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点既是你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夏日幻魂夏日、烟火、幽灵和尸体让我联想到了乙一16岁时的处女作《夏日、烟火和我的尸体》,这是一个以被害者的身份讲述了一个“坏人”变坏的过程的故事
或许那个将绚音“活埋”的肇事者,也会因为这件事而逐渐心灵扭曲,变成一个坏人,又或者怀着愧疚和恐惧而惶惶不可终日不过这不是这个故事要讲的,这是一个关于“自杀”的故事放弃爱好而被迫听从母亲奋力学习的友也,在校被欺凌无法忍受欲求轻生的葵,他们听闻点燃烟花可以看到一个“自杀”的幽灵少女,便聚到一起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个幽灵
与幽灵相见后得知其并非自杀,而是他杀,其实,不只有绚音是被他人杀害的,所有自杀之人都是被他人一点点推下深渊的,所有的自杀也都是一种缓慢的他杀不过,这个故事既是冰冷的,也是温暖的,已死的绚音告诉他们世界仍有美好,有很多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做的事纵使琐碎的日常和麻木的人生总是让我们想要用死亡与生活和解,但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改变,只要活着,就有机会改变
动漫人物,情节各种设计都很好。
画风给我一种新海诚的感觉,之后才了解到很多人把作者称之为新海诚的接班人。
大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叭。
关于故事情节,主题是活着与死亡。
我想,有一些人在崩溃的时候都想过死亡吧。
或许是觉得死亡是解决事情的最好办法。
怎么说呢?
未知全貌,不予评判。
毕竟总有人面临过我们所不能想象的绝望。
但还是希望我们永远怀着生活的信心,好好活着。
生活或许千疮百孔,但你要想想,总会有比你更惨的弱势群体,在努力活着。
逼到绝境了,挺一挺再挺一挺,难道还没有个“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吗?
2022.4.16
知道这个电影是从网易云的评论里,40分钟的时长,悬念有很多,剧情出人意料。
与幽灵的相遇,让每个人的生命发生了改变。
从衣柜翻出曾经的画架,举起雨伞,又或因为有了信心,等到了春天樱花开放。
大家尽全力找到幽灵的尸体后,我并没想到出现在母亲门口的是胸口的装饰。
影片结尾的音乐真的很打动人,个人觉得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应该会感到温暖与治愈。
说实话此片比较平庸,一个40几分钟的长片,不如剪成一个四分钟的mad,配一首日系女声潮歌或许还更能带来感染力,虽然只是短暂的但我觉得这片算是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一个“日式青春系动漫”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依我看动漫的经验来看总结就是四个要素“外部压力”“边缘人群(内部)”“羁绊(新)”“回忆(旧)”而我们该如何定位青春?
青春正处在外部的威逼和内部的煎熬之间,也处在人际关系新旧更替之间从日本动漫的视角来看,青春是充满着剧烈变化的,是最容易陷入绝望又最容易找到希望的年纪所以日本动漫的年龄区间普遍设定在14~18岁,差不多在初二到高三这个区间日本动漫热衷于讲述这个年龄段的各种青春故事因为这个年龄段,人处于“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一方面我们认为他人无法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求他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扭曲的,无论是“凉宫春日”式的,还是“春物”式的于是这种矛盾扭结为一个症状,或是某个中二幻想,或是某种早熟的价值观,或是沉浸到某个亚文化中去,又或是如本篇,直接转化为一个超现实之物这个症状的发生让我们既饱受他人误解,又同时让我们享受着这种误解所以这种症状本质上还是自恋性的,这种青春独有的自恋感,经受外部的压力,不断向内凝结成一个独特的“边缘人群”青春主角们便在此登场了,他们无法依靠外部维持自我同一性,只能逃避着向内寻求一个自我镜像正如片中的主角们,以寻找“サマーゴースト”为由寻找自我片中将“夏日幽灵”人格化,并且赋予“故事”实际上夏日幽灵只是一个幌子,不管她是否真的存在,她都只能以“死的形式”存在并且以这种“死”的存在告知生者——你还活着,并且要一直活下去本片看似用了大篇幅讲述男一和女幽灵的故事,但实际上絢音(あやね)并不是一个新的羁绊真正的羁绊在于一同和男一(友也)一起寻找幽灵的伙伴们(友也:涼君とか、葵とか、すこし顔を上げれば、新しい出会いがあったって知った)因为两个伙伴是“生”着的,是未来的新事物而幽灵是“死”去的,只属于过去的“回忆”而前面也已经说了,幽灵只是一个虚幻的“自我镜像”,是我们以为的理解我们的他者(絢音:ここは死、何もない、でも君の全てを集める場所)甚至结尾幽灵的脸化作男主的拟像,道出了男一和幽灵其实是同一的男一最后和幽灵的告别,实际上是和过去的自己的和解,是摆脱自恋幻想的象征(友也:君は絢音さんじゃない、死ぬ理由を探してる僕だ)但我们应当把幽灵这个“自我镜像”看得更远一些,虽然它是虚幻的,但却是从理想自我走向自我理想的必经之路青春年代,哪个人没有些许幻想呢?
