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算是戛纳近年来青睐的一位极富争议的年轻导演,他的《门徒》在2016年初次入围“一种注目”单元一鸣惊人,紧接着两年后的《盛夏》便顺利入选了竞赛单元。
不幸的是,他因这部影片被政府控告,被判处家居软禁,当年无法出席戛纳电影节。
两年后他的软禁期结束,在这种状态下他创作了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第二次入围戛纳竞赛,却因故被禁止出国而再次缺席电影节。
这部长达150分钟的意识流作品以高度炫技和极其狂野的想象力在戛纳首映后掀起争议。
这种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和美学风格有别于导演此前的作品,相信是他重获自由后真正心态的反映,徜徉放飞、穿越时空的画面情节好比是他重获艺术创作权利的激烈表达。
▲在酒精和药物双重作用下的男主角影片以苏联解体后的时代为背景,机械工兼漫画家男主角疑似染上流感,他在返家路上,遭遇各种奇怪人物的纠缠,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陷入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
由此,影片情节混合了男主角的意识流、梦境、幻觉和回忆,教人真假莫辨,令整部作品处于相当活跃的致幻状态。
神出鬼没的人物接踵而至,首先是他的妻子,一个图书管理员,随时变身为神奇女侠,施展暴力对待她讨厌的对象,甚至对儿子也起了杀心;其次是儿子,也不幸患上流感发烧,仍苦苦恳求父母让他参加新年除夕派对。
还有更多古怪的角色,包括声称不育的光头大叔、新年舞会上的冰雪王后、男主角幻想父母年轻时的角色等等。
这些人物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剧中漫画里的角色,似乎有着答案不同的理解。
▲随时变身神奇女侠的女主角没有准备而来的观众相信会对如此编排的人物设计感到眩晕,不断升级和失控的喧闹气氛,视角和叙事重心的粗暴转移都令这种眩晕感变本加厉。
不过,这些手段似乎具有隐喻性,指向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乱象:价值观冲突、官僚主义盛行、政府官员失责等等。
流感的象征隐喻用得相当准确,尤其是放在当下这个疫情时代来看,意外地引起一种奇怪的共鸣,尽管这部作品远在疫情爆发前就已完成制作。
然而,相比起导演此前较为明确的政治批判作品,这部新片在此层面上显得较为薄弱。
尽管他透过时空穿越的手法将70年代苏联解体前的环境与当下的俄罗斯社会进行比对,但影片却始终缺乏一个具体的批判重点。
在我看来,影片的核心似乎带有一丝对苏联解体前的恋旧情绪,宁愿沉醉在过去美好的回忆里,别的不说,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黑白片段就是有力的证明。
▲最后一段黑白情节像导演前作《盛夏》这段情感上游离于主线的情节在美学风格上酷似《盛夏》,若单独提取出来,扩展一下也足以成为另一部电影。
不过,这段情节似乎跟前半段男主角遇到的光头人物和冰雪王后有所关联。
这种将头脑里幻想出来的情节转换成主角的编剧写法让我想到好莱坞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去年的争议之作《我想结束这一切》。
从这一点来看,导演显然更侧重于大胆的美学尝试而不是出于现实批判的考量。
漫画和梦境里的人物互为镜像,这些都成为了他乐意捕捉的闪光点;在现实和回忆里,他似乎更愿意回到过去,这一点也隐约浮现了他对苏联解体后社会现状不满的表达。
很多人因为影片神经病一般的叙事为他打了低分 事实上 真正理解影片暗藏的玄机后老烧相信 您的看法会大有改观这部影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的同名小说老烧认为 要准确理解影片 导演的话是一把钥匙基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彼得罗夫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姓氏 所以影片中个体的彼得罗夫 成了整个俄罗斯的缩影个体的疾病-流感 也就浓缩了整个国家的弊病影片画面阴郁 冻土和阴云让人倍感压抑 街上行人犹如行尸走肉 彼得罗夫上车后因为咳得厉害一位大妈为他让出座位后说:你好象得了癌症这位苏联大妈代表了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的怀旧群体他们认为:社会转型后的俄罗斯已经接近死亡另一位大爷的抱怨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他说:戈尔巴乔夫出卖了我们 叶利钦挥霍了国家财富现在金融寡头扶持这个人…问题就更多了…1999年12月31日晚 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人们普遍认为 继任者是被当时的金融寡头扶持上位当时的俄罗斯 政治经济领域被寡头控制这也是为什么 女权贵要求上法庭时民兵完全不理会潜台词很明显:法院是你家的 彼得罗夫想象的处决权贵的情节 直观地表达了俄罗斯民众对寡头经济、寡头政治恨之入骨的情绪有趣的是 公交车上那位对小姑娘口出秽语的学者被年轻人拽下车后 俩人都被警察抓走人们怒骂学者是“混蛋”“垃圾” 那位大妈却嘟囔着说:学者应该受人尊敬 他又没伤害人 警察干嘛把他也抓走?
