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2 21:16:17)自打昨兒看完了這部電影,腦子裏還是迴旋不斷其中的情節。
法國電影似乎縂不外乎那幾個套路,雜糅在一起的幾個故事或者像紀錄片那樣的單個故事,這部電影顯然走的是近乎紀錄片的那條路子。
從用影碟名字代替言語交流的開端,到紛繁複雜擰巴的后段,委實讓我想起了高玆的L'histoire d'amour(翻譯的版本把它譯成了“情史”,史的範疇太過廣,雖説他也試圖從哲學的高度來概括愛情,但是説到底也不過是陳述那段任憑再努力也沒有美好結局的愛情故事,何況“histoire”本來就是故事,不是歷史,我至今仍然覺得書的名字翻譯的有些過了,不過從噱頭看,著實很吸引眼球)。
愛情從一開始就是美麗而純粹的,有時我覺得,是現代人把愛和性給扭曲了,電影裏給了我來自原始的震撼,聽著女人公赤裸地置身于男人公的身下,用迷茫而堅定地眼神看著對方,說:上我吧。
愛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生理需要。
英文裏叫make love,法文裏叫faire l'amour,中文裏叫做愛,不同的語言,相同的動賓結構,一樣是“做”加上了“愛”。
人自巴別塔一段經歷開始,就被各自獨立的語言分割開來,可是追根溯源或者同歸的殊途,都發現了有些事情是從同一個起源發展開來,或者回歸到同一個本源。
忘了從什麽時候開始,不愛看國内的電影電視劇,雖説電影電視劇是生活的縮影,國内電影電視反映的情節儅屬最接近我們生活的。
然而宏大的背景、奢華摆设、不可能有的人際關係逐一脫離了真實,而繼續厚著臉皮裝得很真實的片子,只能逐漸脫離其可觀性,情節不足者,奢侈補足,那麽變態。
更變態的是,電影電視媒體用它潛移默化的作用,熏陶著每個觀衆,作用于反作用後,電影電視裏的反常態成了常態,從非主流成了主流。
還記得我曾寫過的一個嫁給了法國男人的同事,關於她和他當年直到現在的生活,她也不過輕描淡寫地說:我嫁給他的時候,他什麽都沒有,現在不過是生活逐漸好起來罷了。
現在他們有什麽:在東部華僑城附近租了一套靠海的別墅,在別的城市有幾套房子出租,先生是香港公司外派到國内工作。
我喜歡的總是同事那種淡然的從容,無論是生活還是二人的性事,有一種自然而然隨遇而安的態度。
電影裏有著差不多的情節,兩個人住的時候男的打著影像店的零工,女的哲學博士在讀。
等到女的大腹便便即將生產,兩人都覺著房子不夠的大的時候,商議著從三樓的一居室換租到二樓的三居室,男人也從零工轉到了辦公室當起了白領。
或者唯一就是這一點,我覺得有些浪漫主義了,能從零工跳到寫字樓,能從一居室轉至三居室,我不知道此舉在巴黎的難易程度,至少對我而言,在深圳是真心有難度的。
然而這並不影響可觀價值,彼此都在為愛和愛情的結晶犧牲和努力,承受著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和煎熬,难能可贵。
從生產開始,一切近乎紀錄片,看著一個女人從懷孕到生產後的種種變化,女人似乎從某個時刻就不再是女人,而是一個被身體裏某個寄居者控制著的生物,隨著荷爾蒙的高低起伏情緒波動不止,荷爾蒙告訴她需要性,她就饑渴萬分;荷爾蒙告訴她不需要性,她的身體便沒有任何反應;荷爾蒙告訴她痛苦,她便淚流滿面;荷爾蒙告訴她歡喜,她便笑得前仰後合。
不受控制,像個精神病患一般。
後來因為不堪育兒的精神壓力,女人在爭執後選擇離開,回到她最不敬佩的母親身邊像孩子那樣生活一段時間。
在此之前電影裏提到了分手,可是卻沒有累述離婚的場景,這是我喜歡法國電影的另一個理由——弱婚姻化。
不一定要結婚才能如何,關系裏沒有一紙婚書的約束,愛是唯一的維系,人來人往間自知真愛的分量,如果非說法國人浪漫不可,這個現象便可見一斑。
電影到了最後,應和了我對愛的某種概念,不是彼此依附,而是彼此獨立卻彼此靠近彼此想念,從內心深處呼喊的Jet'aime,或者只用一個眼神,便能夠確認二人仍舊深愛對方,而人都是自由的,要不要重新開始是可以選擇的,才顯得愛彌足珍貴。