或许正是这些幻想,帮我们找到了人生的出口,看到了短暂的光明我们或许也经历过病痛(男二),他者欺凌(女二),经历过人生迷茫(男一),但最终都能在一种镜像回忆中遇到新的羁绊,寻回迷失的自我在此刻,或许走向了日本动漫中的终极主题了吧——成长。
我认为,在日本动漫中,青春和成长是等价的。
或许就是这种在消极中寻找希望的青春物语,让日本动漫文化充满了张力日本动漫就这样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炮制着相似的青春系故事,让中国年轻人在其中流连忘返与其说是日本动漫产业繁荣了,倒不如说是现代人的精神烦恼增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一天能刷到几十遍关于这个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发奇想去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为什么会生病,然后和我断绝联系,我变成了那个纠缠不休的男生,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怀疑她在耍我,我希望她在耍我,为什么要耍我,不能让我陪陪你吗,我想被需要感,一点存在的意义都找不到,我没有凉没有葵,也不是友也,更没有什么燃放烟花就能找到的夏日幽灵,我只有一个像小丑的自己。
“生命的终点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呜呜呜呜我暴哭。
感谢友也,绚音,凉,小葵带来的这个夏天。
治愈良药,抑郁必看。
治好厌世症。
超级温柔,超级美的动画,无论分镜,光影,表现手法,还是音乐,亦或故事本身。
奇幻如梦,绚烂似烟花。
细腻的感觉很像《利兹与青鸟》,但多了几分轻快灵动的飘渺感。
几度反转,从幽灵自杀的传说到绚音他杀的真相,最后友也和伪装成绚音的想自杀的自己的对抗,以及半年后再次夏天聚首,终于说话的凉,在半年前因病姑变成幽灵。
四人的身影变成两人。
但是走下去了,死去二人的曾经,变成了留下二人的起点。
被霸凌的小葵变得更加勇敢,而友也找回了活着的欲望。
“为自己而活着,比我想象中还要辛苦一些。
”但“我会自己来选择自己的道路。
”特别记录喜欢的表现手法:1在友也拿着画笔呆站的时候整幅画面叠加上白色粉笔线条画。
2第一次绚音将友也从身体里拽出,幽灵体穿破身体瞬间幽灵感的彩色光。
3数次出现的黑色画面里点燃火苗烟花噼里啪啦的暖光。
4男主友也躺着不动,随一片枫叶落下变幻四季的雪花雪景到樱花晚景。
5男主看穿自己后闯出白色水波一般漾开的心魔结界,跑回去回家扒开衣柜尘封的画板和挖开绚音被埋的墓穴的画面来回切换。
6三人同屏的分割画面。
7绚音拉着友也奔跑飞过大街,前景超慢速飞翔的鸽子。
不同速度带来的穿越时间的震撼感。
PS:绚音拜拜的方式是敷衍性地来一句说“我好恨啊”,超可爱!
备受瞩目,有望成为第二个新海诚奇迹的loundraw,以其富有情绪的笔触以及充满了某种零零年代风味的视觉表现博得了许多人气。
对被零零年代的亡灵所困的我来说,这次《夏日幽灵》的上映可以说是充满了某种救赎之光,让我不住地有所期待。
实际走进电影院观看下来确实是一部令人十分满足的电影。
loundraw的才华也是货真价实的。
但我却总觉得有所失落,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
或许可以仿照黄油批评空间的某个POV的说法,《夏日幽灵》确实是一部佳作,但是却不是某种能够“直击灵魂”的作品。
数据库式的视听体验对许多零零年代文艺的作品来说,并不需要某种充满了曲折的起承转结的故事,只需要描写某种关系、某种气氛、某种情绪并配上对位的音乐与画面演出,就能打造出一次触动心弦的体验。
《夏日幽灵》很明显是继承了这种语境的。
影片描写的“故事”十分简单,友也、葵、凉三名对人生与未来失去信心的少年少女汇聚在一起,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坐落着的废弃机场上,点燃线香烟火,一起寻找被称作“夏日幽灵”的自杀女生的灵魂,希望通过这种非日常的旅途获得某种蜕变的契机。
夏日、烟火、幽灵以及尸体。
参杂着些许不可思议的青春故事虽然是空洞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某种视听觉的印象来获得一种强度。
情绪化的弦乐与顿挫的钢琴所打造的“零零年代风”的配乐,以及loundraw对“零零年代数据库”的一种“接入”是这部作品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情绪的强度基础。
耀眼的镜头眩光、多重化的云层运动、俯瞰视角的大地、充满气泡的水下、以及一种景观式的大角度镜头旋转,对熟知零零年代文艺的观众来说,为这些演出和摄影上的视觉要素一个个指出出处并不是什么难事。
恰到好处休止的BGM、时不时插入的无声演出、随着大范围镜头运动一起高扬的音乐高潮,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结合也是丝毫没有落下。
所以在视听觉的演出上,《夏日幽灵》或许是零零年代的一部数据库。
正如新海诚在零零年代的初头以《星之声》获得了“一人GAINAX”的称呼一般,loundraw可以被称作“一人新海”,但新海诚已经是一人了,这个称呼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loundraw的手法虽然是“数据库”式的,但在新海诚出道的那个年代,对GAINAX的某种戏仿还能成为某种海量的“数据库”,而零零年代文艺的失落已经过去太久了。
虽然依然是某种“数据库”,但早已布满灰尘,对数据库的“接入”也更接近某种“系统复原”。
所以《夏日幽灵》的这种数据库的手法,虽然有着某种强硬的排列组合的稚嫩,我却没有从中感受到一种“陈旧”,而更多是某种“怀旧”。
