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第1569部电影,《玛克辛》我给7.6分。
系列成为三部曲!!!
没有A24影业对独立电影人的支持,就不会有导演缇·威斯特和主演米娅·高斯的这个系列三部曲。
影片制作技术范畴,越发出色,色调和音效均为恐怖电影标杆,得益于独立电影的创作自由度,片中镜头展现尺度已经拉满!
伊丽莎白·德比齐,莉莉·柯林斯,米歇尔·莫娜汉的参演,让这部《玛克辛》的看点,远超同类型影片!
A24出品!
必属精品!
“我绝不接受,与我不匹配的人生!
”这句话是《玛克辛》里最主要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句子,也是《X》里最后玛克辛想拿枪反杀老年《珀尔》时所念出的句子,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也是贯穿玛克辛这个人物不可或缺的信念和力量。
《玛克辛》(MaXXXine)作为三部曲的终章,虽说没有《珀尔》(pearl)出来时的惊艳,延续了《X》的故事时间线,但也算是个合格的系列结尾,我打7.0分。
玛克辛 (2024)5.92024 /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伊丽莎白·德比齐
《玛克辛》
《珀尔》 米娅·高斯的演技没得说,继上一部《珀尔》结尾的笑容出圈后,她在《玛克辛》里的表现也是极具张力。
除了在此系列三部曲之外,米娅·高斯还有在《马柔本宅秘事》,瓜达尼诺版《阴风阵阵》等不少恐怖片中亮过相,说她是当今时代的恐怖片女皇之一也是当之无愧。
珀尔 (2022)7.52022 / 加拿大 新西兰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大卫·科伦斯韦
《珀尔》结尾
《马柔本宅秘事》米娅·高斯
马柔本宅秘事 (2017)7.62017 / 西班牙 美国 / 剧情 惊悚 恐怖 / 塞尔希奥·G·桑切斯 / 乔治·麦凯 安雅·泰勒-乔伊 A24走的路线一直独特,选材奇特,敢写敢拍,它们的电影我一直很热爱,《遗传厄运》《瞬息全宇宙》《它在身后》《女巫》等这些立意独特,角度新奇的电影也均出于A24这个公司
导演缇·威斯特热爱复古系的恐怖风格,固《X》系列三部曲均发生在上世纪的美国,而《玛克辛》更是致敬了不少上世纪的恐怖片因素。
而这篇影评我想来谈谈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背景和细节
X (2022)6.32022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詹娜·奥尔特加一、“夜行者”的原型——理查德·拉米雷斯 美国上世纪70-90年代正是一个连环杀手横行的年代,“美国最聪明的杀手”泰德·邦迪,“食人魔”杰夫瑞·达莫,“小丑杀手”约翰韦恩盖西等均是那个年代的连环杀人魔,美国也热衷于用纪录片记录他们的故事,如奈飞的纪录片《与杀手对话》系列,也喜欢以他们为原型拍入各种恐怖片,如《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极端邪恶》等原型是泰德邦迪,《我朋友是杀人狂》和2022年小天使伊万·彼得斯饰演的《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原型是杰夫瑞·达莫,而本片杀人狂的原型“夜行者”理查德·拉米雷斯也是《美国恐怖故事1984》(美恐第九部)里的杀手原型。
就连本片一直提到的惊魂记鬼屋里的杀手本身,也是以爱德华·盖恩为原型。
泰德·邦迪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 第一季 (2022)8.1202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犯罪 / 詹妮弗·林奇 帕里斯·巴克利 克莱门·维果 格雷格·荒木 卡尔·弗兰克林 / 埃文·彼得斯 理查德·詹金斯 理查德·拉米雷斯,是一个在夜间潜入受害者家中,把成年的男性射杀或扼死,再把女性和小孩暴力强奸、杀害再肢解,并且在他们的身上或家里留下一个倒五芒星的标志,他的受害者并无特定群体,也让当时的警方对这样一个无差别杀手束手无策。
理查德·拉米雷斯 他在供认时也说,他喜欢在杀完人后播放AC/DC的唱片,AC/DC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而他最喜欢的是其中一首《夜盗》(Night Prowler) 被抓后,经过4年的调查审判,理查德·拉米雷斯43项罪名成立,其中包括盗窃、强奸、鸡奸……以及13项谋杀罪,他被判处死刑。
但由于美国当时的死刑制度,他排队等了很多年也没等来轮到他执行死刑的那天,他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离世。
那个时代的连环杀手似乎总是有很多的女性追求者,和泰德·邦迪在狱中与一位身为记者的女粉丝结婚相似,在狱中时,一位疯狂的女粉丝给拉米雷斯写了75封求婚信,拉米雷斯最后决定与她结婚,两人在圣昆丁监狱完成了仪式。
二、上世纪摇滚乐 《玛克辛》开头几分钟的新闻片段里提到《紫雨》这张专辑,甚至放出了一个画面是摇滚乐的排行榜单,有黑色安息日,AC/DC,克鲁小丑等知名重金属乐队,那个年代的摇滚乐队体现的精神有很多前卫的因素,标志性的爆炸头长发,瘦身牛仔裤皮裤,而且那个时候的摇滚乐歌词唱出了很多美国青年的心声,象征着自由,不受控制,随心所欲,极其贴合当下美国年轻人的心理,很大程度的表现映射了当时美国80年代的当下背景和潮流。
三、恐怖片女皇和八十年代的恐怖片 玛克辛和里昂的对话中,谈到了四位明星。
首先是在恐怖片界极具地位的尖叫女皇杰米·李·柯蒂斯,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系列让她一举成名,并在出演了多部恐怖片后被热爱恐怖片的影迷赐予“尖叫女皇”这个称谓。
第二个约翰· 特拉沃尔塔,1976年出演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经典之作《魔女嘉莉》(Carrie)改编自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小说《Carrie》。
第三位,黛米·摩尔是出演了1982年的《寄生魔种》(Parasite)。
第四位波姬·小丝,虽然我对她的印象并不定格于恐怖片,但她在小时候出演的《甜美爱丽丝》里的小女孩惊艳了众人。
杰米·李·柯蒂斯《月光光心慌慌》
