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血色星期天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主演:詹姆斯·内斯比特,艾伦·吉尔迪亚,Gerard Crossan,Mary Moulds,Carmel McCallion,蒂姆·皮戈特-史密斯,尼古拉斯·法瑞尔,克里斯托弗·维利尔斯,詹姆斯·休伊特,Declan 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2
简介:1972年,北爱人民因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Tim Pigott-Smith 饰)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游行,并将进行镇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James Nesbitt 饰)意识到形..详细 >
不喜欢这类电影 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
手持伪纪录片。民运分子、分裂分子、还有充当暴徒的废青,呵呵。
反思历史追溯真实事件的真实题材,手持摄影有新闻纪实片一样真实粗粝的电影美感。但影片的追求仿佛也止于新闻纪实片段,对军方和游行者双方的表现也只是常规罗列,对事件的深层原因没有进行探讨
类似纪录片的镜头手法 直观而纯粹。有民主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游行 示威 才会有军队都需要编谎造假来自我开脱。
“感谢英国政府,今天你们摧毁了民权运动。”爱尔兰人誓要为他们的兄弟姐妹讨回正义,他们也确实做到了。2010年,英国政府公布调查报告,正式承认了自己的滔天罪行,即使这个道歉已经晚了38年。政治斗争里没有好人,流血事件中没有赢家,在这么一场真相与耻辱的对决里,输的永远不会是人民。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掩饰,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但军队永远永远,都不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
这纪录片式的质感和山呼海啸的暴动场面,以及对双方相对客观但实质有偏向性的全景描绘确实和阿尔及尔之战一脉相承。
其实英国也是有一批对北爱持续持同情立场的牛逼导演了,肯洛奇和保罗都如此。去年在柏林,看了那部关于血色星期天前一年的《71年》,两部片子都非常粗粝而真实,格林格拉斯这部则更彻底的集中事件当天,伪装成一次历史素材重剪。
总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中有一位暴徒,全部都是暴徒了。而政府队伍中抓了一位贪官,党内就没有贪官了。
片子的历史意义重大、制作精良,但私以为本片记录风格和叙事其实是相悖的,叙事其实有感情、有立场,这使得记录风格一开始的冲击禁不起琢磨
可能以前我看這樣的電影會絕對很嗨,但是電影並不應該等同於政治論文,劇情片也不應該等同於紀錄片,當然純感性的電影也不能打動我,能打動我的一定是那些先理性再進行感性升華的電影,就像《底特律》裡面剖析了社會運動和眾生的關係之後,結尾黑人男主角唱著一首靈樂哀歎大時代與小人物,而《血色星期天》儘管足夠客觀冷靜,儘管對遊行場面有相當大的影像復原,但它恰恰站了《底特律》所有優點點的反面。
多年后再看一遍,发现还是听不太懂他们都在说什么……
Boring. Shit. Just the same as a documentary.
从今天起,每一个德里市的青年、少年都将加入共和军。
和93号航班比起来显然太纪录片了。格林格拉斯的冷峻白描影像风格匹配其自然主义打光自成一派,能在如此克制下传递出力量。手持摄影拍大场面,展示了其出色的调度能力。不足之处是黑场的剪辑过多且相当刻意。 猜测不久之后词条会不存在吧。P.S.比韩国同题材片拍得好很多,难怪被好莱坞挖走了。
不喜欢用伪记录的手法拍民运
两分是因为评论中一些连爱尔兰都没去过的狗屎堆在这儿乱打比方
原本给的四星,但是看评论太多借外谈内的人了,实在影响观感,而且回头再想想,的确这种伪纪录片来拍这个事件的视角有点取巧的味道,在观影的途中也的确一直在想为什么不直接用稳定的机位来拍这个“演”出来的事件。再次感觉到豆瓣是公知粉丝的集中地,自以为知道很多,其实是只知道别人想让你知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Dull
手持摄影与平行蒙太奇把一场民权运动拍的身临其境,缺陷是黑屏转场运用的过于频繁,影响观感