完全灭绝,当文明已成往事。
只有一个小小的机器孩子,传承着爱的使命,延续着人类的灵魂。
这不灭的人性精灵,深深烙印在数码密布的电路板上,凝聚在那双蔚蓝色的眼睛里,像天空一样寂寥,像海洋一般深邃。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如同喃喃低语,屏心静息地讲述着。
音乐仿佛辽阔背景下瞬息起伏的浪涛,配合着他的故事。
一点点铺陈,一段段展开,一层层推进,一寸寸深入人心。
最后,随着男孩的复制品妈妈沉入永恒的睡眠,这个小小的机器也静静睡去。
故事终结,该讲的,不该讲的,都已经结束了。
在时间的永恒之河中等待是一种怎样的诅咒?
等到绝望之日慢慢降临,愿望才能得以解脱。
这种漫长的等待让我放弃了对永恒的企望。
同时默默庆幸: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一种幸福。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爱过,被爱过,是幸福中的幸福。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了一种标准,核心想法很亲切,“爱”让机器人有了“灵魂”。
他没有要求观者跳出人本位的思维习惯去想象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所有人都可以愉快欣赏完并充分理解他的意图。
我猜测,库布里克那么喜欢刨根问底,他曾经说过要做这个话题的影片,如果《人工智能》是他导的话,可能会不太一样。
(为曾经是个标题党辩护,但不成功。
2021修订)我其实觉得所有人头脑中的工具没太大区别(达芬奇爱因斯坦也没成仙脱离苦海啥的),对着一个问题坚持思辨下去的话,可能抵达非常接近的结果。
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需要走那么远,就可以在舒适区内找到安放疑惑的锚点。
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价值体系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ta们缓解了问题的紧迫性,让人可以摆脱“无法解释”和“找不到答案”的不稳定感。
而习惯持续追问的人,不一定受欢迎(想想苏格拉底),虽然追问的结果可能是拓宽了观念的舒适区,但是先指出我们可以走更远一点的人容易遭到排斥。
但是说到底,我们的思考工具,大脑,有什么硬伤和限制,都是很难纳入我们大脑的思考范畴的(工具怎么修理工具?
),而且逻辑本身就是个扭曲的机器吧?
说回“爱与灵魂”的因果关系,听起来很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说“爱让人称为人”,感觉太正确了。
让人很难再去追问,“爱”究竟如何体现?
是时间线上的持续联系?
不断增强的反馈信息?
付出甚至牺牲的动作?
是一种乱码吗?
是错位还是必然?
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能是说,“如果不相信爱那还有什么问题值得费心思考”!
所以我们大多可以接受,好的,起源是爱。
如果我们抛开“爱”这个烫手的山芋,“灵魂”能聊吗?
人在进化过程中从何时有了所谓的“灵魂”?
那么进而,在机器的发展和演变中能否重复人的这个进化过程,而得到一个所谓的“灵魂”?
我原本希望《人工智能》会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设想,如果机器人会说出这样的一段话:“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我或许只是在重复我过去在别处听到过的问题,而我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也无法停止重复这些问题。
”如果,机器人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与人有什么区别?
存在的问题对于机器人来讲如同Bug,对于人又何尝不是?
再说,记忆的筛选。
遗忘,是人类相比机器人的缺陷(或优势)。
记忆的筛选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操控的,我们个人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对未来事件做反映的基础资料,而共同的记忆则构成了我们的文化环境。
这些记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们通过思考而自主达成的。
我们真真是不必把自主的“决定”看得太有效,其实我们不能掌控的“遗忘”过程对于构架所谓“自我”的影响应该是更绝对的。
我们虽然没有机器人的超强记忆功能,但是我们并不能操控的“遗忘”功能对于文明发展的功效作用可能更关键。
艾柯说,文化就是从此消失的书和其他东西的墓园。
他们在讨论的问题是,如果一切文字语言都通过电子方式记录下来而不再消失的话,那么文化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一个没有了有机(organic)的生长、衰败、过滤和消化过程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
在人工智能影片里,可以思考的是,对于机器人来说,文化将是什么?
