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 美人, 很美的名词, 不是么。
形容女人, 觉得很完美。
前些天在某处看到这句话, “女人不坏,请用力爱” 读后,感觉振奋, 觉得这是应该如共产党标语一样用红条幅题上悬挂起来的, 它是需要瞻仰的。
然而, 有爱 就会牵扯到感情, 感情, 就是自私的产物, 女人一旦自私,不会不坏, 只是旁人会因为她的原始动机而宽恕她的罪过。
所以, 没有不坏的女人, 但仍然需要用力爱,用力爱, 在你明白什么是爱的时候。
如果说女人可以去评判, 那男人就没什么可评判的了。
就像是选择题,但只有一个选择。
乌鸦放在哪里都是黑的, 只是有的时候一群乌鸦聚集在一起时, 你便不太注意哪个个体更黑了。
那时你便不会去意识到黑其实是白的反义词, 而只是觉得那是一个外壳, 一个普遍通用的外壳。
所以童话故事里, 总有成群的乌鸦扑腾着向女巫身边飞。
这 便是全世界了。
那个老男人在床边对女人说“你是个腐朽,愚蠢,落后的女人” 女人便撇嘴啜泣起来, 脸上黏有残妆。
“为何你几年前不这么说我” 女人这样反问, 只是语气是那么软弱。
我想, 如果彼此无关, 同样的话, 后果想必会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期待这个时刻。
十分想像个伟大的领袖一样站在主席台上拿着麦克风做演讲, 意味深长的对着台下千万万妇女说, “你们很美丽,真的很美丽, 如果你的男人说你半点不好,请你不要哭泣,离开他。
” 你抬抬头,太多黑色皮毛的鸟在扑腾着翅膀, 它们比谁都想要个归宿, 虽然最后面对的只是个有着充分食物的囚笼。
老男人与少女亲近, 紧贴的感觉, 男人心里相比翻滚的太多。
如此新鲜的花骨朵, 没有盛开的妖艳, 但足以让其窒息和流连。
你已戒不掉如此沁人心脾的感觉。
反复递进达到各自极限, 但当你们站在底线的边界时, 就会发现你们相隔的如此之远。
也许没有比此更让你失望。
好像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在沙漠的木屋里倚着窗口对着镜子哀叹 终于是自己输了。
年华老矣
编者导语:一九四九年初,青岛。
旧势力面临全面瓦解,天际露出新时代的曙光。
纸醉金迷的旧时代,在连绵的战争中逐渐消逝,不同人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更迭发生改变。
三妻四妾、男人女人、佣人小姐、一切秩序在历史的舞台上被重新安排。
两个女人之间也爆发了一场战争......《美人依旧》剧本摘记男人旁白把大小姐二小姐都养起来,善待她们不就行了?
这男人不需要选择,多少代人的事都是这样,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女人旁白你真年轻啊,可是我更会找乐子。
唉,剪不断,理还乱,闷无边。
美人呐,你是一路的错啊,那英雄他们是错了一路。
何必伤感情?
姐姐男人不愿意负责任,就最爱用经济的理由。
真不知道这世上还能信什么?
那些身外之物我从未在乎过,你要是爱我就马上和我离开这里。
一个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这都是因为你。
我要是能选择,就不做女人。
男人小菲小菲,你不要有那么强的占有欲,这样会很丑的。
你太烦人了,你这样会让我讨厌的,我为了大赌赛准备了那么久,怎么会抬脚就走呢?
再说你也得等小菲签字。
你知道你现在看上去像什么吗?
你像一个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
其实我也是一个腐朽、愚昧、俗气的男人,也许我们才是一对白头偕老的怪物吧。
真希望我们还能好好地相爱。
我总是狠不下心去离开什么人,你这样,我也很高兴。
妹妹她总是让我自惭形秽的,姐姐什么都有。
我姓张,不姓李,因为我的母亲姓张,她是被卖进来又送出去的,我可以不用像她那样认命,因为我自己有能力。
因为我成绩好,我要成为第一个女医生。
你总是什么都有,我要让你也尝尝失去的滋味,没有退路了,只能迎上去,我不要孤独,我要去抓住温暖和感情,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反正什么都没有了。
真想冲到他们的房里去说个究竟,我克制着那股冲动。
我像在渐渐没顶的泥潭里挣扎,那种艰辛使我想到了死,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殉情。
我是特别的,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
绝对不能软弱,不能软弱。
进城的大家像潮水,像新鲜的海风,我明白了,无论什么理由,爱不能随便的。
我终于理解了姐姐,她跟我是亲人,她和我一样,都是息息相亲的同路人。
记得小时候,姐姐常对我说,小菲,别怕,快来吧,有姐姐呢。
提问与思考:问: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女人在爱情中会忘记她自己的存在,这是自然的法律。
没有她可以爱的人,她是不存在的,是一束散乱的花。
.......对女人而言,去爱一个人就是完全抛弃其他一切只为她爱人的利益存在。
”是否女人天生会因为爱情迷失方向?
