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刚看到有影评说加拿大这位年轻得足以让所有人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天才导演一定是GAY,而且还一定是小受,而且已经出柜了,本人表示很淡定。
的确,对于这种很有些妄自揣测的说法,加上第一部电影的半自传性质,加上多兰帅到漫不经心的地步,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部《幻想之爱》是1989年出生的哈维尔多兰继《我杀了我妈妈》之后又一惊艳之作,里面有接吻,有抚摸,有自慰,有一切可以想到的暧昧,两男一女三个人,一段妄想的爱情。
贰多兰的电影,是活色生香的,镜头里有王家卫浪漫的慢镜头,也有阿莫多瓦的肆意奔放。
被染色的镜头从红,黄,蓝,绿中跳出来,成为电影中的基本语调,犹如一个人的表情,看不出他的轻佻,却是感觉到他的高傲。
这时,剧情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始终有花一样的少年在你耳边喃喃细语。
叁正如一则影评所说,我很喜欢将这部电影定义成青春秘爱片。
剧中弗朗西斯,玛丽和尼古拉斯所形成的三角关系,总是让人想起青春与成长这样的词汇。
但是,多兰太年轻了,他太轻了。
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轻,而剧本本身的单薄也是因为他的轻。
轻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好看但是没有味道。
三个人的恋情,从可有可无到无疾而终,始终是自说自话式的,爱情,只是一艘黄色潜水艇。
肆其实,爱情是有季节的,严格地遵守春夏秋冬。
爱情是有色彩的,它秘而不宣却又款款而行。
爱情是面目模糊的兽,它真的不需要等待。
音乐不错,色调,服饰都很有赶脚。
那个卷毛啊,真是,一句你怎么能认为我是同性恋,太伤人了。
多兰好萌,导演啊,太有才了,看长相完全想不到啊。
看对白,多兰这个编剧的知识面也很广。
就是剧情略为压抑了一些,看小萌那个指甲,唉,不过结尾很帅气哈哈,终于报仇了。
两个人在乡下打架,真的惊到我了。
吃棉花糖,哈哈哈。
蓝色的西装,橙色的毛衣,过时的裙子。
香烟不离手的女人,有法国女人的随性优雅,就是老了点,出场还以为是小萌哥的妈。
卷毛是个文学青年,那种要么爱我,要么走的阴郁自恋又霸道的性子,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世界围着我转,大家一起快乐,不要想别的,肿么可能,肿么可能嘛。
小萌好可怜,最后两人一袭橙色的帅气翻身,哇哇,解气啊!
暂且抛开题材不说,《幻想之爱》真的是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观影的过程中,感官受到极致的享受和满足。
用矫揉造作来形容这部电影的外观也毫不为过,因为它真的太美妙。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十分考究并色彩唯美,任意屋企或风景配以光线都拥有截取的价值,配合剧情的提琴配乐让人沉溺其中,而演员精致的外形和散发的魅力更是随着内心的展现而愈加迷人。
电影为同志题材,常见的一男一女同追一男,并不新鲜。
在弗朗西斯和玛丽眼中,拥有一头金色卷发,幽默可爱并有修养的尼古拉斯犹如大卫雕像般近乎完美。
他们同时陷入了对尼克的幻想之爱中。
他们都渴望尼克的爱,但彼此间又装作毫不在意,不愿被对方看穿,实际上心知肚明暗中较劲。
最终在乡间度假时因为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
尼克明白,三人友谊的裂痕已然无法弥合。
而弗朗西斯和玛丽对尼古拉斯的爱情更是成为奢望。
是什么成就了幻想?