从一开始的极致噩梦到后来的月球旅行记,再从自由的人到幸福的事,每次法国电影巡展都给人同样的感觉——Il y a tourjourdes surprises(惊喜不断)如果下一年还有,我希望能把巡展的电影都看完了。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母性很伟大。
两个人在一起,爱情很美妙,然后组建一个家庭。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以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她的出现会改变两人世界的平衡,夺走妻子很多的关爱,精力,身材等等。
这时候男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这个男人是否足够成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在这个时候他要怎做。
我记得Citizen的广告词,前一秒钟父亲的孩子,后一秒种孩子的父亲。
随着这一刻的出现,在女性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空前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男性需要给予最贴心的支持和后援。
这时候的理解,关心以及呵护不仅仅处于爱情。
关于爱情,婚姻,孩子,我们都是从初学者开始,除了享受其中的幸福之外,我们还有付出很多的责任,更要尽其所能的维系。
激情过于炙热,最温暖的就是温情了。
希望我媳妇生孩的前期后期,我能做好一个称职的幕后人员。
女主是从小就不再与父亲一起生活,男主却是一个活在母亲溺爱中的孩子。
故事的开始就如同法国文化一样的浪漫,一个哲学系的研究生,一个cd店的老板,在一个一个你来我往的爱情电影中,诉说着彼此的浪漫,顺利成章的在了一起。
干柴烈火过后,在一个冲动的早晨,尼克说出了那句,我想要个孩子,芭芭拉看着尼克的眼神充满信任的答应了。
她似乎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只是知道,尼克想要了,那就一定是可以的。
故事就这样进入了第二阶段,芭芭拉怀孕了,因为内分泌的变化,让她开始吃不下饭,悲喜无常,可是尼克并没有细心的发现这些,没有关心到芭芭拉变化,不仅如此,她在原生家庭面前的自尊也被尼克击打的粉碎,年迈的医生也以她的经验告诉着芭芭拉,不要听其他人的,同时也无视着芭芭拉不想知道性别的请求。
有一天,尼克提出了想要换工作换房子,芭芭拉也很欣慰,这也是尼克第一次开始尝试担起责任。
芭芭拉后来在跟好友一起说着自己怀孕的笑话时,其他人也是无法理解,于是一起出去抽烟,她独做在座位上,思考着自己因为怀孕带来的变化。
她不要被定义,于是开始叛逆,不去上早教科,去打弹珠,去翘课看电影吃爆米花。
她在一个怪圈中开始迷失,如同坠入水中一样,孤独,无助,还有叛逆带来的空虚。
转眼进了产房,尼克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找了自己的叔叔接生,一个亲戚看着自己撕裂流血的阴道,芭芭拉并不想这样。
孩子出世后,她把手指伸到孩子面前,她自己吮吸起来,于是芭芭拉抱起了孩子,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喂奶,她也是第一次尝试着从女人转变为一个母亲的角色。
后来孩子被带走后,变得焦虑无法入睡,深夜只有她一盏灯在亮。
在临近出院的时候,芭芭拉开始害怕做为一个母亲,初为人母的她不知道怎么才能担起这个责任。
他们回到家,故事也来到了第三阶段。
尼克虽然换了工作,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可依旧像个孩子,以以我为中心,并没有太关心到孩子和芭芭拉。