答:这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说法,女性由于生理性的因素,天然地比男人更容易在情感中迷失。
波伏娃也曾描述男人面对爱情通常是激情式的。
男人曾经发现在他们生命的某一段时间,,在他春心最荡漾的时刻,也不会放弃其他一切所有的,在他们的内心还停留在自我中心的状态,他所爱的女人仅是价值的东西之一,他们希望女人整个活在他们的生命中,但是并不希望为她而浪费生命。
我一直认为波伏娃的理论有些过时了,特别是我看到她自己与萨特的关系,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独立创作?
还是依附于萨特的灵感无法离开?
我倾向于认为女人与男人有平等的理性,只是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
欢迎收听更具体的分析,播客链接:姐妹之间必定相争吗丨胡安的《美人依旧》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负面的,认为过于简单的情节和晦涩难懂的独白,像是导演要可刻意拼凑一出美学与爱结合的摄影作品,事与愿违的是,观众认为妖娆的妆容和粗糙的布景并不能给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加分多少。
我总是习惯在每部电影中寻找美好的光点,而并不是一味的批判,因为批判对于电影的创作者来说是过于残忍与苛刻的,就好比人家努力做了一件事,也许没有做好,但是我们应该宽容并且鼓励。
美人依旧里对感情的诠释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小菲与姐姐的感情,姐姐与黄先生的感情,小菲与黄先生的感情,丫鬟与黄先生的感情,还有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的父亲与小菲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我明明应该恨你,却难以自拔的爱你;我明明对你牵肠挂肚,却缠绵在他人怀里,我一直以为我是理智的,为什么遇见了你后变的如此恍惚不定,自己都不记得自己原来的模样··我知道我比别人漂亮,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我以为你会和我执子之手,我以为你有一天会离开她的怀抱。
怎么我的“以为”通通成了一厢情愿,留下的只有你的渐渐远离的背影,在光与影的交界处燃烧成一束光。
很喜欢拍摄旧上海的电影,即使有些故事情节显得冗长乏味,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总有一种桀骜的表情,眼神里透露着忧伤与坚定,像是对爱情最向往最忠诚的一代人,可能与爱谁并无关系,这份执着是现代人已经渐渐遗失的本性。
我不知道这样的形容是否恰当,是否能被人理解。
很多时候,我自己是不相信爱情的。
美人啊,你一路错;英雄啊,你错了一路。
很诡异的歌唱,绕梁的悲伤。
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胡安导演的前一部作品《西洋镜》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虽然感觉《西洋镜》缺乏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无论从叙事、表演,还是美工、剪辑,在华语电影中都可以算是一部上乘之作。
所以这次胡安再度出山,自然要好好关注,更何况是和周迅合作。
从《大明宫词》开始一直都喜欢周迅,这个女人身上有着中国演员身上少有的灵气,天生就是个演员,更何况大家都是浙江人,所以基本上有周迅的影视剧是一个都不会拉下。
周迅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喜欢的张柏芝很相像,都属于天才型演员,但是不够努力,很多时候都是凭着小聪明在演戏,缺乏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整体控制力,所以如果碰上了好的导演、剧本和角色,她们就会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但是如果剧本对角色的塑造不够完整,她们的表演也必将是残缺的。
这个真理已经一次又一次被证实。
很不幸,周迅在《美人依旧》中再一次残废。
这是一部充满了颓废气息的电影,颓废来自于形式上绝望的艳丽,来自于各个角色每天都好像生活在世界末日的情绪。
作为一个男性来看这部电影,总觉得很多地方让人不可理喻,特别不明白电影中女性的瞬息万变是本性使然,还是编剧剪辑的问题。
整部电影有着散文的气质,但是没有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导演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对不起,我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导演把一个小女生生拉硬拽地拉扯大。
