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起来原来丹尼尔在家乡被家暴男打呀,和牧师对质,也是自己的一种牺牲。
或许家暴男感受到的是嫉妒,是没有理由的仇恨,或仅仅是没有趣味的生活。
而虚伪的牧师当小镇上出现这样一个用音乐唤起了所有人内心的声音的人的时候,也不禁脱下了自己的面具,甚至是伪君子的外壳。
当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大风吹散阴霾,历历晴日。
《Wie im Himmle》是部可以一看再看的电影,中文译名《就像在天堂》。
名指挥家丹尼尔的生活曾经丰盈炫目,却因为病痛选择放弃,他习惯了在众人面前关闭自己的心。
莲娜脆弱热情,声音清丽。
她出现在橱窗背后,偷偷哭泣,却因为老奶奶的到来,大声地讲笑话给她听。
牧师的出现很得体,居高临下,彬彬有礼。
杂货铺的老板阿恩粗犷霸道,不由分说地把丹尼尔带到了唱诗班。
丹尼尔教会了他们说出心中的不满,每个唱诗班的人变得快乐。
牧师阻止自己的妻子再去丹尼尔那里,因为妒嫉丹尼尔躲走了他在村民心中第一的位置。
妻子拆穿他的面具,嘲笑他,可怜他不敢去面对真正的自己。
脾气暴躁的卡车司机也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去唱诗班,因为猜忌妻子与丹尼尔有私情。
他粗暴的把妻子从唱诗班拖走,无人阻拦。
莲娜指责大家的沉默,却没有人回应。
丹尼尔在写一首SOLO,本以为是写给莲娜的,没想到却是给卡车司机的妻子准备的。
看着她的笑脸,音乐渐起,整篇的华彩。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这短暂片刻属于我自己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通往天堂的道路遥远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必然领我走上正途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要自由自在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我从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一时沉睡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我只要过得快乐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在这里看着白天黑夜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牧师在盛怒之下,解除了丹尼尔唱诗班指挥的职务,他的妻子已沉默表示抗议,牧师动手打了她。
她搬到了丹尼尔的小学校住。
大家改到小学校排练,卡车司机的妻子突然出现,大声地告诉大家,她终于离开他了,带着满脸的伤痕,不再忍受他的暴力。
她提醒丹尼尔,卡车司机说会杀了他。
在河边,卡车司机将丹尼尔打得不省人事,三个女人将他拖了回来。
终于,丹尼尔也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他愿意相信别人了。
看到卡车司机忏悔的眼泪,我暗自感谢导演的善良,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他给每个残缺的灵魂找到了出口,当然也包括丹尼尔,他懂得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他说出他喜欢,他爱莲娜。
天堂就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翅膀,一定能到达。
我欣赏的气质和风格,略带脆弱的表演和最后的死去让影片升华,依然有那种流完泪后,心中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被温暖浸肆的感觉。
音乐如片名,宛如天堂。
丹尼尔最后死了,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能更接近完美。
我看完也已经泪流满面,我是钟情于电影细节的人,我对大众所赞赏的感人电影一般没有特殊的感觉。
我陶醉与自己所领悟的不经意的细节。
小三又要说我个异类了,异于常人的欣赏眼光。
说我与时代背道而驰也好,毕竟是原版的,虽然没有字幕,不过仔细听说话的音调,嗓音就能感觉到在想什么。
倒是因为太喜欢,反而说不出什么了,当然也是怕自己生硬的文字给电影划上自以为是的印痕。
只能在角落里静静的回味。
作为外国人的我看来,这个瑞典的小镇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化的社会,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人那么纯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样子(但并不是不聪明)。
音乐家回到家乡的小镇,有一句话是点题的:我要用音乐启迪人们的心灵。
大概是这么说的。
他小时候受尽的当地小孩的欺负,7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小镇。
这里有点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为什么这么悲惨,为什么缺少欢乐,思考的结果应当是人们的心灵处于蒙昧的状态。
人们都不愿意敞开心扉。
这一点可以佐证少女莲娜的遭遇,她爱上当地一个外来的医生,两年后才知道这个医生原来在布拉格已经有家庭。
而实际上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可以他们都没有告诉莲娜。
也可以解释卡百莉处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
他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自我无法解脱而将痛苦诉诸对妻子的暴力。
而每次他从唱诗班强行拖走英娜时,没有一个镇上的邻居出手帮助卡百莉。
他们就像鲁讯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他们在伪宗教的精神重压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这是关键。
而音乐家丹尼尔成功的用音乐拨开了心灵的迷雾。
看到1/3的时候我曾经以为他是要回来报复童年时欺负他的那些人。
但是他因为要帮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时候欺负他的人)揍了一顿之后,他突然下决心要担任唱诗班的指挥。
因此我得知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行动,挽救,而不是报复。
几乎没有人不会哭泣,当看到卡百莉的独唱时。
我也只能强忍着泪水,不让它们流下来。
她克服了内心懦弱的东西,站在台上高声歌唱自由和幸福,让音乐打开她心灵深处的枷锁。
他的丈夫也站在远处泪流满面。
从唯心的角度来看,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
