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改编

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真实游戏(台),真实改编,真实故事,基于真实事件,Based on a True Story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伊娃·格林,文森特·佩雷斯,多米尼克·皮侬,卡米尔·查莫,布里吉特·罗安,荷赛·达阳,诺埃米·洛夫斯基,伊丽莎白·坎,达米安·勃纳尔,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真事改编》剧照

真事改编 剧照 NO.1真事改编 剧照 NO.2真事改编 剧照 NO.3真事改编 剧照 NO.4真事改编 剧照 NO.5真事改编 剧照 NO.6真事改编 剧照 NO.13真事改编 剧照 NO.14真事改编 剧照 NO.15真事改编 剧照 NO.16真事改编 剧照 NO.17真事改编 剧照 NO.18真事改编 剧照 NO.19真事改编 剧照 NO.20

《真事改编》剧情介绍

真事改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芙妮(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刚刚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没想到一夜爆红,采访签售接踵而至。在成名的喜悦渐渐冷却之后,德芙妮开始筹备起下一部作品来,可让她感到窒息的是,灵感似乎已经抛弃了她,空白的文档前,她迟迟无法打出第一个单词。弗朗西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是一名节目主持人,两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成为了德芙妮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在德芙妮最苦闷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名为爱丽(爱娃·格林 Eva Green 饰)的神秘女子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爱丽自称是一名传记影子作家,因为家里出事了,所以希望能够借住在德芙妮家中。爱丽的出现成为了德芙妮的救命稻草,这个奇妙的女人不但在事业上,也在生活里成为了德芙妮坚强的后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宇宙战舰大和号2205新的旅程前章布朗神父第九季绘画曾经想火第二季白色毒网恋爱病与男子班第二季城市岛屿点燃我,温暖你莫斯科不眠夜修复生命我的男友是后羿弥留之国的爱丽丝game1常开野蔷薇偶像活动第四年走出尘埃神秘来客痛心疾首:泰拳真面目志气春日郊遊疯狂动物园红琼狐狸的夏天香巴拉复仇不惧风暴维斯珀波鲁迪斯V遗产爱情神话热血悠悠式OVA

《真事改编》长篇影评

 1 ) 两腿之间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她的腿真骚。

那天早晨,她给一位女作家打电话,说,「出来喝杯咖啡吧」。

不多时,作家赶到,推门就见她,侧坐在吧台前,长风衣挂身上,里边儿是黑色连衣裙,短,露大腿根儿。

自那伸出来的两截腿交叠着,上裹薄薄的黑丝儿。

©️[真事改编],伊娃坐在吧台前,一手压着裙摆,一手玩咖啡杯沿,潇洒又性感作家的腿也骚,却不是那种狐媚,而是结结实实的肉感。

有读者来信,说她勾三搭四,擅写淫书。

她恼,趴床上哭,肩膀一抽一抽,没穿裤子,露着光溜溜的腿。

©️[真事改编],女作家没穿裤子,露出光洁的腿作家是艾玛纽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太太。

穿黑丝儿的是伊娃,拍过[戏梦巴黎]。

这出戏,叫[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新片。

说女作家走红以后,没了灵感,再写不出一字。

直到伊娃出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拍即合、无话不谈。

渐渐,伊娃控制了作家,妄图做她的替身。

有人说这是[危情十日],亦有人认为,是作家精神分裂。

但我没留意这些,满心只瞧见那白生生、肉馥馥,摸一把就软糯糯的腿儿。

01波兰斯基有「恋腿癖」。

性癖好之一,指人类出于欣赏、爱慕或欲望追求,对同类的腿部有特殊兴趣,通过观察或抚摸,获得心理(感官刺激、性兴奋)上的满足。

多数见于男性。

1962年,一对中产夫妻驾船出海,遇到个要搭便船的青年,于是三人一舟。

甲板上,妻子偷情,跟青年抱在一块儿,身上只套了件宽毛衣,没裤子。

腿从屁股尖儿淌出来,细长,溜溜。

©️[水中刀],妻子和青年抱在一起,腿长得超出比例是[水中刀],波兰斯基的处女作。

那年他27岁,剧本改了又改,才通过审查。

又因为年轻,稍有名气的女演员都不愿跟他合作。

所以,他从泳池边儿找来个女孩,毫无表演经验的那种。

之后投入拍摄,扬帆、拉纤、日晒雨淋。

画面是黑白的,最能勾勒肢体轮廓。

女孩倚在船上抽烟,腿部的明暗处理透出一种湿濡的性感。

彩色胶片做不到,哪怕是[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

©️上图为[水中刀],下图为[喜剧之王],相似的场景,可前者一出场,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三年后,他拍了[冷血惊魂]。