剧本的残废必然造成角色的残废,周迅在每场戏的表演都无可挑剔,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角色的,只能让人特别惋惜周迅的认真,换来的是这种结果。
都说周迅是破嗓子,但发现电影里邬君梅的声音还要破。
王志文的存在只是起到了一个花瓶的作用,奇怪王志文怎么会接这么一个角色。
唉,失败啊失败,失望啊失望……
此片看得我有点浑浑噩噩。
王志文一贯的儒雅风度,然而如果要表现旧社会的风流,似乎还差得远些。
我只能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在屏幕上把两朵姐妹花迷得神魂颠倒,一边对着他不太合体的粗制西装心中长叹。
导演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昏暗而绮靡的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似乎又想与革命与时代有所关联,可是关联得又好像并不是很明显,于是我的心情被夹在中间十分尴尬。
戴在女人们鬓角上的花朵,是一瓣没有说出口的台词。
只可惜我认不全那些品类,所以这些“潜旁白”也只好被我眼睁睁地忽略过去。
迅哥儿的妆有一种自成体系的渐变。
由最开始,乱蓬蓬的一头短碎发,怯生生的一件校服,到初领风情的眼角眉稍,再到颊上自信甚至张扬的一片绯云,直至最后那绝望的,脏的,堕落的阴影。
她像一只未长成的孔雀,却努力拔下姐姐的羽毛来装点自己的屏尾。
除了她,我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女人写给女人看的戏,我一直喜欢。
这部也是。
周迅总是拍女人导演的戏,演的真好。
妹妹与姐姐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姐姐是正室生的,是公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意是华贵不已的。
妹妹偏偏不巧,是老爷与佣人私情时,不小心孕育的种子。
慢慢就长大了。
妹妹小的时候,总是学着像姐姐一样的态度和方式,却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同。
在老旧的观点里,她一直是偏的。
若是男孩子会好些吧,在重男轻女的年代,恰恰相反,她是一个女孩儿。
和妈妈从小呆到大,在破旧的民房里,老街坊日日问安。
学习刻苦。
要强,有一帮小小的姐妹淘,挺无忧无虑的。
其实这电影最主要的是黄先生。
他和姐妹花,那纠结不清,暧昧不已的过程。
他两个都爱,两个都不想伤害,却同时伤害了两个人。
男人啊,千万不要贪心啊。
那条险境像蜿蜒曲折的小蛇道,绕着绕着把你绕迷糊了,你就折在那不知不觉的途中。
妹妹第一次看到黄先生就有一种亲切,两个人演的太好了。
传神而深刻。
但不晓得妹妹对黄先生的这份爱里,有没有带着小小的报复和嫉妒,终于有一次,你有的我也有了。
终于有一次,我不签字,你就什么都拿不到。
而姐姐,其实也是纯洁善良的。
她不为财产,只为了和心爱的男人一起远走高飞,幼稚的以为,两个人的世界,黄先生才永远不会变心。
永远爱着自己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妹妹去和黄先生做了断,真心的为了姐姐好。
只听她说了一句:姐姐真的爱你,你要好好对他。
即使自己也爱,即使有更瑰丽的资本,也会放手。
而姐姐,凭着他频频眺望窗户走神,凭着第六感观,凭着在他的住处看见两人在一起,她也全明白了。
她的梦想终究是梦,现实里,我们总想完美。
却总是遗憾的心碎。
越是心花怒放的等待,越是伤侵的深,血流的多。
这就是生活和爱情,女人的世界总是有那么一点狭隘。
大多数是在年轻的时候看不清,在老的时候看清方顿悟,却太过于晚已。
妹妹坐在教堂,老妇的角儿特别出彩,唱了一出清戏,委委道来这年轻时泪水的不堪。
你太年轻啊。
你年轻,你有资本,任何爱你的男人,是为了这娇好的年轻面孔。
即便是黄先生这样的人,也抵挡不住你的诱惑。
可你太年轻啊,太年轻,太年轻。。。
老妇继续睡,插着一朵花,白天就在赌场玩乐,想必少年也是一位美人。
可风烛残年。
还剩的下什么呢。
黄先生走了,没带着那个小佣人。
只是在她耳边轻语几句,想必他是一个极温婉的男人。
连下人都舍不得伤害。
一切都是错的吧。
但是结局还是好的。
姐妹俩明白对方的心境,唯一的亲人总是牵着某块心头肉的。
即使再错,黄先生不在了,也就没有错了,和和气气的,又团圆了。
这是个悲剧吧,前前后后看不到快乐,但总算是安慰。
你真心的去对待的时候,结果总不会坏,人都是有心灵感应的吧。
就像姐姐和妹妹。
美人依旧。
很好的名字。
我们在生活的路上,有太多坎坷,总想找个伴侣诉说,寻来寻去,竟是一个他。
异性的身上获得的安慰,真不知是真是假,却总是让自己这颗飘泊的心有安定感。
也多多少少开心了不少。
于是认定这个人,却在年轻时固执的以为他是爱自己的人,却不想人家心里只是要爱你的现在,你的过去,不包括你的未来。
我们都是佳人,却无法看透,缠缠绕啊缠缠绕,还是走向了分离的那道路口。
爱是没有错的,永远都是。
错在人的自身。
我们太贪婪太懒散。
太想不劳而获,太想一步登天。
你获到的果子谁来种,你迈步的天梯谁来造?