芭芭拉也因为孩子带来的烦恼,和尼克的不理解开始变得烦躁。
婆婆和母亲都在说母乳喂养对女性的伤害,而她却叛逆的参加了母乳喂养俱乐部,为此芭芭拉和两位母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坏。
最终尼克的妈妈离开了,芭芭拉也和母亲闹僵了,她也做回了自己,也让孩子跟着自己睡了,尼克也从床上掉了下去,开始预示着尼克与她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最终芭芭拉在一次大醉之后,尼克开始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他还叫来了芭芭拉的母亲,但是芭芭拉却没有从上次的矛盾中走出来,为此也在和尼克埋怨找来了自己母亲这件事。
两个人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了关系的距离,于是就给了双方一个假期,用来找回失落的关系。
故事开始进入第四阶段,芭芭拉交出了自己的论文,却被自己的导师批的一无是处,然后当时承诺的助教的位置也给了其他人。
然后开始对女儿抱怨,是因为没有父亲照顾才会一直想哭,她也开始怀念自己的父亲。
圣诞节的聚会,尼克却最后一个到,让芭芭拉开始不高兴,一夜后醒来,芭芭拉在收拾杯盘狼藉,尼克没有和芭芭拉商量好就约来了自己的好友,在托尼开了几句蕾雅的玩笑后,他们的私下抱怨被芭芭拉听到。
矛盾最终爆发,芭芭拉陷入无助的深渊,回到了母亲身边。
他们彻夜长谈。
芭芭拉又给父亲发了邮件,看到了那个她幼时和父亲亲的合照,怀念许久未见的爸爸。
出去和姐妹潇洒后,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怀念孩子,想念尼克之后,她写了一件幸福的事,这个小说。
最后尼克和芭芭拉相视一眼后,在一个飘雪的日子,在蕾雅出生的日子,重归于好。
本片很特殊从孕育的角度出发,细致的描写了母亲每个阶段的变化,从她第一次哺乳开始,她选择了去做一个母亲,在她最后抱起来蕾雅的时候,她成为了一个母亲。
很多人都会经历类似最后的决裂,因为他们都在彼此的对立面,并不能看清楚矛盾并且解决矛盾。
芭芭拉父亲与母亲是分开的,但是剧中从没缺少他们互相爱着对方的表现。
可能真是因为这样,才让芭芭拉冷静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深爱的是尼克。
这也是很多人成为母亲后重心转移后容易忽视的点,孩子很重要,家人其实更重要。
在那一刻,她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
突如其来的爱情如雨后春笋般肆意疯长,难以控制,情到浓时翻云覆雨已不足表达,他们愿意为这份美好爱情的缔结一簇结晶!
像是几乎与男孩无关,年轻的女孩做着自己殊不知多么痛苦多么愚蠢抉择!
从此,怀胎九月懵逼的如同被附了身被一颗不断分裂的受精卵控制,呕吐嗜睡昼夜颠倒暴饮暴食身材走形荷尔蒙爆棚性欲旺盛被迫学习难以接受的“母狗”分娩法禁烟戒酒每天肚子上顶着“篮球”挨踢如家常便饭性情急躁一惊一乍神经脆弱与世格格不入不愿采纳百家之谈自在随性以至于产中恐惧无知……她竟也保留了无几的自我。
分娩之痛……产后抑郁症,作为一个陌生的小天使,无非是从可以压死人的担忧。
小家伙z是在等爸爸吗?
伤害,不只有松弛的阴道胖砣的身材莫名的异味肿胀低产的乳头失衡的荷尔蒙嗜睡而又紧绷的神经难以愈合的子宫伤疤……她的心受了重伤,垂垂绝望至极 她的身体不再圣洁,做爱成了负担,她自卑起来,听到一丝赞美都会热泪盈眶,曾经的骄傲被现实挫骨扬灰化为一缕清风产后一年内,她几乎成了孩奴,失去自我,失去丈夫的宠爱信任或者身体或心失去唾手可得的优秀毕业生的殊荣,没有工作更没有聚会宿醉没有有为悦己者容吸引异性的魄力不再抽烟喝酒为孩子创造环境……她快乐吗?
一定有 但人的忍耐程度终究败于几乎一年未出家门,丈夫的无视和背叛,蜕变的女孩第一次崩溃了产后两年,找自我!!
