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伍德豪斯,美丽聪慧又富有,即将21岁,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我衣食无忧,生活充实,既然爱情未到,我又何必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我会成为一个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爱玛》如果我们像爱玛一样拥有那么多钱,拥有那么崇高的地位,是否会变得像爱玛一样纯真善良,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平等的对待她人,为了爱情而走进婚姻。
如果我们没有像爱玛一样拥有那么多钱,拥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那么我们能否像爱玛一样呢?
拥有说不的权利,拥有我不在意社会眼光的权利,拥有自己支配自己人生的权利。
我想我们可以的。
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和以前相比已经好了很多,我们也在渐渐的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上同样的道路。
我觉得好的婚姻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两个人如果差距太大的话,其实不太容易有好的结果。
不单指金钱上面,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两个人的三观是否一致,步调是否相同。
看的过程中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傲慢与偏见》的感觉,然后发现都是简奥斯汀的作品。
爱玛给我感觉是一个天真无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但还是有点点被甜到。
这部电影的服化道,光景和配乐还挺不错的。
2023.8.11
我接下来写的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一篇影评,更多的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这部电影之时,和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我喜欢安雅·泰勒·乔伊这个演员,看了她所有出镜过的电影(《巴里》除外),我是在当年电影院放的《分裂》的时候第一次在大银幕见到这个女孩的,当时惊为天人,后来又看了《女巫》,又看了《摩根》,《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玻璃先生》,安雅似乎总是和“惊悚片”有着不解之缘,当然我并不介意这些,不过《爱玛》里真的去除了所有的惊吓与恐怖,让安雅这朵美丽的鲜花纯净地绽放,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这部电影的爱恋,还有这部电影里的安雅。
《爱玛》的故事大概是一个距离伦敦不远的庄园,我也曾经在英国呆过几年,其中在伦敦住过一年,当然伦敦今日的钢筋水泥和别的大城市也没有太多差异,但是英国稍微小一点的地方,往往都非常美丽,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雪静静地下,从来没有很多的杂音
或者阳光普照,并不晒人,但很温暖,在那明媚的阳光下,往往能看到更鲜艳的色彩。
草地,也是非常柔软的,踩在上面,就像踏上了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一般,有时草会沾着晨露,于是把鞋子打湿。
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天,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安雅出演的电影《摩比小子大电影》,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吧,我当时是冲着安雅配音去看的,没想到还有真人演出,安雅出场了约莫20分钟左右,好像是安雅和他弟弟一块生活,但是父母突然出了意外,于是安雅要一个人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有一些悲伤,毕竟她前一秒还唱着歌要环游世界,但转瞬过后便只能脚踏实地去打工。
电影结束,伦敦开始下雨,我去麦当劳买了一杯热巧克力,撑着伞,但是还是有雨水滴落到了杯子的塑料壳上。
那是我在英国的最后一天。
人总是要离开自己慢慢熟悉的地方,也要不断接受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的未来,我亦然,爱玛亦然。
她是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孩子,她想着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恋爱结婚,她爱撮合别人的爱恋,她很讨厌一个老太太天天絮絮叨叨讲简的故事,她被父亲无限地宠爱...但这,并不是永远维持不变的事情。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春心萌动。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牵起的红线也许并不适合。
有一天,她会体恤那些过着苦日子的人们,怀着真挚的同情。
有一天,她也会结婚,也会穿上洁白的婚纱,也会与爱人走过一生。
这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悦纳这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1910年代的意大利,出现了这样一类的电影,叫做女神电影(diva film),这类电影通常由美丽的女星出演,布景漂亮奢华,服装精美,我只看过这类电影的图片,但是我出于私心地想,《爱玛》大概就是这类“女神电影”。
片中安雅的角色换了多少种服装我实在是数不过来了,既有亮眼的鹅黄色外套
也有知性的蓝色绒毛服饰
出游时几乎素白的装束胸口点缀一个雏菊纽扣
告白时白色衣服则有着绿色的藤蔓和黄色的小花...
