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个月完成一篇学位论文。
用九个月孕育一个生命。
这两件事都要花费巨大心力和精力,电影里女主角最终没能完成论文,但是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并且达成了自洽。
我在这片子里了解了好多女人生孩子的不易,今天是母亲节,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除非我真心喜欢某个男人,非常想延续我和他的遗传性状,否则生孩子太恐怖了😱
我不确定我是否应付得过来。
我一直活得很有计划性,可是最近我学会的事,并不是每件事有计划性就是好的。
有时候没有计划也很好。
孩子,我不确定我一个人处理的来,我会需要爸爸的支持。
最好是全部是爸爸来,我可以偷懒。
但难度很大噢。
看我那个到时候可以学习付出。
如果意外有了就生下来。
如果要计划,那就是没有。
男女主角一幕幕中眼神和情感的变化,从第一幕透过橱窗对视看到了爱情的萌芽。
在靠窗的餐桌边,男主猜出女主怀孕时眼神中情感达到了爆发点,这是他们的爱情浓郁到了极致,才拥有了爱情的结晶。
当女儿出生过后,男女双方都激动去旅游时,他们坐在沙滩椅上向对方望去,我看到的是新手父母因为久违的二人世界的不适应,但是依旧想要为对方付出,努力去维护爱情的坚定的眼神。
再到分手时对视时双方眼神中对生活妥协的悲伤。
当男女主又一次坐在餐馆靠窗的位置,男女主眼神里透露出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成长以后由爱情转变成的亲情,那一抹亲人(而不是情侣,爱人)之间才有的依恋。
而最后女主再一次拿出验孕棒的时候,“爱情的结晶”变成了他们的束缚,也许只有这个形容词变成了他们爱情的避难所。
第一次写长评(手打笑脸.jpg)
(有些剧透)编剧的意旨应当是立的比较高的,但评分不高,大概因为这种题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太愿意把两个主人公划归为文艺青年,他们只是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触,读过一些书,将生活过得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相信影片开头应当是许多女孩子对恋爱憧憬的模样,毕竟和爱的人一起旅游租房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然后影片便进入生养孩子的阶段。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的讲述与拍摄,不再视身体为机械的身体,而是感触柔软容易变形的一件易耗品。
孕妇不是突然就能生产的,而是痛苦地经受着身体的变化、可能会有无穷无尽的抑郁情绪、需要做好万足的心理准备。
当身体的论文遇上学术论文,康德笛卡尔莱布尼茨们已经“落后”了,即使他们将世界讲述为形而上的完美整体,但对女主来说远不如那份对女儿蕾娅磕磕绊绊痛苦的爱。
结尾讲女主选择写小说代替论文,可能也是对“其他人问题”的重新审视——她不愿意再做理性的逻辑的假借某位哲学家的分析,而选择用自己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许女主最开始就选错了读书方向hhh女主与男主的相处模式也很让人羡慕,有问题就会说问题,也足够容忍不会突然某方撂担子不干——也不仅是夫妻相处间的问题,还有比如女主对自己身体的直视(我们的教育也真是缺乏),与父母关系的重审与处理,与学业或工作的处理。
所以说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不仅有可能推翻单身生活时的所有人际关系工作成果,还要强迫不断地输出爱——影片末尾好几次提到了脱胎换骨。
所以生育这件事不能只出于热情、疯狂与爱嘛哈哈?
这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会带来更多幸福的事,但过程着实有些沉重。
带领观众看到母亲们怀孕—生产—哺乳阶段的经历,这个题材应该还是不多见的;典型滴法国美女;拍摄也很不错;值得
谁都需要理解和体谅可是谁来体谅和理解我呢我妈么?
一个只喂过28天奶,从来没带新生儿睡过觉,连阵痛都没有经历过的大龄低智妇女吗?
我老公么?
一个性别不同,责任不同,已经挺用心然而不能要求他更多的并不是我的灵魂我的骨肉,因为多巴胺和一些共同意愿结合在一起的配偶么?
嗯我谁都不能责怪他们的不懂不完美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恰好说服了自己这一点,我真真切切对所有人都报以理解。
这些理解堵塞了所有的情绪出口。
好像拉屎是别人的正常生理反应。
他们找不到厕所了,只能拉在我这里有什么错呢?
错的只是我,是我自己做了一个不能自洁的马桶。
将所有的恶臭,不愉快都闷在桶内发酵,报以自我感觉良好的英雄牺牲感,却不能真正做到无知无觉,散发恶臭,惹人生厌。
在所有的哑口无言里好像有咸的苦的辛辣的海水在五脏六肺里在大脑里在眼眶里翻滚个不停是的这个世界不讲道理的人是我在别人小心翼翼的目光里,在别人已经自我控制的相处里我竟还不能满足还不能快乐这一切那都应该是我自己的问题了而我还不能吃药因为我在怀孕我在走向另一段周而复始独自劳累无人共鸣的生活我在一段深渊 等着自己迈向更远更黏稠的沼泽底端想起自己的座右铭everything has an ending,both love and pain我依然坚信再黑暗也会有过去的时侯但是是否也能允许我给自己找一点点呐喊的出口喘息的出口能看得到摸得着,能近在眼前的快乐呢?