甚至是某种对“零零年代”的“复旧”的强迫观念,一种对失去的“零零年代”的祭奠。
缺少直击灵魂的事物但是《夏日幽灵》还是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事物。
或者说某种超越性,某种更为难以承受的事物。
在这一点上《夏日幽灵》与当年零零年代文艺作品有着明确的差异。
在《夏日幽灵》中,虽然有着幽灵、死亡以及主人公们厌世的情绪,但是却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平淡的轻松,有着一种后退一步俯视自身伤感的客观视角。
所以即使是充满了叙情的氛围,却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
整部电影中,寻找幽灵的旅途并没有任何“惊悚”的要素,幽灵并非某种“恐怖”的事物,而更像是某种身边随处可寻的泛灵论式的存在。
在电影的后半,主人公们帮助身为夏日幽灵的绚音寻找她被丢弃的尸体,但几经千辛万苦寻得之后却并没有放出尸体的镜头。
而是描绘了幽灵形象的绚音拥抱男主角并说出“谢谢你找到我”的唯美场景。
虽然描绘了死的表象,却没有深入描绘死的主题。
对曾经的零零年代文艺来说,死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超越”的追求。
现在回头来看的话,零零年代文艺甚至可以说陷入了某种攀比谁更“难以承受”的竞争怪圈之中。
攀比死亡的凄惨、猎奇程度都早已经不够“难以承受”。
而在竞争的尽头所抵达的便是Loop系了。
东浩纪在《游戏写实主义》通过反驳大塚英志在《角色小说的制作方法》中提到的游戏式的小说无法描绘死亡的论点,首次论述了Loop系的问题。
我们通过改变或者重来历史来拯救已然失去的那个人,但救出的这个人真的还是那个人吗?
他们之间还有着同一性吗?
虽然这里没有肉体上的死亡,却依然有着死亡中无法回避的那个议题——一种无法交换的同一性。
类似沼泽人思考实验般的角色同一性问题,体现的是已然失去之物的某种不可挽回的绝对性。
比死亡更为深刻的,是复活也无法寻回的一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丧失。
我们寻回了那个人,恢复了幸福的日常,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眼前这个人是否能够真正替代已然失去的那个人的究极拷问,无疑是比单纯的死亡要更为难以承受的。
零零年代批评中,把这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议论,称之为“角色论”,其起源可以诉诸至柄谷行人的《探究2》,并在村上裕一的《幽灵的条件》中结束。
2016年上映的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正是对这种Loop系的问题有着自觉的作品。
在《你的名字。
》中,作为拯救世界的代价,关于“妳我”的记忆会被删除,观众在两人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中心痛不已;又或者在最近的《Sonny Boy》中,回到现实世界的男主长良因为瑞穗假装不认识自己的一句“你是谁”而吓到失魂落魄。
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记忆的消失,会让我们不住的从他人身上感受到一种仿佛这个人并不是那个人的“陌生感”,这正是因为消除记忆是切断角色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手法。
记忆与单独性的问题或许可以有机会再谈,在这里重要的是《夏日幽灵》虽然有着极为零零年代的视听觉体验,但是在对死亡的描写上却没有走向更为超越层次的方向,而是选择了从死亡后退一步,止步于烘托表层情绪的层次。
而这种更为深刻的“疼痛”的缺失,正是这部作品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潜力的原因所在。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的死亡不止是这次的《夏日幽灵》,我对loundraw也参与了插画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也抱有几乎相同的感受。
不过住野夜的《胰脏》比起loundraw的《夏日幽灵》而言,已经算是描写了更为深刻的死亡议题的作品了。
在《胰脏》中,与患有绝症的女主角樱良建立起比恋爱关系还要更为深刻羁绊的主人公,不得不面对在绝症之前被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事实。
对一个“难病物”的故事来说,死其实并非是某种可怕的事物,反而能够赋予你我关系一个非常浪漫的气氛、一种命中注定的命运感。
在这里,死亡反而加强了妳我关系的存在的必然性。
樱良虽然终将会死去,但只要是在妳我关系的框架内迎来的死亡,那终究还是可以忍受的。
虽然在一部分读者对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设定恶评不断,但我认为《胰脏》的革命性正是在于将这种你我关系必然性的一举摧毁之上。
在绝症之前先让通路魔夺走樱良的生命,所表现的正是两种不同的死亡、两种不同的意义之间的差异。
绝症的死是妳我关系的一种命运的必然,但是通路魔却将二人暴露在一种绝对的偶然性中。
虽然男主角不断自责是自己邀请樱良出来见面导致了她遭遇通路魔。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故事前半有一笔带过的铺垫,但遇到通路魔只不过是一次纯粹的偶然而已。
樱良被通路魔夺走生命之事实所以难以承受,并非是因为她丧失了生命,因为从一开始她就注定了余命所剩无几,而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偶然性剥夺了在妳我关系的浪漫中结束生命的“命运”,剥夺了这种必然性的死亡所带来的某种“意义”。
