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人之爱,匮乏者之爱1《破碎太阳之心》前序有一个署名“pidan”,一开始以为“pidan”(皮蛋)是一只猫的名字,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品牌名(着实隐晦)。
一只黑猫,一只流浪猫,一只被小女孩收养过的猫。
一只一心想要把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找来,送给小女孩的猫。
但它所以为的最珍贵的东西,很可能不被喜欢,不被接受。
连带着它,也被讨厌了,喜欢变得淡薄了,于是它离开了。
重新成为一只流浪猫,一只“没有朋友,也没有家,更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的猫。
它在旷野上游荡,遇到了一个稻草人,稻草人希望小黑猫用火焰把自己点燃,这样,它就可以“去天空看望自己飞翔的朋友了”。
在天空飞翔的朋友,必定是稻草人最珍视的事物,所以,它才甘愿燃烧“肉身”,变成烟灰,变成魂魄,去天空之上和它相会。
小黑猫受到启发,就问稻草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稻草人说,曾经有三个人,三个怪人,拥有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小黑猫穿上了稻草人的破衣服,戴上稻草人的破帽子,装扮成一个怪人的样子,去找那三个人,看看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一个孤儿院里,会做苦丁糖的机器人;一个每天都吃一种叫常忘面的面条,想要忘记失去爱人的痛苦的女人;一个变成魔鬼的喜剧魔术师,他不愿只是会变魔术,而要学会真正的魔法,于是住进了魔鬼的屋子,变成了魔鬼。
小黑猫穿着古怪的衣服帽子,磕磕绊绊地走过原野,走进城市,坐着火车,去找这三个怪人。
想要知道,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些经验,对它是有用的,有些经验,对它是没用的。
但它最后知道了, 对自己最珍贵的人和事是什么。
甘愿付出灵魂,也要去换的东西。
“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
”张悦然说。
2 十四分钟的短片,其实是一个童话,一个寓言,一首支离破碎的歌,一个指东打西,顾左言右,言不及义,用古怪和飘忽,用假装的残忍和黑暗,掩饰着真正想法的故事。
黑猫不是猫,可能是一切怪人,是曾经获得短暂眷顾的流浪儿,是想要重新获得温暖和拥抱,却无计可施的人,是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流畅地言说自己,明确地展示自己心的形状,让自己免于被误解、被疏远的人。
所以它穿着稻草人的破衣服,戴着破帽子,像一个孩子,一个小怪物,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符号,一句话,一点心思,一缕诗魂,如此脆弱,如此稀薄,所以如此容易被扭曲和误解。
它到处去寻找最珍贵的东西,或者说,最准确的表达,最顺畅的发言,最光明的宠爱,或者最不容易被扭曲的,最恒久的自我。
但它找不到,到处都是怪人,到处都是孤独的人,被遗忘的人,飘零的人,畸零的人,住在火车上的人,住在魔鬼聚集地的人。
每个人都如此稀薄,如此匮乏,如此脆弱,只有一个苦丁糖,一碗面,一个大泥球,一朵小雏菊,朝不保夕,自身难保,他们最珍贵的东西,恐怕也不是那么金灿灿,不是金山银山。
但这脆弱的、稀薄的拥有,却又如此扣人心弦,如此让人念念不忘,也如此强大,因为那就是所有。
就像《圣经》里的穷寡妇,只有两个小钱,耶稣却觉得她的奉献比众人更多,“因为寡妇的奉献是把一切养生的都摆上;而一些财主的奉献是把有余的给神”。
在匮乏中去爱,在匮乏中匀出爱去爱。
在自身的稀薄之中,拿出最浓厚的,最热烈的,最丰富的,全部的爱去爱。
这种爱,比世俗意义上的“多”还多,因为它是全部。
全部的灵魂,全部的肉身,尽管,它凝聚成的,就是烂泥巴里的一朵小花。
3这些匮乏者,在俗世人间里,还有一个名字,叫怪人。
就是小黑猫、机器人、吃面者,和前魔术师那样的怪人,他们病病歪歪,走路磕磕绊绊,说话结结巴巴,奉献给你的,很可能是泥巴、尸体、老鼠和蛇。
但那是他们自以为最珍贵的东西。
我在这世界上,看见过很多怪人,他们就是这样,七零八落地活着,病病歪歪地撑着一条命,不西装革履,不义正辞严,不光明,不正大,不够堂皇,不够成功,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反面,拥有所有成功者唯恐避之不及的因素。
我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怪人。
我曾经抗拒成为一个怪人,也自以为自己不是怪人,一心要朝着光明的路上走,正大的路上走,要白领,要职场,要秩序井然,要有边界感。
但后来我发现,我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怪人,甚至,因为我拒绝成为怪人,显得更古怪了。