当然,我真正喜欢的肯定不是这些衣服,而是安雅或者安雅这个角色,从最初看安雅的《分裂》,到她最早期的作品《女巫》,一直到今天的《爱玛》,安雅也长大了很多,甚至马上要结婚了,我真心地希望她能找对爱人,毕竟《爱玛》中为了寻得一个真爱可真的费了不少功夫。
《爱玛》里的感情,很繁复,很琐碎,很体贴,又很敏感,也许因为爱玛和奈特利认识得太久,所以反倒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契合,她们都在为着彼此吃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又不忍破坏他人的好事而自己默默垂泪,这种细腻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变得真实且感人。
当然我们不会忘了爱玛的爸爸,这个有趣的老头,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让她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才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方式。
我有一个待看电影的笔记,里面记的都是还未上映或者尚无资源的新片,安雅的《新变种人》已经在最上面呆了很久了,毕竟像这般延期多年,而今又延期的电影实属少数,不过多少也算是一个盼头,等一部电影,等啊,等啊,电影外面这个女孩就慢慢长大成人,甚至走入婚姻殿堂,而电影里面的她还是曾经的年纪,曾经的容貌,《爱玛》将安雅最芳华的年岁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
实在是非常的Austen又非常的British,我记得我以前看那个BBC版本的的迷你剧Emma时,有评论说女主把Emma这个英国富家千金演成了美国大妞,我当时对这个评价不以为然,对她时常露出的大大的笑容印象深刻。
对这一版的Emma,因为受之前看到的毁誉参半的评论影响,期待值并没有太高,但是看着看着,对于从来没有看过奥斯汀原著的我来说,已经完全扭转了爱玛在我脑中已经形成的既定已久的印象。
看这种经典原著的翻拍,总是难免与同名小说的其他影视版本相比较,难免与奥斯汀其他小说的影视版本相比较。
客观地讲,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爱玛并不足以与05版的傲慢与偏见媲美,但是论完成度的话,也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女主那么年轻看上去又很稚嫩,但在驾驭爱玛这个角色方面,虽然也有演技显得青涩的地方,但这份青涩或许也正好映衬了原著小说中爱玛年轻又不谙世事的少女形象。
尤其最后一段和Mr Knightley长达半分多钟的亲吻,小女孩耳朵都红了,实在是非常可爱。
然后想说一说这一版本的爱玛给我留下的印象和奥斯汀或许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
刚出场的爱玛你可以明显在她身上看到一个家世优渥,相貌出众的富家千金高傲的样子,当然高傲并不代表她的全部,只是这个特征会比较让人记住。
在故事的推动中,人物的性格逐渐展现得更加完整,比如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小姐内心的天真、虚荣、善良、偏见、骄傲,还有一些傲慢和嫉妒的部分,实际上她汇集了很多年轻女孩都会有的一些特点。
因此,虽然爱玛生活在几百年前的英国,过着闲适又富足的county life,但这个角色并不会让人觉得遥远或感到陌生。
所以,这也是奥斯汀的小说即使隔着几个世纪跨越半个地球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共鸣的原因,她依然在写人的情感方面的共性。
故事发展到后面,爱玛的人物形象已经越来越丰满且完整了,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对这个世界并不太了解的少女的成长,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既有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善意的对待,也有Mr Knightley良师益友般的爱护,当然也有她自己性格中善良的指引。
另外我并不觉得这部小说单纯是一个romantic的故事,我反而觉得它非常的现实。
我记得我以前看BBC迷你剧版本的爱玛时曾经看到有人说爱玛是奥斯汀最成熟的小说,它更为完整地刻画和描写了奥斯汀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生活和她周围不同阶层的人物的面貌。
与傲慢与偏见所不同的是,伊丽莎白和Mr Darcy是跨越了阶级差异而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结合更在于一种双方精神上的互通和平等,因此反而更接近童话故事里的结局。
而小说爱玛里面最后所达成的每一对,不管是Harriet和农夫Martin,还是Jane和Frank,Emma和Mr Knightley,似乎都写着门当户对四个字。
但所幸的是,即使是门当户对,最终也是爱指引他们走在了一起。
不得不说,奥斯汀有着她独特的对人的了解和对男女在认知、体验、情感、判断力等方面的差异的洞察。
爱玛和奈特利之间一开始的各种互不认同和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争执,不仅因为爱玛对世事认知的不足,也在于在某些方面,男女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着某种差异。
这种观点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互不理解相互冲突实在是使人觉得非常熟悉,因为它在傲慢与偏见里面真是太常见了。
Mr Knightley对于爱玛来说,不仅是心意相通的伴侣,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弥补了爱玛的不足,与爱玛相比,他成熟、睿智、浪漫但也不乏现实的考量。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一对良配,而这种观点,在傲慢与偏见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但奥斯汀依然是聪慧、明朗、清醒、憧憬、浪漫的,“There is but one married woman in all of the world whom i can ever allow to invite what guests she pleases to Donwell. ”“Mrs Weston,I suppose?”“No,Mrs Knightley. ”试想在那个时代能够写出这种在如今看来堪称“霸总”小说鼻祖的台词,她的思想真的是非常独立又先进。
人们看奥斯汀所写的故事,有时候或许会觉得除女主以外的其他女性角色为什么都显得如此软弱甚至无知,难道是特意为了衬托女主的与众不同吗?