月光光心慌慌 (1978)6.81978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约翰·卡朋特 / 唐纳德·普利森斯 杰米·李·柯蒂斯 至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是连环杀手盛行的时间,相应的当时的美国恐怖电影多以连环杀手为主,与本片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合。
如1984年上映的《猛鬼街》穿着破毛衣,带着手套,全身被烧焦只出现在梦中杀人的杀手弗莱迪,是当时备受欢迎的恐怖片杀手形象。
以及《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杀手迈克尔·麦尔斯,都是当时美国年轻人中极受欢迎的角色。
迈克尔·麦尔斯《月光光心慌慌》
弗莱迪《猛鬼街》
猛鬼街 (1984)7.41984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韦斯·克雷文 / 希瑟·兰根坎普 罗伯特·英格兰德三、蒂达·巴拉 玛克辛在一颗星光大道上的星星上踩灭了香烟。
这颗星星的属于蒂达·巴拉(Theda Bara)是美国的一个默片演员,她常在电影中饰演性感的媚妇之类的角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她活跃的年代是《珀尔》的年代,在《珀尔》中当时电影院里播放的也是她的《埃及艳后》。
蒂达·巴拉四、《惊魂记》与希区柯克 《玛克辛》片中提到了1960年希区柯克拍摄的《惊魂记》的取景地,那个阴森森的大房子,片中的杀手由于儿时受到他病态母亲的虐待,压迫等的影响,在母亲死后因为精神分裂症一直在自己和母亲两个角色中切换,不时穿上母亲的衣服戴上假发,用母亲的行为习惯思考并行动,在作为“母亲”时杀了入住《贝茨旅馆》的女主玛丽莲,又在变回自己时不知所措,处理“母亲”犯下的后果帮助藏尸,最后被捕。
而《惊魂记》杀手的原型是爱德华·盖恩,据传从小被母亲精神身体折磨,后面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且家中有很多人体制作的家具和用品,且曾经套着人皮在晚上出门散步,被捕后判为精神分裂最后在精神病房中死去。
《惊魂记》杀手 而《玛克辛》中玛克辛在经过《X》后,对老年的珀尔有很深的阴影,这与《惊魂记》中“住在房子里的老奶奶”不谋而合,以至于玛克辛在看向房子时看到的不是《惊魂记》中的母亲,而是给她留下很深阴影的老了的珀尔。
至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我很喜欢的悬疑片导演,除《惊魂记》外有很多很经典的悬疑恐怖片《迷魂记》《电话谋杀案》《夺魂索》等,特别是《惊魂记》在女主被凶杀的那段,不停转换的蒙太奇剪辑更是仍然到现在都在被不停的模仿和致敬。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
《惊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在《玛克辛》结尾的时候,伊丽莎白白德说玛克辛一头金发像希区柯克的女主角,因为希区柯克一直热衷于金发的美女,在他的电影中女主几乎全部都是金色头发的美人,只能说这个点确实运用的恰到好处。
五、铅黄电影 本片中运用了很多铅黄的元素,如杀手只拍出部分身体,在后面揭示前没有完整人像。
铅黄电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开始逐渐兴起,它的代表元素是强烈鲜明的颜色,血腥暴力的镜头,从不完整露面在镜头里极其神秘的杀手和总是作为受害者美丽女人。
而提到铅黄电影,就不得不提达里奥·阿基多,这个在铅黄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男人。
他的作品《夜深血红》《阴风阵阵》《摧花手》等都在铅黄电影里占着足够的分量和地位,也让他在铅黄电影的领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阴风阵阵 (1977)7.61977 / 意大利 / 恐怖 / 达里奥·阿基多 / 杰西卡·哈珀 斯蒂芬妮娅·卡西尼
《阴风阵阵》阿基多
《阴风阵阵》阿基多 而《玛克辛》里杀手拿刀的画面,特写的黑色手套,就像阿基多的电影《摧花手》里利落惊艳的女杀手,不难想象这是对的《摧花手》的模仿和致敬。
摧花手 (1970)6.81970 / 意大利 西德 / 悬疑 惊悚 恐怖 / 达里奥·阿基多 / 托尼·穆萨蒂 苏茜·肯道尔
- 《X》系列最开始就是以性为主要因素的血腥恐怖片作为噱头宣传而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但也因为观众的期望值太高,导致在《X》出来后由于达不到期望而不禁让一众恐怖片爱好者大失所望,但随后公布的系列第二部《珀尔》却是口碑炸裂,反响热烈,特别是结尾珀尔用力的似乎用生命在笑的笑容,被无数影评号挂为讲解此片的封面,而随后公布的系列第三部,也就是终章《玛克辛》更让无数人期待其上映。
一年一部,追着整个系列看完后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不希望它结束,我还想看到更多关于她们这个系列的故事。
这是一部很黄很暴力但很励志的影片,看起来这些拧巴的元素勾兑不出个啥,片中女主设定成从事成人电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就带黄了,女主又有一个变态凶狠残忍的老爸这样就被暴力了,女主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个大明星,业余时间主动到处试镜,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接到一个大IP拍第二部的挑大梁的戏份,结果就是按照好莱坞女影星贝蒂戴维斯说的规则——在这个行当混迹,成为明星前先成为怪物。
女主已经具备了很黄很暴力之下都没被绞杀的怪物,那么,接下里只要她不放弃的活着,等着她的就是星光大道,这不就顺利完成了励志。
故事上很简单,但是仔细挖一下,那真的是被导演埋下了很多料,给狠狠给辣到了,比如就好莱坞工业化的拍片,工业化的造星,工业化的故事生产,等等这些,在女主的真实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恐怖根本不用演,可是她出演的就是恐怖片女主,这个交叉设置很讽刺。
如果这个女主没有现实生活那点经验,是不是就演绎不好这个角色了,那么,反过来说演不好电影的演员都是没生活经验,好吧,这个打脸也是工业指标化。
打脸的部分还有火辣辣的女主一头金发,从事的辣眼睛的职业,但是最辣心的是她一直都不忘初心。
其实大多数时候,活着活着就给活忘记了,所以经常会有人问,活着图了个啥,好像活着是为了忘却的活着。
工业化电影不讲究啥说教,也不给出啥深刻思考,就像朝九晚五的去工作,有绩效考核作为发工资依据,就算是有机会浑水摸鱼,可是结果只能是被卷出局,或者被躺平出局。
