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至上

Nothing But the Truth

主演:凯特·贝金赛尔,马特·狄龙,维拉·法米加,安吉拉·贝塞特,大卫·休默,阿伦·阿尔达,诺亚·怀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真相至上》剧照

真相至上 剧照 NO.1真相至上 剧照 NO.2真相至上 剧照 NO.3真相至上 剧照 NO.4真相至上 剧照 NO.5真相至上 剧照 NO.6真相至上 剧照 NO.13真相至上 剧照 NO.14真相至上 剧照 NO.15真相至上 剧照 NO.16真相至上 剧照 NO.17真相至上 剧照 NO.18真相至上 剧照 NO.19真相至上 剧照 NO.20

《真相至上》剧情介绍

真相至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瑞秋(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饰)从线人处获得了一份情报涉及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在丈夫雷(大卫·休默 David Schwimmer 饰)支持下刊登了这起新闻报道。政府最终以泄露国家 机密的罪行将瑞秋推上被告席,主审该案件的则是自负的检察官帕顿(马特·狄龙 Matt Dillon 饰)。在法庭上,面对帕顿的层层逼问,瑞秋坦然地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公众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往瑞秋方面倾斜,但是艾伦坚持要求瑞秋必须说出资料的提供者是谁,瑞秋逐渐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艾伦开始向舆论和瑞秋的家人施加压力,而雷也渐渐地抵抗不住国家给予的压力,建议瑞秋屈服于国家。但瑞秋向雷表达了自己的坚持:真相至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梦回金鸡岭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人生的约定佛顶山下鸳鸯湖超能陆战队羞耻第一季白夜行别在梦醒之前离开我逝者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九季哥斯拉:怪兽行星已读不回的恋人狂鼠列车越轨追击逆天侠盗团:百盗之局新洛神鬼马家族雪人双星之阴阳师来自月亮的你填词L月满云知麻烦请你先告白悬崖下的妻子夜隼拾荒少年镖行天下之天下镖局海上诊疗所与母亲的蜜月世纪邪风暴

《真相至上》长篇影评

 1 ) 当政府的权力渗透到每个角落

斯诺登案刚开始的时候,我无意间接触了两起相似案件:一是还在审理中的一等兵Bradley Manning 维基泄密案;一是历史上Daniel Ellsberg引发的"五角大楼文件"案。

Ellsberg安然无恙地活着,斯诺登得到了一年短暂庇护,而曼宁正面临着20至136年的监禁。

当时觉得非常不公,朋友却告诉我曼宁泄漏的是军事机密,这在军队是无法容忍的,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

我不明白。

每次的泄密事件都有人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称泄密者为叛徒,要求惩处。

他们也多数都违反了法律,比如曼宁,比如斯诺登。

若按照法律,他们被惩罚无可非议。

电影中的女记者瑞秋,若被安上这个罪名,监禁期限一定会比两年更长。

她最终却是以藐视法庭的罪名被判刑,已经是幸运。

苏格拉底在《克里托篇》里面说,无论国家对你作出何种判决,你都必须要执行和遵守。

这是法律与公民之间的协议。

所以苏格拉底慷慨赴死。

我不能理解。

后来碰到一句话 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 不公正的法律等于一纸空文。

对国家、法律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我更同意圣奥古斯丁的这句话。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管理人群,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正义,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

所以我相信若政府有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揭发谴责是正义的,若法律不能维护人民的权利,被废除或不遵守是正义的。

梭罗因反对奴隶制、未使用投票权而拒绝缴税,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我有权利承担的唯一义务是不论何时都从事我认为正义的事。

"我曾想,若我生在奴隶制时代,是否会有勇气反抗它的存在。

幸运的是,我不需要戴脚铐被鞭打;不幸的是,奴隶制不过是换上了言论、真实、公平、暴力等名字而已。

我并非不尊重国家的安全。

然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只是存在可能,我们不能因为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限制一切行为,这是在纵容政府权力的无限制扩张。

即使曼宁给维基解密泄漏了大部分文件而可能被敌军利用时,法官最终也裁决了“援助友军”罪名不成立。

我相信这是正确的判决。

我们没有看到国防安全被威胁,但士兵射杀无辜平民和儿童的画面却历历在目。

我不管斯诺登抱着什么样的心理去泄密,但政府机关监控全民却是真实可信。

就像瑞秋所说,如果他们提供的情报很有价值并且值得相信,那么他们所怀有的动机就不那么重要了。

现实也往往是,跟政府作对的个人,难有好下场,能保命已是最好结果。

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监控当权者的行为,不管是否签署了某些所谓协议,不管是否宣誓某些言论,不管是否存在一些不公正的法律,做正确的事是最根本的原则。

“如果不公正是政府机器必然产生的磨擦的一部分,那么就让它去吧,让它去吧:也许它会磨合好的。

──不过,毫无疑义,机器终将被彻底磨损掉的。

如果不公正的那部分有其独自的弹簧滑轮、绳索,或者曲柄,那么你可能会考虑修正的结果会不会比原来的谬误更糟;但是,如果不公正的那部分的本质要求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时,那我说就别管这法规了。

以你的生命作为反磨擦的机制来制止这部机器吧。

我不得不做的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我不为我所唾弃的谬误效劳。

 2 ) 真相所需要的代价

真相至上 (2008)8.32008 / 美国 / 剧情 悬疑 / 罗德·拉里 / 凯特·贝金赛尔 马特·狄龙电影讲述了一个女记者从线人处获得了一份涉及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的情报并将之公诸于众,在此之后政府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行将瑞秋推上被告席,为了找出女记者获取情报的线人,政府、法官、检察官对女记者实施了一系列的压力与压迫,女记者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线人,始终坚持如一的不肯吐露真相,最终失去了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女记者几乎为了真相和那个线人牺牲掉了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一切。