一个从小地方来大都市打工的女人,冷艳,躁动,精神混乱。

她将腿跷上洗手池,打开水管子冲。

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扒光,幻想有男人从裂缝爬出,强奸自己。

也是黑白影像,我却总觉得那腿粉莹莹的,一掐一骨朵水儿,更忍不住要一睹两腿之间的内容。

©️[冷血惊魂],她竭力压制内心的情欲,因此表现出焦虑与神经质波兰斯基真「下流」啊。

下流到英语还说不顺溜,却在伦敦文艺圈人见人爱。

下流到《男士时尚》请他给全世界的小女孩拍写真,很吃得开。

甚至有母亲,把自己13岁的女儿介绍给他拍,更允许二人单独出入。

他当真就「出入」了,在泳池旁的按摩浴缸。

也拍照了,裸的。

我喜欢年轻女人,这么说吧,我想大部分男人都一样,法官想C她们,陪审团想C她们,大家都想C小姑娘。

是真的风流惯了,所以1992年的[苦月亮],尺度再大,也都显得理所应当。

里头有他的太太,艾玛纽尔,26岁,穿黑丝,跷起来,抵着男人胸膛。

©️[苦月亮]经典镜头,艾玛纽尔饰演美艳人妻,情欲之火熊熊燃烧还有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

艾玛纽尔47岁,我想她该老了,竟没有。

尤其那双裹了黑丝的腿,香喷喷、玉纤纤,同二十年前并无两样。

©️[穿裘皮的维纳斯],编剧在为自己的剧本找合适的女主,穿着黑丝的艾玛纽尔闯进来,粗鲁、浅薄,但有难以抵挡的性感之后,便是[真事改编]。

女作家滚下楼梯,右腿骨折,打了厚厚的石膏。

这时有个镜头,从她受伤的腿上滑过,缓缓。

天杀的,又是腿,波兰斯基又一次用镜头去舔女人的腿,不分青红皂白。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恋腿癖深重,连打了石膏的腿也不放过那是已经51岁的艾玛纽尔,她嫁给这个恋腿癖28年。

我常促狭地想,或许波兰斯基是为那双美腿才娶了她。

但又怎样,至少在那镜头下,她一把年纪,还骚得不像话。

02.中国女人实在可怜。

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身倒有肚兜儿乘凉,唯那两条腿,罩在几大层裙子底下,五千年不得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圆满的象牙似的大腿」,《巴黎圣母院》有「小而圆的腿子、柔而白的膝头」。

《金瓶梅》呢,颠来倒去都是那句「白生生腿儿」,听得人耳朵起茧。

©️《金瓶梅》里的插图,女人确是白生生腿儿国人的恋腿癖,是20年代,旗袍诞生以后才有的。

双边开衩,无论口子高低,总能瞥见女人的腿,遮遮掩掩,反而叫人想入非非。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生理与社会因素同时混合而成的特殊欲望。

女性的下肢,尤其在中国,属隐秘肌肤,常被隐藏。

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腿,可获得心理上窥破秘密的快感,并作为日后性刺激的方式。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形容邵之雍有「恋腿情结」:她的腿倒不瘦,袜子上端露出的一块更白腻。

他抚摸著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贾平凹最擅比喻,在《废都》中描写妇人剥连筒丝袜:那是幼时在潼关的黄河畔剥春柳的嫩皮儿,是厨房里剥一根老葱,白生生的肉腿就赤裸在面前。

但读者终究是靠幻想看见,并没有影像来得直接。

好在,1934年,吴永刚拍了[神女]。

阮玲玉演暗娼,穿旗袍,开低衩,用高跟鞋踩着裙尾,露出一截儿小腿肚。

光从头顶打下来,媚中自有风骨。

©️[神女],娼妓与圣母两种身份,在阮玲玉身上展现也是那一年,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克拉克·盖博冲一女人嘟哝,「啊,不识好歹的小东西。

」他说自己是搭车专家,却一辆也没能拦下。

这「小东西」懒洋洋上前,只一撩裙、一伸腿,便立刻有车急刹。

因此,[一夜风流]经典得无以复加。

那双腿,成影史三条著名美腿之一(另外两人是贝蒂·格拉布尔和玛琳·黛德丽),无数电影中的「美腿拦车」皆出于此。

©️[一夜风流],后来人人都知,克劳黛·考尔白用一双美腿拦到了过路车但最早的恋腿癖镜头,不是它。

1930年的[蓝天使],古板的老学究恋上歌舞剧演员,情不自禁。

当时,整个银幕都是玛琳·黛德丽抻着黑丝的腿,饱满肥硕,标准的德国审美。

她亦因此走红,成影史「荡妇」形象开山鼻祖。

骚吧、骚吧,荡妇最美丽。

©️[蓝天使],这是在当时最具挑逗色彩的镜头,黛德丽凭此一炮而红到1937年,尼龙丝袜诞生,耐磨,有松紧口,比电影里的更灵活,弹性也高了好几倍。

2美元一双,一天竟卖出7万双去,足见女人对丝袜之爱。

法国人最识时务,当即办了本杂志,叫《Jambes Et Attitudes》,译成中文,是「腿与态度」。

最早的恋腿癖杂志。

上有打发寂寞时光的少妇,下午茶时间端庄而坐的女人,有的岔开双腿,一水儿的丝袜诱惑。

情而不色,含而不露,特立独行,内容为王,专为恋腿癖服务。

在当时的杂志市场,是殿堂级。

如今千篇一律的公众号,当然不够格与之相比。

没有特点的媒体死不足惜。

©️《Jambes Et Attitudes》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前卫杂志,多是淑女情境下的禁忌感,耐人寻味后来,二战爆发,尼龙成了战略物资。