总之,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至于该怎么清算工业社会自有一套。
当然了这部影片值得看的点很多,此处省略千把字留给没看过的人儿去看,剧透的部分只是前菜。
《玛克辛》,今年8月上映的美国恐怖片,《X》和《珀尔》的续作。
老实说,前两作太过于惊艳了,导致我对《玛克辛》其实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上,怎么说呢,不达预期。
也不是说不好看,只是比起两部前作显而易见的有些逊色了。
故事发生在《X》事件的五年后,玛克辛顺利成为了成人电影届的热门人物,但想要真正成为大明星显然不能只靠成人电影,于是玛克辛一直努力寻找机会想要拍摄真正的电影。
但当机会来临时,危险也在降临。
一名专门以女性为目标的连环杀手盯上了玛克辛,以她五年前的黑暗历史作为要挟,想要从她身上得到什么…… 米娅·高斯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很优秀,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恐怖片,倒不如更像是影片结尾提到的,《玛克辛·明克斯的个人传记》。
有别于珀尔失败的人生和惨痛的人结局,玛克辛显然更加具有女主光环,是更加顺风顺水的人生,所以她最后的成功也不难预见。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连贯,包括其中用到了分半的表现手法,还挺新鲜的,就是眼睛有点看不过来(不是。
电影从演技到节奏再到画面都表现得很好,我对此感到有些不满的,是故事本身。
如果说《X》是非常规连环杀人狂的血腥表演秀,那《珀尔》就是对人物内心变态欲望的压抑剖析,两部电影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都相当优秀。
而《玛克辛》将电影主场从偏僻的农场搬到了更加广阔的大城市,搬到了人物更多的好莱坞,却没有前两部那么亮眼了。
好莱坞的背景太大了,能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但也太平庸了,反而没有前两部那种变态的劲儿了…… 从《X》片尾那一段的画面可以看出玛克辛的身世不简单,从她踩爆跟踪狂的蛋蛋到毫无顾忌地杀死(间接)侦探,都能感觉到玛克辛内核的疯狂和冷酷。
而且侦探中间持枪追逐玛克辛的那一顿,我觉得如果警察不出现,死的肯定是侦探而不是玛克辛,因为玛克辛明显是把他往偏僻的地方引(。
可以说,从侦探出现开始,后续的一切应该都在玛克辛的掌握之中。
她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借用父亲的计划彻底将自己垒上成名的高塔。
这是对旧时代人们封建思想的反抗,也是对父权的反抗。
虽然大概能看出电影是想表达这么个观点,但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内容和人物太多了,受篇幅限制影响,整部电影的表达欲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说实话有点浪费米娅·高斯的演技了((。
东西太多太杂,导致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有点不尽人意、浮于表面,明明很多地方都可以更加细化的。
至于这部电影跟前两部的联系,有一点让我挺喜欢的。
就是珀尔因为不是金发而失去了成为舞蹈明星的机会,所以她讨厌金发女郎。
而被她成为“与她拥有相同灵魂本质”的玛克辛,却追随了大众的审美,将自己的褐发染成了金发,最后完成了珀尔没能完成的梦想,成为了超级大明星。
挺讽刺的,但不得不说形成了一个闭环。
虽然是同一个演员出演的,但在人格魅力方面,我真的觉得珀尔完胜玛克辛……《珀尔》里米娅·高斯的表演太让人惊艳了……完完全全把珀尔内心的变化和欲望展现了出来,相比较玛克辛真的太平淡了。
总的来说就是,不及预期,但不妨碍是一部流畅的好电影。
豆瓣评分6,出于对前两部分喜爱,我可以抬高一些,给到7.6。
没有太大惊喜,没有太多期盼,没有太多新意,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上一部《Pearl》中,放映佬給Pearl播地下色情片,說這是趨勢,時值1918。
這一部《MaXXXine》來到1985年,還有比他放映的更變態的影片被製作出來——有錢佬草芥人命虐殺實錄。
這個有錢佬角色參考了80年代加州崇拜撒旦的連環殺手『夜行者』Ramirez ,借用了他的倒轉五芒星。
85年也是連環殺手吳志達被捕的年份,他與同夥會拍下凌辱受害者的影片…… 爆頭,爆春袋,截肢,碎尸……毫不吝嗇血漿肉碎,因為這一集預算充足,梳化服道景,靚到飛起,仲有啲膠片顆粒感,務求令觀眾快速入戲進入80年代。
仲請多咗星𠻹:Elizabeth Debicki,Michelle Monaghan,Lily Collins,Kevin Bacon…… Elizabeth Debicki飾演的導演,意圖很明顯,就是本片導演Ti West的傳聲筒,將自己的心底話一輪嘴講曬出嚟,諸如「A B-movie with A-ideas」壯志與偉論。
爾冬升在《色情男女》也試過,劉青雲飾演佢,而哥哥張國榮也是佢,好多心聲要透露。
Kevin Bacon做過《黑色星期五》 在本片飾演一個私家偵探,其中一場的造型與在《唐人街》中同樣演私家偵探的Jack Nicholson一鬼樣。
導演這種迷影行為在本片隨處可見:希治閣《驚魂記》裡頭嗰間屋,鹹帶店黑仔哥睇嘅鹹片《無邊春色綠門後》,有人扮差利·卓別靈、巴士達·基頓,Theda Bara (妖婦代表,延伸到Maxine),提及希治閣喜愛的金發女郎(上一部《Pearl》也提到) …… 人人為夢想來到這裡,大大隻“HOLLYWOOD”字牌下發生呢啲荒唐至極嘅事,你會諗起QT嗰套《從前,有個荷里活》仲有陳果嗰套《香港有個荷里活》。
《MaXXXine》結合《Pearl》來看:控制狂母親,失職的不在場的父親。
連環殺手成長背景常見。
弒母殺父,換來自由,希臘式悲劇。
虽然故事很短很简单,剧情或许莫名其妙有些枯燥爽片爽得不够彻底。
但导演十分清晰露骨地吐槽了一个或许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事情: 美国家长音乐资源中心(PMRC)在1985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无语操作。