夜半时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先写了一句简而言之的感觉:明早爬起来写影评。
我愿以为有些情绪会随着一夜的推移而渐渐消散,但事实的事实是,这种情绪依然萦绕心中挥之不去,而随着落在文字里而越发变本加厉,额....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太契合目前的状态和身份,那些场景的熟悉的历历在目,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两个人同看的电影(虽然我是自己先行看之),虽然导演是男性,但影片中的桥段及对白是那么切中女性细腻而脆弱的心,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懂得女人的男人,在丝丝入理家庭生活的平铺直叙中,不露声色的着实一击,生生让人觉得心疼。
对了,这是一部法国片,法国,我一直钟爱的国家,电影的节奏也延续了欧洲文艺片一贯缓慢唯美的风格,影片有点Yellow,有点血腥,有点无厘头,有点喜剧,有点悲伤,有点无可奈何,有点….怎么说呢,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看见不同的东西,内地译为《一件幸福的事情》有些太过普通,而港版译为《快乐孕记》虽涵盖了信息量但却有些直译。
不管如何,我还是觉得影片适合某一类特定人群,比如准爸准妈或初为人父母的亲们。
(如果孩子再大些,可能会回想起曾走过的路,只淡淡感叹一声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吧)影片的前半部是我所经历过的,后半部是我或许即将经历的,写下此篇文字之时,我开始了预产期以个位数倒计时的日子,经历了孕期的种种不适而即将瓜熟蒂落,心情百感交集,一言难尽,不加赘述,只讲电影,不讲自身。
影片从两个人的“花样年华”到迎接小生命的呱呱落地,从呕,吐的肝胆俱下到看到宝宝B超影像而喜笑颜开,从一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沦落到家庭生活的琐碎,处理各种关系,婆媳、与父母、与先生,甚或与Baby。
她的每一句独白都呐喊的那么有力量,而转过身才能看见她脸上流下的一滴泪,惺惺相惜,我看的落泪,女主人公的每一步都是女人要经历的,也只有女人才能经历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只有细腻的人才懂细腻的人。
而问题的问题在于:谁他妈的说这一切天生就该是女人所承受呢?
生孩子的过程就已经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当女人由于身体和心理而疼痛辗转难眠的时候,望着身边睡的正香的那个家伙,是不是就像《她来听我演唱会》中“小孩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那个男人早已入睡”。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某时某刻,也会感到身为女性的一种悲哀,当然,生与不生,是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与世俗压力相妥协的结果,既然选择,就要承受与之相衡的结果,就像张悬所唱“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却的却是人生”,付出与收获其实很难获得真正的平衡,在一个伟大的母亲与一个独立的女性之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影片的结尾画面唯美的像一张明信片,两个人相视而坐,比起一开始的青涩稚嫩,眼里被生活沉淀了更多的东西,或许是暂时表面的圆满,谁都知道,未来要两个人共同面对的柴米油盐的事情还有太多,在这点上,我宁愿相信,片名《一件幸福的事》更像是导演和观众们开的一个黑色玩笑,当然,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浑浑噩噩不去思索随波逐流老婆孩子热炕头(老公孩子热炕头)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现实面前,无需想太多,否则显得矫情,只要勿忘初心,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作为写手,总有一天会化成文字而凝结出来。
这个片子说了,一个女人,变成一个母亲,这个变化,跨度很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克服,夫妻关系,会因为孩子变得更复杂。
养孩子确实很难。
还是对待婚姻,要慎重。
不可以随便结婚,不能随便找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两个人要因为爱,婚姻的殿堂,它的支柱是那一点点爱。
如果没有了,那就什么也不会存在了人是复杂的动物,很复杂。
要想活的开心,舒服,要学会释放,放下,活的纯粹一些。
本来影片标题,以为是一个喜剧片,然而并非如此。
轻松的开头,看着帅哥美女的组合,自然而然的相爱,结缘于电影。
符合文艺女青年们的口味。
接着,他说:给我生个宝宝吧?
她想了想,做了一个在她有限生命力最为疯狂的决定:好的!
然后,怀孕,生子。
本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但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学业,未来,很多的迷茫。
孩子出生了,她似乎没有做好准备。
然而,又能如何呢?