在女记者的报告中揭露了一位女特工艾瑞克的身份,而这位女特工为此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女儿,最后还赔上了性命;而那个所谓的线人,女特工的女儿,因为童言无忌意外暴露了母亲的身份,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女记者被关进看守所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刚开始还能得到公众、同事以及家人的支持,可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报社不再报道她的故事,因为时代变了,报社不再支付她的律师费用,丈夫背叛了她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了,自己的儿子也因为丈夫的误导而开始疏远她,女记者的工作、事业、家庭,甚至未来都赔上了,到最后也就只有她的律师和她站在同一条线上,而她的结局仍是在监狱待两年。

为了捍卫真相与线人,她让两个家庭陷入破碎的境地。

为了让女记者说出情报人,检察官无所不用其极,刚结束一个审判就让女记者进入下一个案子,连让女记者找律师的时间都不给;为了让女记者说出线人,检察官与法官宣判让她进入看守所,而且一待就是一年多,在这一年里,公众放弃了她,报社放弃了她,丈夫放弃了她,儿子放弃了她;刚从看守所放出来就又被抓走,以妨碍司法调查之罪名控告。

那么,这个到底是检察官的权利,还是权力呢?

当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相撞,她认为的最民主国家又能怎么样呢?

女记者的行为到底值不值得,有些人会觉得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牺牲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不值得,有些人觉得女记者就是自不量力自找苦吃,有些人觉得女记者就该为自己的不守承诺而受罪。

如果女记者挖出的是像水门事件那样的情报,公众与报社还会放弃她吗?

如果女记者像平常人一样在权力面前放弃原则,权利是否都会变成权力?

 3 ) 伟大的人,与他的原则是一体的

《nothing but the truth》(《真相至上》),讲了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故事。

影片叙事和拍摄技巧未见得如何,但导演罗德•拉里所见长的影片内涵构造却十分出色,尤其是从导演系列作品中看出的一脉相承,那是好莱坞所少见的良心。

这部片子乍看是一个记者坚持新闻伦理的故事,但我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常清楚这并不是全部。

在一个没有良心和基本正义的地方,真正的新闻自由、新闻伦理是不可能存在、也不被需要的。

美国新闻法律和相关修正案虽然规定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但随着近些年来美国国内威胁感的上升,包括爱国者法案在内的许多新通过的法律法规,还是越来越多的开始干涉公民的神圣私人领地,从居所到思想都难幸免。

但现在美国法律认为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记者应当跨过伦理供出信源。

现实中许多记者就是这样,甚至一开始就对可能招致麻烦的新闻避而远之。

开始时候人们都认为,瑞秋•阿姆斯特朗很快就会在法庭和看守所的高压之下屈服,但这个女人并没有这样做。

我以为整部电影真正的悬念,并不在于谁是那个给记者提供信息的人,而在于这个女人到底能不能坚持到底。

看过影片,最值得讨论的是这几个问题:1、瑞秋•阿姆斯特朗坚持的是什么?

最开始做这条新闻,是因为需要报道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从她跟编辑说这个独家新闻的神情可以知道,瑞秋很激动,也有丝想一举成名的虚荣。

毕竟这种能角逐普利策奖的新闻是所有记者梦寐以求的。

但是为了虚荣,不值得她背上藐视法庭的罪名被羁押。

后来面对特别检察官,面对法官和陪审团,她坚持的理由,是记者有责任保护信源,也有为信源保密的特权。

但是特别检察官在法庭上用“国家安全”这个无比堂皇的理由,让她的坚持也没了道理。

数月之后,就连瑞秋自己的律师都打了退堂鼓开始劝她张口。

瑞秋打动律师的那番话,说明了一切:她如果知道自己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作为一个母亲她可能不会做这条报道。

但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回头路。

她必须保密,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才是对的。

国家虽可气势压人,但她至少可以选择不屈服。

一句“国家安全”并不足以消解一切个人权利。

将一个保守秘密的记者收监将近一年合理、合法在哪里?

这只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对抗。

社会化,是让自然人去重新养成一套行为法则、道德法则,允许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自主选择适用的伦理,从而更适应生存的需要。

当一切成为习惯,世代传承的那套根本的道德伦理准则,逐渐动摇甚至消失。

一切只剩“相机而动”。

检察官以效忠政府职位的腔调说,这是他的工作,他有充分的权利去做他对瑞秋做的那些事。

是不是这样?

当然,在某种伦理中是这样,认为对待工作就是要不择手段的去完成,这是社会性对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

伦理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变化的那么迅速,以至于有时可能前后相悖。

而在分工细密、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却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了,虽然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是对的。

瑞秋的坚持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人搞不好还同意检察官的观点,“她包庇罪犯,就业是一个罪犯。

”这都是在社会视角下的判断。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伦理的结论,更别说这种伦理是衍生的、次级的、蜕变过的。

我们原本是有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就是人内心的道德守则、是良知,哲学上叫做“自然道德”。

这种基本的是非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

是绝对意义上非黑即白的。

就好像瑞秋的儿子在车上说的那样“你这是打小报告,打小报告是不对的!