机器人如果可以记录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情的话,那么大概就没有什么事情比别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含义了。
更关键的问题是,“爱”让我们不断向未来索要,因为过去只能靠记忆存储,而记忆又总是在删节和褪色,我们渴望拥有,而恐惧失去。
于是,我们在不断的丢失记忆中的爱的同时,向未来索要更多的爱。
但是,如果机器人拥有一份永不消减的清晰记忆的话,“未来”还那么重要吗?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什么样子的?
如何感受?
创新、创作、艺术、重复,这些概念会消失吗?
愚蠢与谬误会消失吗?
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将是什么呢?
机器人社会需要“个体”形式吗?
人有些重要的能力,机器人不知道能否具备。
比如学习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学习就是自我修订,机器人能否修订自己的基础程序?
选择也是放弃。
如何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问题对于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类似的问题可能就很复杂。
如果我们把熟悉的概念,通过机器人的视角审视一遍,想象这种拥有庞大储存能力和准确计算能力的系统,会如何处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
是否会得出我们所未见过的答案呢?
以上是我希望《人工智能》会触及的一些问题,我没有答案(其实很多问题也并不呼唤答案),但是库布里克不言而喻的手法会激发人的想象,就好像《太空漫游2001》最后“星童”的出现,让我们都非常激动。
斯皮尔伯格继承库布里克遗志而拍摄《人工智能》(《AI》),身处生死两界的两位大师的名字联系一起,《AI》更像是一次生死两界的对话,直击人类的恐惧。
说起来,《AI》只是第二部让我看得入神的科幻电影,上一部是《迷失太空》。
总之,到《AI》为止,科幻这种非常终极的话语方式,让我越来越喜爱,在某些时候,它的力量甚至超越了众多的宗教反思和哲学追问,非常的本质。
不过,另外一种结局的方式一直困扰着我:如果让大卫这个携带人类爱意的机器男孩在两千年后成为机器世界的上帝,《AI》又会是怎样一部电影?
这是那个库布里克的结尾吗?
简单来说,《AI》的话语方式非常终极和本质,电影中的两大命题是正是支撑人类文明的两件小事:道德和爱。
道德尚有极大的区域差别,暂且不论。
讲述大爱的作品,则是对作者的极大挑战,其难度堪比徒步穿行沙漠。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爱这个东西,本身是个空洞,要用可以言说的方式来讲清楚,还要让人明白这件事情本身是不讲道理的,历代的艺术家,可谓屈指可数。
但是,斯皮尔伯格的聪明就在于,既然是人演绎不了的东西,那么让机器人这个人类创造的他者来完成,让机器人携带上人类的愿望甚至是图腾,让机器人以读取程序的方式来谋取一个亘古不变。
所以,这份永恒的爱就变成了人类心目中的一个神。
我一直在猜测,老斯会让这个懂得爱的机器人男孩大卫在两千年后成为机器世界的宗教,因为对没有人类的机器世界而言,两千年前的机器男孩身上的爱的因子,就仿佛上帝的仁慈,比照人性本恶的人类混沌之初,这个机器男孩完全就是另一个上帝,下一个上帝。
或者换一种说法,人类成了机器世界的神秘崇拜所在,上帝所在。
这是不是更加的库布里克?