这里的背景知识我就直接引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1985年对于美国形成现有的饶舌和摇滚音乐督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发起和参与下,成立了一个叫“家长音乐资源中心”(The Parents Music Resources Center,以下简称PMRC)的民间组织,其目的是为家长们对自己子女所听的音乐提供必要的公共信息。
时任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后来担任克林顿时期副总统)老婆蒂珀·戈尔为11岁的女儿买了Prince的唱片《紫雨》(Purple Rain),发现其中有色情的歌词,她担心这样的音乐会对少儿产生不良影响。
后来她知道,一些别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担心。
她们决定一起为此做些什么,于是便创立了PMRC,最初的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像蒂珀·戈尔那样的社会名流,如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和白宫幕僚长的贝克(James Baker)的夫人苏珊·贝克(Susan Baker),华盛顿特区管委会主席那威尔斯(John Nevius)的夫人萨丽·那威尔斯(Sally Nevius)等人,她们被称为“华盛顿夫人们”。
PMRC建议,为了便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唱片应该像电影那样实行等级区分和标明,并且要求,歌词应该印在唱片套上,有粗俗内容的唱片必须放在柜台下,而不是公开展示,必须向无线电广播台提供包括歌词的乐谱,等等。
PMRC还出版了一份叫《每月通讯》的定期刊物,向60多家音乐公司和向全美广播协会、全美唱片公司联合会等发出了有关要求督导饶舌和摇滚音乐的信件。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争执终于被提交到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
1985年9月19日参议院举行关于“色情摇滚”的听证,这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媒体广为报道的一次听证。
这件事在国会受到重视,与PMEC中那些活动能量可观的“华盛顿夫人们”应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参议院的听证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不是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干预。
参议员约翰·丹福思(John Danforth)表示:“听证的目的不是为(唱片业)立法,……而只是为讨论(“色情摇滚”)这件事提供一个论坛,为的是让这件事为公众知晓,进入公共领域,……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关注。
”在听证会上,有四位参议员发了言,PMRC和唱片业的多位代表各自表明了立场,最后还请一些专家教授和心理学家就音乐对人的行为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听证后,PMRC 得到全美家长和教师联合会的支持,并于1985年11月1日与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达成了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在自愿的情况下,出版公司应该在唱片封套中印出歌词,磁带例外(因为印刷空间有限),但也应标有“歌词可见唱片”的字样,有色情内容的唱片还需标明“家长须知:此唱片有暴露性歌词”。
(https://star.news.sohu.com/20120522/n343766158.shtml)PMRC 列出了 15 首他们认为最离经叛道的音乐,俗称“Filthy 15”。
这里面的音乐包含了性、暴力、虚无主义等被视为异端的元素。
这就是电影开头部分的那个list,上面的名字包括麦当娜、AC/DC 及Prince(戈尔女儿当时听的就是他的《Darling Nikki》)等传奇艺人的作品都在其列。
法庭传唤十分漫长,包括John Denvor,Twisted Sister以及Frank Zappa等音乐家纷纷出席。
面对来自PMRC莫名其妙的提问,这几位都面不改色思路清晰对答如流。
PMRC当然没有料到唱着这些所谓"色情"歌词的人能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而电影里也有一幕是一个金发男子在出席法庭,那就是Twisted Sister主唱Dee Snider经典的传唤一幕。
Twisted Sister 的歌曲"Under the Blade"被PMRC解释为虐待束缚和强奸,PMRC指责这首歌宣扬暴力。
Snider则指出"Under the Blade"的灵感来自乐队成员的手术,讲述了他想象中的人在接受手术时会经历的恐惧,并宣布"这首歌中唯一的虐待狂、束缚和强奸都在戈尔女士的脑海中。
"他进一步表示:"戈尔女士找到的虐待和束缚,任何在寻找外科手术参考资料的人也会找到。
"Snider总结道:"保护我的孩子的全部责任落在我和妻子的肩上,没有其他人能够为我们做出这些判断。
"最诡异的就是80年代,很多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行为完全归结到他们听到音乐身上。
1984 年,19 岁的 John McCollum 躺在床上自杀身亡。
一年后,18 岁的 Raymond Belknap 和 20 岁的 James Vance 也做出了自杀行为,James Vance 没有当场死亡,但留下重伤。
很多重金属乐队都被牵扯进了这些自杀行为当中。
John McCollum 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听了 Black Sabbath 乐队的"Suicide Solution"才自杀。
他们觉得歌里有隐藏的魔鬼之音,如果倒放歌曲,会听见鼓励听众“拿起枪来射杀”的话音。
1985 年的两起自杀行为则指向了 Judas Priest 专辑《Stained Class》中的《Better by You, Better than Me》,这首歌被认为教唆听众自杀。
Black Sabbath 和 Judas Priest 因此而被传讯到法庭。
(“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音乐里的“脏东西”真的应该为青少年行为负责吗?