”是一种人之初生而具有的直觉。

瑞秋一直在坚持的就是这样的自然道德。

她的信源那个小女孩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出了信息而她答应会小女孩保密。

在自然道德判断中,真相值得追求,揭露罪恶与保守秘密是对的;而告密是不对的,背叛违约是不对的。

瑞秋只是跟随了自己的良知。

在大部分时候,社会培养我们适应的自主道德与自然道德是一致的,人们感觉不到不妥,但也有很多类似瑞秋遭遇的时候,需要进行艰难的抉择,在这样的时候才能看出人的高下。

2、为了坚持自然道德,多少代价是值得的?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很理性,但实际上没有意义。

对于一个信守自然道德的人而言,坚持不能被衡量。

就好像中国前几年那个著名的社会大讨论“大学生救老农民被淹死值不值得?

”一样,答案就是——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应不应该。

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是人应该做的。

我并不否认,自主道德或者说是这个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道德伦理守则,会更有效率、更“理性”,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但这并不会从终极上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瑞秋为了自己的坚持几乎一无所有:自己在监狱里遭到毒打和限制自由、精神严重摧残,一年多的关押后还有两年刑期,她失去抚养权眼看着儿子与自己疏远,丈夫迅速变心。

这个女人,这个记者,为了一点坚持,付出太多。

她所付出的,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于一个记者、一个母亲、一个女人所要求的程度。

最后她干脆把自己的结婚戒指送给检察官当做“战利品”,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她刚进监狱都不舍得摘下来。

婚姻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安排,而这场婚姻的迅速破裂是因为,丈夫选择独善其身,他的道德是另一种。

这正好非常讽刺的说明,“相机而动”的伦理根本不可能有幸福。

而导演也借片中律师之口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两人根本就不应该在一起。

自然道德和自主道德从根本分歧,表面的美满只因未到考验的时刻。

3、告密与告密者人不应该告密。

但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事情。

在影片中有人告密,在导演罗德•拉里2000年的《暗朝汹涌》里有人告密,在美国的麦肯锡时代有人告密,在柏林墙那边有人告密、在苏联大清洗期间有人告密,可悲的是在中国文革期间,甚至“告密光荣”。

这是多么乾坤颠倒的世界?!

我看了章诒和女士的几篇文章,也看了聂绀弩刑事档案,还看过巴金的回忆录,这些我一直知道发生着的事情,还是证据凿凿更让人震撼。

这些人都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说自己受了压力,迫不得已,说本性并非如此。

事实是,他们本性就是如此,告密者的本性都是如此,没有借口。

圣经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中国古话说的“血债血偿”,到了现代社会,都被认为是不文明、野蛮。

可是文明文雅的方式,就足够伸张正义、足够惩戒罪恶?

我们相信法律,只是因为我们选择了社会的游戏规则。

可惜这个规则不能面面俱到不说,还包藏权力的私心。

从历史上看,告密者往往生活的很滋润。

他们的罪孽,往往可以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被忌讳或者隐藏。

而那些只是自己的信仰和道德伦理与“有权的那些人”不同而被告密的人,做了历史的炮灰。

用自然道德直接就能判断,这都是不对的。

告密可耻、告密导致他人受伤害的应当承担责任。

可不公平也不正义的是,这些人往往逃脱制裁。

让善良的人们怎么接受这事实?

在朴素的正义观念、刑罚观念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血债血偿”意味着有罪必究,绝不饶恕。

可一涉及政治,现实就龌龊得让人气馁。

告密还罢了,对更严重的犯罪,各国政府都还时常期期艾艾。

犹太人没有迟疑过:摩萨德和犹太复仇组织在战后一直追杀纳粹凶手。

罪魁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抓获送回以色列受审,以15 条罪行判处死刑,尸体焚化沉入地中海;另一被称为“里加屠夫”的赫伯特•库克斯被复仇者击毙在南美某国的犄角旮旯里。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告密,对待人性恶的罪行,情况怎么也不会比现在更差。

4、关于环境和个人选择为什么选择告密?

无非是因为这样生活起来能少一些艰苦、有利可图。

其实选择一直都是存在的,对与错、善与恶、难与易,生与死,这些选择甚至是一望便知的。

你大可以坚持自然道德朴素的是非观干净的活着或死去,不去走“捷径”。

出现这样的事情,全怪人自己也不客观,他们生活的社会也难辞其咎。

社会允许告密,收容甚至犒赏告密者,才让这种事情不得断绝。

甚至说的远一点,告密只是人道德偏差的一种行为而已,还有许多其他。

而多少悲剧,都是因为正义不得伸张,都是因为环境和人力交互作用沉入堕落的螺旋。

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权力运作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必要的时候当权者就是耍手段、搞高压、混淆视听,无所不作。

一方面是自保的需要,一方面只因它有这个能力——暴力(国家暴力)。

我认为,在一个正直良好的环境里,人是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

可惜,诚如李敖在《天堂不是我们的》一文中写说:垂死前的苏联老一辈“职业革命家”卢巴雪夫(Rubashov)曾表示:“我们全走了!

只留下你们,历史在你们手里,我要能叫你们明白我当年的好梦和一开始就做错的地方就好了……我的儿子,休想能硬把天堂造出来!

”这是一句多么凄惨的哀呼!

这种哀呼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天堂是渺茫的,想在人间造天堂的人,是一场好梦、一场一开始就做错了的好梦,天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环境已然如此,我辈该当何如?