我于是就怪回去了。
穿上稻草人的衣服,戴上破帽子,病病歪歪地坐在火车上,有车窗的位置,车窗是我给自己争取的唯一一点福利。
透过车窗,我看见成千上万个怪人,成千上万件破衣服和破帽子,成千上万个小黑猫、机器人、吃面者、魔术师。
这些怪人能拿出全部,而成功者不能。
这些怪人之爱聚集起来,可能就是太阳的核心。
太阳,很可能不是科学的,唯物的,不能得到物理的解释,它可能就是用无数这样稀薄的、匮乏的爱,汇集成的一个反应堆,它如此盛大,如此炽热,但它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份匮乏者的众筹和供养。
因为产自匮乏,所以格外强烈。
反过来,又照耀万物。
4 《破碎太阳之心》的导演是毕赣。
所以,这部短片里,有我们熟悉的毕赣元素,荒原,被遗忘的房子,怪里怪气的人,贵州话,还有毕赣的姑父陈永忠。
还有“失去”,这个毕赣目前的每一部作品里,都会出现的东西。
《路边野餐》讲述着“失去”,《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大张旗鼓地讲述着“失去”,以及“失去”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命运,和我们的梦境。
这是一个影像和意境都并不用力的短片,悲哀很淡,像是不能声张,离别很淡,似乎命中注定,甚至连死亡、告别、失去都很淡,所有人留下的是一个画中人一样的姿态。
痛苦可能太重了,或者成了习惯,所以轻描淡写,笼罩在字里行间的,只是哀愁,柔软的,逆来顺受的。
最后,期待或许出现了,照旧很淡,淡到让人不敢确认。
那朵小花,只是在信和不信之间,在喜悦和怀疑之间,在淡淡的微光中,顿了一顿,没有追问,也不等待答案。
因为,破碎的太阳之心,是要重新回到它的炉膛里去的。
这部短片是爱的纪念册,是赤子之心的留影,保留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丝惊喜,一丝大惑不解,还有一丝小小的伤感,这伤感与衣服上的毛球、没被选择的围巾、遥控器上的小绿灯有关,是另一种形式的小确幸。
对于试图训练有素、秩序井然的我们来说,《破碎的太阳之心》是一次轻微的脱轨,像在CBD等人的某个下午,低下头,忽然发现,严丝合缝的人行道砖中间,有小小的蚂蚁在兢兢业业地爬,而我们的影子刚好笼罩到它,那么一刹那,世界变慢了,变得乌云密布。
而乌云胜过烈日灼身。
看了毕赣目前的所有作品,我想,他其实也是一个怪人。
所以会用匮乏的方式去拍电影,拍一些匮乏的人,匮乏的小镇。
而这匮乏,激起的却是无尽的愁绪,无尽的思恋,和无尽的爱。
前天,pidan x 新世相 x毕赣发布了这支由毕赣导演拍摄的品牌首部短片,喜欢。
从露出剧照时候就开始期待,看到成片后也果真不失所望。
首先其在观感上就非常引人入胜,别出心裁,伴随着一只猫咪的探索,展开了一段浪漫奇幻的旅程。
人类之所以需要猫,是因为它能将你我独处时容易堕入的悲伤情绪凝固在平静之美中,于是在这部短片里,可以看到自然,看到寻找,看到爱。
当然看完短片后最值得称赞的还是毕赣导演在镜头视觉运用上的精心设计,就像毕赣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影片最让人着迷的是这个如梦如幻的故事,它像一位游走在山川陡峭间的诗人,也像沉溺在梦里看不清面庞的记忆。
去寻找爱,去发现爱,又去越过属于爱的樊篱,在浩如烟海的尘世间,体味属于心灵上的共振。
短片从头到尾都被一种带着迷惘的奇幻色彩所包裹,而待烟雾散去之后,留下的却又是静谧的平和温暖,要构建出这样的视觉奇观自也离不开摄制团队的精心设计,火车、舞台、魔法,无数奇妙思索的时刻,无数大开眼界的时刻,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只是为了,在送给你一朵小花的那一刻而绽放。
这是,来自毕赣赋予的浪漫。
如童话般梦幻的除了故事还有阵容,谭卓x陈永忠x声音李丹枫x摄影黎佳能x惘闻乐队配乐,这样的阵容同时出现在一起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真是回味无穷。
谭卓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整个制作几乎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班底。
所以这也注定了这是一部非常强烈的具有毕赣风格形式的短片,就算只听声音,熟悉毕赣的影迷也会知道,一定是他来了。
很喜欢这个短片带给我的整体感觉之前看过《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感觉他镜头下的梦境表达很浪漫,然后惊讶于他出片名的时间和长达一个小时的“长镜头”后来在公众号推送里看到这个短片,还以为他出新电影了呢。
结果听说是个广告片(我还真没看出来哪里广告)倒是科长的《孔雀孔雀》更广告一些虽然我不喜欢小孩子,但我喜欢小猫咪,《太阳》短片中三个怪人呈现出的画面除了第一个我觉得有点恐怖以外,后面两个真的很惊艳!