售票大姐评论说:过去在电视上 他们说什么都被吹捧现在可不行……此时老烧似乎看到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跃然银幕之上-“专家”这位苏联大妈只看到光头年轻人伤害了专家 却看不到专家对9岁小姑娘使用语言暴力 她也当然意识不到专家在电视上口吐莲花时 对普罗大众是否造成了伤害 彼得罗夫捡起学者的假牙是因为 他另外的身份是作家 漫画家也许他要借鉴专家学者的“话术” 赢得读者的喜爱这个嘲讽伪专家学者的情节 与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一脉相承 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在苏联时期被下放到殡仪馆 而一帮伪文学家却坐在沙龙上高谈阔论彼得罗娃的痛打 表达的是民众对那些文化流氓的愤恨彼得罗娃被赋予了民族母性的意义儿子小彼得自然代表俄罗斯的未来但他同样病了 还有许多恶习 令母亲十分担忧彼得罗娃也被赋予觉醒者先锋的身份她以一己之力奋力铲除社会遗留的恶疾但在影片最后她陷入绝望 几代人的信仰崩塌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 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所以那个神秘人维克多对伊戈尔大喊:我们该信仰什么?
说到伊戈尔 彼得罗夫表现得对他既熟悉又陌生他拒绝给伊戈尔留下电话号码 并且说:我不想和你保持联络 这里已经暗示: 伊戈尔是死神 彼得罗夫已经病入膏肓 到了濒死状态新年派对等候儿子时 彼得罗夫再次遇到伊戈尔伊戈尔感叹说“你们人类真复杂” 再次证明他不属于人类那么维克多是谁?
老烧认为也是彼得罗夫!
是彼得罗夫对自己的幻象 或者说另一个人格维克多代表了前苏联时期的彼得罗夫他愤怒却无能为力 苏联的解体似乎是他的一次死亡所以 死神伊戈尔与他见面时说:你还在为上一次生气么?
最后的黑白画面中 77年的雪姑娘给妈妈打电话时 曾经问妈妈:维克多怎么样?
妈妈抱怨说:他花6卢布买了一大把阿司匹林彼得罗夫看向维克多时 看到儿时的自己一闪而过那么雪姑娘又是谁?
因为雪姑娘的美丽 友善 很多人认为她是“70年代理想化”的化身 代表着人们曾经的美好愿景 而实则她的生活十分糟糕老烧不反对这个看法 但老烧更加认为:雪姑娘是彼得罗夫想象或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回忆中 圣诞派对上的雪姑娘是真实的 彼得罗夫认为:理想化的自己应该就是雪姑娘的摸样 因而想象出了 后面的雪姑娘的故事(黑白画面部分)为什么雪姑娘总是看到男性的裸体 因为彼得罗夫确实是个同性恋 但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社会对同性恋的妖魔化 使他不得不深藏不露这也是为什么 雪姑娘的故事用黑白画面展示雪姑娘在和她的学生亲热时 叫他的名字“伊戈尔”见男友萨沙的父母时 男友的父亲是伊戈尔这些都说明 彼得罗夫意识到自己作为同性恋的社会性死亡恐怕同性恋取向 是妻子与他离婚的主要原因前妻来送孩子时 是前妻主动与彼得罗夫火热啪啪但彼得罗夫却并没有任何享受激情的表情证明彼得罗夫是同性恋的画面 还有儿子小彼得和童年彼得罗夫对女性反应的对比儿子小彼得被医生的乳沟吸引 而童年彼得罗夫却对女性裸体毫无感觉 他更关注女孩子的穿戴这也是为什么作家谢廖沙在作品里将彼得罗夫描绘成同性恋 那么谢廖沙是谁?