马克思•韦伯讲:“在无数情况下,获得善的结果,是同一个人付出代价的决心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蠢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

’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召唤。

” 不管什么时候,这就是有良知、有使命感的公民选择的道路,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会下定付出代价的决心。

5、国家与个人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

我只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有先贤说,为了自由,人必须始终与国家做抗争。

个人选择道德守则都如此困难,我们对国家的期望值便应该放的更低,因为掌控国家的是政治家。

片中仅仅因为爆了国家军方的丑事,女记者便迅雷不及掩耳的被当做“叛国者”、“罪犯”,她拒绝国家意愿,于是在国家机器里受倾轧。

一个势力更渺小的个人,与几乎无所不能的国家和政府正面对抗,毫无胜利希望的痛苦会将人吞没。

国家对违背它意愿、阻挡其利益的人,从来毫无宽容可言。

美国在911之后的许多行为,都已经赤裸裸的剥夺个人权益,这是国家的膨胀,也是当权者的膨胀。

打上叛国者、恐怖分子的标签,国家便可以对其为所欲为,随便关到古巴小岛的监狱施以酷刑,连司法程序都不必麻烦。

绝对权力下,必然是绝对腐败。

国家时常会混淆自己的权力与权利,必须警惕,必须通过自由负责人的媒体来监督。

在中国,尤其是这样。

影片结尾,在不会造成太大伤害的情况下,女记者说出了获得信息的原因,换取减刑三年。

她也没有坚持到最后。

这是导演本人的通透,现实无奈,电影也不会happy ending.但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了。

而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能显出坚持的意义。

伟大的人,与他的原则是不分离的。

他的自然道德就是他的原则,这些值得付出任何代价。

 4 ) 与新闻无关,与原则有关

这是个典型的悲剧,整个故事中除了那个婚内出轨的丈夫可以被指责之外,没有一个坏人,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人错了。

一心想得普利策奖,于是写了个大新闻,过程中进行了多信源求证的记者,你不能说她错了;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揪出叛徒的特别检察官也没有错,职责所在;最终5:4把国家安全置于记者权益之上的高院法官们也没有错,因为对于一国的国民来说,国家安全是他们安全的保障,如果国家特情工作者的信息可以被随意泄露,那对于整个国家的国民来说都将是灾难;甚至你也不能谴责下令轰炸委内瑞拉的总统,因为5个CIA特工中,有4人都认为刺杀事件应该由委内瑞拉负责。

而所有这些没有错的人却进入了一个困局,最终让一个坚持原则的记者遭遇无妄的牢狱之灾。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关于新闻自由主义的讨论,看完全片之后才发现影片主旨其实与新闻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虽然大律师那段“囚禁记者?

那是其他国家的事,那些害怕人民的国家,而不是珍惜和保护人民的国家。

”的陈述会让媒体从业者激动一番,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戏剧冲突可以设定在各行各业,反而是由于设定在媒体行业,还造成了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这样一篇直接公布国家特情人员姓名和身份的报道,见报之前居然没有经过媒体法务的评估和自检,这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实在不算正常。

当然影片最大的bug还不是这个,而是一个CIA特工让自己的丈夫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内容,这对于签过保密协议的特工来说已经够得上叛国了吧。

而这事儿还让毫无保密意识的小女儿知道了,这就更不专业了。

这个bug可是说是致命的,因为它是构成整个戏剧冲突的前提。

当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接受创作者的设定,那么整部影片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虽然说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叙述手法看起来很欠扁,有遛观众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让影片的主旨一步步推进,一点点升华了。

至少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心路历程还是有些曲折的——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远比肉体毁灭更残酷。

一开始看到记者被拘留的时候,我还在心里冷冷地想,这事儿要是发生在某国,哪还需要拘留啊,可能直接就被嫖娼了,或者就算进了拘留所,也不会让你有机会请律师上法庭,刚进去也许就躲猫猫了,到底是法制国家好啊。

可是一点点往后看,随着拘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精神上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时,我才发现这样的折磨远比死亡更让人痛苦。

外界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小,被曝光的CIA特工遇刺身亡,FBI紧咬不放,唯一的交流对象——用来记录自己想法的纸笔被收走,甚至连一直以来唯一支持自己的大律师也开始劝自己放弃……当然最难过的是自己的亲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坚持,丈夫出轨,孩子不再与自己亲近。

我想那种孤独感就叫做生不如死吧。

女主角只崩溃了一次,真的是够强大了。

可是继续看下去,才发现这还不是影片讨论的终极问题。

因为所有这些人与环境,人与他人的冲突,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们会发现,对于主角来说,最尖锐的冲突,最痛苦的挣扎,其实是人与自己的冲突,是自己与自己的原则之间的角力。

说出那个名字,你可以重获自由,可以回到亲人孩子身边,可以继续做受人尊敬的记者……而且这个事情中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叛国者,没有人会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坚守自己的原则,等待自己的是漫长的审判和关押,是众叛亲离,甚至可能是日复一日的自我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遭受这一切?