)这种更加莫名其妙的什么隐藏的魔鬼之音,倒放音乐之流,欲盖之罪何患无辞。
这对歌词的束缚可一点不难理解,就跟你想在哪些平台发声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关键词才能发得出来。
有话不给说这事儿安到音乐家身上能活活把他们气死不可。
更加愚蠢的事,既然有了所谓的脏标,
作为一个未成年,你昨天听的Prince今天得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听,或者得在父母监护下才能听。
我去,如果我17岁到时候谁告诉我megadeth,black sabbath得我爸妈答应我才能听,我能恨不得把他家给拆了。
而且这个标志可以说是给广大青年来了个清晰明确的专辑索引。
就像禁毒法令无法确保100%的禁毒,父母管教宽松的孩子这下开心了,以前还得听了才知道哪些歌的歌词不大对劲,现在看看封面就知道该买哪些专辑了。
在不少地方,脏表反而像是个指引,很多贴标唱片销量远超其他唱片。
感谢PMRC!有了这个背景,回到电影里,女主的父亲和一干手捧相机的白衣信徒,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在给被好莱坞/流行文化"侵蚀"的孩子们"驱魔"。
录像带里的玛克辛是纯洁的象征,现在的女儿是被邪恶腐化的结果。
我们最终看到的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不是空穴来风。
当没露脸的父亲隔着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跳舞时,他觉得是这个社会造成了女儿现在的生活,气愤地拆了扶手。
他无差别杀掉女儿接触的各类朋友,有的身份或许下贱,有的则是个正经演员,无所谓,统统得死。
联想到PMRC,玛克辛就像是80年代代孩子,他们听着各类流行音乐有的或许粗俗下贱,有的或许还算不错,就像是玛克辛接触的各类朋友。
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彻底清除着这些音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玛克辛父亲也不遗余力尽可能地多杀几个。
这才让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合理。
父亲以及一干白衣信徒或许真的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这该死的社会已经被恶魔腐化了,只有自己才是能够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他们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法律,但愿自己的正义之心和意志能够扳回一切。
多么像80年代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努力的"精英家长"们,他们为了社会的正义可真不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
父亲的结局大概是导演暴力化的情感表达。
他不二的努力,得不到女儿的理解,迎来的开瓢附赠一地西瓜。
女儿一枪散弹送走的不光是对家长音乐审查控制的最大讽刺,同时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对这制度的典型看法: 不如没有。
警察还是最悲惨的,自始至终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得不到信徒的信任也得不到不同民众信任,卖命累得到处跑,生活在洛杉矶却从未到过好莱坞标志,最后落得个眼插十字架滚下坡的结局。
真不知是在同情80年代的警察两边不讨好还是在讽刺他们废物。
最值得玩味的还是自始至终玛克辛都喜欢往鼻子里塞粉这个行为。
从电影开头拧开鸭头,到女主手刃老爹,女主始终没离开过白粉。
那么在PMRC监管下的孩子们,他们有因此而真正受到制约吗?
父母对音乐的监管真的能有效遏制孩子们的行为吗?