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音乐启迪了镇上压抑的村民,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
伪宗教的教会集会没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唱诗班的活动。
影片最后,唱诗班在奥地利的比赛现场不约而同地发出和声,达到最后的高潮。
全场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觉的站起来一起发出和声。
那和声就像来自天堂,来自不受污染的地方,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Coolwinter2005.12.20
你如何知道你爱上了一个人,看到他你会微笑,你会经常想起他,和他在一起你很快乐.爱人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丹尼尔突然明白了,他很开心,这种开心像是自己在长久解一个自以为的死结,最后才知道是解错了,这原是个活结,轻轻一拉便可完成.还是值得庆幸,他解开了.丹尼尔是幸运的,在他生命的尽头他看到了,也明白了.村民一句戏谑的话语点醒了他:你怎么知道去奥地利对我们不好?如同庄子的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许我们一路在寻找与众不同的理想,也许我们在为一些不知所谓的目标在前进,但是,最后我们的归属地只是平静和自然.
在一个报告厅和很多人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在很多的细节处,观众都有很自然的共鸣,就如同电影中自发的加入歌声类似,达成一种和谐。
即使基调是有些悲剧的,却偶尔的发出阵阵的笑声,轻松的却可以思考很多问题。
是一次精神分析讲座一起赏析的电影,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详细剖析唱诗班中的每个人的精神层面,原来如此丰富。
当然,纯粹的欣赏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看着这电影名,心中一阵淡淡的温暖,虽然丹尼尔离开了,但是他心满意足,满怀欣慰。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男生合唱团的现场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给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随着他们的演唱泪流不止,莫名的无比感动。
于是决定看看电影。
也许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电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着确实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当主题歌唱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又飙泪了。
As it is in heaven,没错,拥有纯真心地的人们,其实就是在天堂。
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导演踏实又花心思的作品。
场景,和演员都朴素无比,包括叙事的方式和镜头,虽然朴素但透着无比的真诚。
所以当你用心感受时,那种共鸣和震撼真是泪水都无法表达的。
可以说每个角色我都喜欢,虽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实。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
虽然有时伤悲,但我们其实真的在天堂。
如果说稍微有点瑕疵的话,我觉得结尾稍显仓促,交代的不够明了。
也许着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不要悲伤,勇敢起来,其实我们就在天堂!
周日刷到一个好的电影,名字叫《其实在天堂》,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老师,只是太过繁忙的工作,让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告别舞台。
可在我心里,了解到那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已然没有快乐。
他对音乐,对生活有自己的诉求。
于是,他放弃的那些名利,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一开始很困难,但是他都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学会了去爱。
从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属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小乡村,邂逅了那里的人。
教堂唱诗班的指挥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欢着他。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慢慢在音乐的治愈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脱离了变态的伪善,开始为真实的信仰去奋斗,去争取。
垂垂老矣的绅士表达自己上学时就开始暗恋着的同在唱诗班的女同学;肥仔发泄出压抑20多年被朋友戏谑的伤痛;那个一直忍受着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战,向周边的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多么的优秀,其中也包括那个日夜折磨他的丈夫。
牧师的老婆,是一个被上帝精神绑架的人,她觉醒之后也在呼唤丈夫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伤心事,他们选择去默默的承受,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时间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对一些错的包容变成了纵容。
音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播下了爱的种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当所有的人都发声,就会产生足矣撼动世俗的力量。
电影的每一个泪点,都觉得那么的真实,可能童年的记忆会跟随一生,小时候就恐惧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消磨,也不会因为你长大了就忘却。
——摘自《阿难的日记》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
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让我激动的影片!