三毛的诗说,只怪当时年纪小。
现在的我们,其实还好,没有了他,也还好。
这个世界,永远只有自己才重要。
两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上两个女人。
故事是落入俗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是不重要的。
这部电影,是属于女人的。
妹妹小菲是父亲与女佣的私生女,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无法得到承认,只能在父亲魂归天国之后才被允许回返故里。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认命,对照母亲的一生她不再愿意受人指使,重蹈覆辙,于是拼命学习争得奖学金为得是能够成为一名女医生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独自居于母亲的老宅中,腐旧的木板,昏暗的光线,看得见粉尘的坠落,空荡荡的屋子里光和影特别的多,那是深重的寂寞和孤独。
那座老宅给她的是整个压抑与失落的童年。
她常常怅然地想起自己的姐姐缨子。
她羡慕姐姐,因为她拥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一切,被承认,被呵护,她在成长中所缺失的一切姐姐统统拥有。
同时,她也是爱姐姐的,那是无法割舍的来自骨血的亲情。
当姐姐提出接她回到李家时,她最终应允。
那个下雨的黄昏,她撑着雨伞,一步一步走进李家,手指轻轻地叩响正门,生命与失去的岁月再度相逢。
彼时的姐姐已经是成熟而风情的女子。
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冷艳妩媚。
初时她会接纳妹妹只是为了能够尽早地处理父亲的遗产然后与爱人远走高飞。
姐姐并非贪图财富的女子,她的全部心念只系于那个叫黄先生的男子。
在她的臆想中如果她和黄先生远渡重洋就等于去到了一个再无纷扰的世界,两人便可永远厮首了,这是姐姐在爱情中的天真与美好。
只可惜这个男人最终也没能给。
可她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个妹妹的一份无法舍弃的情感,她教妹妹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教她如何跳舞。
午后的阳光丝丝缕缕从窗户缝隙中透了进来射在地板上,姐姐脱下自己的碎花外套给妹妹穿上然后她向妹妹伸出手。
两人执手在地板上旋转,笑声在阳光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暖意,妹妹的声音响起,她说: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
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温情的画面。
姐姐第一次带小菲出席晚宴时,她的头发高高挽起,粉色的花朵在黑暗中盛开,紧身绣花的旗袍,然而她只是站在原地张皇地不知所措,黄先生远远地看见了她,他走向她,邀她跳了一支舞。
他在回家的路上邂逅正在文具店里挑选书包的她,他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从箱子里找出书包送给她。
她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就这样,牵扯出剪不断的纠缠的情缘。
纵然她如何想主宰命运,最终还是深陷在情欲的旋涡,无法自拔。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她们并不清楚她们爱彼此的程度,无法割舍的亲情,漫长时光中生长于内心深处的对彼此的怜惜。
可是,对同一个男人的爱任谁都难以摆脱,彼此拉扯。
然而,时移世易,国军告急,民众四下逃亡,黄先生在拳台上落败,他在码头等待姐姐缨子,然而等来的却是李家的丫鬟,最终,他只能一个人黯然地踏上逃亡的路途。
曾经的恩怨,爱情,嫉妒,报复都化作一阵烟尘,无法追溯,守着当下的时光,纵使旧境不再,然而美人依旧,只是,这美,再不是旧时的美了。
胡安的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关乎女人的电影。
美人依旧,是挺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在自己的本本上看的,当时窗外阴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了大雨,一片雾霭弥漫.这种气氛倒蛮适合电影里阴阴郁郁,愁云残淡的.看到介绍时不感兴趣的,因为这种两女争夫,旧上海的洋派,暧暧昧昧又不知所云的情节向来为我所不耻.然而,可是,我还是看了,缘于周讯这丫头:古灵精怪又单纯清澈.我还是很喜欢她,很给她面子的,虽然我没有惠顾电影院,没有买正版碟,而是DOWN下来看的.我花了时间看她的作品,又透支精力写影评,就已经是对这部并不出色的电影最大的鼓励了.嗯,只能说这些了.我又不是吹鼓手.当时间流逝,我们不再年轻,不再美丽,我们还有回忆,还有涵意.