珍珠港事件以后,一双丝袜,竟炒到三千美元。

上海也是五穷六绝,肥皂、牙膏都有黑市。

饶是王佳芝,也不过在香港时,才有丝袜子随便穿一穿,带到上海一下紧俏起来,竟一双不剩了。

©️[色,戒],香港,王佳芝陪易太太逛完中环,心身俱疲,回家脱丝袜,懒洋洋有气无力,显出李安不仅爱女人腋窝,也迷恋美腿买不起丝袜,女人便用眉笔在腿上画丝袜的条纹,婷婷袅袅,倒显得曲线更加迷人。

©️珍珠港事件后,丝袜在黑市炒高价,多数女人买不起,一种「画丝袜」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在恋腿癖的眼里,已然是艺术品。

他们心甘情愿沉沦于此,甚至膜拜。

03.波兰斯基一直没有安全感。

他在法国出生,父母是波兰人。

二战以后,母亲死在毒气室,父亲被抓进集中营。

他对女人取之不竭的热爱,也许只为逃避孤独的恐惧。

但这也说明,童年,和恋腿癖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一位前苏联医学家举例,说有个男孩初次性兴奋,在浴室锁孔看见女人的大腿,从此,他一看到女人大腿就性兴奋。

弗朗索瓦·特吕弗便是如此。

他有母亲和姐妹,家中随处可见她们的裤袜。

他对这有强烈的情感,甚至感觉出性欲。

后来,他做了导演,恋腿癖镜头在片中屡有出现。

[射杀钢琴师],男主说,「别盯着她的腿,这样不礼貌」。

[情杀案中案],女人岔开双腿看报,男主悄悄将目光移到她两腿之间。

©️据说,念中学时,特吕弗一看见美腿,不惜穿过好几条街,追人到家门口。

上图为[射杀钢琴师],下图为[情杀案中案]是了,两腿之间。

除青春期性兴奋,恋腿癖的又一个成因,是男人对女人的两腿之间感到好奇。

要到达那里,得撩开女人的腿。

这种遮挡感,是想吃又不得吃,于是,恋腿情结由此开始。

龙方盯着万绮雯的腿,说「足够玩一整晚」;

©️[龙在边缘],网络流行语「腿玩宿」、「腿玩年」出自这里风流的鲁滨逊太太,丝袜一脱一穿,成影史经典;

©️[毕业生],鲁滨逊太太脱丝袜的镜头,骚在骨子里梦露坐在沙发上,伸着光溜的腿去勾鞋,勾得人心痒痒;

©️[七年之痒],梦露光着腿勾鞋李嘉欣和张曼玉,一个穿黑丝自慰,两条玉腿,从根到梢,浑圆丰腴。

一个穿旗袍侧卧,露膝盖以下,光溜,最断人肠。

©️上图为[堕落天使],下图为[花样年华],王家卫的恋腿癖不输李安说是恋腿癖,终归还是窥淫癖的一种。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电影里的角色想看,电影外的观众,更想看。

这骚哄哄的想法儿,奥逊·威尔斯最了解。

所以,[历劫佳人]里,他用了仰拍镜头,拍T台上,一双丝袜美腿的特写。

真流氓,所有人都用俯拍或平拍,只有他大剌剌仰起脖子,将两腿之间的美景尽揽眼底。

©️[历劫佳人],大胆直白的仰拍镜头,与背景里的肉欲狂欢成为绝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深得其真传。

玛莲娜冲少年招手,要他去买烟。

他问什么牌子,她回「特级马其顿」,说这把硬币给他,掉了,他蹲下拾。

然后,看见那双腿,鼓胀的感觉又窜上来,不需要导引,便知想做什么。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少年意淫玛莲娜要他买烟,拾硬币时窥见她两腿之间还有[倩女幽魂],宁采臣落水,小倩伸手去救,镜头一路仰拍,从她的脚踝攀上腿。

©️[倩女幽魂],小倩伸手救宁采臣,对方却无意抓了她腿,连说「小姐对不起,夜深了」相比之下,波兰斯基是含蓄的。

[真事改编]里,腿部镜头只占两三成。

且多是俯拍,透过艾玛纽尔的目光,看伊娃坐在地上,淌出黑色的细腿来。

我总觉得,那一刻,波兰斯基是想张口吮住的。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镜头,滑过伊娃的腿,好像下一秒有交配进行啊,啊,原来上天与我刻薄之仇,只这一瞬可解。

那就让我溺死在你两腿之间,不要救我,不要救我。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2 ) 专攻“蛇蝎美人”,伊娃·格林新作,女作家和暗黑女!

有些好莱坞影星的名字就是一个标签,自带了一种特质,比如盖尔·加朵的神奇女侠,大长腿的绝美特质,斯嘉丽·约翰逊的黑寡妇,冷艳的超级女英雄,但她们只是一个时代下的“新形态女神”。

或许对于好多像“红颜秀”这样的80后影迷来说,女神是决不能衰老的,即便青春逝去,但依然要风情万种,比如莫妮卡·贝鲁奇,或是妮可·基德曼,你能感受到她时间的流逝,却感受不到她气场的衰减。

而“红颜秀”今天想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伊娃·格林,法国女神级别的演员,她的经历、她的影评、她的容颜,已经被无数的媒体人传颂N遍了,甚至包括她的特质:“蛇蝎美人”,将近10年的角色类型,深入人心,百看不厌。