很好看!
很喜欢!
可能是我看的片子还是太少了,真的很羡慕想象力丰富的人
海报也特别好看,是我喜欢的风格。
可能都是讲梦境吧,我上一个片子看的《盗梦空间》非常喜欢这些超现实的东西!
非常喜欢!
(说到超现实,我很喜欢《乌海》的一些画面)放截屏
没错,我和猫呆在一起就会变困,因为我家的赛蒙实在是太慵懒了
字体和颜色也好看
燃烧的稻草人。
这里不写片中的台词,台词会写到摘抄本上(其实是我记不住了现在懒得查)
玻璃窗好看,和这个塑料布在一起就恰到好处
砸碎的玻璃
就总有那么几个导演电影里的画面每一帧我都特别喜欢,也很容易能get到他的意思
想知道这个画面是实景还是..?
因为门那里正好有个路标,窗户正好露出电线杆(我明天就去看幕后纪录片瞅瞅)蓝色的路标,地上蓝色的玻璃反光,右边黄色的电箱构成了画面的平衡当然我的目光还转向了碎墙上面的防爬玻璃渣
这一幕太惊艳了!
她思念着家人,她的丈夫是火车司机,他打开房门(我认为是打开心结的感觉)风吹进来,车往前进,桌子上的纸都被吹走一种自由的感觉突然生了出来
哈哈这个,我很震惊,果然是生活在游戏机里的人。
还是倒放,就是还很紧跟潮流的感觉
这块我也很喜欢,就是给我了两次“惊喜”就是完全打破了我原定的认知,我还以为“剧场”是绿色光
这张图很适合做微信背景哈哈哈也喜欢片尾那个帽子在天上飞的镜头,像是小猫灵魂的音符在虚空的五线谱上起舞看完这个小短片之后我去b站找到了他其他的小短片!
然后打算下次去看《路边野餐》( ´▽` )ノ
2015年一部《路边野餐》见证了中国大陆新一代作者导演的诞生,导演毕赣将诗歌写入台词,摆弄出高难度的长镜头,给观众带来了惊艳新奇的视听感受。
接着,他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戛纳;尽管这部星光熠熠的作品未能创出票房佳绩,甚至还招致不少争议,却让人看到他一脉相承的魔幻文艺色彩与作者风格。
四年后终于等到毕赣的新作面世。
虽说这部《破碎太阳之心》是为品牌拍摄的一则商业短片,但是惊喜地入选了今年戛纳短片竞赛单元,足以看得出导演对待创作的用心,并非因商业广告片而敷衍了事。
能在商业广告片里倾注独有的导演风格实属不易,这部15分钟的短片更像是一则天真烂漫的童话,通过一只黑猫的眼睛看人生。
黑猫化身一个稻草人,在三个怪人的身上寻觅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导演的想象力不断突破边界,画外音的诗歌朗诵依然有着过往的矫情味道,不过这回在荒郊野外和城市风景的交界处却意外找到最合适的美学表现力。
这是一个饱受摧残的世界:颓垣败瓦、无人的缆车、废旧的机器人、忘情的女人、背井离乡的魔术师……也许是受到疫情隔离的启发,毕赣在模仿电影大师的荒凉画面中捕捉到纯净的诗意与荒诞的幽默感。
这似乎是一种抵抗瘟疫的创作方式,也是导演身为人父后的心态转变;在一个睡前童话故事里,他为女儿奉上了珍贵的礼物,抵达了猫与人类之间的动人情感。
稻草人就像一生都在寻找所谓的自由的,也许只有死亡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自由,机器人孤独太久能做出最好的的糖果可品尝不到味道,但是孤儿院的孩子能,我们越来约麻木,怎么对的起自己的儿时的那个小朋友,小时候都是他们保护我们,现在黑暗的我们,该保护它们给他们光,记得童真。
女人代表我们不管男人女人都爱过人,都在里面感受过甜蜜与不开心,记得美好的,遗忘掉不好的,或者吸取一些让自己更好的东西,魔术师就好比事业与生活,别忘了还有生活,那团泥土就好比和自己和所爱的的人散步,最后也这些都不那么重要了随风而去,你好,再见,很喜欢再见这个次希望再次遇见,和一种再也不见。
只有视听,没有剧本内涵内容分析什么的!!