无疑是暧昧的情绪。
正如玛丽所说,弗朗西斯是一个敏感的男人,对于感情。
他无法克制地将朋友间的亲昵当做是爱情的暗示以至于让自己深陷沉沦。
尼古拉斯是迷人的,而弗朗西斯只是众多观众中的一员,只是有幸地成为尼可朋友中的一位,他却将自己视作了中心,卑微易碎的中心。
结局让人心下恻然,两人选择了在最糟糕的时刻表白,两人都得到了冰冷的拒绝。
爱情消逝了便无从再度追回,友情却可以缝补。
玛丽和弗朗西斯在经历了尼克之后互相怜悯般地再度结成了统一战线。
一年后两人再次在一次派对上再次遇见尼克,却都摆出了高傲的表情,甚至不给尼克寒暄的机会。
这是出于本意吗,我想不,从弗朗西斯紧闭眼睛靠在玛丽的肩膀上便可以看出。
得不到的,何不大方承认自己的失去呢。
真正摆脱之后,就只会留下一段不好的回忆而已,和那些美好的回忆一样。
影片稍显沉闷,不痛不痒,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许多百试不爽的缓慢镜头,吞云吐雾的诱惑和那首出现了三次的歌曲《BangBang》。
还有涉及到性爱镜头的光色处理——蓝色,红色,黄色。
之前并不了解Xavier Dolan这位天才的年轻导演,身兼六职着实让人钦佩。
不论电影的深度,拍摄的技巧,是否过于形式而疏于人物情节的丰满;光是这美到极致的异国风景和可人的演员,也已经足以吸引我的目光,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同样。
只是整日吟唱青春死亡的男人,也有一天会老去,丢了青春,丢了敏感,最后丢了自己的那种挣扎。
听闻多兰下一部电影将完全退居幕后,虽然可惜了那张精致面孔,但也拭目以待。
今晚看了Les amours imaginaires,翻译成幻想之爱,贴切不过。
之前看过Xavier Dolan的 I killed my mother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对这部片期望很高。
看过之后,觉得XD交出了一份对于他自己相对平庸的答卷,不过也不失为一部佳片,只是相对于I killed my mother显得苍白不少,自然逊色些许。
关于采访片段。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群男女在镜头前讲述自己故事的采访片段。
这个片段,随着主线剧情发展穿插其中,随情节发展而起伏。
让我想起肥彭的志明与春娇,但肥彭明显用的比XD成功。
前者说的不管调侃、经历都与影片契合度极高;后者的采访几乎与情节不沾边,只是为了增加观众的认同感,稍显生硬。
关于画面。
不得不称赞这部片子的镜头和色调,唯美且有情绪,饱满又不流俗。
在细节刻画上面大量使用慢速,使得人物动作、表情被观影者一览无余。
影片不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采用了慢速。
剧中人物小动作非常多,镜头不断在人物动作、表情上切换,情绪刻画非常出色。
而慢镜也确实增加了观影的感官享受。
快闪镜头也用的十分出色。
在party中,尼古拉斯的不羁和弗朗西斯还有玛丽的不满、嫉妒与隔阂形成对比得十分明显。
虽然这种持续了足有1分钟的快闪镜头让观影者感官不适,但是无疑为电影镜头表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的色调鲜艳,对比明显,有上世纪7,80年代复古的风格,有种跳脱画面的美感。
光线也用的十分出彩。
不管是弗朗西斯在尼古拉斯家的自慰,还是三人秋日庄园中的玩乐纠缠,或是秋叶林中那场讽刺的掐架,导演都用了恬静温暖的阳光反衬情绪的起伏。
无疑增加了画面美感,使人物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画面是上乘之作,完美,使人沉沦其中,感官获得非比寻常的享受。
丝丝入扣的情绪渲染,用对身体各个部分漂亮特写的展示出来。
开始玛丽的红和弗朗西斯的绿还有后来弗朗西斯的蓝,这些镜头特写无一不深陷其间隐晦的兴奋或忧伤。
但却因大量氛围渲染和漂亮过分的镜头而削弱了本就不出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刻画。
关于情节。
这是一部伪三角恋电影,两个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男人,而友谊却使他们不约而同对对方说他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于是情绪在沉默中积攒,妒火在交往中燃烧,最终爆发。
两人都沉溺于幻想。
尼古拉斯的细微举动,贴近身体的暧昧,眼神、笑容中的意味深长,不断发出的邀请都是他们的素材。
于是,幻想与痛苦交织,希望与失望并重。
玛丽的神经质与不断地献媚,弗朗西斯的纠结与不断离席……实际上他们心知肚明,互相较劲。
最终两人在秋日庄园与落叶阳光和尼古拉斯讽刺的笑意中大打出手。
尼古拉斯从头到尾都明白一切,却要等到他们友情决裂,才让弗朗西斯和玛丽对尼古拉斯的爱情变成奢望。
爱情逝去,友谊修补。
二人重见尼古拉斯时,弗朗西斯抵御的尖叫和玛丽的高傲恰恰说明了他们友谊的坚固。
最后,在他们遇见一位男人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走上前。
伤口已结痂,追逐爱情的脚步却不会停止。
弗朗西斯在厕所镜子下划的那一道道,玛丽在秋日庄园踩在落叶上的鲜红的高跟鞋,都是追逐爱情的脚步。
关于XD。
他在片中极度宣扬自我。
影片中大量出现导演自己的喜好。