可是这却并不是一个简单地选择题,因为在天平的另一端,除了保护信源的职业道德,除了对自我原则的坚持,还有一个已经失去母亲的小女孩重获快乐的可能。

在《闻香识女人》中,Frank对哈佛的精英们说:I don't know if Charlie's silence here today is right or wrong, I'm not a judge or jury, but I can tell you this: he won't sell anybody out to buy his future! And that my friends is called integrity, that's called courage. I have come to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hard. Now here's Charlie, he's come to the crossroads, he has chosen a path. It's the right path, it's a path made of principle that leads to character. Let him continue on his journey.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事到临头时,却只有极少的人会义无反顾走上那条right path,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嘲笑他们,疏远他们,甚至逼迫他们与自己一起投入安全利己的主流。

在影片的每一分钟,我们都没有资格对Rachel说你必须坚持下去,因为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坚持的代价不是我们在承受。

反而是受难者Rachel一直在告诉我们,人和原则是一致的,我应该坚持原则。

这和独立运动、平权运动等的殉道者都不同,因为她不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反而是一直在与自己做斗争。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5 ) 真相至上

基于美国真实事件虚构的故事,展现新闻工作者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CIA, National Security, Source (新闻线索、源头),1st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背景事件:Valerie Plame Case看的时候不知道背景,有些稀里糊涂,只觉得故事有些故作深沉,整个基调过于灰色、压抑,主演Kate Beckinsale虽然很努力,但是还是不如戏份不多的Vera Farmiga来得令人印象深刻。

其余的配角不乏明星,都还表现不错。

了解了背景之后,觉得故事的切入点有些怪。

"Nothing But the Truth" is like listening to the fourth-best debater in middle school present a term paper called "Politics, Power and the Media." (KYLE SMITH from New York Post) 评分:7 out of 10

 6 ) 无标题评论 有关最后一幕

这个月看到的好电影只有这部《真相至上》,也是最近看到唯一值得记录的电影。

全片剪辑干净利落,色彩上除了小朋友的黄色上衣和黄色校车再难找到更亮的色彩,几乎没有配乐,只有对话和层次分明的环境音。

女主角的表演最赞,第一女配也很好,报社的法律代表和检察官太过重视形式,老律师很赞,丈夫嘛,看了就生气!

女主角的儿子是个小帅哥。

写这个记录又看了一遍电影,先用叙述的方式写一次。

看的同时发现还可以用刘小枫给牛虻写伦理分析的手法按人物角色的方式来做,有时间再补上。

剧情介绍女记者Rachel的儿子和女特工Erica的女儿在同一所小学读书,两个人都加入了照顾孩子的妈妈团,由于分工不同,两人从未见面。

直到有一天,Rachel找到正在看孩子们踢足球的Erica,表示自己是一名在太阳报工作五年的时事专栏记者,明天,太阳报将会刊登一篇她写的报道,内容涉及 Erica。

她知道Erica是一名CIA探员,曾授命去查明美总统前段时间被刺杀是否与委内瑞拉有关,完成任务回国后Erica的报告表示委内瑞拉与刺杀无关,但白宫无视报告,将矛头指向委,发动袭击,表示委要对刺杀负责。

绝对的killer story,一旦这件事被报道,白宫将面临公众质疑,而Erica的特工身份也将暴露,对特工来说,身份第一重要。

更复杂的地方在于,Erica的丈夫是一位大使,他对当前白宫不满,写了很多批评文字,就连Erica本人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丈夫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同时,她本人也被怀疑是否由于报告被忽略而选择找到安全的渠道公布此事。

电影很快将进度推进到见报的第二天早晨,报道引起媒体行业极度关注。

Rachel送孩子上学后被FBI请去谈话,检察官要求她说出消息源,要求她去找消息源谈谈,让那个人同意公布自己的身份以保护Rachel,否则Rachel会因此坐牢。

因为这篇报道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危害国家安全。

如果 Rachel拒绝1,她就是在做一件危害国家安全,藐视权利的事。

而另一方面,Rachel站在她所代表的媒体的一方需要她保护消息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今后再发生类似政府欺骗公众的事件发生时,有人能够对公众说出真相,媒体需要保护消息通道,否则在权利的渗透之下真相必定荡然无存。

回到报社后,律师得知检察官已经和Racel见过面之后,告诉她联邦政府在调查国家安全问题时没有法律可言,即使有49个州制订了保护记者的法律。

但“有人泄露了国家的最高机密,这个人叛国。

”联邦政府就是这样看的。

特别检查官的权利高于FBI,“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你的消息源。

” 可见虽然太阳报已经为这则报道做了法律上的准备,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政府反击的更为猛烈。

这一天,Erica找到Rachel,表示自己和丈夫就要分道扬镳,丈夫将带走女儿,她并不要求Rachel说出是谁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她只希望 Rachel告诉自己是亲近的人还是工作伙伴,Rachel拒绝了。

Erica是电影里最可怜的人,由于身份暴露被同事怀疑,被组织调查,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女儿的安全,不能同她生活在一起。

丈夫也在这时同她离婚,实际上他们过去一定是幸福的一对,Erica的丈夫是她在耶鲁的教授,那时她丈夫正处于另一段婚姻中,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结婚,但现实使爱侣由爱生恨,坚强的女人要面对现实接受突如其来的一切。

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Rachel被传唤,审判的进度快的惊人,以至于太阳报请到的大律师只能和Rachel以及她丈夫寒暄两句没有任何准备就开庭了,由于Rachel 拒绝2说出消息源,法官判定她因藐视法庭被监禁。

她入狱的时候镜头拍到她那做着法式白边手指,这个优雅的女人不知道她将有很久的时间不能获得自由。

几个月过去,她一直被监禁看守所中,和CIA的代表检察官尝试在法庭审理前讨价还价(不太懂法律我的理解是这样)。

媒体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度降低,报社在不断为 Rachel缴纳高额罚金,她的处境越来越差。