从《戏梦巴黎》到《天国王朝》,伊娃·格林代表的是大胆奔放、毫不扭捏的性感,从《皇家赌场》到《黄金罗盘》,伊娃·格林代表的是拥有独特气质的美艳女神,从《裂缝》到《克隆丈夫》,伊娃·格林代表的是能美能帅、内心复杂的新时代女性。

而从2011年的Starz史诗剧《圣城风云》开始,伊娃·格林彻底走上了专攻“蛇蝎美人”角色的表演,随后的多部影视剧中,她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阴暗面,却惊艳四座的女人,她曾经是亚瑟王美艳妖娆却又强势狡诈的皇姐摩根。

与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哥特电影《黑暗阴影》中,她饰演妖艳的女巫安琪莉可,曾有过一段感情,但最终翻脸,她诅咒了昔日的爱人,并把他关在坟墓里,甚至还对昔日爱人的家族下手,以毁灭所有爱人家族之人为己任。

在Showtime的惊悚恐怖美剧《低俗怪谈》中,她依然是一位充满魅力、泰然自若又危险神秘的灵媒温妮莎·艾芙斯。

《罪恶之城2》中,她是蛇蝎女郎爱娃,德怀特的前女友,当年为了一个有钱人抛弃了他,现在又回过头想和他旧情复燃,结果德怀特落入了圈套。

去年,在惊悚电影《真事改编》中,她再次饰演了一个暗黑女,而这一次,伊娃·格林要蛇蝎的目标则是一名女作家,目前国内也是刚刚有了“汁源”,冲着伊娃·格林,“红颜秀”也是马上看完了全片,推荐给大家。

《真事改编》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的阵容也是相当震撼的,罗曼·波兰斯基指导,张曼玉的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编剧,除了伊娃·格林,还有60年代的女神艾玛纽尔·塞尼耶参演。

毕竟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总是要来捧场的嘛,很多人熟知艾玛纽尔·塞尼耶,都是因为罗曼·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和《苦月亮》,年轻时的艾玛纽尔·塞尼耶真的是美艳至极,可惜,52岁的她已经被岁月磨灭了太多的光芒。

更可惜的是,这么“极品”的演员阵容,罗曼·波兰斯基的指导却并不算太惊艳,豆瓣只有6.6分,IMDB更惨,只有5.4分,但这毕竟是两代女神的同场飚戏呀,错过了,岂不是过于可惜啦

艾玛纽尔·塞尼耶在《真事改编》中饰演女作家Delphine,母亲自杀,有两个远离她生活的孩子,与电台编辑谈着恋爱,靠着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本新书,瞬间爆红,成为了知名的小说家,但频繁的签书会,与出版商的酒会让她身心俱疲。

人出名也不一定会获得100%的支持,黑粉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Delphine总是受到匿名读者的来信骚扰,一句句威胁口吻重击她脆弱的心灵,看似扬名立万,实际内心却已陷入低谷,灵感也随之蒸发,无从下笔续写她的下一个作品。

而此时,Delphine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女人,伊娃·格林扮演的艾拉,她是Delphine的忠实粉丝,在签书会上,在酒会上,她们相遇相识。

同样为名人写自传的艾拉,非常善于倾听,似乎与Delphine心心相印,她们一拍即合、无所不谈,两人对彼此的了解也渐渐加深,甚至艾拉还搬到了Delphine家对面的公寓里。

但Delphine并没有发觉,自己的生活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自从与艾拉接触后,Delphine写作业用的笔记本被偷,有人冒名注册了她的脸书,吃了艾拉给的药,精神更加不振。

而艾拉似乎也没有什么朋友,过个生日,也只有Delphine一个人为她庆祝,艾拉以找房为由,暂时搬进了Delphine,两人住到了一起,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甚至艾拉乔装打扮,帮Delphine参加一些演讲的活动,但Delphine并不知道,实际上艾拉根本就没有去帮她参加任何演讲活动。

通过慢慢的接触,似乎艾拉对于Delphine的支配性越来越强,帮她回复信件,背着她给所有的联系人发拒绝见面的短信,而Delphine对于艾拉的依赖也越来越重,两人也为此偶尔进行过争吵,但是因为Delphine摔伤了腿,两个人又立马和好如初。

为了帮忙照顾受伤的Delphine,艾拉陪着她来到了乡村的小屋,而Delphine也想用艾拉的人生写一部小说,艾拉的妈妈也是自杀,父亲被人纵火身亡,男友遭遇枪杀,艾拉唯一的朋友只是她幻想的女孩琪琪。

在乡村的小屋中,艾拉每天为Delphine做着不同美味的饭菜,买灭鼠药驱赶小屋内的老鼠,忙前忙后,可是Delphine却出现了浑身无力、高烧不退的症状,艾拉的态度也越来越蛮横,没收了Delphine的电话,告诉Delphine的男友,Delphine不方便接电话,可以说是完全了囚禁了Delphine,直到一个雨夜,Delphine逃了出去,栽倒在路边,被人送进了医院.....

当Delphine醒来时,出差的男友已经及时赶了回来,可Delphine的体内却被查出了灭鼠剂的成分,男友也从没有和艾拉通过电话,艾拉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毫无踪迹。

更奇怪的是,出版方还收到了Delphine寄来的关于“描述她与艾拉经历”的小说文稿,但Delphine只是拟出了提纲和记录,并没有寄过任何成型的文稿,而从这之后,艾拉也再也没有出现过。

艾拉到底是谁?