奥黛丽赫本、詹姆斯迪恩、绘画、照片、配乐……无一不再向外界宣扬自己的喜好。
XD的美学在画面与配乐的契合度上做到了极致。
强烈对比的色彩,漂亮的光线,细腻的镜头,令人沉溺的音乐……可是却使电影最重要的情节与主题表达流于形式,被弱化。
关于配乐。
影片里暧昧的表现倚重配乐,所以这部电影配乐与画面契合度极高,令观影者沉溺于音乐与画面纠缠的美感。
在音乐声和慢镜中,不止弗朗西斯和玛丽沉沦了,观众也沉沦了。
每一首配乐拿出来都是可以单曲循环一整天都不嫌腻的。
但看完整部片子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契合慢镜头表达二人开始沉沦于爱情中的《bang bang》,也作为片尾曲。
在我深夜码字的时候一直单曲循环,伴我码完这些文字。
整体说来Les amours imaginaires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虽然个人感觉没有I killed my mother的张力和冲击力,但青春的爱情友情话题和漂亮的镜头和配乐还有导演对画面色彩,光线,镜头的敏感和对人物情绪,表情,动作的表现,服装,摆设,细节的考究都非常值得一看,绝对是一场感官盛宴。
Xavier Dolan二十出头,只导演过两部片子,就已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宠儿。
我喜欢他出色的相貌,对于画面过人的敏感,还有对人物情绪的细节的刻画,过分的自我表达还有对情感的宣泄方式。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片中说的却是法语。
乖张的表达,改变我对加拿大电影的偏见。
期待他2012年上映的Laurence Anyways。
这片儿讲的不是谁的故事,讲的是导演的爱情观。
我们总有一个刻板印象,觉得法国人“浪漫”。
但是在法语里『le romantisme』这个词儿讲的完全不是现代爱情语境中的"浪漫"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浪漫主义不是晚餐/蜡烛/单膝跪地would you marry me,恰恰相反,浪漫主义是反抗一切禁锢你自由的东西和追随一瞬即逝激情。
二十世纪在法国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普鲁斯特的观点是『L'amour pur n'existe pas(纯粹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一切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一切都是我们的fantaisie,换句话说就是意淫。
『l'amour fou(疯狂的爱)』这种感觉往往产生于“阻碍”,这个“阻碍”可能是外界的也可能是来自你感情投入的对象。
外界的比如:家族世仇/门不当户不对/异地恋,自找的比如:自作多情/单相思。
一切流传下来赚人眼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都少不了某个“阻碍”。
罗密欧与朱丽叶,Jack与Rose,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扯去这层阻碍还剩下啥,柴米油盐结婚买房生孩子供孩子上大学希望孩子有良心给自个长点儿脸。
这个剧情是不是听起来,就没那么有趣了?
片里“阻碍”是双重的,外有知道你一切软肋的情敌,内有游戏人生的渣男。
现在,请设想,如果这片里只是一个人俗套的单相思,中间不掺杂友情,不掺杂暗地里捅刀撕逼一遍捅一边撕一边还恨自己姿态太丑陋,这故事还有意思吗?
如果被推上神坛的男主选择了任意一个追求者,这故事还有意思吗?
这片名叫“Les amours imaginaires”,幻想之爱。
讲的什么?
讲的就是人们多善于利用“爱”这个词儿来抵御生而就有的孤独感。
谁不怕孤独,谁不怕死,谁不怕孤独的死。
我们拒绝相信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又没谁能确切说出来人生到底他妈的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就得找点吃喝拉撒以外的高逼格的事儿,来娱乐大家感动自己。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身边都有那么一个朋友,陷入一段在局外人看来再操蛋不过的relationship不可自拔。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家不是傻,人家只是无聊。
跟你无聊了去逛逛淘宝意淫一下我穿这衣服好不好看一样,人家也只是意淫了一下我穿着这为爱献身的姿态好不好看。
这世上本来是没有游戏爱情的玩家的,渴望跌宕起伏的人多了,便也形成了渣男渣女的市场。
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朋友,不要劝。
叔本华讲过:"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如果你没跳过这主线故事之外穿插的一个个精彩的小片段的话,尽管这片快被导演的慢镜头审美玩坏了,但是依旧是很有意思的。
例:异地恋。
她在加拿大,他在柏林,如今两人终于能住在一起了。
你以外这是happy ending了该放片尾曲了?