纯属个人看法倾向,从画面我能看到什么而已,有错误请指正。
因为觉得视听语言真的非常丰富,手痒痒写了一下。
纯文字流水账。
全片用圆角黑边遮挡左右两边,画幅好像是1.33:1的窄幕电影,旁白使用西南方言。
1. 开头第一个镜头,黑猫眼睛睁开的大特写,稻草燃烧的声音,瞳孔里是雾蒙蒙的明亮天空。
叠印转场,来到荒地上。
2. 低机位,模拟黑猫视角,平原上一个快速移动镜头向前推进,奔向雾中的稻草人。
此时地方语言的旁白起,开始以第三人称讲故事。
3. 长镜头俯视机位,缓慢平移镜头出现的稻草人的鞋、帽子、手套和燃烧的衣服,镜头来到火焰燃烧处开始上升,模拟稻草人已经上去天上找飞翔的朋友——“漂浮的灵魂”视角,镜头开始升格。
4. 一个倒转的镜头,象征身份的错置,黑猫穿上了稻草人的衣服,在水面中的倒影,类似镜子的作用,全片镜子真的太多了,黑猫开始去寻找。
5. 全景,剧烈燃烧的稻草人。
旧身份消失,新的启程,故事开始。
6. 剧烈燃烧的声音,片名出现。
7. 黑场。
8. 背后一个低机位的全景跟随镜头,黑猫在平原上蹒跚向前,身影越来越小。
9. 孤儿院,正面急速推进镜头,直到机器人的面部特写。
彩色的玻璃、散落的玩具、球、坏掉的风扇等是孤儿院的象征,塑料膜袋铺满是这里已经是类似杂物间,被遗忘的地方,所以是坏掉的没电了的机器人。
10. 墙上的镜子倒映着拿着石头走进放假的黑猫,镜子上有污渍可以看出来,黑猫杂碎镜子,用镜子碎片来反射阳光。
11. 固定镜头,掉落的另一片镜子反射出房间的另一面景象,应该是破旧的厕所,所以有水龙头和很多镜子,阳光流转,黑猫拿着镜子反射。
阳光反射到摄影机对准的镜子上,光线通过几面镜子的反射,照射上了机器人。
12. 机器人手指特写,动起来了,被阳光唤醒,手指上的太阳纹身暗示了他的属性。
机器启动、电流流动的声音。
孤儿院孩子们玩耍娱乐的声音。
13. 长镜头,机器人脸近景,机器人苏醒,拉开塑料膜。
镜头跟随机器人前进后退,黑猫入画,镜头停下几秒后随黑猫调转方向,看到沙发上的机器人,镜头推进,黑猫出画剩下机器人。
镜头继续缓慢推进,机器人拉开胸前制作糖果的机器,还是塑料膜包裹的世界,应该是一栋废旧的楼房。
机器人掏出糖果,机器制作的声音,抬头,说了三遍台词“你好,再见”,年久失修的机器缓慢恢复的递进声音。
14. 大全景,猫又在平原上走,地平线在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三分之二是远处雾霾楼房,旁白解说。
15. 叠印转场,来到中景猫的侧面,不停转动的缆车,因为经过了站台,猫坐了很多圈,猫花了很长时间,努力在找第二个人。
16. 固定机位,长镜头。
吃面的健忘的人,一个带点俯视的中景,看清人脸,也能看清房间布景,很简单朴素,又有镜子,镜子是另一扇窗户和窗帘。
微风打动风铃。
女人开始讲述她最珍贵的东西,点名写信的人是火车司机,这里女人稍微移动,出现镜子全貌(之前一直挡住大部分镜子的),镜子中黑猫在拉绳子,房间中的灯升起。
灯亮,铃声的音响,画面里的整个房间开始晃动,灯盏摇动,刮起大风,窗帘摇曳,模拟火车行进启动行进,健忘的人习以为常,依旧吃面,说明她是一直生活在火车里的人。
敲门声起,旁白继续。
健忘的人走去开门,镜头缓缓推进,房门被打开,进行中的风景,风吹进来吹乱健忘的人的头发,吹掉了桌上的报纸,女人站在门边看着火车外的风景。
旁白开始念信(诗)。
17. 中景,黑猫在火车的窗外的侧脸,对应上面缆车的镜头,风声、风铃声。
6min48s左右,刚好是除去演职人员的片子中部,出现了“太阳核心”的点题。
18. 近景,健忘的人站在门边,火车遇到红灯,缓慢停下。
19. 全景,站在门边的人变成黑猫,镜头缓慢后拉,象征黑猫站在女人的角度去体会理解信的内容,但是旁白说它没有理解,此时女人不在了,可能已经下车。
20. 全景,固定镜头,黑猫走过轨道旁的残垣,黑猫也下车了,机器运算、变魔术的声音,预示着下一个魔术场景。