是偷走Delphine人生的小偷,还是意图想成为她的分身,或是Delphine臆想出来的灵魂,或是年轻时的Delphine?

“红颜秀”就不在剧透了,也许每个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吧!

讲真,《真事改编》并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但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可以当作明镜,通过对方来看清楚自己,但如果没有明镜,也许就只能千万百计的创造一个了。

总体来说,伊娃·格林的暗黑气质依然亮眼,也请各位来“红颜秀”里寻找答案吧!!

 3 ) 劇透紙背她是誰

片中那個瘋狂書迷Elle的直正身份是甚麼?

為何她那麼輕易便取得了女作家Delphine的信任,並逐漸操控了Delphine的整個生活?

[以下是雷]以下是其中一種解讀,而相關的提示在Elle出場不久後便已經出現,若你帶著這個假設去看每一場戲的細節,便能逐步印證,否則可能會墮進五里雲霧,還怪導演拖沓累贅,故弄玄虛。

Elle在法文中是「她」的意思,其實是女主角自我分裂出來的第三身人格。

最明顯的證據是,除了Delphine以外沒人會看Elle一眼,遑論對話。

因為Elle也是「她」的意思,當Delphine和其他人提起Elle之時,別人總是弄不懂那個「她」到底是誰。

當Delphine在簽名會中忙得喘不過氣來之時,Elle首次出現。

令Delphine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其實是她把亡母的故事公開,換取作家成就,把內心陰暗面挖出來,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Delphine無法繼續寫作,Elle卻在誘惑她,把內心更多的黑暗作為靈感。

以「代筆作家」為業的Elle就是Delphine自己,既是後者的理想人格(年輕貌美又寫得勤快),也是其壓抑已久的陰暗面。

Elle小時候有個幻想出來的朋友,正如她也是Delphine幻想出來的──同時暗示了弒父這個創傷源頭。

若Elle就是Delphine自己的陰暗面化身,那就能解釋為何Delphine那麼信任「她」。

但人過度被慾望和創傷控制,便會造成反噬,Elle對Delphine的傷害,其實就是自毁。

[更多評論文章請看《我不是貓》]

 4 ) 感知~~结尾

爱这个故事的读者都如此的虔诚和善而这是一个惊人战栗不已的真实故事………难道是故事治愈了这些人么……人性之复杂想象之天马名字que是真实的故事……波兰斯基这人世间最后的绝唱他要说啥呢这位能引起国际大风暴的特别的老男人他是在忏悔还是在赎罪还是在告诫…

 5 ) 跟危情十日一样的小空间、大故事

真事改编,全程基本上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艾玛纽尔(波兰斯基现任妻子)、伊娃,一个中年焦虑,一个年轻妖冶,一个人温驯沉稳,一个激进张扬。

电影就是两个女人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女作家公寓及其夫旧宅),发生的相处、相爱、相疑、相杀(可惜没有)的故事。

像危情十日一样,电影完全依靠表演和内心张弛,调动着戏剧冲突、节奏感和紧张感,并设置未知的悬念性吸引观众探求下去。

但整体给观众的印象又不如危情十日强烈,大约是波兰斯基尝试表达的戏剧矛盾看上去比较温和吧,没有危情十日中的极富冲击力的提刀、下药、癫狂、暴力冲突、争分夺秒等等,在惊悚感、紧张性上略显不足,这也使人物塑造的立体感,落了下风,不是说温和不好,只是在类同题材中,真事改编的女主,于人印象不如危情十日的女主疯魔的形象那么深刻而已。

历数《水中刀》《冷血惊魂》《荒岛惊魂》《怪房客》《罗斯玛丽的婴儿》等早期作品及后来的《苦月亮》《不道德的审判》《杀戮》等等,几个人、小空间、大故事,这大约也是波兰斯基最擅长的电影处理方式了。

但如《真事改编》,刻意剥离激烈冲突的戏剧效果,呈现温和、韧性和包容,虽然符合波兰斯基当前的高龄导演心态和艺术追求,于此片而言仍是一种缺憾。

表演、摄影、音效和节奏整体尚可,两个实力派女主角对戏,又是波兰斯基作品,值得一看。

综评7.5/10.

 6 ) 如果你以为这是《危情十日》,说明你没看懂。

这不是《危情十日》,虽然看上去很像,一个作家和狂热女粉丝。

其实不是,因为伊娃·格林扮演的这个女粉丝,是不存在的,是女主角艾玛纽尔臆想出来的幻象,或者说是她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的结果。

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场景,伊娃·格林和除艾玛纽尔以外的人说过话。

也没有一个镜头是艾玛纽尔、伊娃·格林一起,和第三个人说过话。

艾玛纽尔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当面介绍过伊娃·格林。

她只是和他丈夫说,有一个“她/ELLE”,(法语的她就是ELLE)存在。

甚至到了影片结尾,她都不能找出一个令他丈夫相信有“她/ELLE”存在的证据。

所以,有人来家里采访,伊娃·格林需要躲起来,不能被人看到,因为她不存在;所以,艾玛纽尔摔断了腿,邻居出来帮忙,伊娃·格林就上楼去拿东西;所以伊娃·格林去学校图书馆替艾玛纽尔访谈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加油站当学校图书馆人员当面戳穿这件事的时候,艾玛纽尔访才那么淡定,没有一句质问伊娃·格林的话。