✔庆幸是个尴尬却有爱的结局✔✔母爱何其伟大✔✔祝天下母亲平安喜乐!
万寿无疆!!
夜半时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先写了一句简而言之的感觉:明早爬起来写影评。
我愿以为有些情绪会随着一夜的推移而渐渐消散,但事实的事实是,这种情绪依然萦绕心中挥之不去,而随着落在文字里而越发变本加厉,额....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太契合目前的状态和身份,那些场景的熟悉的历历在目,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两个人同看的电影(虽然我是自己先行看之),虽然导演是男性,但影片中的桥段及对白是那么切中女性细腻而脆弱的心,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懂得女人的男人,在丝丝入理家庭生活的平铺直叙中,不露声色的着实一击,生生让人觉得心疼。
对了,这是一部法国片,法国,我一直钟爱的国家,电影的节奏也延续了欧洲文艺片一贯缓慢唯美的风格,影片有点Yellow,有点血腥,有点无厘头,有点喜剧,有点悲伤,有点无可奈何,有点….怎么说呢,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看见不同的东西,内地译为《一件幸福的事情》有些太过普通,而港版译为《快乐孕记》虽涵盖了信息量但却有些直译。
不管如何,我还是觉得影片适合某一类特定人群,比如准爸准妈或初为人父母的亲们。
(如果孩子再大些,可能会回想起曾走过的路,只淡淡感叹一声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吧)影片的前半部是我所经历过的,后半部是我或许即将经历的,写下此篇文字之时,我开始了预产期以个位数倒计时的日子,经历了孕期的种种不适而即将瓜熟蒂落,心情百感交集,一言难尽,不加赘述,只讲电影,不讲自身。
影片从两个人的“花样年华”到迎接小生命的呱呱落地,从呕,吐的肝胆俱下到看到宝宝B超影像而喜笑颜开,从一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沦落到家庭生活的琐碎,处理各种关系,婆媳、与父母、与先生,甚或与Baby。
她的每一句独白都呐喊的那么有力量,而转过身才能看见她脸上流下的一滴泪,惺惺相惜,我看的落泪,女主人公的每一步都是女人要经历的,也只有女人才能经历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只有细腻的人才懂细腻的人。
而问题的问题在于:谁他妈的说这一切天生就该是女人所承受呢?
生孩子的过程就已经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当女人由于身体和心理而疼痛辗转难眠的时候,望着身边睡的正香的那个家伙,是不是就像《她来听我演唱会》中“小孩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那个男人早已入睡”。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某时某刻,也会感到身为女性的一种悲哀,当然,生与不生,是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与世俗压力相妥协的结果,既然选择,就要承受与之相衡的结果,就像张悬所唱“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却的却是人生”,付出与收获其实很难获得真正的平衡,在一个伟大的母亲与一个独立的女性之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影片的结尾画面唯美的像一张明信片,两个人相视而坐,比起一开始的青涩稚嫩,眼里被生活沉淀了更多的东西,或许是暂时表面的圆满,谁都知道,未来要两个人共同面对的柴米油盐的事情还有太多,在这点上,我宁愿相信,片名《一件幸福的事》更像是导演和观众们开的一个黑色玩笑,当然,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浑浑噩噩不去思索随波逐流老婆孩子热炕头(老公孩子热炕头)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现实面前,无需想太多,否则显得矫情,只要勿忘初心,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作为写手,总有一天会化成文字而凝结出来。
刚怀孕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反正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看了,也没太注意。
电影多短啊,怀孕可真的是有40周,40周啊!
在生理上,没有孕吐反应还好,有孕吐才真是要了命。
更要命的是,对周边环境情绪特别敏感,身边人说了做了什么事都能带来不安与自怨自艾的情绪。
老公稍稍有一点不耐烦不待见,心里的火就关不住,因为思维模式已经调成既然是两个人的,我一个人受苦你为何嘴巴还不够甜蜜,是什么原因?
是不爱了还是不爱了,不行,要离婚!