让导演来告诉你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之后发生的事儿:“......他搬来的那天,一切就结束了。
不不,我的意思不是我们分手了,我们还睡同一张床我们也做爱,但是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想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感觉很遗憾。
整个搬家的过程那么繁琐,他从德国翻山越岭搬来的行李,一切,所有的一切,都白做了......我曾经对我们的感情非常投入。
他住在柏林,我住在Dorion大街。
我想我应该是爱上了坐飞机,是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是柏林的咖啡馆和夜店,又或者是那儿和这里不一样的风,还有他的口音。
”
那“爱”是什么?
这个俗了吧唧又让人魂牵梦绕的词儿就一点儿含义都没有了吗?
"爱情"与"激情"理应是一对反义词。
"激情"来自未知,"爱情"来自已知。
"激情"从天而降,来势汹汹,充满新鲜感和神秘感,无法左右令人上头,"爱情"是一种建立在已知上的坚定的选择。
我知道人生而孤独不可避免,但我选择你。
我知道你我就像地球上的其他任何人类一样痛苦、无能、迷茫和充满了瑕疵,但我选择你。
我知道有一天我们之间的吸引力会淡去,我们会无数次互相指责,怨怼,说尽丑话,做尽难堪的事,但我选择你。
我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常驻的,人类试图将任何一个瞬间无限延长,期望任何情谊永不变质的举动都愚蠢至极,但我选择你。
每一天,我醒来,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类,用我又一天的生命,为这个小概率事件压下新一个筹码。
人一旦上了年纪,自然而然会特别珍惜一种关系:我能看到你,我能接受你,你无需做假,你能看到我,你能接受我,我无需做假。
这个东西绝对是罕见的事情,遇到就用力去抓住它吧。
世界本来无意义,是我们用近乎偏执的选择来创造意义。
没有任何贬低"激情"的意图,只是试图区分其中并不微小的差别。
本质上来说,爱情,激情,皆是人与人的关联,人与人的关联,是世间唯一奢侈之物。
最后,魁北克口音真是太销魂了妈蛋。
“爱超越理智是唯一的真理” ——缪塞电影开头是许多陌生人对爱的叙述——暗恋、情欲、分手...这些陌生人可能就是电影前的我们,在电影前找到对爱的回忆,对爱的感觉,虽然更多的可能是心酸甚至心碎。
这些陌生人的叙述穿插整部电影,从三人之爱到众人之爱,单恋的感觉一样、分手的感觉一样,核心是爱,共鸣也是爱。
两人初见nicolas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同框,背影各占镜头的一半,预示了接下来的三角关系,nicolas对他们的爱也是平分的一半。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有两人同框各占一半的镜头(电影中有大量),还有两人各自特写的切换。
两人再次与nicolas见面时响起le temps est bon的bgm,很妙 特别喜欢多兰电影的bgm,与慢镜头完美的融合,从le temps est bon到bang bang,是两人陷进去这场三人之恋的开始,bang bang的再次响起,两人的爱恋也无法回头。
nicolas自我感觉良好、才华横溢,撩妹撩汉技能满分。
两人对nicolas更多的是爱慕,为什么是”幻想之爱“,因为这种爱更像是单方面的意淫,是单方面对爱的渴望,对爱的追寻。