总要走出产房,回家。
总要照顾孩子。
我同样在迷茫。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准博士,长相也还可以,至少还算拿得出手。
但是眼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嫁做人妻,甚至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十分羡慕她们。
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家。
我害怕,如果生了孩子我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学业,没办法如愿以偿的出国留学,没办法成为我梦寐以求的设计与绘画生活,没办法再那么潇洒的背包远行。
当然,我最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一个靠谱的男友,愿意和我结婚,愿意和我组建家庭,而父母又能够接受我们。
这一刻,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苦恼了。
我想要的太多了。
我既想得到一个家庭,又不想因为家庭放弃自由。
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可能会很快了吧。
我有很多的想法,想法太多了。
我想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到头来一个也没有。
就像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就是这样。
我伸出两只手,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想要的,拿起来,原来攥在手里的就没有了。
老妈总在说,你要有一个目标,短期的,长期的,中期的,三年的,五年的,十年的……太多了。
她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想我不仅仅有很多的近忧,而且觉得未来更多的问题。
影片最后的话,很打动我。
是的,这就是生活。
她说,我从一个眼神就知道他爱着我,我也爱着他。
但是爱情终会沉淀下来,而剩下的只是生活。
对,我想过生活,而不是让生活玩弄了我。
今天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字叫一件幸福的事。
讲的是生宝宝的事情,因为演的太真实了,导致我现在,非常非常的恐惧怀孕和生宝宝。
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母爱的人。
片子里说,母爱不是天生的,母爱是练习来的。
我觉得我现在可能是,没有必要的担忧。
就像,我非常期待我的大外甥女上大学的那一天,从我上大学的那天开始。
想自己赚很多的钱,给她买很多好吃的,买漂亮的衣服化妆品。
那个时候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赚的不够多,不够给她花的。
现在发现这个担心完全就是多余。
因为他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根本不存在,上大学这个问题。
而且她自己也会,上班挣钱,给自己买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
所以想到圣经上教导我们说不要忧虑。
真的忧虑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
不如就过好当下,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想想之前每天都有难处的日子,都已经熬过来了,未来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既然现在没有姻缘,就好好享受当下,不要被未来养孩子的恐惧所支配。
未来的事留给未来再说,做好今天的事情,做好眼前的事情。
本没在意这部片子就在这么一个平常的深夜还未重新开始恋爱 还未重新开始爱人 还未结束学业 还未找到真正的自我在经历恋爱,分手,毕业,工作,考研,读研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循环之后25岁还是回到父母身边 过这样一个平淡又温馨的年关 一个女人的蜕变无一不与感情线有关生命里的一切眷恋对妈妈的依恋 对爸爸的疑问 爱情的波折 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结婚怀孕生子的憧憬和恐惧都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一个人带着耳机看坐在自己房间的床头沉默的哭强烈的情绪宣泄看她自我纠缠 看她与腹中小生命妥协看她体味孤独看她痛苦生产看她经历种种身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挣扎看她与自己 与小生命 与家人 与自我需要 与一切和解这就是每一个女人的路和爱人无关 和任何人无关这是为人 为女人的必经路期待 憧憬 加油:)
my-babysitter-is-a-monster.com 好想看看。
关于怀孕生娃带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不生孩子应该是看不懂的
很舒服很写实,我很喜欢
男主角长得就是oscar isaac + 卖口心
爱情是惊喜不断,婚姻是烦恼连连。哲学无法将你从枯燥沉闷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会让你在抽象的概念中不可自拔。人生的难题,多一些勇气,多一些回顾,多一些反思,渐渐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很好很喜欢
这片子告诉我们,坚决不要生孩子!
所以说无论结婚还是生小孩,都要好好想清楚。因为一旦决定之后,就要背负太多东西,而随之而来的压力都令你意想不到。这部还行~但比不上导演上一步《余生的第一天》。
如同科教片般boring,对于深层次的人性探讨又点到即止。对于露易丝·布尔昆的表演又一次失望了...一定要说她漂亮吗?那离女神苏菲还很远,穿少少就是性感吗?那梅根就不会神一样的存在了。好吧,以后有机会会再把它看完的。
女生在做了妈妈以后,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男人此时应该多体谅,而不是嫌弃家庭压抑的感觉。。。最终到底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否重新赢得女主人公的爱情了吗?生活是最磨砺爱情的了。
这种十月怀胎的电影对女人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恐怖片,或许会对准爸爸们有启发。终于明白哲学家为什么都是男人(或者是未生育过的女人),因为他们从来不要也不能接触真实的生活。P.S.导演很帅
不爱看
我就说我不想生娃儿嘛。。。
一个文艺女青年的生娃故事,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推荐给即将生娃和已生娃的大家。我多想通过一个眼神就知道你爱我,可是现在只剩下生活。很美好,但也有些难过。
自带傻气的男主!
幸福的事,这个名字只能适合故事开始的时候,后面的一切都一一证实了我对未来的恐惧。中间小笑点还蛮多的
这片子和喜剧没一点关系的吧?剧情剧,看着挺累人的。就特真实演了一段很平常的生活。女主角很漂亮。
生孩子以后就冲散了夫妻之间爱的感觉,孩子把母亲逼到了生活的角落,逼进了战壕,超越了极限。很文艺也很生活化,孕前必看。
没到年龄,没有阅历,体会不到其中的绝望与恐惧。“女人决定结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仍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到底是主观意愿还是认命,抑或在不幸福与更不幸福间,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