所以伊娃·格林刚出场的时候光彩照人,具备艾玛纽尔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一切优点,因为这是她幻想出的完美的自己。

再比如,包括回复那些邮件,碍于情面艾玛纽尔想躲起来又不愿意把真实想法告诉亲朋好友,于是她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她做了。

影片开头艾玛纽尔饰演的作家,作品大卖,她的潜意识里,却已经充满了对未来创作的担心和恐惧,对于接下来想写她自己的童年,父母关系,她的个人经历,其实一直是她想写,能写,却不敢写,不愿去写,去触及的禁区,充满了精神病症,死亡和谜团。

她只能假借这个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助她回忆,帮助她整理,帮助她把自己隐藏多年的个人经历,创作,发表。

艾玛纽尔当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各种精神障碍。

为了完成她的作品,她甚至不惜让伊娃·格林这个幻想出来的人格给自己下毒,安眠药+老鼠药,完全是现在的表演派演员的打法,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担惊真受怕真中毒真逃命……这才是波兰斯基的style,惊悚,在这里。

原著花絮:1、波兰斯基说,他这部电影格外的终于原著《Based on a True Story》,他之所以会拍是因为他老婆艾玛纽尔跟他说,你该看看这部书……2、艾玛纽尔说这本书是她一个闺蜜推荐给她的。

3、全片的两个重要场景,公寓和郊外小屋,都是室内景撘的,波兰斯基对艺术指导非常满意,说景撘的真好。

4、波兰斯基说,他也遭遇过剧荒,拍完一部不知道下一部该拍什么。

他年轻时候(30多岁),他跟斯坦利·库布里克煲电话粥。

库布里克那时候就说过不知道该拍什么,非常痛苦,波兰斯基说,他那时候太年轻,一年拍一部很稀松平常,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滋味,现在懂了。

5、艾玛纽尔说,有人说她老公拍的是老人电影,她说才不是,你看看,多新鲜多年轻……6、波兰斯基说,他老婆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是好朋友,片场很和谐……7、有人问伊娃·格林,你最喜欢波兰斯基哪一部电影,她说,是《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

另,穿裘皮的维纳斯,艾玛纽尔,你肿么了,女神迟暮了吗?

内流满面。

 7 ) 波兰斯基自剖心魔

罗曼波兰斯基年过八旬,大斯皮尔伯格11岁,仍在拍电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部《真事改编》,相比罗氏从前作品,理念有余,感性不足,剧情略沉闷,人设有点崩。

但不可否认,它仍是难以取代的,刻着波兰斯基烙印。

作家黛芬,因创作力枯竭,陷入纠结,这时,一个名为艾拉的头号书迷,趁虚而入,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前半部分,类似斯蒂芬金的《十日危情》,后半部分,又有点《闪灵》的影子。

一位大师级导演,年逾古稀,时日无多,何苦要花精力,去拍行活儿呢?

答案很简单,此片并非行活儿,波兰斯基确实有话想说。

所不尽人意处,一是年龄摆在那里,力有不逮,二是电影所刻画的,乃是创作者的困兽之斗,若非局中人,很难有共鸣。

王尔德说,艺术之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将艺术家隐藏起来。

这枚烟雾弹,艺术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村上春树新书《刺杀骑士团长》,主角的身份是画家,而非作家,这是隔了一层。

波兰斯基的《真事改编》,主角乃作家而非导演,乃女性而非男性,这是隔了两层。

艺术家虽隐遁有方,却往往露出狐狸尾巴。

毋庸讳言,《真事改编》改编自罗氏“真事”,复刻了波兰斯基的创作心魔。

作为一个创作者,导演也好,作家也好,大抵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人生历练带来创作冲动,创作冲动结合特定的艺术形式(如电影,小说,诗歌等),形成作品,作品一炮打响后,创作者找到“套路”,套路玩到尽头,就进入创作瓶颈。

进入瓶颈后,创作者的命运有三:1.继续复制自己,得过且过;2.一蹶不振,乃至崩溃;3.突破藩篱,再攀新峰。

电影里的黛芬,就是处在瓶颈期,声名早已获得,不愿再重复自己,想要寻求新的突破。

突破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不仅要斩断以往的路径依赖,还得直面内心最黑暗的部分。

拿波兰斯基来说,他的生命中,有两道至深伤口:1.波兰斯基十二岁时,因犹太人的身份,母亲惨死于纳粹集中营;2.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黎明,妻子莎朗·塔特被曼森杀死,身中十六刀,死的时候,莎朗已有8个月的身孕。

目前为止,波兰斯基最经典作品《钢琴家》,就是从第一道伤口中盛放的罂粟。

与此类似,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亦是直面自己犹太人身份,将内心最敏感最黑暗的隐衷翻出来给人看。

波兰斯基的第二道伤口,更惨烈更血腥更扎心。

罗氏继《钢琴家》后的再次突破,或将肇始于此。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看《真事改编》,方能得其三昧。

此片确实不是巨作,但或许是巨作前的山雨欲来,也是波兰斯基为寻求突破而触碰自己第二道伤口的牛刀小试。

影片中,黛芬内心最大阴影,是丈夫在木屋里自杀。

波兰斯基将自己的遭遇(伴侣的非正常死亡),投射到故事的角色上,并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触碰自己内心最疼痛的地方,必然会带来巨大痛苦,黛芬支撑不住,于是幻想出一个艾拉,帮她打理一切,将创作进行到底。