其实会不会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女性原本就是那个样子的,而在我们看来拥有正常三观的伊丽莎白或者爱玛,才是那个时代的另类。
奈特利先生对爱玛表白的那一段,也是非常的好笑,不知道是原著本来就那么写还是编剧自己加的。
但再矜持和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淑女,也会有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失态表达自己的嫉妒和不满的时候,这一段被女主演绎的非常自然可爱又充满了少女感。
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还是非常感叹奥斯汀的才华,她的洞察力,她的天赋和她超越时代的认知,以及她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坚持。
或许因为太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的深刻、独特、智慧反而被忽略了。
当然,从奥斯汀所描绘的故事中,也能看到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认知或者理解世界方面依然存在的局限性,那是由时代和环境、生活经历等种种客观因素所造成的。
时至今日,女权思潮越加盛行,爱情似乎越来越不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但我相信,奥斯汀始终会是英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亮眼且珍贵的宝藏之一。
我看有豆瓣评论说里面每个人都像鱼,哈哈哈哈。
我倒是没有这个感觉,但是书中熟悉的主角一一登台亮相的时候,每个人给我的感觉是“怎么这么丑”。
和之前看的09电视剧版完全不能相比。
我觉得这一版颜值太低和女主有很大关系。
这一版的爱玛由安雅·泰勒-乔伊扮演,我很喜欢她在《后翼弃兵》里的表演。
她一看就属于很有主见,但又有点调皮精怪的女子,但长相过于现代,在《爱玛》里面显得灵动有余,端庄不足。
虽然爱玛也有骄纵和古灵精怪的一面,但基本还是大家闺秀,温良含蓄。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性不可能如此锋芒毕露。
估计服装设计师也发现了她的五官过于现代,所以爱玛的服装都有些夸张,我感觉像各式各样的奶油蛋糕。
这么一来,和女主的形象倒是搭配了,但和其他人循规蹈矩的服装一比,就显得有些跳脱。
(这个纯属个人感觉,不懂服饰完全从个人观感出发。
)女主五官不够端正,其他配角的颜值也只能下降标准,不能抢了她的风头。
于是她的女友哈丽特丑而俗气,简虽然不丑,但看上去寡淡无味,两人和书中的描写都相去甚远。
几个男角也没一个看着顺眼的。
奈特利先生显得很老,脸上皮肤都皱了。
还莫名其妙一开场就给了一个背部全裸的镜头,完全没必要啊,问题这个裸体也不好看。
长得不好看也就算了,奥斯丁书里也没夸奈特利先生多英俊潇洒。
但奈特利先生的男子气概是作者常常放在嘴边的。
这一版的奈特利先生个头比其他男角明显要矮一大截,使得作者官方认证的男子气概也大打折扣。
至于情节,没有仔细看,没法评判。。。
只觉得全篇排场很足,但是稍显浮夸。
比如牧师展示哈丽特画像相框那一段。
全场最满意的地方是爱玛家的阳光花房。
小说改编中规中矩,爱玛还是那个热衷于帮人做媒的“不婚主义者”,英国乡村的闲适生活多少带着点无趣,爱玛真的可绿茶可白莲,但积极认错反省的态度又无法令人生厌。
爱玛的颜值不是讨喜的那种,不过古灵精怪的样子倒也可爱,一看就是有钱人家小姐的样子。
周日午后看个爱情影片不错。
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两周前看到情人节新版《爱玛》电影要上映本爱玛亲妈粉当然果断选择立刻去看。
但首映当天票没好位置了,那天情人节肯定餐厅影院也会爆挤,我就选了今天15号去看。
先说说优点。
这版是导演Autumn de Wilde的处女座,她是MV导演和时尚大片摄影出身,画面拍的真的很美,风景颜色构图都没得说。
服装更是精致,非常还原帝政时代的风格。