21. 全景广角,一辆行进的车内,交代场景,灯光颜色变换。
22. 近景,鼓上的机器(我不知道是啥机器),圆形的灯球,鼓声响起,黑猫交换自己灵魂的声音。
23. 全景,黑猫上前拨动机器,机位同车内第一场。
24. 全景。
长镜头,固定机位,绿色幕布,机器上放大了的圆形灯球布置在舞台四周,应该是机器里的装置被放大,床上躺着魔术师,灯光移动到魔术师身上。
舞台前几乎是排成一条直线一个平面但是错落有致的黑色座椅。
魔术师苏醒开始变魔术,音响起(应该是惘闻了哈哈哈),开始倒放,穿上衣服裤子鞋子带上眼镜,非常丰富的魔术音效。
旁白讲故事。
魔术师往前走,我们能发现舞台和舞台前的椅子是割裂的,分离的,舞台更像是一个平面的屏幕,也照应了车里鼓上的那个机器。
魔术师的上半身出现放大,依旧是倒放,魔术师拿到泥土,捏泥,三次拿了三块泥土,接着拉开玻璃,更贴合机器的装置了,绿色色调的舞台变为蓝色,魔术师穿过玻璃伸出手,更像是打破屏幕的3D效果,奇怪的语音语调。
(好长的镜头,好强的调度)25. 特写,黑猫的瞳孔,再次照应开头,旁白解释了黑猫的心情与瞳孔变化一一对应。
接着瞳孔出现,倒映出小女孩,这时候瞳孔不再有变化,我更倾向是用黑猫的视角去呈现故事的另一个背景。
26. 回到开头的荒原,全景,黑猫原型,低机位视角在猫的前面随着奔跑的猫往后拉,象征猫回到内心的追寻,旁白讲了小女孩和猫的故事前奏,猫踩草地的声音。
27. 全景,长镜头。
带黑猫稻草人的背影,立交桥车流穿梭的后景和前景人行道自动扶梯,傍晚,黑猫在等着什么,发条转动的声音,我觉得是猫头顶的花上升的声音。
小女孩在扶梯上出现,亮灯,这里是猫的视角,女孩是猫的全世界,她一出现,猫的世界就亮了起来,机器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猫稻草人慌乱的内心,女孩缓慢出现,拿下帽子,与猫对话,猫在片中第一次发出声音,隔着厚厚布料的声音,小女孩拿开帽子,只有魔术师给的远远的土壤上的一朵花。
小女孩摘下花,看花,画面定格。
音乐响起,黑猫说“你好,再见”就像孤儿院里的机器人说的一样。
28. 黑场过渡29. 平原上飘动的稻草人的黑帽子,镜头向前移动让帽子保持在画面中间,象征着猫的追寻之路结束,不同于前面天空更蓝了,而不是一片浓雾,帽子好像向着光亮处飘去,经评论指正,这个画面更像科恩兄弟《米勒的十字路口》片尾的礼帽30. 字幕
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布努埃尔……在这些公认的电影大师里,没有一位是正经学电影出生。
费里尼是记者和漫画家,伯格曼执导戏剧,安东尼奥尼从建筑转行电影,布努埃尔是贵族……塔可夫斯基确实学过电影,但更像一位诗人。
就像中文系很难培养出大作家那样,电影学院也无法培养出顶级的导演。
如果要探究根源,原因简单得让人震惊。
艺术创作不只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种经验一部分从文艺的世界汲取,更大部分源自现实世界的切身体验。
可以想象,正规影视院校学生,一经毕业便进入行业,基本上在一个封闭的圈子活动。
无论在学校还是片场,他们与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严重脱节的。
同学和同行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形成微小人际环境,但不足以提供观察社会和人性的充足机会。
文艺作品往往无病呻吟也就可以理解,它们本身就是从更广阔的文艺世界里诞生。
因为这层影响与继承的关系,文艺世界越来越变成容纳虚假美好谎言之地,充满想当然的理想、期许、愿望……无法对现实世界里发生的现象做出回应和解释。
80%的文艺作品都在说谎,我们甚至不需要做调查便能做出这个结论。
文艺创作者是象牙塔里的脆弱生物,普遍情绪化,戴滤镜观察世界。
这种情况下,怎能要求他们讲出真话呢?