父亲从玛克辛小时候起就再也没露过脸,自己到她沦为porn star才再度出现。
中间的时间里父亲去了哪里?难道不正是女儿成长中陪伴的缺失才导致女儿落的如此下场。
还好意思说是社会的责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内含非常多电影彩蛋。
在85年那个好莱坞时代,电影将前两部美国边缘化的乡村故事搬到了文化影响力的中心,毫不吝啬地揭发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和生活在这种光鲜城市中的边缘女性的生活。
曼森这样的连环凶手们,马丁电影的暴力与混乱,银翼杀手的阴郁与魔幻色彩,生养于这种环境中对风气视而不见、暴力执法的警察,黑色电影中不折不扣的落魄侦探,《驱魔人》对上帝怀疑的论调。
在这样的环境下清教徒们的反抗显得微弱又可笑,他们反对电影,但这样糟糕的环境又不是电影创造的。
就像家长反对游戏和短视频一样可笑。
在阴暗环境中担惊受怕的人们的生活不是电影创造的,而是更大的环境。
另外,虽然女主在《珀尔》中演技的高光时刻非常亮眼,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内容比前作更加精彩,剧情铺设谜题与主线深深环绕、徐徐展开,故事比珀尔更加复杂,但也很好地刻画出了马克辛的形象和她的生活背景。
她从来不是猎物,而是将权力和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将凝视反过来利用的勇敢的女人。
虽然恐怖电影的逻辑略显梦幻,不可能达到和现实一般的细致,但光谈电影的戏剧效果也是在众多作品之上的。
音乐、场景、服化道、摄影都是上乘佳作。
唯一的缺陷就是高潮部分,稍微不那么降至我觉得电影平均分都可以多上2颗星。
玛克辛 (2024)5.92024 /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伊丽莎白·德比齐“我希望这一切永不结束”
预告中美神下凡般的红毯上的Maxine今天去了抢先场的Mxxine,如我想象般的高质量,完全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
比起前两部的X和Pearl,这一系列的收官之作相对于Slasher偏向于Drama,但血腥场面的戏剧张力没有丝毫减弱。
影片整体风格从第一部贯彻到这一部,带有着A24恐怖片特有的风格化表现。
其实比起解读剧情,我更想解读Maxxine这个角色。
观影的某些瞬间,我甚至觉得Mia Goth是在饰演她自己。
从第一部的X我们可以知道,Maxxine一开始就像是所有经典恐怖片里的the final girl一样,有些内向,腼腆,与周围其他人(Pornmaker)格格不入。
但也是在X的结尾中,Maxine颠覆了final girl的形象,她放荡,充满野心和欲望,像是蒙尘的钻石开始展露锋芒。
她不再是像传统好莱坞恐怖片的前辈们一样小心翼翼地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危机,而是选择端起猎枪终结杀手。
而在影片结束之后,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像传统影片的女性受害者(如Halloween)那样依旧活在恐惧的阴霾之下,她会继续带着她那双美丽而燃烧着野心的眼神去好莱坞Be a fxxking movie star。
在Maxxxine里,当Maxine出现在面试的镜头里时,全场欢呼。
这个不可一世,美丽的Porn star终于走进了大厂的片场,她肆意地对镜头展示着她的才气和独一无二。
而Maxine的身世在这一部也有了解释。
影片开头,1959年的录影带,年幼的女孩对着镜头和拍摄的男人,站在Jesus Christ的横幅前坚定地说道,“I can only get what I deserve.”。
这证实了我对她身世的猜想,一个面对血腥有着超乎常人承受力和冷漠的人,是不会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的。
影片接近结尾处,我们了解到她生活在一个极端的宗教组织中,她是其中头领的女儿。
神父为了让她的女儿回归“正道”不惜成为LA的Night Stalker,残忍地杀害了她身边所有亲密的人,只为“净化”迷途的Maxine。
Mia Goth不愧是新一代恐怖片女王,X和Pearl让她一炮而红,之后的Infinaty Pool里更是把她诡谲迷离的气质深入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没有一个horror fan不会爱上她。
影片中她对着与她一同来试镜的女演员大放厥词,她扭着臀走向她的奔驰老爷车,金黄的卷发熠熠闪耀,阳光虔诚地装点她带着雀斑的脸庞。
正如片中的Molly所言,她非常有辨识度,她会一炮而红。
“老娘最牛”她在Warner Bro的片场与那个倒霉侦探追逐,明明是我进行过无数次拍摄的平平无奇甚至破落的西部小镇,有了她的存在,整个环境都被她染上了那种午后迷离朦胧的气质,变得无比绮丽。
华纳Backlot的西部小镇片中有趣的角色和情节数不胜数。
Maxxine的好友同性恋黑人小哥调侃她喜欢自己的原因是“我不是另一个想上她的男人”;高傲而才华横溢的导演Elizabeth;被白痴男队友拖累的女警… 这些在传统好莱坞电影工业中被边缘化的角色,到了今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耳坠最后被生生扯下的可怜小哥有了大环境的时代背景,这部片对我来说变得更加“真实”。
除了Night Stalker盛行之外,结合片中所给出的信息,Maxxine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好莱坞正在被大批民众游行抗议,当时的宗教抨击和指责朋克摇滚以及恐怖片等文化,因此在片中神父作为幕后推手的游行中,人们会举起“Hollywood stole my daughter”的牌子。
兼职脱衣舞女的Maxine和同事片中Lily Collins客串的第一部恐怖片女主很有趣,穿着黑白修女服的她虔诚的咬向手中的苹果让我瞬间幻视白雪公主。
自带童话公主氛围的LlilyMaxine和她的经理人把狡猾的侦探困在车里放在液压机下压扁后,经理人说“这就是经理人该做的事。
”全场哄笑。
将Maxine绑在木桩上的邪教头子不忘用专业设备(他甚至有收音师!
)影片记录“驱魔”场面。
妆容突然Mad Max的Maxine和经理人这部片在我看来依旧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
当Maxine让疑似杀手的模仿犯脱光衣服并舔舐她的枪,最后踩碎他的蛋蛋时,观众们爆发出最强烈的欢呼和掌声。
不再是大腹便便叼着烟斗的男导演,而是说一不二高挑的天才女导演;不再是笨手笨脚的女警侦探和总是救场力挽狂澜的男警官,而是机警又温和的女侦探和她的笨蛋搭档。
气质锋利的片场暴君关于结局,我认为这又是一个开放式结尾。
如果当时的Maxine没有用那把散弹枪轰烂她老爹的脑袋,我想她就会得到她所梦寐以求的好莱坞巨星的人生,出演完这部恐怖片,还有无数个恐怖片制片人虔诚地跪在她脚边将剧本奉上;如果她扣下了板机,根据对阿美警察的刻板影响,那我们看到的那些闪耀的片段,都将只会幻化成Maxine明眸中闪过的走马灯。
纸醉金迷又混乱的星光大道MaXXXine是当之无愧的Masterpiece。
在最后,我也将继续期待Mia Goth带着她那双野心勃勃的眼睛,去将整个好莱坞燃烧。
就像她的最后一句台词,"I hope it never ends."