被监禁7个月后她接受了一位著名老牌主持人的采访,看的出来中年女主持人想引诱她表现出脆弱,老公,孩子等等,还想要求她说出消息源。

Rachel说3,你们在引诱新闻同行做违背原则的事情,你知道我需要保护消息源,至于你所提到的“他们披露消息也有目的”,我想一旦事情的影响像水门事件或者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一样时,那些目的已经不重要了。

你们之所以不会被政府调查,是因为政府根本不关心谁告诉你帕里斯希尔顿昨天在哪里吃饭。

多厉害的嘴巴啊。

也是在这段时间,她获得了普利策奖提名,而最终没有获奖。

Rachel入狱后,她的小说家丈夫曾经希望她告诉自己消息源是谁,但被拒绝4,丈夫很吃惊,认为自己不被信任,他同时对Rachel抛弃家庭为了个人原则去坐牢而心怀抱怨,他带着儿子生活,带着儿子去监狱看母亲,直到有一天他带着新女朋友到餐厅吃饭被Rachel的老律师看到,律师说“如果你认为你妻子要为此负责的话,你俩就不应该成为一对。

”再说回Erica,她由于无法忍受CIA的怀疑而辞职,于是失去所有保护,几个月后被枪杀,知道这个消息后,Rachel第一次问自己“Am I doing the right thing?” 这时她的伤心和愧疚绝不仅仅是现在看上去那样,说到影片结尾大反转的地方我再来解释。

又一次的Rachel得到摆脱这一切的机会,控方检察官拿出一叠CIA人员签署允许被指认的豁免书,Rachel被要求从这些人里指出她的消息源,她又一次拒绝了,她不相信这些是自愿签署的,如果不签字就代表反复调查不得安宁,当然她还有别的理由。

她的老律师私下对她说“一个人活的备受尊重,但参加他葬礼的人数却因天气而定,大环境变了,在过去这样的斗争会容易很多,但现在的媒体开始停止这抗争,开始倾向政府一方,包括你所在的报纸几个月前就停止了对这件事的跟踪调查,而你现在像什么样子?

你的儿子没有母亲!

我保护的是你的这个人,不是你的原则。

”“一个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则,离开家人进了监狱,人们用他的名字作为节日。

一个男人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战争,人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现在一个女人在做同样的事,她却被当成怪物。

如果我们做出让步,我们该怎么说?

'相信一个记者的前提是她不能是母亲?

因为母亲会崩溃',事实上,如果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知道这会让我和儿子分开,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但一切都已经发生,选择了这条路,就无路可退,我相信最后我儿子会很好,因为雷是以为好父亲,他们都会很好,这一切都和我的情报人无关,我的情报人会被指责杀害了Erica.我保证,这一定会毁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情报人。

这不公平。

” 然后Rachel说她的情报人在提供情报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这也为结尾埋下伏笔。

接着,一个叫stan的CIA站出来接受调查,承认自己泄露过情报,一切看起来有转机,但并不,stan只是在酒后的谈话中确认了情报,而并非第一个泄露情报的人,这表示Rachel还要在监狱度过更长的时间,鉴于此,老律师告诉她关于她丈夫外遇的事。

接下来,美国最高法院终于接受审理此案,在庄严的法庭上,老律师的发言足以让对民主知之甚少的人看了汗颜。

他说“监禁记者是那些害怕指责的国家做的事。

”在被囚禁360天之后她在午夜被释放,然而就在她乘车回家的路上,再一次被拘捕,理由和上一次相同“藐视法庭”。

接下来她因妨碍联邦调查被判入狱两年,在去监狱的路上她回忆起她在校车上给照顾孩子们的情景。

Erica的女儿Alison找到老师和她,说自己被一个小男孩扯住辫子不放手,于是老师让她坐在Rachel旁边。

Rachel的儿子就做在后排,他对alison说"你告状,you just told on nicky.你不应该告状!" “我告诉过他放手,但他总是不听我才来告诉老师的。

” 两个孩子争吵起来。

Rachel 叫儿子不要这样,timmy说 “But you're not suppoused to tattle.” Rachel告诉儿子“Well,you're not supposed to have to put up with bullies,either.” 不能打小报告,但是也不能任人欺负。

接下来坐在她身边的Alison见她一直在用笔记本打字,问她“你是作家吗?

我爸爸是个作家,他写评论文章,但我妈妈不喜欢。

” “你爸爸写什么呢?

” “他写总统的事。

” “为什么你妈妈不喜欢你爸爸写的东西呢?

” “有一次我听到他们吵架,因为她发现爸爸用了一些她发现的秘密。

” “你妈妈发现了什么?

” “委内瑞拉的事。

” “你妈妈去那里做什么,度假吗?

” “不,她去那儿为政府工作,但你别告诉别人是我说的这些好吗?