艾拉可视作黛芬的“超我”,胆大心细,从不纠结,为突破瓶颈可以牺牲一切。

在波兰斯基内心,大概也存在着这样一个艾拉,将那些黑暗的经历,化为创作上的养料。

作为艺术家导演,血液里大多有疯狂因子,选题上也难免荤素不忌。

无独有偶,昆汀新片《好莱坞往事》,就是以曼森家族为原型,涉及罗曼波兰斯基隐痛,且可能跟罗氏最后的压轴戏“撞车”。

波兰斯基与昆汀,仿佛冰与火。

波兰斯基最擅长的,不是制造戏剧化的场面,而是以手术刀般的影像语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波兰斯基之电影,表面像空中楼阁,随意起落,却直指内心。

外虚而内实。

昆汀则相反,他是近似癫狂的大玩家,邪典界的千里驹,为了让荒诞不羁的内核显得更有张力,近年来,昆汀电影,多借具象历史作外壳,如《无耻混蛋》里的希特勒,《被解放的姜戈》中的南方奴隶主,《八恶人》里林肯那封信,新片《好莱坞往事》,更是直接拿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开刀。

但在这些具象历史背后,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昆汀式的恶趣味,也就是说,昆汀电影,乃是外实而内虚。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或将在虚虚实实的影像中交叉。

到时,能跟昆汀《好莱坞往事》打擂的,当然不是这部《真事改编》。

《真事改编》只是波兰斯基伤口的冰山一角,是山雨欲来前的风满楼。

波兰斯基尚有时间,我期待那座冰山。

 8 ) 邪魅艾拉的几种特征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

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

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

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

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

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

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

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

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

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

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

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

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

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

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

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

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

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

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

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

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

艾拉这个人敏锐吗?

很敏锐。

危险吗?

很危险。

戴芬都知道。

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

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

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

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

不得而知。

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

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

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9 ) 开了一个杀死自己的脑洞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早上五点就能表现完美的女人。

这种女人有着极强的决心和自控力,想做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实现,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像本片里表现突出的伊娃·格林饰演的艾拉。

她可以美其名曰出于关心和爱护,实则不断实现着对他人的掌控。

而当女作家德尔菲娜“背叛”了自己的友谊,密谋写出她悲惨的过去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

看完全片,不难发现故事逻辑有两种解释,刚刚说的是一种——完全按照画面的呈现去相信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将艾拉的存在归结为女作家心理层面的臆想。

后者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首先,除了跟女主角直接接触过,艾拉宣称与会见或交谈过的外人,最后都被证实子午须有:学校校长当面质问她为何答应了却不出现,男友也明确肯定从未与艾拉通过电话,把这些归结于艾拉为了占有女作家而撒的谎固然简单,但若是作为艾拉不存在的证据,则更加有趣了。

艾拉说自己的职业是帮别人代写自传,没有自主的表达,只能像幽灵一样反映别人的倒影,而她坚决不说出自己在为谁写自传,也进一步挖空了所谓代笔职业的真实性。

两人曾多次在咖啡厅会面,每次服务员都与女作家有过交谈,艾拉则静静坐在一旁,巧妙地与周围真实的环境隔绝。

艾拉一个人生活,住在女主角街道对面,生日宴会无一宾客到场,这些细节描写当然可以两说,但不可谓不是导演用心良苦。

一个女作家初尝成名的滋味,长龙一般的读者队伍让她不胜疲劳,跟各地出版商打交道和商业上的社交也摧残着她的神经,与因成名而结实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相连,两人长期异地,女作家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羸弱、呆滞的精神状态。

而这时候最要命的,则是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曝光度直线上升之后,女作家原本不被人关注的过去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还有人频繁寄来充满恶意的骚扰信件。

从影片直接的证据来看,我们很难确定女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个控制欲极强且神经不太正常的可怕母亲,导致她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中,然而若是套用艾拉是女作家臆想出来的理论,她的过去就完整多了——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压抑且充满不安的家庭,父亲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自己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为了逃避,她幻想自己有个亲密的好友,琪琪;度过备受折磨的青春期之后,她联合琪琪防火烧了自己的家,永远摆脱了可怕的父亲;在她19岁的时候,遇见了大自己近10岁的丈夫,并有了一儿一女,然而最终丈夫在两人度假的木屋中自杀……这些极端的经历在女主角心里埋下了隐秘而复杂的感情,让她之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创作出来的小说因为情感丰富大受欢迎,然而她心底里知道,是时候来写自己的故事了。

如果说艾拉不存在,只是女作家心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就能很好地和她自己温和、脆弱的外表形成对比。

在舆论的压力下,女主角本应有的愤怒、怨恨,全部经由强硬的艾拉表现出来:对媒体报道严厉的职责、一言不合就砸烂榨汁机。

女作家终究是软弱的,她一辈子都在试图逃避,最后回顾自己一生到不堪压力想要吃老鼠药自杀时,也需要幻想出来一个不存在的“谋害者”。

复杂的病态心理是罗曼·波兰斯基所擅长的题材,也是造就艾玛纽尔·塞尼耶演员地位的关键类型。

这一次,傻白甜女作家搭配虚实模辩的蛇蝎美女,加上惊悚悬疑的气氛,欲言又止的心理暗示,样样齐全。

然而对比两人巅峰时期之前合作的《苦月亮》、《穿裘皮的维纳斯》等控制与反控制的经典作品,《真事改编》显得非常平庸,奥利维亚·阿萨亚斯的编剧也未见得给电影增加了多少可看度。