所以男主角无法出席樱良的葬礼,并不是因为他的懦弱,而是因为本应在只有妳我知晓的“难病”之中迎来死亡的樱良,成为了通路魔这样一个社会事件的牺牲者,已经无可挽回的失去了与男主角的关系。
樱良的葬礼,已经不是属于男主角的葬礼了,已经失去了他可以出席的位置。
暴露于偶然性中的死亡在日本的近代文学中,武者小路实笃的《爱与死》有着与《胰脏》十分相似的剧情结构。
《爱与死》讲述了作家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妹妹夏子之间的恋爱故事,两人在主人公出国留学之前定下了终身的誓言。
但不幸的是在归国的客船之中,主人公却收到了夏子因急病去世的消息。
在回到故乡的主人公面前矗立着的是夏子刻着“旧姓”的墓碑。
悲痛至极的主人公躲在房间里痛哭流涕,并最终悟得某种“无常”。
《爱与死》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青春小说的名篇,“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无疑是整个作品中最核心的部分,虽然在日本讴歌夫妇别姓的政治正确性的今天,这样一种设置必定会受到批判。
在“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中,我们无疑可以发现与《胰脏》几乎相同的议题,难以承受的死亡的偶然性、死亡的无意义,只不过在武者小路实笃那里,这种偶然性与无意义被“无常”这个佛教用语所替代了。
恋人的死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但更为难以承受的是其死亡脱离与自身的关系,脱离了一种命运必然性的浪漫,以旧姓死去的恋人的葬礼上已不存在自己的位置,甚至还剥夺了自己对可能到来的幸福未来的想象。
但是《胰脏》并没有最终保留其摧毁了妳我关系必然的革命性设置,而是画蛇添足的让主人公寻得樱良的斗病日记,并最终获得解脱。
《胰脏》最后斗病日记的感动,可以明确的说是对妳我关系必然性的一种近乎强迫的重新恢复。
通过获得樱良提前写好的留言=遗书,重新获得两人圆满妳我关系,强迫自己认为樱良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所有话语都已经完全传达。
换而言之,通过将对樱良的死的认知调转回通路魔事件之前,通过消解两种不同死亡之间的差异——樱良似乎是像为了通路魔事件而写下遗书一般,似乎因为疾病而死和因为通路魔而死的樱良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之前心理状态没有任何差异一般,似乎樱良是带着安详并圆满的心情迎来惨遭通路魔的杀害一般——以这种通过时间操作所获得你我关系的必然性,重新覆盖通路魔事件的偶然性死亡。
《胰脏》虽然描绘了比单纯的死亡更为难以承受的死亡的“无意义”、死亡的“偶然性”,在此意义上本来是直击灵魂的作品,但是却没有禁得住“解脱”的诱惑,用必然性覆盖了难以承受的偶然性。
失去了其议题的革命性。
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
无法解脱的珍贵回到《夏日幽灵》上来,我所感受到的某种“直击灵魂事物”的缺失,也有与《胰脏》非常接近的部分。
那就是整部作品对“解脱”的一种近乎强迫性的观念。
《夏日幽灵》的三位主要角色,都着各自的厌世情绪、友也的原生家庭问题、葵的学校霸凌问题以及凉所患的绝症。
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
但是在经过了一次夏日的幽灵探访,一次寻找尸体的旅途之后,所有人都获得了某种成长,仿佛像教养小说一般在成长之后获得了某种强度。
与母亲摊牌获得了些许自由的友也,鼓起勇气对霸凌者放下狠话的葵,以及在生命的最后贯彻了积极态度的凉。
在影片的结尾,开头一年后的三人在飞机场上重聚并燃放烟花的场景的谜团被解开,原来三人并非是在寻找夏日幽灵的绚音,而是在祭奠已经因为绝症死去的凉。
这一场景的解谜,意味着三人虽然获得了成长,但是并没有完全抛弃厌世情绪的事实。
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但三人无疑已经成长到能够以强大的意志去面对自身的厌世情绪,已经获得了某种强度。
诚然,对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来说,伤感和冒险一样都是某个夏天独有的一次期间限定。
以强有力的意志面对未来,面对死亡、最终走向一种解脱、获得某种强度在现代的新自由主义社会中或许是一种不可置疑的伦理。
但对倾倒于零零年代文艺所描绘的某种直击灵魂的无法挽回的丧失的我来说,这样的一种“劝说”还是过于积极了。
在友也最终寻找到装有绚音尸体的行李箱的那一段场景中,友也陷入了与自身厌世情绪的世界,摆脱了与绚音一起走向死亡的选择,最终以积极并富有强度的意志从死亡的彼岸回到了现实。
我对《夏日幽灵》最为不满的,可能就是这一场景了。
也不是说友也就应该选择死亡并于绚音永远在一起这样极端的路线,而是在这一选择中,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某种意识的强度。
或许友也执意要与夏日幽灵的绚音一起死去,但是却被希望友也走向幸福生活的绚音带着哭腔强行拋回现实世界的桥段会更合我的胃口。
宫崎骏的《起风了》也有类似的场景,最后主人公的妻子在死亡的彼岸呼喊着“老公,来这边”的台词,在铃木敏夫和庵野秀明的劝阻下变成了上映时的“老公,请活下去”。
友也并不是因为某种意志的强度而活着,而是因为背负着来自死者的负债而不得不活着,或许对我来说,这样一种被动性的活下去才是更为感同身受的东西。
loundraw在推特上提到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的。