爱玛从头到尾换了恨不得十几身衣服,好几身晚礼服都是绝美纱裙,剧情高潮舞会中她穿的更是复原的V&A的一件藏品。
这版《爱玛》没像这几年流行的翻拍剧一样走混搭风(比如19年《名利场》),配乐都是规规矩矩的古典弦乐和英国民谣,清新又好听。
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奈特利先生和简·费尔法克斯合作了一首二重唱,奈特利先生还拉了小提琴伴奏。
不说这个剧情o不ooc,反正我全程姨母笑。
至于选角,全员演技当然都没得说。
Anya Joy-Taylor穿古装真好看,大眼睛白皮肤非常灵动,把爱玛的活泼机灵又骄傲演得活灵活现。
至于奈特利先生,对Johnny Flynn的长相我是不挑的,但我希望他去整整牙😂 他这版奈特利先生可以说有点ooc,比原著的稍微多愁善感了些,但这点我不在意,甚至还有点喜欢。
毕竟看多了冷静内敛奈特利,看看这样少年文艺feel的他也不错。
他和爱玛电影前半段没啥化学反应,但是舞会那段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
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到时候自己看!
我少!
女!
心!
炸!
裂!
这版电影编剧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改编和台词也的确都非常棒。
加入了很多原著没有但非常合理的喜剧元素,但台词很多都还是复制或改编自原著,像我这种小说倒背如流的原著党会很喜欢很惊喜,没看过书的也不会觉得过于文绉绉听不懂。
我觉得最绝的改编是奈特利先生求婚那段,不具透,到时候你们自己看!
但这电影缺点也还是挺明显的。
对于外貌协会的来说,大概除了女主外其他人长得都不合格。
哈丽叶特、简·费尔法克斯、埃尔顿先生和弗兰克·丘吉尔这几个该帅该美的角色长得都有点hmmm……一言难尽,奈特利先生应该也会有点争议。
不过我不是外貌协会的,所以这个我不是特别在意。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赶。
他们舍不得每个剧情但电影时间又有限,所以最后就造成了每个事件都是一两个场景就结束,事件之间的过渡也不是特别自然。
这点是不如同是电影的96格温妮丝·帕特洛版。
另外,这电影音乐虽然好听,但有时我感觉似乎该有音乐来烘托情绪时却没有。
另外我还要槽的是奈特利先生的造型。
这剧其他男人都是短发,然而就奈特利先生是中长发,还有点乱糟糟的,不符合他原著中干练麻利的形象。
再加上化妆很淡打光也不好,他的脸就老又红又黑,就……显得有点村,像罗伯特·马丁OTL 另外,奈特利先生的服装也有点ooc,奈特利先生的衬衫是那种领子戳到腮帮子的巨高领,这种在帝政时应该算是追求时髦的人才穿的,但大家也都知道,奈特利先生可是经常走路骑马连马车也不爱做的人。
这是男主拍宣传杂志的造型,要是电影里这样多好。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版本的。
画面赏心悦目,剧情改编很有新意,虽然奈特利先生人设和妆造略微ooc,但并不过分,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给7分。
我和我男票都觉得还是没法超越09年BBC电视剧版,至于和96年格温妮丝帕特洛版比,我还没想好这俩我更喜欢哪个。
看完电影散场我男票感叹他已经被我拽着看了三版的《爱玛》了,然后说他们这样每十年翻拍至少一次,那我以后还有至少五版爱玛可以看。
想到这里我又开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艾玛 (1996)7.51996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 / 格温妮斯·帕特洛 杰瑞米·诺森
艾玛 (2009)8.42009 / 英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吉姆·奥汉龙 / 萝玛拉·嘉瑞 约翰尼·李·米勒
爱玛8.2[英]奥斯丁 / 200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写给自己的观影记录:我不怎么喜欢看浪漫爱情类的电影,终于找到一部我的取向!