仍然是一部关于唱诗班的影片。
还记得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心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惊喜。
《其实在天堂》,音乐家丹尼尔•达烈拯救别人、拯救自己的经历。
我喜欢这部影片中塑造的人性流动的音乐家形象。
他不再是万能的救世主,他手无缚鸡之力,从小就被那个叫康尼的家伙欺负,为此他母亲在他七岁那年带他离开了这里。
若干年后他再回到这个小镇的时候,他也是嬴弱的,是一个垂死的心脏病人来到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聆听”,他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爱的能力,只希望自己能在“聆听”中获得宁静。
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拥有惊人无比的力量,他的存在让小镇上的每个人悄悄发生变化,这让牧师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被夺走了他一直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神采奕奕的牧师接受了他来到教堂工作,他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
他开始教唱诗班每个人将身体放松,放开,在舒适、愉快的状态中寻找内心的震动,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贾布利娅,时常遭到丈夫康尼的毒打。
丹尼尔刚来的时候,看见康尼毒打贾布利娅的时候曾上前救助,但反而被康尼打倒在地。
后来他为贾布利娅写了一首歌,起初她不敢唱,但后来她演唱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演唱,而且是一个长久压迫之下的女人的独立宣言。
她从中得到的是离开康尼的勇气,自强自立的信念。
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演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这短暂存在属于我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
通向天堂的路途遥远,但是我的执著与信念,必然领我走向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要自由自在。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从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沉睡一时。
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活得快乐,作真正的自己,自强自立,在这里看着白天又黑夜。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这里,我定能找到它。
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音乐家在每个人心中唤起了自由,这与让每个人有罪恶感的牧师形成了对立。
当牧师的妻子英娜大跳戈戈舞之后受到丈夫的责备时,她不由大声喊出“根本不存在罪过,所有的罪过都是教堂强加的,它一只手强加罪恶,另一只手给出救赎,这是用来压制人民,获得权力的谎言”这样的惊人之语。
音乐家让每个人懂得,把握自己的生活就是天堂,但是他自己却很胆怯,他不敢确定爱,不敢确定爱情。
活泼开朗的姑娘琳娜教他骑自行车时说他“总是把平衡挂在嘴边”。
是的,起初,更多的时候,他是思想者而不是行动者。
当他在琳娜的帮助下颤颤悠悠地学会了骑自行车,这是否也同时意味着他在琳娜的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呢?!
真正的音乐是带给人力量、自由,是发自人的内心的。
他创造出了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救赎了小镇人们,也救赎了音乐家自己。
他在一片宁静和谐的音乐中带着微笑离开了,留下的是获得了救赎的人们。
也许,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比如有点矫情,比如过于理想化。
但是,谁不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呢?
因为它在每个人心中唤起的,是激动,是希望,是身边的天堂!
瑞典 励志
结局有点惨吧
前半部分很压抑,后半部分很温暖。牧师的歇斯底里让我想到前两天听闻的,我们的自我存在感需要我们一生都追求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一旦这些消息不见,仿佛就找不到自己了。
北欧这是真闲和暴脾气哟,我最近也老梦到回到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住的地方。讲人如何突破和释放自己,同时又要面对周遭的嫉妒和误解,这时候唯有坚持和包容了。有些刻意煽情,宗教部分除了揭示虚伪和男主的一些段落还是有些莫名其妙了,唱诗班的群像到是刻画得不错。资料馆胶片。
将人性简单化,人物模式化,故事煽情化,这种做法十分美国,一点也不欧洲。
“通往天堂的道路虽遥远,但是我的执著与信念必然领我走上正途,我要感受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要追寻自由。”
我是厌世了么最近各种不待见正能量电影。真的好假好做作,辜负了我对北欧电影的各种期望——男主演的再好也挽救不了这个烂剧本。BTW,牧师老婆是真的配不上他……
能被故乡治愈,蛮幸运的
要面包,也要玫瑰。行走人世间,各有各的烦恼,坚持面对困难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另寻一处来打造自己的天堂,去对自己喜欢的说喜欢,对不喜欢的说不喜欢,这就是业余爱好的重要。本片有立意有亮点,但不算得上好看。
就像那黑暗中的58秒一样,我们不再依靠眼睛,而是互相用心灵去感应对方,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很纯净,很理想,丰富的正能量。
结局接受无能
不动声色的让小乡村改变着~~~~音乐确实是有神奇的力量~~
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救赎与自我救赎
成人童话。
太棒啦!
为啥整体下来无感…并没评论那么逆天啊…甚至感觉最后有点过度煽情
同样是城乡差异的磨合,小镇的细琐生活,中国和欧洲电影的差距还是明显。当然,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北欧人素质高。丹尼尔的表达方式中国的百姓看来一定很清高、很文艺、很难懂。
你愿意相信音乐和爱或者说分享,可以拯救一切吗?乐观如我,也不信。
男主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