明显是彼得罗夫分裂或具象化的 另一个人格的自己有两点为证:第一 谢廖沙知道彼得罗夫是同性恋 并在小说中写了出来 第二 彼得罗夫的回忆中母亲带他参加圣诞派对时叫他说“谢廖沙 这边走”彼得罗夫曾经有个作家梦 所以他将自己和雪姑娘合二为一编写了“雪姑娘的故事” 当然他的作家梦并不顺利帮助谢廖沙自杀并烧毁全部手稿意味着对文学追求的放弃 文学梦的破裂和前妻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有没有关联呢/或许 连妻子 儿子也都是彼得罗夫的幻象是他分裂出的其他人格 作为男同的他 幻想自己是正常男人 应该有个妻子、儿子…儿子不再像他 而是有正常的性取向这也是为什么 在灵车上彼得罗夫说自己已经离婚时无事不知的伊戈尔惊奇地问:你结婚了么?
另外 一个重要细节也暗示了雪姑娘和彼得罗娃都是比得罗夫对自身的幻象:图书馆长和雪姑娘工作的旅馆同事是一个人 而雪姑娘穿的毛衣却和图书馆长手里编织的一模一样总之 影片故事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集体潜意识之旅它凭借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深入探討了一个永远不该忘记、从未真正过去的过去并在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界限的维度展开了对现实俄罗斯社会的批判性视野就像随处可见的 墙上的涂鸦:“日子是狗屎 你也是”“我快死了 甚至等不到婚礼” 或者干脆一个字 “唉”。
那么彼得罗夫死了么?
因为死神的眷顾他确实死了 影片最后彼得罗夫巨大的人头从窗外凝视窗内的画面说明他真的死了但他成功复活了 棺材内的尸体是他最初也是最后对自己的幻象 影片最后在绝望中表达了对俄罗斯社会的厚望:祛除病症 涅槃重生
导演之前由于长期为LGBT群体发声而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处罚,经过政治打压之后今年带着新作重返戛纳入围主竞赛单元。
全片有趣的镜头拼接,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荒诞有趣的镜头转换颇有几分三次元今敏的味道,各种充满隐喻的镜头无不成为了本片较高欣赏门槛的一部分。
正如梦是无逻辑的碎片堆积,而我们就算意识到这点还是要顺着其荒诞的逻辑前进一样,在观影过程中尽管意识到了不合逻辑的片段插入,也只能在镜头的带领下继续。
影片前段通过两条主线的穿插,通过现实场景与人物内心世界的交织,再加上相当娴熟的剪辑技巧成功演绎出了梦境般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地球最后的夜晚》,与后者较为机械的运用长镜头等炫技技巧不同的是,前者在技术的运用上更为高超,同时在观影过程中正当有些迷离的时候总能是不是的抛出有寓意的深刻构图来再次抓回观众的眼球,观感独特。
男士经受身体的痛苦,女士遭受心理的折磨,二人由线分开有用处一幅画面,构成彼得罗夫这一最普遍姓氏的家庭。
似乎是俄罗斯广大家庭的缩影。
到了影片后段通过小时候的回忆引出苏联时的另一段故事,伴着全片时隐时现的元素回答底层思念的那个年代又意味着什么。
孩子的病症被产自苏联时代的药片抑制,在梦中男主又隐约的意识到,真正能够根治子代疾病的东西似乎应当在UFO象征的未来。
对于俄罗斯缩影在彼得罗夫身上的疾病导演给出了足够的关怀和思考,我们不可否认随着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发展,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都有或多或少的西化,导演与此也给出了从他角度出发的关怀和解读。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一个能从敏感理性透彻的角度出发剖析社会现状的人,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万幸。
- 灵魂出走的闭环叙事1.在一排士兵枪决一排群众的时候 男主独自存活 好像透明人一样来去自如 不受枪决的影响 其实已经意味着当时的灵魂出走紧接着的镜头是走上灵车的剧情 就更加确定 男主是在枪决中死去2.结尾从棺材里面逃走预示着整部影片是在讲 生前的回忆- 压抑的氛围1.妻子的超现实暴力妻子的暴力是可以释放出来的 但男主只能通过流感的形式内化自己的压抑情绪 妻子越超现实的释放 越能侧面体现男主内心的压抑2.俯视的视角更能体现男主的压抑情绪没看懂的地方:黑白片段中的女主持 身上穿的毛衣与 男主妻子的同事织的毛衣图案相同 是否隐喻女主持的身份 是妻子还是妻子的同事或者是一个抽象的形象?