生完孩子的阶段我暂时还没经历,估计也会惨不忍睹。
我最难过的,因为辞职,是我找不到自我了,生活感觉就是等一天错一天。
从女主抱着妹妹说,我想出去和朋友聚聚开始看。
我一个人坐在电视机面前,封闭培训七天,出门的时候妹妹在花园玩,看见她,不敢过去说再见。
——抱抱。
妹妹会这么说。
从女主回家见妈妈,哭到剧终。
老太太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去,我带她。
晚上跟我睡。
出门前,哥哥跑过去再见回去玩玩具,老太太一直站在门口等我们走掉。
去台湾的时候,哥哥也只一岁多,吃晚饭的时候视频,假装我很想他。
《江湖》里说,女人越生娃荷尔蒙改变越多,越适应当一个妈妈,越溺爱最小那个孩子。
荷尔蒙的部分我不懂,但是哥哥一直在老太太的搭把手中交过去重心。
妹妹是我一手带大。
13个月。
只要我想,时刻可以闻到她毛毛大头的味道。
包括现在。
周先生想要逃离家庭,我当然知道。
他说,送你不辛苦啊,只是开车。
开三小时车,放空三小时。
我也想。
晚上,一个电话都没有打回去。
我在这里,没有认识的人。
也觉得孤独。
可怕的,没有未来的感觉。
女主和男主和好了,但是教职呢,还是丢掉了。
在来的路上聊天,我的结论是,现在的单位,所有单位,都只想要小男人。
生妹妹,我丢掉两个机会。
那个时候不觉得,现在反而更在意。
两个小孩子,更需要时间,也发现,或者说,更发现,也需要钱。
周先生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节点。
我也不想。
一件幸福的事——一个关于节点与个人的资源争夺故事。
幸福吗?
故事的最后,讲,生命。
真没有说服力。
周先生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节点。
讲生命,是一场溃败。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之战。
(有些剧透)编剧的意旨应当是立的比较高的,但评分不高,大概因为这种题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太愿意把两个主人公划归为文艺青年,他们只是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触,读过一些书,将生活过得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相信影片开头应当是许多女孩子对恋爱憧憬的模样,毕竟和爱的人一起旅游租房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然后影片便进入生养孩子的阶段。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的讲述与拍摄,不再视身体为机械的身体,而是感触柔软容易变形的一件易耗品。
孕妇不是突然就能生产的,而是痛苦地经受着身体的变化、可能会有无穷无尽的抑郁情绪、需要做好万足的心理准备。
当身体的论文遇上学术论文,康德笛卡尔莱布尼茨们已经“落后”了,即使他们将世界讲述为形而上的完美整体,但对女主来说远不如那份对女儿蕾娅磕磕绊绊痛苦的爱。
结尾讲女主选择写小说代替论文,可能也是对“其他人问题”的重新审视——她不愿意再做理性的逻辑的假借某位哲学家的分析,而选择用自己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许女主最开始就选错了读书方向hhh女主与男主的相处模式也很让人羡慕,有问题就会说问题,也足够容忍不会突然某方撂担子不干——也不仅是夫妻相处间的问题,还有比如女主对自己身体的直视(我们的教育也真是缺乏),与父母关系的重审与处理,与学业或工作的处理。
所以说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不仅有可能推翻单身生活时的所有人际关系工作成果,还要强迫不断地输出爱——影片末尾好几次提到了脱胎换骨。
所以生育这件事不能只出于热情、疯狂与爱嘛哈哈?