怎能要求浸淫在文艺世界的文艺青年理性客观地认知世界呢?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卡夫卡也说过,书是用来凿破人们内心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但这类书何其至少,大多数书涂满了引人致幻的毒蜜。
电影同样如此,甚至更加严重,引人做梦,让人在幻觉中逃避现实,放弃对现状的抵抗。
首先片名叫<<破碎太阳之心>>很像塞林格的一个短篇小说叫<<破碎故事之心>>,里面有名的一句话是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这句话和毕赣这个短片的主旨也很相似。
以下叙事线按照时间顺序进行 故事开头黑猫被小女孩捡回家后,不懂得如何向小女孩表达爱,抓了死老鼠,受伤的鸟和冰冷的蛇送给了小女孩但被小女孩嫌弃,然后黑猫踏上了给小女孩寻找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的道路。
一开始黑猫碰到了稻草人,稻草人请求黑猫帮忙点燃自己去寻找稻草人天上的朋友,其中稻草人燃烧的场景很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我觉得可以象征稻草人能够进入天堂。
这个时候出现了水中倒影的镜头,而且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镜头中小猫装扮成了稻草人的形象,我觉得这个镜头代表小猫受到稻草人为爱牺牲的启示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稻草人。
稻草人有点像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形象
镜像的生成象征黑猫变成了世界上的另一个稻草人 黑猫遇到了第一个怪人是孤儿院里被遗弃的机器人🤖️,小猫利用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机器人身上为其提供能量,机器人有电了以后给了黑猫苦丁糖,但是苦丁糖不是黑猫要找的礼物。
黑猫遇到的第二个怪人是一个健忘的女人,女主和火车司机分开以后她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火车车厢里,不停的吃肠旺面,火车车厢代表了女主陷入失恋痛苦情绪的困境,吃肠旺面代表她试图通过遗忘从而麻痹自己缓解痛苦,黑猫刚出现的时候是在车厢的镜子里,代表开始的时候黑猫没有走进女主的内心,后来黑猫把自己的的眼睛当作灯泡照亮了女主昏暗的房间,这个时候它才真正走进了房间,也走进了女主的内心世界,让女主终于有勇气打开房门去面对现实,最终记忆的列车停下来了,女主也在黑猫的帮助下走出了困住她的房间,走出了感情创伤。
但是女主的信的内容依然不是黑猫要的礼物。
黑猫遇到的第三个怪人是变成魔鬼,魔鬼曾经个魔术师,为了学习真正的魔法抛弃了家庭,也丢失了快乐。
我觉得导演在暗示如果人为了心中执念放弃家庭,就会失去快乐,变成魔鬼👹。
这一段导演把魔术师的动作倒放更像是一种隐喻,反映了魔术师内心希望能够回到过去,通过逆向的行为举止把魔术师对于很渴望回到曾经拥有家庭,拥有快乐的往昔心理做了具像化处理。
而且我觉得导演是不是把自己比作了魔术师,因为他三段都在玩视觉游戏欺骗观众的眼睛,像视觉魔术师一样。
最后黑猫把灵魂给了魔鬼后得到了一团泥土。
最后那团泥土中开出了一朵雏菊花,正是黑猫用对朋友的爱浇灌出了最美丽的花,雏菊还有一个花语是深藏在心底的爱,小猫为了送给小女孩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献出了它的眼睛和灵魂,但是至始至终都没有让小女孩知道它为她所做出的牺牲,送礼物的时候也是装扮成稻草人的形象送出的,而雏菊就代表了小猫深藏在心底对小主人的爱❤️。
我的疑问是7分41秒处导演给了游戏机一个特写镜头,游戏机的屏幕是蓝色的,但是后来透过玻璃看魔鬼的镜头又变成绿色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穿帮的镜头呢?
游戏机屏幕是蓝色的
眼睛透过玻璃看游戏机内部是绿色的
片子很短,但片子放完之后由此引起的情绪却依旧缠绕在周身,我抬头环顾了一下地铁上四周的人,好像也在做一场梦。
毕赣的电影在影像的表层之下埋藏了很多情绪,像诗一样的视听语言使梦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观众的情绪也被吸纳进去。
看了一下豆瓣,惊异于很多人喜欢在毕赣的电影找他们“熟悉”的东西去吐槽,却从来不会找到自己。
一家宠物用品公司,他们很喜欢毕赣,就邀请毕赣帮他们拍了这个以猫为视角的宣传短片。
毕赣用一种童话的超现实手法讲述了一只黑猫的奇幻旅程,以黑猫的视角去探索“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短片的主角是一只黑猫,黑猫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通常带有一种悬疑恐怖的色彩,本片的镜头氛围也是带有一丝悬疑气息的。
片子开头,古怪的黑猫游走在田野里,毕赣在画外音里说“它没的朋友,也没的家,更没有想做的事情”,听起来像是失去了猫生的意义。