但活在当下的,并非只有有着某种“强度”的人,同时还有那些无可奈何地活着的人们。
宫台真司在九十年代针对永无止境的日常所提出的那份处方——从意义到强度,或许比作为零零年代批评的“世界系”更能够形容这部作品。
但对活在强度早已破产的2020年,无法走向超人思想的我们来说,如何开辟第三条路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
而《夏日幽灵》很遗憾的,并没有这样的潜力。
在夏日为寻找幽灵而聚集起来的少年,在晚上他们见到了幽灵的真身,幽灵说只有想死的人才能看见自己,也就是说其实三人都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友也一直听从着母亲的安排,无法自己做出决定。
凉得了绝症,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
小青遭遇了校园暴力,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最终三人帮助幽灵找到了的遗体,同时三人的友情也帮助了自己找到了迈向未来的勇气。
凉在与另外两人再次对话时已成幽灵,并嘱咐两人未来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十年后,友也写道:绚音,这长长的路,终于是一个人走了,并且发现,为自己而活,比想象中还要辛苦一点。
虽然很多感触都想不起来前因后果,只记得那么童稚无力的岁月里,总之是有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一丝曙光都照不进来。
但你离开之后,我从认识的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一点活着的理由。
流去的岁月了无痕迹,那些一起看过的地平线、沉入的海底,仿佛把心又带回如露亦如电的夏天,有时甚至怀疑是否真的见过。
ps. 我时常对着天空眨眨眼睛,想送给你一个微笑。
更好的阅读体验:https://blog.isshikih.top/2023/02/11/review-SummerGhost/1. 序曲《夏日幻魂》很早就躺在我的收藏夹里,只知道它只有一集,以为是剧场作品,一直借口没有时间所以没打开过,但是今天打开看发现只有四十分钟。
首先整体的感受吧,我认为《夏日幻魂》是一部佳作,但不能称之为杰作。
首先从四十分钟的体量和作画的精细程度来看,我不太能想象《夏日幻魂》在影院上映,从气质上它就让我觉得与我在影院这个高消费场所曾经看过的动画电影不太一样。
如果要定位的话,我可能会觉得《夏日幻魂》会偏向于我心目中的文艺作品那一类——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个用词准不准确。
音乐的感染力很强,即使不搭配故事,单独听也能起鸡皮疙瘩,而且旋律的叙事性也很强。
情节上,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其实都很简单,也并没有扣人心弦且复杂的交织,理清全片情节的脉络后,大概就是用四个小片段将四位主人公生命的剪影展示出来,再随着四个人的相遇、友也的决心,四人生命的重量便交融在一起,催生出新的变化。
然而实际上我认为剧情并不算特别精彩,以及仔细寻味的话还是有一些问题会破坏一些本可以很惊艳的情节的,但依然能从中看到一些匠心在,而且比起那些巨制,我更喜欢这种有独特想法的小作品。
当然,我也不否认全片多多少少有一些将“寻死”这件事儿戏化的成分。
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着挖掘影片细节撰写影评和观后感,大概充斥着大量的过度解读。
不过我私心里又希望能把这次写作当作一次观察训练,所以就大胆地往这一帧一帧中强加我的理解了。
并没有写完,本想四位角色都分别品一品的,但是实在没有精力写完了,所以只写完了绚音和友也的部分。
2. 红发、绿宝石与相册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它的「抑制」,与其说是手法,我更觉得它像是一种风格。
先不谈情节,「抑制」这一点光在画面上就有所体现,整部作品都画面大部分都很素,或者说大部分时候对比度不强,你能很明显地看出一个镜头的色调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而线条实际上也说不上平滑,给人的感觉乍一看是有一些廉价感的,但是实际上并不影响观感,甚至这种若隐若现的像素感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类似于铅笔画的滤镜,增加了一丝朦胧和轻薄地漂浮感。
而这种画风无数次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制作组似乎是有意让人物的线条纤细、色彩平淡,以体现出失去生的希望之人在现实世界的浮游感,然而我对这种色彩上的暗示并没有在之后人物转变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又或者说,如果人物的色彩在转变后能变得饱满起来,那也许会锦上添花。
谈到剧情,在我的印象里,一个将生死界限打破的故事,通常充斥着某一种力量,一种源自于本以为再也无法兑现的思念,又或是源于烙印在灵魂里的懊悔,种种被悬置的情绪,在某一个大抵是高潮的节点像是溃坝一般倾泻出来。
然而《夏日幻魂》中人物的起伏并不激烈,虽然存在诸如凉在桥上那段让人心碎的独白那样的情节,但是都是点到为止,即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失魂落魄,甚至很快就转换了。
虽然我并不敢断言这一定是别有用心,而非制作组经验不够,但我很喜欢这种处理,而且也和《夏日幻魂》本身素淡的画风相契合。
[5:24],这里的听觉效果很棒!