就像评论所说“只有上帝和库布里克才热爱人类和诅咒人类——如今这一对老混蛋在天堂又他妈笑了。
” 这就像最初的人类发现了数学这件事,而且发现勾股定理之类的数学公式几乎是在时间之前就存在,而且将永远存在下去的时候,内心对数学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发现自己生存在地球的那几十年时间几乎已经短暂到了让人恐惧的地步,所以数学成了宗教本身。
而斯皮尔伯格的焦虑显然和人类蒙昧无知的祖先是一致的,大家的生命方式在本质上都是瞬间式的,而唯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心中的信仰才是永恒,才是救赎之道。
老斯的着墨的就是大爱。
实在无法想象《AI》的结局置换成这样,将会产生怎样巨大的毁灭力量。
还好,老斯没有这样,《AI》仍然是一部让人充满希望的电影。
至少我看完之后,内心充满了平和。
是的,好的科幻电影,一定比任何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有力量。
在看《人工智能》之前,我已经听说这是部看后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电影,但是,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看后心里还是感到空空的。
我认为这其实是一部残酷的电影,尽管斯皮尔伯格给了片子脉脉温情,但是还是压不住它带给我的沉重感,让人看后心理不是个滋味,却又立刻不知能说些什么。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1年,在这之前,斯皮尔伯格在拍摄一些列叫座的商业片奠定其在好莱坞的地位后,开始拍摄更多反映他个人想法的,富于人文色彩的电影。
这部《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科幻题材是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的题材,而在这部电影中,他又表现了更深刻的内容,我相信即使纵观他的电影拍摄生涯,该片也足以称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刚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创造出具有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机器人,然后赋予这样的未来以或美好,或末日色彩的科幻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
片中,一对夫妇的孩子患病被冷冻久久不能治愈,于是丈夫试图以一个具备了感情的人工智能的孩子外形的机器人――David来疗治妻子的伤痛。
后面的故事我们熟悉而又陌生,机器和人的冲突产生了,该片中没有如很多类似电影一样,将机器人显得强大无比,相反,他们显得很弱势,很可怜,片中构造了一个出现了新的歧视――机器人歧视――的未来社会。
这部电影再一次反映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随着进步也不断创造着歧视,在人类各个文明区域相互隔离时,从来不会有因为肤色造成的种族歧视,但是当科技进步,人们可以相互交往时,这类歧视随之产生。
同样,你现在不会歧视你的一把剪刀,但是当科技进步,创造出具有与你相似特征的人工智能“工具”时,这样的歧视也会随之而来。
就如片中,人们一方面仍然把他们当作机器,工具,不会给予其平等的待遇,将自己以创造者自居,可以任意创造或是毁灭他们。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与人类有着太多相似特征的人造人,人们又有着担忧和恐惧,害怕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恐惧使得这样的隔阂加大。
David是一个显得柔弱机器人,但是片中那位绝望的母亲Monica仍对这个“礼物”产生了感情,哪怕自己的孩子康复之后,对于David,她仍饱含感情。
而David始终有着机器的烙印,当Monica通过念颂一段话来启动David身上的程序时,David就成了Monica的孩子,一种对母亲矢志不渝的爱永远在David身上寄宿。
所以,他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可以做任何事,同时对眼中的亲人有着爱的冀望。
要人类如同对待同类一般接纳一个机器人是困难的,所以,Monica最终痛苦的要将David送回制造他的公司销毁,但是母爱让她又不忍,只能将其留在林子里。
这段生离死别的场面令人动容,当David说“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样变成小男孩,就能回家吗?
”时,他便坚定了寻找蓝色仙女的信念。
于是他寻找,用劲力气寻找,终于,他在大洋深处找到了蓝仙女,尽管只是一尊雕塑,但在心中,他默默祈祷,希望变成一个可以让母亲爱的男孩,这一许愿,一许就是两千年。
而当两千年后的“生物”开启冰层下的David时,他发现的确是蓝仙女的破碎,是他梦的破碎,这是一个绝望的时刻,在温情下,斯皮尔伯格揭示了命运的无力抗拒。
David的命运生来就已经注定,他被设定成终于“主人”或是“母亲”Monica,但是,他却无法被接纳,哪怕他天真的追寻蓝仙女,命运也无法改变。
就如片中裘得.洛饰演的机器人人,生来就被设定了角色,是一个为女人服务的性机器人,这是一种无从选择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发现现实后的绝望,当David发现他并非独一无二的,而是产品线上的千万个产品的一员,是一个试用品,一个试验品,那一刻,David那种不知所措的惶恐也反映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共性,在残酷现实的绝望中,我们都会惊恐万状,但是却又不断制造让他人惊恐绝望的现实。
该片值得一提的还有对人类前景做出的令人沮丧的寓言,片中的人类显得狂妄自大,正如在机器人屠宰场上,主持人煽情的大喊“我们是什么?