猫遇见了稻草人,稻草人请求黑猫将它点燃,这样稻草人就能去天空看望它飞翔的朋友了。
稻草人飞翔的朋友,那应该是鸟吧,可是稻草人生来的使命是吓走鸟的,它和它的朋友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这和黑猫与它的主人之间的无法理解是相似的。
结合背后赞助商,本片的一个主题就是,猫始终以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爱着它的主人。
黑猫问稻草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稻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它指引了三个怪人:孤儿院的机器人、失忆的女人、魔法师。
黑猫找到的第一个怪人是孤儿院的机器人,机器人躺在一个废弃孤儿院光线昏暗的房间里,房间里铺满了白色塑料布,有种被遗弃的孤独感。
下一个镜头黑猫抱着一块石头往屋里走,镜头是在一面有裂缝的镜子里,让人误以为是只拍,然后黑猫又走出了镜头扔了一块石头,打碎了玻璃。
角色在画外的动作,让人没有预期,镜子突然被打碎给观众被吓了一跳的感觉。
破碎的镜片反射的阳光给机器人充了电,机器人重新启动了,这里背景音乐里出现了儿童玩耍的声音。
机器人从怀里掏出一颗带有甜蜜、酸楚、苦涩的滋味的苦丁糖给黑猫,并用机器人的口音说“你好,再见”,可是猫对甜味不敏感只能尝出酸楚和苦涩...孤儿院代表的童年是人生第一阶段的象征,背景音里儿童玩耍的欢快声音代表了这一时期最珍贵的东西——单纯的快乐,可是终究要说“你好,再见”,步入人生的下一阶段,往后的人生也是甜蜜、酸楚、苦涩的混合物,正如机器人让你提前品尝的苦丁糖一样。
这里的猫对甜味的不敏感,也是猫和人之间的一种无法理解,“你好,再见”看起来也是本片的另一大主题——失去。
黑猫找到的第二个怪人是个健忘的女人。
这一段屋子内外的场景、谭卓的表演、毕赣的诗、火车轨道上的屋子、开门后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极为梦幻的场景,叹服于导演的这种想象力和诗意。
不过这里这种梦幻是为了隐晦的呈现一个事实:女人已经死掉了。
黑猫点亮灯这里,毕赣的画外音说,“黑猫将一只眼睛送给了女人,因为猫的眼睛可以抚慰灵魂”。
另外,镜子里的猫并没有出现在女人的空间里,也说明他们并不处于同一个时空。
然后女人开门时,有个声音把信读了出来,这个就是猫在另一个时空里读信。
猫读完了信,女人的火车就停了,猫的火车也停了。
黑猫说,”信里的内容不是它想要的东西,只是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这里又提到了猫对人类的无法理解。
这里的女人代表着人生的第二阶段,她遇见了人生中很珍贵的东西——爱情;女人失去了爱人,也对应着本片的主题——失去。
黑猫找到的第三个怪人是魔鬼。
魔鬼原来是一个喜剧魔术师,可是他不满足于魔术表演,为了真正的魔法他失去了家庭和喜剧魔术,来到了魔鬼屋,这里的魔鬼屋就在小游戏机里的设定很有趣。
魔鬼获得了真正的魔法,但是再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了。
这一段采用的是倒放,那尾就是始,魔鬼最后给黑猫的泥巴可以理解为魔鬼最初拥有的快乐和家庭。
魔鬼代表了人生的第三阶段,此时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快乐和家庭。
黑猫用完了所有的音符换来了魔鬼肮脏丑陋的“泥巴”,它觉得这是魔鬼耍赖皮,这依然是猫对人类的无法理解。
毕赣没有设定第四个怪人,我想是因为他的人生现在刚好处在“魔鬼”之前的喜剧魔术师阶段。
黑猫最后去见了小女孩,小女孩坐扶梯上来的时候灯亮了,意味着太阳要落山了,魔鬼说过太阳落山时黑色的帽子会把它的灵魂带走。
黑猫送给小女孩一朵小花,小花是插在魔鬼的泥巴上的。
这小花和之前的老鼠、蛇、小鸟一样,是黑猫觉得珍贵的东西:我不知道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是最珍贵的,但我依然爱着你。
那么,“你好,再见”...
新人作者,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的我的公众号,现在还没有几个人关注呢
破碎的太阳:迷失的法身。
黑猫:求索生命意义的每个人。
黑有自闭缺爱的意思,猫有精致聪明的意思。
象征现代人的心灵状态。
稻草人:是黑猫的师父,指引了黑猫求索之路,稻草人传了法脉,就浴火涅槃了,黑猫继承师父的衣钵。
然后黑猫开始了求道的旅程。
参考罗大佑歌曲《稻草人》,歌词是稻草人的前传,毕赣喜欢这些。
机器人:象征现时代科技文明,像我们被手机电脑控制,沉迷其中,奄奄一息。
科技解决不了心灵问题。
机器人家的窗户,是教堂的窗户,暗示西方文明的不究竟。
机器人家的塑料布,象征隔膜。
苦丁糖:佛教四谛里的苦谛。
有人觉得生活还挺好,有苦有酸甜,这样的人不能求道,这样的人认识不到,酸甜背后还是个苦,黑猫就觉得,这糖只有苦。
孤儿院:沉沦人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儿。
镜子:镜面折射的阳光,救活了可怜的机器人,阳光是爱的光芒。