具体到人物身上,我想谈谈绚音,作为标题的直接所指,扮演「幽灵」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身份,绚音的配音演出真的让我后知后觉的佩服。
受到三人召唤,刚刚登场的绚音好像有着神明的姿态,看透青的心绪后,玩味地抛出了「能看到我的,只有那些寻死的人」这样一句饱含悬念的话,接着又等待友也的提问。
此时绚音在我的视角中,除了外貌信息外,仅有的只有先前三人在路上聊起的——相传夏日幻魂是自杀的人变成的灵魂。
然而尽管画面里的夏日幻魂像精灵一样灵动,但她的声音却实实在在地渗透着一种绝对的平静。
而这种平静却在某些节点成为了高潮。
[15:40],令人动容的平静。
当友也和绚音坐在电线塔上,感叹于万家灯火时,友也突然问到,「绚音你为什么自杀了?
」,听到这个问题,绚音不动声色地,不急不慢地将头转过来,说到「友也,你似乎误会了什么,我没有自杀。
想知道吗?
那我告诉你吧。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不过我当时还在想是不是「“恶意”将我逼向死亡」之类的情节。
然而不管怎样,这里“不动声色”和“不急不慢”,以及绚音那和平常类似的,略带笑意的嘴角,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却显得让人难以释怀。
然而还未等我想明白这一点,全片让我最震撼的片段展开了。
(虽然明面上全片的高潮是找行李箱那段,但这一段对我来说更让人印象深刻。
)[16:39],母亲与绚音。
绚音带着友也来到了她生前居住的地方,我本以为绚音带友也来这里只是想展示什么关键物品,然而令我错愕的是,绚音只是冷静地站在生母的面前,向友也讲述自己如何死于意外,甚至被藏尸于不知何处。
我难以想象绚音是怀着何种心情,望着黑暗中点着昏暗灯光,以陈述的语气说出那句「妈妈依然在等待着我」。
事故发生在三年前,而貌似只有每年的夏天,夏日幻魂才会出现(这一设定从后来变成幽灵的凉询问两人之后的生活可以看出来),当时我并不知道,也不敢判断,这种平静的背后到底是因为成为幽灵后失去了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某种力量,还是因为某种溶解在静止中的沉淀。
直到第二次看到这一段,想起找到“领口的宝石”后便消失的绚音,想到那一句「太好了,希望妈妈能够因此轻松一些」,我才敢确信这种鸟不振翅的寂静之中,静静等待着被发现的,是怎样一颗绿宝石。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僕らの手には何もないけど、》这首歌的 MV(YOUTUBE | BILIBILI),MV 讲述的是来到天堂的小羊如何从云端来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身边的简短故事,配合着歌曲本身的渲染力,着实催人泪下。
短片中也有很多小细节,十分推荐大家去看看!
[32:22],母亲手上的相册。
那个温柔地挥着手,笑着说出「我好恨啊」的红发幽灵,那个与母亲吵架后夺门而出,却只能用三年没有回应的守望来实现和解的少女,那个端庄的、自由的,总是现身于热烈的季节里、宽广的废弃机场里,却藏匿在行李箱中等待着被发现的绿宝石,在这种克制下更加让人动摇,让人闪烁,让人透明。
而在这一段中,友也的反应也让人意外的平淡。
我能理解,如果友也此时为绚音悲哀起来,不仅会破坏整体风格,更是一种不顾当事人的自我陶醉,但大概正是因为醒悟到自己没法做到这种「理解」,而为这一幕友也的表现而感到一种表现为无法理解的嫉妒吧。
我不知道以上这些是否是我的过度解读,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着更好的处理办法,但这一段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3. 飞翔的方法[9:53] 对着空白画布幻想作画。
谈到友也,或许许多人更愿意谈他翻找衣柜,望着空白的画布在想象中作画的情节,这一段确实很有表现力,而且也为末尾的 call back 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我还是想从在这一段之后的一小段开始。
[10:14]「数学成绩在误差范围内,问题在于现代文的描述题,要你写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试题的答案,其实你很清楚吧?