#玛克辛# ( MaXXXine )(B+)基本可以说是非常符合预期,只是“人头”出乎意料的有点多,有真有假,都挺吓人。
当然“真的”也是道具做成用来拍摄的,可是做得很逼真!
而且因为人头很多,有时还是常常在银幕上持续数秒,想不看都不行。
我之所以比较关注本片是因为它与之前两部《X》、《Pearl》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次终于走出农场,来到有着浓郁文化特色的好莱坞,揭示了好莱坞各种黑暗面,还与80年代真实犯罪联系起来。
片中提到很多真实人物、案件的名字,特别是80年代在LA横行的“夜行者”(Night Stalker),以及这个罪犯出没的Arcadia , Monterey Park等LA的华人社区城市都被提及。
对于在LA的本地观众来说,应该是非常有共鸣的。
无论是80年代的中国剧院、星光大道、好莱坞片场还是巨大的Hollywood Sign也都在片中是标志性内容,怀旧感十足。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看犯罪纪录片和揭露好莱坞历史的纪录片等,应该也会喜欢本片的。
本片与真实事件结合的方式有点类似《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下讲述了虚构人物的故事,且这次受害者都是在好莱坞逐梦的年轻女性。
与此同时,故事也与之前《X》、《Pearl》联系紧密,进一步塑造了玛克辛(Maxine)这个自信、野心勃勃的女演员。
她与Pearl非常相似,都希望成名、成为耀眼的明星,但Pearl没有机会,被逼疯掉,而玛克辛始终没有放弃。
即使她从成人影视开始做起,但始终都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并不惜清扫一切障碍。
虽然这个女性角色并非英雄和模范,但她的自信和执着,还有独立自强其实是对女性来说很鼓舞人心的。
特别是她那句从头说到尾的"I will not accept a life I do not deserve"(不接受不符合我价值的命运),真心应该成为每个女性的座右铭。
这句话意思是“我值得更好的生活,绝不委屈、降低自己,不向命运妥协。
” 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值得更好,就不应该委曲求全,屈服于任何达不到你目标的生活。
一些降低自己为了婚姻去给别人免费做饭洗衣服带孩子,或者遭遇家暴的女性,或者任何觉得生活没有达到预期的人,也许应该想想,这是不是你值得的人生?
你值得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不是这样的,为何要接受?
无论是《X》还是本片里她其实也是无辜受害者,并非有心卷入杀戮,也就是她的命运虽然曲折,但她一直在抗争,在自我保护过程中也是毫不手软。
如果你看过《X》应该知道,Mia主演的电影,除了她自己外,剩下的配角几乎都是“不得好死”。。。
所以只能同情所有参与本片的配角。
特别是Lily Collins,只能说。。。
下次看Emily in Paris会有不同观感了。
本片回顾了一些《X》的内容,但其实影片讲述的内容与《Pearl》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对比了两个女主角的相似度。
她们的原生家庭成为她们最大的绊脚石。
除了“夜行者”(Night Stalker),片中也提到了“黑色大丽花”案,以及恐怖片《惊魂记》里的贝茨酒店和诺曼母子住的阴宅。
不得不说,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惊魂记》里阴森大宅以原姿态出现在另一部恐怖片里,是导演真的借来拍摄的。
这个布景原本并不在好莱坞的片场里。
片中也出现了华纳、环球片场。
这些假的布景在不同的电影氛围衬托下真的会有截然不同的呈现效果。
之前看《非常家务事》( A Family Affair )也出现了片场的拍摄假街景,觉得很浪漫,而在本片中则是各种阴森森。
此外,多说一下,80年代的洛杉矶连环杀手“夜行者”(Night Stalker)本身其实杀害的对象不止女性,他只是背景人物,与本片的故事无关。
如果你搜下就知道,这个“夜行者”是为了抢夺钱财和强奸,根本不看对象是谁,什么年纪、性别、族裔都下手,特别是盯住华人,因为华人家里总藏现金,所以当时他的犯案地点普遍在洛杉矶东边华人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索。
反而是“黑色大丽花”案其实与本片有点相似,都是年轻的好莱坞女演员被害。
片中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一般都是有着各种想成名的愿望,希望去参加各种派对认识有钱人或电影人。。。
但有时羊入虎口。
片中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出演的女导演也提到了那个时代作为女性在好莱坞生存有多难。
好莱坞是一个逐梦的地方,人人都在追逐名利,但也因此成为了犯罪者捕猎的好场所。
所以本片某种程度上也是再次对那些渴望成名、却不幸被名利场吞噬的年轻女孩的一种哀悼。
每个不同时代拍摄洛杉矶都有各自的味道,如果你喜欢这些旧时代的以好莱坞为背景的电影,本片确实不可错过。
可能是因为三部曲最后一部 给我的震撼和新鲜感稍差 与父亲的剧情略显薄弱 都不如与影片中其他男性的互动有意思。只有跟爸爸的最后时刻那里 让我竟然有种 舍不得 悲伤 怜悯的感觉。另外女导演太帅了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始我就爱上她了