从多兰与女主与nicolas在一起的表情、送给nicolas的礼物、写的诗,都能看出来两人内心的敏感,对爱的不自信,以及对nicolas的痴情。
两人注定是要被这样的爱慕之情栓的死死地、在爱情中也常是容易备受伤害的一方,爱的胆怯是墙上标注的记号,是凝望着的城市的夜。
两人出去寻欢时镜头呈现单一的红色和黄色与绿色和蓝色,这里的“性”是单一的色彩,不属于这个应该是彩色的现实世界,是灵魂的发泄与安慰,是隐蔽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
三人之恋达不到制衡,两人的矛盾也终会爆发,三人之旅在秋日的落叶和撕扯中画上句号。
冬日来临,思念无尽,想念是信中的“我在属于我们的季节等你',是棉花糖的味道。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两人再次背影同框,这场爱慕也似乎到这里,懂彼此这种感觉的也只有两个雨中的灵魂吧。
可面对爱我们又如何抗拒,在面对下一个nicolas时又只能束手无策的再次踏入这个陷阱。
幻想之爱是个无底深渊。
多兰的每部电影都离不开爱的主题,电影中的他算是本色出演吧,在爱中也是小心翼翼,不断追寻。
现实中也的确有这种人,谁也不爱,只爱自己。
因为空虚,所以让别人来爱自己。
也许觉得高处不胜寒所以坠落人间,让凡人为之疯狂。
然后来一个王之藐视。
不过如果一辈子都遇不到自己爱的人那也是种悲哀。
一辈子没有追求。
电影最后看到卷毛男在聚会中的样子又有点失望。
不太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热爱文学,真正热爱文学的不会周游鬼混于混混朋友之间。
相比之下更喜欢卷毛男的另一部作品《妙之异境巴黎》中的感觉。
当然,生活是令人卑微的,我们通通不免为了五斗米折腰;还有更卑微的吗?
我想。
是爱情吗?
宋押司问:你手上拿的什么?
阎婆惜答:你的帽子。
宋押司:哎,明明不是一双鞋吗?
阎婆惜:那你知道了还问。
这就是不想与你说话的神气。
我们一起去郊外,似乎心里有个结,所有的拥抱、同榻、喂樱桃与棉花糖,都是幻想。
于是分开后,他没有联系任何人。
这段沉默折磨所有人。
于是一个拿起了电话,一个拿起了信纸。
拿起电话的人与他终于见面了,被自己的爱情折磨着,他不得不吐露心声,以求心灵释放,于是获得了一个心碎的答案,他跌跌撞撞地走下楼梯;拿起信纸的那个,写了一首情诗:我在无人的秋天等你!
可是久等不至。
偶遇的时候,紧张地解释了一通,告诉他,那情诗原是错寄了的。
他说:我炉子上烤着东西;她很不该又或者很应该地追问了一句,如果那本就是寄给你的呢?
他说:那我的回答仍然是,我的炉子上烤着东西。
这便是回答一切的答案,足以让所有人知难而退的答案。
是他的无情,抑或是我们的幻想,或许,只是因为爱之卑微!
满满少年气的镜头下只讲了一件事...爱情...或者是幻想...一个金色卷发男孩的幻像...因为爱归根结底就是场自我沉迷...影片里大量的注脚...是失恋后的人的自白...听着那些痛彻心扉微不足道的小事...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眼镜姑娘缓缓说到,“他毁了我最爱的事儿…我最爱去的咖啡厅...都有他的影子…我曾经和他一同出现过的地方,我曾经那么快乐...”这些失恋后的言语,实在是过于真实...失眠...整晚整晚的失眠...可在短暂的睡眠后,醒来前的意识还是那个人...“见到你很高兴,我先走了...我的炉子上还熬着汤”“等等,如果我说那些情诗是写给你的你会如何?
”“我的炉子上还熬着汤”可是我们知道都会过去...一定会过去...当Bang bang再次想起...好像周遭的一切又在升格...BTW,普天之下还有多兰掰不弯的人么?
哈哈哈哈不合理诶!
最后的最后多兰小可爱用尖叫告诉我们,去tmd男人!
姐妹才是永远在你身边的人!