我们是活生生的!
”,底下是同类歇斯底里的狂欢,在狂欢中,人们找到了理由可以对眼中的工具――机器人任意处置,因为在他们眼中,机器人不是同类,是低贱的,所以可以毁灭他们而不带一丝愧疚。
人类历史中一件件种族灭绝搬的暴行不也基于同样的逻辑吗?
但是,最终人类的境遇却是灭绝,成为可以被复制,但是只能存活一天的脆弱生灵,而正如片中的舞者机器人所说,最终留下来的是机器人,人类因何灭绝?
片中没有详细的叙述,而是以两千年带过,短短的两千年,人类在狂躁中灭绝,留下的是已经给我数字化,抽象化感觉的机器人,不,当他们成为主宰,他们将定义新的生命的含义,就如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可以复制的创造物,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玩笑,一切突然颠倒。
《人工智能》的一个优秀之处就在于它饱含了多样的信息,让你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将丰富的科幻,深刻的思考,人文的精神做了完美的结合,还是那句话,我相信这是一部经的起时间考验的电影。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说说片中主演,小童星Haley Joel Osment在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让一班成人演员都相形见绌,如同在《第六感》中一样,他仍然带着忧郁的眼神,显得柔弱需要保护,正如片中那些机器人一般,他在被母亲抛去的时候的苦苦哀求,在面对蓝仙女雕像时的期待的眼神都让人动容。
还是让我们回顾片中那最后一幕吧,David和母亲度过最快乐的一天,蓝仙女的神话终于实现,他唤醒母亲,为母亲煮一杯咖啡,他为母亲盖上被子,同母亲一同睡去。
他终于获得了母亲的爱,可两千年的等待竟只换来这短短的一天的幸福,我不知这应算一个甜蜜的还是悲伤的结局,但是,那一天爱确实超越了肉体或是机器这样的载体,David那一天终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笑吧,因为那期待的忧伤的面容已经凝结两千年。
愿片中的灰色预言永远停留在屏幕上,愿David最后一天的灿烂笑容能挂在每一个渴望爱的孩子或是成人的脸上。
http://www.douban.com/mpic/s1318020.jpg
我是库布里克的重度疯狂粉丝。
无耻地套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电影,这是最坏的电影。
然后我还要更加无耻的加上旁白注解,这才是深度,懂么?
深度!
这是老头子的身后未完之作,据说剧本的构思早就完成了,只是限于当年的技术指标不过硬,没法搬上银屏。
最后还是由斯皮尔伯格操刀完成,算是祭祀老库在天之灵。
要说起来,类似的故事其实早就被讲烂了,无外乎是探讨人与机器的共生和共存,依赖与相斥。
只不过,库布里克的故事,永远是冰冷的,令人绝望到疯狂。
我坚信老库是很纯粹的厌世主义者,在他手里,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结局,从来没有温情脉脉,他只是将这个世界和人性的残酷之处不动声色的放大,放大,再放大。
可毕竟,这部电影是由斯皮尔伯格完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落入斯皮尔伯格的温情俗套,尤其是那个受人诟病的结尾,确实太不像老库的故事了。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妈妈开车带小机器人去垃圾场抛弃的时候,充满高科技感的小车无声的奔驰在平整的路面上,斑驳树影迅速的从闪亮的车身滑过,视角缓缓的旋动,整个画面的色调冷冷的,像极了是斯皮尔伯格在向老库致敬。
Jude Law在片中演的尽职尽责,可和戏妖一样的Haley一比,最多也就是表现出色的布景道具而已。
Haley这小鬼头太牛X了,简直就是为表演而生,不夸张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比当年的秀兰邓波儿还要出色。
就在本片那个滥俗的好莱坞式温情结尾中,Haley的表演几入化境,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这是一部科幻片,这是作为神一样存在的库布里克对人类自身的思辨论文,然后由矫情的斯皮尔伯格式文笔表现,只不过,这份矫情,也还算是恰到好处。
电影开头有伏笔:“人可以让机器人对人付出百分百的爱,可是人对机器人的爱不应该负责任吗?