#Phenomena電影盲盒# 沒想到是恐怖片,看得我一驚一乍的,老外們倒是反響很好。Maxine每次反殺的時候都會鼓掌,但是前兩部沒看過的我一臉懵逼。。。
我是为了看《玛克辛》才补三部曲的,结果《玛克辛》却是最失望的。首先有《珀尔》珠玉在前,当你期待女主有更进一步的突破时,她只是小秀一下念台词的功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次,前两部中的人物关系都充满张力,但这部不知为何,所有情节像一盘散沙,任何一对人物关系都不紧张,不能往前推进故事。第三,当叙事现场放在好莱坞时,所有的迷影元素都反而有揭皮的反效果。这点和《好莱坞往事》很像。所有奇观性的东西都消失了,唯独调度还撑着最后一点场面。类似的三部曲中,这部就像是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中的《亲切的金子》,无法回应该有的期待。
又是给老时代老电影的一份情书,见怪不怪了,系列疯癫感有所收敛,变成大女主爽文,人物心路历程也有点简单,最后可以解读献祭自己父亲陪自己演的一出苦肉计,但意思也不大
比前二部好看,刚开始夜行者连环杀手剧情就比较吸引人,没看过前二部的直接稍微看下第一部再看这部就行了,第二部完全没必要看。
太精致了,把原来的亮点近乎消解
3.5,三部曲里面唯一能看的
失望。Mia好美,但剧本太无聊,怀念一二部的随性和发疯。
非常平庸。反派的揭露毫无意外或新意,全靠反派嘴炮补自己动机和背景故事。pearl之于maxine也只像个噩梦里会出现的老太太,跟这部的一切没任何关联交集。maxine整部电影也没怎么疯起来,一直在被不情愿也不感兴趣地推着走,角色表现得十分片面。浪费了众多熟悉有趣的演员。致敬和彩蛋很多,但这三部最好的还是pearl
Damn! 美女、警探、影星和电影,不再疯狂的Maxine,更加冷静与果敢,因此三部曲之终章的节奏也是平缓的,适于好莱坞电影时代的语境,地下电影/色情电影被规训,缇·威斯特就真的拍了一部被规训后的各方面华丽精致的好莱坞新铅黄,凯文·贝肯作为一代影星以一种很不同的方式亮相并退场;Maxine作为好莱坞规则中成长的个体,某种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塑造,其在这种新类型旧电影中承担旧思维的新式演绎,所以也会嵌入邪教组织的内容,让Maxine完成对父权与范式秩序的消灭,打爆头,踩爆生殖器,女王就此诞生。Pearl是久远的美国梦,被扼杀后与新一代的美国梦Maxine厮杀,Maxine终于踏着Pearl成为了熠熠生辉的巨星,八十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梦,又是被多少葬送的美国梦搭起来的,致曾经那个血腥残酷却仍伟大的时代
这片子异常有魅力
#NIFFF 23rdMaxine出场即女王,落幕成女星,却全程在“haunted by Pearl”的阴影中没有任何能动性,更是毫无人物状态的演化可言。“星光大道”的符号倒是让本片成为《某种物质》的完美前作和讽刺对象。连环杀手的类型元素被极为低级地使用,猎杀者-猎杀对象的关系对抗完全缺席,被浅白的字面意义上的“父权”符号所代替。80年代的色情片衰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作者明确地展示了高举道德牌匾、反对色情片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兴起并将其中的极端势力反派、邪教化,试图响应当下正在全世界发生的右翼崛起回潮,却几乎无视了彼时女权主义者内部对于色情片观点的派系分裂。主角本身沦为了简单的随波逐流的符号,也因此无法如前作Pearl通过疫情元素,提取出任何真正与个体生发共鸣的细微情绪(见长评)
风格比较主流了,没有前两部那么独立风格明显,也收敛了一点,好莱坞是个吃人的邪教,maxine和pearl有些同样的梦,却得到了不同的结局,maxine甚至还有点正能量,没有想到
为啥她在这片里一直有种无力感
gotta be kidding me
抱着对Pearl的期望来看结果还不如X,邪教头子还带着摄像团队给我颠笑了
太过于沉溺在一系列致敬当中,恐怖片大导和恐怖片出道的演员都拜了个遍,还把《惊魂记》的房子给找了出来。对七八十年代恐怖B级片岁月回首的精神是三部曲的主旨,但相比之前两部,这次更像是在自我感动。将好莱坞放置在与死亡同等地位的影片近年来尤其多,电视与录像带将社会现实与影像中的阴暗与污秽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色情与暴力在给年轻人洗脑,在人性的欲望下,神灵无限被亵渎,世界因此愈加堕落。这种堕落最直观体现在Maxine身上,而这种为达成出名这一目的不择手段的胆识又比不上Pearl,两相对比之下Maxine显得对周遭都太过于犹豫。警匪片元素的出现是一大失败之处,双方的械斗出现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系列当中,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合适。
just love it 😘
让高妹来也无法掩盖导演角色的欺骗性。并不是把血腥尸体人头还有特效化妆放出来,就叫做致敬邪典。如果邪典真的还有无穷魅力,那也是一种属于21世纪的着魔。又是仅仅在堆砌无数符号(谢谢片尾曲让我听到这么高频的betty davis, 也谢谢片头引用,但她本人想必不会有类似感谢的想法),试图用家庭叙事的部分做一种权力迭代的隐喻,也是讨好相过重啦,其实故事框架是挺有做头的,老爸一出来就很完蛋。
估计是资本进场了导演控制力不够了,不然不至于跟之前差距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