” “好的。

”一直被保护的情报人,是Erica的女儿,如果Rachel说出来,Erica当然会因对丈夫不能保密而被指责渎职,再后来Erica被害,如果说出了Alison的名字,她会背上害死母亲的十字架,她的人生必定崩溃,所以当她得知Erica的死讯后,问自己是否做了错事。

我想Rachel除了保护她所在媒体阶级的原则之下,这些原因让事情更加复杂和细腻。

Rachel 是母亲,她爱自己的儿子,她的高尚让她同样也保护别人的孩子,她却因此失去了儿子的监护权。

当然这些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交换或者报应,事实要更复杂。

更要命的是,Rachel的这些心理感受是永远无法讲出来的,无论对外界还是对自己的孩子,我想象在她出狱后,她儿子问起为什么不选择回家照顾自己,而去坚持那冷冰冰的个人原则时,她不能说出其实她是个多么疼爱孩子的母亲,她甚至为了保护一份母爱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如同她自己说过的话“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退路。

”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最后的处理方法是折中和妥协,把Rachel坚持的理由转移到保护孩子的角度上,也为对抗国家安全找到良心的道德的支点,我并不那么理解,这个结尾非常巧妙,特别是看第二遍的时候,结尾和开端像迷,像钥匙和锁,答案很早就在,非常东方的处理方法。

 7 ) 揭露真实的代价

女记者瑞秋从线人处获得了一份情报涉及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刊登了这起新闻报道。

政府最终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行将瑞秋推上被告席,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帕顿的层层逼问,瑞秋坦然地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公众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往瑞秋方面倾斜,但是艾伦坚持要求瑞秋必须说出资料的提供者是谁,瑞秋逐渐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部影片真是让人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令瑞秋一直坚持原则就是保护她的信源,坚持人们获知真相的权利。

然而当最后回忆到那个信源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惊了一跳。

像是升华,瑞秋保护着这个小女孩不被公众所知,不让她受到伤害。

坚持不说出泄密者,信守承诺,善良无畏,人性的升华;揭露真相的代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

真相是什么?

事实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和自由。

个人的利益在国家面前算什么?

 8 ) Nothing But the Truth

这是我所看过的由Kate Beckinsale出演过的电影里最有深度的一部。

在Rachel旷日持久地继续耗在拘留所里的时候,在其他记者由于压力或厌倦已经不再跟进报道此案件的时候,只有一个娱乐记者冒出来要求做一个直播的专访。

Rachel的编辑隔着玻璃无奈地对她说:我们正在失去关注度。

当一个事关根本原则的案件却沦落到试图通过一名娱记的访谈去抓住公众的眼球时,这本身就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

Rachel在访谈里毫不客气地直言,真正的记者都有着为维护自己的原则而去蹲监狱的准备,而你永远也不用担心政府会找上门,因为政府根本就不在乎你是怎么获悉帕丽斯·希尔顿吃饭的地方的。

这些年来媒体正越来越多地倒向花边和绯闻的阵营里去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真相和原则总归是不够时尚、不够娱乐的。

不过在那些没有新闻自由的地方,这种趋势的形成倒也并非毫无道理:如果公众无法在所有事关权利和原则的问题上获知真相,那也就只得转而去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谁爱上谁了、谁甩了谁了、谁整过容的,这些事情虽然无甚价值,但毕竟是真实的,不是么。

Rachel的丈夫带着情人在餐厅不巧遇见了Rachel的律师,于是只能为自己辩白:选择包含了后果,这都是Rachel自己的选择。

律师老头说,如果你认为Rachel在这种情形下依然还有选择的话,那么你们或许就不该在一起。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永远都有那么些绝难妥协和放弃的东西,哪怕是以爱情或是家庭的名义。

正如这个律师在法庭上的陈词:“我曾经告诉她,我是在为他本人而不是为了她的原则辩护,但也正是在遇到她之后我才明白,对于伟大的人而言,他们自己与他们的原则之间根本密不可分。

”然而原则有时候会索要尤其高昂的代价,这是那枚名为伟大的硬币不为外人知的另一面。

“当一个政府不再害怕被追究责任的时候,它的本质会变得如何?

这个想法让我们不寒而栗。

监禁记者?

这是其他国家做的事情,这是那些惧怕自己国民的国家的做法,而不是珍惜和保护公民的国家所为。

”影片中的这席话道尽了新闻自由的所有价值。

固然,宪法第一修正案不总是在与国家安全的交锋中获得胜利,因为这是一个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世界,而自由也并非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和唯一的价值。

自由可能需要在与其他诸如安全、平等这些价值冲突时作出适当的退让,但保留有获知、质疑乃至反对每一项以自由为代价的妥协的权利才是捍卫自由不受致命侵犯的根本保证。

当美国人说:“这是其他国家做的事情”的时候,口气里满是骄傲和优越感。

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有这个资格。

影片最后结局的设置着实有点模棱两可。

但假如你把Rachel从始至终捍卫原则的动机归结到母性的本能上去,反而会把整部影片的高度拽下来一大截。

或者不妨从另一面来看,正是因为Rachel打一开始就知道说出自己的消息来源并不会对这个“线人”造成任何的伤害却依然坚持一个记者的底线毫不退让,才愈加显得这种坚持的可贵。

而特别检察官发觉自己煞费苦心所要追查的“叛徒”到头来居然只是一个还深受同学的恶作剧困扰的小学生时,我似乎看到了躲在一旁的编剧嘴角上冷冷的嘲笑。

 9 ) 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仁义理智信。

这几则信条,在当今的现实社会,已经岌岌可危。

我被这样的影片打动,是因为它将某些精神彰显在极端情况下。

在现实中的我们都清楚,表面的和平融洽不代表真的相濡以沫,而在极端环境中坚持的信念,才是真正的品格。

我深知,正坐在笔记本前敲打的我,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是一种假想。

从一个穿着品味都属中产阶级的现代女性,“沦落”到在狱中被关禁闭,被人挥拳打变脸,惨至进入一个完全没有与自己性情相符的文化娱乐生活,甚至记事本都要被没收的极端情况下。

如果我是这样一个女人,我还会坚守对白宫官员的保护,对小女孩的承诺吗?