似真似幻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幅“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画面。
呼朋唤友的灵车,喝着伏特加横冲直撞的司机,随处可见的喷子和神棍,毫无服务意识的售票员,幻想杀戮的图书管理员,为成名而死的作家,还有男主这个无所事事的父亲,以及他寡言而别扭的儿子。
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过,“我要完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之作”,别人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哪哪哪部作品里的吗”每个人都那么可悲,绝望,愤怒,只有彼得罗夫一家彼此相爱,虽然表达爱意的方式充满着争吵和沉默。
雪姑娘,阿司匹林,一件时髦的毛衣,和对外星人的幻想串起了这对父子的童年。
相对于男主繁杂的幻想和宿命般的人物关系,影片的故事挺简单,就是男主搭公交遇上做灵车工作的朋友,上了灵车感冒加重,又被朋友的朋友喂了片77年的阿司匹林,好转之后回家,儿子发着高烧却嚷嚷着要去新年聚会,于是男主又把过期药拿给儿子吃,第二天儿子康复如愿去了新年聚会,最后和男主一起回家,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前妻的变态顾客被捅死在街头,男主灵车朋友运的尸体跑回了家,男主的作家朋友把男主写成了同性恋,而作家和男主同名,所以也可能是男主幻想出来的朋友。
本来对这种将象征和视听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不太感冒,但这部片子背后有种浓浓家庭温暖,真的挺喜欢。
2004年新年前夕的公交车上,买票声不绝于耳,这是现实;而前苏联时期不用买票等福利理想泡影从一个个父辈,祖辈口中谈论着;逝去的苏联啊,至今有许多人让它在脑中多待一会,灵车上,50,60、70年代三代人为苏联送葬,而男主作家80年代的好友谢廖沙却因无法得到认可而自杀为证,谁的责任?
是那个编辑室自大的老一辈,认为年轻一辈全是抄袭他们老一辈的二流者,还是那个整天喝伏特加,抽烟望窗外,整天伶仃大醉的评论风气让他无望而窒息?
窒息代表什么死亡吗?
从脑中抹除才代表真正的死亡,灵车上代表苏联的人又新进入大众的脑海中;一切的循环又从口中的唾沫开始,循环,循环;1977年是如此,2005年新年也是如此,90年出生的代表作不正是男主的儿子吗?
现在2022年z世代上映的不正是他们影响至深的现实轮回吗?