”没有人回答。
另外最孤独的应该是那只泰迪熊吧。
他教David写字,写的却是:“亨利是妈妈的儿子,大卫是妈妈的儿子,泰迪不是。
”它没事就拿个针在身上缝缝补补。
David和妈妈一起永远地沉睡过去了,它淡定地坐在床头望望。
据说玩偶陪伴的孤独是孤独的三次方。
那么,玩偶自己呢。
刚开头真的很像恐怖片啊,大卫突然冒出来不仅把女主吓了一跳把我也吓了一跳。
我一直到大卫被抛弃之前还觉得他肯定会突然崩坏然后杀了马丁杀了亨利。
……咳咳切入正题。
莫妮卡真的对大卫好吗?
我觉得不是,她看他的眼神总是带着防备和惧怕,仅有的呵护也是把他当做了马丁的替代品。
从未真正的付出那“无私的母爱”,至于把大卫抛弃而不是销毁只是自己良心上过意不去罢了。
既然从未爱过,又何来的背叛。
假如大卫本身的设定是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人类社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主选择了依靠莫妮卡爱着莫妮卡,这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但是在这部片里面,他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也就是说,他一直只是遵循着当初程序的设定。
既然没有打破设定,何来的情感一说呢?
之后的找蓝仙女的行为,也只是在遵循程序的设定而已。
小机器人想要去找蓝仙女,小机器人拥有永恒的爱,这一切并不是他拥有灵魂,这只是他作为一个机器人,很好的在运行而已。
这就像是一个身体里有发声机的布娃娃,拍一下就说我爱你。
只要这个娃娃的结构没有坏掉,它就会一直说,一直说。
但是这有什么值得感动的呢?
这并不是娃娃自己选择的,只是它被设定成这样了而已。
成长就是做出选择,得到一些,并且失去一些。
从这个角度看来,大卫一点也没有成长。
因为他爱莫妮卡是程序设定,他被抛弃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他之后的旅程,只是一味的偏执的想要找到蓝仙女。
他并没有把泰迪当做真正的朋友,他和泰迪结伴仅仅是因为泰迪和莫妮卡有关。
至于舞男乔,这只是他顺手抓到的一个想要当做救命稻草的人吧,不然的话为什么在乔被卷走之后他连一点伤心都没有。
他如果真的会思考,真的会爱,就会产生出了和莫妮卡有关的事情之外的情绪,这就是跳出了他本身只会爱的设定,但是他没有,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设定范围内进行。
……相对来说,我倒是觉得乔才是真正有灵魂有思想的机器人。
他本身设定是作为机器人牛郎(?)来满足人类女性的需要。
所以他会搭讪会跳舞会在花花世界潇洒。
但是他遇见大卫之后打破了原先被设定的套路,并且是在有自主意识下的选择和他同行。
刚刚翻了下大家的评论,很多人都觉得人类是虚伪的,人类是肮脏的,人类不配得到永远的感情,人类都还不如一个小机器人。
我觉得恰好相反,人性的美就在于自主的思想和选择,以及对感情的矛盾性。
我觉得会使小心眼会吃醋的马丁都比大卫可爱的多。
这才是真实的,而不是那永恒到近乎变态的爱。
看得太痛苦了,而且绝对不是因为被戳中泪点。
究竟什么材料能在海面下两千年还一点不被腐蚀;究竟为什么整个海洋都结冰了,但海底有个只在雕塑上结了一层冰壳的空荡大厅;究竟为什么外星人非要有头有躯干有四肢甚至还是五趾——以上这些都已经不是槽点了, 我已经可以理解了,电影表现需要嘛。
但是究竟为什么明知道AI吃东西会污染芯片,还要给他制造完整的食道,害怕维修工人失业吗喂!