」我对上面这句话的感触非常深。
高中时代我非常喜欢一些纯文学作品,有喜欢的作家,也自认为有自己的文学观,无论幼稚与否,但我确实能感受到我能从一些文章中挖掘出一些独属于精神的宝物。
然而高中语文的阅读题总是将“得分点”限制在有限的几种视角下,以一种绝情的姿态将文章作为“答题技巧”的试刀牛;而作为学生的视角,得分点总是设置在一些我认为不足以拿出来单独讨论的点上,而我大谈特谈、从各个角度剖析的点却只能算一分,或者甚至没有这样的得分点。
我不否认有相当“范式”是有迹可循、能开拓思路的,但那种迫不得已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性的理解的感受,让我感到逼仄。
前面有一段情节交代友也的成绩,成绩单上的评级全都是 A,教员也对他表示期待。
而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许有些人看到的是“压力大”。
但是在我看来,“压力”并不是关键。
是的,友也很清楚现代文的描述题想要他作答的是什么,也很清楚母亲想要他做的是什么,清楚这个“现实”要求他做什么,也正因如此,在逃补习班被母亲抓到的教训中,友也对这句话的反应是最明显的:[19:36] 在听到母亲劝说友也“好好看清现实”后,友也在堵车时直接钻出车门,走进车流。
对于友也来说,他所认清的现实就是接受母亲的规划、回应师长的期待,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行动。
而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自己为朋友的付出想法,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如你自己重要”。
然而母亲所谓的“你自己”,只是她期望中的友也,本质上是一种对友也人格的否定。
而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现实,他才会痛苦不堪,才会在那个废弃的飞机场看到夏日幻魂。
但我又觉得友也并没有看清真相。
或者说,他看清了的,是当下的、现实的真相,而看不清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遵循灵魂的真相。
在第一次见到绚音时,友也提出的疑问就是「我想知道幽灵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友也选择绘画,是否也是出于一种,想要把世界看清、把自己看清的愿望呢?
而让我感受到这一点的,其实是第二遍看的时候意外发现的一个小细节(不过也完全可能是过度解读了)。
绚音带着友也飞上天空后,将友也丢到地底的海洋里,半玩笑地说到:「抱歉啦,我来教你飞翔的方法,所以原谅我吧。
」倘若剧情真按字面意思发展,那或许这段剧情也没什么。
「在幽深之处,心灵的最深处祈愿,灵魂将会遵从你的意愿行动,来,思考一下,你究竟想去哪?
」接着画面一转,友也和绚音一级一级走上美术馆的台阶。
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刻意安排拾级而上而非从空中降落的,倘若如此,那所谓的“飞翔的方法”,是不是并不是直白地指飞上天空的方法呢?
而这种自由,是否正与友也现实中不得不在他人的期待下走着既定的人生路线,毫无自我可言的困境对立呢?
还有一个既可爱又有点让人苦涩的小细节,友也被绚音吐槽过三次不招女孩子喜欢,其中第一次是在电线塔上,绚音感叹万家灯火通明景象的美好时,友也解释由于闪烁,灯光会暗一些,被绚音吐槽不招女生喜欢;第二次是绚音为早早离世而无法体验旅行感到遗憾时,友也缺根筋地表示“这不是可以旅行吗(指幽灵状态),还不用花钱”;而第三次则是友也坚持帮绚音找到身体,而绚音则以纠缠不休的男孩子不会受欢迎为理由打断了友也的辩驳。
从这里稍微可以看出友也的「直男」形象(感觉其实也可能是制作组想要营造打情骂俏的感觉),然而或许是我的刻板印象,我总觉得在艺术与文化方面有所追求的人,又不太容易说出不解风情或是不合时宜的话。
这又是否能暗示着在这种既定的人生路线下,友也个人性格塑造的一种错位呢?
作为全片最主要的人物,友也决定为绚音寻找身体这件事成为全片后半部分的线索,随着友也三人来到绚音的所在地,意料之中地安排了只有让友也能够接触到行李箱到情节,随后展开了在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在这一段中,我注意到,友也认识到眼前的白衣绚音只是寻找理由去死的自己以后,尝试逃离那片空白,然而却被强风吹回。
在白衣绚音的追问下,友也说出了自己从青和凉身上,还有绚音身上学到的,对于生命的新认识,随后踩灭了那支「点完这支就结束了」的烟花,此时现实中挖掘着地面的友也和精神世界中冲向家中,在衣柜中翻找的友也重合起来。
[32:12],踩灭烟花,奔向衣柜。
这一幕的演出很惊艳。
大概也正是此时,友也放弃了寻死的念头,找到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的事情。
对他来说,寻找绚音的身体一方面是他对当前现实的反叛,也是这种反叛的一种成功,而正是因为有青和凉告诉自己只要振作起来,新的机遇或许就到来;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已死之人生之愿望的继承呢?
是否正好呼应了绚音那句「生命的终点即是友也的未来,也是我的曾经,因为它正好在我们之间」呢?
[27:46],在终局到来之前,绚音对友也对鼓励,而这种告别,是否正暗示着友也将会寻找到生的希望,失去见到夏日幻魂的资格呢?
而在最后的最后,友也对两位友人的独白中,便依稀可以看到他正努力在追寻真正自我,尝试看清世界。
[35:11] 友也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终于重拾画笔。
「为自己而活着,比我想象中还要辛苦一点」「一想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感觉没什么好怕的了,我会自己来选择自己的道路」写到这里,我想起友也一开始问绚音的那个问题——「幽灵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而绚音的回答是「幽灵的事情只有幽灵能懂」。
而此时已然得到救赎,失去见到夏日幻魂资格的友也,是否能对这个答案有所理解呢?