在此之前没看过原著,完全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电影去看。
首先是场景以及服化道:⭐️⭐️⭐️⭐️⭐️没有专门考察过英国19世纪的穿着,就觉得景色拍得很美,服化道都特别精致,舞蹈、礼仪、日常等各种细节都考虑周到。
镜头构图色彩也很好,整体上非常的赏心悦目(冲着构图和色彩 我都可以二三四刷疯狂截图学习了)剧情:⭐️⭐️⭐️⭐️没看过原著,据说有改编?
如果当成一部独立电影看,我觉得剧情蛮好的。
女主本性善良,照顾自己人,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但由于其成长经历,包括但不限于从小备受宠爱、基本没受过挫折(电影最开始的一段话)、做什么(看起来)很优秀,包括当红娘(电影出现的第一对),难免会自我感觉过度良好,男主也在电影里一针见血表达出来了。
从她错误预测男二回来参加父亲婚礼时,就暗示她将遇到一系列挫折。
看电影的时候,有时真替女主着急,男主好几次吐槽简直精准打击,缓和了我这种热心观众的心(表扬编剧)。
顺便提一下,女主女二弹钢琴那里也是真实。
(你是女主又怎样!
该虐虐,不给你留情面)我被编剧打动的点就在这里,从成长经历看,这是真 女主光环,但这种温室成长环境导致的骄纵和傲慢,编剧也如实写出来了,而且没有是找借口掩盖(比如女二三四五六更坏,女主迫不得已之类的)。
明眼人都看得到嘛!
所以,吐槽的人来了,山外有山也来了。
但女主虽然傲娇,但还是承认自己有识人不清、傲慢、无礼的地方,并且不会逃避,亲自弥补和解决。
在我看来这个人物塑造算是非常完整。
爱情线在我看来很自然,跳舞那里简直了!!
能感受到双方特别是男主的心动!
男主有几句台词也好好啊,不是直白的甜言蜜语,但就是很心动!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忘了这句台词是什么!
其他我也觉得挺不错的,整体观感轻松搞笑自然。
扣一星是因为有些没弄懂(可能是我没看过原著的缘故)。
比如Frank和Jane Fairfax是真心相爱才结婚的吗?
此外,还有一点是我自己钻牛角尖:在现实里,Harriet真的能快速适应喜欢上Mr. Knightley(认为有希望嫁过去的程度)和最后跟Martin结婚的落差吗,在这之后能心无芥蒂和女主像从前一样做回朋友吗?
(我一直对欧美电影大团圆结局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看完就要回到现实世界,所以对这种结局不真实感特别强烈)————剧情评价结束—————看到很多人对选角有意见,说实话我在看之前也是这样想的,我看到海报+题材,连看预告的想法都没有。
但看电影就觉得真香,导演选的太对了!
主演真的好耐看,越看越有魅力,演技真的不错回到最开始,为什么说这是我的取向。
男主有才华、睿智、温暖、富有同理心、关心偏心但不溺爱女主,真的非常靠谱。
最让我心动的是,再聪明的他,在爱里也成了一个大傻瓜,会吃醋、会紧张、甚至会流泪。
哎 就觉得这样挺好的
爱玛的开头太无聊了,一直get不到它想说什么,中途实在受不了,去看了电影简介,才知道这是讲爱玛喜欢乱点鸳鸯谱,被自负蒙蔽双眼,甚至看不到自己好朋友的优点,总是跟他吵架,最后还是双向奔赴了。
这部翻拍的喜剧效果是最明显的,看得出导演是很努力地幽默了,但在我眼里那些笑点真的笑不出来,另外,男主能选得再帅一点吗,像走后门上位的。
英国古典电影有点不好,就是说话太客气又文绉绉的,举个例子,结尾爱玛的父亲问男主,是否感受到有漏风,男主回答道“I can’t say that l do”,要是美国人,就直接回一句“No”了,也难怪美国人不喜欢英国人的腔调。
在爱玛第一次做媒人很成功时,她特别想撮合史密斯小姐和一个神父埃尔顿,看不上农夫马丁,好友奈特利有时喜欢对着干,但其实艾玛才发现神父竟然向自己表白,自己果然迟钝,埃尔顿则表现是个幼稚鬼菲尔法克斯小姐竟然琴艺高超,两人互相不对付。
史密斯和马丁再见时异常尴尬,丘吉尔犹抱琵琶了大半集,没来参加亲父的,直说法克斯穷,讨好爱玛谁给法克斯送了钢琴?