连阿西莫夫老爷当年都知道让丹尼尔朋友在胸腔里装个塑料袋啊,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不用!
而这样一个AI居然又能完全防水,泡上两千年也没事……我便是不懂……又究竟是为什么科技都发达到能赋予AI感情这样凶残的地步了,却还不能远程操作销毁机器人的主芯片,导致报废的机器人满街跑呢……让AI能够“发自内心地”产生感情究竟是在科技树上多高的位置你们到底能理解吗……大卫发现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之后,冲动地把跟自己一个型号的AI给砸了那一幕,违和感都快突破天际了。
到底为什么一个AI,在没有接受到指令的情况下,能有为了一个抽象概念而产生的破坏冲动啊!
那才真的是不安全好吗,像不遵守三定律的AI一样不安全好吗。
不要说因为他是有感情的,就算是人类,战斗力强到一定程度也要有愧死机制的啊,其实现在我们在同类相残时会感到的本能型生理厌恶和文明建立起来之后发展的道德都是某种形式的愧死机制。
还有我真的没有懂,为什么用头发克隆出来的人会受到所谓“时空轨迹”的影响。
说起来“时空轨迹”又是什么?
搞出这个设定其实只是为了BE吧。
赛先生!
赛先生你睁开眼睛看看我!
——以上这几点我真的不能当做没看到……还有别的但我现在想不起来了。
那在这些让人出戏的BUG之外,剧情又怎么样呢?
反正我是觉得过于滥情了。
大卫他养父不用说了,始终把他当玩具嘛。
养母呢也不是真的爱他,只是在儿子危在旦夕的时候想要得到一个孩子的爱与慰藉,即使只有这样的感情,还是决定激活他的功能。
说起来跟那些因为觉得萌就养猫,发现猫会掉毛挠沙发打翻杯子之后就理直气壮决定扔掉的人也没什么两样。
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其实就是讲没有责任心的父母和渴望亲情的小孩之间的故事嘛,两千年啊沧海桑田啊人类灭绝啊都只是这个故事的艺术夸张手法罢了。
商业电影当然要讲得浅显,讲得让人动情,但过分的煽情会妨碍深入思考。
观众看了之后唏嘘一下AI得不到回应却始终不渝的爱,再将自己映射其中伤兮怜兮(这几乎是最容易激起共鸣的母题了),叹几声人类不及程序,注定与永恒无缘——就完了。
而我想看到的AI与人类界限的探讨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
大概是我吹毛求疵,对这片的期望太高了。
大卫和泰迪熊都是人工智能,更像是宠物,在人需要的时候被制造,还要被设置永远爱人,看到那一刻,注定这将是一部悲剧。
果然后来被抛弃,后来被追杀,到最后人类都没了,大卫和泰迪竟然成了更高智能生物的研究对象,不过还好,他们帮助他们实现了愿望,他俩都爱着妈妈,一个坚持不懈要自己变成人,一个偷偷藏了那么多年妈妈的头发
很早以前豪哥就跟我提过这部人工智能,很有名的电影,依稀记得初中还是小学的英语书里好像还有一篇小短文是关于这个的。
豪哥说了,她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爱上了这个小男孩,豪哥还说,我看了肯定不会哭,因为这部电影会让人感觉哀莫大于心死。
于是这部AI在我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高,越来越盛名之下,也让我越来越不敢看。
今天,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其实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小小的机器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
前半段是科幻小说,后半段是童话故事。
我不断地思考,David对于Monica的“爱”究竟是什么东西?