这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会带来更多幸福的事,但过程着实有些沉重。
带领观众看到母亲们怀孕—生产—哺乳阶段的经历,这个题材应该还是不多见的;典型滴法国美女;拍摄也很不错;值得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喜欢孩子的,顺其自然地和所爱的人结合有一个爱的结晶组建一个家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看了这个片子我恐惧感剧增,觉得有孩子的婚姻简直是噩梦,我完全能理解片中女主角的每一次崩溃和眼泪代表什么,让一个精神独立的女人就这样陷入家庭生活,真是绝望的主妇,她的生活只剩下家庭(以上是2014年8月的感受)(以下是2024年12月25日的感受)哇哦,首先我没有想到距离早期看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十年,这10年间,我真的看过很多次这部电影,也在给身旁的男朋友一起看过这部电影,当然,身旁的人也有轮换。
最大的变化是我的感受和心态。
我从一个如此恐惧生孩子,变得能接受。
今天晚上用最原始的方式,从我那个古老的硬盘里连接到投影仪看了这部片子,电影这个东西真的不会凉的,好的东西就会常看常新,比如这次我发现,其实这个男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也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他也尽量的去磨合了一些矛盾,他也解决了他与母亲的问题。
他也努力工作,并且没有把工作带回家,只是他还很幼稚,他还很贪玩。
他还没有那么强烈的一个为人父亲的责任心。
可能单纯的就是因为孩子不是他生出来的,所以父亲这个角色真的是需要时间去适应。
假如不对任何他人有过或者有比肩于自己的要求。
可能会更好。
此刻我的男朋友在旁边说,某种程度来说,他已经算一个很好的父亲了。
我说哇哦,这说明你们男性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太低了。
男女平等确实很难做到,在女性不断地想要进步,想要追求更好。
在男性的思维,这已经很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有这么多男女对立的情绪的原因吧。
回归正题。
10年来就这部电影的观看,我最深的感受是生养一个孩子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恐怖的是自己的精神状态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洽,没有跟自己完全和解,没有良好的多到溢出来的爱的关系,没有相对成熟的经济或赚钱的能力,在这样的前提去生孩子。
也许我们会被最佳生育年龄良好的身体机能裹挟。
但是请遵循人性,最深处的自私,你一定要自己好,才会有能力爱和照顾好别人(孩子)。
买了2012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电影展的票,来看《一件幸福的事》和《月球旅行记》全彩版。
后者经由《雨果》的“软广告”式宣传而广为人知(详细影评见另一篇:http://i.mtime.com/zz007/blog/7350670/ ),而前者则拥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同风格的两部佳作。
内地翻叫《一件幸福的事》,而在香港被翻译为《快乐孕记》,这两个片名一个直白而不够吸引人,一个简洁而信息量大,各自反应两地不同的文化和翻译技巧,但是却都不约而同的将全片的情绪仅仅传达了一半。
在人们一般理解中,在一段两人的浪漫史里,两个人身体和心灵的结合当然幸福,身怀六甲即将为人父母也自然快乐,一切固然如想象中美好,然而这部看似小清新的法国新片却大胆的挑战了这一切。
影片在开头虚焦的城市灯光里,渐渐带出两人身体结合的曼妙,两人从在碟片店里相识时用各种电影片名表达感觉时影迷会心一笑,而感情渐入佳境后精彩的剪辑又有《飞屋环游记》片头般的美感,但此后电影进入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简单地来说,悲和喜是《一件幸福的事》主要的情绪,然而如果说在片头喜占到100%,那么随着孩子渐渐将要出世,乃至落地人间之后,喜渐渐变成个别段落人物的自我安慰,悲以每分钟5%的速度不断开始占据屏幕。
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富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毫不掩饰的裸露、情爱场面和毫不遮掩的各色对话和器具让人恍惚广电随时都会伸出剪刀手来,目的倒不在于让宅男宅女们去效仿,而是尽力去更真实的表现这一代人,在激情时的毫无保留,和激情过后开始不断需要去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且他们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比上一代还要复杂很多。
如果说,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需要去给予女人更多的理解、爱护和体贴的话,女人则似乎需要付出更多的肉体代价和其后遗症。
当然,这只是似乎。
因为作为一个男人,我无法说我能够真正感受到女人付出的代价,但电影很努力的去展现给男人看。
这也是我走进影院来支持本片的初衷。
片中女主角在生好孩子后一段凄凉的独白里这样说道(是大意非原话,各位见谅):生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而且是在各科大夫、亲人和老公面前。
如果说身体的疼痛是暂时的,心理上的变化却是永远也不会回归原状了。
当幸福的付出被梦魇般的痛苦不断折磨,再坚强的女性也会有崩溃的一刻。
从身怀六甲到享受亲子之乐,男人和女人都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肉体欲望变化了,互相感觉变化了,父母的支持也变化了,当然,身上的责任也变化了。
不变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男人还是渴望多和朋友出去玩,多和有感觉的女性上床;女人还是会渴望男人更多的关怀,多和自己哪怕呆坐着夸奖一下自己(女主角一段中提到,自己产后被夸是一年多来的第一次)。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女性主义者,但我必须赞同影片整体的观点。
其实不仅是谈恋爱,不仅是养孩子,更不仅是鱼水之欢,人生里与任何人在一起,担纲责任感对男人而言始终是不变的,再有感觉的肉体也有厌倦的一天,再海枯石烂的誓言也会遗忘,更成熟的看待两人的关系并处理它是两人出现问题时最佳的解决方案。
好电影,虽然格调到结尾渐渐越来越悲,但我还是心怀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为更幸福的生活加油!