救了她的肯,有人想给奈特利和法克斯牵线,两人共同演奏,爱在一旁若有所思神父娶了一个同样的无礼貌的暴发户,史密斯小姐确成长了很多。
大宴会奈拯救了史密斯的体面爱嘲笑了贝茨长辈,被奈批评,爱也很后悔自己傲慢没教养。
丘吉尔和法克斯原来已经订婚很久,爱又误会了史密斯,以为她喜欢丘,但其实喜欢奈,爱一阵感觉自己要失去了,史密斯很敏感却准确知道爱也爱奈,原来一切都都是误会。
奈想表白,爱不知道真的要放弃曾经说过的不结婚。
不想伤史密斯的心。
两人还是觉得马丁适合史。
向马坦白让两人痛苦,两个姑娘重归于好,音乐很英国,真的有这么好的天气吗奈和爱决定,奈入赘,完美结局
简·奥斯汀对于自己笔下的故事一向敏锐,她曾经说过很难会有人或者说除了她以外没有人会喜欢这个女主角——爱玛,这句话我认同。
至少这部电影爱玛,她十分地不讨喜。
女主角是个自我、活泼、任性、傲娇的性格,这本该是个娇憨喜人的女角色,可是演员将她演绎得一塌糊涂,甚至是婊味!
那些她精心设计的或是演员的小动作,都十分地不符合这个人物的调性,而且不仅这个人物出错,其他角色也有这个问题:她的好朋友、神父、农夫、弗兰克、奈特利。
好吧,我认为所有人都偏离了角色。
《爱玛》在欧洲其实是个很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被无数次翻拍或创作,观众大多带着滤镜,并且这部电影的美工和服化道实在过于优异,一些巧合的因素带给了这部剧一些中肯或者好评的声音,但我实在觉得糟糕透了。
作为一个喜剧片,我几乎没见到什么包袱。
女主角也在故事中被塑造成一个一味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红娘,不顾好朋友史密斯小姐的意愿误导她去攀附人气高的神父。
错误的姻缘只会带来痛苦,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这本该是个很好的故事结构,可这其中很多人物动作细节、表情都给了我自私、表演的感觉。
关于女主角爱玛的成长线,一开始坚信自己绝不走入婚姻的她到遇到良人卸下盔甲接受爱情。
这么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情感线,被导演拍得平淡无味。
一直让人好奇的高岭之花弗兰克在电影时常即将过半才出现,出现的场面也不够惊艳到爱玛一眼动情。
讲得简单一些,弗兰克只是简单出现在那里,什么刻画也没有,爱玛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就爱上了他,而先前埋下的她对弗兰克的好奇也不足够让她如此。
最佳转折在于奈特利与爱玛的一次大吵,可是却被安排在电影结束之时,寥寥几笔的篇幅,之后便是突然的结尾。
这场大吵,让爱玛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和自私,也让她明白了自己对奈特利的好感。
但是这一段,两个演员的爆发力实在太差了。
呈现出来的剧情效果就是女主角吃了瘪,回家被欢喜冤家看来笑话,但是欢喜冤家对她的态度超乎意料的激动和愤怒,她恼羞成怒的情绪就挂在脸上。
而欢喜冤家一副你能不能不祸害世人的谴责嘴脸,丝毫没有爱慕之情。
最后,爱玛和奈特利的结合更像是屈于生活的规律而在一起。
那些对于婚姻反抗和睿智的头脑,只不过是用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一种工具。
而当一个女性不再用抗拒婚姻来证明自己的时候,那时候她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自我,以及生活的热闹和生命的骄傲。
服化道挺有特色的。但人物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我并没看过原著,参照物是之前Johnny Lee Miller演男主的那个迷你剧,那版的爱玛是种傻大姐的感觉,所以觉得她是好心办坏事,这个爱玛处处透着精明狡黠,总觉得她把人撮合在一块儿都是故意整人,真不讨人喜欢。男主也没有Miller好看。当然,我看这个片的目标是纯粹是想看看bill叔叔又演了个什么样的老头。
看得我昏昏欲睡,女主又丑又作扭来扭去,这些流量明星能不能死一死啊!!