那颗阿司匹林
基里尔是当今俄罗斯导演中在国际享誉盛名的一位导演,他的电影充满了犀利的社会批判视角以及丰富的长镜头场面调度。
在《流感》影片中,导演大胆地采用非逻辑的讲述方法,它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理性的,场景和场景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依附关系,叙事逻辑也不遵照传统的故事写作手法,而更多以意识流形态展开,用一个个碎片堆砌,将彼得罗夫脑海中的幻想和回忆混合到一块。
影片中运用的“过期的阿司匹林”、“漫画”以及“假牙”等象征性形象将观众带入到幻觉中。
导演不将影片的着重点放在叙事这一要素上,而是通过一个个介于现实和幻想中的场景来引导观众对于社会进行反思。
在爱因斯坦的部分幻觉论中,电影所引起的幻觉只是部分的,电影的“画面性”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不相同的一系列场景并不给人以任意相接的感觉,任何时间只要基本要点得到表现,就会引起幻觉。
《流感》通过幻觉的场面隐喻当下俄罗斯社会遇到的各种状况。
与爱因斯坦对于蒙太奇论持着批判的态度不同,作为蒙太奇论诞生国家的电影人,基里尔对于蒙太奇具有深刻的理解及使用方式。
在基里尔的影片中,长镜头是构成影像的主要方式,通过演员调度、镜头运动、焦点变化完成镜头内部蒙太奇,给观众不同于镜头组接所产生的蒙太奇。
它更趋向于平稳、连贯、柔和的节奏,再加上导演在同一空间下组织了不同时间的事件,让整部影片充满了视觉奇观。
这一做法与爱因汉姆的电影形象特性论有部分接近,导演大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运用影像在荧幕上深度感的减弱来进行场面调度。
不过影片拘泥于形式的表达以及符号的刻画,让观众除了沉浸在影片技巧之外并无更深层次的感受,也让影片的艺术魅力有所下降,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彼得罗夫的流感》是根据阿列克谢·萨尔尼科夫的小说改编的,导演曾说这是俄罗斯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虽然看名字和上映时间会以为是映射或者表现现下的疫情,并不是。
电影通过连续的、强烈、无边界的梦境来呈现苏联时期的生活状态,虽然是通过幻想和梦境来表现,但总体观感上却处处感受到困苦和逼仄,并不是像今敏一样在画面上展现一派绚丽和自由,而是通过开始的qiang击,一系列的暴力和xing,边缘情感以及幼时新年晚会等等和现实相连接,呈现出比现实更压抑的梦境。
影片中梦境和现实的连接好像没有缘由,没有铺垫,直接用长镜头的调度自然而然表现一出又一出的梦境,这导演本人说这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展现时间的连续性。
“我想用长镜头呈现出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维度之中。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过去与当下的关系,是童年和成年的关系。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映射现实生活的一些群体:酗酒困顿的底层、追忆过往的怀旧派、机械僵化的政府部门、冷漠随意的医疗体制、浮夸的知识分子还有不尊重女性的传统等等,情感上看得到每个人都怀有不满,他们都厌恶于当下生活,这或许和导演在国内的经历有关,他曾遭到政府软禁,并且禁止拍摄电影,他说在那段时间里这部电影的准备工作救了他,让他免于“变疯”,所以电影中的讽刺与反叛可能部分也源自于此?
而电影中大量长镜头或许也是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位著名戏剧导演有关,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让他在影片最后的呈现上非常自然从容的从现实到梦境,从梦境回到现实且这些转接都让人感受不到边界,由此也提高了观影门槛。
每天清晨像从棺材里醒来,大巴车是彼得罗夫大脑里的各种意识形态,拥挤象征着一种底层焦虑,幻想用暴力手段颠覆阶级,又幻想是正义地怀着救女型英雄主义,但男一脉相承的劣根性属于是大哥别说二哥了,所以在揍了嘴贱老头后会受到内心谴责,而这段恶劣的“道德”责问是借车上女乘客形象说出来的很有意思,展示了男性下意识认为女性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是习惯性自责反思的主要群体又主观推责她们会无理取闹颠倒黑白的矛盾。