理智告诉我,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会选择省人保己。

而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才会超越理智的看到,今天的妥协,将会为将来带来何种影响。

如果线人可以被“出卖”,还有多少人愿意透露真相。

如果让一个孩子知道,是自己的无心之过导致母亲的死亡,她今后的人生会怎么进行下去。

如果义和信的前面可以自主贯以某些条件,所谓坚守,又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中国人常讲审时度世,顺势而为。

我总以为,这是对大多数人说的。

而我最珍贵的,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少数人,TA们超越时,超越世,逆势而上,只为心中的坚守。

曾有一位导师告诉我,在现实的世界里,并非只有黑与白,反而那中间地带的灰是最大的空间。

我现在仍很认同,也希望自己在灰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然而,只有那些不触及底线的问题,非原则问题,才能不黑不白,呈灰色色彩。

如果我们黑白不分,弄得满身是灰,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少数人中与众不同的人,便可以守白取灰不黑。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有智慧。

如不能兼得,要仁,要义,要理,要智,要信。

 10 ) 真相至上

在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你该怎么办?

是选择尊崇内心的道德体系,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还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维护国家法律的神圣性?

片子的结尾很无奈,也更加重了观众对女主角这么做是否存在意义的质疑。

精神强大的母亲,刻板有趣的法律很精彩的电影。

但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部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女主,这个演员很给力,so你们懂得 两点忍不住讲,女的,不好混啊,压力大,弱点多;还有在社会大环境中,坚持什么实在是太难了。

一直记得电影里那句台词:一个人可以活得很好,受人尊敬,做慈善事业,单最终能参加他葬礼的人数,是由天气来决定的。

《真相至上》短评

女主角就是一神经病

7分钟前
  • c7小小
  • 较差

十多分钟就猜到了结局。。。然后就全程无感了

10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较差

很棒的剧本。公民权利、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国家安全之间,选择后者。贝金赛尔不多的好角色,独立女性和家庭危机。结尾的twist引发了长久的思考。

13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故事整体节奏、描述都不错,但有一个环节设置得不太合理。本片一直强调的是对真相得坚持,那记者大可以隐去公布这位CIA特工具体身份这个事情,直接说关于总统刺杀的真相就好了。既然她相信女特工调查出的事情,明明就是和女特工站在一边的,女特工才算是她的料源啊,她怎么能把她曝光?尤其她的实际料源其实是她女儿。。。。她没想过公布这个事情会给她以及女儿带来的困扰吗?

17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当导演把最后谁泻的国家安全的谜底揭出来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失望,我猜到了有可能是她,可我觉得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有联系,值得深思!

21分钟前
  • mark
  • 还行

主旋律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就似乎总少了点说服力。虚构的人物因为不存在的原则去对抗缥缈的公权力,所有的坚持都变得苍白无力了起来,实在不能算一出好戏。

22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

不做评价,只是对于人类的纷争我尽量避免

25分钟前
  • 江旭
  • 很差

@2024-05-31 16:26:07

26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题外感触是"only women would suffer from this"

30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推荐

政治总是这么丑陋。。。

33分钟前
  • 瞬间
  • 还行

这才叫真正的操守,即使结尾无比讽刺又耐人寻味

3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admire those who stick to principles and choose to do the right thing even it's a lot harder.

39分钟前
  • Philips
  • 力荐

巴顿要求瑞秋说出消息来源,这一招看似没什么杀伤力,其实非常歹毒。如果她不说,就可以顺理成章拘留她,通过长时间的拘留摧毁她的意志。如果她说出来,她就会被业内唾弃,成为业界耻辱。而且再也没有人会给她情报,因为她有泄露消息来源的前科。就算联邦政府不拿他怎么样,她的职业生涯也会毁于一旦。就这样,巴顿成功把总统、政府的问题转移成了瑞秋的问题。结局也是神来之笔。他们总是说情报人犯了叛国罪,是一个泄露国家机密的卖国贼。但结果是一个小女孩告诉瑞秋的。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怎么可能是卖国贼,怎么可能是间谍,怎么可能有不良的居心?这结局真是打脸啪啪响,他们觉得有人要陷害美国总统,但事实是根本没有人要陷害美国总统,只不过是美国总统做了一件错事,阴差阳错之下被记者知道了,然后报道了出来而已。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当你发现别人将要面对无法承受的伤害时你敢不敢牺牲自己。

44分钟前
  • 改个中文名
  • 还行

影片結尾透過女記者的內心flashback,向觀影者揭露消息來源反而是敗筆,反而令人覺得女記者堅持不說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畢竟有利用未成年兒童之嫌),「新聞道德崇高」只是附加的形式讚頌。

49分钟前
  • spondee
  • 还行

凯特贝金赛尔的表演不错,但是感觉没有评论的那么好。故事也有些牵强和刻意为之。

52分钟前
  • Grey
  • 还行

一个记者的坚持,一个母亲的伟大,一个女人的斗争,我哭了。 最后泄密者是小女孩的设定,虽然是种折中,却也别有长处。

54分钟前
  • Jolie
  • 力荐

当你渐渐倾向于相信她所坚守的真相是泯灭人性的时候,最后发现其实她的坚守才是真正的人性。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对伟大的人而言,个人与原则没有区别”?

57分钟前
  • 挂拉
  • 推荐

美国主旋律电影,小民尊严高于国家利益

59分钟前
  • salue
  • 较差

一开始就猜到了原始告密人。真没劲

1小时前
  • 苹果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