服装和画面美得简直梦幻。爱玛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聪明的大小姐,但因为拥有一切又绝对自负,被批评了会哭着发脾气,但事后又会后悔自己太冲动;对朋友的感情真挚又全心全意。奈特利的选角不太行,个子太矮没那个气场。没有小辣椒那版来的惊艳,不过印象里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动人。爱玛主动的那一吻太可爱啦٩(˃̶͈̀௰˂̶͈́)و
这种轻喜剧风格?行吧~舞会吵架恨嫁…… 卡哥存在于传闻中的时间更长哈哈哈哈,简真好看。另外虽然不喜欢对方但也随时保持职业假笑这种技能,永不过时。
精美的挂历画,一直觉得爱玛的结构不适合改成电影
只看道化服情緒高昂心情會好
女主演的很刻薄其余配角和男主毫无存在感没有火花除了爸爸是这部电影唯一存在的喜剧元素
这片让我回到小学第一次翻开《傲慢与偏见》的下午,就是觉得真的无聊无法进入
差强人意 演员是一个赛一个的丑
比预想的还好,相较前几年的简·奥斯汀爱情喜剧《爱情与友谊》改编得更洒脱自由。诙谐的视听语言,对应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戏剧性,音桥过度,以及精致剪辑的幽默浪漫爱情小品。女主实在是太合适,越看越像大白兔一只!父亲更是配角里的高光,简直看了马上想看资源二刷。很多剪辑点令人高潮,高潮表白桥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言说的妙啊,女导演改编这样的作品还是更有优势的!强烈推荐
7/10 演员是挑的真好,服装和化妆是真的美,剧情是真的狗血。
言情小说。
跟先生的对话 "What is this?” "Jane Austen." "So is it about her being an upty cunt?" "It's Jane Austen."
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创造出来的烂片
20_74。背景道具服装各种美丽,很是赏心悦目。第二部AnyaTaylor-Joy的作品,依然是那初看怪怪再看颇有魅力的脸(好像胖了点)。还看到了可爱的Miranda。
别看见对称构图和蓝粉色调就拿韦斯安德森说事了,真的很啥b。但是这样的俏皮和工整的确很讨喜,安雅泰勒和knightly的对手戏在欧陆Gen z cinema中绝对能算是第一梯队了。现在还能看到部奥斯汀的改编也是很开心了
7.0/10 分。初看,蓝光。妹子挺有特色的。。。我要是说从来没有看过原著,在豆瓣会不会被人鄙视。。。难怪好多著名作家鄙视简·奥斯汀,比如马克·吐温等等。。。她的作品比较小家子气,格局较小,只有家庭琐事,婚姻爱情,却没有真实的反映所处时代的辉煌的变动、革命的变局,换句话说,不去思考。。。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正是这份平平淡淡的家长里短,更能触动内心的柔软。。。
3.5/5 服饰化妆道具都很精致,色调布景构图和摄影都透露着马卡龙般的色彩和莫兰迪式的舒适饱和度。美中不足的是剧情有些拖沓以及过于委婉??电影进行到一半了也get不到中心点…除此之外演员的选拔感觉就是各种英国大热IP剧组人员再就业,浑身上下散发着傻呼呼的萌点的Josh O’Connor在谐星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总的来说可以看看用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搭配。
大数据拍电影。导演会拍,编剧会编,每个演员的表演都严格地遵循角色设定,背景配色啥的还很韦斯安德森,摄像机也仿佛会自己动,太精致了,有点无聊。相较以前的版本,这几位年轻主演长得毫无辨识度,让我这种只看脸的观众就更容易关注剧情了2333
看完只觉得:嗷,原来《独领风骚》是改编的《爱玛》的故事啊,不说一模一样,简直一模一样。非原著党,觉得还是《小妇人》看着带感一些,这部前面真的没啥意思,节奏慢,性格也没塑造起来,还不如看着肤浅的独领风骚,只能靠摄影好看硬撑了,不过从后面跳舞开始,忽然就好看起来了,甚至最后都不嫌男主丑了,结尾的表白流鼻血和最后的一吻定江山真的甜炸了,值了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