当Monica对着David微笑的脸说出那神秘的七个词,“爱”将会被烙印在David的身体中。
可能它是一种程序,一种一旦被激活就会存在于David体内每一段电路的程序,一种让David无时无刻都想亲近Monica的程序,一种让David从此以后只为Monica而活的程序。
片中的机器人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机器情人,机器保姆,机器医生,简单而专一,David也一样,所以当他被Monica抛弃,他唯一想做的,也只是单纯的回到妈妈身边而已。
他不会恨,他只会爱,即使被最爱的人抛弃,他还是依然爱着Monica,因为这是他被制造出来唯一的功能。
我无从思考这样被轻易赋予的,毫无来由的爱是否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的智慧表现,但是相比较片中自私的人类,似乎机器人更值得被爱。
我希望这样的人工智能永远不要被制造出来,无论世界的环境变得多么恶劣,科技变得多么发达,请永远不要制造出像David一样的人工智能,因为人类一定会辜负他们专一而浓烈的爱,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像David一样最终能够得到Happy Ending。
时间的长河永不停息,就像机器人永恒的爱。
前半部可以给四星;后半部拖沓冗长、低级科幻,100分钟的内容愣是拖到140分钟,编剧一定是不会结尾了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
将情感赋予机器人,但是这种情感是真的自发吗?不,这种情感也是人类的设定,也是人造的。这是最为悲哀的事情了。
@2015-12-10 16:50:31
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导致影片整体有些割裂
爱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 人类弄清楚这个问题再来自以为是的指导机器人吧。现在的AI研究也不是这个方向
就觉得2个演员长的真好看,史上最成功的广告植入--泰迪
厌女的开场令人极度不适,一群男性挤在会议室里戳戳摸摸女机器人还叫她脱衣。让黑人女性在鸦雀无声的会议上突兀的提问,这种敷衍的政治正确更甚令人愤怒。导演对灯光摄影和家居设计等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了如指掌,却不懂得最基本的人性,这就是为何电影尽管视觉观感极佳,剧情上却处处充斥着别扭。他理所当然地觉得女人都是这样逐渐接受最初排斥的事,却忽视了所有那些打动人心以至于扭转局势的关键细节,以至于她的转变是如此的突兀。脱衣舞男的出现,更像是为了展示赛博朋克的画面,他和大卫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纽带,还不如穿插那个破烂的机器人保姆,和需要爱的机器小孩做最适合的对方。又或继续拍摄大卫和小熊在森林探险,我认为他可以拍出好故事但他舍不得放弃自己高大上的摄影技巧,导致这个故事假大空—四不像的难产儿。素材不错,也许找人再剪一遍。
一颗星给Teddy Bear;一颗星给Kubrick——这个小男孩找妈妈的故事,看得我很不舒服
这个题目太好了,在库布里克手里的话应该会非常棒。可惜到了斯皮尔伯格手里,精彩过之,深刻不及。爱的迷狂,人的自负,许多问题浅尝辄止,不肯过多思考,生怕观众承受不住,一味的去讨好观众和市场,最后就只剩下了狂轰滥炸的煽情牌和催泪弹。
情节很琐碎凌乱。感觉导演想表现很多东西,却都没有表现出来。很失望。只有机器人小男孩的演技可圈可点。
这是屈指可数的我从头到味根本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可能看的时候太小?
看的时候很难受,他什么都不懂,只想要妈妈的爱。而妈妈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创造了他,又放弃了他。
A.没人觉得这背后折射的价值观就很陈腐吗?a new son is just a gift for a mom?really?B.错位里都知道给机器人加个酒槽饭槽。。come on,你是2001年上映不是1901年C.小熊真的很可爱D.毛发是蛋白质啊,蛋白质能保存两千年是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呜呜呜就没有人管管泰迪吗 他才是一天都没有开心过…
两千年的快乐只能浓缩到一天,虽稍纵即逝,却也是永恒的。好想也养一只智能的teddy bear
如果不能爱我很久,为什么要启动我爱的程序?
我爱你。生来爱你。你救起落水的儿子,我沉落清澈的水底。
库老式内核,斯皮尔伯格式煽情,继承遗愿一样的续拍,从剧本开始的斯式,和几乎全面但克制的往库式靠拢。
感觉被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