这个导演的作品差不多受众年龄都是界定在20岁以下的初高中生。毕竟主角是那种父母花钱给你上补习班帮助你高考(日本社会不是普通家庭都有钱上补习班的好吗),但自己想考艺术,又不跟父母沟通,整天觉得世界都灰暗了就想自杀的那种。所有剧情都充斥着青春期年轻人的拧巴拧巴拧巴拧巴。然后画面就是这个导演自己的插画也很热衷画的各种场景……然后是一如既往的有快死掉(或已经死掉)的女主出来鼓励男主要坚强地活下去啥的哈哈哈哈哈,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导演应该是个从小没遇到过啥大难事的幸福的人。
我这看了个啥 ……还行吧好歹说圆了 让人好好活着 不过配音好棒读 音乐在前面跑画面在后面追的 偶尔还有动作卡一下掉帧吗(
因为ost知道这部电影。绚烂的烟火下,感动无比。配乐真的很加分,努力活下去吧,做自己虽然比较困难。
短片长度刚好。最后还以为凉见到了明年的樱花,啊,泪目。
美术和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很唯美,但是故事太短了,人物设定、背景以及心理、日常和关系刻画一笔带过,导致主要角色形象单薄,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情绪酝酿不足。
不好看,矫情,画风也不行。
画风和配乐感觉7分吧差不多。
如果真的可以通过点燃烟花见到幽灵,我应该会想要去见她。
好夏天啊。把死亡和梦想对位也是挺奇妙的(当然一旦不是浪漫的连结就会变得残忍)。同时用死亡来连结友情、触发勇气也是很非常日本的剧情尤其是校园霸凌的出现。但当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夏天的时候似乎也都变得有可能了
不是,哥们,青春期的忧郁干嘛搞得好像要死人一样啊。被霸凌的姑娘小伙伴们不一起救一下嘛,这是朋友?男主角过得既小资,学习成绩还好,跑去寻短见的原因是因为不让画画?普通人,谁的青春期都会对未来迷茫。四十分钟讲述了一个无病呻吟文艺小伙的青春伤痛,没愁强说愁,日本人太无聊了啊,出生在发达国家,生活看起来也够小资了,这个世界又怎么你了?放过他吧。
能有这种画面我死也满足了
只能说插画师转拍动画不是那么简单的......
编剧安达宽高,原来就是乙一。很弱,但是很白乙一的一个故事,音乐和画面都很美,就这么淡淡的,让人想微微地哭泣微微地笑一笑。
“死亡在我们之间”。故事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夏日夜晚的氛围渲染很足,色彩、光线、音乐、配音。完全没有相似点,但是总会想起渡边的《baby blue》。其实有点类似对死亡的叶公好龙,只不过凉不可抗地被龙吃掉。两个非自愿死去的角色,似乎在警醒另外两个角色自己想要挥霍的生命有多么宝贵。类似于要去理解死亡就要继续活下去这样有点巧妙的说法吧。人设总让我想起贞本义行,所以也会时时幻视到某个14岁的厌世少年,甚至“父亲说人与人不可能相互理解,但我要自己去尝试”也和这里有点相似。有几处惊艳的演出效果,掠过机场跑道的晚风、第一次飞、地下与地上世界的分割、扒开泥土和衣服的双手、投不中的篮球、逆行去颜料店、天台上的伞、开头和结尾的线香花火。音乐也不错,ED的提琴曲很舒缓。
@@(2021-11-12)サマーゴースト(Summer Ghost)(夏日幽灵/夏日幻魂)(40分钟不到的短篇。配色我不是很喜欢,也可能是华为手机的问题。看到川栄李奈配音,所以才看的。故事讲得还算利索。把行李箱埋尸讲得这么轻松。。。额,最后一半的主角都成佛了,算happy end吗?剩下两个在一起了?)
画风加一分,其他一分。
乙一 / Loundraw
活着就会有新的相遇
毫无想象力的片子,一星给作画。考试失败,校园暴力,绝症,各种叠buff,完全就是为设定而设定,没来由没去路,看不出编剧的一点诚意。人物也完全没个性体现,没必要弄三个出来凑时长,至于他们之间的友情是怎么来的,真的让我想问一句,这片子有逻辑吗?还有,就算是架空现实的动画,也不至于出现开车撞了人之后什么都不管,用凑巧带着的行李箱把人装着抛尸郊外的情节吧。这nm是邪典动画吧。还有太多想吐槽,写不下了。
心上被一刀戳中。故事的风格是强烈到遮住原作也知道是乙一的程度,纤细脆弱的美术风格在暗淡沉重的故事里更悲伤了。三个人,一个被迫放弃梦想,一个遭受校园霸凌,还有一个余命无多。我心中Ayane的形象不知怎么和大户爱重叠起来,满脑子都是那句「我后悔了,我好想妈妈啊」。《厨房》里说,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下去。我们也终将带着死去朋友的意志和眷恋,在混账的世界里挣扎着努力活下去,活到下一个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