以往在波兰斯基的作品中,高潮部分力量十足,或许是两个人的心理角逐,或许是一个人在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紧张和悬疑的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地看下去。

然而本片的高潮部分,配乐固然精彩,但两个女人的对抗实在不够激烈,从头到尾都是艾拉对德尔菲娜的碾压,当然了,看到最后你会明白,至始至终都是女作家自己在开脑洞,或许在这一点上表达的过于直白,双方角力不充分,也是造成缺乏余味的原因。

 10 ) 可以更好可以更波兰斯基

我承认看之前我充满了期待,编剧是阿萨亚斯,法国两代女神的碰撞,波兰斯基驾轻就熟的题材。

但可能因为太驾轻就熟,反而失了精髓和味道。

危情十日式的剧情,存在几个转折。

第一个是接近Delphine的神秘女子Elle,一步步走进了Delphine的生活乃至隔绝了她的生活。

第二个转折,其实Delphine才是暗中观察的那一个,Elle的生活、幻想的朋友、前夫都成了她新书的题材。

最后一个转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Elle并不存在,她的经历混合着Delphine的回忆,其实是Delphine在写新书过程中对于自己人生的回忆和回归。

绿娃的角色还是一贯的蛇蝎美人风格,但是看着她一颦一笑,裹着红丝巾,抽着烟,还有更适合Elle的女演员吗?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

《真事改编》短评

Eva Green啊,就不能演一次清纯可人型的角色吧,总得演这种心机邪恶女吗?本来完全不知这片子是啥是谁导的,但一看女主,就知道了……

7分钟前
  • 夜丫儿
  • 推荐

Eva不会疲倦吗?

9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较差

初六看的,忘了标记。伊娃的角色是想象出来的

14分钟前
  • 灿子
  • 推荐

评分这么低么,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两个女主角边边角角的拼凑,组成一个很有趣的人物形象。

19分钟前
  • ...
  • 还行

非竞赛展映,虽然贴身见到波兰斯基本人很兴奋,虽然他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但还是不喜欢这部新片。艾玛和伊娃这俩长相已经自带傻大姐和狐狸精标签,人物形象并未因大量细枝末节的剧情而变得立体,反而像是非同一IQ级别的无聊缠斗。仅有的那点惊悚感对于波兰斯基的以往水平来说,也显得太敷衍了。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波兰斯基,这真的是你拍的吗?

25分钟前
  • 路过
  • 较差

作家遇到书迷就没好事。

27分钟前
  • 鸟小姐希洛
  • 还行

前半段就觉得特像miser。伊娃格林上楼拿东西邻居出来那段就发现好像没有人见过elle,可是摔断了腿还能精神分裂?摔断了腿怎么开车?

31分钟前
  • 中年危机谢腾飞
  • 较差

我想这是种自我修复功能,伊娃为什么总被拿来当黑暗面

36分钟前
  • 红烧忧郁丝
  • 推荐

一代名导就这样脱离了时代?

40分钟前
  • 天涯.........
  • 较差

整部剧全放在Dramaturgie上了,电影不仅仅只是这个,编剧骗了导演,还是导演自己走偏了?

43分钟前
  • andarta
  • 较差

#Cannes#感觉有点拍脱了,排到后半部分有一种草草了事的感觉,同时还莫名的感觉被欧容附身,演员选的不太好,绿娃太强势,女主太过于弱,导致于设置的悬念被演员的气势所剧透,蛮平庸的作品,个人私心希望绿娃不要再接这类型的角色了,近几年都是这种。

46分钟前
  • 蕭查某
  • 还行

三星半

49分钟前
  • 睡懒觉的cc
  • 还行

3.5

51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蛮有趣的,作为外行人也很切肤地感受到了创作者,尤其是虚拟小说作家,在进行长期头脑风暴过程中的挣扎与癫狂,有了被市场肯定的作品之后,为了自我超越的不疯魔与不成活。伊娃·格林笑着的时候,比绷着脸更吓人。

52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推荐

看完才发现是波兰斯基的电影,果然是他的风格。和欧容的《游泳池杀人案》有点相似,但故事内核上搭建又不一样,但同样是无法写作的作家境遇

57分钟前
  • 法科生Julien
  • 力荐

明显是幻象,所有场景都是只有她们两人交谈,从未出现第三者。这种手法是不是早就拍滥了?!

1小时前
  • 小粗
  • 较差

这不就是危情十日吗,只是换了位蛇蝎美人来,伊娃格林看上你了,那能不你死我活么www

1小时前
  • nanaas
  • 推荐

刚开始以为是精神分裂 后来觉得是七月与安生 最后发现原来是闪灵。当然了 看过杰出公民之后 这个就just soso了。伊娃格林之个人魅力自然不用再多说 @2018-03-25 20:14:13

1小时前
  • Eureka
  • 还行

很爱这类题材 创作再创作 生活与故事与小说 一场Paper Edit

1小时前
  • 十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