母爱。
生孩子对爱情的影响。女主身材很好,读书读得太多油盐不进,男主萌萌的,情商很高。
生孩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切生活和精神上的改变竟然这么可怕,本来以为是轻喜剧,却越看越郁闷,结尾更加扯淡,难道再生一个就能够挽救已经死亡的关系?!
爱情开始与结束的地方。
做妈妈的幸福
女主的嘴唇让人无法忘记,这是怎么拍的真的怀了次孕?好真实,小宝宝好可爱。爱情过后,有了孩子之后,家庭的变迁,一代代母爱的传承
6.5
没到年龄,没有阅历,体会不到其中的绝望与恐惧。“女人决定结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仍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到底是主观意愿还是认命,抑或在不幸福与更不幸福间,选择了前者。
关于怀孕,爱情的无法抵挡与生活的琐碎
生育之后,一对夫妇从杰克罗斯式的热恋转入革命之路的琐碎和压抑及应对之策。法国式的现实主义和轻松直面矛盾的幽默感。电影中的生育场面因为过于逼真让人产生了紧张感。就像有人说过,好的电影是应该让人产生生理共振的。女作家的传记给了男导演充分的想象力,控制这一题材并不容易。
好累.就像連續聽了107分鐘的龐克.
适合正在怀孕和刚有孩子的夫妻看。。。
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并称之为幸福,法国人也亚洲化了吗
为什么啊为什么!我只是想随便看部电影啊!我只是想放松一下啊!随便调出来的电影居然讲的是生娃带娃养娃,这这这这是我一个还有半个月就要生的孕妇该看的吗??看是可以看,要不要这么精准推送啊喂讨厌啊。看出来了生娃真的很痛,和xhs上说的一样痛,看出来了带娃真的很辛苦,但是这个母亲太执着了吧,真的非要母乳喂养不可吗?我也不是很懂诶,娃娃吃奶确实很费劲,但是妈妈背着天天喂奶也很累啊。还是佩服女主一直在学习,真的厉害,亲喂母乳➕学习,简直我的学习榜样。顺便说下亲密关系,突然觉得我老公还是比电影里的男人好太多了,应该不会出现所谓的“我没见过一对情侣有了孩子还相爱的”。希望他是个好丈夫吧。最脆弱的时候果然还是最需要自己的爸爸妈妈,这就是生育的意义啊!被人需要被人原谅被人爱着,就是生娃的意义啊。
爱的奉献,我听过最完美的母子关系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她们趴在云朵上,认认真真的挑选妈妈,感觉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孩子,然后丢掉了天上无数的珍宝,跨越星辰大海,光着身子像个小乞丐一样来到你的身边,只为全心全意的爱你……就像影片说的那样:她让我得到解放,她使我脱胎换骨……伟大的母爱,细节之处见真章
比另外一部好看
应景儿看看,说的都是成年人该明白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导演还是多关注一下剪辑之类的呈现方式吧~
快拖无感
从头哭到尾
看完不想生孩子了 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