你好,再见:人生就是你好再见,不断的相逢,又不断的告别,其实从来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什么都无法持久,这滋味苦。
索道:追问的路,像登山,“数里入云峰”。
健忘女人:无始劫来的我们,在轮回里生死死生,要忘记的事情,已经想不起来了,却还在继续吃着,忘记的面条。
每个人都想从过去的自己里,走出来,却怎么也出不来。
这一段提出佛教的第二谛,集谛。
就是为什么苦丁糖这么苦,这里毕赣给了几个原因,都来自佛理。
火车司机:主掌命运的十二因缘。
黑猫的眼睛:信仰,点燃心灯,黑猫和尚的法布施。
火车:命运,按既定轨道行驶的命运之列车。
信里的第一个诗:毕赣对集谛的又一个诠释,一切都是现象的存在,没有因果,没有为什么。
生命是生命本身,生命以外别无意义。
(……天气状况,污染,悬浮颗粒物……)信里的第二个诗:这是一个幻化的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事物。
(一朵花加另一朵花……)信里的第三个诗: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太阳光芒里有爱这首),但是黑猫并不认可,也就是毕赣不认可。
感情这些事,对求道的黑猫来说,太小儿科了。
为情所困的女人,死路一条。
残损的门:参考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你须遍扣每一扇门,才能找到自己的门。
魔鬼:魔鬼是一个已经拥有了,他想要的一切的人,欲望满足的人。
魔鬼很大,很膨胀,但是魔鬼也不开心,很无聊,很无奈。
《路边野餐》里的陈升,可能最后拥有了他的卫卫(尘世幸福),看在这里,他又成了无聊的魔鬼。
灵魂音符:这里提出第三谛,灭谛。
知道了生命的苦,是怎么来的,知道了就过去了,过去就是消灭了。
人生就这么回事,你眷恋不舍的一切,都将变成苦。
所以,黑猫把他的一切(尘世价值),都跟魔鬼去交换真理了,黑猫什么也不要,了无牵挂。
泥球:然后换来了一个泥球。
这球就是个“无所得”,意出《心经》,泥球啥也不是,空无一物,黑猫已经啥也没有了,灭谛。
魔鬼的舞台:人生的舞台,人生一场戏,你是演员。
小女孩: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这个事物,黑猫失去了,是黑猫寻找觉悟之路的最初契机。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死老鼠礼物:黑猫的自以为是的爱,压迫感的关怀和爱,导致黑猫被遗弃。
泥球幼苗:四谛里的道谛,黑猫一无所有,以无所得故,得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
黑猫已经明心见性了,这小花,也是太阳之花,也是法身之花,佛性之花。
上立交桥的小女孩:做作的语气,有化妆,里面有礼貌规范,小女孩社会化了,代表已经不是黑猫眼睛里的小女孩了,一切都在变化着。
风中飘荡的帽子:黑猫告别了小女孩,圆满的经历这场情劫,继续他的修行之路,追随稻草人之路,也是毕赣的自况。
……老塔、王家卫、大卫林奇……展销会。
原来是《克拉拉与太阳》,故事让我跳戏到了爱死机第一季某一集。拍摄极赞,只是各种致敬痕迹(双峰、潜行者、乡愁)实在太重了。
[2022-04-07] 初看3星。毕赣带娃心得汇报演出之睡前故事。李丹枫是真厉害,全片亮点全在声音设计上(很好奇把叙事功能丢到声音层面是谁的想法)……视觉上值得一说的就是小姑爹那段用模型做了个强制透视,别的嘛……硬着头皮吹个三星![2023-01-17]#6th PYIFF#平遥之夜特别放映。大银幕看还真的可以涨一星。视听是真做得挺细致(15分钟短片居然能拍30多天我滴妈啊,不愧是毕赣)。
笑死了,新世相和品牌方想找王家卫拍广告片,基于预算及各方面的原因,最后找了毕赣——野生王家卫实锤了
对不起我知道很做作但是我就蛮吃毕赣这种做作的😢(可能因为文艺做作风真的很难拿投资吧就,怜悯
3;烧掉我吧,帮我飞上天空,送你一颗我的眼睛作玻璃灯,房间是旧日的火车,太阳给你我一颗苦糖果作告别;
明顯是送給自己小孩的。挺好,我放心了。
欢迎来到凯里双峰镇
在毕赣的影像时空里,始终围绕着记忆、告别、遗忘与爱,这一部里还有生命的魔法。黔东南的湿气自始至终都是他画面里的悬浮颗粒,另外的魅力还在于总是运用最原始的科幻,表达最超前的意识。我家那位说,在他们贵州,肠旺面的寓意是“常旺”(“常忘”)。我吃过那一种面,汤底浑厚得够你饱足一整天,口味浓郁得过了好久都忘不了。
我写信的时候心是热的和想你的时候一样所以我想,人类的爱肯定保存在太阳的核心之中用来维持太阳系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潜行猫》《猫愁》《雾中风猫》《猫峰》《凯里大饭店》……房子变火车,魔鬼变倒放,他是毕赣所以怎样你们都能接受……
啥啊... 这几天在互助群看太多遍pidan猫砂的名字,突然看到这个短片我竟无语凝噎。
很学生习作感
比王家卫贾樟柯会恰广告饭。以黑猫“小王子”去讲对女儿的爱,比矫揉造作的地球要真情可爱多了。
太矫情了,诗歌从一种路径,变成了目的。
毕赣还是毕赣...
人类不需要猫
作为广告片看可以了,也不知道都在虚妄地期待什么。不管怎样对于毕赣的片子还是期待的(诗集就憋再出了,真的)。
碰瓷《双峰》我笑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