这又是一部(玩弄艺术但其实大多人都看不懂的【划掉】)泽维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他的第二部长片。
多兰仍旧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一个个亢长的镜头、一片片轻快的色彩、一段段契合的音乐、一双双迷离的眼神,当然还有一帧帧只对准男主角的近焦镜头。
简称“多兰美学”。
【当然也会有人把它当作“王家卫美学”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看在多兰又一次使劲地在镜头前裸露自己,展示自己完美的唇形和姣好的少年身躯,再多恶毒的话到嘴边也说不出口了……当然也因此有影评人批评他:如果他不再一而再再而三地那么自恋地热衷于拍自己,那么他的电影也许还会有更好的上升空间。
但是这就是多兰啊,他就是个自恋的充满才气的淘气导演,到了谁也拿他没办法的地步上了。
【其实我是被他流泪那刻秒到了orz……话说回来,多兰对艺术的追求实在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头型都照着詹姆斯·迪恩的造型来了一发,而女主角就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法国复兴时期的气质女,漂亮的少年也成了小熊俱乐部的成员…………………………MV式的小感情他总拿捏得很好,每次和炮友的对话都反映了特定的人物感情。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先是出现了一个看似纯净、有品位,又是万人迷的金发尤物少年,一对好朋友,还是一个直女和一个GAY同时看上了这位少年,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友情和爱情的纠缠。
对于本身的“不可能爱”系列,这其实是一对好友和一个不弯不直的男子不可能爱的故事,而对于这对好朋友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个朋友之间因为品位相似总是爱上同一个人而不可能爱的故事。
其实爱吧,真的会作践自己,明明不想爱,还是爱上了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人,忘记也比爱上难很多。
【结论就是千万不要找个和你品位一样的闺蜜orz……说实话吧,相比他的第一部锋芒毕露的《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实在是有些许逊色。
《幻》才是多兰第一次真正尝试去“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即使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因为作为一部文艺片要做的实在是太多了,你不能拍一些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东西出来。
多兰也在事后说过,他认为不少镜头都是可以至少再删减15分钟的。
但是这对文艺片来说也太不公平。
【我认为插入的人与人的访谈式对话因为无关是可以剪去的……:(也许这部电影不够好,但是也算过得去了。
最后他俩又看上了同一个男人,实在是令人唏嘘。
【他俩那个眼神………………………………………………………………
我得宽容一点了,虽然最受不了华丽丽的文艺片。至少这个小伙子还有那么点儿想法,只是皮毛。
我怎么能怀疑这不是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捕捉到的微妙、暧昧、尴尬、摇曳生姿、无奈的洞悉?我只是稍微有点惊讶,21岁,过于年轻罢了。对,这种向古老欧洲挥手的流动的浮夸、做作,不加掩饰的虚荣,何曾是成熟之人不耻展露的?年轻是美德——年轻使得一切成为美德。
@温哥华电影节看到的最棒的一部片儿 画面极具观赏性 节奏感把握极强 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张完美的构图 XavierDolan 89年生的导演兼主演兼编剧 不知是否是王家卫的粉丝 但单从这部片儿来说 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不知道在追求些什么,看见装13的我就想逃。见鬼去吧。
觉得他们讲的法语不好听,但是为什么会很想再去学下法语。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叙述起来还是有点拖沓,细节上虽拍的很美,但作为情绪铺垫的并不到位,不过这么年轻,已经相当不错,特别是绿光那一段。另外我总觉得女主角应该去拍喜剧片,很喜剧的脸,干嘛要拍文艺片!!
这个鬼才!摄影给力 年轻有为的导演
“秋天快过去了,我想找个人一起温暖一下。”谈恋爱到底是不是应该直接问“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片头和每半小时的访谈独白毫无代入感,不知所云,简直鸡肋。主线故事就很不错啊,开始全是冷幽默,还有难得一见的姐妹间互扯头花的情节。
画面真有美感...gay总是好品味
爱超越理智是唯一的真理。(缪塞) 从《我杀了我的妈妈》延续的Xavier的电影美学,尽管故事冗长拖沓,可是从镜头音乐剪辑编剧……种种上....脑残粉已经无力自拔了。。。
暗恋
美则美矣,略显单薄。配乐穿透力强。
毫无意义的BANG BANG和慢镜头
美死了
完全觉得纯属Xavier Dolan本人自恋之作,还不如那部《我杀了我妈妈》好看
过渡期。不管怎么说我很爱多兰的美学风格。细腻又漫不经心,经典又很现代。
大饼脸是趋势啊
老妇女真是恶心讨厌,长成那样还要怎样,好好当阿姨好吗
红绿黄蓝大提琴avec Eva
喜欢他的诚实。他告诉人们,我是个年轻导演,我不装逼,也不装深沉,我就是我,我拍的就是年轻人的电影。尽管有很多向前辈致敬的片断,却一点也不做作。这种对电影的真诚让这小家伙前途无量!
新浪潮在魁北克的无限延续,没有处女作的惊艳,自恋得不过不失吧。这镜头调度真有偷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