最后合影时五角红星出现,大家一身朴素,姐姐说“好像还真是不同了”。
直接笑出来,搁这升华呢。
片子虽然简单,但也有许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
妹妹从潦倒但有生机,到逐渐奢靡颓唐,挣扎着渴望嬗变,再到最后的回归;姐姐从生来闺秀,柳眉轻挑,华服加身,却菟丝花般缠紧男人,到最后幡然醒悟,铅华洗净。
年华流转,千帆过尽。
才发现美人依旧,美人在骨不在皮。
还想特别提一下,可以看到很多画面是隔着屏风、门窗、帘子等等拍的。
一开始是妹妹对姐姐的若即若离,想要亲近却又不敢,想要远离却又不舍,明知利用还存幻想。
后面则是妹妹堕落的隐喻——画面笼在虚虚的薄纱中,像一场不真实的梦,像烟枪吞吐的雾,说明一切都是虚妄,都需要被堪破。
姐妹俩一直是对照组。
前面是妹妹对姐姐的羡慕和嫉妒,但她又有很强的自尊,希望去抓住什么,希望去证明自己。
这也是她的可悲之处,觉得生来不同,却又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悲哀地知晓自己的平庸与无能,只能故作倔强,强撑着嘴硬。
但转念一想,我又何尝不是,世人又何尝未有《山月记》中迷思?
看不上眼,只是移情罢了。
而到了后半段,反而姐姐对妹妹羡慕。
因为她比自己年轻,她比自己更得父亲器重——妹妹学业好,自己只被期许当闺秀。
看着妹妹潇洒地搬出去,她说:她的母亲当年也是这么走的吧。
她也一直想要通过出国,和老黄过二人世界,去实现现实的逃离,追寻理想中影桃花源。
却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厢情愿。
而老黄的一句pua,让她说出了那句“如果能够选择,谁还会做个女人”,道出了本片另一重内涵。
在男凝社会之下女人的身不由己:没有明媒正娶的后代不得回来,而想要妹妹回来又是父亲的遗愿。
社会风俗的规矩,父权的规矩,都是男人的规矩。
与老黄的相处也是如此。
即便老黄又老又丑又虚,还没有她有钱,但依然可以有过那么多女人,还引得姐妹俩争风吃醋(太典了!
)。
通过指责来剥削姐姐的配得感;在性爱时,也多由他掌控姿势;和妹妹,镜头扫过她的胸部,下一秒水杯打翻,男人就要来擦,溢出的男性恶臭,性爱时说的也是“按我的方式来办”。
美人从精神到肉体,都被凝练成一个符号,一种男权下的华美的纹身。
这是除去姐妹之间的羁绊,破碎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拧巴、缺乏安全感之外,影片影射的另一重更大的悲哀。
只能像影片里一样,希望迎来解放,带来一股新鲜的海风。
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妞妞对姐姐说,她越来越像你了——杀人诛心。
妞妞要跟老黄走,她们都不离开,我跟你离开——太爆笑了,男人能不能少点普信,怎么这么多女人瞎眼。
公馆里老妪的打扮与妹妹别无二致,冠鲜花,抹朱颜,幽幽地唱词——奇异的宿命感,如同照镜,却又与姐姐巧妙地连结。
画面的构图力求唯美,人物造型冷艳到诡异,可是都掩盖不了剧本的单薄和一部艺术作品欠缺的生命。
——美可否也惧畏空洞
英雄错了一路,美人依旧……青岛
邬君梅在整部戏中十分出彩的表演,盖过了周迅
所以最后结局是啥?
很文艺。
喜欢那件旗袍
挺有故事的一个故事 演员都很灵的
有深层含义吗?
我觉得挺好 喜欢周迅那倔强的表情
完完全全没有印象,可见大约不怎么样
千篇一律的故事
至少有7分吧
不忘记 也不原谅
。。。
不好看
迅哥儿。
无论什么理由 爱 是不能随便的
生活不是跷跷板,谁也不可能永远是翘起来的那一放。
这一辈子 她们有着两个共同的男人 一个 父亲 一个 黄先生 前者使她们离别 后者 让她们彼此
啊是不太好看
周迅、王志文和邬君梅都是实力演员,可是没太看明白,太文艺范儿了,而且这电影的剧情跟这名字到底有什么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