男们热衷于情绪高涨地谈政治宗教种族,又大多是一知半解地堆砌概念,彼得罗夫对此既不吸收也不反馈,他们看似有自己的观点,但又高度同质化,是群学舌的傀儡。
被现实戳破了理想主义之后,彼得罗夫用爆炸艺术杀掉自愿自杀的幻想朋友也就是“高我”和他存在的遗据,用最华丽文艺的方式对心里仅剩的那一点自命不凡和男同倾向告别,完成了男人中年危机的最后一步,于是他回到了家里。
看,男人辛苦又自我挣扎的一天。
如果能多挖掘书店女老板那条线还蛮好看的,眼镜是克制,在她没有眼镜的时候就不被社会约束,女性和房子的存在总是捆绑在一起,她杀了人之后水龙头会流出血,有种女性和房子这种封闭空间是一个生命体的压抑感,而她这种释放性虐杀在过去就发生过,也是说女性一直在这种家庭的压迫下面,所以那个老年女性一开始说这个事件让雪姑娘小心也暗示了后面雪姑娘怀孕。
雪姑娘眼里的男性会突然赤裸,衣服就是一层伪装,和彼得罗夫回忆里小时候母父在家里完全赤裸一样,也是对男性ego的一个反射,比如那个男演员在她第一次被吸引时看到他有个大生殖器而在剧场的时候生殖器则小到阴毛里几乎看不见。
挺有意思的电影,但是太困了中间睡了一觉,还有很多细节和隐喻,有机会再看看。
随着影片的进展,逐渐如坐针毡......导演一定是在磕嗨了的状态下拍的这部电影,是的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港真这个导演真的没啥活儿,就整得跟个主播似的,放放歌,整点节目也不漏牛痣
自认为有才华的挥洒,其实是变着花儿地展现那些老套的创作伎俩。看我多艺术,多迷幻,迷不死你们!第一次看这位老哥的作品,以至于不想再看他的其他任何作品。
就像是做了一个不太想重温的梦。如果说节制无度是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缺点,在如此“实验”的作品里却看不到任何新鲜的影像,那就真是放大了一个导演最底层的趣味上限了。
对这类神棍片已审美疲劳,不要怪我滥用“kitsch”这个词,只因它真的很好用。。。
这么前卫的么。。。
7分。导演把技巧玩儿的够嗨够肆意,天马行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本就虚虚实实地让你们一次次沉浸在迷惑般的花样转场和大型蒙太奇里。基里尔深谙老一辈苏联导演的艺术熏陶和传承,拿来主义那一个溜。如果把后面雪姑娘那条只能勉强跟儿时的彼得罗夫有一幕交错的黑白回忆,勇敢地按下Delete键,会好一些。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这部电影还不错,哈哈哈哈,绝了绝了,精彩绝伦啊,很完美演绎者。
拍得很飞也很嗨,以致于拍摄技巧都非常的天马行空,其实本质是对俄罗斯的批判,以及环境与成长的故事。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30年前的阿司匹林,却是治好流感的良药,老毛子开始怀念往昔生活,却给现实扣了无数帽子,有人说是放飞自我,有人说是随意泄愤。厉害的是两条故事线连接闭环,意识流中也有逻辑,可惜的是导演纵情自我,形式上眼花缭乱,内核却浮于想象。
正如导演上一部作品《盛夏》的公交车中的长镜头,在《彼得罗夫的流感》中,基里尔通过长镜头之下的幻想与暴力漫游将90年代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转化为某种充满男性气质的狂欢,穿插着77年的阿司匹林与随着苏联一并失落的太空主义想象,令人想起上个世纪的东欧影片以及佩列文长篇后现代主义作品,正如同后者在波普式的反讽与拼贴背后是一种沉重的悲剧意识,彼得罗夫的狂欢与幻想同样建立在流感这一病态的具身体验之上,这种体验指向并增补了导演被俄罗斯当局囚禁的状态以及当下令人不安的生存经验。非线性的多(跨)主体叙事如同在high fever下五彩斑斓的意识分泌物,混杂着早年的回忆,随着影片的漫游,最终将通过沉重的黑白回归童年,通过雪女的扮演者不幸的爱情重新祛魅自身的神话。
扭捏,满溢,假飞。
混乱和混沌是这部影片的优点
又一嗨叶子拍的片,炫酷但陈旧
眼睛疼。乍看错以为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妈,还惊讶见到乱伦了,好敢拍,俄罗斯儿子幻想中睡了苏联母亲。结果是扮相老。后程换视角变黑白是何意?提醒大家别带滤镜怀念童年时光,其实并不美好?两点可欣赏:音乐,主要男性角色肉体。
玩得很飛… (2021TGHFF)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